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個體性自戀與群體性自戀
關燈
小
中
大
自戀能量的情況下,自戀的對象也可以被改變。
倘若人類能變成群體性自戀的對象,整個人類大家庭&mdash&mdash而不是某個國家、某個種族或者某一套政治體制&mdash&mdash變成自戀對象,我們或許大有可為。
倘若個體能首先把自己當作一名世界公民,倘若他能為人類和人類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那麼他的自戀會轉向人類,把人類而不是其沖突性的部分作為對象。
倘若所有國家的教育體系都強調人類的成就,而不是某個民族或國家的成就,那麼人之為人的驕傲就有了一樁更具說服力和更打動人的事實。
古希臘詩人借安提戈涅(Antigone)之口說:&ldquo奇異的事物雖然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
&rdquo倘若這種感想能為所有人共有,那麼我們就能向前邁一大步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要素必須提及,那就是所有良性自戀具備的共同特征,即以一項通過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作為自戀對象。
能讓每個人都為自己屬于人類而感到驕傲的那些任務,必須由人類所有成員共同承擔,而不是哪個特定的群體、階級或宗教。
我們當前就面臨着人類共同的任務:攜手對抗疾病和饑餓,運用我們的通訊技術為全世界各族人民傳播知識和藝術。
事實上,盡管人們在政治和宗教思想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沒有任何人承擔得起将其自身排除在這些共同任務之外的後果;因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成就,恰恰在于我們已經徹底推翻了如下這些信念: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是天生注定或是神的旨意、剝削行為有其必然性或正當合法性。
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資産階級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辛亥革命、殖民地爆發的各種革命,這些都是基于一個共同的思想:人人平等。
即便其中有些革命在有關體制下有悖人人平等這一原則,但曆史事實是,人人平等的觀念以及由此而生的人人享有自由和尊嚴的觀念,已經征服了全世界;而且我們也很難想象,人類還會重拾不久之前仍占據着人類文明史主要地位的那些觀念。
人類形象和人類成就作為良性自戀的對象,可以通過聯合國這樣的超國家組織得到體現。
我們甚至可以為此構建專屬标志、節日和紀念活動。
成為年度最受矚目節日的,不是某個國家性節日,而是&ldquo人類的節日&rdquo。
但是顯然,要發展到這一步,隻有在盡可能多的國家且最終是所有國家都一緻同意不僅在政治上也在情感事實上為了人類的主權而主動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才能真正實現。
一個實力增強的聯合國和針對各種群體性沖突提出合情合理的和平解決辦法,這是使人類及其共同成就成為群體性自戀對象顯而易見的條件。
(19) 正如我們前文所言,自戀對象從單個群體到全人類及其成就的這種轉變,确實會對民族性自戀和意識形态性自戀具有的危險起到抵消的反作用。
但這還不夠。
倘若我們忠于我們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忠于無私互愛的基督教及社會主義理想,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弱化每一個個體的自戀程度。
雖然這将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然而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這項任務如今更有可能實現,因為我們已經有辦法創造一種使每一個人都過得有尊嚴的物質條件。
技術的發展會使一個群體完全不再需要奴役和剝削另一個群體。
技術已然把戰争變成了過時之舉,它成為了經濟層面的理性行動。
人類将會首次擺脫半動物狀态,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并因此不再需要自戀式的滿足來補償其物質和文化上的匮乏。
在這些新條件的基礎上,人類為克服自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可以通過科學和人文主義的指引得到極大助力。
正如我已經闡明的那樣,我們必須轉變在教育方面的努力方向,從主要以技術為導向轉到以科學為導向。
這就是說,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批判性思維、客觀性、對現實的坦然接受以及真理概念的教育。
這種真理不在任何法令強權面前折腰,且對任何可能的群體都行之有效。
倘若一些文明國家能在其年輕人的心目中将科學導向塑造為一種基本态度,那麼在與自戀的對抗中将會大有所成。
