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愛情(選譯)

關燈
t佩澤的人像達蘭庫爾先生一樣寫作;此外,自從一七八九年以來,各種事件更有利于實用的東西,即個人的感受,而不是榮譽的東西,即公衆輿論的威力;議會的場面教人們讨論一切,甚至笑話。

    這個國家逐漸變得莊重嚴肅,而風流韻事正在失去地盤。

     作為一個法國人,我必須斷言,一個國家的富裕不在于有少量龐大的财富,而在于大量小型的财産。

    激情在各國都是罕見的,然而在法國,風流韻事更雅緻、更巧妙些,因而更幸運些。

    這個偉大民族,整個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民族,在愛情方面和在智能成就方面處于同樣的地位。

    一八二二年,人們一緻公認,我們不能自诩有了穆爾、瓦爾特·司各特、克拉伯、拜倫、蒙蒂或佩利科這樣的人。

     但是在法國,更多的人比他們在英國或意大利具有更開明的、更令人愉快、見識更加廣博的思想。

    所以在一八二二年,我國衆議院裡的論戰遠遠勝過英國議會裡的辯論。

    它也同樣說明,為什麼當一個英國自由黨人遊曆法蘭西時,我們會驚訝地感到他有許多十足的封建思想。

     一位羅馬藝術家從巴黎寫信說:&ldquo我在這兒完全不喜歡巴黎。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沒有足夠的閑暇盡情地去愛。

    在這裡,至少在我看來,一個人的感情一點一點地形成,一滴一滴地耗盡,直至枯竭。

    在羅馬,日複一日的事件幾乎完全沒有多大情趣,其外部生活死氣沉沉,感受能力積累起來大大有益于各種激情。

    &rdquo 隻有在羅馬,一位忠實而富有的女人才會感情奔放地突然去拜訪另一位隻是萍水相逢的女人,并且說出我今天早上無意中聽到的這類話語:&ldquo啊!親愛的,不要與法比奧·維特萊齊私通,最好愛上一個攔路的刺客,他能從容而又準确地用短劍刺傷你的心髒,當短劍刺進你的胸膛時,他笑着問道:&lsquo可憐的人兒,刺傷了嗎?&rsquo&rdquo所有這些是剛剛在那位後妻的女兒(一位十五歲的漂亮而機警的姑娘)在場的情況下發生的。

     劉陽譯 ◎葡萄牙修女,指瑪麗亞娜·阿爾卡弗拉達(1640&mdash1723)。

    她在修道院中給夏密裡伯爵寫了五封熱情洋溢的信,表示了強烈的愛。

    這些書信一六六九年以譯本形式出版,書名為《葡萄牙修女書簡》,可能是紀葉拉格(1628&mdash1685)直接用法語寫成的。

     ◎愛洛伊絲(1101&mdash1164):法國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阿貝拉爾(1079&mdash1142)的學生,她和阿貝拉爾熱烈相愛,釀成悲劇。

    他們的書信後整理成《愛洛伊絲和阿貝拉爾的情書》出版。

     ◎琴托:意大利中部艾米利亞-羅馬涅區城鎮,位于波倫亞西北,雷諾河畔。

     ◎維塞爾上尉:實際上是司湯達自己。

     ◎克雷比庸(1707&mdash1777):法國小說家,著有《索德》《心靈歧路》等作品。

     ◎洛增(1747&mdash1793):公爵,法國軍官,著有《回憶錄》。

     ◎杜克洛(1704&mdash1772):法國作家,著有小說和論著,主要作品有《十八世紀風俗考》。

     ◎馬蒙太爾(1723&mdash1772):法國作家,著有《道德故事》《回憶錄》等。

     ◎尚福(1740&mdash1794):法國作家,著有《思想、格言和遺事》《回憶錄》等。

     ◎卡拉奇兄弟:指洛多韋科(1555&mdash1619)及其從弟阿爾果斯丁洛(1557&mdash1602)和阿尼巴爾(1560&mdash1609),三人均為意大利畫家,西歐繪畫中學院派的創始人。

     ◎路易(1778&mdash1846):拿破侖三世之父,一八〇六至一八一〇年為荷蘭國王。

     ◎海牙:荷蘭最大城市之一,王宮和政府所在地,一七九五至一八一三年為法國統治。

     ◎蓬·德·維爾和迪德芳夫人在火爐前的一次著名談話。

    &mdash&mdash原注 ◎阿爾菲耶裡(1749&mdash1803):意大利悲劇詩人,著有《掃羅》《瑪麗·斯圖亞特》《彌拉》等。

     ◎尼祿(37&mdash68):古羅馬皇帝、暴君。

     ◎法國作家薩德(1740&mdash1814)的作品,全名為《于斯汀或美德的不幸》。

     ◎這本書是從裡西奧·維斯康蒂(司湯達化名)意大利稿本上随意翻譯的,他是一個高貴的青年,最近在沃爾太拉的住處逝世,就在他突然逝世那天,他允許譯者出版他論述愛情的論著,隻要能找到一種方法縮減成合适的形式。

    卡斯太爾·菲奧朗蒂諾(司湯達又一化名)&mdash&mdash原注 ◎薩爾茨堡:奧地利西北部地名,旅遊及冬季運動勝地。

     ◎如果說,男人并不表現這種特點,那是因為他們不肯犧牲一下羞怯。

    &mdash&mdash原注 ◎這說明,生活的同一種微妙隻能提供某一時刻的完美幸福,但是具有激情的人的生活方式一天可以變化十次。

    &mdash&mdash原注 ◎十七世紀小說家所稱的&ldquo一見鐘情&rdquo決定着男主人公及其情人的命運,是一種心靈活動,盡管遭到拙劣作家的各種貶低,依然是本來的現實,它來自執行防衛策略的不可能。

    一個戀愛的女子發現那麼多感情上的幸福,感到掩飾不了,她倦于謹慎,不顧一切全力投入愛的幸福。

    因此,有懷疑,就不可能有一見鐘情。

    &mdash&mdash原注 ◎佩皮尼昂:法國城市,東比利牛斯省首府。

     ◎摘自裡西奧的日記。

    &mdash&mdash原注 ◎《奧賽羅》和《貞女》,維加諾*編導的芭蕾舞,拉-帕勒裡尼和英利娜裡主演。

    &mdash&mdash原注*維加諾(1769&mdash1821):意大利舞蹈家和編舞者。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