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百合花一旦腐朽” (1955)
關燈
小
中
大
eManagerialClass)的東西。
&ldquo文化人&rdquo這一未經受命的自封貴族,跟掌握實權的管理階層,這兩個團體一合流,就會給我們帶來文人政體。
兩個團體,已經在合流了。
因為教育,愈發成為進入管理階層的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當然是極為合适的進入渠道;我們也不想讓我們的統治者,就是一群傻瓜。
不過,教育漸漸具有了新的含義。
跟以往的教育相比(或許耶稣會士的教育除外),現今的教育對學生,打算去做而且也能做到的事情是多之又多。
首先,現今之學生,在教師手下,防衛能力要小得多。
越來越多的學生,來自生意人的公寓或工人的平房,那裡很少有書或根本就沒有書。
他幾乎從未獨處。
小小年紀,教育機器就捕獲了他,安排他的整個生活,以至于跟無人監管的孤獨或閑暇徹底絕緣。
那種無人推薦無人檢查甚至還遭人禁止的閱讀,那種閑散,還有幸運一代藉以發現文學發現自然乃至發現自己的那些&ldquo悠長的遐想&rdquo,凡此種種,都成了過往風物。
要是特拉赫恩或華茲華斯生在今日,他就在12歲之前,得到&ldquo治療&rdquo。
簡言之,對于不以教課為滿足、還要打造人物(createacharacter)的那些教師而言,現代學生是理想的病人,是無助的橡皮泥。
即便偶然間(因為天性還是天性),他獲得了一份抵抗力,他們還是知道該怎麼對付他。
這一點,我稍後再談。
其次,教學的性質已經改變。
在某種意義上,是變好了:它對教師的要求多了很多,作為補償,也使得他的工作更加有趣。
它已經變得更無微不至更無孔不入(moreintimateandpenetrating),更深入人心(moreinward)。
不滿足于确保學生已經讀過并記住文本,它雄心勃勃,要教他欣賞(appreciation)。
跟乍聽上去如此合理的一個目标去争辯,仿佛有些唐突。
然而,其中有個危險。
如今,人人嘲笑老式試卷,嘲笑它隻考關于文本的外圍問題(contextquestions)。
人們問:&ldquo這号東西,對學童有啥好處?&rdquo可是,要求試卷給學生帶來好處,無異于要求體溫計溫暖房間。
會給學生帶來好處的,是試卷所假定的文本閱讀;出試卷,就是要看看,他是否讀過。
正因為試卷并不強求學童去欣賞,或故作欣賞狀,所以考試也就給他自由,讓他私下裡自發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欣賞,權當一種永遠不會賺來學分的課外活動。
那是他自己跟維吉爾或莎士比亞之間的私事。
十有八九,可能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可是,一旦欣賞真的出現(而且保準有時會出現),這欣賞就真實不虛(genuine);切合學童的年紀和性格;不是拔苗助長,而是其本來土壤和天氣下的健康成長。
然而,當我們用&ldquo實用批評&rdquo練習,取代原來的幹巴巴的試卷,這時就有了一種新情況。
學童不會得到高分(這意味着他終究進不了管理階層),除非他所産生的那種興發感動,所用的那種分析方法,正好投教師之所好。
這就意味着,最好情況下,他會被訓練得少年老成,能預計那些興發感動或那種分析方法不合時宜;最差情況下,這則意味着,他會被訓練得精于模仿正統的興發感動(這并不難)。
因為所有學童,差不多都是模仿高手。
靠着模仿,你還沒教完一學期,班裡個個學生都精通了&ldquo令人瞠目結舌的那種勞什子&rdquo。
而在那些古老的粗疏歲月(thecrudeolddays),他們知道對于事實問題的正确答案,是&ldquo所授之業&rdquo(what&ldquowentdown&rdquo),而且是唯一的&ldquo所授之業”因而也就隻有兩條路做出答案:好好學習或考試作弊。
