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絕望是“罪”
關燈
小
中
大
拉底的解讀理解為&ldquo罪是無知&rdquo,比如說在《論概念反諷》、《哲學碎片》和《非科學後記》之中。
[64][繼續向前]繼續向前是黑格爾主義的關于超越笛卡爾的懷疑的固定用詞。
在《哲學碎片》中,作者專門作為主題論述了&ldquo繼續向前比蘇格拉底更遠&rdquo。
[65][蘇格拉底的無知性]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常常強調自己的無知,比如說在《申辯篇》中,他說明了特爾斐的祭司恰恰拒絕了任何人比他更智慧,因為他知道他自己無知。
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哲學史中這樣描述蘇格拉底&ldquo除了&lsquo他一無所知&rsquo這一點之外,他一無所知&rdquo。
[66]在心中帶着&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
在原丹麥語版中的句子是:帶着&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inmente(拉丁語:在思緒中)。
[67][無疑蘇格拉底是一個倫理者&hellip&hellip倫理的發明者]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哲學史稱蘇格拉底為倫理的建立者。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這個主題。
[68]之先(Prius)。
[69][之先&hellip&hellip這一教義的邊界]克爾凱郭爾在草稿(Pap.VIII2B166)中記錄了:&ldquo最正确的做法是,取得那些指向尤其是出現在第二章(或者随便在什麼地方出現)的關于傳承之罪的教理的提示。
它會把我推得太遠,比所需的或者說有用的更遠。
那真正引進的關于罪的,正統教義(Orthodoxie)教導說,對于什麼是罪,必定會有一個啟示會公開出來,它也沒有說及關于傳承之罪的學說。
&rdquo 關于傳承之罪的教義:傳承之罪作為原罪和根本的罪通過性行為繁殖并因此而被繼承遺傳,在它通過亞當的罪的堕落進入世界之後,這一教理的曆史傳統首先是建立在《創世記》關于人的&ldquo罪的堕落&rdquo基礎上;然後比如說《詩篇》(51∶5):&ldquo我是在罪孽裡生的。
在我母胎的時候,就有了罪”《羅馬書》(5∶12&mdash14)之中保羅說:&ldquo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為衆人都犯了罪。
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
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
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豫像。
&rdquo然而,傳承之罪的觀念成為教條,就是說,成為一種認定了&ldquo罪是在性的交媾中起作用并且因此而在每一個人的形成之中&rdquo以及&ldquo每個人因為是生在罪中并帶着罪出生所以失去了作善行的能力&rdquo的義務性的教規,則是從奧古斯丁開始的。
這一教條通過在迦太基412、416和418以及在以弗所431的會議而被接收進整個教會。
關于傳承之罪的教條又被傳給了路德教派的改革者們并在路德派的忏悔錄《奧斯堡信條》(ConfessioAugustana)第二條&ldquo論原罪(或按丹麥文注腳翻譯:傳承之罪)&rdquo中說:&ldquo我們教會又教導人:自亞當堕落之後,凡循自然公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說,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欲;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藉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都被定罪,永遠死亡。
&rdquo第二條的後半部分則強調了傳承之罪的教義性問題:&ldquo我們教會棄絕伯拉糾派一類的異端,他們不認這原始的過犯實實在在是罪,又争辯說,人可以仗自己理智的能力在上帝面前稱義,而貶抑基督的功勞和恩澤的榮耀。
&rdquo(&ldquo伯拉糾派&rdquo見前面注釋)。
[7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uoderatdemonstrandum(那要去被證明展示的東西)。
[71][認定必須有一種&hellip&hellip&ldquo什麼是罪&rdquo]見後面關于&ldquo必須有着一種來自上帝的啟示來明示人們&lsquo什麼是罪&rsquo和&lsquo這罪紮根得多麼深&rsquo&rdquo的注腳。
[72]和解救贖(Forsoning)。
[73][理智性的絕對命令]我們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看見這一表述,是絕對的道德準則。
加上了&ldquo理智性的&rdquo,就是說,對&ldquo正确的行為&rdquo的理解要求對&ldquo正确的行為&rdquo的實現。
[74][蘇格拉底式的饑餓戰術]所謂饑餓戰術,就是說,把對方餓得從隐藏處出來投降。
這裡是指蘇格拉底式的接生婦方法:蘇格拉底用對話把對方推向自己思想上的怪胎,然後自己一一認識到各種錯誤而被迫去走到正确的結論上。
比如說在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中(150b&mdash151c)。
[7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abstracto(抽象地)。
[76][古老的反諷者和倫理家]指蘇格拉底。
[77][去理解和去理解是兩件事情麼]在《概念恐懼》裡有這句話:&ldquo老古話裡有說&lsquo去理解&rsquo和&lsquo去理解&rsquo是兩回事,這裡也是如此。
&rdquo [7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oipso(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79]這&ldquo類似&rdquo是指類似于&ldquo在生活中有人認定地球是靜止的&mdash&mdash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更多&rdquo的情形。
[8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ein,zwei,drei(一、二、三)。
[81][帶着臉上的汗水]上帝在罪的堕落之後對亞當說:&ldquo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
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rdquo《創世記》(3∶17&mdash19)。
[82]就是說:勇于直面&ldquo那惡的&rdquo、勇于直面一切地獄的勢力。
[83][&ldquo穿着長裙裾&rdquo]本來是戲劇女主角所穿的服裝,這種adrienne(長裙裾)是以羅馬詩人泰倫提烏斯在喜劇《安德裡娅》中女主人公的地名來命名的。
是一種很精緻的多褶的長女裙,在丹麥,人們是因為霍爾堡的喜劇而為人所知的。
[84][如同聖經所說被吐唾沫地]《路加福音》(18∶32):&ldquo他将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淩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
&rdquo [85][以一個渺小的仆人的形象到處走]見《腓力比書》(2∶6&mdash11):&ldquo他本有神的行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凡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rdquo [86][在這裡真好]《馬太福音》(17∶4):&ldquo彼得對耶稣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
&rdquo [87]原文直譯的話&ldquo深情地&rdquo應當是&ldquo感動地(rørt)&rdquo,但是考慮到和&ldquo感謝&rdquo在一起拗口,所以改為&ldquo深情地&rdquo。
[88][人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需要一個共和政體國家&hellip&hellip一種新的宗教]指那些伴随了巴黎1848年二月革命的各種政治劇變,它們的影響也進入了丹麥。
[89][K:共振聲圖]如果把細沙撒在平面的玻璃或者金屬闆上,然後用小提琴弦在闆的邊上擦動,細沙受振動之後構成對稱的圖形。
這現象在1787年由德國物理學家齊拉德尼(E.F.F.Chladni)展示出來,後來奧斯特(H.C.Ørsted)等人對之進行了讨論。
克爾凱郭爾在轉義上使用這個概念:&ldquo理解&rdquo如同弦,擦動人,這樣他就給出一個相諧的圖案與這理解達成完全一緻。
[9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rgo(所以)。
[91]這個&ldquo領會&rdquo是動詞不定式。
[92][過渡]黑格爾式的思辨邏輯把一個範疇&ldquo轉化&rdquo為另一個範疇的地方稱作&ldquo過渡&rdquo。
[93][在體系之中&hellip&hellip以必然性而展開的]指黑格爾體系,在之中一切以所謂的思辨的&ldquo方法&rdquo達成秩序,這方法在不同的知識領域裡展示概念的展開。
按照思辨邏輯,辯證法的方法反映出概念本身之中的矛盾和不完美,這概念被迫走向其否定,而後再在更高的統一中達成揚棄,使得矛盾得以調和。
[94][現代哲學]從笛卡爾到黑格爾的哲學。
[9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cogitoergosum]拉丁語:我思故我在。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盤問一種确定的&ldquo人的認識&rdquo的可能性的時候,與傳統的形而上學決裂了。
通過把自己的懷疑對準每一個可能的真相,他發現的可靠的事實&ldquo我思&rdquo,因為懷疑者是&ldquo我&rdquo,我在思,所以我存在。
[96][降臨于你如你所信]《馬太福音》(9∶29):&ldquo耶稣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着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
&rdquo [9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itocitissime(迅速、非常迅速)。
[98]靜态(Stilstand)。
[99]狀态(Tilstand)。
[100]現實性(Actualitet)。
和這個現實性(Actualitet)對立的是潛能性。
也就是說是一種&ldquo現實&mdash可能&rdquo關系中的現實性。
[101][在借助于去理解和去理解之間的區分&hellip&hellip大師]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蘇格拉底的卓越無比的反諷。