同樣為此推波助瀾的第二個因素,是人文主義哲學和人類學知識的傳播。
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哲學分歧和宗教差異都消失。
我們甚至不能有這種想法,因為創建一個聲稱&ldquo唯其正統&rdquo的體系可能會催生另一個自戀之源。
然而即便考慮到現有的這些差異,也還存在着共同的人文主義信條和經驗。
這個信條就是,人類的每一個個體都具備人性的一切方面,盡管我們在智商、才能、身高和膚色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但&ldquo人的狀況&rdquo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同一的。
人文主義經驗包括:人類的方方面面沒有什麼對我們來說是異的,&ldquo我就是你&rdquo,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為我們都有着相同的人類生存環境。
隻有我們擴大自己的認識範圍,這一人文主義經驗才會變得完全可能。
我們本身具有的認識通常囿于所在的社會允許我們認識到的範圍,那些與之格格不入的人類經驗會被屏蔽壓制。
因此,我們的意識所代表的,主要是我們自己所在的社會和文化,而我們的無意識則代表着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普遍意義上的人。
(20)自我認識的拓寬、超越意識和照亮社會無意識領域,這将會使人親身體驗到所有的人性;他将同時擁有自己作為罪人和聖人、兒童和成人、神志正常和精神失常、活在過去和活在未來的體驗,他内心會具備人類曾經擁有并且即将擁有的人之為人的一切體驗。
我相信,所有宣稱代表人文主義的宗教、政治和哲學思想所尊崇的人文主義傳統,它真正的複興,将會為我們今天最重要的&ldquo新前沿&rdquo帶來相當大程度的進步。
這種&ldquo新前沿&rdquo就是:人發展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
言及于此,我并不是說單單教育一項就能成為實現人文主義目标決定性的一步,這也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們所持的看法。
隻有基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形勢發生轉變,所有這些教育舉措才會産生影響。
這種轉變是從官僚工業主義到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性質的工業主義、從集權化到分權化、從組織人到有責任心和積極參與各項事務的世界公民、從隸屬于國家主權到隸屬于人類整體主權及其選定的機構、從&ldquo富&rdquo國和&ldquo窮&rdquo國在雙方合作中的共同努力到齊心協力建設發展後者的經濟體系,再到全世界裁軍和把現有的物質資源用于各項建設性任務的方方面面的轉化。
世界各國普遍裁減軍備同樣也是必要的,這裡還有另一個原因:倘若一部分人生活在被另一群有着共同政治利益的國家集團全面毀滅的恐懼之中,那麼世界上剩下的人就都生活在被這兩個集團毀滅的恐懼之中。
如此一來,毫無疑問,群體性自戀将不會得到削弱。
隻有在他認為自己和他的孩子們都活在安然之世,年年歲歲來日可期,人才能成其為人。
*** (1)弗洛伊德《論自戀》,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四卷,第74頁[Freud,OnNarcissism(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Vol.XIV,p.74]。
(2)同上,第75頁。
(3)弗洛伊德《論自戀》,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九卷,第63頁[Freud,OnNarcissism(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AppendixB,Vol.XIX,p.63]。
(4)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三卷,第88&mdash89頁[Freud,TotemandTaboo(StandardEdition),Vol.XIII,pp.88-89]。
(5)弗洛伊德《群體心理學》,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八卷,第130頁[Freud,GroupPsychology(StandardEdition),Vol.XVIII,p.130]。
(6)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三卷,第89頁[Freud,TotemandTaboo(StandardEdition),Vol.XIII,p.89]。
(7)波吉亞家族(theBorgias):十五和十六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貴族家庭,前後出了三位教皇。
其家族名稱來源于其家族封地博爾哈(Borja)。
波吉亞家族曆代擔任西班牙瓦倫西亞大主教區的教職,家族可上溯至阿拉貢王室,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和财富。
