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死亡之愛和生命之愛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了,除了目睹殺戮或閱讀有關殺戮的報道:不管是謀殺,還是汽車賽中出現意外有人喪生,都在此列。
這難道不能說明人們對死亡的癡迷程度已經有多深了嗎?又或者想想我們語言中的一些表述,如&ldquo激動得要死&rdquo(thrilledtodeath)、&ldquo死都想&rdquo(dyingto)要做這事或那事、&ldquo豁出命去&rdquo(itkillsme)等等。
我們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這麼高,想想這其中表現的人們對生命的漠然。
簡而言之,智能化、量化、抽象化、官僚體制化和物化,這些正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典型特征;把它們加諸人而非物時,就不是生命的原則,而是機械學原則了。
活在這種制度下的人變得對生命漠不關心,甚至為死亡所吸引。
他們本身并不自知。
他們把興奮激動當作生命的喜悅,并且活在這樣的虛妄錯覺之中:他們覺得可以占有和利用很多東西的時候,自己的生命是那麼鮮活。
我們對核戰争抗議不足,我們的&ldquo原子學家&rdquo對全面毀滅或半全面毀滅的榮辱得失算計,都表明我們已經在&ldquo死蔭的幽谷&rdquo中迷失了多遠。
所有的現代工業社會,不管它們各自具備怎樣的政治結構,戀屍癖傾向的這些特征都存在于其中。
在這個方面,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社會與公司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之間的共同點,比二者之間的差異來得更重要。
這兩種制度都是官僚-機械的,都為全面毀滅埋下了隐患禍根。
戀屍癖對生命的輕視與人們對速度以及一切機械之物的崇尚,這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直到近幾十年才變得顯而易見。
但是早在1909年,馬裡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的《未來主義宣言》(InitialManifestoofFuturism)就言簡意赅地表明了這一點: 1.我們要歌頌追求冒險的熱情、勁頭十足地橫沖直撞的行動。
2.我們詩歌的本質因素将是英勇、無畏、叛逆。
3.文學從古至今一直贊美深思熟慮的蟄伏不動、心醉神迷的情感和酣沉的睡夢,可我們要贊美雄赳赳氣昂昂的運動、焦慮不安的失眠、飛速奔跑的步伐、至死方休的翻身一躍、扇耳光和揮拳擊打。
4.我們宣布,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mdash&mdash速度之美,其壯麗輝煌由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姿。
賽車車架上裝飾着數根巨大的管子,像惡狠狠地張口噴氣的蛇&hellip&hellip隆隆吼叫着的車,像駕馭着飛彈風馳電掣,它的美賽過&ldquo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rdquo大理石塑像。
5.我們要歌頌掌舵的人,他用力擲出勇氣的長矛,沿着它的環形軌道飛越地球。
6.為使原始元素的激情變得更加狂熱,詩人必須竭盡自己全部的熱情、豪邁和慷慨。
7.離開鬥争沖突,就不再有美。
沒有攻擊性,便成就不了典範傑作。
詩歌必須是向未知力量發起的猛烈攻擊,要使其勢弱力微、向人俯首稱臣。
8.我們站在數個世紀最後的岬角!&hellip&hellip倘若我們想要的,是毀掉&ldquo不可能&rdquo世界的神秘大門,我們為什麼還要駐足回望?時間和空間已于昨日死去。
我們已經生活在絕對之中,因為我們已經創造了速度,永不止息、無時不在的速度。
9.我們要歌頌戰争&mdash&mdash這世界唯一衛生的事物&mdash&mdash軍國主義、愛國主義、帶來自由之人的毀滅性姿态、值得我們為之獻身的美麗理想,以及對女性的蔑視。
10.我們要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向道德主義、女權主義以及一切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卑鄙怯懦開戰。
