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個體性自戀與群體性自戀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疑病症(moralhypochondriasis)在本質上并無不同。
患有此症的人擔心害怕的,不是生病或死亡,而是内疚。
這樣的人總是對他做錯的事、犯下的罪等心懷歉疚。
對待外人&mdash&mdash對他自己也是&mdash&mdash他可能表現得特别謹慎盡責、道德高尚,甚至對他人關懷備至。
實際上,這樣的人隻關心他自己,關心他的良知,關心他人會怎麼評價自己,等等。
身體上和道德上的疑病症背後的自戀,與虛榮之人的自戀是一樣的,隻是就其本身而言,在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眼裡,前者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
這種類型的自戀被卡爾·亞伯拉罕(KarlAbraham)劃分為消極性自戀(negativenarcissism),尤其見諸處于憂郁症狀态的個體,其特點是個體感到匮乏、不真實和自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形式沒那麼極端的自戀傾向。
有一個很出名的笑話非常貼切地表達了這種情形。
有一位作家見到朋友後,喋喋不休地談論他自己,許久之後才說:&ldquo我說了這麼久有關我的事,接下來讓我們聊聊你吧。
你覺得我的新書怎麼樣?&rdquo這個人就是典型的一心隻想着自己、對别人(附和效仿他的人除外)不甚在意的人。
這種人不在少數。
即便他們常常表現得樂于助人、體貼入微,那也是因為他們自己樂于扮演這一角色。
他們的能量已經全部耗于自我欣賞,而不是費心從他們幫助之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我們如何識别自戀的人呢?有一種類型很容易辨認。
這種類型的人表現出自我滿足的所有迹象。
我們會發現,他會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說得鄭重其事,好像極其重要。
他常常不聽别人在說什麼,也并不真正感興趣。
(倘若他是個聰明人,他會提幾個問題并特别留意讓自己看上去很感興趣,以此來混淆視聽。
)我們也可以透過他對任何批評都很敏感這一點來識别這一類人。
這種敏感可以通過他對任何批評的有效性都予以否認或者做出憤怒或消沉沮喪的反應等方式表現出來。
在很多情況下,自戀傾向可能隐藏在謙遜和謙卑态度的背後。
實際上,個體的自戀傾向把自己的謙遜當作對象進行自我欣賞,這種現象并不少見。
無論自戀的外在表現是什麼,對外部世界缺乏真實的興趣是所有自戀形式共有的特點。
(11) 我們有時候也可以通過自戀之人的面部表情将其辨識出來。
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臉上煥發出一種光采或微笑,這種表情在有些人看來是自鳴得意,在另一些人看來是快樂安詳、信任他人和天真淳樸的神色。
自戀,尤其是極度的自戀,其外在表現常常體現于個體雙眼之中散發出的一種奇特的光芒:有些人認為那是近乎聖潔之光,另一些人則認為那是半瘋之兆。
很多非常自戀的人說起話來侈侈不休,而且通常是在用餐之際,他們會忘了吃飯這回事,結果弄得其他人都陪着幹等。
與他們的&ldquo自我&rdquo比起來,同伴或食物都沒有那麼重要。
自戀之人甚至也不一定把他自己的整個人當作自戀對象。
他往往将自戀投注于自己個性魅力的某個組成部分,例如他的品德名譽、他的聰明才智、他的身強力壯、他的風趣機智、他的漂亮外表(有時甚至具體到頭發或鼻子)。
有時候,他的自戀涉及一些我們通常不會引以為豪的個人品質,比如他因為害怕而能預知危險的能力。
他&ldquo漸漸認同他自身的某個組成部分&rdquo。
倘若我們問&ldquo他&rdquo是誰,正确的回答會是&ldquo他&rdquo是他的大腦、他的名聲、他的财富、他的陰莖、他的良知等等。
各種各樣的宗教中的一切神像,代表的都是人身上許許多多的組成部分。
在自戀的人那裡,這些構成他自我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都是他的自戀對象。
一個以其财産來體現自我的人,在尊嚴有可能受損時,他很容易接受;但若是威脅到他的财産,那就像威脅到他的生命。