&mdash&mdash譯者 (8)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RafaelLeónidasTrujilloMolina,1891年10月24日&mdash1961年5月30日),多米尼加政治家、總統、大元帥和獨裁者。
&mdash&mdash譯者 (9)加缪在《卡利古拉》中對這種權力的癫狂刻畫得最為精妙。
(10)詳參埃裡希·弗洛姆《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有關自愛的讨論。
我在書中試圖闡明:對自己真正的愛與對他人的愛并沒有什麼不同,在自私自利的、自戀的愛的意義上,這種&ldquo自愛&rdquo可見于那些既無法愛他人也無法愛自己的人。
(11)要區分虛榮自戀的人和自我評價低的人,有時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後者常常需要贊揚和欣賞,這并不是因為他對任何其他人都不感興趣,而是因為他自我懷疑和自我評價低。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區分,操作起來同樣并非總是輕而易舉,那就是自戀和自我主義(egotism)。
極度自戀意味着個體無法完全徹底地實現對現實的體驗;極度自我主義意味着個體對他人幾乎沒有任何關切、愛或同情之心,但并不必然表示個體會誇大他的主觀認知過程。
換言之,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并不必然是極端自戀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并不必然對客觀現實視而不見。
(12)感應性精神病(Folieàdeux),在ICD-10中也稱&ldquo誘發妄想性障礙&rdquo(induceddelusionaldisorder),在DSM-IV中也稱&ldquo共發性精神障礙&rdquo(sharedpsychoticdisorder),為一種精神障礙,指兩人或以上的人有親密的情感相聯。
在這些人群中隻有一個真正患有精神疾病,其妄想症通常由其他人誘發,其症狀通常會随着與特定人(群)的分離而消失。
&mdash&mdash譯者 (13)詳參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有關&ldquo始發紐帶&rdquo的讨論[E.Fromm,EscapefromFreedo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41)]。
(14)詳參弗裡德裡希·希爾非常精彩的著作《第三力量》[FriedrichHeer,DiedritteKraft(S.FischerVerlag,1960)]。
(15)三十年戰争(1618&mdash1648),由神聖羅馬帝國内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歐洲國家混戰,是曆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戰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信天主教,為稱霸歐洲,選擇與新教國家聯手)為一方,并得到荷蘭、英國、俄國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mdash&mdash譯者 (16)此外還有其他危害性較小的群體性自戀形式,它們見諸小規模群體,如某些組織的地方分會、一些小型的宗教派系、&ldquo校友會&rdquo等等。
這些群體的自戀在程度上可能并不比大規模群體輕,它們之所以沒那麼危險性,是因為這些群體幾乎不掌握什麼權勢,因而幾乎不具備造成傷害的能力。
(17)原文&ldquostranger&rdquo通常作&ldquo陌生人&rdquo解,此處參照《新約全書》現代中文譯本,取&ldquo寄居者&rdquo之說。
為求語義準确通順,下文根據語境或譯&ldquo陌生人&rdquo,或譯&ldquo寄居者&rdquo。
&mdash&mdash譯者 (18)赫爾曼·科恩《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H.Cohen,DieReligionderVernunftausdenQuellendesJudentums(FrankfurtamMain:F.Kaufman,1929)]。
(19)在此我想略提幾點建議,為這類嘗試可采取的具體措施作一番舉例說明。
曆史教科書應該改寫為世界曆史教科書,書中每個國家的人類占比要貼合現實,不被歪曲篡改,正如世界地圖在所有國家都一樣,并不誇大哪一國的疆域範圍。
除此之外,電影可以拍成令人為人類發展感到驕傲的樣子,告訴大家人類及其成就是衆多群體同心協力各承其責最終彙聚融合的結果。
(20)詳參弗洛姆所著的《禅宗與精神分析》[E.Fromm,ZenBuddhismandPsychoanalysis(NewYork:Harper&Row,1960)]與《在幻想鎖鍊的彼岸》[E.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ldquoTheCredoSeries&rdquoRuthNandaAnshen(e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NewYork:Pocketbooks,1963)]。
