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絕望是“罪”
關燈
小
中
大
多麼大量的善的成分駐留在他身上,他有着怎樣深刻的本性。
這是一種有意的神秘化。
在這描述中我特意讓&ldquo我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這個關鍵詞出場,一個恰恰是人們在這樣的關系中通常會聽到的用辭。
恰恰是在這個用辭上,一個人也就馬上能夠辯證地讓自己适應而知道該怎麼做。
他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mdash&mdash但是如果現在上帝會就此原諒他,那麼他豈不還是能夠具備這種善良去原諒自己。
不,他的&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根本不是&ldquo那善的&rdquo的定性;恰恰尤其是它在表達詞的激情裡越來越暴烈而在他為&ldquo他會如此去行罪&rdquo而&ldquo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的時候(因為相比于那種&ldquo請求上帝原諒&rdquo的悔過的痛心疾首,這種說法差不多就是恰恰相反的情況),他通過這種激情(這是他考慮得最少的)而暴露出他自己,他的&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不是&ldquo那善的&rdquo的定性;它是罪的一種更強化的定性,這罪的強化是在罪中的深化。
[23]這裡問題的是在于:在他成功地抵制了誘惑的時候,他在他自己的眼裡變得比&ldquo他在事實上所是的&rdquo更好,他變得為自己驕傲。
這時,這種驕傲的興趣所在是,&ldquo那過去的&rdquo必須是某種完全地過去了的東西。
但是,在複發倒退的情形中,&ldquo那過去的&rdquo突然又重新變得是徹底現在的了。
這種回顧是他的驕傲所無法容忍的,而由此引出這種悲哀,等等。
但是這種悲哀的方向是明顯地背離上帝的,一種隐藏的自愛和驕傲,而不是那謙卑的方向:謙卑地以&ldquo謙卑地感謝上帝長久地幫助了他去抵制誘惑&rdquo作為開始,并在上帝和自己面前認可這已經是遠遠超過他所應得的了,然後在對于&ldquo他從前曾經是怎樣的&rdquo的回憶中謙卑自己。
[24] 在這裡,正如在一切别的地方,各種古老的陶冶之書[25]所解說的東西是那麼深刻、那麼有經驗、那麼循循善誘。
它們教導說:上帝有時候允許信仰者在某種誘惑中蹒跚跌絆,這是為了羞辱他而因此使得他更堅定地站立在&ldquo那善的&rdquo之中;在&ldquo複發倒退&rdquo和&ldquo在&lsquo那善的&rsquo之中也許是明顯的前進&rdquo之間的對立是如此地讓人感到羞辱,與自身的認同是如此地痛楚。
一個人越是善,那麼他在單個的罪中所承受的痛苦自然也就越深刻,并且也就越危險,如果他沒有作出正确的轉向的話,那麼,甚至連最細微的一丁點不耐煩都是危險的。
他可能因為悲哀而沉陷在最陰暗的&ldquo沉郁&rdquo[26]之中,&mdash&mdash并且,一個其實是混蛋的所謂牧師或者靈魂安慰者差不多就會驚羨他深刻的靈魂:&ldquo那善的&rdquo在他身上有着怎樣的力量呵,&mdash&mdash仿佛這種沉郁是出自&ldquo那善的&rdquo。
而他的妻子,是的,與這樣一個嚴肅而神聖并且能夠以這樣一種方式為罪而悲痛的人相比,她覺得自己深深地羞愧。
也許他的言談也更加迷惑人,也許他不說&ldquo我永遠也不會為此原諒自己&rdquo(仿佛他也許在從前原諒過自己的諸罪;一種對上帝的亵渎),不,他說的是,&ldquo對此上帝永遠也不會原諒他&rdquo。
唉,而這隻是一種神秘化。
他的悲哀、他的憂慮、他的絕望是自私的(正如對罪的恐懼&mdash&mdash它有時幾乎使一個人恐懼得進入到罪中,因為它是&ldquo想要為自己驕傲&rdquo的自愛:想要為自己的&ldquo沒有罪&rdquo而驕傲)&mdash&mdash并且&ldquo安慰&rdquo是他所最不需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所謂牧師或者靈魂安慰者們所指示出的大量安慰理由隻是在使得這病症更惡化。
B罪:關于[27][28]諸罪之寬恕的絕望(憤慨) 這裡,在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意識中的&ldquo強化&rdquo是對于基督的&ldquo知&rdquo,一個&ldquo直接面對基督&rdquo的自我。
首先出現的(在前一個部分)是對于&ldquo有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無知;然後是關于&ldquo有一個&lsquo在之中有着某種永恒的東西&rsquo的自我&rdquo的知識。
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向第二個部分的過渡)顯示出了這種區别是被包括在這樣的一個自我之中:這個自我有着一種關于它自身的&ldquo人的[29]觀念&rdquo,或者,人是這個自我的目的。
它的對立面是:一個直接面對上帝的自我,而這個自我是對&ldquo罪&rdquo的定義的立足基礎。
現在,一個自我直接地出現在基督面前,一個&ldquo仍絕望地不想要&lsquo是它自己&rsquo或者絕望地想要&lsquo是它自己&rsquo&rdquo的自我。
因為,關于[30]諸罪的寬恕的絕望必定是可以歸溯于要麼這一個要麼那一個&ldquo絕望&rdquo的表述公式,&ldquo軟弱性&rdquo的或者&ldquo對抗&rdquo的;&ldquo軟弱性&rdquo的,憤慨地不敢去信仰,&ldquo對抗&rdquo的,憤慨地不想要去信仰。
隻有在這裡,軟弱性和對抗的情形(既然這裡所談不是關于單純的&ldquo是自己&rdquo而已,而是關于在&ldquo是罪人&rdquo的定性中去&ldquo是自己&rdquo,就是說去&ldquo是在其不完美性的定性中的自己&rdquo)是與通常的情形相反。
本來軟弱性是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它自己&rdquo。
在這裡,這則是&ldquo對抗&rdquo的情形;因為在這裡這&ldquo不想要是它自己&rdquo恰恰是&ldquo對抗&rdquo,它不想要是那&ldquo一個人所是的&rdquo、不想要是罪人,并且以此為基礎而想要去使得&ldquo諸罪的寬恕&rdquo成為不必要。
本來對抗是絕望地想要&ldquo是它自己&rdquo。
在這裡,這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情形,絕望地想要是它自己,罪人,以這樣一種方式,沒有任何寬宥原諒。
一個直接地在基督面前的自我是一個通過來自上帝的非凡承認而得以強化了的自我,一個通過一個非凡的強調而得以強化了的自我,這強調通過這一事實而落在自我身上:上帝也是為了這個自我的緣故而去讓自己被出生、成為人、患難、死亡。
正如前面的文字中所說:&ldquo上帝觀念&rdquo越多,&ldquo自我&rdquo就越多,而在這裡也同樣如此:&ldquo關于基督的觀念&rdquo越多,&ldquo自我&rdquo就越多。
一個自我在質定上是它的衡量尺度所是。
&ldquo基督是衡量尺度&rdquo,這是在上帝的見證下得到了的對于&ldquo一個自我有着怎樣的巨大實在&rdquo的肯定的表達;因為,隻有在基督身上這才成為真實:上帝是人的目的和衡量依據,或者衡量依據和目的。
但是,&ldquo自我&rdquo越多,&ldquo罪&rdquo就越強烈。
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夠顯示罪之中的強化。
罪是絕望;這強化是對于罪的絕望。
但是現在,在諸罪的寬恕之中,上帝提供了和解。
然而這罪人絕望,并且絕望得到了一個更深的表達;現在它以一種方式使自己去與上帝發生關系,然而這卻恰恰是因為它背離得更遠、更強烈地在罪中深化。
在罪人關于諸罪的寬恕而絕望時,這幾乎就是他仿佛在直接地走近上帝,這聽起來像對話一樣,這個:&ldquo不,&lsquo對諸罪的寬恕&rsquo是不存在的,這是一種不可能”這看起來就像一場面對面的博鬥。
但是為了能夠這樣說、為了能夠被聽見,這個人卻必須使自己保持一種對于上帝的&ldquo質定的更遠距離&rdquo,并且為了能夠這樣貼身戰地[31]鬥争,他就必須是保持距離的[32];精神的生存是如此奇怪地在一種聲學的意義上構成的、如此奇怪地有着距離的比例關系。
為了使得這個&ldquo不&rdquo能夠被聽見(這個&ldquo不&rdquo以一種方式要與上帝搏命),一個人必須盡可能遠地保持對上帝的距離;對上帝的最大無禮冒犯[33]是最大距離地遠離;為了能夠對上帝冒犯,這人就必須遠離;如果一個人更靠近他,那麼這個人就無法有所冒犯,而如果一個人是冒犯性的,那麼這就意味了,這個人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34]而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呵,直接面對着上帝的&ldquo人的[35]無奈&rdquo!如果一個人去冒犯一個高高在上的貴人,那麼也許這個人會被扔得離他遠遠的作為懲罰;但是為了能夠去冒犯上帝,那麼這個人就必須跑得離他遠遠的。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誤解這種罪(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特别是在人們取消了&ldquo那倫理的&rdquo以來的時代裡,我們就很少聽見或者從來沒有聽見過一個健康有益的倫理詞彙。
從審美和形而上學的角度出發,這&ldquo關于諸罪的寬恕而去絕望&rdquo被人尊奉為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差不多就像人們會把&ldquo一個孩子是調皮的&rdquo看成是這個孩子有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
總的說來,這樣的事實讓人無法相信:自從人們在人和上帝的關系中取消了那個&ldquo你應當&rdquo,這唯一的範導[36],之後是怎樣一種錯亂進入了&ldquo那宗教的&rdquo[37]。
在&ldquo那宗教的&rdquo的每一個定性中都應當帶有這個&ldquo你應當”在這&ldquo你應當&rdquo的位置上,人們異想天開地使用了&ldquo上帝之觀念&rdquo或者關于上帝的觀念來作為在&ldquo人的重要性&rdquo中的一種成分,以便讓自己直接在上帝面前變得重要[38]。
正如在政治生活[39]中,一個人通過&ldquo去屬于反對派&rdquo而變得重要[40],并且也許會到了最後隻是為了有某種可去反對的東西而希望有一個政府[41];以這樣的方式,他最終并不想要取消上帝&mdash&mdash僅僅是為了通過作為對立面而變得重要[42]。
并且所有那&ldquo在舊日裡被帶着恐怖地看作是&lsquo亵渎上帝的放蕩不羁&rsquo之言論&rdquo的東西,現在成為了天才的,成為了深刻本性的标志。
在舊日裡叫做&ldquo你應當信仰&rdquo,簡潔明了,盡可能地頭腦清醒;&mdash&mdash現在,&ldquo不能夠&rdquo則是天才的并且是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
這文字叫作&ldquo你應當相信諸罪的寬恕&rdquo,并且那對之的唯一解說辭就是:&ldquo如果你不能夠,那麼你将發生不幸事故;因為如果一件事是一個人應當做的,那麼這件事就是這個人能做的”現在&ldquo不能夠去信仰它&rdquo是天才的并且是深刻本性的标志。