而一個以其才智體現自我的人,若是說了些蠢話,他會為此感到痛苦不堪,乃至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抑郁情緒。
然而,自戀越嚴重,自戀者越不願意接受自己失敗的事實,或者越不願意接受他人任何合情合理的批評。
對他人的這種無禮行為,他隻會覺得怒不可遏;或者認為這個人太冷漠無情又愚蠢無知,沒辦法做出正确的判斷。
(在這方面,我想起一位才華橫溢但高度自戀的人,在他做完羅夏墨迹測試之後,發現分析結果與他對自己描繪的理想畫面有出入,為此他說:&ldquo我真為設計這個測試的心理學家感到惋惜,他肯定非常偏執。
&rdquo) 我們現在必須談到另一個因素,它使自戀現象變得更加複雜。
自戀的人把&ldquo自我形象&rdquo變成他的自戀對象,對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他同樣如此。
他的想法、他的知識、他的房子,還有在他&ldquo興趣範圍之内&rdquo的人,都會變成他的自戀對象。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最常見的例子很可能就是對自己所生的孩子的自戀式依戀。
很多父母相信,與其他孩子相比,自家的孩子是最漂亮、最聰明的。
情況似乎是,孩子越小,這種自戀偏見就越強烈。
父母之愛,尤其母親對嬰兒的愛,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嬰兒當成自己的延伸來愛的。
成年男女之間的愛往往也具有自戀性質。
愛上一個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ldquo他的&rdquo,他可能會把他的自戀轉移到她身上。
因為他帶給她那些特性,他便對她心生欣賞和崇拜。
僅僅因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這樣的人通常還會覺得,他擁有的一切都是精妙絕倫的,他也會&ldquo愛上&rdquo它們。
自戀這種激情,在很多個體身上,其強度之大唯有性欲和生存欲望能與之媲美。
事實上,它多次被證明比後二者都要強烈。
即便是強度不會到達如此地步的普通人,也還是有一個看上去幾乎堅不可摧的自戀内核。
鑒于此,我們可能會懷疑,自戀這種激情可能和性欲及生存欲望一樣,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這個問題一旦提出,答案立現。
若不是他身體上的各種需求、他的各種興趣和欲望充滿了能量,他該何以存活?從生物學角度講,從個體生存的立場看,人必須賦予自己比任何其他人都要大得多的重要性。
倘若他不這麼做,他将從哪裡獲取能量和興趣來抵禦他人、保護自己、為生計辛苦勞作、為生存努力拼搏、在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仍然堅持己見呢?沒有自戀,他可能是位聖人,可聖人的存活率又有多高呢?不自戀,這一從道德或宗教立場來看最可取的品質,站在世俗的生存立場,卻可能是最危險的。
從目的論角度講,我們可以說,大自然已經賦予人類很大程度的自戀,使其能夠采取為保證生存所需的行動。
此話不假,尤其因為大自然并沒有賦予人類像動物那般發展得非常完善的本能。
動物不需要考慮或決定自己是否要努力,它的内置本能便是以這種方式為其生存效勞的。
在這個意義上,動物沒有生存&ldquo難題&rdquo。
但在人類身上,這種本能裝置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效力&mdash&mdash因此自戀承擔着一項非常必要的生物學功能。
然而,一旦認識到自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我們又面臨另一個問題。
極度的自戀難道不會使我們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會使我們在必須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以便實現與他人合作之時卻無法做到?自戀,難道不會使人不愛社交?實際上,當自戀到達極端的程度,它難道不會使人精神失常?毋庸置疑的是,極度的個體自戀對一切社交生活都将是嚴重的制約因素。
然而,倘若果真如此,自戀一定會被說成與生存原則相悖,因為隻有個體融為集體的一分子,他才能生存。
在大自然的各種災害面前,幾乎沒有人能單槍匹馬地保全自己。
很多隻能通過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也無法做到。