在柏拉圖的《申辯篇》(21d)中,蘇格拉底說,他在智慧上有一小點領先,就是&ldquo我不自欺地以為擁有我事實上不具備的智慧&rdquo。
在《概念恐懼》扉頁引用了哈曼的話&ldquo蘇格拉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lsquo他區分開他所明白的東西和他所不明白的東西&rsquo&rdquo。
[102][基督教則更向回退一步說&hellip&hellip盡管他明白&ldquo那正确的&rdquo]《羅馬書》(7∶14&mdash21):&ldquo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
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
我所願意的,我并不作。
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
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隻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
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
&rdquo [103][必須有着一種來自上帝的啟示來明示人們&ldquo什麼是罪&rdquo和&ldquo這罪紮根得多麼深&rdquo]在草稿中原有文字,克爾凱郭爾删去了:&ldquo《奧斯堡信條》和其他象征如此明确的強調&rdquo(Pap.VIII2B165,2)。
《奧斯堡信條》(ConfessioAugustana)第二條&ldquo論原罪(或按丹麥文注腳翻譯:傳承之罪)&rdquo中說:&ldquo我們教會又教導人:自亞當堕落之後,凡循自然公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說,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欲;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藉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都被定罪,永遠死亡。
&rdquo路德在另一部著作《基督教學說教條》(ArticuliSmalcaldici)中第三部分的&ldquo論罪&rdquo中寫道:&ldquo這一傳承之罪就其本性是如此地深刻而醜惡,以至于它無法被人的理性認識出來,而必須通過聖經的啟示來認識和信仰。
&rdquo在《協和信條》中的&ldquo論原罪&rdquo中則說:&ldquo不管它有多邪惡,事實上是無法也言辭解說的,是無法以人的理性來敏銳地得以研究的,而隻能通過上帝啟示性的言辭來認識。
&rdquo [104]否定(Negation)。
[105]正定(Position)。
&ldquo正定&rdquo:名詞Position,是由動詞ponere(設定)衍生出來的名詞。
通常也可譯作&ldquo肯定&rdquo,但是考慮到這個詞在這裡的意義關聯中所指的&ldquo設定&rdquo的意義,所以譯作&ldquo正定&rdquo。
[106][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hellip&hellip泛神論的而抵制掉]在哈澤的《複活的胡特爾或路德教會神學教理》的第82節&ldquo罪的概念&rdquo中說,罪既不能被描述作一種必然的假象,僅僅在世界發展中&ldquo那否定的&rdquo(泛神論者們被說服于這一點),也不能作為精神發展的必要過程中的點(新教會的教理神學家的看法),因為這兩種情形都把罪看成是神聖世界秩序的必然基礎,而不是看成是罪;相反罪必須被理解為一種對神的脫離&hellip&hellip 在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主義的教理神學家比如說馬爾海尼克(PhilippMarheineke)的講演&ldquo基督教教理史&rdquo的引用中說及了以前的教理神學家們否定地把傳承之罪定性為&ldquo本原的公正的喪失&rdquo,而正定的定性為&ldquo向罪的的傾向、向禁忌物的欲望,欲求,就是說,這種糟糕不僅僅是在身體之中、不僅僅在無知性與無理解力中、不僅僅在脆弱占上風,而且也有着各種通過極大的思量之中作出的惡行&rdquo(Not9:1,iSKS19,260,4&mdash8)。
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和正統教義:這裡的正統教義(Orthodoxien),部分地理解為老式新教的正教,教理神學中有一支(尤其是在17世紀)想要建立出對路德神學的系統性的描述來對抗天主教的攻擊。
部分地可以理解為19世紀的路德派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家。
泛神論:認為自然和世界在總體上就是神。
尤其是指黑格爾的哲學一方面把上帝解讀為同一于世界精神的曆史性發展,一方面把&ldquo那惡的&rdquo解讀為僅僅是表面上的惡,作為通向更高階的路上的必要的否定性階段。
[107][堕落的人]就是說,罪的堕落之後的人類。
參看《創世記》3中罪的堕落的故事。
[108]教理(Dogma)。
[109]思辨教理神學:這名稱被用于以謝林和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為前提基礎并且建立在&ldquo在神學和哲學之間以及信仰和理性之間有着一種正定的定性&rdquo的基本設想上的思辨神學中的各種不同的立場。
思辨教理神學試圖以哲學和科學的方式來重新表述并且以一種方法論來發展各種基督教的教理,使之成為像一種有機的聯系着的整體的概念體系。
這裡主要是指向馬騰森(Martensen),其基督教神學在1849年出版。
當然進一步也就指向右翼黑格爾學派的教理神學。
[110]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begribe)&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1][一種所謂的&ldquo思辨性的教理神學&rdquo&hellip&hellip能夠理解&ldquo罪是一種正定&rdquo這一定性]。
在克爾凱郭爾對馬爾海尼克的講演&ldquo基督教教理史&rdquo的引用中有:對于那認同惡的意志的考慮。
這裡,首先人處于與自己的矛盾之中。
這成為現實,因為自由和必然、自由和法律被分割開并且相互對立,由此那對于不自由設定自身的自由。
&mdash&mdash因此那惡的不是現實的,但卻在成為之中,在Entstehen(出現)和Vergehen(消失)之中,那&ldquo隻是本質而就其自身是非本質&rdquo并且&ldquo不進一步走向概念&rdquo的本質;它把所有本質的東西、所有真正本質的轉變為某種現世的和空間的,并因此變成非本質。
&hellip&hellip這就其自身而言不是什麼現實的東西,它是ansichdasNichtige(自在而言那烏有的),dasNegativedesWirklichen(&ldquo那現實的&rdquo的否定的),這就是說,它是一個正定,因為它在&ldquo那善的&rdquo之上證明自身。
&ldquo那惡的&rdquo是否定中的一個正定(Not9:1,iSKS19,257f)。
[112]理解(Begriben)。
這個詞在丹麥文原文中是動詞的名詞化。
[113]去理解(begribe)。
這個詞在丹麥文原文中是動詞不定式。
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4]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5]&ldquo一種泛神論和理性論&rdquo:根據Hirsch的注釋,把否定性的概念諸如&ldquo軟弱性&rdquo、&ldquo感官性&rdquo、&ldquo有限性&rdquo、&ldquo無知性&rdquo等作為泛神論來抨擊的不屬于老式路德正教,而是19世紀的虔誠主義正教。
對于黑格爾的泛神論的抨擊是由AugustTholuck論證的:關于罪和救贖的教義(1832)第一部分第二章,&mdash&mdash&ldquoWiederlegungderpantheistischenAnsichwiederpelagianischen,dassdasBöseNegationsei.&rdquo [116]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7][否定之否定]在黑格爾的語用中,否定之否定是一種在概念發展中的基本辯證三步運動。
海貝爾在&ldquo邏輯體系&rdquo的第15節中寫道:&ldquo第一環節标示那靜止的,第二環節标示其出離自身的運動,第二環節為運動的結果;或者:第一環節标示那直接的正定的或者那抽象的,第二環節是那否定的或者辯證的;第三是否定之否定,亦即,那被中介後了的正定的或者那思辨的,那在自身中帶有否定的;或者:第一标示了作為直接的無限性,第二标示了有限性,第三再造無限性,但卻是在一種具體的定性中,就是說,包括了第二環節的有限性或者否定。
總之第三環節是前兩者的統一;整個發展是一種循環,之中第三環節在赢得了一個更高的意義之後疊合于第一環節。
&rdquo 如果罪以這樣的方式被解讀為&ldquo那善的&rdquo的否定,那麼,&ldquo悔&rdquo就必定是通過否定&ldquo罪&rdquo并由此建立更高的正定統一來調和這一對立。
[11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Subspecieæterni,æternomodo(在永恒的視角下看、以永恒的方式)。
[Subspecieæterni,æternomodo]拉丁語:在永恒的視角下看、以永恒的方式。
出自斯賓諾莎的哲學。
克爾凱郭爾常常使用這個表達語來描述思辨唯心主義,但是在這裡它的包容更廣:從最高的抽象視角出發。
[119]&ldquo一切存在&rdquo:所有東西都是隻是&ldquo存在&rdquo着,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是在&ldquo成為&rdquo。
因而就有了下一句&mdash&mdash&ldquo沒有過渡&rdquo。
[12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oipso(正因為這個原因)。
[12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abstracto(抽象地)。
[12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mperfectum(未完成時)。
[12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erfectum(完成時)。
[124]沒有完成的(imperfectum)。
[125]這裡克爾凱郭爾所用的動詞是&ldquoponeres(被設定)&rdquo。
[ponere]設定。
在邏輯學名詞相應于丹麥語&ldquo設定(sætte)&rdquo。
由ponere衍生出positive(肯定的、積極的、正的)。
黑格爾的思辨邏輯是以&ldquo設定&rdquo與&ldquo取消&rdquo的不斷轉換為其主要方法的。
而與&ldquo設定&rdquo和&ldquo取消&rdquo相應的名詞就是&ldquo正定(肯定)&rdquo和&ldquo否定&rdquo。
[126][純粹的思]黑格爾式的抽象思辨邏輯。
[127]被理解(begribes)。
[128]去理解(begribe)。