11.我們歌頌因勞動而歡躍、因快感而興奮、因暴動而激昂的聲勢浩大的人群;歌頌現代首都城市裡五彩斑斓、聲繁調複的革命浪潮;歌頌夜晚生龍活虎、激情四射的軍工廠和熱氣騰騰、火花飛濺的船塢;歌頌貪婪地吞噬着冒煙巨蟒的火車站;歌頌被盤旋而上的縷縷青煙吊在雲端之上的工廠;歌頌如體型龐大的體操運動員一般橫跨在河流上的橋梁,河水在陽光下發出匕首般耀眼的光芒;歌頌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追逐着地平線的蒸汽船;歌頌胸膛厚壯的火車頭,它猶如套上長長鋼管缰繩的巨大鐵馬奔馳在鐵軌上;歌頌螺旋槳之聲猶如旗幟迎風噼啪作響、在人群熱情歡呼中流暢滑翔而過的飛機。
(18) 有意思的是,馬裡内蒂對技術和工業的戀屍癖解讀與沃爾特·惠特曼(WaltWhitman)詩歌裡深刻的親生命解讀形成鮮明對比。
在《過布魯克林渡口》(CrossingBrooklynFerry)一詩結尾,惠特曼寫道: 繁榮吧,城市&mdash&mdash帶上你們的貨物,帶上你們的炫耀,寬廣浩蕩的河流, 擴張吧,沒有什麼比你們更加崇高, 各守其位吧,沒有什麼比你們更加恒久。
你們等待過,你們總是在等待,你們這些沉默美麗的使者, 我們終于懷着自由的感覺接受了你們,并且從此不會滿足。
你們也将不再阻止我們,或者對我們避而遠之。
我們物盡其用,不把你們抛在一旁&mdash&mdash我們永遠把你們種在心上, 我們不揣測你們&mdash&mdash我們愛你們&mdash&mdash你們也至善至美。
你們為着永恒貢獻出你們的一份力量, 偉大或者渺小,你們為着靈魂貢獻出你們的一份力量。
再如在《大路之歌》(SongoftheOpenRoad)結尾,惠特曼寫道: 夥伴啊,我把我的手給你! 我把我的愛給你,那比金錢還珍貴, 我把我自己給你,請牧師或法律為我作證; 你肯把你自己給我嗎?你肯和我攜手同行嗎? 我們可否一生相守,終身不渝? 惠特曼下面這句詩最是一針見血地表明了他對戀屍癖的摒棄:&ldquo傳下去吧(哦,活着的人,總是活着的人!),把死屍抛在身後。
&rdquo 倘若我們把馬裡内蒂對工業所持的态度與沃爾特·惠特曼進行對比,那就變得顯而易見了:這樣的工業生産,并不必然與生命的原則相違背。
關鍵問題在于,生命的原則是從屬于那些機械化原則,還是占據着主導支配地位。
顯然,對下面這個問題,我們的工業化世界迄今為止還沒能找到答案:我們該當如何,才能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工業主義,以此對抗今日主宰着我們生命的官僚工業主義呢? *** (1)轉引自休·托馬斯《西班牙内戰》一書(TheSpanishCivilWar.NewYork:Harper&Row,1961:pp.354-355)。
烏納穆諾的這段演講由托馬斯引自波爾蒂略(L.Portillo)發表在《地平線》(Horizon)雜志上的西語英譯,後由西裡爾·康諾利(CyrilConnolly)重新收錄在其著作《金色地平線》(TheGoldenHorizon,pp.397-409)中。
烏納穆諾此後不久便遭軟禁監視,數月後溘然長逝。
(2)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與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及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深受此欲望困擾的病例。
(3)此處的&ldquo盲目&rdquo具有象征意義,與&ldquo視力&rdquo之意有很大區别。
(4)有關榮格此書的讨論,詳參本人1963年9月發表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雜志上的相關文章。
(5)中譯文引自賀麟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5、106頁。
&mdash&mdash譯者 (6)避免這種反常有多麼重要,這在很多涉及把潔淨之物(生命)與不潔之物(死亡)分開的儀式中得到了強調。
(7)詳參艾裡希·弗洛姆《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有關生産取向的讨論[ManforHimself(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47)]。
(8)這是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的主要觀點,他是體現生命之愛最偉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論著如此,其人亦如是。
(9)中譯文引自賀麟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03、222頁。
