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戰鬥
關燈
小
中
大
大部隊必須借助于一種戰鬥序列投入戰鬥,并在這一序列中得到引導[4]。
這樣的序列作為一個龐大和笨拙的整體,或多或少需要有平原才能作戰,在非常複雜的地形、遮蔽地或山地,就既不适于進攻也不适于防禦了。
因此,防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這裡找到了一種避免會戰的手段。
這樣的情況雖然越來越少,但還是一直保持到第一次西裡西亞戰争[5]。
直到七年戰争,人們才開始在難以進入的地形上向對手發起進攻,并逐漸普遍起來。
當時對那些利用地形的人來說,地形雖然仍成為一個加強其力量的因素,但已經不再是一個束縛戰争自然力量的魔力圈了。
30年來,戰争發展得更不受地形束縛了。
對真的想通過戰鬥決出勝負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他找到和進攻對手。
如果他不這樣做,就不能認為他是要戰鬥。
因此&ldquo某人發起一場會戰,但其對手沒有應戰&rdquo這一表述,在今天無非是說&ldquo某人認為戰鬥的條件還不夠有利&rdquo。
這等于是承認前面所說&ldquo發起一場會戰&rdquo的表述不恰當,他隻是努力掩飾不想發起會戰的真相。
如果防禦者放棄其要塞和與之相關的角色,那麼自然他也能在目前無法再拒絕戰鬥的情況下避開一場戰鬥,但這一結果對進攻者來說已經是半個勝利,防禦者等于承認進攻者暫時占有優勢。
因此,現在再也不能用&ldquo向對方發起了挑戰,但對方沒有應戰&rdquo這種口頭上的勝利來美化前進者(進攻者)停止不前的狀态了。
隻要防禦者沒有退避,就說明他是要進行會戰的。
如果防禦者沒有受到進攻,他當然可以說是他發起了會戰挑戰,實際上大家都清楚這是進攻者停止不前造成的。
從另一方面看,在現代對一個想要并且能夠回避戰鬥的人,是不太好強迫他進行戰鬥的。
由于進攻者往往不滿足于從對手回避中得到的好處,而是迫切要求獲得一次真正的勝利,因此他有時就會以特别的方法去尋找和運用為數不多的現有手段,迫使即便是這樣的對手進行戰鬥。
迫使這樣的對手進行戰鬥的最主要的手段有兩個:第一是包圍對手,使之不可能退卻,或者使其難以退卻,以至甯願應戰;第二是襲擊對手。
第二個手段在各種運動都不方便的時代是适用的,但是到了近代已經變得沒什麼效果了。
現代軍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甚至在敵人眼皮底下也敢于開始退卻,隻有特别不利的地形才會給退卻帶來大的困難。
内勒斯海姆會戰[6]可以被看作這樣一個例子。
這次會戰是卡爾大公于1796年8月11日在&ldquo荒涼的阿爾蔔山脈&rdquo[7]中對莫羅發起的,意圖隻是讓自己更容易退卻。
但是我們承認,我們從未完全理解過這位著名統帥和著作家當時為什麼采取這一行動。
羅斯巴赫會戰[8]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例子,聯軍統帥當時确實不應有進攻弗裡德裡希大帝的意圖。
對于索爾會戰,普魯士國王自己說過,他之所以接受會戰,是因為他感到在敵人眼前退卻有危險,當然國王還舉出了接受這次會戰的其他理由。
總的說來,除了真正的夜襲以外,這種通過襲擊迫使對手戰鬥的情形變得越來越少見了。
而以包圍迫使對手戰鬥的情形,也主要隻是發生在個别的軍隊,例如在馬克森會戰[9]中的芬克軍。
*** [1]指兵力。
&mdash&mdash譯者注 [2]指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3]指國家政治。
&mdash&mdash譯者注 [4]法比尤斯(QuintusFabiusMaximusVerrucosus,公元前275&mdash前203),古羅馬統帥、元老院成員,五次任執政官,兩次任獨裁官。
第二次布匿戰争期間,曾率羅馬軍團與漢尼拔作戰,避免正面決戰,采取拖延、消耗戰術,史稱&ldquo法比尤斯戰術&rdquo。
當時,速決派稱其為&ldquo拖延者&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5]作者在此指的是16世紀和17世紀上半葉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被稱為&ldquo西班牙列陣&rdquo(Tercio)的戰鬥序列。
其基本陣形是在持長矛的步兵列陣四周部署火槍手,以抵禦持輕火器的敵騎兵。
在實際運用時往往組成多個列陣。
該序列因組織起來非常複雜,不夠靈活,在法國、尼德蘭等國軍事改革後逐漸被淘汰。
&mdash&mdash譯者注 [6]第一次西裡西亞戰争(1740&mdash1741)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1740&mdash1748)的第一階段,以普魯士獲得此前奧地利所占的西裡西亞和格拉茨公爵領地而結束。
&mdash&mdash譯者注 [7]1796年5月底,萊茵地區停戰協定到期,卡爾大公正計劃進攻阿爾薩斯地區。