[129]理解(begribe)。
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但是,在這裡,克爾凱郭爾又對之作了反諷的使用。
[130]被理解(begribes)。
[131]去理解(begribe)。
[132]去理解(begribe)。
[133]理解(begribe)。
[134]去理解(begribe)。
[135]去理解(begribe)。
[136][蘇格拉底的無知性是一種對神的敬畏和崇拜]蘇格拉底的申辯:&ldquo現在神也向我指示了一個崗位,我自己對此作出了這樣的解讀,因為他要求我用我的生命來尋找真相并且考問我自己和其他人。
如果我在這場有着神作為我的上級的鬥争中顯示出怯懦并且逃離我的崗位,害怕死亡或者其他危險,那樣的話豈不可鄙?是的,那真的是可鄙了!那樣的話,人們就可以有權在法庭上以我否認神的存在的斷言來指控我,因為我害怕死亡而違背神谕,那樣我就是在自欺地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了。
&rdquo《申辯篇》(28e&mdash29a)。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ldquo蘇格拉底的無知性&rdquo中的神聖特征。
[137][&ldquo那猶太的&rdquo:對上帝的敬畏是智慧的開始]《詩篇》(111∶10):&ldquo敬畏耶和華是智慧得開端。
凡遵行。
他命令的,便是聰明人。
耶和華是永遠當贊美的。
&rdquo [138][他們之間&hellip&hellip的深淵]《路加福音》(16∶26):&ldquo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緻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rdquo [13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hilosophice,poetice(以哲學的方式、以詩歌的方式)。
[140]特爾斐的祭司宣布蘇格拉底為最智慧的人。
見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
[14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hilosophice,poetice(以哲學的方式、以詩歌的方式)。
[142][那體系]指黑格爾式的思辨體系。
[143]這裡的&ldquo設定着的(ponerende)&rdquo是動詞的現在分詞。
&ldquo設定(ponere)&rdquo是動詞,但是作為名詞就是&ldquo正定(position)&rdquo,正定是肯定和設定的。
[144]&ldquo對于罪的最大可能的意識作為一種作為也是如此。
&rdquo作為一種&ldquo作為&rdquo,這第二個&ldquo作為&rdquo,是&ldquo有所作為&rdquo的作為。
[145]那正定的(Positive)。
[146]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47]理解(begribe)。
[148][消除掉罪,如此徹底,仿佛這罪被淹沒在大海裡]見《彌迦書》(7∶19):&ldquo必再憐憫我們,将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将我們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rdquo [149][把一切安置在罪之下]見《加拉太書》(3∶22):&ldquo但聖經把衆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稣基督,歸給那信的人。
&rdquo [150]力(Kraft)。
[151][像聖經中所說的&ldquo被吐出去&rdquo]《啟示錄》(3∶15&mdash16):&ldquo我知道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
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
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rdquo [152][&ldquo呼喚&rdquo這個詞則本原地是屬于&ldquo那有神聖感的&rdquo]就是說,&ldquo呼喚&rdquo這個詞被理解為一種牽涉到與神的關系的或者來自神的呼喚。
對于基督徒,每個人都應當把自己所在的位置看作是一個上帝的呼喚。
見《歌林多前書》(7∶20):&ldquo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份。
&rdquo《彼得後書》(1∶10&mdash11):&ldquo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稣基督永遠的國。
&rdquo [15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purisnaturalibus(在純粹的自然狀态中)。
也就是說&ldquo赤裸裸的,毫無掩飾的&rdquo。
[154][一個人有一個&ldquo呼喚&rdquo要給掉]當一個牧師職位在《部門時報》被公布為空缺時,申請信必須在六個星期之内交付相應教區的主教,然後主角加上自己的評語送交教會教育部長,最後部長把應得職位的人名提交國王。
在這樣的意義上,主教和部長就是說&ldquo有一個呼喚要給掉&rdquo。
[155][牧師以三個理由證明,禱告是有好處的]這想法在克爾凱郭爾的日記中多次出現,但出來沒有說是針對誰。
但是比如說,在明斯特爾(J.P.Mynster)布道中有&ldquo祈禱對于喚醒我們的靈魂的好處&rdquo。
[156][超越所有理解力的極樂至福]《腓力比書》(4∶7):&ldquo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rdquo就是說:神所賜的平安超越所有&ldquo人的理解力&rdquo。
[157]反高潮(Anticlimax)。
[Anticlimax]從希臘語climax(上升)中衍生出來。
就是說,反高潮:&ldquo從有重大意義的内容突然轉入平淡内容。
&rdquo在修辭學上,就是讓相關的諸多環節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相接,而使得概念被表達得越來越弱;在戲劇創作法上就是指構建出來的懸念不通過高潮而被消釋掉。
[158][三隻瓶子或者三頭鹿]在哥本哈根之外有個小酒館叫&ldquo三個瓶子&rdquo,而在哥本哈根裡面有個老旅館叫&ldquo三頭鹿&rdquo,它們有着最多來自鄉下的訪客,完全就像霍爾堡喜劇《六月十一日》中所描述的。
[159]理解(Begribe)。
乙罪的繼續 罪之中的每一個狀态都是新的罪;或者,正如這必須被更确切地表達出并且将在後面的文字中被表達出的說法:罪之中的狀态是新的罪,是罪。
這在罪人看起來可能是一種誇張;他至多把每一個現實的[1]新罪認識為一種新的罪。
但是,&ldquo永恒&rdquo管理着他的賬戶,它必定會把罪之中的狀态作為新的罪來寫進賬目。
它隻有兩個标題,并且&ldquo一切不是出自信仰的東西都是罪[2]”每一個未悔過的罪是一個新的罪,并且每一個它未得以悔過的瞬間是一個新的罪。
但是,相對于&ldquo自己的關于&lsquo他自己&rsquo的意識&rdquo具備連續性的人是多麼地罕見!通常人們隻是一時一刻地意識到自己、在各種重大的決定上意識到自己,但是那日常的則完全沒有被考慮在内;這樣地一個星期一次一小時,他們是精神,&mdash&mdash很明顯,如此&ldquo去成為精神&rdquo,這實在是一種相當獸性的方式。
然而永恒則是本質的連續性,它向人要求這種連續性,或者要求這個人應當意識到&ldquo作為&lsquo精神&rsquo的自己&rdquo并且有信仰。
相反罪人則以這樣一種方式處在罪的力量之下,乃至他對它的整體定性[3]徹底沒有概念,乃至他處在滅亡的歧路上[4]。
他隻是估計出每一個單個的新罪,而通過這新的罪他簡直就是得到了沿着滅亡之路向前的新的速度,完全就好像他在之前的瞬間并沒有帶着從前的各種罪的速度在這條路上走。
于是罪對于他就變成了很自然的,或者罪成為了他的第二本性[5],這樣他就會覺得&ldquo那日常的&rdquo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并且隻有在他每次通過新的罪(可謂是)得到一種新的速度的時候,他才在一個瞬間之中自己停一下。
在滅亡之中他是盲目的,他無法看出:他的生活沒有去通過&ldquo在信仰之中面對于上帝&rdquo而具有&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本質的連續性,相反卻擁有了罪的連續性。
然而,&ldquo罪的連續性&rdquo,&mdash&mdash罪不恰恰是&ldquo那不連續的&rdquo麼?看,在這裡它又出現了,這種關于&ldquo罪僅僅是一種否定&rdquo的說法:一種否定,它永遠也無法赢得其合法地位,正如人們無法使得賊贓合法化;一種否定,一種想要&ldquo去建構自身&rdquo的無力嘗試,它在絕望的對抗中承受着無奈的所有劇痛[6],然而它卻沒有能力去建構自己。
是的,從思辨的立場看它便是如此;而從基督教的立場看,罪(它必須被信仰,因為它是&ldquo那悖論性的&rdquo,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悖論性的東西)是一種正定,這正定從自身之中發展出一種越來越設定着的[7]的連續性。
這種連續性的增長規律也完全不同于一種&ldquo債務&rdquo的或者一種&ldquo否定&rdquo的增值。
因為一種債務不會因為它沒有被償付而增長,它因為每一次欠更多而增長。
而在人沒有走出罪的每一瞬間,罪都在增長。
罪人隻把每一個新的罪看成是罪的增長,這是謬以千裡了,其實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在罪中的狀态是更大的罪、是新的罪。
甚至有一個諺語說,行罪是人的,但逗留在罪中是魔鬼的[8];但是從基督教的角度看,這個諺語無疑必須以另一種方式來理解。
那種單純是斷斷續續的考慮,隻看新的罪并且跳過位于之間的部分,跳過位于各單個的罪之間的部分,這同樣是一種表面膚淺的考慮,正如一個人想要假設一列火車[9]隻在每次蒸汽機頭噴氣的時候運動。
不,這噴氣和那随之而來的驅動從根本上說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東西,而這裡重要的是平均速度,火車頭以這速度運行并且這速度導緻噴氣。
罪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最深刻的意義上,罪之中的狀态是罪,那些單個的罪不是&ldquo罪的繼續&rdquo而是對&ldquo罪的繼續&rdquo的表達;隻是在單個的新的罪中,罪的速度能夠更感性地[10]被注意到。
罪之中的狀态比起那些單個的罪是更惡化的罪,是罪。
以這樣的方式理解的話,罪之中的狀态是罪的繼續,是新的罪。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以另一種方式理解,人們将之理解為&ldquo一個罪從自身中生産出新的罪&rdquo。
但是這種說法有着其更深遠的根子,亦即:罪之中的狀态是新的罪。
莎士比亞讓麥克白所說的(第三幕第二場),&mdash&mdash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傑作:從罪中萌發出來的作為隻通過罪而獲得力量。
[11]這就是說,罪在其自身之中是一種連貫性,并且在&ldquo那惡的&rdquo的這種自身連貫性[12]之中,它有着其特定的力量。
