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暴力類型
關燈
小
中
大
麼地強烈和頻繁,他才能真正理解補償型暴力不是什麼淺表性的暴力,不是某些惡劣的影響導緻的後果,不是什麼怪癖惡習,諸如此類。
它是人具有的内在力量,其強烈程度和堅定程度絲毫不遜于人想要活下去的願望。
它之所以如此強烈,恰恰因為它被認為是生命面對其所遭受的摧殘而奮力做出的反抗。
人具有訴諸毀滅性暴力和施虐暴力的潛在可能性,是因為他是人類,因為他不是物,也因為倘若他無法創造生命和生活,他必得毀滅它。
古羅馬鬥獸場的觀衆席上,成千上萬的人們目睹角鬥士被各種野獸撕咬吞食或者自相殘殺,他們從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愉悅,這是施虐狂最具代表性的典範。
讨論到這一步,我們有了一些别的發現。
補償型暴力,是人不曾真正活過和生命遭逢殘缺的結果,而且是其必然結果。
它可能會因為個體懼怕懲罰而受到抑制,它甚至可能受到各種各樣奇觀異事和消遣娛樂的阻礙而不曾真正施展。
然而,它仍是馬力十足、蓄勢待發,一旦壓制它的力量有所減弱,它便會突圍顯露。
要杜絕補償型暴力造成任何毀滅性後果,唯一的對策,是發掘個體所具有的創造性潛能,發展其運用人類所特有的力量從事生産活動的能力。
隻有當他不再殘缺,他才會停止充當毀滅者和施虐者的角色;也隻有當人類生活于能對生命産生興趣的環境,才會徹底消除那些讓人類從古至今的曆史都變得如此可恥的種種沖動。
補償型暴力不同于為生命效力的反應型暴力,它是生命的病态替代品,它意味着生命中的傷殘苦痛和空洞虛無。
隻不過,它對生命的否定反而恰恰說明:人需要的是感受生命的鮮活,而不是遭逢殘缺。
除上文所述,還有最後一種暴力類型需要我們加以描述:原始&ldquo嗜血型&rdquo暴力(archaic&ldquobloodthirst&rdquo)。
它不是殘缺之人所使用的暴力,而是個體對血的渴望,這種個體至今仍然完全封裹于他與自然的聯結紐帶之中不得解脫。
考慮到他是害怕奮勇向前、害怕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此種選擇我将在下文予以讨論),從這一點來看,他所使用的暴力是他對殺戮的激情,他把殺戮視為超越生命的一種方式。
他退行到人類生存的前個體狀态(pre-individualstate),變得像動物一樣,并因此從理性的沉重枷鎖中解脫出來。
通過采取這些做法,他試圖尋找生命的答案。
對這樣的人來說,血變成了生命的本質,流血即是感受生命的鮮活,感受強悍、感受獨一無二、感受唯我獨尊。
殺戮成了他為之心醉神迷的事,成了他在最原始的意義上予以自己的極大肯定。
而與之相對的是,被他人所殺,是殺害他人之外唯一符合邏輯的選擇。
這是遠古人類所尊崇的生命平衡:人要盡其所能地殺戮;當他的生命因此而飽嗜鮮血,他便随時準備被他人所殺。
這種意義上的殺戮,本質上不是對死亡的愛,它是個體在最深程度的退行層次上對生命的肯定和超越。
我們可以在個體身上看到這種對血的渴望:有時在他們的幻想或夢境裡,有時在他們嚴重的精神疾病發作或殺人的時候。
我們也可以在戰亂時期的一小部分人身上看到它:國際戰争也好,國家内戰也罷,正常的社會規範禁令在這種時候都變得形同虛設。
我們在古代社會中看到它,殺戮與被殺并存着統攝生命,是兩個彼此對立的極端。
