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絕望是“罪”

關燈
督的生命處于未定狀态如同一種希奇物。

    &ldquo上帝讓自己出生并且成為人&rdquo,這不是毫無意義的突發奇想,不是因為他百無聊賴時心血來潮突然想要去為了做一點什麼以結束無聊,人們曾放肆地說這無聊應當是和&ldquo是上帝&rdquo聯系在一起的[144],&mdash&mdash這不是為了去經曆奇遇。

    不,既然上帝這樣做,那麼這個事實就是存在之嚴肅。

    而這嚴肅之中的又一個嚴肅則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對之有一種看法。

    如果一個國王到訪一個省城,而一個官員,如果他缺乏正當的理由[145],不去禮候國王,那麼國王會把這看成是一種不敬;但是如果一個人想要徹底地無視這整個&ldquo國王在城裡&rdquo的事實,如果他想要扮在這方面是&ldquo滾他陛下和王法[146]的蛋&rdquo的平民,那麼國王又會作出怎樣的判斷呢?同樣也是如此,在&ldquo成為人&rdquo使得上帝高興的時候,那使得一個人(官員面對國王的情形正是每一個人面對上帝的情形)高興的事情則是,他對此說:啊,這事情麼,對此我不願意有什麼看法。

    以這種方式,一個人傲慢地談論他在根本上不屑一顧的東西:就是說他在自命不凡地忽視上帝。

     &ldquo憤慨&rdquo的下一個形式是否定而承受的憤慨。

    它很明白地感覺到了它不能夠無視基督,它沒有能力去&ldquo讓那與基督有關的東西未定地留在那裡并且自己另外去在生活中忙碌&rdquo。

    但是&ldquo去信仰&rdquo也是它所不能夠的;它于是就保持注目于那同一個點、注目于&ldquo悖論&rdquo。

    它還是尊敬着基督教的,隻是它表達出:這個問題,&ldquo你對基督作何想&rdquo[147],真的是最決定性的問題。

    一個這樣的憤慨者像一個影子一個地繼續其生活,他的生命被消蝕,因為他在他的内心深處持恒地全神貫注于這個決定。

    并且,以這樣的方式(就像&ldquo不幸的愛情之痛苦&rdquo相對于愛情的關系)他表達出:基督教有着怎樣的實在性[148]。

     憤慨的最後一種形式是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ldquo那正定的&rdquo。

    它宣稱基督教為非真相和謊言,它要麼是以幻影論的[149]方式要麼是以理性論的[150]方式拒絕基督(他曾經存在和他是那&ldquo他說他所是&rdquo的人),這樣,要麼基督并不成為一個單個的人而隻是在表面上仿佛成為單個的人,要麼他僅僅隻成為一個單個的人,這樣一來,他要麼在幻影論的意義上成為不要求&ldquo現實&rdquo的詩意構思和神話、要麼在理性論的意義上成為一種不要求&ldquo是神聖的&rdquo的現實。

    在這種對于&ldquo作為悖論的基督&rdquo的拒絕之中自然地又有着對于一切&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的拒絕:罪、&ldquo對諸罪的寬恕&rdquo等等。

     這種形式的憤慨是針對聖靈的罪[151]。

    如同那些猶太人就基督所說的,說他是通過魔鬼的幫助而驅散魔鬼[152],這憤慨以這樣的方式來使得基督成為魔鬼的一個發明。

     這種憤慨是罪的最高強化,人們通常忽視這情形,因為,從基督教的角度看,人們沒有構建出介于&ldquo罪&mdash信仰&rdquo的對立。

     相反貫串于這整個文本,我們一直在強調這一對立:這文本在第一部分的甲A中馬上就列出了對于那&ldquo在之中毫無絕望&rdquo的狀态的表述公式: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之中,并且在&ldquo想要是自己&rdquo之中,&ldquo自我&rdquo透明地依據于那個設定了它的力量。

    而這一表述公式則又是(對此我們一再回顧的)對于&ldquo信仰&rdquo的定義。

     *** [1][現實的新罪]這裡的這個&ldquo現實的(aktuel)&rdquo是&ldquo現實&mdash潛能&rdquo關系中的&ldquo現實&rdquo。

     現實的新罪,就是說&ldquo現實的罪&rdquo或者&ldquo作為之罪&rdquo,是一個固定的神學概念。

    見前面對&ldquo一種很正确的想法&hellip&hellip地獄懲罰的永恒性&rdquo的注腳。

    并參考《概念恐懼》第一章第一節以及此節中對于&ldquo現實的罪&rdquo的注腳。

     [2]《羅馬書》(14∶23):&ldquo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

    因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

    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rdquo [3]就是說,&ldquo罪&rdquo的整體定性。