倘若人類能變成群體性自戀的對象,整個人類大家庭&mdash&mdash而不是某個國家、某個種族或者某一套政治體制&mdash&mdash變成自戀對象,我們或許大有可為。
倘若個體能首先把自己當作一名世界公民,倘若他能為人類和人類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那麼他的自戀會轉向人類,把人類而不是其沖突性的部分作為對象。
倘若所有國家的教育體系都強調人類的成就,而不是某個民族或國家的成就,那麼人之為人的驕傲就有了一樁更具說服力和更打動人的事實。
古希臘詩人借安提戈涅(Antigone)之口說:&ldquo奇異的事物雖然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
&rdquo倘若這種感想能為所有人共有,那麼我們就能向前邁一大步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要素必須提及,那就是所有良性自戀具備的共同特征,即以一項通過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作為自戀對象。
能讓每個人都為自己屬于人類而感到驕傲的那些任務,必須由人類所有成員共同承擔,而不是哪個特定的群體、階級或宗教。
我們當前就面臨着人類共同的任務:攜手對抗疾病和饑餓,運用我們的通訊技術為全世界各族人民傳播知識和藝術。
事實上,盡管人們在政治和宗教思想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沒有任何人承擔得起将其自身排除在這些共同任務之外的後果;因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成就,恰恰在于我們已經徹底推翻了如下這些信念: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是天生注定或是神的旨意、剝削行為有其必然性或正當合法性。
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資産階級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中國辛亥革命、殖民地爆發的各種革命,這些都是基于一個共同的思想:人人平等。
即便其中有些革命在有關體制下有悖人人平等這一原則,但曆史事實是,人人平等的觀念以及由此而生的人人享有自由和尊嚴的觀念,已經征服了全世界;而且我們也很難想象,人類還會重拾不久之前仍占據着人類文明史主要地位的那些觀念。
人類形象和人類成就作為良性自戀的對象,可以通過聯合國這樣的超國家組織得到體現。
我們甚至可以為此構建專屬标志、節日和紀念活動。
成為年度最受矚目節日的,不是某個國家性節日,而是&ldquo人類的節日&rdquo。
但是顯然,要發展到這一步,隻有在盡可能多的國家且最終是所有國家都一緻同意不僅在政治上也在情感事實上為了人類的主權而主動讓出一部分國家主權,才能真正實現。
一個實力增強的聯合國和針對各種群體性沖突提出合情合理的和平解決辦法,這是使人類及其共同成就成為群體性自戀對象顯而易見的條件。
(19) 正如我們前文所言,自戀對象從單個群體到全人類及其成就的這種轉變,确實會對民族性自戀和意識形态性自戀具有的危險起到抵消的反作用。
但這還不夠。
倘若我們忠于我們的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忠于無私互愛的基督教及社會主義理想,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弱化每一個個體的自戀程度。
雖然這将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然而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這項任務如今更有可能實現,因為我們已經有辦法創造一種使每一個人都過得有尊嚴的物質條件。
技術的發展會使一個群體完全不再需要奴役和剝削另一個群體。
技術已然把戰争變成了過時之舉,它成為了經濟層面的理性行動。
人類将會首次擺脫半動物狀态,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并因此不再需要自戀式的滿足來補償其物質和文化上的匮乏。
在這些新條件的基礎上,人類為克服自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可以通過科學和人文主義的指引得到極大助力。
正如我已經闡明的那樣,我們必須轉變在教育方面的努力方向,從主要以技術為導向轉到以科學為導向。
這就是說,我們要進一步推動批判性思維、客觀性、對現實的坦然接受以及真理概念的教育。
這種真理不在任何法令強權面前折腰,且對任何可能的群體都行之有效。
倘若一些文明國家能在其年輕人的心目中将科學導向塑造為一種基本态度,那麼在與自戀的對抗中将會大有所成。
同樣為此推波助瀾的第二個因素,是人文主義哲學和人類學知識的傳播。
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哲學分歧和宗教差異都消失。