基督教世界所得出的多麼漂亮的結果!如果人們聽不見一個關于基督教的詞,那麼人們還不會,在異教世界中人們就從來不曾,是如此自欺欺人;但是,借助于&ldquo各種基督教的觀念如此非基督教地被懸浮在空氣之中&rdquo的事實,這些觀念被用于那最強化了的厚顔無恥,如果它們還沒有被以别的但同樣是不檢點的方式濫用的話。
因為,賭咒在異教世界之中無疑不是一種習俗,而相反倒是真正地在基督教世界中有着其歸宿,難道這還不夠諷刺性麼?異教世界帶着一種某種惶恐、帶着對于&ldquo那神秘的&rdquo的畏懼、通常是帶着高度的莊重去提及神的名;而在基督教世界中,上帝的名無疑是在日常言談中出現得最多的詞,并且無條件地是被想得最少而被用得最随便的詞,因為這可憐的公開的上帝(他真是夠不小心和不聰明,以至于去成為公開的,而不是如同上層社會的人們一貫所做的,去保持使自己隐密)成了全部人民所太熟悉了的人物之一,人們通過偶爾地上幾次教堂來幫他一個超級的大忙,因此人們在教堂裡也得到牧師的稱贊,牧師代表上帝為&ldquo有榮幸得到來訪&rdquo而感謝來訪的人、授予這個人&ldquo虔誠&rdquo的頭銜,而反過來或多或少地譏刺一下那些從來不向上帝顯示&ldquo去教堂&rdquo這種榮耀的人。
這罪,&ldquo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rdquo,是憤慨。
猶太人在這件事上完完全全是對的:他們對基督憤慨,因為他想要寬恕諸罪[43]。
如果一個人不是信仰者(而如果是的話,那麼他就自然會相信基督是上帝),然而他不去為&ldquo一個人想要寬恕諸罪&rdquo而感到憤慨的話,那麼他的情形就包含了一種異乎尋常的高度的&ldquo無精神性&rdquo(這就是說,那種通常存在于基督教世界裡的無精神性)。
其次,如果他不去為&ldquo罪是能夠被寬恕的&rdquo而感到憤慨的話,那麼他的情形就包含了一種同樣異乎尋常地高度的&ldquo無精神性&rdquo。
這對于人的[44]理解力來說是一切之中最不可能的,但我并不因此就把&ldquo不能夠去信這個&rdquo稱贊為天才性;因為這個應當被信仰。
在異教世界中,這罪自然是無法存在的。
如果異教徒能夠具有關于罪的真實觀念(這是他所不能夠的因為他缺乏&ldquo上帝之觀念&rdquo),那麼他至多隻會對于自己的罪絕望,而無法走得更遠。
是的,還有就是(并且,我們能夠去對人的[45]理解力和思維去作出的所有認可都在這之中),我們必須贊美那真正達到了這一點的異教徒:他不是對于世界絕望,不是在通常的意義上對于自己絕望,而是對于他的罪絕望。
[46]按人之常情來說,這之中同時包含着&ldquo思想深刻&rdquo和&ldquo各種倫理上的定性&rdquo。
沒有什麼人就其本身能夠達到比這更遠了,并且也很少有人達到像這一樣遠。
但是從基督教的立場上看,一切都改變了[47];因為你應當相信諸罪的寬恕。
那麼,考慮到諸罪的寬恕,基督教世界又處在什麼位置上呢?是的,基督教世界的狀态從根本上說是&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絕望”這說法卻要如此地去理解:它是如此的落後,乃至這狀态根本還沒有公開地是這種絕望。
人們還沒有達到關于罪的意識,人們隻認識那種也是異教世界所認識的罪,幸福美滿地生活在異教的安全性之中。
但是通過&ldquo生活在基督教世界中&rdquo,人們比在異教世界中走得更遠,人們向前并且自欺地以為這種安全性(是的,在基督教世界中這不會是别的東西)是&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意識&rdquo,而牧師們正是在這方面激勵着教區信衆的。
基督教世界的根本不幸其實就是基督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48](有必要注意,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這是在&ldquo悖論&rdquo和&ldquo憤慨的可能性&rdquo中得到了保障的)通過&ldquo不斷又不斷地宣教&rdquo而被妄用[49],以至于上帝和人之間的&ldquo質定差異&rdquo以泛神論的方式(首先是陽春白雪地思辨性的,而之後則是下裡巴人地在大街小巷上[50])被取消了。
在大地上從來也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像基督教這樣現實地把上帝和人安置得如此接近;也沒有什麼人能夠,隻有上帝能夠這樣做,而每一個&ldquo人的[51]構想&rdquo則是一個夢、一種不确定的想象。
但是,也從來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如此謹慎地防範一切&ldquo對上帝的亵渎&rdquo之中最可怕的一種,它就是:在上帝走出這一步之後,這一步會被妄用,仿佛一切就進入了一體:上帝和人;&mdash&mdash從來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像基督教這樣地對此進行防範,基督教是借助于憤慨來對此進行防範的。
哀哉那些散漫的宣講者,哀哉那些随意的思想者,嗚呼,哀哉所有那些師從于他們并且贊美他們的追随者們! 如果在&ldquo存在&rdquo之中應當維持有秩序(上帝是想要有秩序的[52],因為他不是混亂之上帝[53]),那麼首先就必須小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單個的人,并且去自覺意識到&ldquo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
如果人們首先是被允許去跑到一起去成為那被亞裡士多德稱做是&ldquo動物定性&rdquo的&mdash&mdash&ldquo群衆&rdquo[54],那麼這種抽象于是就(不是說它比&ldquo烏有&rdquo、比最卑微的單個的人更渺小,而是)被看作&ldquo是某物”那麼用不了多久這種抽象就會成為上帝[55]。
而之後,之後以哲學的方式看[56],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57]就成功地登場了。
正如人們在國家政治中懂得了&ldquo群衆說服國王而輿論說服大臣&rdquo,以這樣一種方式人們最後發現:以總數而計[58],所有人說服上帝[59]。
然後這被稱作是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或者說,上帝和人是同樣的東西的不同表述[60]。
當然,在他們這種關于&ldquo整代壓倒個體[61]&rdquo的學說向下沉陷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成為了&ldquo庸衆就是上帝&rdquo的時候,許多參與了散布這種學說的哲學家們帶着厭惡轉向離去了[62]。
但是這些哲學家們倒忘記了這卻正是他們的學說,他們忽略了這一點:并不因為那些高貴者認為是如此,并不因為有那些高貴者中的優秀選手或者一個從哲學家們中特選出的圈子作為這學說的化身,這學說就會是更真實的。
這就是說,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已經使基督教世界變得臉皮很厚。
這看起來幾乎就仿佛是上帝過于虛弱。
仿佛他的情形就如同一個作出太多遷就、給出太多承認的好心人得到忘恩負義的酬報。
建立出&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的是上帝,而現在基督教世界恬不知恥地把事實颠倒過來并且把一種親緣關系強加給上帝,于是上帝給出承認所意味的東西差不多就等同于&ldquo一個國王給出一個更自由的憲法&rdquo[63]在目前所意味的東西,&mdash&mdash并且人們無疑知道這意味了什麼:&ldquo他肯定是不得不這樣做&rdquo[64]。
這就仿佛是上帝陷進了麻煩;這就仿佛是聰明人有着他的道理,如果他對上帝說:你咎由自取,為什麼你去和&ldquo人&rdquo有這麼多瓜葛呢?永遠也不會有人在頭腦中想到、永遠也不會有人在心中呈現出這樣的觀念[65]:&ldquo在上帝和人之間的這種相似性是應當存在的&rdquo。
是你自己讓這觀念得以宣示,而現在你收獲這果實。
然而基督教從一開始就為自己作出了安全保障。
它以關于罪的學說開始。
&ldquo罪&rdquo的範疇是&ldquo單個性&rdquo[66]的範疇。
罪是根本不能被思辨地考慮的。
就是說單個的人是處在概念之外[67];我們無法去思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而隻能思&ldquo人&rdquo這概念。
正因此,&ldquo思辨&rdquo馬上就進入那關于&ldquo代&rdquo[68]在&ldquo個體&rdquo[69]上的優勢力[70]的學說;因為人們無法期待思辨會承認這概念相對于&ldquo現實&rdquo的無能力[71]。
但是正如人們不能去思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人們也無法思一個單個的罪人;人們能夠思&ldquo罪&rdquo(這樣它就成為否定[72]),但是無法思一個單個的罪人。
然而正因此罪的情形也就無法成為嚴肅,如果這罪隻應當去被思的話。
因為&ldquo嚴肅&rdquo正是:你和我是罪人;嚴肅在根本上不是罪,而嚴肅之重音落在罪人身上,這罪人是單個的人。
相對于&ldquo單個的人&rdquo,那思辨,如果它是一緻連貫的,就必須從根本上非常蔑視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或者&ldquo去是那無法被思的東西”如果它想在這方面做一些什麼的話,它就必須對這單個的人說:這就是讓你浪費時間的東西麼,去設法忘記它吧,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就是&ldquo去是烏有”去思,然後你就是全人類,&ldquo我思故我在&rdquo[73]。
想來這可能是一個謊言,&ldquo單個的人&rdquo和&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是&ldquo那最高的&rdquo。
然而現在就讓它是如此吧。
但是完全一緻連貫地看,&ldquo思辨&rdquo也必定會說: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這不是&ldquo去是什麼&rdquo,這是低于概念的層次水準的東西,不要去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等等。
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呢,是不是一個人也許不應當&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正如一個人被要求不要&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而&ldquo去思&lsquo人&rsquo這概念&rdquo)而應當去思罪?而進一步又是什麼呢,是不是一個人也許通過去思罪而成為&ldquo罪&rdquo&mdash&mdash&ldquo我思故我在&rdquo[74]?一個絕妙的建議!然而一個人甚至根本不需要去害怕這樣地成為那&ldquo罪&rdquo,那&mdash&mdash純粹的罪;因為這罪恰恰是不可思的。
這一點連&ldquo思辨&rdquo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既然罪正是從概念[75]的&ldquo脫落&rdquo[76]。
但是為了不再從已被承認的東西出發[77]辯論,從總體上說,麻煩是在另一方面。
