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個體性自戀與群體性自戀
關燈
小
中
大
弗洛伊德最富有成效、影響最深遠的發現之一,是他提出的自戀概念。
弗洛伊德本人也認為這是他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并且将它用于理解諸如個體出現的精神錯亂(自戀型神經症)、愛、閹割恐懼、嫉妒、施虐狂等顯著現象;還用于理解群體現象,如被打壓的社會階層為何會心甘情願地效忠于那些統治支配他們的人。
本章我想繼續追随弗洛伊德的思想脈絡,探讨自戀扮演的角色,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民族主義、民族仇恨、毀滅性及戰争背後的心理動機等問題。
我想順便提及的事實是,自戀這個概念在榮格和阿德勒(AlfredAdler)的論著中幾乎沒有論及,本該在霍尼(KarenDanielsenHorney)那兒得到更加詳盡的論述,實際也并未如此。
即便是正統的弗洛伊德理論和療法,自戀概念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僅限于嬰幼兒自戀和精神病患者的自戀。
這很可能歸咎于這樣一個事實:弗洛伊德強行将自戀的概念納入他的力比多理論框架之中,從而導緻這一概念的豐富性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弗洛伊德起初是想從力比多理論角度來認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并沒有表現出任何對物的性欲關系(在現實和幻想中皆如此),于是弗洛伊德繼而想到這個問題:&ldquo原本指向外物的力比多在精神分裂症中被撤回,這其中發生了什麼?&rdquo(1)他的答案是:&ldquo從外在世界撤回的力比多已經轉頭指向了自我,從而導緻個體産生一種或許可以被稱為自戀的傾向。
&rdquo(2)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一開始全部存儲于自我之中,就好比存于一個&ldquo大型蓄水池&rdquo之中,之後再延至外物;但它很容易撤回,重新歸入自我。
這一觀點有所動搖是在1922年,雖然弗洛伊德似乎從未完全放棄他早期的那個觀點,但他在這一年寫道:&ldquo我們必須認識到,本我是力比多最大的蓄水池。
&rdquo(3) 然而,力比多最初到底是在自我還是本我之中這個理論問題,對自戀概念本身的界定并沒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
弗洛伊德從未改變他的這一基本看法:人在其嬰兒早期最原初的狀态是自戀的(即&ldquo初級自戀&rdquo,primarynarcissism),此時他還沒有形成與外部世界的任何關系,之後在其正常發展過程中開始逐漸擴大和增強與外部世界(性欲)關系的範圍和強度。
但在很多情況下(最嚴重的當數精神失常),他會把對外物的性欲依戀撤回,并轉而指向自我(即&ldquo次級自戀&rdquo,secondarynarcissism)。
但即便是正常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終其一生都是自戀的。
(4) &ldquo正常人&rdquo的自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弗洛伊德描繪了這一發展的大緻過程,下一段便是對其發現的簡要概括。
子宮中的胎兒仍然處于一種絕對自戀的狀态。
&ldquo出生,&rdquo弗洛伊德說,&ldquo意味着我們從一種絕對自足的自戀邁出一步,開始感知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并開始我們的外物發現之旅。
&rdquo(5)嬰兒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意識到外物是屬于&ldquo非我&rdquo的部分。
兒童的自戀遭受多次打擊,他不斷增進對外部世界及其規律的了解,因而個體&ldquo必然地&rdquo将他最原初的自戀發展為&ldquo外物之愛&rdquo。
然而,弗洛伊德又說:&ldquo即便個體已經找到了其力比多的外在對象,在某種程度上,他仍然是自戀的。