&mdash&mdash譯者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S.Freud,New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NewYork:W.W.NortonCo.,1933)]。
(11)詳參艾裡希·弗洛姆論著《健全的社會》第一章中對自殺與殺人相關數據的讨論。
[E.Fromm,TheSaneSociet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55)] (12)在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時,有論者認為:倘若死的本能如此強烈,那麼人通常會傾向于自殺。
弗洛伊德對此提出的解釋是:&ldquo有機體希望以它自己的方式死亡。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生命有機體在面對某些事件(實際上是危險)時,竭盡全力與之相抗以保全自身,但其實這些事件有可能會通過某種很短的回路來幫助它快速實現生命目标。
&rdquo[《超越快樂原則》,第51頁] (13)詳參我在論著《自我的追尋》第五章第一節對毀滅性概念以及基本潛能與從屬潛能二者如何區分所做的相關分析。
(14)弗洛伊德《性格與肛門性欲》,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九卷[SigmundFreud(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Vol.IX]。
(15)轉引自弗洛姆《自我的追尋》,第65頁(Cf.Fromm,ManforHimself,pp.65ff)。
(16)有些我無法接受的理論試圖勸服我們相信這樣一些觀點:1)六千萬美國人突遭滅頂之災,這對我們的文明不會産生深遠的毀滅性影響;2)即便核戰争已經啟動,各敵對勢力彼此之間仍然留有一絲理性,這點理性會促使他們根據一系列規則發動核戰争,以避免全世界毀于一旦。
(17)其中有個重要答案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深陷于&mdash&mdash雖然大多是無意識地&mdash&mdash對個人生活的焦慮之中。
人們總在奮力沿着社會階梯往上爬,總是處于失敗的恐懼之中,由此形成一種永久性的焦慮和壓力狀态,使一般人忘記了對其自身及世界的存在造成威脅的事物。
(18)約舒亞·泰勒《未來主義》第124頁(JoshuaC.Taylor,Futurism,DoubledayCo.,1909,p.124)。
這難道不能說明人們對死亡的癡迷程度已經有多深了嗎?又或者想想我們語言中的一些表述,如&ldquo激動得要死&rdquo(thrilledtodeath)、&ldquo死都想&rdquo(dyingto)要做這事或那事、&ldquo豁出命去&rdquo(itkillsme)等等。
我們的交通事故發生率這麼高,想想這其中表現的人們對生命的漠然。
簡而言之,智能化、量化、抽象化、官僚體制化和物化,這些正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典型特征;把它們加諸人而非物時,就不是生命的原則,而是機械學原則了。
活在這種制度下的人變得對生命漠不關心,甚至為死亡所吸引。
他們本身并不自知。
他們把興奮激動當作生命的喜悅,并且活在這樣的虛妄錯覺之中:他們覺得可以占有和利用很多東西的時候,自己的生命是那麼鮮活。
我們對核戰争抗議不足,我們的&ldquo原子學家&rdquo對全面毀滅或半全面毀滅的榮辱得失算計,都表明我們已經在&ldquo死蔭的幽谷&rdquo中迷失了多遠。
所有的現代工業社會,不管它們各自具備怎樣的政治結構,戀屍癖傾向的這些特征都存在于其中。
在這個方面,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社會與公司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之間的共同點,比二者之間的差異來得更重要。
這兩種制度都是官僚-機械的,都為全面毀滅埋下了隐患禍根。
戀屍癖對生命的輕視與人們對速度以及一切機械之物的崇尚,這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直到近幾十年才變得顯而易見。
但是早在1909年,馬裡内蒂(FilippoTommasoMarinetti)的《未來主義宣言》(InitialManifestoofFuturism)就言簡意赅地表明了這一點: 1.我們要歌頌追求冒險的熱情、勁頭十足地橫沖直撞的行動。
2.我們詩歌的本質因素将是英勇、無畏、叛逆。