思辨并不去考慮:在罪的問題上,&ldquo那倫理的&rdquo是參與者,而&ldquo那倫理的&rdquo總是指向相反于&ldquo思辨&rdquo所指的方向并且有着相反的步驟;因為&ldquo那倫理的&rdquo不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而是在現實中深化下去,并且從本質上借助于那被思辨地忽略和鄙視了的範疇&mdash&mdash&ldquo單個性&rdquo來運作。
罪是&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一種定性;把&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權當為仿佛什麼也沒有,這是道德上的散漫和新的罪,&mdash&mdash如果一個人自己是這單個的罪人。
在這裡,基督教就登場了,它在&ldquo思辨&rdquo前打叉;要擺脫這個麻煩,對于&ldquo思辨&rdquo是不可能的,正如&ldquo正對着逆風向前航行&rdquo對于帆船是不可能的。
在單個的人,&ldquo罪&rdquo的嚴肅是它的現實,不管這單個的人是你還是我;在思辨的立場上說,一個人應當不去考慮&ldquo單個的人”這就是說,如果是在思辨的立場上談論罪,那麼一個人隻能是輕率地去談論。
罪的辯證法與思辨的辯證法正相反。
在這裡,基督教開始了,以關于罪的學說開始,并且由此而從&ldquo單個的人&rdquo開始。
[78][79] 因為,無疑那教導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80]、教導關于&ldquo上帝和人之間的相同性&rdquo的[81],确實是基督教,但是它是一個仇恨&ldquo尖嘴利舌或者厚顔無恥的無禮冒犯&rdquo的極大仇恨者。
借助于那關于罪以及&ldquo單個的罪人&rdquo的學說,上帝和基督一了百了地,完全不同于任何國王,确保了自己去防範民族、人民和群衆、觀衆等等等等,同樣地[82]防範了每一種對&ldquo更自由的憲法&rdquo[83]的要求。
所有那些抽象的名詞對于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化身于基督的上帝面前,隻有純粹的單個的人們(罪人們)生活着&mdash&mdash然而上帝完全能夠搞定這一切,并且他另外還能照顧到那些麻雀[84]。
總的說來,上帝是&ldquo秩序&rdquo的朋友[85];并且,為了這個目的,他自己在場于每一個點、每一個瞬間(這是在教科書中被作為上帝因此被提及的條目之一,并且也是人們有時候會稍稍念及但卻絕不會嘗試要在每一瞬間裡都去想着的東西),他是在場于一切地方的[86]。
他的概念不同于人[87]的概念:&ldquo那單個的&rdquo在人的概念之下是無法上升進概念的東西,他的概念則包容一切,而另一種意義上他沒有概念。
上帝不借助于簡略,他把握(包容和理解[88])現實本身,所有&ldquo那單個的”對于他,單個的人不是處在概念之下。
關于&ldquo罪&rdquo的學說,關于&ldquo你和我是罪人&rdquo的學說,這學說無條件地将&ldquo群衆&rdquo瓦解分别開,現在,它将上帝與人之間的&ldquo質之差異&rdquo從根本上奠定下來,這差異從來不曾被如此地奠定,因為隻有上帝能夠這樣做;我們知道,罪正是:在上帝面前,等等。
在任何别的問題上一個人都不會如此地差異于上帝,這差異在于:他,這個他是指每一個人,是一個罪人,并且這是&ldquo在上帝面前&rdquo,由此各個對立面在一種雙重的意義上被保持在一起,它們被保持在一起[89],它們得不到相互分離的許可,但是通過這樣地被保持在一起差異就顯得更強烈了,正如在我們談及&ldquo把兩種顔色保持在一起&rdquo時,通過同置,對立顯得更明了[90]。
在被用來述及人的東西中,罪是唯一決不能夠被用來論及上帝的,不管是通過否認性的方式[91]還是通過卓越性的方式[92]。
述及上帝(在同樣的意義上,正如&ldquo他不是有限的&rdquo,就是說,通過否認性的方式[93],他是無限的),說他不是一個罪人,這是對上帝的亵渎。
作為罪人,人被與上帝區分開,分界線是&ldquo質&rdquo張開大口的深淵[94]。
而當然,在上帝赦免諸罪的時候,上帝又以同樣的&ldquo質&rdquo的裂開豁口的深淵與人區分開。
就是說,假如還會有可能通過一種颠倒型的&ldquo方便調節&rdquo[95]來将&ldquo那神聖的&rdquo傳送到&ldquo那人的&rdquo上面,那麼在一個點上他永遠也不會達到與上帝相似,而這個點就是:寬恕諸罪。
于是,這裡有着&ldquo憤慨&rdquo的最極端的具體化,而那種恰恰教導了&ldquo上帝和人的相似性&rdquo的學說,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但是憤慨是&ldquo主體性&rdquo(亦即單個的人)的最可能的關鍵定性。
固然,去考慮&ldquo憤慨&rdquo而不去考慮一個&ldquo憤慨者&rdquo并非與&ldquo演奏笛子&rdquo卻沒有&ldquo演奏者&rdquo存在一樣地不可能[96];然而,甚至&ldquo思&rdquo都無疑不得不承認:&ldquo憤慨&rdquo比起&ldquo戀愛&rdquo更是一個非現實的概念,隻有在每一次有着一個人、一個&ldquo是憤慨的&rdquo的&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時候,它才變得現實。
這樣,憤慨就使自己去和&ldquo單個的人&rdquo發生關系。
并且基督教以此開始:去使得每一個人成為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一個單個的罪人;并且在這時,它集中起所有天上地下能夠從&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之中獲得的東西(隻有上帝對此有控制);而這就是基督教。
于是它對每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說:你應當信仰,就是說,你要麼應當憤慨,要麼應當信仰。
更多一句話也沒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ldquo現在我已經說過話了&rdquo,上帝在九天之上說,&ldquo我們将在永恒之中再談。
在這之間的時間裡你能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審判就将來臨。
&rdquo 審判!是的,我們人類學會了,經驗教會我們:在一艘船上或者在一支軍隊裡有嘩變,有罪責[97]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懲罰不得不被放棄;而如果這嘩變的是觀衆、是最受尊敬的觀衆,或者是整個民族,那麼這就不僅僅不是犯罪,那麼這按照報紙的說法(人們可以像信任福音和啟示那樣信任它),就是上帝的意願了。
這憑什麼?這是如此推斷出來的:概念&ldquo審判&rdquo是對應于&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我們不全體地[98]審判;我們能夠全體地[99]殺死人衆,全體地[100]噴射向他們,全體地[101]奉承他們,簡言之,以許多方式去把人衆當作牲口來對待,但是我們卻不能夠把人衆當作牲口來審判,因為人不可能審判牲口;哪怕有許多人被審判了,如果這&ldquo去審判&rdquo要具備嚴肅和真實的話,那麼這就是每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被審判。
[102]現在,如果有罪責的人[103]是如此之多,那麼這審判從人的意義上看就不能被執行;所以我們就把這整個都放棄了,我們認識到這裡是談不上什麼審判的,他們太多以緻于不能被審判,我們不能單個地去搞定他們,或者說不能夠設法單個地去搞定他們,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去審判。
現在,既然人們處在我們這啟蒙了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之中人們覺得所有關于上帝的神人同性論的和神人同感論的觀念是不恰當的;但是,把上帝看成是法官,相似于普通的地區法官,或者軍法署署長,無法完成一樁如此複雜的案子,人們卻并不覺得這是不恰當的;然後人們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永恒之中的情形将完完全全地如此。
因此,隻要讓我們抱作一團,去确定牧師們以這樣的方式布道。
并且,如果有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敢說不同的東西、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癡愚得足以要在&ldquo畏懼與顫栗&rdquo[104]之中去為自己的生活擔憂和負責并且還要去騷擾他人,那麼就讓我們通過&ldquo宣稱他是瘋子&rdquo來确保我們的安全,如果有必要這樣做的話,甚至通過殺死他來确保安全。
如果隻是我們許多人想要這麼做,那麼這也就沒有什麼不對。
&ldquo許多人能夠做錯事&rdquo這種說法是廢話并且是過時了的;許多人所做的事情是上帝的意願。
這個智慧是我們從經驗中知道的,&mdash&mdash因為我們不是沒有經驗的少年、我們不随便亂說話[105]、我們作為有經驗的人在發言&mdash&mdash,迄今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智慧面前低頭,國王們、皇帝們、大人閣下們[106]都是如此;借助于這個智慧,迄今所有我們的創造物都得以改善;那麼上帝也該學會低頭了。
關鍵隻是在于:我們要成為許多,真正地抱作一團的許多,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麼針對&ldquo永恒&rdquo的審判我們就得到了保障。
是呵,無疑他們是得到了保障,如果他們要到&ldquo永恒&rdquo之中才會成為&ldquo單個的人&rdquo。
但是,在上帝面前他們持恒地曾是并且正是&ldquo單個的人”那坐在一個玻璃櫃裡的人也不會像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處于透明性之中那樣地局促不安。
這是&ldquo良心之關系&rdquo。
借助于良心,事情被安排成這樣:随着每一個&ldquo辜&rdquo馬上會有報告出來,并且&ldquo有辜者&rdquo是那自己必須寫報告的人。
但是這報告被以隐形墨水[107]寫下,并且因此隻有在永恒中,在永恒審核諸良心的同時,在它被舉到光明之前的時候,它才真正清晰地顯現出來。
在根本上,每一個人是如此地進入&ldquo永恒&rdquo的:他自己攜帶着并且上交那關于每一個他所違犯的或者疏漏的&ldquo細微的瑣事&rdquo的最準确報告。
因此,一個小孩子都能夠在永恒之中進行審判;從根本上說,對于第三者來說沒有什麼相幹的事,一切,乃至那曾被說出的最微不足道的話,都是井井有條的。
有辜者在通過生命而走向永恒的旅途中,他的情形就如同謀殺者:他坐火車以其疾速而逃離作案現場和他的犯罪行為;唉,恰恰是在他所坐的車廂底下,電磁的電報訊息,帶着他的罪犯描述和&ldquo在下一個車站逮捕他&rdquo的命令,正在被發送出去。
在他到達車站并且走出車廂的時候,他就是囚徒,&mdash&mdash而他以一種方式自己攜帶了告發信[108]。
這樣,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是憤慨。
并且憤慨是罪的強化。
通常人們根本不會想到這個;通常人們幾乎不會把憤慨看成是罪,對此人們是不談的,而是談諸罪,而在諸罪中沒有憤慨的位置。
人們更不會去把憤慨理解為&ldquo罪&rdquo的強化。
這種情況的根源是在于:人們沒有去從基督教的意義上構建&ldquo罪&mdash信仰&rdquo之間的對立,而隻是在構建&ldquo罪&mdash美德&rdquo之間的對立。