&rdquo(6)确實,個體的發展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界定,即從絕對的自戀演變出一種客觀推理能力和愛客體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并不超出明确的界限。
一個&ldquo正常的&rdquo&ldquo成熟的&rdquo人,他的自戀已經被削減到了社會可接受但并未徹底消失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觀點在日常經驗中得到了證實。
我們似乎在大多數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一種自戀的内核,它無法為他人觸及,它也會使所有試圖令其徹底消融的努力一一落空。
有關自戀的實際情況及其威力,對弗洛伊德的專業術語并不特别熟悉的人們很可能無法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除非能找到更多關于自戀現象的具體描述。
接下來的幾頁我将提供這種描述。
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就術語問題作一番說明。
弗洛伊德有關自戀的見解,是以其力比多概念為基礎的。
如我前文所言,事實證明這一僵化的力比多概念,與其說是促進,不如說它更多地妨礙了自戀概念的進一步拓展。
我認為,倘若采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性驅力能量的精神能量(psychicenergy)這一概念,自戀概念得到圓滿發展的可能性将會大很多。
這一點在榮格那裡實現了,這樣一來,它甚至在弗洛伊德除性化的力比多(desexualizedlibido)概念中得到了某種初步認可。
然而,即便非性的(nonsexual)精神能量與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不是同一回事,它仍然和力比多一樣是個能量概念。
它所涉及的,是有一定強度和特定方向的精神力量,隻能通過其各種外在表現為人所見。
這一能量把個體捆綁、聯結和統一于個體内在以及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之中。
弗洛伊德早期觀點認為,除了生存驅力,性本能(力比多)能量是人類行為唯一的重要動力。
即便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并轉而采用一般性的精神能量概念,力比多與精神能量二者之間的區别也沒有很多固守教條之人傾向于相信的那麼大。
任何理論或療法能否被冠以&ldquo精神分析&rdquo之名,其中的決定性本質因素在于它是否涉及人類行為的動态概念;也就是說,是否假定個體極其強烈的心理力量會刺激其産生某種行為,并且基于我們對這些力量的了解,個體的行為能被我們所理解和預測。
這一人類行為的動态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論體系的核心。
如何對這些力量進行理論建構,是參照機械唯物論哲學還是人文唯實論哲學,這是個重要問題;但在人類行為的動态解釋這個核心問題面前,它仍然屈居次要之位。
我們從兩個極端案例入手,開始對自戀的具體描述:新生嬰兒的&ldquo初級自戀&rdquo和精神失常者的自戀。
嬰兒尚未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用弗洛伊德的術語可表述為,嬰兒的力比多尚未投注于外部世界)。
換一種說法就是,對嬰兒來說,外部世界是不存在的,這種&ldquo不存在&rdquo達到了嬰兒區分不了&ldquo我&rdquo與&ldquo非我&rdquo的程度。
我們也可以說,嬰兒對外部世界并不投注心力(以便存在于其中)。
對嬰兒來說,唯一真實存在的現實是其自身:他的身體、他對冷與暖的生理感受、口渴、困倦和肢體接觸。
精神失常者的情況與嬰兒并沒有本質區别。
隻不過對嬰兒來說,外部世界的真實性還有待浮現;而對精神失常者來說,外部世界的真實性已經終止。
以幻覺為例,個體的各種感覺器官已經不再具備感受外部事件的功能,而隻會關注個體對外部客觀世界作出感官反應時的主觀體驗。
偏執妄想症(paranoiddelusion)也是同樣的機制在起作用。
例如恐懼或猜忌原本屬于主觀情感,在偏執型個體那裡卻變成了客觀存在,真實到使他相信有人密謀針對自己。
這正是偏執狂與神經症患者的不同之處:後者可能常常害怕自己遭人憎恨、殘害等,但仍然明白那不過是他心裡的恐懼;但對偏執型個體來說,這種恐懼已經變成了客觀事實。
