3 “百合花一旦腐朽” (1955)
關燈
小
中
大
,證明了這一重要學說)。
桑德斯先生想到的補救措施就是,應該為我們的詩人,招募一群受衆;我相信,這是尼祿最終享有的特權。
他還告訴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藉助教育,我們得到自己的&ldquo同夥&rdquo(co-ordinators);考試成功,就是步入統治階層的路徑。
因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不隻是作詩,而且還要開設&ldquo詩歌的批評解讀方面的課程&rdquo,這才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的主心骨。
換句話說,實用批評或諸如此類的東西,無疑主要用于現代詩歌,卻要成為必修科目,過不了就将你排除在管理階層之外。
于是乎,我們的詩人們就得到了他們的應征讀者(conscriptreaders)。
每一個男孩和女孩,一出生,就面臨一場抉擇:&ldquo要麼去讀我們這些&lsquo文化人&rsquo所推許的詩人,說我們就這些詩人所說的那種話,要麼就做個普羅大衆。
&rdquo而這也就表明(重拾前面的那個話頭),那些具有自家趣味并不完全是橡皮泥的少數學生,文人政體會如何對付。
他們得不着高分。
你早早将他們踢下教育階梯後,他們就消失在普羅大衆之中。
除了為當下詩人提供一群應征受衆之外,另一個利好就是,你可以确保,文人王朝幾乎會永遠統治下去。
因為,你踢下階梯的那些異見分子(deviationists),其中當然包括了一切麻煩型的人。
這些人,要是在更早的年代,則往往會開創新學派發起新運動。
要是他們的那個時代,也有一個響當當的文人政體,能夠對付少年喬叟,少年但恩,少年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那麼,我們過去所知的那種文學史,就會走向終結。
文人,當了那麼長時間的野生動物,将會變成馴養動物。
既然已經解釋了,我為何認為文人政體有其可能,那就必須下個結論,解釋我為什麼認為它并不可欲。
就一個統治階層而言,&ldquo文化&rdquo是一個糟糕的資質證明(qualification),因為它不能證明人有統治資質。
我們确實需要統治者具有的那些資質&mdash&mdash仁慈,清廉,變通(practicalintelligence),勤政(hardwork)等等&mdash&mdash在文化人身上,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一樣稀缺。
作為一種糟糕的資質證明,&ldquo文化&rdquo跟天意(sanctity)如出一轍。
二者都難于判定,卻易于僞裝。
當然啦,并非每位文官都是文化僞君子(aculturalhypocrite),也并非每位神政者都是答爾丢夫。
不過兩套體系,都鼓勵僞善,使得對他們宣稱珍視的那些品質的無功利追求,更加困難。
它們所鼓勵的惡,可不隻是僞善。
在&ldquo文化&rdquo中,恰如在&ldquo敬虔&rdquo(piety)中,有一些情形,即便罪責不大,為害也是不小。
在敬虔中,我們有&ldquo鄉願&rdquo(Goody-goody);聽話的後生,既不叛離又未高出自家的日常敬虔和體面。
他的中規中矩,博得了雙親、鄰裡及自個良心之稱許。
他不知道自己失喪了什麼,他圓滿自足。
而&ldquo文化&rdquo中,我們有順應的後生。
對于他們,詩歌一直就是某種&ldquo有待&rdquo加以&ldquo評價&rdquo的東西。
這方面的成功訓練,給他快樂,也讓他進入統治階層。
他不知道,自己錯失了什麼,也不知道,詩歌還有什麼别的用場。
他也圓滿自足。
這兩類人,都很是可憐;不過有時候,也會變得極其龌龊。
二者或許都會表現出屬靈驕傲,不過各有各的表現形式。
因為前者之成功,憑的是默從和壓抑,後者則憑的是争競中的持續勝利。