     [4][滅亡的歧路上]在《馬太福音》(7∶13)中,耶稣說:&ldquo你們要進窄門。

    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

    &rdquo [5]&ldquo本性(Natur)&rdquo也就是自然。

    Natur這個詞,一般來說,如果是外在的,就翻譯為&ldquo自然&rdquo而内在的則翻為&ldquo本性&rdquo。

     [6]&ldquo在絕望的對抗中承受着無奈的所有劇痛&rdquo,這裡:&ldquo絕望的&rdquo是形容詞,&ldquo對抗&rdquo是名詞;&ldquo無奈&rdquo是名詞。

    當然,這句話是對&ldquo思辨的立場&rdquo的描述中的一部分。

    這個&ldquo對抗&rdquo并不完全等同于作者在前面所談及的關于&ldquo對抗&rdquo的概念(見前面的第一部分:丙、這種疾病(絕望)的各種形态:B在意識這個定性之下看絕望:b)自己意識到&ldquo是絕望&rdquo、自己意識到&ldquo擁有一個在之中有着&lsquo某種永恒的東西&rsquo的自我&rdquo,并且在這時要麼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要麼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的絕望:貳)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的絕望,對抗之中對于&ldquo對抗&rdquo的闡述)。

     [7]前面有過注腳。

    這&ldquo設定着的(ponerende)&rdquo是動詞的現在分詞。

    &ldquo設定(ponere)&rdquo是動詞,作為名詞就是&ldquo正定(position)&rdquo。

     [8][一個諺語說,行罪是人的,但逗留在罪中是魔鬼的]完全形式的說法是:&ldquo一個諺語說,行罪是人的,但逗留在罪中是魔鬼的。

    &rdquo [9][火車]最初的丹麥鐵路修建于阿爾托納到基爾的諸公國之間,啟用于1844年。

    從哥本哈根到羅斯基勒的這一段從1847年開始啟用。

     [10]就是說,更明顯外在地。

     [1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SündentsprossneWerkeerlangennurdurchSündeKraftundStärke.(從罪中萌發出來的作為隻通過罪而獲得力量)。

     [莎士比亞讓麥克白所說的&hellip&hellipKraftundStärke]克爾凱郭爾讀的莎士比亞是德譯本的。

    引文是德文譯本的,由施萊格爾和蒂克翻譯。

    但是在通常的版本裡應當是第三幕第三場。

    英文版原文為:&ldquoThingsbadbegunmakestrongthemselvesbyill.&rdquo 絕望的麥克白對妻子說,他認為對鄧肯的謀殺被新的對班庫的謀殺強化,這就相應于&ldquo從罪中萌發出來的作為隻通過罪而獲得力量&rdquo。

     [12]&ldquoConseqventsisig&rdquo。

     [13]就是說&ldquo他們不是依據于&lsquo精神&rsquo的特質而存在&rdquo或者&ldquo他們不是作為&lsquo精神&rsquo而存在&rdquo。

     [14]&ldquo把&lsquo一切&rsquo安置在&lsquo一&rsquo中&rdquo。

     [1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mpetus(驅動)。

     [16][&ldquo不要誘惑我&rdquo]《馬太福音》(4∶1&mdash11)。

    另可對比《愛的作為》(1847)。

     [17][靡菲斯特&hellip&hellip一個絕望的魔鬼更悲慘的了]在森林和洞的場景中靡菲斯特的終結台詞。

    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分,第3372句。

     見歌德《浮士德》第3116行詩句。

     [18]就是說,他自己的自我在對&ldquo他自己的自我&rdquo的觀念之中。

     [1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vonjetztgiebtesnichtsErnstesmehrimLebenAllesistTand,gestorbenRuhmundGnade(從現在開始,生命中不再有什麼東西是嚴肅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兒戲,死去了的榮譽和慈悲!)。

     [麥克白所說的&hellip&hellipRuhmundGnade]引文是出自施萊格爾和蒂克的德文譯本第二幕第二場。

    在英文原版《麥克白》中是第二幕第三場。

    在謀殺被發現和公開了之後。

    (我所找得到中文版為:&ldquo要是我在這件變故發生以前一小時死去,我就可以說是活過了一段幸福的時間;因為從這一刻起,人生已經失去它的嚴肅的意義,一切都不過是兒戲;榮名和美德已經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經喝完,剩下來的隻是一些無味的渣滓,當作酒窖裡的珍寶。

    &rdquo) [2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RuhmundGnade(榮譽和慈悲)。

     [21]這裡句子中的兩個&ldquo關于&rdquo是om(關于/為求)。

     [22]上帝作為世事的管理者。

     [23]由于原來的句子結構中的插入部分過長使得句子會給人錯覺,所以我把句子結構改了,句子的原本結構為(楷體部分是原句中的插入部分): 不,他的&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mdash&mdash恰恰尤其是它在表達詞的激情中越來越暴怒,在他為&ldquo他會如此去行罪&rdquo而&ldquo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的時候(因為相比于那種&ldquo請求上帝原諒&rdquo的悔過的痛心疾首,這種說法差不多就是恰恰相反的情況),他通過這種激情(這是他考慮得最少的)暴露出他自己&mdash&mdash,根本不是&ldquo那善的&rdquo的定性;它是罪的一種更強化的定性,這罪的強化是在罪中的深化。