3.文學從古至今一直贊美深思熟慮的蟄伏不動、心醉神迷的情感和酣沉的睡夢,可我們要贊美雄赳赳氣昂昂的運動、焦慮不安的失眠、飛速奔跑的步伐、至死方休的翻身一躍、扇耳光和揮拳擊打。
4.我們宣布,世界獲得了一種新的美&mdash&mdash速度之美,其壯麗輝煌由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姿。
賽車車架上裝飾着數根巨大的管子,像惡狠狠地張口噴氣的蛇&hellip&hellip隆隆吼叫着的車,像駕馭着飛彈風馳電掣,它的美賽過&ldquo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rdquo大理石塑像。
5.我們要歌頌掌舵的人,他用力擲出勇氣的長矛,沿着它的環形軌道飛越地球。
6.為使原始元素的激情變得更加狂熱,詩人必須竭盡自己全部的熱情、豪邁和慷慨。
7.離開鬥争沖突,就不再有美。
沒有攻擊性,便成就不了典範傑作。
詩歌必須是向未知力量發起的猛烈攻擊,要使其勢弱力微、向人俯首稱臣。
8.我們站在數個世紀最後的岬角!&hellip&hellip倘若我們想要的,是毀掉&ldquo不可能&rdquo世界的神秘大門,我們為什麼還要駐足回望?時間和空間已于昨日死去。
我們已經生活在絕對之中,因為我們已經創造了速度,永不止息、無時不在的速度。
9.我們要歌頌戰争&mdash&mdash這世界唯一衛生的事物&mdash&mdash軍國主義、愛國主義、帶來自由之人的毀滅性姿态、值得我們為之獻身的美麗理想,以及對女性的蔑視。
10.我們要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向道德主義、女權主義以及一切機會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卑鄙怯懦開戰。
11.我們歌頌因勞動而歡躍、因快感而興奮、因暴動而激昂的聲勢浩大的人群;歌頌現代首都城市裡五彩斑斓、聲繁調複的革命浪潮;歌頌夜晚生龍活虎、激情四射的軍工廠和熱氣騰騰、火花飛濺的船塢;歌頌貪婪地吞噬着冒煙巨蟒的火車站;歌頌被盤旋而上的縷縷青煙吊在雲端之上的工廠;歌頌如體型龐大的體操運動員一般橫跨在河流上的橋梁,河水在陽光下發出匕首般耀眼的光芒;歌頌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追逐着地平線的蒸汽船;歌頌胸膛厚壯的火車頭,它猶如套上長長鋼管缰繩的巨大鐵馬奔馳在鐵軌上;歌頌螺旋槳之聲猶如旗幟迎風噼啪作響、在人群熱情歡呼中流暢滑翔而過的飛機。
(18) 有意思的是,馬裡内蒂對技術和工業的戀屍癖解讀與沃爾特·惠特曼(WaltWhitman)詩歌裡深刻的親生命解讀形成鮮明對比。
在《過布魯克林渡口》(CrossingBrooklynFerry)一詩結尾,惠特曼寫道: 繁榮吧,城市&mdash&mdash帶上你們的貨物,帶上你們的炫耀,寬廣浩蕩的河流, 擴張吧,沒有什麼比你們更加崇高, 各守其位吧,沒有什麼比你們更加恒久。
你們等待過,你們總是在等待,你們這些沉默美麗的使者, 我們終于懷着自由的感覺接受了你們,并且從此不會滿足。
你們也将不再阻止我們,或者對我們避而遠之。
我們物盡其用,不把你們抛在一旁&mdash&mdash我們永遠把你們種在心上, 我們不揣測你們&mdash&mdash我們愛你們&mdash&mdash你們也至善至美。
你們為着永恒貢獻出你們的一份力量, 偉大或者渺小,你們為着靈魂貢獻出你們的一份力量。
再如在《大路之歌》(SongoftheOpenRoad)結尾,惠特曼寫道: 夥伴啊,我把我的手給你! 我把我的愛給你,那比金錢還珍貴, 我把我自己給你,請牧師或法律為我作證; 你肯把你自己給我嗎?你肯和我攜手同行嗎? 我們可否一生相守,終身不渝? 惠特曼下面這句詩最是一針見血地表明了他對戀屍癖的摒棄:&ldquo傳下去吧(哦,活着的人,總是活着的人!),把死屍抛在身後。
&rdquo 倘若我們把馬裡内蒂對工業所持的态度與沃爾特·惠特曼進行對比,那就變得顯而易見了:這樣的工業生産,并不必然與生命的原則相違背。
關鍵問題在于,生命的原則是從屬于那些機械化原則,還是占據着主導支配地位。
顯然,對下面這個問題,我們的工業化世界迄今為止還沒能找到答案:我們該當如何,才能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工業主義,以此對抗今日主宰着我們生命的官僚工業主義呢? *** (1)轉引自休·托馬斯《西班牙内戰》一書(TheSpanishCivilWar.NewYork:Harper&Row,1961:pp.354-355)。
烏納穆諾的這段演講由托馬斯引自波爾蒂略(L.Portillo)發表在《地平線》(Horizon)雜志上的西語英譯,後由西裡爾·康諾利(CyrilConnolly)重新收錄在其著作《金色地平線》(TheGoldenHorizon,pp.397-409)中。