6月,茹爾當率法軍左翼過萊茵河東進,被卡爾大公擊退。
卡爾大公留一部兵力監視茹爾當,自率主力約3.5萬人,溯萊茵河而上,指向莫羅率領的法國中路部隊4.5萬人。
8月11日,卡爾大公在内勒斯海姆(Neresheim,今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一小城)向莫羅發起進攻。
雙方在會戰中均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均未利用。
卡爾大公會戰後仍向東退卻。
卡爾大公在《由1796年德意志戰局論戰略原則》(GrundsätzederStrategie,erläutertdurchdieDarstellungdesFeldzugesvon1796inDeutschland)第二卷中對當時決定進攻莫羅進行了自責:&ldquo&hellip&hellip難道隻有通過會戰才能達到保障退卻安全的目的嗎?進行一些佯動,争取幾日行程的距離,或者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犧牲一支較大的後衛部隊,本可更有把握地達到目的,尤其是針對莫羅這樣一個行動遲緩之敵&hellip&hellip甚至從獲勝的可能性上看也不應在内勒斯海姆附近發起進攻:對手占有兵力優勢和有利陣地,而且部隊集中,可奧利人在所有這些方面均處于劣勢。
&rdquo&mdash&mdash編者注 [8]&ldquo荒涼的阿爾蔔山脈&rdquo(RauheAlp),士瓦本阿爾蔔山脈(SchwäbischeAlb,位于德國南部,長約200公裡)中最高的部分。
&mdash&mdash譯者注 [9]1757年11月5日,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率領2.2萬人,在薩克森選帝侯國的羅斯巴赫(Rossbach,今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城市布勞恩斯貝德拉[Braunsbedra]的一部分)附近與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計4.1萬人進行會戰并獲全勝。
普方傷亡500餘人,聯軍方面傷亡3000餘人,并有7000餘人被俘。
&mdash&mdash譯者注 第九章 主力會戰 主力會戰勝負的決出 什麼是主力會戰?主力會戰是雙方主力之間的鬥争,當然這不是為争奪一個次要目的而進行的不重要的鬥争,不是一發覺目的難以達到就放棄的純粹的嘗試,而是一場以全力争奪真正勝利的鬥争。
即使是在一次主力會戰中,也可能有次要目的混在主要目的中。
産生主力會戰的各種情況不同,主力會戰也會有這些情況的某些特點,因為即便是一次主力會戰,也是與一個更大的整體有聯系的,它隻是那個整體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戰争的實質是鬥争,而主力會戰又是雙方主力之間的鬥争,所以必須永遠把主力會戰看作戰争的真正的重點。
因此總的說來,主力會戰區别于其他戰鬥的特點就是它比其他任何戰鬥都更多地是為自己而進行的。
這對主力會戰決出勝負的樣式,以及對主力會戰勝利的效果是有影響的,并且決定理論應在何種程度上重視主力會戰(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因此我們把主力會戰作為專門的考察對象,而且是在這裡,在我們考察可能與它有聯系的特殊目的之前。
隻要主力會戰是名副其實的,那些特殊目的就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其特點。
既然主力會戰主要是為它自己而進行的,那麼決出其勝負的理由想必就在于它自己。
換句話說:隻要還有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在主力會戰中尋求勝利,人們不應由于個别情況而放棄主力會戰,放棄的唯一理由隻有&ldquo力量完全不足&rdquo這一個。
那麼應怎樣進一步描述決出勝負的時刻呢? 如果像人們在近代軍事藝術中很長一個時期所認為的那樣,某種巧妙部署的序列和結合是部隊得以發揮勇敢精神去奪取勝利的主要條件,那麼這種序列被破壞的時候就是勝負已經決出的時刻。
一翼被擊敗,從其與整體的結合處瓦解開來,也就一并決定了另一翼的命運。
如果像在另外一個時期那樣,防禦的本質在于部隊與其作戰所在地的地形及其障礙物的緊密結合,以至部隊和陣地是一回事,那麼占領這處陣地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決定勝負的時刻。
人們說&ldquo關鍵陣地丢了&rdquo,意思就是說陣地守不住了,會戰打不下去了。
在上述兩種情況中,被擊敗的部隊大緻就像樂器上斷了的弦,無法再履行其使命了。
無論是前者的幾何學原則還是後者的地理學原則,其趨勢都是将正在作戰的部隊置于緊張狀态,就像是給一個晶體施壓,其結果是不能充分利用現有力量,不能用到最後一個人。
這兩個原則至少已經失去很多影響,以至于不再起主導作用。