如此一來,我們得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自戀對人的生存是必需的,但同時也對生存産生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一分為二地來看。
其一,于生存有利的,是最佳限度的自戀,而不是最大限度的自戀。
這就意味着,個體在生物學意義上所必需的自戀,是被弱化到了與社會合作兼容共存的自戀程度。
其二在于如下事實:個體的自戀被轉化為群體性自戀,宗族、民族、宗教、種族等等,成為自戀激情的對象,而不再是個人。
因此,自戀的能量得以保持,但被用在服務群體生存利益,而不是個體生存。
在探讨群體性自戀問題及其社會學功能之前,我想先對自戀做一番病理性分析。
自戀最危險的後果,是個體理性判斷的扭曲。
個體自戀的對象被認為是有價值的(美好的、美麗的、聰慧的等等),這并不是基于客觀的價值判斷,而是因為它是我或者它屬于我。
自戀性質的價值判斷是帶有偏見的。
這種偏見通常被合理化為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而且這種合理化行為或多或少都具有欺騙性,程度因個體的智力水平和世故水平而異。
在酒鬼的自戀中,這種扭曲通常很明顯。
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談吐膚淺又乏味的男人,但他那副神态和口吻,卻像是自己所說的話是最精彩有趣的妙語。
他在主觀上有一種欣快的&ldquo處于世界巅峰&rdquo的感覺;而在客觀現實中,他正處于自我膨脹狀态。
所有這些分析并非意在表明高度自戀的個體所說的話都必然乏味無趣。
倘若他是個天賦高或智商高的人,他會冒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倘若他對這些想法評價很高,他的判斷也不會完全錯誤。
但自戀之人無論如何都會傾向于高度評價他自己成就的東西,而且在形成這種評價的過程中,這些東西真實的品質并不起決定性作用。
(在&ldquo消極性自戀&rdquo的例子中,情形正好相反。
這種類型的個體傾向于過低地評價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的判斷同樣是帶有偏見的。
)倘若他能意識到其自戀性質的判斷所具有的扭曲本質,後果将不會這麼嚴重。
他會願意&mdash&mdash他也能夠以一種幽默的态度來面對他的自戀偏見。
但這種情況很少見。
個體通常相信自己不存在什麼偏見,相信他的判斷是客觀且實事求是的。
這會導緻他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發生嚴重扭曲,因為這種能力在他自處以及應對他所擁有的事物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鈍化。
相應地,自戀的人所做的判斷,在涉及不是&ldquo他&rdquo或不屬于他的事物時,同樣也是帶有偏見的。
與他無關(&ldquo非我&rdquo)的世界,是低劣的、危險的、道德敗壞的。
如此一來,自戀的人最終懷着巨大的扭曲。
他和他擁有的,都被高估了,外部的一切都被低估了;這對理性和客觀性造成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危險系數更高的一個自戀病态性因素,是個體在其自戀激情投注的對象遭到批評時所做出的情感反應。
通常情況下,對我們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對方提出公平合理、不帶敵意的批評意見時,我們往往不會感到憤怒。
但是自戀的人若是挨了批評,他會産生極其憤怒的反應。
他傾向于認為,這番批評是帶有敵意的攻擊;正是由于他的自戀本質,他無法想象批評的正當合理性。
倘若我們意識到自戀的人是一個脫離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因而孤立無援繼而是心懷恐懼的人,那麼我們就能完全理解他為何會如此憤怒。
這種孤立無援和恐懼驚惶的感覺,正是他自戀性質的自我膨脹所要抵消的。
倘若他就是全世界,那麼就不會有什麼外部世界能吓到他;倘若他就是一切,那麼他就不孤單。
其結果就是,當他的自戀受到傷害,他會覺得自己的全部存在都受到威脅。
當對抗恐懼的保護傘&mdash&mdash他的自我膨脹&mdash&mdash受到威脅,恐懼就會浮出水面,并引發極端憤怒。