C罪:以正定的形式[109]去放棄基督教,去宣稱它為非真相 這是針對&ldquo聖靈&rdquo的罪[110]。
在這裡,自我是最絕望地強化了的;它不僅僅把整個基督教抛棄掉,而且還将它搞成謊言和非真相,&mdash&mdash這個自我必定是有着怎樣的一種關于自己的極大的絕望觀念呵! 罪的強化清晰地顯示出來,如果我們将之解讀為人與上帝間的一場戰術有所改變的戰争的話;這強化從防守上升到進攻。
罪是絕望;這裡的鬥争是逃避性的。
于是,絕望自以為是克服了它的罪,在這裡鬥争還是逃避性的,或者在其退縮的位置之内是堅守性的,但持恒地退卻着的[111]。
接着戰術改變了;雖然罪在自身之中越來越深化,并且以這樣的方式遠離着,然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則靠得更近,越來越确定地成為自己。
&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絕望&rdquo是直接面對着&ldquo上帝之慈悲所提供的機會&rdquo的一個特定位置;罪并不完全是逃避着的,并不僅僅是防守性的。
但是,這罪&mdash&mdash&ldquo把基督教作為非真相和謊言而放棄掉&rdquo則是進攻性的戰争。
所有前面談及的還算是以一種方式向其對方承認它[112]是更強者。
但是現在,這罪是襲擊性的。
針對聖靈的罪是憤慨性的&ldquo正定的形式&rdquo。
基督教的學說是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113]的學說,關于&ldquo上帝和人之間的親緣關系&rdquo[114]的學說,但是,注意,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憤慨的可能性是(如果我敢這樣說的話)上帝用來确保&ldquo人不能過分地向他靠近&rdquo的擔保。
憤慨的可能性是在所有&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之中的辯證環節。
如果它被去掉,那麼&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就不僅僅是異教,而是某種如此異想天開的,乃至連異教都不得不宣稱它為胡說八道的東西。
去如此近地接近上帝,如基督教所教導的:在基督身上,人們能夠走向他、敢于走向他并且應當走向他;這是從不曾有什麼人想到的。
現在,如果我們要去直接地理解這個的話,像這樣完全沒有絲毫的保留地、完全毫不做作和快樂自信地去理解:那麼,基督教&mdash&mdash如果人們要把異教關于諸神的詩歌稱做是人的[115]瘋狂&mdash&mdash就是一個&ldquo瘋狂的上帝&rdquo的發明;一個仍還保存了自己的理智的人一定會作如此判斷:這樣的一種學說隻有一個喪失了理智的上帝才會想到。
化身為人的上帝,如果人将與他這樣直接地成為夥伴,就會成為莎士比亞劇中的亨利王子的對應人物。
[116] 上帝和人是兩種不同的質,在兩者之間有着無限的&ldquo質之差異&rdquo。
任何一種忽略這一差異的學說,從人的角度上說是瘋狂的,而從神聖的角度理解則是對上帝的亵渎。
在異教之中,人使得神成為人(人&mdash神);在基督教中上帝使得自己成為人(上帝&mdash人),&mdash&mdash但是在&ldquo他的這種仁慈&rdquo的無限的愛中,他給出了一個前提:他不能夠不然[117]。
這正是基督身上的悲哀,&ldquo他不能夠不然&rdquo[118];他能夠貶低自己,承受一個仆人的形象,受難,為人類而死,邀請所有人走向他[119],奉獻出他生命中的每一天、一天的每個小時,奉獻生命,&mdash&mdash但是他不能夠去掉&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
哦,獨一無二的&ldquo愛的作為&rdquo,哦,深不可測的&ldquo愛的悲哀&rdquo:甚至上帝都不能,正如在另一種意義上他不想要、不能夠想要,但甚至如果他想要,他也不能夠使這情況成為不可能:這種&ldquo愛的作為&rdquo對于一個人能夠成為那正好相反的東西,成為最極端的悲慘!因為可能中的最大的人的[120]悲慘,甚至比&ldquo罪&rdquo還要更大,就是&ldquo對基督憤慨并且繼續停留在憤慨之中&rdquo。
而這個是基督所不能夠使之不可能的,&ldquo愛&rdquo無法使之不可能。
看,所以他說:&ldquo有福了,不對我憤慨的人。
&rdquo[121]他不能夠做更多。
所以他能夠,這是可能的,他能夠通過他的愛去使得一個人經受從來都不可能經受的悲慘。
哦,愛之中高深莫測的矛盾!然而出自&ldquo愛&rdquo,他卻不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去接受不去圓滿&ldquo愛&rdquo的作為;唉,如果這愛還是去使得一個人如此地悲慘&mdash&mdash如果沒有這愛他永遠也不會是如此地悲慘! 讓我們按人之常情來談論這個吧。
哦,多麼可憐的一個人,他從來沒有感到有過&ldquo出自愛而為愛奉獻一切&rdquo的需要,他也就不曾能夠去這樣做!但是[122],如果他在之後發現,正是這一種在愛之中的犧牲,這是可能的,這犧牲能夠成為另一個人、成為被愛者的最大不幸,這時怎麼辦?于是,要麼在他身上的愛失去其彈性,這愛由&ldquo是一種強力的生命&rdquo崩潰沉陷成為一種憂郁感情的内了閉的冥想,他離開這愛,他不敢去達成這一&ldquo愛的作為&rdquo,他自暴自棄,不是在&ldquo作為&rdquo之下,而是在那種可能性的重量之下自暴自棄。
因為,正如在我們把秤砣壓在秤杆的一端而把支點放在秤杆的另一端的時候,它的重壓就變得無限的大,同樣,每一個&ldquo作為&rdquo,如果它變為&ldquo辯證的&rdquo,它就變得無限地更沉重,而如果它變為&ldquo同情地&mdash辯證的&rdquo,那麼這時它就最沉重,這樣,那本來是&ldquo愛&rdquo催促他去為被愛者做的事情,在另一種意義上看起來則是那對被愛者的關懷所要勸阻的事情。
要麼愛戰勝,他敢于去做那出自&ldquo愛&rdquo的事情。
哦,但是在愛的喜悅中(作為愛總是歡喜的,特别是在它奉獻了一切的時候)卻有着一種深切的悲哀,&mdash&mdash因為這真是可能的!看,因此他去圓滿地完成了他的這種&ldquo愛的作為&rdquo,他作出了犧牲(就他而言,他是為之高興的),并非是沒有淚水:在這犧牲之上盤旋着那個陰森森的可能性,我應當稱它為什麼呢,這種真摯性[123]的曆史場景油畫。
然而,如果這可能性沒有在這犧牲之上盤旋的話,那麼他的作為就不是真正的愛的作為。
哦,我的朋友,你在生命中嘗試了什麼東西啊!努力運用你的大腦,把所有覆蓋物扯到一邊而裸露你胸中感情的内髒[124],拆除那&ldquo将你與你所閱讀的人物分隔開&rdquo的防護機制,去閱讀莎士比亞,&mdash&mdash并且,你将為各種沖擊而顫抖。
但是那些真正的宗教沖擊看起來甚至會使莎士比亞顫抖地畏縮。
也許這些也隻能夠以諸神的語言來表達。
并且沒有人能夠說這種語言;因為,正如已經有一個希臘人如此美麗地說過:從人那裡,人學會說話,而從諸神那裡學會沉默。
[125] 在上帝和人之間有着無限的&ldquo質之區别&rdquo,這是&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無法被去除掉的可能性。
出自&ldquo愛&rdquo上帝成為人[126],他說:看這裡,這就是&ldquo是人&rdquo,但是,他接着說,哦,注意,因為我也是上帝,&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他讓自己去作為人承受一個卑微的仆人的形象[127],他表達出這&ldquo是一個卑微的人&rdquo意味了什麼,這樣沒有人應當認為自己是被排除在外的,或者認為這是人的[128]聲望或者在人衆中的聲望使得一個人接近上帝[129]。
不,他是那卑微的人。
看這裡,他說,并且讓你自己确定什麼是&ldquo是人&rdquo,哦,但注意,因為我也是上帝,&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或者反過來:天父與我是一體的[130],而我則是這個單個的卑微的人,貧困、被離棄、被置于人類的暴力之下,&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我,這個卑微的人,就是那使得&ldquo聾子聽見、盲人看見、瘸子走路、麻風病人痊愈、死者再生&rdquo[131]的人,&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132] 因此,在最大程度的責任之下我才敢說出:&ldquo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rdquo這句話屬于對基督的宣告,雖然不是以聖餐儀式的固定用詞的方式[133]來宣告,然而卻類似于這話:每一個人應當自己省察[134]。
這是基督自己說的話[135],并且,它們必須一再而一再地被強調、重複、個别地說給每個人聽,特别是在基督教世界中。
在這言辭沒有與其他話語一同被說出的所有地方[136][137],或者在對于&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的觀念沒有被這種想法滲透到每一個點上的任何一種情況下,這時,基督教就是亵渎上帝。
因為,沒有那些能夠為他開路[138]并向人衆就&ldquo來者是誰&rdquo廣而告之的守衛者和仆人,在這裡,基督以一個仆人的卑微形象行走在大地上。
但是&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哦,仿佛這在他的愛之中對于他是悲哀!)曾經守衛和正守衛着他、在他與那&ldquo對于他是最接近并且站得最接近他的人&rdquo之間固定起一道裂着口的深淵[139]。
就是說,那不憤慨的人,他信仰着地崇拜。
但是,&ldquo去崇拜&rdquo(這&ldquo去崇拜&rdquo是&ldquo信仰&rdquo的表達),就是去表達:在他們之間的&ldquo質&rdquo的裂着無限之口的深淵是被固定下了的。
因為在信仰中,&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又一次是辯證的環節。
[140][141] 然而,這一種憤慨,我們這裡所談的這種,是以正定的形式[142],它就基督教所說的是:基督教是非真相和謊言,并由此又說基督也是如此。
為了闡明這一種憤慨,最好是考察一下所有不同形式的憤慨,它在原則上使得自己與悖論(基督)發生關系,并且以這種方式而又去牽涉到&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的每一種定性,因為每一個這樣的憤慨形式都使得自己與基督發生關系,在心思裡[143]有着基督。
憤慨的最低形式,那按人之常情來說是最無辜的,是&ldquo讓所有與基督有關的東西未定地留在那裡&rdquo,以這樣的方式來判斷:對此我不允許自己作出任何判斷;我不信,但是我不作判斷。
大多數人避免去把這個當作憤慨的一種形式。
關鍵在于,人們純粹地忘記了這基督教的&ldquo你應當&rdquo。
由此而導緻人們看不出:這&ldquo去置基督于無所謂&rdquo,這是憤慨。
這&ldquo基督教已經被向你宣示了&rdquo意味了你應當對基督有一種看法;他存在,或者這&ldquo他存在着&rdquo和&ldquo他曾經存在&rdquo,這是整個存在的決定性關鍵。
如果基督教已經被向你宣示了,那麼這樣的說法就是憤慨:對此我不想有任何看法。
在這樣的時代裡,基督教被如此漫不經心地以它被宣示的方式來被宣示,上面所說的這些東西必須帶着一種特定的限定去理解。
無疑成千上萬生活着的人曾經聽見了基督教宣示而從來沒有聽見過有什麼東西是關于這個&ldquo應當&rdquo的。
但是,那聽見了這東西的人,如果他說:對此我不想有任何看法,那麼他就是憤慨的。