但是,如果我們隻留意于那些單個的罪,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一種看法。
大多數生活着的人确實具備太少關于他們自己的意識,乃至他們不具備一種關于&ldquo什麼是前後一緻的連貫性&rdquo的觀念;這就是說,他們不是按照精神存在的[13]。
他們的生活,要麼是在一種特定的孩子氣的、可愛的天真性中,要麼在瑣碎無聊中,以這樣的某種行動、某種事件、這個或者那個構成;這一時他們作出某種善的事情、下一時由作出某種荒唐的事情,然後他們又重新開始;這一時他們在一個下午是絕望的、可能是三個星期,而然後他們就又是快樂的家夥,而然後又是一天時間的絕望。
可以這樣說,他們在生活中參與地遊戲着,但他們從來沒有體會到這&ldquo把一切安置在一中&rdquo[14]、從來也沒有達到關于&ldquo一種無限的自身連貫性&rdquo的觀念。
所以在他們之間總持恒地隻是在談論&ldquo那單個的&rdquo,各種單個的善的作為、單個的罪。
每一個在&ldquo精神&rdquo這定性之下的存在,雖然它也必須隻由自己來承擔責任,它在本質上有着在自身中的連貫性和在&ldquo那更高的&rdquo,至少是在一種理念之中的連貫性。
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又無限地畏懼每一種不連貫性,因為他對于&ldquo後果将會成為什麼&rdquo有着一種無限的觀念,他會被從&ldquo那整體的&rdquo之中割裂出來,而在這種整體的東西之中他有着他的生活。
最小的不連貫性也是一個巨大的失落,因為他恰恰失去了連貫性;在同一瞬間,魔法也許是解除了,那把所有各種驅動力都捆綁在諧和之中的神秘力量消退了,彈簧松弛了,所有的一切也許是一種混沌,各種力量在之中相互鬥争,為自我造成苦難,但在這混沌中絲毫沒有任何與自身的一緻性,沒有速度,沒有驅動[15]。
巨大的機器,在它處在連貫性之中的時候,它在它的鋼鐵強度中是那麼得心應手、在它的所有力中是那麼有彈性,現在它不再正常運作;并且本來這機器越是精良、越是令人贊歎,那麼現在大騷亂就越是可怕。
信仰者依據于&ldquo那善的&rdquo的連貫性并且在之中擁有其生命,這樣,他有着一種對于哪怕是最小的罪的無限的畏懼;因為他所面對的失落将是無限的。
那些直接的、那些孩子氣的或者孩童似的人們沒有什麼&ldquo整體的全部&rdquo可以失去,他們隻是在&ldquo那單個的&rdquo之中持恒地失去和赢得,或者隻是在持恒地失去和赢得&ldquo那單個的&rdquo。
但是相對于罪的自身連貫性,正如信仰者,其對立形象魔性者的情形也是如此。
正如酗酒者日複一日不斷地保持沉醉狀态,那是出于對&ldquo中止&rdquo、對(如果他變得完全清醒的話)那即将出現的&ldquo遲鈍&rdquo及其可能的後果的畏懼;魔性者的情形正是如此。
是的,如同善者,如果一個人誘惑地走向他,以某種引誘的形态描述着&ldquo罪&rdquo,那麼他就會請求這人&ldquo不要誘惑我&rdquo[16];如此,我們在魔性者這裡無疑也有着完全相同情形的例子。
如果魔性者直接面對着一個人,這人在&ldquo那善的&rdquo上比他更強,那麼在這人想要對他描述&ldquo那善的&rdquo的所有受祝福的崇高偉大時,他會為自己請求,他會帶着眼淚請求這人不要對他說,不要(按他的說法)使得他變得軟弱。
這是因為這樣一個魔性者在其自身和在&ldquo那惡的&rdquo的連貫性之中是連貫一緻的,正是因此,他所面對的失落也将是一種整體。
哪怕是一個唯一的&ldquo出離了他的連貫性&rdquo的瞬間、哪怕是一個唯一的飲食上的不小心、一個唯一的&ldquo向旁邊一瞥&rdquo、一個在之中&ldquo整個&rdquo或者&ldquo整個中的部分&rdquo被以另一種方式看待或者領會了的瞬間,都能導緻這失落;并且他可能就不再成為他自己,&mdash&mdash他說。
這就是說,&ldquo那善的&rdquo已經被他絕望地放棄了,這善的東西對他終究達不到什麼幫助;但它卻無疑可以騷擾他,使得他不再可能去讓連貫性全速運行,使得他虛弱。
隻有在罪的繼續之中他才是他自己,隻有在那之中他才生活着并且有着對自己的印象。
但是這說明了什麼?這就是說:&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就是&ldquo那深深地在他所沉陷的地方通過其連貫性維持着他并且亵渎神聖地為他提供力量的東西”那幫助他的不是單個的新罪(是的這是可怕地使人發狂的!),而單個的新罪隻不過是&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的表達而&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其實是罪。
&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又成為罪在其自身之中的強化,一種對之有意識的在&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之中的&ldquo繼續駐留&rdquo,于是這強化過程中的運動規律在這裡正如在一切别的地方是内向的,在越來越強烈的意識之中。
而就我們現在要論述的&ldquo罪的繼續&rdquo,我們并不像對&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那樣去對各種&ldquo單個的新罪&rdquo考慮很多。
A罪:對于&ldquo自己的罪&rdquo絕望 罪是絕望;罪之強化是那新的罪,亦即,&ldquo對于自己的罪絕望&rdquo。
這裡也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個&ldquo強化&rdquo的定性;這不是一個新的罪,如同一個人一次偷了100塊錢,另一次偷了1000塊錢。
不,這裡我們不談那些單個的罪;罪之中的狀态是罪,并且這罪在一種新的意識之中被強化。
&ldquo對于自己的罪絕望&rdquo表達了:罪已經或者想要在其自我之中變得連貫。
它不想要去與&ldquo那善的&rdquo發生什麼關系,不想要是虛弱到偶爾去聽從别人的說法的程度。
不,它隻想要聽它自己,隻想要與自己有關系,将自己關閉在自身之中,将自己關閉在又一個&ldquo内閉&rdquo之中,并且通過對于罪的絕望而保障自己去防範&ldquo那善的&rdquo的每一個襲擊或者努力。
它有意識地砍斷它身後的橋,這樣它對于&ldquo那善的&rdquo就是不可及的并且&ldquo那善的&rdquo對于它也是不可及的,這樣,即使它會在一個軟弱的瞬間自己想要&ldquo那善的&rdquo,&ldquo那善的&rdquo在那時則是不可能的了。
罪本身是對于&ldquo那善的&rdquo的脫離,而對于罪的絕望則是再一次的脫離。
自然,這種情形從罪之中拷逼出&ldquo那魔性的&rdquo的終極力量,賦予它亵渎神靈的堅韌或者剛愎:必須去一緻連貫地把一切&ldquo叫作悔的東西&rdquo、&ldquo叫作慈悲的東西&rdquo不僅僅是看作空虛和廢話,而是看作自己的敵人,看作在一切之中要被防範得最嚴的東西,完完全全地如同善者防範誘惑。
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理解的話,那就是靡菲斯特(在《浮士德》中)一句很到位的台詞: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絕望的魔鬼更悲慘的了[17];因為,這裡的這個&ldquo去絕望&rdquo必須被理解為想要&ldquo是足夠地虛弱&rdquo以至于去聽某種關于&ldquo悔&rdquo和&ldquo慈悲&rdquo說法。
要去标示&ldquo罪&rdquo和&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之間關系中的&ldquo強化&rdquo,我們可以這樣說:首先是與&ldquo那善的&rdquo的決裂,其次是與&ldquo悔&rdquo的決裂。
對于&ldquo罪&rdquo的絕望是一種&ldquo通過沉陷得更深來維持自己&rdquo的嘗試;正如那在浮空器中上升的人,他通過扔掉重量來上升,如此也是絕望者下沉的方式&mdash&mdash他通過越來越确定地從自己身上扔掉所有&ldquo那善的&rdquo(因為&ldquo那善的&rdquo的分量是向上升的力),他沉陷,無疑他自己認為是在上升&mdash&mdash他也确實變得更輕松了。
罪本身是&ldquo絕望&rdquo的掙紮;但是之後,在各種力被耗盡了的時候,就必須再有一次新的強化,一次新的魔性的&ldquo在自身之中的關閉&rdquo,這就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
這是一種進展,一種在&ldquo那魔性的&rdquo之中的上升,自然也就是在罪之中的深化。
這是一種努力的嘗試:試圖通過&ldquo永遠地決定了&lsquo一個人不願再聽見任何關于悔和關于慈悲的說法&rsquo&rdquo來把态度和興趣作為一種權力賦予罪。
然而&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卻恰恰意識到自己的空虛,意識到它不具有任何值得去為之生活的東西,甚至他自己的自我在對此的觀念之中[18]都根本無法作為值得去為之生活的東西。
麥克白所說的(第二幕第二場)是一句心理學造詣極深的台詞:(在他謀殺了國王之後&mdash&mdash并且這時在為自己的罪而絕望)&ldquo從現在開始,生命中不再有什麼東西是嚴肅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兒戲,死去了的榮譽和慈悲!&rdquo[19]造詣至深之處在于最後的詞句中的那種雙向回音(&ldquo榮譽和慈悲&rdquo[20])。
通過罪,就是說,通過對于罪絕望,他失去了與&ldquo慈悲&rdquo的每一個關系&mdash&mdash并且也失去了與自己的關系。
他自私的自我在野心之中達到頂峰。
我們知道,這時他已經成為了國王,然而在他對于自己的罪、關于[21]&ldquo悔的實在&rdquo和關于&ldquo慈悲&rdquo而絕望時,他也失去了他自己,他甚至無法為自己而将這情形維持下去,并且他絕不可能去在野心之中享受其自我,恰如他絕不可能去抓住慈悲。
在生活中(這裡所說的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在生活中出現時的情況;但是每一次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有某種被人們如此稱呼的東西出現)通常對于這種&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會有誤解,想來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普遍地隻與輕率、思維匮乏和純粹的瑣碎無聊有關,并且因此,面對每一個對某種&ldquo更深刻的東西&rdquo的表達,就簡直變得完全莊重,并且恭敬地為之行脫帽禮。
要麼是在對自己和對&ldquo自己的意義&rdquo的困惑的不明确性中,要麼是帶有一種虛僞的氣息,要麼是借助于一切絕望所都随身具備的那種狡智和詭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并非是不傾向于去為自己給出一種&ldquo是某種善的東西&rdquo的表象。
這樣它就要表達出:這是一個有着深刻本性的人,所以他才如此在意自己的罪。
我将舉一個例子。
如果一個人投身到了某種罪之中而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抵抗了誘惑并且戰勝了,&mdash&mdash如果這個人走了一段回頭路并且重新又沉陷在誘惑之中;那麼,這時所出現的那種陰沉就絕非總是對于罪的悲哀。
