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亂倫固着
關燈
小
中
大
在前幾章中,我們讨論了兩種傾向:戀屍癖和自戀;其最極端的形式對生命和成長不利,助長沖突、毀滅和死亡。
本章我将探讨第三種傾向&mdash&mdash亂倫共生,其惡性形式引發的後果與我們前文讨論過的兩種傾向類似。
與此前的做法相同,我将從弗洛伊德理論中有關個體對母親的亂倫固着這個核心概念着手開始進行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概念是其科學大廈的奠基石之一;我也認為,在有關人的科學研究中,他提出的&ldquo對母親的固着&rdquo這個概念,确實是影響最深遠的發現之一。
但在這一領域,與我們之前讨論過的情形一樣,弗洛伊德把它強行納入他的力比多理論框架之中,限制了該概念及其影響力的進一步發展。
弗洛伊德注意到,兒童對母親天生固有的依戀情感中有着非同尋常的能量,普通人鮮少能完全克服這種依戀。
弗洛伊德已經發現,它會導緻人與異性的交往能力受損;他的獨立性被削弱;他有意識的目标與他被壓抑的亂倫依戀之間的矛盾可能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症狀。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對母親的依戀,其背後之力在小男孩身上是生殖器力比多之力,它使他對母親産生性欲并把父親視為性競争對手而産生仇視。
但是鑒于這位競争對手力量比他更強大,小男孩會壓抑自己的亂倫欲望,并對父親的命令和禁律産生認同。
但在無意識中,他被壓抑的亂倫欲望仍在流連盤桓,雖然隻在病态程度更深的情況下才具有更高的強度,但它從未消失。
至于小女孩情況如何,弗洛伊德在1931年承認,自己此前低估了她對母親依戀的持久性。
有時候,它由&ldquo持久得多的早期性欲的最高潮時期構成。
&hellip&hellip這些事實表示,女性的前俄狄浦斯階段(pre-Oedipalphase)比我們至今認為的更具重要性&rdquo。
弗洛伊德繼續寫道,&ldquo我們之前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神經症的核心,現在看起來不得不撤銷這一論斷的普遍性&rdquo。
然而他又補充說,倘若有人不願接受這一修正,他便不需要如此多此一舉,因為我們可以&ldquo對俄狄浦斯情結的内容進行拓展,令其包括所有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或者也可以說,女性隻有在超越了由消極性情結主宰的第一個階段之後,才能進入正常的俄狄浦斯狀态&hellip&hellip&rdquo&ldquo我們在小女孩這一前俄狄浦斯階段發展問題上的洞見,&rdquo弗洛伊德總結道,&ldquo令我們有些意外,這就好比繼古希臘文明之後,考古學家們又驚訝地發現了繁盛于這之前的米諾斯-邁錫尼文明。
&rdquo(1) 在上一句話中,弗洛伊德其實已經隐晦地承認了,對母親的依戀在兩性身上都很常見,這是個體發展的最早期階段,而且個中情形可以拿前希臘文化時期的母系社會特征與之相類比。
但他并沒有繼續堅持這一主張。
首先,他有些自相矛盾地總結道,兒童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階段&mdash&mdash或許可稱之為前俄狄浦斯階段&mdash&mdash我們可以說,它在男性身上很重要,但在女性身上更為重要。
其次,他隻是從力比多理論角度來理解小女孩的這一前俄狄浦斯階段。
他曾經提到,很多女性抱怨母乳喂養期不夠長,這令他不由得懷疑&ldquo倘若我們分析那些吮吸母乳期與原始人嬰童一樣長的兒童,就不會遇到類似的抱怨了&rdquo。
這種想法其實快要超越他之前從力比多理論角度得出的解釋了,但結果他的答案卻是:&ldquo兒童力比多是如此貪婪。
&rdquo(2) 男孩和女孩對其母親的前俄狄浦斯依戀,與男孩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二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而在我看來,前者是一種重要得多的現象;與之相比,小男孩的生殖器亂倫欲望倒遠沒有那麼重要。