也就是說,他拒絕基督的神聖,拒絕認為它有權向一個人要求這個:他應當有一種看法。
這是無濟于事的,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說:&ldquo我什麼也沒有說呀,關于基督,我既沒有說是也沒有說不”因為這時人們隻要再問他:對于你到底是不是應當對基督有某種看法,難道你對這個也沒有任何看法麼?如果他對之回答:是,那麼他就自己困住了自己;而如果他回答:不,那麼基督教就為他作出判斷:他應當對基督有一種看法;而這樣就又重新是關于基督:沒有人應當擅自讓基
這是一種有意的神秘化。
在這描述中我特意讓&ldquo我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這個關鍵詞出場,一個恰恰是人們在這樣的關系中通常會聽到的用辭。
恰恰是在這個用辭上,一個人也就馬上能夠辯證地讓自己适應而知道該怎麼做。
他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mdash&mdash但是如果現在上帝會就此原諒他,那麼他豈不還是能夠具備這種善良去原諒自己。
不,他的&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根本不是&ldquo那善的&rdquo的定性;恰恰尤其是它在表達詞的激情裡越來越暴烈而在他為&ldquo他會如此去行罪&rdquo而&ldquo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的時候(因為相比于那種&ldquo請求上帝原諒&rdquo的悔過的痛心疾首,這種說法差不多就是恰恰相反的情況),他通過這種激情(這是他考慮得最少的)而暴露出他自己,他的&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不是&ldquo那善的&rdquo的定性;它是罪的一種更強化的定性,這罪的強化是在罪中的深化。
[23]這裡問題的是在于:在他成功地抵制了誘惑的時候,他在他自己的眼裡變得比&ldquo他在事實上所是的&rdquo更好,他變得為自己驕傲。
這時,這種驕傲的興趣所在是,&ldquo那過去的&rdquo必須是某種完全地過去了的東西。
但是,在複發倒退的情形中,&ldquo那過去的&rdquo突然又重新變得是徹底現在的了。
這種回顧是他的驕傲所無法容忍的,而由此引出這種悲哀,等等。
但是這種悲哀的方向是明顯地背離上帝的,一種隐藏的自愛和驕傲,而不是那謙卑的方向:謙卑地以&ldquo謙卑地感謝上帝長久地幫助了他去抵制誘惑&rdquo作為開始,并在上帝和自己面前認可這已經是遠遠超過他所應得的了,然後在對于&ldquo他從前曾經是怎樣的&rdquo的回憶中謙卑自己。
[24] 在這裡,正如在一切别的地方,各種古老的陶冶之書[25]所解說的東西是那麼深刻、那麼有經驗、那麼循循善誘。
它們教導說:上帝有時候允許信仰者在某種誘惑中蹒跚跌絆,這是為了羞辱他而因此使得他更堅定地站立在&ldquo那善的&rdquo之中;在&ldquo複發倒退&rdquo和&ldquo在&lsquo那善的&rsquo之中也許是明顯的前進&rdquo之間的對立是如此地讓人感到羞辱,與自身的認同是如此地痛楚。
一個人越是善,那麼他在單個的罪中所承受的痛苦自然也就越深刻,并且也就越危險,如果他沒有作出正确的轉向的話,那麼,甚至連最細微的一丁點不耐煩都是危險的。
他可能因為悲哀而沉陷在最陰暗的&ldquo沉郁&rdquo[26]之中,&mdash&mdash并且,一個其實是混蛋的所謂牧師或者靈魂安慰者差不多就會驚羨他深刻的靈魂:&ldquo那善的&rdquo在他身上有着怎樣的力量呵,&mdash&mdash仿佛這種沉郁是出自&ldquo那善的&rdquo。
而他的妻子,是的,與這樣一個嚴肅而神聖并且能夠以這樣一種方式為罪而悲痛的人相比,她覺得自己深深地羞愧。
也許他的言談也更加迷惑人,也許他不說&ldquo我永遠也不會為此原諒自己&rdquo(仿佛他也許在從前原諒過自己的諸罪;一種對上帝的亵渎),不,他說的是,&ldquo對此上帝永遠也不會原諒他&rdquo。
唉,而這隻是一種神秘化。
他的悲哀、他的憂慮、他的絕望是自私的(正如對罪的恐懼&mdash&mdash它有時幾乎使一個人恐懼得進入到罪中,因為它是&ldquo想要為自己驕傲&rdquo的自愛:想要為自己的&ldquo沒有罪&rdquo而驕傲)&mdash&mdash并且&ldquo安慰&rdquo是他所最不需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所謂牧師或者靈魂安慰者們所指示出的大量安慰理由隻是在使得這病症更惡化。
B罪:關于[27][28]諸罪之寬恕的絕望(憤慨) 這裡,在關于&ldquo自我&rdquo的意識中的&ldquo強化&rdquo是對于基督的&ldquo知&rdquo,一個&ldquo直接面對基督&rdquo的自我。
首先出現的(在前一個部分)是對于&ldquo有一個永恒的自我&rdquo的無知;然後是關于&ldquo有一個&lsquo在之中有着某種永恒的東西&rsquo的自我&rdquo的知識。
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向第二個部分的過渡)顯示出了這種區别是被包括在這樣的一個自我之中:這個自我有着一種關于它自身的&ldquo人的[29]觀念&rdquo,或者,人是這個自我的目的。
它的對立面是:一個直接面對上帝的自我,而這個自我是對&ldquo罪&rdquo的定義的立足基礎。
現在,一個自我直接地出現在基督面前,一個&ldquo仍絕望地不想要&lsquo是它自己&rsquo或者絕望地想要&lsquo是它自己&rsquo&rdquo的自我。
因為,關于[30]諸罪的寬恕的絕望必定是可以歸溯于要麼這一個要麼那一個&ldquo絕望&rdquo的表述公式,&ldquo軟弱性&rdquo的或者&ldquo對抗&rdquo的;&ldquo軟弱性&rdquo的,憤慨地不敢去信仰,&ldquo對抗&rdquo的,憤慨地不想要去信仰。
隻有在這裡,軟弱性和對抗的情形(既然這裡所談不是關于單純的&ldquo是自己&rdquo而已,而是關于在&ldquo是罪人&rdquo的定性中去&ldquo是自己&rdquo,就是說去&ldquo是在其不完美性的定性中的自己&rdquo)是與通常的情形相反。
本來軟弱性是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它自己&rdquo。
在這裡,這則是&ldquo對抗&rdquo的情形;因為在這裡這&ldquo不想要是它自己&rdquo恰恰是&ldquo對抗&rdquo,它不想要是那&ldquo一個人所是的&rdquo、不想要是罪人,并且以此為基礎而想要去使得&ldquo諸罪的寬恕&rdquo成為不必要。
本來對抗是絕望地想要&ldquo是它自己&rdquo。
在這裡,這是&ldquo軟弱性&rdquo的情形,絕望地想要是它自己,罪人,以這樣一種方式,沒有任何寬宥原諒。
一個直接地在基督面前的自我是一個通過來自上帝的非凡承認而得以強化了的自我,一個通過一個非凡的強調而得以強化了的自我,這強調通過這一事實而落在自我身上:上帝也是為了這個自我的緣故而去讓自己被出生、成為人、患難、死亡。
正如前面的文字中所說:&ldquo上帝觀念&rdquo越多,&ldquo自我&rdquo就越多,而在這裡也同樣如此:&ldquo關于基督的觀念&rdquo越多,&ldquo自我&rdquo就越多。
一個自我在質定上是它的衡量尺度所是。
&ldquo基督是衡量尺度&rdquo,這是在上帝的見證下得到了的對于&ldquo一個自我有着怎樣的巨大實在&rdquo的肯定的表達;因為,隻有在基督身上這才成為真實:上帝是人的目的和衡量依據,或者衡量依據和目的。
但是,&ldquo自我&rdquo越多,&ldquo罪&rdquo就越強烈。
從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夠顯示罪之中的強化。
罪是絕望;這強化是對于罪的絕望。
但是現在,在諸罪的寬恕之中,上帝提供了和解。
然而這罪人絕望,并且絕望得到了一個更深的表達;現在它以一種方式使自己去與上帝發生關系,然而這卻恰恰是因為它背離得更遠、更強烈地在罪中深化。
在罪人關于諸罪的寬恕而絕望時,這幾乎就是他仿佛在直接地走近上帝,這聽起來像對話一樣,這個:&ldquo不,&lsquo對諸罪的寬恕&rsquo是不存在的,這是一種不可能”這看起來就像一場面對面的博鬥。
但是為了能夠這樣說、為了能夠被聽見,這個人卻必須使自己保持一種對于上帝的&ldquo質定的更遠距離&rdquo,并且為了能夠這樣貼身戰地[31]鬥争,他就必須是保持距離的[32];精神的生存是如此奇怪地在一種聲學的意義上構成的、如此奇怪地有着距離的比例關系。
為了使得這個&ldquo不&rdquo能夠被聽見(這個&ldquo不&rdquo以一種方式要與上帝搏命),一個人必須盡可能遠地保持對上帝的距離;對上帝的最大無禮冒犯[33]是最大距離地遠離;為了能夠對上帝冒犯,這人就必須遠離;如果一個人更靠近他,那麼這個人就無法有所冒犯,而如果一個人是冒犯性的,那麼這就意味了,這個人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34]而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呵,直接面對着上帝的&ldquo人的[35]無奈&rdquo!如果一個人去冒犯一個高高在上的貴人,那麼也許這個人會被扔得離他遠遠的作為懲罰;但是為了能夠去冒犯上帝,那麼這個人就必須跑得離他遠遠的。
在生活中我們通常誤解這種罪(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特别是在人們取消了&ldquo那倫理的&rdquo以來的時代裡,我們就很少聽見或者從來沒有聽見過一個健康有益的倫理詞彙。
從審美和形而上學的角度出發,這&ldquo關于諸罪的寬恕而去絕望&rdquo被人尊奉為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差不多就像人們會把&ldquo一個孩子是調皮的&rdquo看成是這個孩子有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
總的說來,這樣的事實讓人無法相信:自從人們在人和上帝的關系中取消了那個&ldquo你應當&rdquo,這唯一的範導[36],之後是怎樣一種錯亂進入了&ldquo那宗教的&rdquo[37]。
在&ldquo那宗教的&rdquo的每一個定性中都應當帶有這個&ldquo你應當”在這&ldquo你應當&rdquo的位置上,人們異想天開地使用了&ldquo上帝之觀念&rdquo或者關于上帝的觀念來作為在&ldquo人的重要性&rdquo中的一種成分,以便讓自己直接在上帝面前變得重要[38]。
正如在政治生活[39]中,一個人通過&ldquo去屬于反對派&rdquo而變得重要[40],并且也許會到了最後隻是為了有某種可去反對的東西而希望有一個政府[41];以這樣的方式,他最終并不想要取消上帝&mdash&mdash僅僅是為了通過作為對立面而變得重要[42]。
并且所有那&ldquo在舊日裡被帶着恐怖地看作是&lsquo亵渎上帝的放蕩不羁&rsquo之言論&rdquo的東西,現在成為了天才的,成為了深刻本性的标志。
在舊日裡叫做&ldquo你應當信仰&rdquo,簡潔明了,盡可能地頭腦清醒;&mdash&mdash現在,&ldquo不能夠&rdquo則是天才的并且是一種深刻本性的标志。
這文字叫作&ldquo你應當相信諸罪的寬恕&rdquo,并且那對之的唯一解說辭就是:&ldquo如果你不能夠,那麼你将發生不幸事故;因為如果一件事是一個人應當做的,那麼這件事就是這個人能做的”現在&ldquo不能夠去信仰它&rdquo是天才的并且是深刻本性的标志。