我們可以在類似阿茲特克人的人祭、黑山(9)或科西嘉等地發生的血腥複仇事件以及《舊約全書》中以鮮血作為對上帝的獻祭等現象中看到它。
對這種殺戮之樂最明晰的描述,可見于福樓拜短篇小說《慈悲·聖·朱蓮的傳說》。
福樓拜描繪了一個從出生之日起就被預言将來會成為一位偉大征服者和偉大聖人的角色;他像一個正常的孩子那樣長大,直到有一天,他發現殺戮能讓他興奮。
在教堂參加彌撒時,他好幾次注意到有隻小老鼠從牆邊的洞裡蹿出來。
這令他很惱火,便下決心除掉它,了卻這煩心事。
&ldquo于是,他把門關死,在聖壇台階上撒了點蛋糕屑,手裡攥着根棍子,全神貫注地守在洞口。
過了很久,一隻小小的粉紅色鼻尖出現了,接着整隻老鼠現出身來。
他輕手一擊,然後驚駭地看着那具小小的不再動彈的屍體。
一滴血玷污了石闆地面。
他用袖子飛快地擦掉血迹,把老鼠扔了出去,事後對人隻字未提。
&rdquo後來,他又掐死了一隻鳥,掐它的時候&ldquo鳥痛苦地扭動,他胸口突突直跳,内心充滿了野蠻而狂暴的喜悅&rdquo。
他嘗到了流血帶來的極度興奮,從此癡迷于宰殺動物而不可自拔。
任憑什麼身強力壯抑或動作敏捷的動物都逃不掉被他宰殺的命運。
殺戮成了他超越所有生命的終極自我肯定。
在之後的很多年月裡,他唯一的激情和唯一興奮的事就是殺生。
晚上回來的時候,他&ldquo渾身上下沾滿了鮮血和污泥,散發着野獸的氣息。
他變得和它們一樣&rdquo。
變成一隻野獸的目标,他幾乎就要實現了;可是生而為人,他做不到。
有個聲音告訴他,他最後可能會殺了他的親生父母。
驚恐之下,他逃離了城堡,不再殺生,并且成了一位令人聞風喪膽、遠近聞名的軍隊領袖。
他征戰疆場,打了多次勝仗。
一次大捷後,他得到了賞賜,被賜予一位美麗絕倫、溫柔可愛的女子。
于是他結束戎馬生涯,與她安頓下來,期待着過上無比幸福的生活。
然而過了沒多久,他便厭倦了,終日悶悶不樂。
後來有一天,他又
它是人具有的内在力量,其強烈程度和堅定程度絲毫不遜于人想要活下去的願望。
它之所以如此強烈,恰恰因為它被認為是生命面對其所遭受的摧殘而奮力做出的反抗。
人具有訴諸毀滅性暴力和施虐暴力的潛在可能性,是因為他是人類,因為他不是物,也因為倘若他無法創造生命和生活,他必得毀滅它。
古羅馬鬥獸場的觀衆席上,成千上萬的人們目睹角鬥士被各種野獸撕咬吞食或者自相殘殺,他們從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愉悅,這是施虐狂最具代表性的典範。
讨論到這一步,我們有了一些别的發現。
補償型暴力,是人不曾真正活過和生命遭逢殘缺的結果,而且是其必然結果。
它可能會因為個體懼怕懲罰而受到抑制,它甚至可能受到各種各樣奇觀異事和消遣娛樂的阻礙而不曾真正施展。
然而,它仍是馬力十足、蓄勢待發,一旦壓制它的力量有所減弱,它便會突圍顯露。
要杜絕補償型暴力造成任何毀滅性後果,唯一的對策,是發掘個體所具有的創造性潛能,發展其運用人類所特有的力量從事生産活動的能力。
隻有當他不再殘缺,他才會停止充當毀滅者和施虐者的角色;也隻有當人類生活于能對生命産生興趣的環境,才會徹底消除那些讓人類從古至今的曆史都變得如此可恥的種種沖動。
補償型暴力不同于為生命效力的反應型暴力,它是生命的病态替代品,它意味着生命中的傷殘苦痛和空洞虛無。
隻不過,它對生命的否定反而恰恰說明:人需要的是感受生命的鮮活,而不是遭逢殘缺。
除上文所述,還有最後一種暴力類型需要我們加以描述:原始&ldquo嗜血型&rdquo暴力(archaic&ldquobloodthirst&rdquo)。