我發現,男孩或女孩對母親的前俄狄浦斯依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現象之一,也是導緻個體罹患神經症或精神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與其把它界定為力比多的外在表現,我更願意把重心放在對它性質的描述上;而不管我們采不采用&ldquo力比多&rdquo這個術語,這一性質與男孩的生殖器欲望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一&ldquo亂倫&rdquo努力,在前生殖器意義上,是男性或女性最基本的強烈情感之一。
它包括人類想要得到保護的欲望,自戀得到滿足的欲望,他想要擺脫責任、自由、意識所具有的風險的渴望,他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望,這種無條件的愛不會期待他給出任何愛的回應。
嬰兒确實通常具有這些需要,母親則是滿足這些需要的人。
若非如此,嬰兒将無法存活,他不能自理,無法自食其力,需要别人的愛和照顧,這種愛和照顧不依賴于任何他自身具備的優點。
倘若不是由母親來滿足他的需要,用沙利文(H.S.Sullivan)的話來說,就有另一位&ldquo母職人物&rdquo(motheringperson)來代為履行母親之職,這個人也許是他祖輩中的某位女性或父母親的某位姐妹。
嬰兒需要一位像母親般呵護他的人,這是更為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它卻掩蓋了另一個事實:不僅嬰兒不能自理且渴望确定性,照顧他的那位成年人在很多方面也很無助,且在程度上并不比前者輕。
的确,他能承擔并完成社會指派給他的各項任務,但他同時也比嬰兒更加清楚生命中的各種威脅和風險;對自己掌控不了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無從預知的意外事故、避不開的疾病和死亡,他是心知肚明的。
在這種境地中,人拼命想要獲得某種力量來賜予他确定性、保護和愛。
還有什麼比這更正常的事嗎?他也曾渴望母親,而這種欲望不僅僅是對母親渴望的&ldquo重現”它之所以會産生,是因為就算他已經成年,那種使嬰兒陷入渴望母親之愛的境地也與此時如出一轍,即便前後層次不同,它也依然存在。
倘若人類&mdash&mdash男人也好,女人也罷&mdash&mdash在其有生之年都能找到&ldquo母親&rdquo,生命将不會背負那麼多危險和悲劇。
人被驅使着不顧一切地追求這種海市蜃樓,對此我們還會覺得意外嗎? 然而與此同時,人或多或少心裡也是清楚的:失去的樂園無法複得,他注定要活在不确定性和危險之中,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隻有充分發展自己的威力才能獲得一點點力量和無畏。
因此,自降生之後,他就受到兩種傾向的撕扯,或是向光明而生,或是向子宮回歸;或是前路多舛,或是萬事皆定;或是為獨立而冒險,或是求得保護和仰仗。
從遺傳學角度來講,母親是保護和保證确定性之力量的第一化身。
但絕非僅她一人如此。
此後當孩子逐漸長大,作為單個個體的母親通常會被家庭、宗族、所有與這個孩子血脈相連和誕生于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來替代或補充。
再後來,當群體規模增大,種族、民族、宗教或政治黨派變成了&ldquo母親&rdquo,保證給他提供保護和愛。
在更加因循守舊的人那裡,大自然、地球和海洋會成為&ldquo母親&rdquo的偉大代表。
母親身負的功能,從真實的母親轉移到家庭、宗族、民族、種族;這種跨越具有怎樣的好處,這與我們在探讨人從個體自戀發展到群體性自戀時的情況是一樣的。
首先,每個人的母親一般都會先于他離世,因此個體想要一個母親式的人物,這種需要永世不滅。
再者,僅對自己個人的母親忠貞不渝,這會使他陷入孤獨,并被有着不同母親的其他人孤立。
然而,倘若整個宗族、民族、種族、宗教或上帝能變成一位為衆人共同擁有的&ldquo母親&rdquo,那麼母親所有權就會超越個體,将他與所有崇拜同一位母親偶像的那些人聯合起來;如此一來,大家都不需要因為把母親變成偶像而感到汗顔難堪;稱頌群體成員共同擁有的這位&ldquo母親&rdquo,會令他們團結一心,并消除所有的羨妒和戒備。