這種極端的憤怒會越來越強烈,因為沒有任何适當行動能削弱這種威脅。
唯有摧毀他人的批評或者毀滅自我,才能拯救他脫離這種有礙其自戀性安全狀态的威脅。
個體自戀受損,除了可能引起爆發性的狂怒,還可能導緻個體抑郁。
自戀的人通過自我膨脹獲得他的身份認同感。
外部世界對他來說不是問題,它的威力并不能令他臣服,因為他已經成功地成為了全世界,成功地自我感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倘若他的自戀受到傷害;而且出于若幹原因,他承受不起暴怒的代價,例如在面對他人批評時,他具有主觀上的軟弱或者客觀上的弱勢,那麼他就會抑郁。
他脫離了與世界的聯系,并且對世界毫無興趣;他是個無關緊要的人,是個無名小卒,因為他尚未把自我發展成他與世界之間的聯系的中心。
倘若他自戀受損特别嚴重,嚴重到無以為繼,那麼他的自我會崩塌,而自我崩塌在個體主觀上的習慣性表現就是抑郁。
抑郁症中的哀逝對象,在我看來,就指的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極好之&ldquo我&rdquo的自戀形象,這也是抑郁之人哀傷悼念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戀之人生怕自己由于自戀受到傷害而導緻抑郁,所以他才不顧一切想要避免這種傷害。
有很多辦法達到這個目的。
其一就是變得更加自戀,如此一來,任何外界的批評或失敗都無從真正觸及他的自戀内心。
換言之,個體将自戀程度加深,以此擋避威脅。
這毫無疑問意味着個體試圖治愈自己具有威脅性的抑郁,而他采取的辦法則是加劇精神病态程度,乃至變得精神錯亂。
然而,在應對個體自戀所受的威脅時,還有另一個解決辦法,雖然對其他人來說更危險,但對個體來說卻更容易令其滿意。
這種解決辦法在于個體想要改變現實的企圖,改變的方向卻是使現實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他自戀性質的自我形象。
其中有個例子就是相信自己發明了一台永動機的自戀發明家,實際上他隻是在這個過程中擁有了某個具有一定重要意義的小發現而已。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個體使他人與自己看法一緻;倘若可能,他想使幾百萬人與自己達成共識。
前者是感應性精神病(12)(某些婚姻關系或朋友關系即依賴于此);後者是某些公衆人物通過獲得成百上千萬人的稱贊和共識來避免自己的潛在精神病在公開場合突然發作,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希特勒。
倘若他沒能成功地使幾百萬人相信他自己塑造的自我形象、對他所說的&ldquo第三帝國&rdquo千年昌盛的浮華
患有此症的人擔心害怕的,不是生病或死亡,而是内疚。
這樣的人總是對他做錯的事、犯下的罪等心懷歉疚。
對待外人&mdash&mdash對他自己也是&mdash&mdash他可能表現得特别謹慎盡責、道德高尚,甚至對他人關懷備至。
實際上,這樣的人隻關心他自己,關心他的良知,關心他人會怎麼評價自己,等等。
身體上和道德上的疑病症背後的自戀,與虛榮之人的自戀是一樣的,隻是就其本身而言,在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眼裡,前者表現得沒有那麼明顯。
這種類型的自戀被卡爾·亞伯拉罕(KarlAbraham)劃分為消極性自戀(negativenarcissism),尤其見諸處于憂郁症狀态的個體,其特點是個體感到匮乏、不真實和自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形式沒那麼極端的自戀傾向。
有一個很出名的笑話非常貼切地表達了這種情形。
有一位作家見到朋友後,喋喋不休地談論他自己,許久之後才說:&ldquo我說了這麼久有關我的事,接下來讓我們聊聊你吧。
你覺得我的新書怎麼樣?&rdquo這個人就是典型的一心隻想着自己、對别人(附和效仿他的人除外)不甚在意的人。
這種人不在少數。
即便他們常常表現得樂于助人、體貼入微,那也是因為他們自己樂于扮演這一角色。
他們的能量已經全部耗于自我欣賞,而不是費心從他們幫助之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我們如何識别自戀的人呢?有一種類型很容易辨認。
這種類型的人表現出自我滿足的所有迹象。
我們會發現,他會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說得鄭重其事,好像極其重要。