     [24]在這裡,我自己加上了&ldquo那謙卑的方向:&rdquo,否則的話,原句應當翻譯成: 但是這種悲哀的定向是明顯地背離上帝的,一種隐藏的自愛和驕傲,而不是謙卑地以&ldquo謙卑地感謝上帝長久地幫助了他去抵制誘惑&rdquo作為開始并在上帝和自己面前認可&ldquo這已經是遠遠超過他所應得的&rdquo而然後在對于&ldquo他從前曾經是怎樣的&rdquo的回憶中謙卑自己。

     [25][各種古老的陶冶之書]指約翰·陶樂(JohannTauler,約1300&mdash1361)、肯彭的托馬斯(ThomasaKempis,約1380&mdash1471)、約翰·阿恩特(JohannArndt,1555&mdash1621)等所寫的各種陶冶著作。

     [26]沉郁(Tungsind)。

     [27]注意&ldquo對于諸罪的絕望&rdquo和&ldquo關于諸罪的寬恕的絕望&rdquo的區别。

     [28]這裡的&ldquo關于&rdquo是om(關于/為求)。

     關于諸罪之寬恕的絕望:為求&ldquo諸罪之寬恕&rdquo的絕望。

     [29]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就是說,&ldquo從人的立場上看的觀念&rdquo。

     [30]這裡的&ldquo關于&rdquo是om(關于/為求)。

     [3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minus(貼身戰地)。

     [3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minus(保持距離的)。

     [33]丹麥語的這個&ldquo無禮冒犯(Nærgaaenhed)&rdquo這個詞是由三個部分Nær(接近)、gaaen(走)和名詞性後綴hed。

    同樣,後面的這個形容詞(也可為副詞)&ldquo無禮冒犯(nærgaaende)&rdquo,則是由三個部分Nær(接近)、gaa(走)和現在分詞性後綴ende。

     在後面,我隻寫成&ldquo冒犯&rdquo,并且不再強調這個詞在丹麥語中的這種&ldquo接近&rdquo的成分。

     [34]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oipso(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

     [35]&ldquo人的&rdquo在這裡是形容詞。

     [36]範導(Regulativ),可回溯到康德哲學中的&ldquo範導性的理念(regulativeIdee)&rdquo,另外這&ldquo應當&rdquo也可以聯系到康德的絕對命令中的&ldquo應當&rdquo。

     [37][自從人們在人和上帝的關系中取消了那個&ldquo你應當&rdquo,這唯一的範導]可比較日記(journaloptegnelsenNB3:32/1847):&ldquo整個現代時期在總體上失去了關于有一個&lsquo應當&rsquo存在的觀念,尤其是在政治中。

    借助于正統教義(Orthodoxie),基督教也失去了它的&lsquo應當&rsquo。

    看,不幸隐藏在這裡。

    人無需作為一個先知就能夠看出,要重新搞定這個關系是有相當的代價的,對于公正的傳教士來說,這代價不亞于當時把基督教傳進異教世界。

    &rdquo在這裡的這個&ldquo正統教義(Orthodoxie)&rdquo是指格隆德維及其支持者。

     [38]直譯的話是:&ldquo以便讓自己直接地在上帝面前變得對自己重要。

    &rdquo [39]對丹麥文進行直譯的話為&ldquo國家生活&rdquo。

     [40]&ldquo變得對自己重要。

    &rdquo [41]就是說,為了讓自己做反對黨就必須有一個可反對的對象&mdash&mdash政府,為了有這個反對對象,所以就希望有一個政府來供自己反對。

     [42]&ldquo變得對自己重要。

    &rdquo [43][猶太人在這件事上完完全全是對的:他們對基督憤慨,因為他想要寬恕諸罪]《馬太福音》(9,1&mdash8):&ldquo耶稣上了船,渡過海,來到自己的城裡。

    有人用褥子擡着一個癱子,到耶稣跟前來。

    耶稣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

    你的罪赦了。

    有幾個文士心裡說,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

    耶稣知道他們的心意,就說,你為什麼心裡懷着惡念呢。

    或說,你的罪赦了。

    或說,你起來行走。

    那一樣容易呢。

    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那人就起來,回家去了。

    衆人看見都驚奇,就歸榮耀與神。

    因為他将這樣的權柄賜給人。

    &rdquo [44]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45]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46]人們會注意到,在這裡,&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被辯證地向着信仰的方向解讀。

    這種辯證因素存在着(雖然這個文本隻是把絕望作為病症來論述),這一點是我們絕對不可忘記的;它是在于:絕望也是信仰中的第一個環節。

    相反,如果這方向是背離着信仰、背離着&ldquo上帝之關系&rdquo,那麼&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就是一種新的罪。