崇拜大母神的衆多團體、聖母馬利亞的信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
本章我将探讨第三種傾向&mdash&mdash亂倫共生,其惡性形式引發的後果與我們前文讨論過的兩種傾向類似。
與此前的做法相同,我将從弗洛伊德理論中有關個體對母親的亂倫固着這個核心概念着手開始進行分析。
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概念是其科學大廈的奠基石之一;我也認為,在有關人的科學研究中,他提出的&ldquo對母親的固着&rdquo這個概念,确實是影響最深遠的發現之一。
但在這一領域,與我們之前讨論過的情形一樣,弗洛伊德把它強行納入他的力比多理論框架之中,限制了該概念及其影響力的進一步發展。
弗洛伊德注意到,兒童對母親天生固有的依戀情感中有着非同尋常的能量,普通人鮮少能完全克服這種依戀。
弗洛伊德已經發現,它會導緻人與異性的交往能力受損;他的獨立性被削弱;他有意識的目标與他被壓抑的亂倫依戀之間的矛盾可能會引發各種各樣的沖突和症狀。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對母親的依戀,其背後之力在小男孩身上是生殖器力比多之力,它使他對母親産生性欲并把父親視為性競争對手而産生仇視。
但是鑒于這位競争對手力量比他更強大,小男孩會壓抑自己的亂倫欲望,并對父親的命令和禁律産生認同。
但在無意識中,他被壓抑的亂倫欲望仍在流連盤桓,雖然隻在病态程度更深的情況下才具有更高的強度,但它從未消失。
至于小女孩情況如何,弗洛伊德在1931年承認,自己此前低估了她對母親依戀的持久性。
有時候,它由&ldquo持久得多的早期性欲的最高潮時期構成。
&hellip&hellip這些事實表示,女性的前俄狄浦斯階段(pre-Oedipalphase)比我們至今認為的更具重要性&rdquo。
弗洛伊德繼續寫道,&ldquo我們之前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神經症的核心,現在看起來不得不撤銷這一論斷的普遍性&rdquo。
然而他又補充說,倘若有人不願接受這一修正,他便不需要如此多此一舉,因為我們可以&ldquo對俄狄浦斯情結的内容進行拓展,令其包括所有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或者也可以說,女性隻有在超越了由消極性情結主宰的第一個階段之後,才能進入正常的俄狄浦斯狀态&hellip&hellip&rdquo&ldquo我們在小女孩這一前俄狄浦斯階段發展問題上的洞見,&rdquo弗洛伊德總結道,&ldquo令我們有些意外,這就好比繼古希臘文明之後,考古學家們又驚訝地發現了繁盛于這之前的米諾斯-邁錫尼文明。
&rdquo(1) 在上一句話中,弗洛伊德其實已經隐晦地承認了,對母親的依戀在兩性身上都很常見,這是個體發展的最早期階段,而且個中情形可以拿前希臘文化時期的母系社會特征與之相類比。
但他并沒有繼續堅持這一主張。
首先,他有些自相矛盾地總結道,兒童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階段&mdash&mdash或許可稱之為前俄狄浦斯階段&mdash&mdash我們可以說,它在男性身上很重要,但在女性身上更為重要。
其次,他隻是從力比多理論角度來理解小女孩的這一前俄狄浦斯階段。
他曾經提到,很多女性抱怨母乳喂養期不夠長,這令他不由得懷疑&ldquo倘若我們分析那些吮吸母乳期與原始人嬰童一樣長的兒童,就不會遇到類似的抱怨了&rdquo。
這種想法其實快要超越他之前從力比多理論角度得出的解釋了,但結果他的答案卻是:&ldquo兒童力比多是如此貪婪。
&rdquo(2) 男孩和女孩對其母親的前俄狄浦斯依戀,與男孩對母親的俄狄浦斯依戀,二者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而在我看來,前者是一種重要得多的現象;與之相比,小男孩的生殖器亂倫欲望倒遠沒有那麼重要。