他常常不聽别人在說什麼,也并不真正感興趣。
(倘若他是個聰明人,他會提幾個問題并特别留意讓自己看上去很感興趣,以此來混淆視聽。
)我們也可以透過他對任何批評都很敏感這一點來識别這一類人。
這種敏感可以通過他對任何批評的有效性都予以否認或者做出憤怒或消沉沮喪的反應等方式表現出來。
在很多情況下,自戀傾向可能隐藏在謙遜和謙卑态度的背後。
實際上,個體的自戀傾向把自己的謙遜當作對象進行自我欣賞,這種現象并不少見。
無論自戀的外在表現是什麼,對外部世界缺乏真實的興趣是所有自戀形式共有的特點。
(11) 我們有時候也可以通過自戀之人的面部表情将其辨識出來。
我們常常看到他的臉上煥發出一種光采或微笑,這種表情在有些人看來是自鳴得意,在另一些人看來是快樂安詳、信任他人和天真淳樸的神色。
自戀,尤其是極度的自戀,其外在表現常常體現于個體雙眼之中散發出的一種奇特的光芒:有些人認為那是近乎聖潔之光,另一些人則認為那是半瘋之兆。
很多非常自戀的人說起話來侈侈不休,而且通常是在用餐之際,他們會忘了吃飯這回事,結果弄得其他人都陪着幹等。
與他們的&ldquo自我&rdquo比起來,同伴或食物都沒有那麼重要。
自戀之人甚至也不一定把他自己的整個人當作自戀對象。
他往往将自戀投注于自己個性魅力的某個組成部分,例如他的品德名譽、他的聰明才智、他的身強力壯、他的風趣機智、他的漂亮外表(有時甚至具體到頭發或鼻子)。
有時候,他的自戀涉及一些我們通常不會引以為豪的個人品質,比如他因為害怕而能預知危險的能力。
他&ldquo漸漸認同他自身的某個組成部分&rdquo。
倘若我們問&ldquo他&rdquo是誰,正确的回答會是&ldquo他&rdquo是他的大腦、他的名聲、他的财富、他的陰莖、他的良知等等。
各種各樣的宗教中的一切神像,代表的都是人身上許許多多的組成部分。
在自戀的人那裡,這些構成他自我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都是他的自戀對象。
一個以其财産來體現自我的人,在尊嚴有可能受損時,他很容易接受;但若是威脅到他的财産,那就像威脅到他的生命。
而一個以其才智體現自我的人,若是說了些蠢話,他會為此感到痛苦不堪,乃至有可能引發嚴重的抑郁情緒。
然而,自戀越嚴重,自戀者越不願意接受自己失敗的事實,或者越不願意接受他人任何合情合理的批評。
對他人的這種無禮行為,他隻會覺得怒不可遏;或者認為這個人太冷漠無情又愚蠢無知,沒辦法做出正确的判斷。
(在這方面,我想起一位才華橫溢但高度自戀的人,在他做完羅夏墨迹測試之後,發現分析結果與他對自己描繪的理想畫面有出入,為此他說:&ldquo我真為設計這個測試的心理學家感到惋惜,他肯定非常偏執。
&rdquo) 我們現在必須談到另一個因素,它使自戀現象變得更加複雜。
自戀的人把&ldquo自我形象&rdquo變成他的自戀對象,對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他同樣如此。
他的想法、他的知識、他的房子,還有在他&ldquo興趣範圍之内&rdquo的人,都會變成他的自戀對象。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最常見的例子很可能就是對自己所生的孩子的自戀式依戀。
很多父母相信,與其他孩子相比,自家的孩子是最漂亮、最聰明的。
情況似乎是,孩子越小,這種自戀偏見就越強烈。
父母之愛,尤其母親對嬰兒的愛,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嬰兒當成自己的延伸來愛的。
成年男女之間的愛往往也具有自戀性質。
愛上一個女人的男人,一旦她成了&ldquo他的&rdquo,他可能會把他的自戀轉移到她身上。
因為他帶給她那些特性,他便對她心生欣賞和崇拜。
僅僅因為她是他的一部分,她便成了一位具有卓越品性的女人。
這樣的人通常還會覺得,他擁有的一切都是精妙絕倫的,他也會&ldquo愛上&rdquo它們。
自戀這種激情,在很多個體身上,其強度之大唯有性欲和生存欲望能與之媲美。
事實上,它多次被證明比後二者都要強烈。
即便是強度不會到達如此地步的普通人,也還是有一個看上去幾乎堅不可摧的自戀内核。
鑒于此,我們可能會懷疑,自戀這種激情可能和性欲及生存欲望一樣,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這個問題一旦提出,答案立現。
若不是他身體上的各種需求、他的各種興趣和欲望充滿了能量,他該何以存活?從生物學角度講,從個體生存的立場看,人必須賦予自己比任何其他人都要大得多的重要性。