前者之驕傲,心照不宣,春風滿面,儀态端莊,我們或可借用艾倫先生的&ldquo自以為是&rdquo(smug)一詞加以形容(尤其是讓此詞帶一點古義)。
至于另一個的形容詞,我想,會是&ldquo妄自尊大&rdquo(swaggering)。
在我的經驗中,它往往表露無遺,言語刻薄,急于傷人,貪婪地要人服從,憎惡并猜忌不同意見。
鄉願,行事縮手縮腳,說話唯唯諾諾,跟貓一樣乖(有時也抓狂);&ldquo文化人&rdquo頭銜下的相應成員,則像發怒的火雞一樣咯咯亂叫。
跟地地道道的僞君子相比,二者或許更難救治。
一個僞君子,(可以想見)也許會悔改;或者說,也許會被揭穿,從而對人無害。
可是,對于沒有行騙企圖的那些人,有誰能讓他們悔改,又有誰能夠揭穿?誰不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物事(therealthing),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還曾有真實物事(arealthing)。
我對神權政體和文人政體的反對意見,在此差不多合二為一。
&ldquo百合花一旦腐朽就比野草還可恨。
&rdquo統治者的調門越高,其統治就越有可能擾民,越有可能無事生非;他們以之為名實施統治的那些物事,就越被辱沒。
至尊之物,在我們天性中的立足之地最不穩定。
将天意或文化弄成終南捷徑,你是在幫着将它們趕出世界。
讓我們的老爺們饒過這兩者,給我們留點地盤,讓天機自發的、上不了市的、全然私密的能夠繼續存活。
依我看,當艾倫先生說起&ldquo退出文化信仰&rdquo,他是失算了。
我不想撤退,我想進攻;或者假如你喜歡這個詞的話,想造反。
寫作此文,意在喚起他人造反。
就我目之所及,基督徒與那些所謂的&ldquo人文主義者&rdquo(這很不幸,因為該詞長期以來都承負着一個有用的、全然不同的意涵)之間的不同,在此無關緊要。
我希望,這不是在混淆概念。
我也相信,我所關心的這些事,許多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也會關心。
拙文,即為他們而作。
我要對他們說:&ldquo文化信仰&rdquo會将那一切都置于死地,除非我們先将它置于死地。
此事刻不容緩。
桑德斯先生想到的補救措施就是,應該為我們的詩人,招募一群受衆;我相信,這是尼祿最終享有的特權。
他還告訴我們,如何做到這一點。
藉助教育,我們得到自己的&ldquo同夥&rdquo(co-ordinators);考試成功,就是步入統治階層的路徑。
因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就不隻是作詩,而且還要開設&ldquo詩歌的批評解讀方面的課程&rdquo,這才是我們的教育體系的主心骨。
換句話說,實用批評或諸如此類的東西,無疑主要用于現代詩歌,卻要成為必修科目,過不了就将你排除在管理階層之外。
于是乎,我們的詩人們就得到了他們的應征讀者(conscriptreaders)。
每一個男孩和女孩,一出生,就面臨一場抉擇:&ldquo要麼去讀我們這些&lsquo文化人&rsquo所推許的詩人,說我們就這些詩人所說的那種話,要麼就做個普羅大衆。
&rdquo而這也就表明(重拾前面的那個話頭),那些具有自家趣味并不完全是橡皮泥的少數學生,文人政體會如何對付。
他們得不着高分。
你早早将他們踢下教育階梯後,他們就消失在普羅大衆之中。
除了為當下詩人提供一群應征受衆之外,另一個利好就是,你可以确保,文人王朝幾乎會永遠統治下去。
因為,你踢下階梯的那些異見分子(deviationists),其中當然包括了一切麻煩型的人。
這些人,要是在更早的年代,則往往會開創新學派發起新運動。
要是他們的那個時代,也有一個響當當的文人政體,能夠對付少年喬叟,少年但恩,少年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那麼,我們過去所知的那種文學史,就會走向終結。
文人,當了那麼長時間的野生動物,将會變成馴養動物。