我發現,男孩或女孩對母親的前俄狄浦斯依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現象之一,也是導緻個體罹患神經症或精神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與其把它界定為力比多的外在表現,我更願意把重心放在對它性質的描述上;而不管我們采不采用&ldquo力比多&rdquo這個術語,這一性質與男孩的生殖器欲望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一&ldquo亂倫&rdquo努力,在前生殖器意義上,是男性或女性最基本的強烈情感之一。
它包括人類想要得到保護的欲望,自戀得到滿足的欲望,他想要擺脫責任、自由、意識所具有的風險的渴望,他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望,這種無條件的愛不會期待他給出任何愛的回應。
嬰兒确實通常具有這些需要,母親則是滿足這些需要的人。
若非如此,嬰兒将無法存活,他不能自理,無法自食其力,需要别人的愛和照顧,這種愛和照顧不依賴于任何他自身具備的優點。
倘若不是由母親來滿足他的需要,用沙利文(H.S.Sullivan)的話來說,就有另一位&ldquo母職人物&rdquo(motheringperson)來代為履行母親之職,這個人也許是他祖輩中的某位女性或父母親的某位姐妹。
嬰兒需要一位像母親般呵護他的人,這是更為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它卻掩蓋了另一個事實:不僅嬰兒不能自理且渴望确定性,照顧他的那位成年人在很多方面也很無助,且在程度上并不比前者輕。
的确,他能承擔并完成社會指派給他的各項任務,但他同時也比嬰兒更加清楚生命中的各種威脅和風險;對自己掌控不了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無從預知的意外事故、避不開的疾病和死亡,他是心知肚明的。
在這種境地中,人拼命想要獲得某種力量來賜予他确定性、保護和愛。
還有什麼比這更正常的事嗎?他也曾渴望母親,而這種欲望不僅僅是對母親渴望的&ldquo重現”它之所以會産生,是因為就算他已經成年,那種使嬰兒陷入渴望母親之愛的境地也與此時如出一轍,即便前後層次不同,它也依然存在。
倘若人類&mdash&mdash男人也好,女人也罷&mdash&mdash在其有生之年都能找到&ldquo母親&rdquo,生命将不會背負那麼多危險和悲劇。
人被驅使着不顧一切地追求這種海市蜃樓,對此我們還會覺得意外嗎? 然而與此同時,人或多或少心裡也是清楚的:失去的樂園無法複得,他注定要活在不确定性和危險之中,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隻有充分發展自己的威力才能獲得一點點力量和無畏。
因此,自降生之後,他就受到兩種傾向的撕扯,或是向光明而生,或是向子宮回歸;或是前路多舛,或是萬事皆定;或是為獨立而冒險,或是求得保護和仰仗。
從遺傳學角度來講,母親是保護和保證确定性之力量的第一化身。
但絕非僅她一人如此。
此後當孩子逐漸長大,作為單個個體的母親通常會被家庭、宗族、所有與這個孩子血脈相連和誕生于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來替代或補充。
再後來,當群體規模增大,種族、民族、宗教或政治黨派變成了&ldquo母親&rdquo,保證給他提供保護和愛。
在更加因循守舊的人那裡,大自然、地球和海洋會成為&ldquo母親&rdquo的偉大代表。
母親身負的功能,從真實的母親轉移到家庭、宗族、民族、種族;這種跨越具有怎樣的好處,這與我們在探讨人從個體自戀發展到群體性自戀時的情況是一樣的。
首先,每個人的母親一般都會先于他離世,因此個體想要一個母親式的人物,這種需要永世不滅。
再者,僅對自己個人的母親忠貞不渝,這會使他陷入孤獨,并被有着不同母親的其他人孤立。
然而,倘若整個宗族、民族、種族、宗教或上帝能變成一位為衆人共同擁有的&ldquo母親&rdquo,那麼母親所有權就會超越個體,将他與所有崇拜同一位母親偶像的那些人聯合起來;如此一來,大家都不需要因為把母親變成偶像而感到汗顔難堪;稱頌群體成員共同擁有的這位&ldquo母親&rdquo,會令他們團結一心,并消除所有的羨妒和戒備。
崇拜大母神的衆多團體、聖母馬利亞的信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