我們甚至不能有這種想法,因為創建一個聲稱&ldquo唯其正統&rdquo的體系可能會催生另一個自戀之源。
然而即便考慮到現有的這些差異,也還存在着共同的人文主義信條和經驗。
這個信條就是,人類的每一個個體都具備人性的一切方面,盡管我們在智商、才能、身高和膚色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但&ldquo人的狀況&rdquo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同一的。
人文主義經驗包括:人類的方方面面沒有什麼對我們來說是異的,&ldquo我就是你&rdquo,人與人之間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因為我們都有着相同的人類生存環境。
隻有我們擴大自己的認識範圍,這一人文主義經驗才會變得完全可能。
我們本身具有的認識通常囿于所在的社會允許我們認識到的範圍,那些與之格格不入的人類經驗會被屏蔽壓制。
因此,我們的意識所代表的,主要是我們自己所在的社會和文化,而我們的無意識則代表着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普遍意義上的人。
(20)自我認識的拓寬、超越意識和照亮社會無意識領域,這将會使人親身體驗到所有的人性;他将同時擁有自己作為罪人和聖人、兒童和成人、神志正常和精神失常、活在過去和活在未來的體驗,他内心會具備人類曾經擁有并且即将擁有的人之為人的一切體驗。
我相信,所有宣稱代表人文主義的宗教、政治和哲學思想所尊崇的人文主義傳統,它真正的複興,将會為我們今天最重要的&ldquo新前沿&rdquo帶來相當大程度的進步。
這種&ldquo新前沿&rdquo就是:人發展成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人。
言及于此,我并不是說單單教育一項就能成為實現人文主義目标決定性的一步,這也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們所持的看法。
隻有基本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形勢發生轉變,所有這些教育舉措才會産生影響。
這種轉變是從官僚工業主義到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性質的工業主義、從集權化到分權化、從組織人到有責任心和積極參與各項事務的世界公民、從隸屬于國家主權到隸屬于人類整體主權及其選定的機構、從&ldquo富&rdquo國和&ldquo窮&rdquo國在雙方合作中的共同努力到齊心協力建設發展後者的經濟體系,再到全世界裁軍和把現有的物質資源用于各項建設性任務的方方面面的轉化。
世界各國普遍裁減軍備同樣也是必要的,這裡還有另一個原因:倘若一部分人生活在被另一群有着共同政治利益的國家集團全面毀滅的恐懼之中,那麼世界上剩下的人就都生活在被這兩個集團毀滅的恐懼之中。
如此一來,毫無疑問,群體性自戀将不會得到削弱。
隻有在他認為自己和他的孩子們都活在安然之世,年年歲歲來日可期,人才能成其為人。
*** (1)弗洛伊德《論自戀》,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四卷,第74頁[Freud,OnNarcissism(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Vol.XIV,p.74]。
(2)同上,第75頁。
(3)弗洛伊德《論自戀》,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九卷,第63頁[Freud,OnNarcissism(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AppendixB,Vol.XIX,p.63]。
(4)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三卷,第88&mdash89頁[Freud,TotemandTaboo(StandardEdition),Vol.XIII,pp.88-89]。
(5)弗洛伊德《群體心理學》,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八卷,第130頁[Freud,GroupPsychology(StandardEdition),Vol.XVIII,p.130]。
(6)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十三卷,第89頁[Freud,TotemandTaboo(StandardEdition),Vol.XIII,p.89]。
(7)波吉亞家族(theBorgias):十五和十六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貴族家庭,前後出了三位教皇。
其家族名稱來源于其家族封地博爾哈(Borja)。
波吉亞家族曆代擔任西班牙瓦倫西亞大主教區的教職,家族可上溯至阿拉貢王室,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和财富。