基督教世界所得出的多麼漂亮的結果!如果人們聽不見一個關于基督教的詞,那麼人們還不會,在異教世界中人們就從來不曾,是如此自欺欺人;但是,借助于&ldquo各種基督教的觀念如此非基督教地被懸浮在空氣之中&rdquo的事實,這些觀念被用于那最強化了的厚顔無恥,如果它們還沒有被以别的但同樣是不檢點的方式濫用的話。
因為,賭咒在異教世界之中無疑不是一種習俗,而相反倒是真正地在基督教世界中有着其歸宿,難道這還不夠諷刺性麼?異教世界帶着一種某種惶恐、帶着對于&ldquo那神秘的&rdquo的畏懼、通常是帶着高度的莊重去提及神的名;而在基督教世界中,上帝的名無疑是在日常言談中出現得最多的詞,并且無條件地是被想得最少而被用得最随便的詞,因為這可憐的公開的上帝(他真是夠不小心和不聰明,以至于去成為公開的,而不是如同上層社會的人們一貫所做的,去保持使自己隐密)成了全部人民所太熟悉了的人物之一,人們通過偶爾地上幾次教堂來幫他一個超級的大忙,因此人們在教堂裡也得到牧師的稱贊,牧師代表上帝為&ldquo有榮幸得到來訪&rdquo而感謝來訪的人、授予這個人&ldquo虔誠&rdquo的頭銜,而反過來或多或少地譏刺一下那些從來不向上帝顯示&ldquo去教堂&rdquo這種榮耀的人。
這罪,&ldquo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rdquo,是憤慨。
猶太人在這件事上完完全全是對的:他們對基督憤慨,因為他想要寬恕諸罪[43]。
如果一個人不是信仰者(而如果是的話,那麼他就自然會相信基督是上帝),然而他不去為&ldquo一個人想要寬恕諸罪&rdquo而感到憤慨的話,那麼他的情形就包含了一種異乎尋常的高度的&ldquo無精神性&rdquo(這就是說,那種通常存在于基督教世界裡的無精神性)。
其次,如果他不去為&ldquo罪是能夠被寬恕的&rdquo而感到憤慨的話,那麼他的情形就包含了一種同樣異乎尋常地高度的&ldquo無精神性&rdquo。
這對于人的[44]理解力來說是一切之中最不可能的,但我并不因此就把&ldquo不能夠去信這個&rdquo稱贊為天才性;因為這個應當被信仰。
在異教世界中,這罪自然是無法存在的。
如果異教徒能夠具有關于罪的真實觀念(這是他所不能夠的因為他缺乏&ldquo上帝之觀念&rdquo),那麼他至多隻會對于自己的罪絕望,而無法走得更遠。
是的,還有就是(并且,我們能夠去對人的[45]理解力和思維去作出的所有認可都在這之中),我們必須贊美那真正達到了這一點的異教徒:他不是對于世界絕望,不是在通常的意義上對于自己絕望,而是對于他的罪絕望。
[46]按人之常情來說,這之中同時包含着&ldquo思想深刻&rdquo和&ldquo各種倫理上的定性&rdquo。
沒有什麼人就其本身能夠達到比這更遠了,并且也很少有人達到像這一樣遠。
但是從基督教的立場上看,一切都改變了[47];因為你應當相信諸罪的寬恕。
那麼,考慮到諸罪的寬恕,基督教世界又處在什麼位置上呢?是的,基督教世界的狀态從根本上說是&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絕望”這說法卻要如此地去理解:它是如此的落後,乃至這狀态根本還沒有公開地是這種絕望。
人們還沒有達到關于罪的意識,人們隻認識那種也是異教世界所認識的罪,幸福美滿地生活在異教的安全性之中。
但是通過&ldquo生活在基督教世界中&rdquo,人們比在異教世界中走得更遠,人們向前并且自欺地以為這種安全性(是的,在基督教世界中這不會是别的東西)是&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意識&rdquo,而牧師們正是在這方面激勵着教區信衆的。
基督教世界的根本不幸其實就是基督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48](有必要注意,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這是在&ldquo悖論&rdquo和&ldquo憤慨的可能性&rdquo中得到了保障的)通過&ldquo不斷又不斷地宣教&rdquo而被妄用[49],以至于上帝和人之間的&ldquo質定差異&rdquo以泛神論的方式(首先是陽春白雪地思辨性的,而之後則是下裡巴人地在大街小巷上[50])被取消了。
在大地上從來也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像基督教這樣現實地把上帝和人安置得如此接近;也沒有什麼人能夠,隻有上帝能夠這樣做,而每一個&ldquo人的[51]構想&rdquo則是一個夢、一種不确定的想象。
但是,也從來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如此謹慎地防範一切&ldquo對上帝的亵渎&rdquo之中最可怕的一種,它就是:在上帝走出這一步之後,這一步會被妄用,仿佛一切就進入了一體:上帝和人;&mdash&mdash從來沒有什麼别的學說曾經像基督教這樣地對此進行防範,基督教是借助于憤慨來對此進行防範的。
哀哉那些散漫的宣講者,哀哉那些随意的思想者,嗚呼,哀哉所有那些師從于他們并且贊美他們的追随者們! 如果在&ldquo存在&rdquo之中應當維持有秩序(上帝是想要有秩序的[52],因為他不是混亂之上帝[53]),那麼首先就必須小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單個的人,并且去自覺意識到&ldquo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
如果人們首先是被允許去跑到一起去成為那被亞裡士多德稱做是&ldquo動物定性&rdquo的&mdash&mdash&ldquo群衆&rdquo[54],那麼這種抽象于是就(不是說它比&ldquo烏有&rdquo、比最卑微的單個的人更渺小,而是)被看作&ldquo是某物”那麼用不了多久這種抽象就會成為上帝[55]。
而之後,之後以哲學的方式看[56],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57]就成功地登場了。
正如人們在國家政治中懂得了&ldquo群衆說服國王而輿論說服大臣&rdquo,以這樣一種方式人們最後發現:以總數而計[58],所有人說服上帝[59]。
然後這被稱作是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或者說,上帝和人是同樣的東西的不同表述[60]。
當然,在他們這種關于&ldquo整代壓倒個體[61]&rdquo的學說向下沉陷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成為了&ldquo庸衆就是上帝&rdquo的時候,許多參與了散布這種學說的哲學家們帶着厭惡轉向離去了[62]。
但是這些哲學家們倒忘記了這卻正是他們的學說,他們忽略了這一點:并不因為那些高貴者認為是如此,并不因為有那些高貴者中的優秀選手或者一個從哲學家們中特選出的圈子作為這學說的化身,這學說就會是更真實的。
這就是說,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已經使基督教世界變得臉皮很厚。
這看起來幾乎就仿佛是上帝過于虛弱。
仿佛他的情形就如同一個作出太多遷就、給出太多承認的好心人得到忘恩負義的酬報。
建立出&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的是上帝,而現在基督教世界恬不知恥地把事實颠倒過來并且把一種親緣關系強加給上帝,于是上帝給出承認所意味的東西差不多就等同于&ldquo一個國王給出一個更自由的憲法&rdquo[63]在目前所意味的東西,&mdash&mdash并且人們無疑知道這意味了什麼:&ldquo他肯定是不得不這樣做&rdquo[64]。
這就仿佛是上帝陷進了麻煩;這就仿佛是聰明人有着他的道理,如果他對上帝說:你咎由自取,為什麼你去和&ldquo人&rdquo有這麼多瓜葛呢?永遠也不會有人在頭腦中想到、永遠也不會有人在心中呈現出這樣的觀念[65]:&ldquo在上帝和人之間的這種相似性是應當存在的&rdquo。
是你自己讓這觀念得以宣示,而現在你收獲這果實。
然而基督教從一開始就為自己作出了安全保障。
它以關于罪的學說開始。
&ldquo罪&rdquo的範疇是&ldquo單個性&rdquo[66]的範疇。
罪是根本不能被思辨地考慮的。
就是說單個的人是處在概念之外[67];我們無法去思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而隻能思&ldquo人&rdquo這概念。
正因此,&ldquo思辨&rdquo馬上就進入那關于&ldquo代&rdquo[68]在&ldquo個體&rdquo[69]上的優勢力[70]的學說;因為人們無法期待思辨會承認這概念相對于&ldquo現實&rdquo的無能力[71]。
但是正如人們不能去思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人們也無法思一個單個的罪人;人們能夠思&ldquo罪&rdquo(這樣它就成為否定[72]),但是無法思一個單個的罪人。
然而正因此罪的情形也就無法成為嚴肅,如果這罪隻應當去被思的話。
因為&ldquo嚴肅&rdquo正是:你和我是罪人;嚴肅在根本上不是罪,而嚴肅之重音落在罪人身上,這罪人是單個的人。
相對于&ldquo單個的人&rdquo,那思辨,如果它是一緻連貫的,就必須從根本上非常蔑視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或者&ldquo去是那無法被思的東西”如果它想在這方面做一些什麼的話,它就必須對這單個的人說:這就是讓你浪費時間的東西麼,去設法忘記它吧,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就是&ldquo去是烏有”去思,然後你就是全人類,&ldquo我思故我在&rdquo[73]。
想來這可能是一個謊言,&ldquo單個的人&rdquo和&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是&ldquo那最高的&rdquo。
然而現在就讓它是如此吧。
但是完全一緻連貫地看,&ldquo思辨&rdquo也必定會說:這&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這不是&ldquo去是什麼&rdquo,這是低于概念的層次水準的東西,不要去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等等。
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呢,是不是一個人也許不應當&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正如一個人被要求不要&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人&rdquo而&ldquo去思&lsquo人&rsquo這概念&rdquo)而應當去思罪?而進一步又是什麼呢,是不是一個人也許通過去思罪而成為&ldquo罪&rdquo&mdash&mdash&ldquo我思故我在&rdquo[74]?一個絕妙的建議!然而一個人甚至根本不需要去害怕這樣地成為那&ldquo罪&rdquo,那&mdash&mdash純粹的罪;因為這罪恰恰是不可思的。
這一點連&ldquo思辨&rdquo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既然罪正是從概念[75]的&ldquo脫落&rdquo[76]。
但是為了不再從已被承認的東西出發[77]辯論,從總體上說,麻煩是在另一方面。
思辨并不去考慮:在罪的問題上,&ldquo那倫理的&rdquo是參與者,而&ldquo那倫理的&rdquo總是指向相反于&ldquo思辨&rdquo所指的方向并且有着相反的步驟;因為&ldquo那倫理的&rdquo不是從現實中抽象出來,而是在現實中深化下去,并且從本質上借助于那被思辨地忽略和鄙視了的範疇&mdash&mdash&ldquo單個性&rdquo來運作。