    在&ldquo精神之生活&rdquo中,一切都是辯證的。

    這樣一來,憤慨作為被取消的可能性恰是信仰中的一個環節;但是憤慨,如果它在背離着信仰的方向上,是罪。

    人們可以為此而責備一個人有罪惡:他甚至不能夠去對基督教感到憤慨。

    如果人們是這樣談論的話,那麼人們恰恰是在把這&ldquo感到憤慨&rdquo作為某種善的行為來談論的。

    相反,人們無疑就必須說:&ldquo感到憤慨&rdquo是罪。

     [47][從基督教的立場上看,一切都改變了]《歌林多後書》(5∶17):&ldquo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rdquo [48][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就是說關于基督的兩個性質的教理神學學說:作為人的基督,上帝在這人身中公開出自己,在自身中統一了神聖的和人的本性。

    在巴勒的教科書中第四章第三節中:&ldquo上帝之子,耶稣基督,作為人通過處女生産來到世界。

    他将神聖的本性與人的本性統一起來,通過聖靈的力量以對我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方式在母親的生命中被構成,因而他是上帝也是人,不斷地同時以兩種本性起作用。

    &rdquo 巴勒的教科書是對《福音基督教中的教學書,專用于丹麥學校》(LærebogidenEvangelisk&mdashchristeligeReligion,indrettettilBrugidedanskeSkoler)的常用稱呼。

    由1783&mdash1808年間的西蘭島主教巴勒(NicolajEdingerBalle,1744&mdash1816)編寫。

    《巴勒的教學書》在1791年被官方認定,并且,直到1856年一直是學校的基督教教學和教堂的再受洗預備的官方正式課本,并且傳播和影響都是很大的。

     [49][被妄用]以這樣一種方式來使用,以至于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的學說&rdquo被濫用、被亵渎、被弄成烏有。

     [50][首先是陽春白雪地思辨性的,而之後則是下裡巴人地在大街小巷上]&ldquo陽春白雪&rdquo可能是暗示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泛神論,尤其是右派黑格爾主義的神學家們,包括丹麥的;而&ldquo下裡巴人&rdquo可能是暗示左派黑格爾主義,從黑格爾哲學中發展出來的唯物主義,尤其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1841)中的人類學(根據此書,上帝是人類的需要和願望的投射)。

     [51]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52][如果在&ldquo存在&rdquo之中應當維持有秩序&mdash&mdash上帝是想要有秩序]也許是指巴勒的教科書第一章&ldquo論上帝和他的性質&rdquo第一部分第三節:&ldquo自永恒必定有一個最高者,創造了世界或者給予它其本原和安頓。

    此最高者被稱作上帝,這上帝必定擁有最高的智慧權柄和善,因為在構成世界的諸多事物中有一種秩序,所有這些東西都有用。

    &rdquo [53][他不是混亂之上帝]《歌林多前書》(14∶33):&ldquo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rdquo [54][那被亞裡士多德稱做是&ldquo動物定性&rdquo的&mdash&mdash&ldquo群衆&rdquo]亞裡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區分了各種生活的方式,對于&ldquo群衆和最低層的&rdquo,最高的幸福就是&ldquo使自己快樂,他們為感官的享受而滿足。

    &hellip&hellip群衆奴性地選擇了像動物一樣生活&rdquo。

    他在他的《政治學》中(第三卷第二章)說,被用來證明群衆都要好過那些有才能者的證據可以被用在動物上。

     [55]有可能是指大衛·斯特勞斯(DavidF.Strauss)的《耶稣生平》(1836)。

    斯特勞斯認為&ldquo上帝&mdash人&rdquo是人類。

     [56]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hilosophice(以哲學的方式看)。

     [57][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這裡就不是上面所說的教理神學學說了,而是指關于全人類作為&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黑格爾式的)思辨學說。

    大衛·斯特勞斯首先在他的《耶稣生平》中提出,然後在他的教理學中又提出這種思辨的&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學說。

     [5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summasummarum(以總數而計)。

     [59][正如人們在國家政治中懂得了&hellip&hellip所有人說服上帝]一方面是指當時丹麥的實際狀況,導緻了君主獨斷制在1848年的終結;一方面是指思辨的尤其是左派黑格爾主義的神學。

     大臣,原文中是Conferentsraad:丹麥銜位之一。

    這樣一個位置是處于第二等類的第十二級,根據1746年和1808年的法令以及後來的附加規定,丹麥銜位包括有九個等類,以數字區分。

    在銜位的順序中同時有公務員和貴族,貴族的銜位單單憑他們的出生就可以被決定下來。

     [6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demperidem(同樣的于同樣的;就是說:同樣的東西的另一種表述)。

     [61]就是說:一代人蓋掉一個人。

     [62][當然,在他們這種關于&ldquo整代壓倒個體&rdquo&hellip&hellip帶着厭惡轉向離去了]在丹麥的右派黑格爾主義或受黑格爾影響的哲學家和神學家針對1848年的政治事件&ldquo帶着厭惡轉向離去&rdquo的有海貝爾和馬騰森。