它可以是許多别的東西;就此而言,它可以是對管理[22]的怨恨,仿佛是這管理使得他陷于誘惑,仿佛這管理不應當對他這麼苛刻,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勝利地抵制了誘惑。
但是所有這樣的情形完全都是女人式的嬌氣,想當然地把這種悲哀當成好事,根本不注意到在所有激情性之中的那種兩面性;而這情形又是那種不祥的東西,它能夠使得心靈激蕩者(有時幾乎是讓人瘋狂的)在事後明白:他所說出的東西與他所想要說的東西正相反。
一個這樣的人可能在越來越強的表達之中宣稱,它是怎樣地煎熬折磨他的,這種複發倒退的情況,它怎樣将他帶向絕望,&ldquo我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他說。
而這一切應當是表達出:有
[64][繼續向前]繼續向前是黑格爾主義的關于超越笛卡爾的懷疑的固定用詞。
在《哲學碎片》中,作者專門作為主題論述了&ldquo繼續向前比蘇格拉底更遠&rdquo。
[65][蘇格拉底的無知性]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常常強調自己的無知,比如說在《申辯篇》中,他說明了特爾斐的祭司恰恰拒絕了任何人比他更智慧,因為他知道他自己無知。
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哲學史中這樣描述蘇格拉底&ldquo除了&lsquo他一無所知&rsquo這一點之外,他一無所知&rdquo。
[66]在心中帶着&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
在原丹麥語版中的句子是:帶着&ldquo那基督教的&rdquoinmente(拉丁語:在思緒中)。
[67][無疑蘇格拉底是一個倫理者&hellip&hellip倫理的發明者]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哲學史稱蘇格拉底為倫理的建立者。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這個主題。
[68]之先(Prius)。
[69][之先&hellip&hellip這一教義的邊界]克爾凱郭爾在草稿(Pap.VIII2B166)中記錄了:&ldquo最正确的做法是,取得那些指向尤其是出現在第二章(或者随便在什麼地方出現)的關于傳承之罪的教理的提示。
它會把我推得太遠,比所需的或者說有用的更遠。
那真正引進的關于罪的,正統教義(Orthodoxie)教導說,對于什麼是罪,必定會有一個啟示會公開出來,它也沒有說及關于傳承之罪的學說。
&rdquo 關于傳承之罪的教義:傳承之罪作為原罪和根本的罪通過性行為繁殖并因此而被繼承遺傳,在它通過亞當的罪的堕落進入世界之後,這一教理的曆史傳統首先是建立在《創世記》關于人的&ldquo罪的堕落&rdquo基礎上;然後比如說《詩篇》(51∶5):&ldquo我是在罪孽裡生的。
在我母胎的時候,就有了罪”《羅馬書》(5∶12&mdash14)之中保羅說:&ldquo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為衆人都犯了罪。
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
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
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豫像。
&rdquo然而,傳承之罪的觀念成為教條,就是說,成為一種認定了&ldquo罪是在性的交媾中起作用并且因此而在每一個人的形成之中&rdquo以及&ldquo每個人因為是生在罪中并帶着罪出生所以失去了作善行的能力&rdquo的義務性的教規,則是從奧古斯丁開始的。
這一教條通過在迦太基412、416和418以及在以弗所431的會議而被接收進整個教會。
關于傳承之罪的教條又被傳給了路德教派的改革者們并在路德派的忏悔錄《奧斯堡信條》(ConfessioAugustana)第二條&ldquo論原罪(或按丹麥文注腳翻譯:傳承之罪)&rdquo中說:&ldquo我們教會又教導人:自亞當堕落之後,凡循自然公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說,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欲;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藉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都被定罪,永遠死亡。
&rdquo第二條的後半部分則強調了傳承之罪的教義性問題:&ldquo我們教會棄絕伯拉糾派一類的異端,他們不認這原始的過犯實實在在是罪,又争辯說,人可以仗自己理智的能力在上帝面前稱義,而貶抑基督的功勞和恩澤的榮耀。
&rdquo(&ldquo伯拉糾派&rdquo見前面注釋)。
[7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quoderatdemonstrandum(那要去被證明展示的東西)。
[71][認定必須有一種&hellip&hellip&ldquo什麼是罪&rdquo]見後面關于&ldquo必須有着一種來自上帝的啟示來明示人們&lsquo什麼是罪&rsquo和&lsquo這罪紮根得多麼深&rsquo&rdquo的注腳。
[72]和解救贖(Forsoning)。
[73][理智性的絕對命令]我們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看見這一表述,是絕對的道德準則。
加上了&ldquo理智性的&rdquo,就是說,對&ldquo正确的行為&rdquo的理解要求對&ldquo正确的行為&rdquo的實現。
[74][蘇格拉底式的饑餓戰術]所謂饑餓戰術,就是說,把對方餓得從隐藏處出來投降。
這裡是指蘇格拉底式的接生婦方法:蘇格拉底用對話把對方推向自己思想上的怪胎,然後自己一一認識到各種錯誤而被迫去走到正确的結論上。
比如說在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中(150b&mdash151c)。
[7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abstracto(抽象地)。
[76][古老的反諷者和倫理家]指蘇格拉底。
[77][去理解和去理解是兩件事情麼]在《概念恐懼》裡有這句話:&ldquo老古話裡有說&lsquo去理解&rsquo和&lsquo去理解&rsquo是兩回事,這裡也是如此。
&rdquo [7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oipso(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79]這&ldquo類似&rdquo是指類似于&ldquo在生活中有人認定地球是靜止的&mdash&mdash因為他們并不知道更多&rdquo的情形。
[8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德語:ein,zwei,drei(一、二、三)。
[81][帶着臉上的汗水]上帝在罪的堕落之後對亞當說:&ldquo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
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rdquo《創世記》(3∶17&mdash19)。
[82]就是說:勇于直面&ldquo那惡的&rdquo、勇于直面一切地獄的勢力。
[83][&ldquo穿着長裙裾&rdquo]本來是戲劇女主角所穿的服裝,這種adrienne(長裙裾)是以羅馬詩人泰倫提烏斯在喜劇《安德裡娅》中女主人公的地名來命名的。
是一種很精緻的多褶的長女裙,在丹麥,人們是因為霍爾堡的喜劇而為人所知的。
[84][如同聖經所說被吐唾沫地]《路加福音》(18∶32):&ldquo他将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淩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
&rdquo [85][以一個渺小的仆人的形象到處走]見《腓力比書》(2∶6&mdash11):&ldquo他本有神的行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凡倒虛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rdquo [86][在這裡真好]《馬太福音》(17∶4):&ldquo彼得對耶稣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
&rdquo [87]原文直譯的話&ldquo深情地&rdquo應當是&ldquo感動地(rørt)&rdquo,但是考慮到和&ldquo感謝&rdquo在一起拗口,所以改為&ldquo深情地&rdquo。
[88][人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需要一個共和政體國家&hellip&hellip一種新的宗教]指那些伴随了巴黎1848年二月革命的各種政治劇變,它們的影響也進入了丹麥。
[89][K:共振聲圖]如果把細沙撒在平面的玻璃或者金屬闆上,然後用小提琴弦在闆的邊上擦動,細沙受振動之後構成對稱的圖形。
這現象在1787年由德國物理學家齊拉德尼(E.F.F.Chladni)展示出來,後來奧斯特(H.C.Ørsted)等人對之進行了讨論。
克爾凱郭爾在轉義上使用這個概念:&ldquo理解&rdquo如同弦,擦動人,這樣他就給出一個相諧的圖案與這理解達成完全一緻。
[9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rgo(所以)。
[91]這個&ldquo領會&rdquo是動詞不定式。
[92][過渡]黑格爾式的思辨邏輯把一個範疇&ldquo轉化&rdquo為另一個範疇的地方稱作&ldquo過渡&rdquo。
[93][在體系之中&hellip&hellip以必然性而展開的]指黑格爾體系,在之中一切以所謂的思辨的&ldquo方法&rdquo達成秩序,這方法在不同的知識領域裡展示概念的展開。
按照思辨邏輯,辯證法的方法反映出概念本身之中的矛盾和不完美,這概念被迫走向其否定,而後再在更高的統一中達成揚棄,使得矛盾得以調和。
[94][現代哲學]從笛卡爾到黑格爾的哲學。
[95]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cogitoergosum]拉丁語:我思故我在。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盤問一種确定的&ldquo人的認識&rdquo的可能性的時候,與傳統的形而上學決裂了。
通過把自己的懷疑對準每一個可能的真相,他發現的可靠的事實&ldquo我思&rdquo,因為懷疑者是&ldquo我&rdquo,我在思,所以我存在。
[96][降臨于你如你所信]《馬太福音》(9∶29):&ldquo耶稣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着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
&rdquo [97]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citocitissime(迅速、非常迅速)。
[98]靜态(Stilstand)。
[99]狀态(Tilstand)。