既然已經解釋了,我為何認為文人政體有其可能,那就必須下個結論,解釋我為什麼認為它并不可欲。
就一個統治階層而言,&ldquo文化&rdquo是一個糟糕的資質證明(qualification),因為它不能證明人有統治資質。
我們确實需要統治者具有的那些資質&mdash&mdash仁慈,清廉,變通(practicalintelligence),勤政(hardwork)等等&mdash&mdash在文化人身上,跟在其他任何人身上一樣稀缺。
作為一種糟糕的資質證明,&ldquo文化&rdquo跟天意(sanctity)如出一轍。
二者都難于判定,卻易于僞裝。
當然啦,并非每位文官都是文化僞君子(aculturalhypocrite),也并非每位神政者都是答爾丢夫。
不過兩套體系,都鼓勵僞善,使得對他們宣稱珍視的那些品質的無功利追求,更加困難。
它們所鼓勵的惡,可不隻是僞善。
在&ldquo文化&rdquo中,恰如在&ldquo敬虔&rdquo(piety)中,有一些情形,即便罪責不大,為害也是不小。
在敬虔中,我們有&ldquo鄉願&rdquo(Goody-goody);聽話的後生,既不叛離又未高出自家的日常敬虔和體面。
他的中規中矩,博得了雙親、鄰裡及自個良心之稱許。
他不知道自己失喪了什麼,他圓滿自足。
而&ldquo文化&rdquo中,我們有順應的後生。
對于他們,詩歌一直就是某種&ldquo有待&rdquo加以&ldquo評價&rdquo的東西。
這方面的成功訓練,給他快樂,也讓他進入統治階層。
他不知道,自己錯失了什麼,也不知道,詩歌還有什麼别的用場。
他也圓滿自足。
這兩類人,都很是可憐;不過有時候,也會變得極其龌龊。
二者或許都會表現出屬靈驕傲,不過各有各的表現形式。
因為前者之成功,憑的是默從和壓抑,後者則憑的是争競中的持續勝利。
前者之驕傲,心照不宣,春風滿面,儀态端莊,我們或可借用艾倫先生的&ldquo自以為是&rdquo(smug)一詞加以形容(尤其是讓此詞帶一點古義)。
至于另一個的形容詞,我想,會是&ldquo妄自尊大&rdquo(swaggering)。
在我的經驗中,它往往表露無遺,言語刻薄,急于傷人,貪婪地要人服從,憎惡并猜忌不同意見。
鄉願,行事縮手縮腳,說話唯唯諾諾,跟貓一樣乖(有時也抓狂);&ldquo文化人&rdquo頭銜下的相應成員,則像發怒的火雞一樣咯咯亂叫。
跟地地道道的僞君子相比,二者或許更難救治。
一個僞君子,(可以想見)也許會悔改;或者說,也許會被揭穿,從而對人無害。
可是,對于沒有行騙企圖的那些人,有誰能讓他們悔改,又有誰能夠揭穿?誰不知道,他們不是真實物事(therealthing),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還曾有真實物事(arealthing)。
我對神權政體和文人政體的反對意見,在此差不多合二為一。
&ldquo百合花一旦腐朽就比野草還可恨。
&rdquo統治者的調門越高,其統治就越有可能擾民,越有可能無事生非;他們以之為名實施統治的那些物事,就越被辱沒。
至尊之物,在我們天性中的立足之地最不穩定。
将天意或文化弄成終南捷徑,你是在幫着将它們趕出世界。
讓我們的老爺們饒過這兩者,給我們留點地盤,讓天機自發的、上不了市的、全然私密的能夠繼續存活。
依我看,當艾倫先生說起&ldquo退出文化信仰&rdquo,他是失算了。
我不想撤退,我想進攻;或者假如你喜歡這個詞的話,想造反。
寫作此文,意在喚起他人造反。
就我目之所及,基督徒與那些所謂的&ldquo人文主義者&rdquo(這很不幸,因為該詞長期以來都承負着一個有用的、全然不同的意涵)之間的不同,在此無關緊要。
我希望,這不是在混淆概念。
我也相信,我所關心的這些事,許多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也會關心。
拙文,即為他們而作。
我要對他們說:&ldquo文化信仰&rdquo會将那一切都置于死地,除非我們先将它置于死地。
此事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