學生們不得不做出的那些興發感動(responses),即便隻是個别老師的興發感動,情況也不至于太過糟糕。
然而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
在某個地方(我尚未查明),必定有這一種&ldquo文化&rdquo販子中央局(culture-mongers'centralbureau),時時監視着異端分子。
至少有人給學校老師們遞送小活頁,每頁上印着五六首詩,不僅告訴老師必須培養學生喜歡哪些詩,而且告訴了喜歡的确切根據。
(真真是無事生非!我們都知道,馬卡斯特或波伊爾會如何處置這些活頁。
) 因而,說在這個新生體制之下唯有教育才會讓你進入統治階層,其意思可不隻是,得不到特定知識或達不到一定的智力水平,你會被拒之門外。
這倒足夠合理。
然而,它可能即将意味着,或許已經意味着,某種更大的事情。
它意味着,你無法進入統治階層,假如你沒有成為一種特别的人,或者說假如你沒有使得老師們相信你就是一種特别的人,能對正确的作者做出正确的興發感動。
事實上,隻能借着成為&ldquo文化人&rdquo(該詞的現代義),你才能進入統治階層。
必須将這一境況,跟以往經常出現的境況分别開來。
幾乎所有的統治階層,或遲或早,以或重或輕的力度,從事&ldquo文化&rdquo,支持藝術。
不過,此事之發生,是他們的地位的結果,是其職位所享的奢靡或特權之一。
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境況,幾乎恰好相反。
進入統治階層,将會是&ldquo文化&rdquo之酬報。
于是,我們抵達文官政體門前。
這事不隻是可能發生,而且已被納入規劃,已經公布。
J.W.桑德斯先生的名文〈詩歌在管理時代〉(《批評論叢》第四卷第3期,1954年7月),已經做了全部部署。
在那篇文章裡,他面對的事實是,現代詩人差不多隻有彼此閱讀了。
他在尋找補救措施。
他自然沒有提出,詩人們應當對此有所作為。
因為被我們時代一切&ldquo文化&rdquo視為基本常識的是,無論何時藝術家跟受衆之間失去接觸,錯必定都在受衆一方(我從未遇見哪部偉大藝術作品
&ldquo文化人&rdquo這一未經受命的自封貴族,跟掌握實權的管理階層,這兩個團體一合流,就會給我們帶來文人政體。
兩個團體,已經在合流了。
因為教育,愈發成為進入管理階層的渠道。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當然是極為合适的進入渠道;我們也不想讓我們的統治者,就是一群傻瓜。
不過,教育漸漸具有了新的含義。
跟以往的教育相比(或許耶稣會士的教育除外),現今的教育對學生,打算去做而且也能做到的事情是多之又多。
首先,現今之學生,在教師手下,防衛能力要小得多。
越來越多的學生,來自生意人的公寓或工人的平房,那裡很少有書或根本就沒有書。
他幾乎從未獨處。
小小年紀,教育機器就捕獲了他,安排他的整個生活,以至于跟無人監管的孤獨或閑暇徹底絕緣。
那種無人推薦無人檢查甚至還遭人禁止的閱讀,那種閑散,還有幸運一代藉以發現文學發現自然乃至發現自己的那些&ldquo悠長的遐想&rdquo,凡此種種,都成了過往風物。
要是特拉赫恩或華茲華斯生在今日,他就在12歲之前,得到&ldquo治療&rdquo。
簡言之,對于不以教課為滿足、還要打造人物(createacharacter)的那些教師而言,現代學生是理想的病人,是無助的橡皮泥。
即便偶然間(因為天性還是天性),他獲得了一份抵抗力,他們還是知道該怎麼對付他。
這一點,我稍後再談。
其次,教學的性質已經改變。
在某種意義上,是變好了:它對教師的要求多了很多,作為補償,也使得他的工作更加有趣。
它已經變得更無微不至更無孔不入(moreintimateandpenetrating),更深入人心(moreinward)。
不滿足于确保學生已經讀過并記住文本,它雄心勃勃,要教他欣賞(appreciation)。
跟乍聽上去如此合理的一個目标去争辯,仿佛有些唐突。
然而,其中有個危險。