現代軍隊也還是以一定的序列進入戰鬥,但序列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了;現在也仍利用地形障礙加強抵抗力,但地形障礙已經不再是抵抗的唯一依靠了。
我們在本篇第二章中曾試着對現代會戰的特點進行了概述。
根據我們對此所描述的畫面,戰鬥序列隻是為便于使用部隊而對它的一個擺放,而會戰就是這些部隊相互緩慢消耗的過程,最後看誰先将對手耗盡。
因此,與任何其他戰鬥相比,在主力會戰中是否定下放棄戰鬥的決心,更是要取決于雙方餘下的新銳預備隊的兵力對比情況,因為隻有這種預備隊還具有全部的精神力量,而那些像被戰火這一摧毀因素燃盡後的煤渣一樣的部隊是無法與預備隊相提并論的。
正如我們已經在其他地方說過的那樣,地區的喪失也是衡量精神力量損失的尺度,因此也應一并予以考察,但更多的是作為已經受到損失的标志,而不是損失本身,而新銳預備隊的數量始終是雙方統帥主要關心的問題。
一場會戰的發展趨勢通常一開始就已經确定了,隻是不怎麼明顯。
這一趨勢甚至往往由于會戰的部署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
如果一位統帥意識不到這一趨勢而在十分不利的條件下開啟了會戰,那就說明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即使這種趨勢在部署會戰和會戰開始時沒有确定,會戰的過程也更多是均勢緩慢變化的過程,這是符合事物本性的。
正如我們指出過的那樣,這種變化最初不明顯,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變化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
均勢在會戰過程中的變化,并不是人們受到對會戰的不真實描述影響後通常所想象的那樣來回擺動的。
即使均勢可能長時間很少受到破壞,或者甚至在一方失去均勢後又恢複了,而且開始讓對方失去均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戰敗的統帥早在退卻以前就已經覺察到了這一變化。
如果人們見到随便某個情況出乎意料地對整個會戰的進程産生了大的影響,那麼這大多隻是戰敗者講述其失利會戰時的掩飾。
在這裡我們隻能求助于公正而富有經驗的人的判斷,他們一定會同意我們的論點,并且在沒有親曆過戰争的那部分讀者面前為我們辯護。
如果根據事物的本性來論證會戰過程為什麼必然是這樣的,就會讓我們過多地進入到這個問題所屬的戰術領域,而在這裡我們隻關注這個問題的結論。
如果我們說,戰敗的統帥在決心放棄會戰以前通常早就覺察到這種不利的結局,那麼我們也要允許出現相反的情況,否則我們的論點就會自相矛盾。
假如一場會戰明确出現失敗的趨勢,就視同這場會戰已經失敗,那麼也就不必再拿出兵力去扭轉敗局,因此在會戰明确出現失敗趨勢後,一方應該很快就開始退卻了。
當然有這樣的情況:一方的失敗趨勢已經非常明确,結果卻是另一方失敗了。
但是這種情況不是常見的,而是少見的。
然而時運不佳的統帥總是把希望寄托在這種少見的情況上:隻要他還有一點挽回敗局的可能性,他就一直指望出現這種情況。
他希望通過更大的努力,通過提高餘下的精神力量,及通過超越自我,甚至通過幸運的巧合,使自己還能看到扭轉敗局的時刻。
隻要勇氣和理智在他内心未出現矛盾,他就去推動這種扭轉敗局的努力。
對于這一點,我們還想多說幾句,但此前先要說明哪些是均勢變化的迹象。
整體戰鬥的結果是由所有部分戰鬥的結果總和構成的,而各部分戰鬥的結果體現在以下三個不同方面: 第一,指揮官的内心受到不利的精神上的影響。
如果一個師長看到他的各個營是如何失敗的,那麼這會對他的行為和呈送的報告内容産生影響,而他的報告内容又會影響統帥要采取的舉措。
因此,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可以補救的失利的部分戰鬥也會産生不良的印象,這種印象不費多少力量,甚至是不可抗拒地累積到統帥的内心。
第二,我們的部隊比對方削弱得快。
這種削弱在緩慢而有秩序的現代會戰過程中是很容易估計出來的。
第三,地區喪失。
所有這一切對統帥的眼睛來說應起到一個羅盤的作用,據此就能夠辨認出其會戰的趨勢,猶如辨認出一艘船的航向。
如果自己損失了全部炮兵,卻沒有奪得敵人的火炮;如果自己的步兵營被敵人的騎兵沖垮,而敵人的步兵營卻到處組成密不透風的陣營;如果自己戰鬥序列中的火力線不得不從一個地點退到另一個地點;如果為了攻占某些地點而白白地消耗了力量,進攻中的步兵營每次都被敵人組織很好的雨點般的霰彈打散;如果在炮戰中我方針對敵人的炮火開始減弱;如果大批未負傷的官兵随着傷員後撤,導緻火線上的步兵營不尋常地迅速減員;甚至如果由于會戰計劃受到幹擾,個别部隊被分割和被俘;如果退路開始受到威脅,那麼統帥就必須從上述這一切情況中看出他和這次會戰所面臨的趨勢。
會戰的這種趨勢持續得越久,這種趨勢變得越确定,挽回敗局就越困難,統帥不得不放棄會戰的時刻也就越近。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時刻。
我們不止一次說過,雙方餘下的新銳預備隊的兵力對比大多是最後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統帥如果看到對手在預備隊的兵力對比上占有明确的優勢,那麼他就應下決心退卻。