罪是&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一種定性;把&ldquo去是一個單個的罪人&rdquo權當為仿佛什麼也沒有,這是道德上的散漫和新的罪,&mdash&mdash如果一個人自己是這單個的罪人。
在這裡,基督教就登場了,它在&ldquo思辨&rdquo前打叉;要擺脫這個麻煩,對于&ldquo思辨&rdquo是不可能的,正如&ldquo正對着逆風向前航行&rdquo對于帆船是不可能的。
在單個的人,&ldquo罪&rdquo的嚴肅是它的現實,不管這單個的人是你還是我;在思辨的立場上說,一個人應當不去考慮&ldquo單個的人”這就是說,如果是在思辨的立場上談論罪,那麼一個人隻能是輕率地去談論。
罪的辯證法與思辨的辯證法正相反。
在這裡,基督教開始了,以關于罪的學說開始,并且由此而從&ldquo單個的人&rdquo開始。
[78][79] 因為,無疑那教導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80]、教導關于&ldquo上帝和人之間的相同性&rdquo的[81],确實是基督教,但是它是一個仇恨&ldquo尖嘴利舌或者厚顔無恥的無禮冒犯&rdquo的極大仇恨者。
借助于那關于罪以及&ldquo單個的罪人&rdquo的學說,上帝和基督一了百了地,完全不同于任何國王,确保了自己去防範民族、人民和群衆、觀衆等等等等,同樣地[82]防範了每一種對&ldquo更自由的憲法&rdquo[83]的要求。
所有那些抽象的名詞對于上帝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化身于基督的上帝面前,隻有純粹的單個的人們(罪人們)生活着&mdash&mdash然而上帝完全能夠搞定這一切,并且他另外還能照顧到那些麻雀[84]。
總的說來,上帝是&ldquo秩序&rdquo的朋友[85];并且,為了這個目的,他自己在場于每一個點、每一個瞬間(這是在教科書中被作為上帝因此被提及的條目之一,并且也是人們有時候會稍稍念及但卻絕不會嘗試要在每一瞬間裡都去想着的東西),他是在場于一切地方的[86]。
他的概念不同于人[87]的概念:&ldquo那單個的&rdquo在人的概念之下是無法上升進概念的東西,他的概念則包容一切,而另一種意義上他沒有概念。
上帝不借助于簡略,他把握(包容和理解[88])現實本身,所有&ldquo那單個的”對于他,單個的人不是處在概念之下。
關于&ldquo罪&rdquo的學說,關于&ldquo你和我是罪人&rdquo的學說,這學說無條件地将&ldquo群衆&rdquo瓦解分别開,現在,它将上帝與人之間的&ldquo質之差異&rdquo從根本上奠定下來,這差異從來不曾被如此地奠定,因為隻有上帝能夠這樣做;我們知道,罪正是:在上帝面前,等等。
在任何别的問題上一個人都不會如此地差異于上帝,這差異在于:他,這個他是指每一個人,是一個罪人,并且這是&ldquo在上帝面前&rdquo,由此各個對立面在一種雙重的意義上被保持在一起,它們被保持在一起[89],它們得不到相互分離的許可,但是通過這樣地被保持在一起差異就顯得更強烈了,正如在我們談及&ldquo把兩種顔色保持在一起&rdquo時,通過同置,對立顯得更明了[90]。
在被用來述及人的東西中,罪是唯一決不能夠被用來論及上帝的,不管是通過否認性的方式[91]還是通過卓越性的方式[92]。
述及上帝(在同樣的意義上,正如&ldquo他不是有限的&rdquo,就是說,通過否認性的方式[93],他是無限的),說他不是一個罪人,這是對上帝的亵渎。
作為罪人,人被與上帝區分開,分界線是&ldquo質&rdquo張開大口的深淵[94]。
而當然,在上帝赦免諸罪的時候,上帝又以同樣的&ldquo質&rdquo的裂開豁口的深淵與人區分開。
就是說,假如還會有可能通過一種颠倒型的&ldquo方便調節&rdquo[95]來将&ldquo那神聖的&rdquo傳送到&ldquo那人的&rdquo上面,那麼在一個點上他永遠也不會達到與上帝相似,而這個點就是:寬恕諸罪。
于是,這裡有着&ldquo憤慨&rdquo的最極端的具體化,而那種恰恰教導了&ldquo上帝和人的相似性&rdquo的學說,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但是憤慨是&ldquo主體性&rdquo(亦即單個的人)的最可能的關鍵定性。
固然,去考慮&ldquo憤慨&rdquo而不去考慮一個&ldquo憤慨者&rdquo并非與&ldquo演奏笛子&rdquo卻沒有&ldquo演奏者&rdquo存在一樣地不可能[96];然而,甚至&ldquo思&rdquo都無疑不得不承認:&ldquo憤慨&rdquo比起&ldquo戀愛&rdquo更是一個非現實的概念,隻有在每一次有着一個人、一個&ldquo是憤慨的&rdquo的&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時候,它才變得現實。
這樣,憤慨就使自己去和&ldquo單個的人&rdquo發生關系。
并且基督教以此開始:去使得每一個人成為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一個單個的罪人;并且在這時,它集中起所有天上地下能夠從&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之中獲得的東西(隻有上帝對此有控制);而這就是基督教。
于是它對每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說:你應當信仰,就是說,你要麼應當憤慨,要麼應當信仰。
更多一句話也沒有;沒有什麼要補充的。
&ldquo現在我已經說過話了&rdquo,上帝在九天之上說,&ldquo我們将在永恒之中再談。
在這之間的時間裡你能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審判就将來臨。
&rdquo 審判!是的,我們人類學會了,經驗教會我們:在一艘船上或者在一支軍隊裡有嘩變,有罪責[97]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懲罰不得不被放棄;而如果這嘩變的是觀衆、是最受尊敬的觀衆,或者是整個民族,那麼這就不僅僅不是犯罪,那麼這按照報紙的說法(人們可以像信任福音和啟示那樣信任它),就是上帝的意願了。
這憑什麼?這是如此推斷出來的:概念&ldquo審判&rdquo是對應于&ldquo單個的人&rdquo的,我們不全體地[98]審判;我們能夠全體地[99]殺死人衆,全體地[100]噴射向他們,全體地[101]奉承他們,簡言之,以許多方式去把人衆當作牲口來對待,但是我們卻不能夠把人衆當作牲口來審判,因為人不可能審判牲口;哪怕有許多人被審判了,如果這&ldquo去審判&rdquo要具備嚴肅和真實的話,那麼這就是每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被審判。
[102]現在,如果有罪責的人[103]是如此之多,那麼這審判從人的意義上看就不能被執行;所以我們就把這整個都放棄了,我們認識到這裡是談不上什麼審判的,他們太多以緻于不能被審判,我們不能單個地去搞定他們,或者說不能夠設法單個地去搞定他們,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放棄去審判。
現在,既然人們處在我們這啟蒙了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之中人們覺得所有關于上帝的神人同性論的和神人同感論的觀念是不恰當的;但是,把上帝看成是法官,相似于普通的地區法官,或者軍法署署長,無法完成一樁如此複雜的案子,人們卻并不覺得這是不恰當的;然後人們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永恒之中的情形将完完全全地如此。
因此,隻要讓我們抱作一團,去确定牧師們以這樣的方式布道。
并且,如果有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敢說不同的東西、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癡愚得足以要在&ldquo畏懼與顫栗&rdquo[104]之中去為自己的生活擔憂和負責并且還要去騷擾他人,那麼就讓我們通過&ldquo宣稱他是瘋子&rdquo來确保我們的安全,如果有必要這樣做的話,甚至通過殺死他來确保安全。
如果隻是我們許多人想要這麼做,那麼這也就沒有什麼不對。
&ldquo許多人能夠做錯事&rdquo這種說法是廢話并且是過時了的;許多人所做的事情是上帝的意願。
這個智慧是我們從經驗中知道的,&mdash&mdash因為我們不是沒有經驗的少年、我們不随便亂說話[105]、我們作為有經驗的人在發言&mdash&mdash,迄今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智慧面前低頭,國王們、皇帝們、大人閣下們[106]都是如此;借助于這個智慧,迄今所有我們的創造物都得以改善;那麼上帝也該學會低頭了。
關鍵隻是在于:我們要成為許多,真正地抱作一團的許多,如果我們這樣做了,那麼針對&ldquo永恒&rdquo的審判我們就得到了保障。
是呵,無疑他們是得到了保障,如果他們要到&ldquo永恒&rdquo之中才會成為&ldquo單個的人&rdquo。
但是,在上帝面前他們持恒地曾是并且正是&ldquo單個的人”那坐在一個玻璃櫃裡的人也不會像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處于透明性之中那樣地局促不安。
這是&ldquo良心之關系&rdquo。
借助于良心,事情被安排成這樣:随着每一個&ldquo辜&rdquo馬上會有報告出來,并且&ldquo有辜者&rdquo是那自己必須寫報告的人。
但是這報告被以隐形墨水[107]寫下,并且因此隻有在永恒中,在永恒審核諸良心的同時,在它被舉到光明之前的時候,它才真正清晰地顯現出來。
在根本上,每一個人是如此地進入&ldquo永恒&rdquo的:他自己攜帶着并且上交那關于每一個他所違犯的或者疏漏的&ldquo細微的瑣事&rdquo的最準确報告。
因此,一個小孩子都能夠在永恒之中進行審判;從根本上說,對于第三者來說沒有什麼相幹的事,一切,乃至那曾被說出的最微不足道的話,都是井井有條的。
有辜者在通過生命而走向永恒的旅途中,他的情形就如同謀殺者:他坐火車以其疾速而逃離作案現場和他的犯罪行為;唉,恰恰是在他所坐的車廂底下,電磁的電報訊息,帶着他的罪犯描述和&ldquo在下一個車站逮捕他&rdquo的命令,正在被發送出去。
在他到達車站并且走出車廂的時候,他就是囚徒,&mdash&mdash而他以一種方式自己攜帶了告發信[108]。
這樣,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是憤慨。
并且憤慨是罪的強化。
通常人們根本不會想到這個;通常人們幾乎不會把憤慨看成是罪,對此人們是不談的,而是談諸罪,而在諸罪中沒有憤慨的位置。
人們更不會去把憤慨理解為&ldquo罪&rdquo的強化。
這種情況的根源是在于:人們沒有去從基督教的意義上構建&ldquo罪&mdash信仰&rdquo之間的對立,而隻是在構建&ldquo罪&mdash美德&rdquo之間的對立。
C罪:以正定的形式[109]去放棄基督教,去宣稱它為非真相 這是針對&ldquo聖靈&rdquo的罪[110]。
在這裡,自我是最絕望地強化了的;它不僅僅把整個基督教抛棄掉,而且還将它搞成謊言和非真相,&mdash&mdash這個自我必定是有着怎樣的一種關于自己的極大的絕望觀念呵! 罪的強化清晰地顯示出來,如果我們将之解讀為人與上帝間的一場戰術有所改變的戰争的話;這強化從防守上升到進攻。
罪是絕望;這裡的鬥争是逃避性的。