倘若他不這麼做,他将從哪裡獲取能量和興趣來抵禦他人、保護自己、為生計辛苦勞作、為生存努力拼搏、在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仍然堅持己見呢?沒有自戀,他可能是位聖人,可聖人的存活率又有多高呢?不自戀,這一從道德或宗教立場來看最可取的品質,站在世俗的生存立場,卻可能是最危險的。
從目的論角度講,我們可以說,大自然已經賦予人類很大程度的自戀,使其能夠采取為保證生存所需的行動。
此話不假,尤其因為大自然并沒有賦予人類像動物那般發展得非常完善的本能。
動物不需要考慮或決定自己是否要努力,它的内置本能便是以這種方式為其生存效勞的。
在這個意義上,動物沒有生存&ldquo難題&rdquo。
但在人類身上,這種本能裝置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效力&mdash&mdash因此自戀承擔着一項非常必要的生物學功能。
然而,一旦認識到自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我們又面臨另一個問題。
極度的自戀難道不會使我們對他人漠不關心,不會使我們在必須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二位以便實現與他人合作之時卻無法做到?自戀,難道不會使人不愛社交?實際上,當自戀到達極端的程度,它難道不會使人精神失常?毋庸置疑的是,極度的個體自戀對一切社交生活都将是嚴重的制約因素。
然而,倘若果真如此,自戀一定會被說成與生存原則相悖,因為隻有個體融為集體的一分子,他才能生存。
在大自然的各種災害面前,幾乎沒有人能單槍匹馬地保全自己。
很多隻能通過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事情,他也無法做到。
如此一來,我們得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自戀對人的生存是必需的,但同時也對生存産生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一分為二地來看。
其一,于生存有利的,是最佳限度的自戀,而不是最大限度的自戀。
這就意味着,個體在生物學意義上所必需的自戀,是被弱化到了與社會合作兼容共存的自戀程度。
其二在于如下事實:個體的自戀被轉化為群體性自戀,宗族、民族、宗教、種族等等,成為自戀激情的對象,而不再是個人。
因此,自戀的能量得以保持,但被用在服務群體生存利益,而不是個體生存。
在探讨群體性自戀問題及其社會學功能之前,我想先對自戀做一番病理性分析。
自戀最危險的後果,是個體理性判斷的扭曲。
個體自戀的對象被認為是有價值的(美好的、美麗的、聰慧的等等),這并不是基于客觀的價值判斷,而是因為它是我或者它屬于我。
自戀性質的價值判斷是帶有偏見的。
這種偏見通常被合理化為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而且這種合理化行為或多或少都具有欺騙性,程度因個體的智力水平和世故水平而異。
在酒鬼的自戀中,這種扭曲通常很明顯。
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談吐膚淺又乏味的男人,但他那副神态和口吻,卻像是自己所說的話是最精彩有趣的妙語。
他在主觀上有一種欣快的&ldquo處于世界巅峰&rdquo的感覺;而在客觀現實中,他正處于自我膨脹狀态。
所有這些分析并非意在表明高度自戀的個體所說的話都必然乏味無趣。
倘若他是個天賦高或智商高的人,他會冒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倘若他對這些想法評價很高,他的判斷也不會完全錯誤。
但自戀之人無論如何都會傾向于高度評價他自己成就的東西,而且在形成這種評價的過程中,這些東西真實的品質并不起決定性作用。
(在&ldquo消極性自戀&rdquo的例子中,情形正好相反。
這種類型的個體傾向于過低地評價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的判斷同樣是帶有偏見的。
)倘若他能意識到其自戀性質的判斷所具有的扭曲本質,後果将不會這麼嚴重。
他會願意&mdash&mdash他也能夠以一種幽默的态度來面對他的自戀偏見。
但這種情況很少見。
個體通常相信自己不存在什麼偏見,相信他的判斷是客觀且實事求是的。