現代會戰的特點恰恰是,會戰過程中出現的所有不利情況和損失都可以通過新銳力量來彌補,因為現代戰鬥序列的組織方法和部隊投入戰鬥的方式使人們幾乎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況下都能使用預備隊。
一位看上去要戰敗的統帥隻要在預備隊上還有優勢,就不會放棄會戰。
然而自他的預備隊兵力開始少于敵人預備隊的那一刻起,就可視為勝負已經決出了。
至于他此時還能做什麼,這一方面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取決于他所具有的勇氣和毅力的程度,這種勇氣和毅力有時也可能變成不明智的固執。
統帥怎樣才能正确地估計雙方預備隊的兵力對比,這是實施中的技能問題,絕不是這裡要談的問題。
我們這裡依據的是他判斷後得出的結論。
但是即使他得出了這個結論,也還不是他決定退卻的真正時刻,因為一個隻是逐漸形成的動機并不适合讓統帥定下退卻的決心,而隻是統帥定下退卻決心的一個一般的根據,要定下退卻決心還需要一些特殊的動因。
這些動因主要有兩個,它們經常出現,即退路面臨危險和黑夜的到來。
如果随着會戰的每一步進程,退路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如果預備隊已經受到很大的削弱,以緻它們無法再重開局面,那麼就隻剩下聽天由命和通過有秩序的退卻自救了。
在這種情況下,較長時間的耽擱會使退卻成為潰逃和大敗,一切化為烏有。
一切戰鬥通常随着黑夜的到來而結束,因為夜戰隻有在特殊的條件下才會帶來好處。
由于黑夜較白天更适合退卻,因此凡是認為退卻不可避免或者極有可能的人,都傾向于利用黑夜退卻。
不言而喻,除上述這兩種常見的和最主要的動因以外,退卻可能還有很多其他更小、更具體但又不容忽視的動因,因為會戰越是臨近均勢完全改變的時刻,每一個部分戰鬥的結果對這一改變的影響就越敏感。
因此,損失一個炮兵陣地,敵人數個騎兵團成功地突入陣地等都能促使人們将已經成熟的退卻決心付諸實施。
在結束這個讨論内容的時候,我們還要談一下,統帥内心要經受得住勇氣和理智之間某種形式的鬥争。
一方面,統帥身上那種常勝征服者所擁有的驕傲情緒和天生倔強帶來的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由高貴情感激發出的昂揚的抵抗精神不願讓他退出戰場,而是要求他把榮譽留在那裡;另一方面,理智又勸告他不要把所有力量用盡,不要孤注一擲,而是要保存有秩序退卻所必需的力量。
在戰争中,不管勇氣和頑強的價值應該推到多麼高,不管無法下決心以全力争取成為勝利者的獲勝希望是多麼少,但畢竟有一個點,超出這個點的固執堅持隻能被稱作一種絕望的愚蠢行為,從而不會得到任何評論者的原諒。
在所有會戰中最著名的&ldquo美好姻緣&rdquo會戰中,拿破侖動用其最後的力量,用于挽回一場無法再挽回的會戰,就如同花掉了身上最後一文錢,最後像乞丐一樣逃出了戰場,逃出了他的帝國。
第十章 主力會戰(續一) 勝利的影響 根據不同的立足點,人們可能對一些大規模會戰所取得的特大戰果感到驚訝,同樣也可能對另一些大會戰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感到驚訝。
現在我們就來談一下一次大勝利的影響的本性。
在這裡,我們很容易區分以下三個事物:一是勝利對戰争工具本身,即對雙方統帥及其軍隊的影響;二是勝利對參戰國的影響;三是上述兩種影響在戰争接下來的進程中表現出來的真正的作用。
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在戰場本身的傷亡、被俘人數和火炮損失方面的差别往往不大。
誰要是隻考慮這種不大的差别,誰就往往會對它所産生的後果感到完全不可理解。
實際上,這一切通常發生得十分自然。
我們在第七章[1]中曾經講過,一方勝利的規模不僅随另一方被擊敗部隊規模的增加而加大,而且是以更大的程度加大。
一場大規模戰鬥的結局給失敗者和勝利者帶來的精神影響都比較大。
這些影響使物質力量受到更大的損失,而物質力量的損失又反過來影響精神力量,兩者就這樣相互作用,相互助長,因此人們應該特别重視這種精神影響。
這種精神影響對勝利者和失敗者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它銷蝕失敗者的各種力量,同時增強勝利者的力量和活動。
但是這種精神影響主要還是對失敗者産生作用,因為它成為失敗者遭受新的損失的直接原因。
此外,這種影響與危險、勞頓和艱難,總之與一切加大困難的因素(戰争就是在這些因素之間運動)有相同的本性,因此與它們一起出現,并由于它們的影響而加大,而對勝利者來說,所有這些因素隻是像重物一樣影響其勇氣的進一步高漲。
因此人們看到,失敗者從原來均勢時水平線下降的程度比勝利者高于該水平線的程度大得多,因此當我們談到勝利的影響時,主要是指勝利給失敗者帶來的影響。
如果說這種影響在一次大規模的戰鬥中比在一次小規模的戰鬥中強烈,那麼在主力會戰中肯定比在一次從屬性的戰鬥中要強烈得多。