在一些已經到達權力巅峰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介乎神志正常和精神失常之間的自戀特例。
古埃及法老、羅馬皇帝、波吉亞家族(7)、希特勒、特魯希略(8)&mdash&mdash他們彼此之間具備某些共同特征。
他們手握絕對權力,所下的命令是對世間萬物的終極判決,包括他人的生死。
他們神通廣大,似乎沒有什麼是他們辦不到的。
他們是&ldquo神&rdquo,隻受限于疾病、年齡和死亡。
他們不顧一切妄想超越人類的極限,試圖以這種方式找到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方案。
他們試圖妄稱自己的欲望和權力無邊無界,因此他們睡過的女人不計其數,殺害的男人數不勝數,到處建造城堡,想要&ldquo天上的月亮&rdquo,想要&ldquo不可能的事物&rdquo。
(9)即便這是一種試圖通過假裝自己為非人類來解決人類存在問題的嘗試,它仍是精神失常的癫狂。
這種癫狂在受其困擾的人身上,往往會在他有生之年愈演愈烈。
他越想要變成神,就越使自己孤立于整個人類;這種孤立令他更加害怕,每個人都變成了他的敵人;為了對抗内心由此而生的驚駭,他不得不設法攫取更大的權力,變得更加冷酷無情、更加自戀。
依着的各種自戀幻想,一個帝王仗着手中的權力左右現實的發展方向;若不是因為這個事實,這種帝王式的癫狂将是無足輕重的,不過是明擺着的精神失常罷了。
他強迫大家一緻認為他就是神,是世上最強大和最有智慧的人&mdash&mdash如此一來,他自己那份狂妄自大似乎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另一方面,很多人會憎恨他,想要推翻他并殺害他&mdash&mdash所以,他的病态猜忌同時也有現實内核的支撐。
結果就是,他并不覺得自己是與現實脫節的&mdash&mdash因此他的頭腦還能保持一點點清醒,即便這種狀态并不穩定。
精神病(psychosis)是一種絕對的自戀狀态,這種狀态下的個體已經斷絕了與外部現實的一切關聯,并使自身淪為現實的替代品。
他内心裝滿了他自己,他已經變成了他自己的&ldquo神和全世界&rdquo。
正是因為這一洞見,弗洛伊德率先開辟了從動力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病本質的道路。
然而,為了方便不熟悉精神病的讀者,我們有必要對神經症患者或&ldquo正常&rdquo人身上可以看到的自戀現象做一番描述。
最基本的自戀的例子之一,見于普通人對待自己身體的态度。
大多數人喜歡他們自己的身體、臉和體态,若是被問及是否願意和另一位樣貌更俊美的人互換身體,他們會明确予以拒絕。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一點兒也不介意看到或者聞到他們自己的排洩物(實際上,有些人還挺喜歡),但他們肯定反感别人的排洩物。
不言而喻的是,這裡沒有涉及任何審美或其他判斷。
同一個事物,當它關聯着的是個體自己的身體時,它是令人愉快的;而當它關聯着他人的身體時,它卻令人不快。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不那麼常見的自戀例子。
有位男士緻電醫生辦公室,想預約看病。
醫生答複他說,本周已經不能再預約了,并建議他在下一周的某個日子前往。
病人卻固執己見,不肯延後。
我們可能會等着他解釋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可他隻提到自己的住處離醫生辦公室僅五分鐘的步行距離這一實際情況。
醫生為此解釋說,他時間上排不過來,這一點并不會因為對方可以在極短時間内趕到他辦公室而發生任何改變。
但病人并沒有對此表示理解,他堅持認為自己已經給出了相當充分的理由,醫生應該給他安排早點的預約。
倘若這位醫生是一名精神病醫師,這個時候他應該能得出一個重要的診斷結果,即他面前的這位患者是個極度自戀的人,換言之,是個重症患者。
原因其實不難發現:患者沒辦法把他自己與醫生的處境區别開來。
存在于他視野中的,隻有他自己要看醫生這個願望以及他自己隻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看到醫生這個事實。
醫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他自己的日程安排和需要,但對這位患者來說,這些都不存在。