     [63][一個國王給出一個更自由的憲法]指弗雷德裡克七世,1848年1月份即位,在3月21日把君主獨斷制改為君主立憲制。

    他在政治壓力之下許諾了丹麥新憲法。

    在1849年6月公布了丹麥基本憲法。

     [64]這是基于當是丹麥的君主政治的曆史背景。

     [65]見前面&ldquo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念頭&rdquo的注腳。

     [66]單個性(Enkelthed)。

     [67][如果按照克爾凱郭爾研究中心的注釋是如此:&ldquoligger(...)under]liggerudenfor,gårikkeopiel.opfangesikkeafsml.NB14:150.a(1849&mdash50),iSKS22,435m.”那麼Hong版本中的譯文&ldquoTheindividualhumanbeingliesbeneaththeconcept&rdquo就是不對的了,就是說,至少要改成&ldquoTheindividualhumanbeingliesbeyondtheconcept&rdquo。

     [68]代(Generation)。

     [69]個體(Individ)。

     [70]優勢力(Overmagt)。

     [71]無能力(Afmagt)。

     [72]見前面關于&ldquo罪不是一個否定&rdquo的文字。

     [7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見前面的注腳。

     [74]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75]将前面關于&ldquo在體系之中&hellip&hellip以必然性而展開的&rdquo的注腳。

     [76]這個&ldquo脫落(Affald)&rdquo在丹麥語裡也是&ldquo垃圾&rdquo的意思,所以在另一個意義上可以聯想這個句子為:罪是概念的垃圾, [7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concessis(從已承認的東西出發)。

     [econcessis]拉丁語:從已承認的東西出發,就是說,在對方所承認的觀點上進行論證。

     [78]那關于&ldquo族類的罪&rdquo的學說被經常地濫用,因為人們不曾注意到:罪,不管它對于所有人是多麼的共通,它并不在一個共有概念中、在一個集體或者團體中将人集聚起來(&ldquo正如在墓地之中死者的群衆不會形成什麼共同體&rdquo),而是把人分散為單個的人,并且堅持認為每一個&ldquo單個的人&rdquo都是罪人,這&ldquo分散&rdquo在另一種意義上既是一緻于存在的完美性,又在目的論的意義上以存在的完美性為方向。

    這是人們不曾留意的,并且因而使得那堕落了的族類一了百了地通過基督而重新得以挽回。

    而這樣一來,人們則又把一個抽象名詞作為負擔挂在上帝的脖子上,這抽象名詞作為抽象想要達成與上帝的更近的親緣關系。

    但這隻不過是一個幌子,使得人們更無恥。

    就是說,如果&ldquo單個的人&rdquo要感覺到自己與上帝的親緣關系(而這是基督教的學說),那麼他會就在畏懼和顫栗之中感覺到來自這種親緣關系的全部壓力,他必須,如果這不是一個從前的發現的話,去發現&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ldquo單個的人&rdquo要通過一個抽象名詞來進入這種榮耀,那麼這事情就變得非常容易并且在根本上是被妄用的。

    這樣,單個的人就不會受到來自上帝的巨大壓力(這壓力在羞辱之中所壓之深正如它所提升的程度),單個的人通過參與進這抽象而自欺欺人地把一切都當成是想當然的。

    這&ldquo是人&rdquo的情形不同于那&ldquo是動物&rdquo的情形,在&ldquo是動物&rdquo的情形中樣本總是小于種類。

    人不僅僅是通過各種通常為我們所提及的優越性而标志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動物種類,而更是質定地通過這一點來标志:這個體,&ldquo單個的人&rdquo比種類更重要。

    而這個定性又是辯證的,這意味了&ldquo單個的人&rdquo是罪人,然而再一次辯證:這&ldquo是單個的人&rdquo是完美性。

     [79]對克爾凱郭爾的腳注的注腳: [關于&ldquo族類的罪&rdquo的學說]或者關于&ldquo人類的罪&rdquo的學說,就是說,關于&ldquo所有人都是罪人&rdquo的基督教的教理神學學說。

     [正如在墓地之中死者的群衆不會形成什麼共同體]這句話引自克爾凱郭爾的一個陶冶講演。

    《不同精神中的陶冶講演》(1847)以及《三個想象場合的講演》(&ldquo在一座墓前&rdquo)。

     [那堕落了的族類]在罪的堕落之後的人類,參看《創世記》3。

     [被妄用]以這樣一種方式來使用,以至于這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的學說&rdquo被濫用、被亵渎、被弄成烏有。

     [80][教導關于&ldquo上帝&mdash人&rdquo的]見前面的注腳&mdash&mdash就是說關于基督的兩個性質的教理神學學說:作為人的基督,上帝在這人身中公開出自己,在自身中統一了神聖的和人的本性。