主力會戰是為它自己,為它決出的勝利而存在的,因此人們在主力會戰中應竭盡全力去争取勝利。
整個戰争計劃及其全部頭緒,以及所有遙遠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模糊想法所彙聚成的意圖就是,在進行主力會戰的這個地方、這個時刻戰勝對手。
能否奪取到主力會戰的勝利&mdash&mdash對這個大膽的問題做出回答,是命運攸關的問題。
這意味着精神必然會緊張起來,不僅是統帥,而且他的整個部隊直到最後的辎重兵都是如此。
當然職位越低,緊張的程度就越小,但其重要性也越小。
在任何時代,而且從事物的本性來看,主力會戰從來不是一次未經準備、意料之外和盲目執行的公務,而是一個偉大的行動。
這一行動部分是自動的,部分是根據指揮官的意圖從大量的一般活動中脫穎而出的,更能增強所有人的緊張情緒。
而人們越是緊張地注視着會戰的結局,會戰結局的影響想必也就越大。
現代會戰中勝利的精神影響比近代戰争史初期[2]的會戰中的要大得多。
既然現代會戰像我們以前講過的那樣是雙方力量的真正搏鬥,那麼起決定性作用的當然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總和,而不是具體的部署,更不是偶然性。
人們犯了錯誤,下次可以改正,可以期待在另一次得到幸運和巧合的更多眷顧,但是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總和通常不是很快就能改變的,因此一次勝利給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總和帶來的變化對整個未來都有更重大的意義。
在軍内外所有參加會戰的人中,雖然也許隻有極少數人思考過這一區别,但是會戰過程本身會使所有身處會戰的人都感覺到這種區别。
在公開報道中關于會戰過程的記述盡管可能被一些個别的牽強附會的情況掩飾了真相,但還是或多或少地告訴世界:取得勝利的原因在于總的情況,而不在于個别情況。
從未身處過一場大規模失敗會戰的人,很難對它有個活生生的、從而完全真實的想象。
對這一次或那一次小損失的抽象想象永遠不會構成對一次失敗會戰的真正概念。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失敗會戰的情景。
在一次失利的會戰中,首先侵襲人的想象力(也可以說人的理智)的是大量人員的損失,其次是地區的丢失(這往往是常見的現象,即使是進攻者,在失利時也會丢失地區),再次是最初的序列受到破壞,各部分陷入混亂,出現退卻的危險(除了少數例外的情況,這種危險會經常出現,隻是程度有所不同),最後是退卻(大多是在夜間開始,或者至少是在整個夜間持續進行)。
退卻一開始,部隊就不得不丢下大量疲憊不堪和失散的士兵,而他們往往正是那些敢于在戰場上沖得最遠和堅持得最久的勇士。
在戰場上隻是較高級軍官才有的被戰勝的感覺,此時則會波及各級軍官,直至普通士兵。
當他們想到很多在這次會戰中剛剛為大家所尊敬的勇敢的戰友落入敵人之手的可怕景象,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就更加強烈。
同時,每個下屬多少都會認為自己的努力之所以徒勞無益,是上級指揮官的過錯,因此開始懷疑上級指揮官的能力,于是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就更加強烈。
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并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單純的想象,而是對手比我們占優勢的明證。
對手占優勢這一事實可能被某些原因掩蓋,以至在會戰前不易被發現,但到會戰結束時,總會清晰和明确地顯露出來。
也許人們在會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事實,但在缺乏更可靠根據的情況下想必會寄希望于巧合、幸運、天意和大膽的冒險。
最後當這一切都被證明無濟于事時,冷酷的事實卻已經無情和緊迫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上述情況還遠遠不能說是驚慌失措。
一支有尚武精神的部隊在會戰失敗後決不會驚慌失措,而其他部隊也隻有在個别情況下才會在會戰失敗後驚慌失措。
上述情況在最優秀的軍隊中也會出現。
如果說長期的戰争曆練和勝利的傳統以及對統帥的極大信任有時可以稍許弱化這些情況,但在失敗的最初時刻不可能完全沒有這些情況。
這些情況也不僅僅是由于丢失火炮和人員被俘而引起的,因為火炮的丢失和人員的被俘通常是稍後才出現的,而且也不會很快就為大家所知,因此即使是最緩慢和最均勻的均勢變化也會産生這些情況,而且正是這些情況構成了勝利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産生的影響。
我們已經說過,戰利品的數量會提高這種影響。
被視作戰争工具的一支部隊在上述狀态中會受到多麼大的削弱啊!我們說過,一支在這種削弱狀态下的部隊對作戰中遇到的很普通的困難都會感到難以應付,因此很難指望它有能力通過新的努力奪回已經失去的東西!在會戰之前,交戰雙方之間有一種真正的或者想象出來的均勢。