他的邏輯是,要是他自己來得很容易,那麼醫生給他看病也一樣很容易。
倘若在醫生給出解釋之後,患者能這麼回答:&ldquo噢,醫生,這個自然,我明白;很抱歉,我提那種要求真是太過分了。
&rdquo那麼,診斷結果又會稍有不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自戀的人,他一開始也不能區分他自身與醫生的處境有什麼分别,但是他的自戀沒有第一位患者那麼強烈和僵化。
當注意力被導向實際情況時,他看得清現實,并能順勢做出反應。
第二位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冒失,他很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而第一位患者絲毫不會如此&mdash&mdash他隻會對醫生橫加指責,怪他太愚蠢,這麼簡單的事都想不明白。
類似的現象還很容易見于一個處于單戀狀态的自戀者。
這個自戀的男人傾向于不相信他所愛的女人不愛他。
他會這樣推斷:&ldquo我這麼愛她,她不可能不愛我。
&rdquo或者:&ldquo她要是不愛我,我是不會如此深愛她的。
&rdquo接着他會通過主觀臆測,對那個女人的不理不睬做出合理化解釋:&ldquo她對我的愛是無意識的;她害怕她自己的愛太過熾熱;她想要考驗我、折磨我。
&rdquo諸如此類。
和上例一樣,這裡的本質問題是,這個自戀的人無法在他自己的現實情況與别人之間做出區分。
我們再來看看明顯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樣都是自戀的兩種現象。
一個女人每天對着鏡子花上好幾個鐘頭梳妝打扮,這并不僅僅意味着她是個愛慕虛榮的人。
她深深着迷于自己的身體和美貌,她的身體是她所知道的最重要的現實。
或許她最接近古希臘傳說中的那喀索斯(Narcissus),這個拒絕了森林女神厄科(Echo)的愛情、令她心碎而死的美少年。
複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為了懲罰他,令他愛上自己倒映在湖水中的影子,最後在顧影自憐中跌落湖裡溺水而亡。
這則希臘傳說清晰地表明:這種&ldquo自愛&rdquo是一個魔咒,在它最極端的形式中會以自我毀滅告終。
(10)另一個女人(很有可能是數年之後的同一個人)深受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之苦。
她同時還常常整日記挂着自己的身體,這種記挂不是整天想着變美,而是擔心生病。
至于個體為何選擇積極或消極的想象,當然有其理由,但這不是我們這裡要讨論的議題。
重要的是,上述兩種現象背後都是個體自戀地自我關注,留給外部世界的興趣所剩無幾。
弗洛伊德本人也認為這是他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并且将它用于理解諸如個體出現的精神錯亂(自戀型神經症)、愛、閹割恐懼、嫉妒、施虐狂等顯著現象;還用于理解群體現象,如被打壓的社會階層為何會心甘情願地效忠于那些統治支配他們的人。
本章我想繼續追随弗洛伊德的思想脈絡,探讨自戀扮演的角色,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民族主義、民族仇恨、毀滅性及戰争背後的心理動機等問題。
我想順便提及的事實是,自戀這個概念在榮格和阿德勒(AlfredAdler)的論著中幾乎沒有論及,本該在霍尼(KarenDanielsenHorney)那兒得到更加詳盡的論述,實際也并未如此。
即便是正統的弗洛伊德理論和療法,自戀概念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僅限于嬰幼兒自戀和精神病患者的自戀。
這很可能歸咎于這樣一個事實:弗洛伊德強行将自戀的概念納入他的力比多理論框架之中,從而導緻這一概念的豐富性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弗洛伊德起初是想從力比多理論角度來認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并沒有表現出任何對物的性欲關系(在現實和幻想中皆如此),于是弗洛伊德繼而想到這個問題:&ldquo原本指向外物的力比多在精神分裂症中被撤回,這其中發生了什麼?&rdquo(1)他的答案是:&ldquo從外在世界撤回的力比多已經轉頭指向了自我,從而導緻個體産生一種或許可以被稱為自戀的傾向。