     [81][關于&ldquo上帝和人之間的相同性&rdquo的]《創世記》(1∶26):&ldquo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rdquo [8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tem(同樣地)。

     [83][更重要的憲法]見前面的關于丹麥當時的政治的注腳。

     [84]參見《馬太福音》(10∶29):&ldquo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

    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

    &rdquo [85]見前面的注腳。

     [86][為了這個目的&hellip&hellip在場于一切地方的]在巴勒的教科書第一章&ldquo論上帝和他的性質&rdquo第三部分第六節:&ldquo上帝是在一切地方全在的,帶着自己的力量在一切東西上起作用。

    他不會在任何地方不關注自己的造物&rdquo。

    另見《詩篇》(139∶7&mdash8)。

     [87]這裡是名詞&ldquo人&rdquo。

     [88]括号中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mprehendit(包容和理解)。

     [89]在丹麥文版中&ldquo保持在一起&rdquo後面有括号,在括号中是拉丁語:continentur(保持在一起〉。

     [9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oppositajuxtasepositamagisillucescunt(通過同置,對立顯得更明了)。

     [9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ianegationis(通過否認性的方式)。

     [9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iaeminentiæ(通過卓越性的方式)。

     [vianegationis(...)viaeminentiæ]拉丁語:通過否定的路&hellip&hellip通過卓越性的路。

    指經院哲學家以及古老的教理神學家們所提出的&ldquo通向對上帝的性質的認識&rdquo的兩條互補的道路。

    通過否定的路,人們借助于拒絕并且以這樣的方式去掉一切不完美的達到對上帝的認識,通過卓越性的道路,人們借助于他的創造物的理性特征而認識上帝的卓越特性。

     [9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ianegationis(通過否認性的方式)。

     [94][深淵]《路加福音》(16∶26):&ldquo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緻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rdquo [95]方便調節(Accomodation)。

     [Accomodation]在啟蒙時代的神學中,這是一個中心概念:人們把那神聖啟示相對于人的局限、偏見和謬誤的調節稱為Accomodation。

     [96]參見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ldquo還有不相信笛子演奏者卻相信&lsquo笛子演奏者的作為&rsquo的人麼&rdquo。

     [97]在這裡我按照日常用語把Skyld譯成&ldquo罪責&rdquo,把skyldig譯成&ldquo有罪責的&rdquo,因為這是世俗意義上的&ldquo罪責&rdquo。

    但是,在宗教性的意義上,我将之分别翻譯為&ldquo辜&rdquo和&ldquo有辜的&rdquo。

     [9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nmasse(成群地,全體地)。

     [9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nmasse(成群地,全體地)。

     [10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nmasse(成群地,全體地)。

     [10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nmasse(成群地,全體地)。

     [102]看,所以上帝是那審判者,因為在他面前,&ldquo群衆&rdquo是不存在的,而隻有&ldquo單個的人&rdquo存在。

     [103]在這裡我按照日常用語把Skyldig譯成&ldquo有罪責的人&rdquo,因為這是世俗意義上的&ldquo罪責&rdquo。

    但是,在宗教性的意義上,我将之翻譯為&ldquo有辜者&rdquo。

     [104][畏懼與顫栗]參看《腓利比書》(2∶12):&ldquo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rdquo [105][随便亂說話]《路加福音》(24∶11):&ldquo他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

    &rdquo [106][大人閣下們]原文中是Excellenser,指有着第一等級的人。

     [107][隐形墨水]&ldquo同情的墨水&rdquo,隻有在受到熱或者化學品以及類似東西的影響是才會顯示出來。

     [108][謀殺者&hellip&hellip自己攜帶了告發信]來源不詳。

    這想來是一個國外的故事,在丹麥,1855年才開始使用這種電報通信。

     [10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modoponendo(以設定的形式)。

     [modoponendo]拉丁語:以設定着的形式,正定的形式,就是說,通過從&ldquo基督教是&lsquo非真相&rsquo&rdquo出發并且這樣地将之設定為給定的東西。

    這表述出自經典邏輯學的假設推斷。

     [110][針對&ldquo聖靈&rdquo的罪]《馬太福音》(12∶31&mdash32):&ldquo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話,都可得赦免。

    惟獨亵渎聖靈,總不得赦免。

    凡說話幹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

    惟獨說話幹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

    &rdquo克爾凱郭爾在後來的文字中又回到這一段。

    另參看《馬可福音》(3∶28&mdash29):&ldquo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話,都可得赦免。

    凡亵渎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

    &rdquo 在哈澤的《複活的胡特爾或路德教會神學教理》第87節&ldquo對罪的不同分類&rdquo中羅列了那些老教會教理學家們對于不同形式的&ldquo作為之罪&rdquo的分類,之中說到,根據上面所引的聖經段落,所有罪都是可寬恕的,唯獨對聖靈犯罪是例外。