當這個均勢失去後,要想重新赢得它,就必須有外因的幫助。
如果缺乏這樣的外部支撐點,那麼任何新的努力都隻會導緻出現新的損失。
因此,即使對手的主力取得的是最微小的勝利,也會使均勢像天平的秤盤一樣不斷向對手一邊下沉,直到新的外在因素使它發生轉折為止。
如果附近沒有這種新的外在因素,如果獲勝的對手是一個不知疲倦、渴望榮譽和追求遠大目标的人,那麼另一方就必須有一位傑出的統帥和一支久經戰争曆練和具備高度尚武精神的軍隊,以便使對手高漲的優勢不至于像洶湧的江河一樣沖破堤壩,而是通過小規模和多種多樣的抵抗使這條江河流得緩慢下來,直到其勝利的力量在河道的終點消失。
現在我們來談談對手的勝利對我軍以外的民衆和政府的影響。
這種影響表現為他們最緊張的希望突然化為泡影,全部自尊心受到打擊。
這些力量消失後,取而代之的畏懼則以其可怕的張力沖入人們内心出現的真空,最後使他們完全癱瘓。
這是主力會戰對交戰一方的神經進行的閃電般的真正打擊。
這種影響盡管在這裡和在那裡會有所不同,但從來不會完全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去積極地去發揮自己的作用以扭轉敗局,而是擔心自己的努力會徒勞無益,于是在應該迅速行動的時候躊躇不前,或者幹脆束手待斃,聽任命運擺布一切。
勝利的這種影響在戰争過程中能産生什麼結果,部分取決于勝利一方統帥的性格和才能,但更多取決于促成勝利的各種情況和勝利帶來的各種條件。
如果沒有統帥的勇氣和進取精神,即使是最輝煌的勝利也不會帶來大的戰果;即使統帥有勇氣和進取精神,但如果各種條件嚴重地制約着這些精神力量,那麼它們隻會更快地枯竭。
假如利用科林會戰勝利的不是道恩而是弗裡德裡希大帝[3],假如進行洛伊滕會戰[4]的不是普魯士而是法國,那麼其結果将會是多麼不同啊! 至于能讓大勝利帶來大戰果的條件,我們在讨論與之相關的問題時可以了解到。
之後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勝利的規模與其戰果之間,初看上去會不一緻。
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勝利者缺乏幹勁。
在這裡我們隻研究主力會戰本身,不想離開這個題目,我們隻想指出:一次勝利從來就是有上述影響的,而且這些影響随着勝利強度的增加而加大。
一次會戰越是成為主力會戰,也就是說,越是把全部作戰力量集中在一次會戰中,越是把全部軍事力量變成作戰力量,越是把全國的力量變成軍事力量,勝利的影響也就越大。
然而,難道理論就可以認為勝利的這種影響是完全
這樣的序列作為一個龐大和笨拙的整體,或多或少需要有平原才能作戰,在非常複雜的地形、遮蔽地或山地,就既不适于進攻也不适于防禦了。
因此,防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這裡找到了一種避免會戰的手段。
這樣的情況雖然越來越少,但還是一直保持到第一次西裡西亞戰争[5]。
直到七年戰争,人們才開始在難以進入的地形上向對手發起進攻,并逐漸普遍起來。
當時對那些利用地形的人來說,地形雖然仍成為一個加強其力量的因素,但已經不再是一個束縛戰争自然力量的魔力圈了。
30年來,戰争發展得更不受地形束縛了。
對真的想通過戰鬥決出勝負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他找到和進攻對手。
如果他不這樣做,就不能認為他是要戰鬥。
因此&ldquo某人發起一場會戰,但其對手沒有應戰&rdquo這一表述,在今天無非是說&ldquo某人認為戰鬥的條件還不夠有利&rdquo。
這等于是承認前面所說&ldquo發起一場會戰&rdquo的表述不恰當,他隻是努力掩飾不想發起會戰的真相。
如果防禦者放棄其要塞和與之相關的角色,那麼自然他也能在目前無法再拒絕戰鬥的情況下避開一場戰鬥,但這一結果對進攻者來說已經是半個勝利,防禦者等于承認進攻者暫時占有優勢。
因此,現在再也不能用&ldquo向對方發起了挑戰,但對方沒有應戰&rdquo這種口頭上的勝利來美化前進者(進攻者)停止不前的狀态了。
隻要防禦者沒有退避,就說明他是要進行會戰的。
如果防禦者沒有受到進攻,他當然可以說是他發起了會戰挑戰,實際上大家都清楚這是進攻者停止不前造成的。
從另一方面看,在現代對一個想要并且能夠回避戰鬥的人,是不太好強迫他進行戰鬥的。
由于進攻者往往不滿足于從對手回避中得到的好處,而是迫切要求獲得一次真正的勝利,因此他有時就會以特别的方法去尋找和運用為數不多的現有手段,迫使即便是這樣的對手進行戰鬥。
迫使這樣的對手進行戰鬥的最主要的手段有兩個:第一是包圍對手,使之不可能退卻,或者使其難以退卻,以至甯願應戰;第二是襲擊對手。
第二個手段在各種運動都不方便的時代是适用的,但是到了近代已經變得沒什麼效果了。
現代軍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甚至在敵人眼皮底下也敢于開始退卻,隻有特别不利的地形才會給退卻帶來大的困難。
内勒斯海姆會戰[6]可以被看作這樣一個例子。
這次會戰是卡爾大公于1796年8月11日在&ldquo荒涼的阿爾蔔山脈&rdquo[7]中對莫羅發起的,意圖隻是讓自己更容易退卻。