&rdquo(2)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一開始全部存儲于自我之中,就好比存于一個&ldquo大型蓄水池&rdquo之中,之後再延至外物;但它很容易撤回,重新歸入自我。
這一觀點有所動搖是在1922年,雖然弗洛伊德似乎從未完全放棄他早期的那個觀點,但他在這一年寫道:&ldquo我們必須認識到,本我是力比多最大的蓄水池。
&rdquo(3) 然而,力比多最初到底是在自我還是本我之中這個理論問題,對自戀概念本身的界定并沒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
弗洛伊德從未改變他的這一基本看法:人在其嬰兒早期最原初的狀态是自戀的(即&ldquo初級自戀&rdquo,primarynarcissism),此時他還沒有形成與外部世界的任何關系,之後在其正常發展過程中開始逐漸擴大和增強與外部世界(性欲)關系的範圍和強度。
但在很多情況下(最嚴重的當數精神失常),他會把對外物的性欲依戀撤回,并轉而指向自我(即&ldquo次級自戀&rdquo,secondarynarcissism)。
但即便是正常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終其一生都是自戀的。
(4) &ldquo正常人&rdquo的自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弗洛伊德描繪了這一發展的大緻過程,下一段便是對其發現的簡要概括。
子宮中的胎兒仍然處于一種絕對自戀的狀态。
&ldquo出生,&rdquo弗洛伊德說,&ldquo意味着我們從一種絕對自足的自戀邁出一步,開始感知不斷變化的外部世界,并開始我們的外物發現之旅。
&rdquo(5)嬰兒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意識到外物是屬于&ldquo非我&rdquo的部分。
兒童的自戀遭受多次打擊,他不斷增進對外部世界及其規律的了解,因而個體&ldquo必然地&rdquo将他最原初的自戀發展為&ldquo外物之愛&rdquo。
然而,弗洛伊德又說:&ldquo即便個體已經找到了其力比多的外在對象,在某種程度上,他仍然是自戀的。
&rdquo(6)确實,個體的發展可以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界定,即從絕對的自戀演變出一種客觀推理能力和愛客體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并不超出明确的界限。
一個&ldquo正常的&rdquo&ldquo成熟的&rdquo人,他的自戀已經被削減到了社會可接受但并未徹底消失的程度。
弗洛伊德的觀點在日常經驗中得到了證實。
我們似乎在大多數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一種自戀的内核,它無法為他人觸及,它也會使所有試圖令其徹底消融的努力一一落空。
有關自戀的實際情況及其威力,對弗洛伊德的專業術語并不特别熟悉的人們很可能無法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除非能找到更多關于自戀現象的具體描述。
接下來的幾頁我将提供這種描述。
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就術語問題作一番說明。
弗洛伊德有關自戀的見解,是以其力比多概念為基礎的。
如我前文所言,事實證明這一僵化的力比多概念,與其說是促進,不如說它更多地妨礙了自戀概念的進一步拓展。
我認為,倘若采用并不完全等同于性驅力能量的精神能量(psychicenergy)這一概念,自戀概念得到圓滿發展的可能性将會大很多。
這一點在榮格那裡實現了,這樣一來,它甚至在弗洛伊德除性化的力比多(desexualizedlibido)概念中得到了某種初步認可。
然而,即便非性的(nonsexual)精神能量與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不是同一回事,它仍然和力比多一樣是個能量概念。
它所涉及的,是有一定強度和特定方向的精神力量,隻能通過其各種外在表現為人所見。
這一能量把個體捆綁、聯結和統一于個體内在以及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之中。