烏納穆諾此後不久便遭軟禁監視,數月後溘然長逝。
(2)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與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及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深受此欲望困擾的病例。
(3)此處的&ldquo盲目&rdquo具有象征意義,與&ldquo視力&rdquo之意有很大區别。
(4)有關榮格此書的讨論,詳參本人1963年9月發表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雜志上的相關文章。
(5)中譯文引自賀麟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5、106頁。
&mdash&mdash譯者 (6)避免這種反常有多麼重要,這在很多涉及把潔淨之物(生命)與不潔之物(死亡)分開的儀式中得到了強調。
(7)詳參艾裡希·弗洛姆《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有關生産取向的讨論[ManforHimself(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47)]。
(8)這是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的主要觀點,他是體現生命之愛最偉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論著如此,其人亦如是。
(9)中譯文引自賀麟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03、222頁。
&mdash&mdash譯者 (1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新論》[S.Freud,NewIntroductoryLecturesonPsycho-analysis(NewYork:W.W.NortonCo.,1933)]。
(11)詳參艾裡希·弗洛姆論著《健全的社會》第一章中對自殺與殺人相關數據的讨論。
[E.Fromm,TheSaneSociet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55)] (12)在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時,有論者認為:倘若死的本能如此強烈,那麼人通常會傾向于自殺。
弗洛伊德對此提出的解釋是:&ldquo有機體希望以它自己的方式死亡。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生命有機體在面對某些事件(實際上是危險)時,竭盡全力與之相抗以保全自身,但其實這些事件有可能會通過某種很短的回路來幫助它快速實現生命目标。
&rdquo[《超越快樂原則》,第51頁] (13)詳參我在論著《自我的追尋》第五章第一節對毀滅性概念以及基本潛能與從屬潛能二者如何區分所做的相關分析。
(14)弗洛伊德《性格與肛門性欲》,引自《标準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九卷[SigmundFreud(StandardEdition;London:HogarthPress,1959),Vol.IX]。
(15)轉引自弗洛姆《自我的追尋》,第65頁(Cf.Fromm,ManforHimself,pp.65ff)。
(16)有些我無法接受的理論試圖勸服我們相信這樣一些觀點:1)六千萬美國人突遭滅頂之災,這對我們的文明不會産生深遠的毀滅性影響;2)即便核戰争已經啟動,各敵對勢力彼此之間仍然留有一絲理性,這點理性會促使他們根據一系列規則發動核戰争,以避免全世界毀于一旦。
(17)其中有個重要答案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深陷于&mdash&mdash雖然大多是無意識地&mdash&mdash對個人生活的焦慮之中。
人們總在奮力沿着社會階梯往上爬,總是處于失敗的恐懼之中,由此形成一種永久性的焦慮和壓力狀态,使一般人忘記了對其自身及世界的存在造成威脅的事物。
(18)約舒亞·泰勒《未來主義》第124頁(JoshuaC.Taylor,Futurism,DoubledayCo.,1909,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