但是我們承認,我們從未完全理解過這位著名統帥和著作家當時為什麼采取這一行動。
羅斯巴赫會戰[8]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例子,聯軍統帥當時确實不應有進攻弗裡德裡希大帝的意圖。
對于索爾會戰,普魯士國王自己說過,他之所以接受會戰,是因為他感到在敵人眼前退卻有危險,當然國王還舉出了接受這次會戰的其他理由。
總的說來,除了真正的夜襲以外,這種通過襲擊迫使對手戰鬥的情形變得越來越少見了。
而以包圍迫使對手戰鬥的情形,也主要隻是發生在個别的軍隊,例如在馬克森會戰[9]中的芬克軍。
*** [1]指兵力。
&mdash&mdash譯者注 [2]指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3]指國家政治。
&mdash&mdash譯者注 [4]法比尤斯(QuintusFabiusMaximusVerrucosus,公元前275&mdash前203),古羅馬統帥、元老院成員,五次任執政官,兩次任獨裁官。
第二次布匿戰争期間,曾率羅馬軍團與漢尼拔作戰,避免正面決戰,采取拖延、消耗戰術,史稱&ldquo法比尤斯戰術&rdquo。
當時,速決派稱其為&ldquo拖延者&rdquo。
&mdash&mdash譯者注 [5]作者在此指的是16世紀和17世紀上半葉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被稱為&ldquo西班牙列陣&rdquo(Tercio)的戰鬥序列。
其基本陣形是在持長矛的步兵列陣四周部署火槍手,以抵禦持輕火器的敵騎兵。
在實際運用時往往組成多個列陣。
該序列因組織起來非常複雜,不夠靈活,在法國、尼德蘭等國軍事改革後逐漸被淘汰。
&mdash&mdash譯者注 [6]第一次西裡西亞戰争(1740&mdash1741)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争(1740&mdash1748)的第一階段,以普魯士獲得此前奧地利所占的西裡西亞和格拉茨公爵領地而結束。
&mdash&mdash譯者注 [7]1796年5月底,萊茵地區停戰協定到期,卡爾大公正計劃進攻阿爾薩斯地區。
6月,茹爾當率法軍左翼過萊茵河東進,被卡爾大公擊退。
卡爾大公留一部兵力監視茹爾當,自率主力約3.5萬人,溯萊茵河而上,指向莫羅率領的法國中路部隊4.5萬人。
8月11日,卡爾大公在内勒斯海姆(Neresheim,今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一小城)向莫羅發起進攻。
雙方在會戰中均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均未利用。
卡爾大公會戰後仍向東退卻。
卡爾大公在《由1796年德意志戰局論戰略原則》(GrundsätzederStrategie,erläutertdurchdieDarstellungdesFeldzugesvon1796inDeutschland)第二卷中對當時決定進攻莫羅進行了自責:&ldquo&hellip&hellip難道隻有通過會戰才能達到保障退卻安全的目的嗎?進行一些佯動,争取幾日行程的距離,或者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犧牲一支較大的後衛部隊,本可更有把握地達到目的,尤其是針對莫羅這樣一個行動遲緩之敵&hellip&hellip甚至從獲勝的可能性上看也不應在内勒斯海姆附近發起進攻:對手占有兵力優勢和有利陣地,而且部隊集中,可奧利人在所有這些方面均處于劣勢。
&rdquo&mdash&mdash編者注 [8]&ldquo荒涼的阿爾蔔山脈&rdquo(RauheAlp),士瓦本阿爾蔔山脈(SchwäbischeAlb,位于德國南部,長約200公裡)中最高的部分。
&mdash&mdash譯者注 [9]1757年11月5日,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率領2.2萬人,在薩克森選帝侯國的羅斯巴赫(Rossbach,今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城市布勞恩斯貝德拉[Braunsbedra]的一部分)附近與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計4.1萬人進行會戰并獲全勝。
普方傷亡500餘人,聯軍方面傷亡3000餘人,并有7000餘人被俘。
&mdash&mdash譯者注 第九章 主力會戰 主力會戰勝負的決出 什麼是主力會戰?主力會戰是雙方主力之間的鬥争,當然這不是為争奪一個次要目的而進行的不重要的鬥争,不是一發覺目的難以達到就放棄的純粹的嘗試,而是一場以全力争奪真正勝利的鬥争。
即使是在一次主力會戰中,也可能有次要目的混在主要目的中。