弗洛伊德早期觀點認為,除了生存驅力,性本能(力比多)能量是人類行為唯一的重要動力。
即便我們不同意這種說法,并轉而采用一般性的精神能量概念,力比多與精神能量二者之間的區别也沒有很多固守教條之人傾向于相信的那麼大。
任何理論或療法能否被冠以&ldquo精神分析&rdquo之名,其中的決定性本質因素在于它是否涉及人類行為的動态概念;也就是說,是否假定個體極其強烈的心理力量會刺激其産生某種行為,并且基于我們對這些力量的了解,個體的行為能被我們所理解和預測。
這一人類行為的動态概念是弗洛伊德理論體系的核心。
如何對這些力量進行理論建構,是參照機械唯物論哲學還是人文唯實論哲學,這是個重要問題;但在人類行為的動态解釋這個核心問題面前,它仍然屈居次要之位。
我們從兩個極端案例入手,開始對自戀的具體描述:新生嬰兒的&ldquo初級自戀&rdquo和精神失常者的自戀。
嬰兒尚未與外部世界建立聯系(用弗洛伊德的術語可表述為,嬰兒的力比多尚未投注于外部世界)。
換一種說法就是,對嬰兒來說,外部世界是不存在的,這種&ldquo不存在&rdquo達到了嬰兒區分不了&ldquo我&rdquo與&ldquo非我&rdquo的程度。
我們也可以說,嬰兒對外部世界并不投注心力(以便存在于其中)。
對嬰兒來說,唯一真實存在的現實是其自身:他的身體、他對冷與暖的生理感受、口渴、困倦和肢體接觸。
精神失常者的情況與嬰兒并沒有本質區别。
隻不過對嬰兒來說,外部世界的真實性還有待浮現;而對精神失常者來說,外部世界的真實性已經終止。
以幻覺為例,個體的各種感覺器官已經不再具備感受外部事件的功能,而隻會關注個體對外部客觀世界作出感官反應時的主觀體驗。
偏執妄想症(paranoiddelusion)也是同樣的機制在起作用。
例如恐懼或猜忌原本屬于主觀情感,在偏執型個體那裡卻變成了客觀存在,真實到使他相信有人密謀針對自己。
這正是偏執狂與神經症患者的不同之處:後者可能常常害怕自己遭人憎恨、殘害等,但仍然明白那不過是他心裡的恐懼;但對偏執型個體來說,這種恐懼已經變成了客觀事實。
在一些已經到達權力巅峰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介乎神志正常和精神失常之間的自戀特例。
古埃及法老、羅馬皇帝、波吉亞家族(7)、希特勒、特魯希略(8)&mdash&mdash他們彼此之間具備某些共同特征。
他們手握絕對權力,所下的命令是對世間萬物的終極判決,包括他人的生死。
他們神通廣大,似乎沒有什麼是他們辦不到的。
他們是&ldquo神&rdquo,隻受限于疾病、年齡和死亡。
他們不顧一切妄想超越人類的極限,試圖以這種方式找到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方案。
他們試圖妄稱自己的欲望和權力無邊無界,因此他們睡過的女人不計其數,殺害的男人數不勝數,到處建造城堡,想要&ldquo天上的月亮&rdquo,想要&ldquo不可能的事物&rdquo。
(9)即便這是一種試圖通過假裝自己為非人類來解決人類存在問題的嘗試,它仍是精神失常的癫狂。
這種癫狂在受其困擾的人身上,往往會在他有生之年愈演愈烈。
他越想要變成神,就越使自己孤立于整個人類;這種孤立令他更加害怕,每個人都變成了他的敵人;為了對抗内心由此而生的驚駭,他不得不設法攫取更大的權力,變得更加冷酷無情、更加自戀。
依着的各種自戀幻想,一個帝王仗着手中的權力左右現實的發展方向;若不是因為這個事實,這種帝王式的癫狂将是無足輕重的,不過是明擺着的精神失常罷了。
他強迫大家一緻認為他就是神,是世上最強大和最有智慧的人&mdash&mdash如此一來,他自己那份狂妄自大似乎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另一方面,很多人會憎恨他,想要推翻他并殺害他&mdash&mdash所以,他的病态猜忌同時也有現實内核的支撐。
結果就是,他并不覺得自己是與現實脫節的&mdash&mdash因此他的頭腦還能保持一點點清醒,即便這種狀态并不穩定。
精神病(psychosis)是一種絕對的自戀狀态,這種狀态下的個體已經斷絕了與外部現實的一切關聯,并使自身淪為現實的替代品。
他内心裝滿了他自己,他已經變成了他自己的&ldquo神和全世界&rdquo。
正是因為這一洞見,弗洛伊德率先開辟了從動力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病本質的道路。
然而,為了方便不熟悉精神病的讀者,我們有必要對神經症患者或&ldquo正常&rdquo人身上可以看到的自戀現象做一番描述。