如今,人人嘲笑老式試卷,嘲笑它隻考關于文本的外圍問題(contextquestions)。
人們問:&ldquo這号東西,對學童有啥好處?&rdquo可是,要求試卷給學生帶來好處,無異于要求體溫計溫暖房間。
會給學生帶來好處的,是試卷所假定的文本閱讀;出試卷,就是要看看,他是否讀過。
正因為試卷并不強求學童去欣賞,或故作欣賞狀,所以考試也就給他自由,讓他私下裡自發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欣賞,權當一種永遠不會賺來學分的課外活動。
那是他自己跟維吉爾或莎士比亞之間的私事。
十有八九,可能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可是,一旦欣賞真的出現(而且保準有時會出現),這欣賞就真實不虛(genuine);切合學童的年紀和性格;不是拔苗助長,而是其本來土壤和天氣下的健康成長。
然而,當我們用&ldquo實用批評&rdquo練習,取代原來的幹巴巴的試卷,這時就有了一種新情況。
學童不會得到高分(這意味着他終究進不了管理階層),除非他所産生的那種興發感動,所用的那種分析方法,正好投教師之所好。
這就意味着,最好情況下,他會被訓練得少年老成,能預計那些興發感動或那種分析方法不合時宜;最差情況下,這則意味着,他會被訓練得精于模仿正統的興發感動(這并不難)。
因為所有學童,差不多都是模仿高手。
靠着模仿,你還沒教完一學期,班裡個個學生都精通了&ldquo令人瞠目結舌的那種勞什子&rdquo。
而在那些古老的粗疏歲月(thecrudeolddays),他們知道對于事實問題的正确答案,是&ldquo所授之業&rdquo(what&ldquowentdown&rdquo),而且是唯一的&ldquo所授之業”因而也就隻有兩條路做出答案:好好學習或考試作弊。
學生們不得不做出的那些興發感動(responses),即便隻是個别老師的興發感動,情況也不至于太過糟糕。
然而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
在某個地方(我尚未查明),必定有這一種&ldquo文化&rdquo販子中央局(culture-mongers'centralbureau),時時監視着異端分子。
至少有人給學校老師們遞送小活頁,每頁上印着五六首詩,不僅告訴老師必須培養學生喜歡哪些詩,而且告訴了喜歡的确切根據。
(真真是無事生非!我們都知道,馬卡斯特或波伊爾會如何處置這些活頁。
) 因而,說在這個新生體制之下唯有教育才會讓你進入統治階層,其意思可不隻是,得不到特定知識或達不到一定的智力水平,你會被拒之門外。
這倒足夠合理。
然而,它可能即将意味着,或許已經意味着,某種更大的事情。
它意味着,你無法進入統治階層,假如你沒有成為一種特别的人,或者說假如你沒有使得老師們相信你就是一種特别的人,能對正确的作者做出正确的興發感動。
事實上,隻能借着成為&ldquo文化人&rdquo(該詞的現代義),你才能進入統治階層。
必須将這一境況,跟以往經常出現的境況分别開來。
幾乎所有的統治階層,或遲或早,以或重或輕的力度,從事&ldquo文化&rdquo,支持藝術。
不過,此事之發生,是他們的地位的結果,是其職位所享的奢靡或特權之一。
我們如今所面臨的境況,幾乎恰好相反。
進入統治階層,将會是&ldquo文化&rdquo之酬報。
于是,我們抵達文官政體門前。
這事不隻是可能發生,而且已被納入規劃,已經公布。
J.W.桑德斯先生的名文〈詩歌在管理時代〉(《批評論叢》第四卷第3期,1954年7月),已經做了全部部署。
在那篇文章裡,他面對的事實是,現代詩人差不多隻有彼此閱讀了。
他在尋找補救措施。
他自然沒有提出,詩人們應當對此有所作為。
因為被我們時代一切&ldquo文化&rdquo視為基本常識的是,無論何時藝術家跟受衆之間失去接觸,錯必定都在受衆一方(我從未遇見哪部偉大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