[100]現實性(Actualitet)。
和這個現實性(Actualitet)對立的是潛能性。
也就是說是一種&ldquo現實&mdash可能&rdquo關系中的現實性。
[101][在借助于去理解和去理解之間的區分&hellip&hellip大師]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蘇格拉底的卓越無比的反諷。
在柏拉圖的《申辯篇》(21d)中,蘇格拉底說,他在智慧上有一小點領先,就是&ldquo我不自欺地以為擁有我事實上不具備的智慧&rdquo。
在《概念恐懼》扉頁引用了哈曼的話&ldquo蘇格拉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lsquo他區分開他所明白的東西和他所不明白的東西&rsquo&rdquo。
[102][基督教則更向回退一步說&hellip&hellip盡管他明白&ldquo那正确的&rdquo]《羅馬書》(7∶14&mdash21):&ldquo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
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
我所願意的,我并不作。
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
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
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隻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
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
&rdquo [103][必須有着一種來自上帝的啟示來明示人們&ldquo什麼是罪&rdquo和&ldquo這罪紮根得多麼深&rdquo]在草稿中原有文字,克爾凱郭爾删去了:&ldquo《奧斯堡信條》和其他象征如此明确的強調&rdquo(Pap.VIII2B165,2)。
《奧斯堡信條》(ConfessioAugustana)第二條&ldquo論原罪(或按丹麥文注腳翻譯:傳承之罪)&rdquo中說:&ldquo我們教會又教導人:自亞當堕落之後,凡循自然公律而生的人,就生而有罪,就是說,不敬畏上帝,不信靠上帝,有屬肉體的嗜欲;這疾病,或說這原始的過犯,是實實在在的罪,叫凡沒有藉聖洗和聖靈重生的人都被定罪,永遠死亡。
&rdquo路德在另一部著作《基督教學說教條》(ArticuliSmalcaldici)中第三部分的&ldquo論罪&rdquo中寫道:&ldquo這一傳承之罪就其本性是如此地深刻而醜惡,以至于它無法被人的理性認識出來,而必須通過聖經的啟示來認識和信仰。
&rdquo在《協和信條》中的&ldquo論原罪&rdquo中則說:&ldquo不管它有多邪惡,事實上是無法也言辭解說的,是無法以人的理性來敏銳地得以研究的,而隻能通過上帝啟示性的言辭來認識。
&rdquo [104]否定(Negation)。
[105]正定(Position)。
&ldquo正定&rdquo:名詞Position,是由動詞ponere(設定)衍生出來的名詞。
通常也可譯作&ldquo肯定&rdquo,但是考慮到這個詞在這裡的意義關聯中所指的&ldquo設定&rdquo的意義,所以譯作&ldquo正定&rdquo。
[106][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hellip&hellip泛神論的而抵制掉]在哈澤的《複活的胡特爾或路德教會神學教理》的第82節&ldquo罪的概念&rdquo中說,罪既不能被描述作一種必然的假象,僅僅在世界發展中&ldquo那否定的&rdquo(泛神論者們被說服于這一點),也不能作為精神發展的必要過程中的點(新教會的教理神學家的看法),因為這兩種情形都把罪看成是神聖世界秩序的必然基礎,而不是看成是罪;相反罪必須被理解為一種對神的脫離&hellip&hellip 在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主義的教理神學家比如說馬爾海尼克(PhilippMarheineke)的講演&ldquo基督教教理史&rdquo的引用中說及了以前的教理神學家們否定地把傳承之罪定性為&ldquo本原的公正的喪失&rdquo,而正定的定性為&ldquo向罪的的傾向、向禁忌物的欲望,欲求,就是說,這種糟糕不僅僅是在身體之中、不僅僅在無知性與無理解力中、不僅僅在脆弱占上風,而且也有着各種通過極大的思量之中作出的惡行&rdquo(Not9:1,iSKS19,260,4&mdash8)。
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和正統教義:這裡的正統教義(Orthodoxien),部分地理解為老式新教的正教,教理神學中有一支(尤其是在17世紀)想要建立出對路德神學的系統性的描述來對抗天主教的攻擊。
部分地可以理解為19世紀的路德派正統教義的教理神學家。
泛神論:認為自然和世界在總體上就是神。
尤其是指黑格爾的哲學一方面把上帝解讀為同一于世界精神的曆史性發展,一方面把&ldquo那惡的&rdquo解讀為僅僅是表面上的惡,作為通向更高階的路上的必要的否定性階段。
[107][堕落的人]就是說,罪的堕落之後的人類。
參看《創世記》3中罪的堕落的故事。
[108]教理(Dogma)。
[109]思辨教理神學:這名稱被用于以謝林和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為前提基礎并且建立在&ldquo在神學和哲學之間以及信仰和理性之間有着一種正定的定性&rdquo的基本設想上的思辨神學中的各種不同的立場。
思辨教理神學試圖以哲學和科學的方式來重新表述并且以一種方法論來發展各種基督教的教理,使之成為像一種有機的聯系着的整體的概念體系。
這裡主要是指向馬騰森(Martensen),其基督教神學在1849年出版。
當然進一步也就指向右翼黑格爾學派的教理神學。
[110]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begribe)&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1][一種所謂的&ldquo思辨性的教理神學&rdquo&hellip&hellip能夠理解&ldquo罪是一種正定&rdquo這一定性]。
在克爾凱郭爾對馬爾海尼克的講演&ldquo基督教教理史&rdquo的引用中有:對于那認同惡的意志的考慮。
這裡,首先人處于與自己的矛盾之中。
這成為現實,因為自由和必然、自由和法律被分割開并且相互對立,由此那對于不自由設定自身的自由。
&mdash&mdash因此那惡的不是現實的,但卻在成為之中,在Entstehen(出現)和Vergehen(消失)之中,那&ldquo隻是本質而就其自身是非本質&rdquo并且&ldquo不進一步走向概念&rdquo的本質;它把所有本質的東西、所有真正本質的轉變為某種現世的和空間的,并因此變成非本質。
&hellip&hellip這就其自身而言不是什麼現實的東西,它是ansichdasNichtige(自在而言那烏有的),dasNegativedesWirklichen(&ldquo那現實的&rdquo的否定的),這就是說,它是一個正定,因為它在&ldquo那善的&rdquo之上證明自身。
&ldquo那惡的&rdquo是否定中的一個正定(Not9:1,iSKS19,257f)。
[112]理解(Begriben)。
這個詞在丹麥文原文中是動詞的名詞化。
[113]去理解(begribe)。
這個詞在丹麥文原文中是動詞不定式。
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4]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5]&ldquo一種泛神論和理性論&rdquo:根據Hirsch的注釋,把否定性的概念諸如&ldquo軟弱性&rdquo、&ldquo感官性&rdquo、&ldquo有限性&rdquo、&ldquo無知性&rdquo等作為泛神論來抨擊的不屬于老式路德正教,而是19世紀的虔誠主義正教。
對于黑格爾的泛神論的抨擊是由AugustTholuck論證的:關于罪和救贖的教義(1832)第一部分第二章,&mdash&mdash&ldquoWiederlegungderpantheistischenAnsichwiederpelagianischen,dassdasBöseNegationsei.&rdquo [116]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117][否定之否定]在黑格爾的語用中,否定之否定是一種在概念發展中的基本辯證三步運動。
海貝爾在&ldquo邏輯體系&rdquo的第15節中寫道:&ldquo第一環節标示那靜止的,第二環節标示其出離自身的運動,第二環節為運動的結果;或者:第一環節标示那直接的正定的或者那抽象的,第二環節是那否定的或者辯證的;第三是否定之否定,亦即,那被中介後了的正定的或者那思辨的,那在自身中帶有否定的;或者:第一标示了作為直接的無限性,第二标示了有限性,第三再造無限性,但卻是在一種具體的定性中,就是說,包括了第二環節的有限性或者否定。
總之第三環節是前兩者的統一;整個發展是一種循環,之中第三環節在赢得了一個更高的意義之後疊合于第一環節。
&rdquo 如果罪以這樣的方式被解讀為&ldquo那善的&rdquo的否定,那麼,&ldquo悔&rdquo就必定是通過否定&ldquo罪&rdquo并由此建立更高的正定統一來調和這一對立。
[118]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Subspecieæterni,æternomodo(在永恒的視角下看、以永恒的方式)。
[Subspecieæterni,æternomodo]拉丁語:在永恒的視角下看、以永恒的方式。
出自斯賓諾莎的哲學。
克爾凱郭爾常常使用這個表達語來描述思辨唯心主義,但是在這裡它的包容更廣:從最高的抽象視角出發。
[119]&ldquo一切存在&rdquo:所有東西都是隻是&ldquo存在&rdquo着,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是在&ldquo成為&rdquo。
因而就有了下一句&mdash&mdash&ldquo沒有過渡&rdquo。
[120]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eoipso(正因為這個原因)。
[12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abstracto(抽象地)。
[122]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mperfectum(未完成時)。
[12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erfectum(完成時)。
[124]沒有完成的(imperfectum)。
[125]這裡克爾凱郭爾所用的動詞是&ldquoponeres(被設定)&rdquo。
[ponere]設定。
在邏輯學名詞相應于丹麥語&ldquo設定(sætte)&rdquo。
由ponere衍生出positive(肯定的、積極的、正的)。
黑格爾的思辨邏輯是以&ldquo設定&rdquo與&ldquo取消&rdquo的不斷轉換為其主要方法的。
而與&ldquo設定&rdquo和&ldquo取消&rdquo相應的名詞就是&ldquo正定(肯定)&rdquo和&ldquo否定&rdquo。
[126][純粹的思]黑格爾式的抽象思辨邏輯。
[127]被理解(begribes)。