&mdash&mdash譯者 (8)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RafaelLeónidasTrujilloMolina,1891年10月24日&mdash1961年5月30日),多米尼加政治家、總統、大元帥和獨裁者。
&mdash&mdash譯者 (9)加缪在《卡利古拉》中對這種權力的癫狂刻畫得最為精妙。
(10)詳參埃裡希·弗洛姆《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有關自愛的讨論。
我在書中試圖闡明:對自己真正的愛與對他人的愛并沒有什麼不同,在自私自利的、自戀的愛的意義上,這種&ldquo自愛&rdquo可見于那些既無法愛他人也無法愛自己的人。
(11)要區分虛榮自戀的人和自我評價低的人,有時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後者常常需要贊揚和欣賞,這并不是因為他對任何其他人都不感興趣,而是因為他自我懷疑和自我評價低。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區分,操作起來同樣并非總是輕而易舉,那就是自戀和自我主義(egotism)。
極度自戀意味着個體無法完全徹底地實現對現實的體驗;極度自我主義意味着個體對他人幾乎沒有任何關切、愛或同情之心,但并不必然表示個體會誇大他的主觀認知過程。
換言之,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并不必然是極端自戀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并不必然對客觀現實視而不見。
(12)感應性精神病(Folieàdeux),在ICD-10中也稱&ldquo誘發妄想性障礙&rdquo(induceddelusionaldisorder),在DSM-IV中也稱&ldquo共發性精神障礙&rdquo(sharedpsychoticdisorder),為一種精神障礙,指兩人或以上的人有親密的情感相聯。
在這些人群中隻有一個真正患有精神疾病,其妄想症通常由其他人誘發,其症狀通常會随着與特定人(群)的分離而消失。
&mdash&mdash譯者 (13)詳參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有關&ldquo始發紐帶&rdquo的讨論[E.Fromm,EscapefromFreedo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41)]。
(14)詳參弗裡德裡希·希爾非常精彩的著作《第三力量》[FriedrichHeer,DiedritteKraft(S.FischerVerlag,1960)]。
(15)三十年戰争(1618&mdash1648),由神聖羅馬帝國内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歐洲國家混戰,是曆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
戰争基本上以德意志新教諸侯和丹麥、瑞典、法國(法國信天主教,為稱霸歐洲,選擇與新教國家聯手)為一方,并得到荷蘭、英國、俄國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
&mdash&mdash譯者 (16)此外還有其他危害性較小的群體性自戀形式,它們見諸小規模群體,如某些組織的地方分會、一些小型的宗教派系、&ldquo校友會&rdquo等等。
這些群體的自戀在程度上可能并不比大規模群體輕,它們之所以沒那麼危險性,是因為這些群體幾乎不掌握什麼權勢,因而幾乎不具備造成傷害的能力。
(17)原文&ldquostranger&rdquo通常作&ldquo陌生人&rdquo解,此處參照《新約全書》現代中文譯本,取&ldquo寄居者&rdquo之說。
為求語義準确通順,下文根據語境或譯&ldquo陌生人&rdquo,或譯&ldquo寄居者&rdquo。
&mdash&mdash譯者 (18)赫爾曼·科恩《源于猶太教的理性宗教》[H.Cohen,DieReligionderVernunftausdenQuellendesJudentums(FrankfurtamMain:F.Kaufman,1929)]。
(19)在此我想略提幾點建議,為這類嘗試可采取的具體措施作一番舉例說明。
曆史教科書應該改寫為世界曆史教科書,書中每個國家的人類占比要貼合現實,不被歪曲篡改,正如世界地圖在所有國家都一樣,并不誇大哪一國的疆域範圍。
除此之外,電影可以拍成令人為人類發展感到驕傲的樣子,告訴大家人類及其成就是衆多群體同心協力各承其責最終彙聚融合的結果。
(20)詳參弗洛姆所著的《禅宗與精神分析》[E.Fromm,ZenBuddhismandPsychoanalysis(NewYork:Harper&Row,1960)]與《在幻想鎖鍊的彼岸》[E.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ldquoTheCredoSeries&rdquoRuthNandaAnshen(e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NewYork:Pocketbooks,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