     [11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edemreferens(退卻着的)。

     [112]它,就是說&ldquo對方&rdquo。

     [113][上帝&mdash人]就是說,耶稣基督。

     [114][上帝和人之間的親緣關系]參看《使徒行傳》(17∶29),之中保羅說&ldquo我們是神所生&rdquo。

     [115]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16]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中威爾士王子,後為亨利五世。

    王子總是與不可救藥的酒鬼法爾斯塔夫及其夥伴們在一起。

     [117]就是說,&ldquo他隻能這樣&rdquo、&ldquo他無法做别的&rdquo、&ldquo他不能有所不同&rdquo等等。

     [118][&ldquo他不能夠不然&rdquo]也許是指路德在1521年在沃爾姆斯的議會裡被要求給出明确聲明收回他那遭教會譴責的學說時的回答。

     [119][邀請所有人走向他]見《馬太福音》(11∶28):&ldquo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rdquo [120]這裡&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21]見《馬太福音》(11∶6):&ldquo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rdquo [122]在這裡,意義似乎是有了跳躍:從來不曾有,但現在突然有了這種犧牲的願望?他有沒有做出犧牲呢?就是說,這裡蘊含了一個&ldquo如果現在有了這種犧牲的願望&rdquo的意義。

     [123]Hong&Hong的英文譯本把這裡的這個Inderligheden翻譯為&ldquo内心世界&rdquo,但是我考慮到這個Inderligheden是克爾凱郭爾的常用概念之一,并且通常在别的地方作為概念名詞翻譯作&ldquo真摯性&rdquo是最恰當的,而在這裡這個詞似乎是既可以作為&ldquo内在生命&rdquo又可以作為&ldquo真摯性&rdquo,所以我保留使用&ldquo真摯性&rdquo但是做一個注腳。

     [124]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viscera(内髒)。

     [125][有一個希臘人如此美麗地說&hellip&hellip從諸神那裡學會沉默]普魯塔克在他的《論饒舌》(degarrulitate)8(《道德集》(Moralia))中說:在&ldquo去說&rdquo上,我們以人為師,在&ldquo去沉默&rdquo上,以諸神為師,&mdash&mdash在神聖行為和神話中我們觀察沉默。

     [126][出自&ldquo愛&rdquo上帝成為人]也許是指《約翰福音》(3∶16):&ldquo神愛世人,甚至将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rdquo另見《約翰一書》(4∶10):&ldquo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rdquo [127]見前面注腳。

     [128]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29][認為這是人的聲望或者在人衆中聲望使得一個人接近上帝]在新舊約之中有許多地方都說及上帝不對人作區分(比如說《申命記》(10∶17)、《曆代志下》(19∶7)、《約伯記》(34∶19)、《使徒行傳》(10∶34)、《羅馬書》(2∶11)、《加拉太書》(2∶6)、《彼得前書》(1∶17)。

     [130]見《約翰福音》(10∶30):&ldquo我與父原為一。

    &rdquo [131]見《馬太福音》(11∶5):&ldquo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麻瘋的潔淨,聾子聽見。

    死人複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rdquo [132]因為原文中沒有引号,為了方便理解在這裡加上引号: &ldquo看這裡,&rdquo他說,&ldquo并且使你自己确定什麼是&lsquo是人&rsquo,哦,但是注意,因為我同時也是上帝,&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rdquo或者反過來:&ldquo那天父和我是一體的,然而我則是這個單個的、卑微的人,貧困、被離棄、被置于人的勢力之下,&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我,這個卑微的人就是那個使得&lsquo聾子聽見、盲人看見、瘸子走路、麻風病人痊愈、死者再生&rsquo的人,&mdash&mdash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rdquo [133][聖餐儀式的固定用辭]聖餐儀式的固定說詞是:&ldquo主耶稣基督在他被出賣的夜晚,拿起面包,感謝并掰開分給自己的門徒并說拿着并吃下它!這是我的身體,我給你們!以此作為對我的紀念!/同樣他也在晚餐之後拿起杯子,感謝了并遞給他們并說:喝下它!這是以我的血為新約的杯子,這血為你們諸罪的寬恕而流淌!這使得如你們常常喝它作為對我的紀念。

    &rdquo參《丹麥頒行聖壇書》。

     [134][每一個人應當自己省察]保羅引基督所說的話。

    見《歌林多前書》(11∶27&mdash28):&ldquo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幹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

    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rdquo [135][這是基督自己說的話]&ldquo有福了,那不對我憤慨的人。

    &rdquo [136]這種情形現在在&ldquo基督教世界&rdquo中幾乎到處都是,看起來就是:這&ldquo基督教世界&rdquo要麼完全地忽略基督自己是那&ldquo如此反複地、如此真摯地警示&lsquo憤慨&rsquo&rdquo的人,甚至在他生命走向結束的時候他還警告了那些從一開始就追随他的、為了他的緣故而放棄了一切的忠實信徒;要麼甚至還沉默地将之視作是出自基督的一種因過敏而言過其實的焦慮心态,既然成千上萬人的經驗證明了:一個人完全可以有着對于基督的信仰而絲毫不感覺到&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