它不是殘缺之人所使用的暴力,而是個體對血的渴望,這種個體至今仍然完全封裹于他與自然的聯結紐帶之中不得解脫。
考慮到他是害怕奮勇向前、害怕做一個完完全全的人(此種選擇我将在下文予以讨論),從這一點來看,他所使用的暴力是他對殺戮的激情,他把殺戮視為超越生命的一種方式。
他退行到人類生存的前個體狀态(pre-individualstate),變得像動物一樣,并因此從理性的沉重枷鎖中解脫出來。
通過采取這些做法,他試圖尋找生命的答案。
對這樣的人來說,血變成了生命的本質,流血即是感受生命的鮮活,感受強悍、感受獨一無二、感受唯我獨尊。
殺戮成了他為之心醉神迷的事,成了他在最原始的意義上予以自己的極大肯定。
而與之相對的是,被他人所殺,是殺害他人之外唯一符合邏輯的選擇。
這是遠古人類所尊崇的生命平衡:人要盡其所能地殺戮;當他的生命因此而飽嗜鮮血,他便随時準備被他人所殺。
這種意義上的殺戮,本質上不是對死亡的愛,它是個體在最深程度的退行層次上對生命的肯定和超越。
我們可以在個體身上看到這種對血的渴望:有時在他們的幻想或夢境裡,有時在他們嚴重的精神疾病發作或殺人的時候。
我們也可以在戰亂時期的一小部分人身上看到它:國際戰争也好,國家内戰也罷,正常的社會規範禁令在這種時候都變得形同虛設。
我們在古代社會中看到它,殺戮與被殺并存着統攝生命,是兩個彼此對立的極端。
我們可以在類似阿茲特克人的人祭、黑山(9)或科西嘉等地發生的血腥複仇事件以及《舊約全書》中以鮮血作為對上帝的獻祭等現象中看到它。
對這種殺戮之樂最明晰的描述,可見于福樓拜短篇小說《慈悲·聖·朱蓮的傳說》。
福樓拜描繪了一個從出生之日起就被預言将來會成為一位偉大征服者和偉大聖人的角色;他像一個正常的孩子那樣長大,直到有一天,他發現殺戮能讓他興奮。
在教堂參加彌撒時,他好幾次注意到有隻小老鼠從牆邊的洞裡蹿出來。
這令他很惱火,便下決心除掉它,了卻這煩心事。
&ldquo于是,他把門關死,在聖壇台階上撒了點蛋糕屑,手裡攥着根棍子,全神貫注地守在洞口。
過了很久,一隻小小的粉紅色鼻尖出現了,接着整隻老鼠現出身來。
他輕手一擊,然後驚駭地看着那具小小的不再動彈的屍體。
一滴血玷污了石闆地面。
他用袖子飛快地擦掉血迹,把老鼠扔了出去,事後對人隻字未提。
&rdquo後來,他又掐死了一隻鳥,掐它的時候&ldquo鳥痛苦地扭動,他胸口突突直跳,内心充滿了野蠻而狂暴的喜悅&rdquo。
他嘗到了流血帶來的極度興奮,從此癡迷于宰殺動物而不可自拔。
任憑什麼身強力壯抑或動作敏捷的動物都逃不掉被他宰殺的命運。
殺戮成了他超越所有生命的終極自我肯定。
在之後的很多年月裡,他唯一的激情和唯一興奮的事就是殺生。
晚上回來的時候,他&ldquo渾身上下沾滿了鮮血和污泥,散發着野獸的氣息。
他變得和它們一樣&rdquo。
變成一隻野獸的目标,他幾乎就要實現了;可是生而為人,他做不到。
有個聲音告訴他,他最後可能會殺了他的親生父母。
驚恐之下,他逃離了城堡,不再殺生,并且成了一位令人聞風喪膽、遠近聞名的軍隊領袖。
他征戰疆場,打了多次勝仗。
一次大捷後,他得到了賞賜,被賜予一位美麗絕倫、溫柔可愛的女子。
于是他結束戎馬生涯,與她安頓下來,期待着過上無比幸福的生活。
然而過了沒多久,他便厭倦了,終日悶悶不樂。
後來有一天,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