于是,絕望自以為是克服了它的罪,在這裡鬥争還是逃避性的,或者在其退縮的位置之内是堅守性的,但持恒地退卻着的[111]。
接着戰術改變了;雖然罪在自身之中越來越深化,并且以這樣的方式遠離着,然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則靠得更近,越來越确定地成為自己。
&ldquo關于諸罪之赦免的絕望&rdquo是直接面對着&ldquo上帝之慈悲所提供的機會&rdquo的一個特定位置;罪并不完全是逃避着的,并不僅僅是防守性的。
但是,這罪&mdash&mdash&ldquo把基督教作為非真相和謊言而放棄掉&rdquo則是進攻性的戰争。
所有前面談及的還算是以一種方式向其對方承認它[112]是更強者。
但是現在,這罪是襲擊性的。
針對聖靈的罪是憤慨性的&ldquo正定的形式&rdquo。
基督教的學說是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113]的學說,關于&ldquo上帝和人之間的親緣關系&rdquo[114]的學說,但是,注意,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憤慨的可能性是(如果我敢這樣說的話)上帝用來确保&ldquo人不能過分地向他靠近&rdquo的擔保。
憤慨的可能性是在所有&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之中的辯證環節。
如果它被去掉,那麼&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就不僅僅是異教,而是某種如此異想天開的,乃至連異教都不得不宣稱它為胡說八道的東西。
去如此近地接近上帝,如基督教所教導的:在基督身上,人們能夠走向他、敢于走向他并且應當走向他;這是從不曾有什麼人想到的。
現在,如果我們要去直接地理解這個的話,像這樣完全沒有絲毫的保留地、完全毫不做作和快樂自信地去理解:那麼,基督教&mdash&mdash如果人們要把異教關于諸神的詩歌稱做是人的[115]瘋狂&mdash&mdash就是一個&ldquo瘋狂的上帝&rdquo的發明;一個仍還保存了自己的理智的人一定會作如此判斷:這樣的一種學說隻有一個喪失了理智的上帝才會想到。
化身為人的上帝,如果人将與他這樣直接地成為夥伴,就會成為莎士比亞劇中的亨利王子的對應人物。
[116] 上帝和人是兩種不同的質,在兩者之間有着無限的&ldquo質之差異&rdquo。
任何一種忽略這一差異的學說,從人的角度上說是瘋狂的,而從神聖的角度理解則是對上帝的亵渎。
在異教之中,人使得神成為人(人&mdash神);在基督教中上帝使得自己成為人(上帝&mdash人),&mdash&mdash但是在&ldquo他的這種仁慈&rdquo的無限的愛中,他給出了一個前提:他不能夠不然[117]。
這正是基督身上的悲哀,&ldquo他不能夠不然&rdquo[118];他能夠貶低自己,承受一個仆人的形象,受難,為人類而死,邀請所有人走向他[119],奉獻出他生命中的每一天、一天的每個小時,奉獻生命,&mdash&mdash但是他不能夠去掉&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
哦,獨一無二的&ldquo愛的作為&rdquo,哦,深不可測的&ldquo愛的悲哀&rdquo:甚至上帝都不能,正如在另一種意義上他不想要、不能夠想要,但甚至如果他想要,他也不能夠使這情況成為不可能:這種&ldquo愛的作為&rdquo對于一個人能夠成為那正好相反的東西,成為最極端的悲慘!因為可能中的最大的人的[120]悲慘,甚至比&ldquo罪&rdquo還要更大,就是&ldquo對基督憤慨并且繼續停留在憤慨之中&rdquo。
而這個是基督所不能夠使之不可能的,&ldquo愛&rdquo無法使之不可能。
看,所以他說:&ldquo有福了,不對我憤慨的人。
&rdquo[121]他不能夠做更多。
所以他能夠,這是可能的,他能夠通過他的愛去使得一個人經受從來都不可能經受的悲慘。
哦,愛之中高深莫測的矛盾!然而出自&ldquo愛&rdquo,他卻不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去接受不去圓滿&ldquo愛&rdquo的作為;唉,如果這愛還是去使得一個人如此地悲慘&mdash&mdash如果沒有這愛他永遠也不會是如此地悲慘! 讓我們按人之常情來談論這個吧。
哦,多麼可憐的一個人,他從來沒有感到有過&ldquo出自愛而為愛奉獻一切&rdquo的需要,他也就不曾能夠去這樣做!但是[122],如果他在之後發現,正是這一種在愛之中的犧牲,這是可能的,這犧牲能夠成為另一個人、成為被愛者的最大不幸,這時怎麼辦?于是,要麼在他身上的愛失去其彈性,這愛由&ldquo是一種強力的生命&rdquo崩潰沉陷成為一種憂郁感情的内了閉的冥想,他離開這愛,他不敢去達成這一&ldquo愛的作為&rdquo,他自暴自棄,不是在&ldquo作為&rdquo之下,而是在那種可能性的重量之下自暴自棄。
因為,正如在我們把秤砣壓在秤杆的一端而把支點放在秤杆的另一端的時候,它的重壓就變得無限的大,同樣,每一個&ldquo作為&rdquo,如果它變為&ldquo辯證的&rdquo,它就變得無限地更沉重,而如果它變為&ldquo同情地&mdash辯證的&rdquo,那麼這時它就最沉重,這樣,那本來是&ldquo愛&rdquo催促他去為被愛者做的事情,在另一種意義上看起來則是那對被愛者的關懷所要勸阻的事情。
要麼愛戰勝,他敢于去做那出自&ldquo愛&rdquo的事情。
哦,但是在愛的喜悅中(作為愛總是歡喜的,特别是在它奉獻了一切的時候)卻有着一種深切的悲哀,&mdash&mdash因為這真是可能的!看,因此他去圓滿地完成了他的這種&ldquo愛的作為&rdquo,他作出了犧牲(就他而言,他是為之高興的),并非是沒有淚水:在這犧牲之上盤旋着那個陰森森的可能性,我應當稱它為什麼呢,這種真摯性[123]的曆史場景油畫。
然而,如果這可能性沒有在這犧牲之上盤旋的話,那麼他的作為就不是真正的愛的作為。
哦,我的朋友,你在生命中嘗試了什麼東西啊!努力運用你的大腦,把所有覆蓋物扯到一邊而裸露你胸中感情的内髒[124],拆除那&ldquo将你與你所閱讀的人物分隔開&rdquo的防護機制,去閱讀莎士比亞,&mdash&mdash并且,你将為各種沖擊而顫抖。
但是那些真正的宗教沖擊看起來甚至會使莎士比亞顫抖地畏縮。
也許這些也隻能夠以諸神的語言來表達。
并且沒有人能夠說這種語言;因為,正如已經有一個希臘人如此美麗地說過:從人那裡,人學會說話,而從諸神那裡學會沉默。
[125] 在上帝和人之間有着無限的&ldquo質之區别&rdquo,這是&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無法被去除掉的可能性。
出自&ldquo愛&rdquo上帝成為人[126],他說:看這裡,這就是&ldquo是人&rdquo,但是,他接着說,哦,注意,因為我也是上帝,&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他讓自己去作為人承受一個卑微的仆人的形象[127],他表達出這&ldquo是一個卑微的人&rdquo意味了什麼,這樣沒有人應當認為自己是被排除在外的,或者認為這是人的[128]聲望或者在人衆中的聲望使得一個人接近上帝[129]。
不,他是那卑微的人。
看這裡,他說,并且讓你自己确定什麼是&ldquo是人&rdquo,哦,但注意,因為我也是上帝,&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或者反過來:天父與我是一體的[130],而我則是這個單個的卑微的人,貧困、被離棄、被置于人類的暴力之下,&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我,這個卑微的人,就是那使得&ldquo聾子聽見、盲人看見、瘸子走路、麻風病人痊愈、死者再生&rdquo[131]的人,&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132] 因此,在最大程度的責任之下我才敢說出:&ldquo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rdquo這句話屬于對基督的宣告,雖然不是以聖餐儀式的固定用詞的方式[133]來宣告,然而卻類似于這話:每一個人應當自己省察[134]。
這是基督自己說的話[135],并且,它們必須一再而一再地被強調、重複、個别地說給每個人聽,特别是在基督教世界中。
在這言辭沒有與其他話語一同被說出的所有地方[136][137],或者在對于&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的觀念沒有被這種想法滲透到每一個點上的任何一種情況下,這時,基督教就是亵渎上帝。
因為,沒有那些能夠為他開路[138]并向人衆就&ldquo來者是誰&rdquo廣而告之的守衛者和仆人,在這裡,基督以一個仆人的卑微形象行走在大地上。
但是&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哦,仿佛這在他的愛之中對于他是悲哀!)曾經守衛和正守衛着他、在他與那&ldquo對于他是最接近并且站得最接近他的人&rdquo之間固定起一道裂着口的深淵[139]。
就是說,那不憤慨的人,他信仰着地崇拜。
但是,&ldquo去崇拜&rdquo(這&ldquo去崇拜&rdquo是&ldquo信仰&rdquo的表達),就是去表達:在他們之間的&ldquo質&rdquo的裂着無限之口的深淵是被固定下了的。
因為在信仰中,&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又一次是辯證的環節。
[140][141] 然而,這一種憤慨,我們這裡所談的這種,是以正定的形式[142],它就基督教所說的是:基督教是非真相和謊言,并由此又說基督也是如此。
為了闡明這一種憤慨,最好是考察一下所有不同形式的憤慨,它在原則上使得自己與悖論(基督)發生關系,并且以這種方式而又去牽涉到&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的每一種定性,因為每一個這樣的憤慨形式都使得自己與基督發生關系,在心思裡[143]有着基督。
憤慨的最低形式,那按人之常情來說是最無辜的,是&ldquo讓所有與基督有關的東西未定地留在那裡&rdquo,以這樣的方式來判斷:對此我不允許自己作出任何判斷;我不信,但是我不作判斷。
大多數人避免去把這個當作憤慨的一種形式。
關鍵在于,人們純粹地忘記了這基督教的&ldquo你應當&rdquo。
由此而導緻人們看不出:這&ldquo去置基督于無所謂&rdquo,這是憤慨。
這&ldquo基督教已經被向你宣示了&rdquo意味了你應當對基督有一種看法;他存在,或者這&ldquo他存在着&rdquo和&ldquo他曾經存在&rdquo,這是整個存在的決定性關鍵。
如果基督教已經被向你宣示了,那麼這樣的說法就是憤慨:對此我不想有任何看法。
在這樣的時代裡,基督教被如此漫不經心地以它被宣示的方式來被宣示,上面所說的這些東西必須帶着一種特定的限定去理解。
無疑成千上萬生活着的人曾經聽見了基督教宣示而從來沒有聽見過有什麼東西是關于這個&ldquo應當&rdquo的。
但是,那聽見了這東西的人,如果他說:對此我不想有任何看法,那麼他就是憤慨的。
也就是說,他拒絕基督的神聖,拒絕認為它有權向一個人要求這個:他應當有一種看法。
這是無濟于事的,如果一個這樣的人說:&ldquo我什麼也沒有說呀,關于基督,我既沒有說是也沒有說不”因為這時人們隻要再問他:對于你到底是不是應當對基督有某種看法,難道你對這個也沒有任何看法麼?如果他對之回答:是,那麼他就自己困住了自己;而如果他回答:不,那麼基督教就為他作出判斷:他應當對基督有一種看法;而這樣就又重新是關于基督:沒有人應當擅自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