最基本的自戀的例子之一,見于普通人對待自己身體的态度。
大多數人喜歡他們自己的身體、臉和體态,若是被問及是否願意和另一位樣貌更俊美的人互換身體,他們會明确予以拒絕。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一點兒也不介意看到或者聞到他們自己的排洩物(實際上,有些人還挺喜歡),但他們肯定反感别人的排洩物。
不言而喻的是,這裡沒有涉及任何審美或其他判斷。
同一個事物,當它關聯着的是個體自己的身體時,它是令人愉快的;而當它關聯着他人的身體時,它卻令人不快。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不那麼常見的自戀例子。
有位男士緻電醫生辦公室,想預約看病。
醫生答複他說,本周已經不能再預約了,并建議他在下一周的某個日子前往。
病人卻固執己見,不肯延後。
我們可能會等着他解釋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可他隻提到自己的住處離醫生辦公室僅五分鐘的步行距離這一實際情況。
醫生為此解釋說,他時間上排不過來,這一點并不會因為對方可以在極短時間内趕到他辦公室而發生任何改變。
但病人并沒有對此表示理解,他堅持認為自己已經給出了相當充分的理由,醫生應該給他安排早點的預約。
倘若這位醫生是一名精神病醫師,這個時候他應該能得出一個重要的診斷結果,即他面前的這位患者是個極度自戀的人,換言之,是個重症患者。
原因其實不難發現:患者沒辦法把他自己與醫生的處境區别開來。
存在于他視野中的,隻有他自己要看醫生這個願望以及他自己隻要花一點點時間就能看到醫生這個事實。
醫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他自己的日程安排和需要,但對這位患者來說,這些都不存在。
他的邏輯是,要是他自己來得很容易,那麼醫生給他看病也一樣很容易。
倘若在醫生給出解釋之後,患者能這麼回答:&ldquo噢,醫生,這個自然,我明白;很抱歉,我提那種要求真是太過分了。
&rdquo那麼,診斷結果又會稍有不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自戀的人,他一開始也不能區分他自身與醫生的處境有什麼分别,但是他的自戀沒有第一位患者那麼強烈和僵化。
當注意力被導向實際情況時,他看得清現實,并能順勢做出反應。
第二位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的冒失,他很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而第一位患者絲毫不會如此&mdash&mdash他隻會對醫生橫加指責,怪他太愚蠢,這麼簡單的事都想不明白。
類似的現象還很容易見于一個處于單戀狀态的自戀者。
這個自戀的男人傾向于不相信他所愛的女人不愛他。
他會這樣推斷:&ldquo我這麼愛她,她不可能不愛我。
&rdquo或者:&ldquo她要是不愛我,我是不會如此深愛她的。
&rdquo接着他會通過主觀臆測,對那個女人的不理不睬做出合理化解釋:&ldquo她對我的愛是無意識的;她害怕她自己的愛太過熾熱;她想要考驗我、折磨我。
&rdquo諸如此類。
和上例一樣,這裡的本質問題是,這個自戀的人無法在他自己的現實情況與别人之間做出區分。
我們再來看看明顯有着天壤之别但同樣都是自戀的兩種現象。
一個女人每天對着鏡子花上好幾個鐘頭梳妝打扮,這并不僅僅意味着她是個愛慕虛榮的人。
她深深着迷于自己的身體和美貌,她的身體是她所知道的最重要的現實。
或許她最接近古希臘傳說中的那喀索斯(Narcissus),這個拒絕了森林女神厄科(Echo)的愛情、令她心碎而死的美少年。
複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為了懲罰他,令他愛上自己倒映在湖水中的影子,最後在顧影自憐中跌落湖裡溺水而亡。
這則希臘傳說清晰地表明:這種&ldquo自愛&rdquo是一個魔咒,在它最極端的形式中會以自我毀滅告終。
(10)另一個女人(很有可能是數年之後的同一個人)深受疑病症(hypochondriasis)之苦。
她同時還常常整日記挂着自己的身體,這種記挂不是整天想着變美,而是擔心生病。
至于個體為何選擇積極或消極的想象,當然有其理由,但這不是我們這裡要讨論的議題。
重要的是,上述兩種現象背後都是個體自戀地自我關注,留給外部世界的興趣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