這會導緻他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發生嚴重扭曲,因為這種能力在他自處以及應對他所擁有的事物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鈍化。
相應地,自戀的人所做的判斷,在涉及不是&ldquo他&rdquo或不屬于他的事物時,同樣也是帶有偏見的。
與他無關(&ldquo非我&rdquo)的世界,是低劣的、危險的、道德敗壞的。
如此一來,自戀的人最終懷着巨大的扭曲。
他和他擁有的,都被高估了,外部的一切都被低估了;這對理性和客觀性造成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危險系數更高的一個自戀病态性因素,是個體在其自戀激情投注的對象遭到批評時所做出的情感反應。
通常情況下,對我們所做的事或所說的話,對方提出公平合理、不帶敵意的批評意見時,我們往往不會感到憤怒。
但是自戀的人若是挨了批評,他會産生極其憤怒的反應。
他傾向于認為,這番批評是帶有敵意的攻擊;正是由于他的自戀本質,他無法想象批評的正當合理性。
倘若我們意識到自戀的人是一個脫離了與外部世界的聯系因而孤立無援繼而是心懷恐懼的人,那麼我們就能完全理解他為何會如此憤怒。
這種孤立無援和恐懼驚惶的感覺,正是他自戀性質的自我膨脹所要抵消的。
倘若他就是全世界,那麼就不會有什麼外部世界能吓到他;倘若他就是一切,那麼他就不孤單。
其結果就是,當他的自戀受到傷害,他會覺得自己的全部存在都受到威脅。
當對抗恐懼的保護傘&mdash&mdash他的自我膨脹&mdash&mdash受到威脅,恐懼就會浮出水面,并引發極端憤怒。
這種極端的憤怒會越來越強烈,因為沒有任何适當行動能削弱這種威脅。
唯有摧毀他人的批評或者毀滅自我,才能拯救他脫離這種有礙其自戀性安全狀态的威脅。
個體自戀受損,除了可能引起爆發性的狂怒,還可能導緻個體抑郁。
自戀的人通過自我膨脹獲得他的身份認同感。
外部世界對他來說不是問題,它的威力并不能令他臣服,因為他已經成功地成為了全世界,成功地自我感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倘若他的自戀受到傷害;而且出于若幹原因,他承受不起暴怒的代價,例如在面對他人批評時,他具有主觀上的軟弱或者客觀上的弱勢,那麼他就會抑郁。
他脫離了與世界的聯系,并且對世界毫無興趣;他是個無關緊要的人,是個無名小卒,因為他尚未把自我發展成他與世界之間的聯系的中心。
倘若他自戀受損特别嚴重,嚴重到無以為繼,那麼他的自我會崩塌,而自我崩塌在個體主觀上的習慣性表現就是抑郁。
抑郁症中的哀逝對象,在我看來,就指的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極好之&ldquo我&rdquo的自戀形象,這也是抑郁之人哀傷悼念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戀之人生怕自己由于自戀受到傷害而導緻抑郁,所以他才不顧一切想要避免這種傷害。
有很多辦法達到這個目的。
其一就是變得更加自戀,如此一來,任何外界的批評或失敗都無從真正觸及他的自戀内心。
換言之,個體将自戀程度加深,以此擋避威脅。
這毫無疑問意味着個體試圖治愈自己具有威脅性的抑郁,而他采取的辦法則是加劇精神病态程度,乃至變得精神錯亂。
然而,在應對個體自戀所受的威脅時,還有另一個解決辦法,雖然對其他人來說更危險,但對個體來說卻更容易令其滿意。
這種解決辦法在于個體想要改變現實的企圖,改變的方向卻是使現實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他自戀性質的自我形象。
其中有個例子就是相信自己發明了一台永動機的自戀發明家,實際上他隻是在這個過程中擁有了某個具有一定重要意義的小發現而已。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個體使他人與自己看法一緻;倘若可能,他想使幾百萬人與自己達成共識。
前者是感應性精神病(12)(某些婚姻關系或朋友關系即依賴于此);後者是某些公衆人物通過獲得成百上千萬人的稱贊和共識來避免自己的潛在精神病在公開場合突然發作,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希特勒。
倘若他沒能成功地使幾百萬人相信他自己塑造的自我形象、對他所說的&ldquo第三帝國&rdquo千年昌盛的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