    但是這可以說是一個錯誤,在憤慨的可能性出來審判&ldquo基督教世界&rdquo的時候,這錯誤就會明了化。

     [137][甚至在他生命走向結束的時候]見《馬太福音》(26∶31):&ldquo那時,耶稣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

    因為經上記着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rdquo 為了他的緣故而放棄了一切的忠實信徒:見《馬太福音》(19∶27):&ldquo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将來我們要得什麼呢。

    &rdquo [138][為他開路]《馬可福音》(1∶2&mdash3):&ldquo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着說,(有古卷無以賽亞三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豫備道路。

    在曠野有人聲喊着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rdquo [139][固定一道裂着口的深淵]《路加福音》(16∶26)。

     [140]這裡,對觀察者們是一個小小的任務。

    如果人們設想是如此:在這裡的和在國外的、所有這許許多多宣講和寫作布道詞的牧師們都是&ldquo信仰着的基督徒&rdquo,那麼又怎樣去說明,我們從來沒有聽到或者讀到過這樣一個禱告(特别是在我們的時代它是很适合的):在天上的神,我感謝你,你沒有向一個人要求他應當去理解基督教;因為如果有這樣的要求的話,那麼我将是所有人中最悲慘的。

    我越是努力去理解它,它就越是讓我感覺到不可理解,我就越隻是發現&ldquo憤慨&rdquo的可能性。

    所以我感謝你,你隻要求信仰,并且我祈求你,祈求你繼續進一步為我增大信仰。

    從正統教義的角度上看,這個祈禱會是完全地正确的,并且如果這是祈禱者的真正禱告的話,那麼它對于那整個&ldquo思辨&rdquo也将是準确的反諷。

    但是在大地上真的存在有這信仰麼?! [141][所有人中最悲慘的]《歌林多前書》(15∶19):&ldquo我們若靠基督,隻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衆人更可憐。

    &rdquo [繼續進一步為我增大信仰]《路加福音》(17∶5)&ldquo使徒對主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

    &rdquo [思辨]指思辨神學。

     但是在大地上真的存在有這信仰麼]《路加福音》(18∶8):&ldquo我告訴你們,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

    &rdquo [14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modoponendo(以設定着的形式,正定的形式)。

     [14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mente(在心思裡)。

     [144][結束無聊&hellip&hellip&ldquo是上帝&rdquo聯系在一起的]見海涅的詩歌《回家》。

    &ldquo我夢見:我做了天主,/高坐在天國之上。

    /大使們坐在我的周圍,/盛贊着我的詩章。

    //我吃了糕餅和糖果,/算算要值很多錢财,/我還喝了卡地那爾,/卻一點沒有負債。

    //可是我覺得無聊不堪。

    /我情願:我還置身人世,/要不是我自己就是天主,/我也許會變成瘋子&rdquo(譯文出自網上所下載的《海涅詩集》)。

     [145][正當的理由]法律表述,就是說因為諸如疾病等原因而無法到場。

    對此在《克裡斯蒂安五世丹麥法律》(1683)中第一書第十章文1&mdash2有專門規定。

     [146][王法]君主獨斷制(1665&mdash1849)作為丹麥憲法的基礎的法律,其中的40條賦予國王無限權力。

    1849年6月憲法出台後,大部分的王法被取消。

     [147][你對基督作何想]《馬太福音》(22∶42):耶稣問法利賽人,&ldquo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

    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

    &rdquo [148]實在性(Realitet)。

     [149][幻影論的]幻影論:一種早期基督教非正統學說,與諾斯替派有關。

    它被稱作是一種異端。

    認為基督不具人身,其死于十字架上隻是幻影。

    因為它認為物質上&ldquo那惡的&rdquo。

    這裡所說的把耶稣弄成詩歌神話,估計是針對斯特勞斯和費爾巴哈。

     [150][理性論的]哲學神學的一個方向,尤其是在18世紀得到很好的辯護,它要求所有所有信仰的陳述必須在理性上給出依據,并且摒棄對任何對無法為人的知性理解的東西的信仰。

    這樣,理性論拒絕承認耶稣是上帝,而相反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151][針對聖靈的罪]見前面同名的注腳。

    也參看下面的注腳。

     [152][猶太人就基督&hellip&hellip通過魔鬼的幫助而驅散魔鬼]參看《馬太福音》(12∶22&mdash32)關于耶稣和别西蔔阿以及關于亵渎聖靈的闡述。

    《馬太福音》(12∶24):&ldquo但法利賽人聽見,就說,這個人趕鬼,無非是靠着鬼王别西蔔阿。

    &rdquo而相應的基督這樣談及關于這個,見(12∶31&mdash32):&ldquo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話,都可得赦免。

    惟獨亵渎聖靈,總不得赦免。

    凡說話幹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

    惟獨說話幹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