[128]去理解(begribe)。
[129]理解(begribe)。
這裡的這個所謂的&ldquo理解&rdquo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的&ldquo将之置于概念&rdquo,或者&ldquo對之進行概念性理解&rdquo的意思。
但是,在這裡,克爾凱郭爾又對之作了反諷的使用。
[130]被理解(begribes)。
[131]去理解(begribe)。
[132]去理解(begribe)。
[133]理解(begribe)。
[134]去理解(begribe)。
[135]去理解(begribe)。
[136][蘇格拉底的無知性是一種對神的敬畏和崇拜]蘇格拉底的申辯:&ldquo現在神也向我指示了一個崗位,我自己對此作出了這樣的解讀,因為他要求我用我的生命來尋找真相并且考問我自己和其他人。
如果我在這場有着神作為我的上級的鬥争中顯示出怯懦并且逃離我的崗位,害怕死亡或者其他危險,那樣的話豈不可鄙?是的,那真的是可鄙了!那樣的話,人們就可以有權在法庭上以我否認神的存在的斷言來指控我,因為我害怕死亡而違背神谕,那樣我就是在自欺地以為自己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了。
&rdquo《申辯篇》(28e&mdash29a)。
克爾凱郭爾在《論概念反諷》中論述了&ldquo蘇格拉底的無知性&rdquo中的神聖特征。
[137][&ldquo那猶太的&rdquo:對上帝的敬畏是智慧的開始]《詩篇》(111∶10):&ldquo敬畏耶和華是智慧得開端。
凡遵行。
他命令的,便是聰明人。
耶和華是永遠當贊美的。
&rdquo [138][他們之間&hellip&hellip的深淵]《路加福音》(16∶26):&ldquo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緻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rdquo [139]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hilosophice,poetice(以哲學的方式、以詩歌的方式)。
[140]特爾斐的祭司宣布蘇格拉底為最智慧的人。
見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
[141]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philosophice,poetice(以哲學的方式、以詩歌的方式)。
[142][那體系]指黑格爾式的思辨體系。
[143]這裡的&ldquo設定着的(ponerende)&rdquo是動詞的現在分詞。
&ldquo設定(ponere)&rdquo是動詞,但是作為名詞就是&ldquo正定(position)&rdquo,正定是肯定和設定的。
[144]&ldquo對于罪的最大可能的意識作為一種作為也是如此。
&rdquo作為一種&ldquo作為&rdquo,這第二個&ldquo作為&rdquo,是&ldquo有所作為&rdquo的作為。
[145]那正定的(Positive)。
[146]這裡的這個&ldquo人的&rdquo是形容詞。
[147]理解(begribe)。
[148][消除掉罪,如此徹底,仿佛這罪被淹沒在大海裡]見《彌迦書》(7∶19):&ldquo必再憐憫我們,将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将我們的一切罪投于深海。
&rdquo [149][把一切安置在罪之下]見《加拉太書》(3∶22):&ldquo但聖經把衆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稣基督,歸給那信的人。
&rdquo [150]力(Kraft)。
[151][像聖經中所說的&ldquo被吐出去&rdquo]《啟示錄》(3∶15&mdash16):&ldquo我知道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
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
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rdquo [152][&ldquo呼喚&rdquo這個詞則本原地是屬于&ldquo那有神聖感的&rdquo]就是說,&ldquo呼喚&rdquo這個詞被理解為一種牽涉到與神的關系的或者來自神的呼喚。
對于基督徒,每個人都應當把自己所在的位置看作是一個上帝的呼喚。
見《歌林多前書》(7∶20):&ldquo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守住這身份。
&rdquo《彼得後書》(1∶10&mdash11):&ldquo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稣基督永遠的國。
&rdquo [153]仿宋體處在丹麥文版中是拉丁語:inpurisnaturalibus(在純粹的自然狀态中)。
也就是說&ldquo赤裸裸的,毫無掩飾的&rdquo。
[154][一個人有一個&ldquo呼喚&rdquo要給掉]當一個牧師職位在《部門時報》被公布為空缺時,申請信必須在六個星期之内交付相應教區的主教,然後主角加上自己的評語送交教會教育部長,最後部長把應得職位的人名提交國王。
在這樣的意義上,主教和部長就是說&ldquo有一個呼喚要給掉&rdquo。
[155][牧師以三個理由證明,禱告是有好處的]這想法在克爾凱郭爾的日記中多次出現,但出來沒有說是針對誰。
但是比如說,在明斯特爾(J.P.Mynster)布道中有&ldquo祈禱對于喚醒我們的靈魂的好處&rdquo。
[156][超越所有理解力的極樂至福]《腓力比書》(4∶7):&ldquo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rdquo就是說:神所賜的平安超越所有&ldquo人的理解力&rdquo。
[157]反高潮(Anticlimax)。
[Anticlimax]從希臘語climax(上升)中衍生出來。
就是說,反高潮:&ldquo從有重大意義的内容突然轉入平淡内容。
&rdquo在修辭學上,就是讓相關的諸多環節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相接,而使得概念被表達得越來越弱;在戲劇創作法上就是指構建出來的懸念不通過高潮而被消釋掉。
[158][三隻瓶子或者三頭鹿]在哥本哈根之外有個小酒館叫&ldquo三個瓶子&rdquo,而在哥本哈根裡面有個老旅館叫&ldquo三頭鹿&rdquo,它們有着最多來自鄉下的訪客,完全就像霍爾堡喜劇《六月十一日》中所描述的。
[159]理解(Begribe)。
乙罪的繼續 罪之中的每一個狀态都是新的罪;或者,正如這必須被更确切地表達出并且将在後面的文字中被表達出的說法:罪之中的狀态是新的罪,是罪。
這在罪人看起來可能是一種誇張;他至多把每一個現實的[1]新罪認識為一種新的罪。
但是,&ldquo永恒&rdquo管理着他的賬戶,它必定會把罪之中的狀态作為新的罪來寫進賬目。
它隻有兩個标題,并且&ldquo一切不是出自信仰的東西都是罪[2]”每一個未悔過的罪是一個新的罪,并且每一個它未得以悔過的瞬間是一個新的罪。
但是,相對于&ldquo自己的關于&lsquo他自己&rsquo的意識&rdquo具備連續性的人是多麼地罕見!通常人們隻是一時一刻地意識到自己、在各種重大的決定上意識到自己,但是那日常的則完全沒有被考慮在内;這樣地一個星期一次一小時,他們是精神,&mdash&mdash很明顯,如此&ldquo去成為精神&rdquo,這實在是一種相當獸性的方式。
然而永恒則是本質的連續性,它向人要求這種連續性,或者要求這個人應當意識到&ldquo作為&lsquo精神&rsquo的自己&rdquo并且有信仰。
相反罪人則以這樣一種方式處在罪的力量之下,乃至他對它的整體定性[3]徹底沒有概念,乃至他處在滅亡的歧路上[4]。
他隻是估計出每一個單個的新罪,而通過這新的罪他簡直就是得到了沿着滅亡之路向前的新的速度,完全就好像他在之前的瞬間并沒有帶着從前的各種罪的速度在這條路上走。
于是罪對于他就變成了很自然的,或者罪成為了他的第二本性[5],這樣他就會覺得&ldquo那日常的&rdquo是完全沒有什麼問題的,并且隻有在他每次通過新的罪(可謂是)得到一種新的速度的時候,他才在一個瞬間之中自己停一下。
在滅亡之中他是盲目的,他無法看出:他的生活沒有去通過&ldquo在信仰之中面對于上帝&rdquo而具有&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本質的連續性,相反卻擁有了罪的連續性。
然而,&ldquo罪的連續性&rdquo,&mdash&mdash罪不恰恰是&ldquo那不連續的&rdquo麼?看,在這裡它又出現了,這種關于&ldquo罪僅僅是一種否定&rdquo的說法:一種否定,它永遠也無法赢得其合法地位,正如人們無法使得賊贓合法化;一種否定,一種想要&ldquo去建構自身&rdquo的無力嘗試,它在絕望的對抗中承受着無奈的所有劇痛[6],然而它卻沒有能力去建構自己。
是的,從思辨的立場看它便是如此;而從基督教的立場看,罪(它必須被信仰,因為它是&ldquo那悖論性的&rdquo,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悖論性的東西)是一種正定,這正定從自身之中發展出一種越來越設定着的[7]的連續性。
這種連續性的增長規律也完全不同于一種&ldquo債務&rdquo的或者一種&ldquo否定&rdquo的增值。
因為一種債務不會因為它沒有被償付而增長,它因為每一次欠更多而增長。
而在人沒有走出罪的每一瞬間,罪都在增長。
罪人隻把每一個新的罪看成是罪的增長,這是謬以千裡了,其實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在罪中的狀态是更大的罪、是新的罪。
甚至有一個諺語說,行罪是人的,但逗留在罪中是魔鬼的[8];但是從基督教的角度看,這個諺語無疑必須以另一種方式來理解。
那種單純是斷斷續續的考慮,隻看新的罪并且跳過位于之間的部分,跳過位于各單個的罪之間的部分,這同樣是一種表面膚淺的考慮,正如一個人想要假設一列火車[9]隻在每次蒸汽機頭噴氣的時候運動。
不,這噴氣和那随之而來的驅動從根本上說不是我們要考慮的東西,而這裡重要的是平均速度,火車頭以這速度運行并且這速度導緻噴氣。
罪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最深刻的意義上,罪之中的狀态是罪,那些單個的罪不是&ldquo罪的繼續&rdquo而是對&ldquo罪的繼續&rdquo的表達;隻是在單個的新的罪中,罪的速度能夠更感性地[10]被注意到。
罪之中的狀态比起那些單個的罪是更惡化的罪,是罪。
以這樣的方式理解的話,罪之中的狀态是罪的繼續,是新的罪。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以另一種方式理解,人們将之理解為&ldquo一個罪從自身中生産出新的罪&rdquo。
但是這種說法有着其更深遠的根子,亦即:罪之中的狀态是新的罪。
莎士比亞讓麥克白所說的(第三幕第二場),&mdash&mdash這是一個心理學的傑作:從罪中萌發出來的作為隻通過罪而獲得力量。
[11]這就是說,罪在其自身之中是一種連貫性,并且在&ldquo那惡的&rdquo的這種自身連貫性[12]之中,它有着其特定的力量。
但是,如果我們隻留意于那些單個的罪,那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樣的一種看法。
大多數生活着的人确實具備太少關于他們自己的意識,乃至他們不具備一種關于&ldquo什麼是前後一緻的連貫性&rdquo的觀念;這就是說,他們不是按照精神存在的[13]。
他們的生活,要麼是在一種特定的孩子氣的、可愛的天真性中,要麼在瑣碎無聊中,以這樣的某種行動、某種事件、這個或者那個構成;這一時他們作出某種善的事情、下一時由作出某種荒唐的事情,然後他們又重新開始;這一時他們在一個下午是絕望的、可能是三個星期,而然後他們就又是快樂的家夥,而然後又是一天時間的絕望。
可以這樣說,他們在生活中參與地遊戲着,但他們從來沒有體會到這&ldquo把一切安置在一中&rdquo[14]、從來也沒有達到關于&ldquo一種無限的自身連貫性&rdquo的觀念。
所以在他們之間總持恒地隻是在談論&ldquo那單個的&rdquo,各種單個的善的作為、單個的罪。
每一個在&ldquo精神&rdquo這定性之下的存在,雖然它也必須隻由自己來承擔責任,它在本質上有着在自身中的連貫性和在&ldquo那更高的&rdquo,至少是在一種理念之中的連貫性。
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又無限地畏懼每一種不連貫性,因為他對于&ldquo後果将會成為什麼&rdquo有着一種無限的觀念,他會被從&ldquo那整體的&rdquo之中割裂出來,而在這種整體的東西之中他有着他的生活。
最小的不連貫性也是一個巨大的失落,因為他恰恰失去了連貫性;在同一瞬間,魔法也許是解除了,那把所有各種驅動力都捆綁在諧和之中的神秘力量消退了,彈簧松弛了,所有的一切也許是一種混沌,各種力量在之中相互鬥争,為自我造成苦難,但在這混沌中絲毫沒有任何與自身的一緻性,沒有速度,沒有驅動[15]。
巨大的機器,在它處在連貫性之中的時候,它在它的鋼鐵強度中是那麼得心應手、在它的所有力中是那麼有彈性,現在它不再正常運作;并且本來這機器越是精良、越是令人贊歎,那麼現在大騷亂就越是可怕。
信仰者依據于&ldquo那善的&rdquo的連貫性并且在之中擁有其生命,這樣,他有着一種對于哪怕是最小的罪的無限的畏懼;因為他所面對的失落将是無限的。
那些直接的、那些孩子氣的或者孩童似的人們沒有什麼&ldquo整體的全部&rdquo可以失去,他們隻是在&ldquo那單個的&rdquo之中持恒地失去和赢得,或者隻是在持恒地失去和赢得&ldquo那單個的&rdquo。
但是相對于罪的自身連貫性,正如信仰者,其對立形象魔性者的情形也是如此。
正如酗酒者日複一日不斷地保持沉醉狀态,那是出于對&ldquo中止&rdquo、對(如果他變得完全清醒的話)那即将出現的&ldquo遲鈍&rdquo及其可能的後果的畏懼;魔性者的情形正是如此。
是的,如同善者,如果一個人誘惑地走向他,以某種引誘的形态描述着&ldquo罪&rdquo,那麼他就會請求這人&ldquo不要誘惑我&rdquo[16];如此,我們在魔性者這裡無疑也有着完全相同情形的例子。
如果魔性者直接面對着一個人,這人在&ldquo那善的&rdquo上比他更強,那麼在這人想要對他描述&ldquo那善的&rdquo的所有受祝福的崇高偉大時,他會為自己請求,他會帶着眼淚請求這人不要對他說,不要(按他的說法)使得他變得軟弱。
這是因為這樣一個魔性者在其自身和在&ldquo那惡的&rdquo的連貫性之中是連貫一緻的,正是因此,他所面對的失落也将是一種整體。
哪怕是一個唯一的&ldquo出離了他的連貫性&rdquo的瞬間、哪怕是一個唯一的飲食上的不小心、一個唯一的&ldquo向旁邊一瞥&rdquo、一個在之中&ldquo整個&rdquo或者&ldquo整個中的部分&rdquo被以另一種方式看待或者領會了的瞬間,都能導緻這失落;并且他可能就不再成為他自己,&mdash&mdash他說。
這就是說,&ldquo那善的&rdquo已經被他絕望地放棄了,這善的東西對他終究達不到什麼幫助;但它卻無疑可以騷擾他,使得他不再可能去讓連貫性全速運行,使得他虛弱。
隻有在罪的繼續之中他才是他自己,隻有在那之中他才生活着并且有着對自己的印象。
但是這說明了什麼?這就是說:&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就是&ldquo那深深地在他所沉陷的地方通過其連貫性維持着他并且亵渎神聖地為他提供力量的東西”那幫助他的不是單個的新罪(是的這是可怕地使人發狂的!),而單個的新罪隻不過是&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的表達而&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其實是罪。
&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又成為罪在其自身之中的強化,一種對之有意識的在&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之中的&ldquo繼續駐留&rdquo,于是這強化過程中的運動規律在這裡正如在一切别的地方是内向的,在越來越強烈的意識之中。
而就我們現在要論述的&ldquo罪的繼續&rdquo,我們并不像對&ldquo罪之中的狀态&rdquo那樣去對各種&ldquo單個的新罪&rdquo考慮很多。
A罪:對于&ldquo自己的罪&rdquo絕望 罪是絕望;罪之強化是那新的罪,亦即,&ldquo對于自己的罪絕望&rdquo。
這裡也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個&ldquo強化&rdquo的定性;這不是一個新的罪,如同一個人一次偷了100塊錢,另一次偷了1000塊錢。
不,這裡我們不談那些單個的罪;罪之中的狀态是罪,并且這罪在一種新的意識之中被強化。
&ldquo對于自己的罪絕望&rdquo表達了:罪已經或者想要在其自我之中變得連貫。
它不想要去與&ldquo那善的&rdquo發生什麼關系,不想要是虛弱到偶爾去聽從别人的說法的程度。
不,它隻想要聽它自己,隻想要與自己有關系,将自己關閉在自身之中,将自己關閉在又一個&ldquo内閉&rdquo之中,并且通過對于罪的絕望而保障自己去防範&ldquo那善的&rdquo的每一個襲擊或者努力。
它有意識地砍斷它身後的橋,這樣它對于&ldquo那善的&rdquo就是不可及的并且&ldquo那善的&rdquo對于它也是不可及的,這樣,即使它會在一個軟弱的瞬間自己想要&ldquo那善的&rdquo,&ldquo那善的&rdquo在那時則是不可能的了。
罪本身是對于&ldquo那善的&rdquo的脫離,而對于罪的絕望則是再一次的脫離。
自然,這種情形從罪之中拷逼出&ldquo那魔性的&rdquo的終極力量,賦予它亵渎神靈的堅韌或者剛愎:必須去一緻連貫地把一切&ldquo叫作悔的東西&rdquo、&ldquo叫作慈悲的東西&rdquo不僅僅是看作空虛和廢話,而是看作自己的敵人,看作在一切之中要被防範得最嚴的東西,完完全全地如同善者防範誘惑。
以這樣一種方式來理解的話,那就是靡菲斯特(在《浮士德》中)一句很到位的台詞:沒有什麼東西比一個絕望的魔鬼更悲慘的了[17];因為,這裡的這個&ldquo去絕望&rdquo必須被理解為想要&ldquo是足夠地虛弱&rdquo以至于去聽某種關于&ldquo悔&rdquo和&ldquo慈悲&rdquo說法。
要去标示&ldquo罪&rdquo和&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之間關系中的&ldquo強化&rdquo,我們可以這樣說:首先是與&ldquo那善的&rdquo的決裂,其次是與&ldquo悔&rdquo的決裂。
對于&ldquo罪&rdquo的絕望是一種&ldquo通過沉陷得更深來維持自己&rdquo的嘗試;正如那在浮空器中上升的人,他通過扔掉重量來上升,如此也是絕望者下沉的方式&mdash&mdash他通過越來越确定地從自己身上扔掉所有&ldquo那善的&rdquo(因為&ldquo那善的&rdquo的分量是向上升的力),他沉陷,無疑他自己認為是在上升&mdash&mdash他也确實變得更輕松了。
罪本身是&ldquo絕望&rdquo的掙紮;但是之後,在各種力被耗盡了的時候,就必須再有一次新的強化,一次新的魔性的&ldquo在自身之中的關閉&rdquo,這就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
這是一種進展,一種在&ldquo那魔性的&rdquo之中的上升,自然也就是在罪之中的深化。
這是一種努力的嘗試:試圖通過&ldquo永遠地決定了&lsquo一個人不願再聽見任何關于悔和關于慈悲的說法&rsquo&rdquo來把态度和興趣作為一種權力賦予罪。
然而&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卻恰恰意識到自己的空虛,意識到它不具有任何值得去為之生活的東西,甚至他自己的自我在對此的觀念之中[18]都根本無法作為值得去為之生活的東西。
麥克白所說的(第二幕第二場)是一句心理學造詣極深的台詞:(在他謀殺了國王之後&mdash&mdash并且這時在為自己的罪而絕望)&ldquo從現在開始,生命中不再有什麼東西是嚴肅的;一切都是不值錢的兒戲,死去了的榮譽和慈悲!&rdquo[19]造詣至深之處在于最後的詞句中的那種雙向回音(&ldquo榮譽和慈悲&rdquo[20])。
通過罪,就是說,通過對于罪絕望,他失去了與&ldquo慈悲&rdquo的每一個關系&mdash&mdash并且也失去了與自己的關系。
他自私的自我在野心之中達到頂峰。
我們知道,這時他已經成為了國王,然而在他對于自己的罪、關于[21]&ldquo悔的實在&rdquo和關于&ldquo慈悲&rdquo而絕望時,他也失去了他自己,他甚至無法為自己而将這情形維持下去,并且他絕不可能去在野心之中享受其自我,恰如他絕不可能去抓住慈悲。
在生活中(這裡所說的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在生活中出現時的情況;但是每一次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有某種被人們如此稱呼的東西出現)通常對于這種&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會有誤解,想來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們普遍地隻與輕率、思維匮乏和純粹的瑣碎無聊有關,并且因此,面對每一個對某種&ldquo更深刻的東西&rdquo的表達,就簡直變得完全莊重,并且恭敬地為之行脫帽禮。
要麼是在對自己和對&ldquo自己的意義&rdquo的困惑的不明确性中,要麼是帶有一種虛僞的氣息,要麼是借助于一切絕望所都随身具備的那種狡智和詭辯,&ldquo對于罪的絕望&rdquo并非是不傾向于去為自己給出一種&ldquo是某種善的東西&rdquo的表象。
這樣它就要表達出:這是一個有着深刻本性的人,所以他才如此在意自己的罪。
我将舉一個例子。
如果一個人投身到了某種罪之中而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抵抗了誘惑并且戰勝了,&mdash&mdash如果這個人走了一段回頭路并且重新又沉陷在誘惑之中;那麼,這時所出現的那種陰沉就絕非總是對于罪的悲哀。
它可以是許多别的東西;就此而言,它可以是對管理[22]的怨恨,仿佛是這管理使得他陷于誘惑,仿佛這管理不應當對他這麼苛刻,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勝利地抵制了誘惑。
但是所有這樣的情形完全都是女人式的嬌氣,想當然地把這種悲哀當成好事,根本不注意到在所有激情性之中的那種兩面性;而這情形又是那種不祥的東西,它能夠使得心靈激蕩者(有時幾乎是讓人瘋狂的)在事後明白:他所說出的東西與他所想要說的東西正相反。
一個這樣的人可能在越來越強的表達之中宣稱,它是怎樣地煎熬折磨他的,這種複發倒退的情況,它怎樣将他帶向絕望,&ldquo我為此永遠也不會原諒自己&rdquo,他說。
而這一切應當是表達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