産生主力會戰的各種情況不同,主力會戰也會有這些情況的某些特點,因為即便是一次主力會戰,也是與一個更大的整體有聯系的,它隻是那個整體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戰争的實質是鬥争,而主力會戰又是雙方主力之間的鬥争,所以必須永遠把主力會戰看作戰争的真正的重點。
因此總的說來,主力會戰區别于其他戰鬥的特點就是它比其他任何戰鬥都更多地是為自己而進行的。
這對主力會戰決出勝負的樣式,以及對主力會戰勝利的效果是有影響的,并且決定理論應在何種程度上重視主力會戰(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因此我們把主力會戰作為專門的考察對象,而且是在這裡,在我們考察可能與它有聯系的特殊目的之前。
隻要主力會戰是名副其實的,那些特殊目的就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其特點。
既然主力會戰主要是為它自己而進行的,那麼決出其勝負的理由想必就在于它自己。
換句話說:隻要還有獲勝的可能性,就應該在主力會戰中尋求勝利,人們不應由于個别情況而放棄主力會戰,放棄的唯一理由隻有&ldquo力量完全不足&rdquo這一個。
那麼應怎樣進一步描述決出勝負的時刻呢? 如果像人們在近代軍事藝術中很長一個時期所認為的那樣,某種巧妙部署的序列和結合是部隊得以發揮勇敢精神去奪取勝利的主要條件,那麼這種序列被破壞的時候就是勝負已經決出的時刻。
一翼被擊敗,從其與整體的結合處瓦解開來,也就一并決定了另一翼的命運。
如果像在另外一個時期那樣,防禦的本質在于部隊與其作戰所在地的地形及其障礙物的緊密結合,以至部隊和陣地是一回事,那麼占領這處陣地的一個重要地點就是決定勝負的時刻。
人們說&ldquo關鍵陣地丢了&rdquo,意思就是說陣地守不住了,會戰打不下去了。
在上述兩種情況中,被擊敗的部隊大緻就像樂器上斷了的弦,無法再履行其使命了。
無論是前者的幾何學原則還是後者的地理學原則,其趨勢都是将正在作戰的部隊置于緊張狀态,就像是給一個晶體施壓,其結果是不能充分利用現有力量,不能用到最後一個人。
這兩個原則至少已經失去很多影響,以至于不再起主導作用。
現代軍隊也還是以一定的序列進入戰鬥,但序列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了;現在也仍利用地形障礙加強抵抗力,但地形障礙已經不再是抵抗的唯一依靠了。
我們在本篇第二章中曾試着對現代會戰的特點進行了概述。
根據我們對此所描述的畫面,戰鬥序列隻是為便于使用部隊而對它的一個擺放,而會戰就是這些部隊相互緩慢消耗的過程,最後看誰先将對手耗盡。
因此,與任何其他戰鬥相比,在主力會戰中是否定下放棄戰鬥的決心,更是要取決于雙方餘下的新銳預備隊的兵力對比情況,因為隻有這種預備隊還具有全部的精神力量,而那些像被戰火這一摧毀因素燃盡後的煤渣一樣的部隊是無法與預備隊相提并論的。
正如我們已經在其他地方說過的那樣,地區的喪失也是衡量精神力量損失的尺度,因此也應一并予以考察,但更多的是作為已經受到損失的标志,而不是損失本身,而新銳預備隊的數量始終是雙方統帥主要關心的問題。
一場會戰的發展趨勢通常一開始就已經确定了,隻是不怎麼明顯。
這一趨勢甚至往往由于會戰的部署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
如果一位統帥意識不到這一趨勢而在十分不利的條件下開啟了會戰,那就說明他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即使這種趨勢在部署會戰和會戰開始時沒有确定,會戰的過程也更多是均勢緩慢變化的過程,這是符合事物本性的。
正如我們指出過的那樣,這種變化最初不明顯,但随着時間的推移,變化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
均勢在會戰過程中的變化,并不是人們受到對會戰的不真實描述影響後通常所想象的那樣來回擺動的。
即使均勢可能長時間很少受到破壞,或者甚至在一方失去均勢後又恢複了,而且開始讓對方失去均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戰敗的統帥早在退卻以前就已經覺察到了這一變化。
如果人們見到随便某個情況出乎意料地對整個會戰的進程産生了大的影響,那麼這大多隻是戰敗者講述其失利會戰時的掩飾。
在這裡我們隻能求助于公正而富有經驗的人的判斷,他們一定會同意我們的論點,并且在沒有親曆過戰争的那部分讀者面前為我們辯護。
如果根據事物的本性來論證會戰過程為什麼必然是這樣的,就會讓我們過多地進入到這個問題所屬的戰術領域,而在這裡我們隻關注這個問題的結論。
如果我們說,戰敗的統帥在決心放棄會戰以前通常早就覺察到這種不利的結局,那麼我們也要允許出現相反的情況,否則我們的論點就會自相矛盾。
假如一場會戰明确出現失敗的趨勢,就視同這場會戰已經失敗,那麼也就不必再拿出兵力去扭轉敗局,因此在會戰明确出現失敗趨勢後,一方應該很快就開始退卻了。
當然有這樣的情況:一方的失敗趨勢已經非常明确,結果卻是另一方失敗了。
但是這種情況不是常見的,而是少見的。
然而時運不佳的統帥總是把希望寄托在這種少見的情況上:隻要他還有一點挽回敗局的可能性,他就一直指望出現這種情況。
他希望通過更大的努力,通過提高餘下的精神力量,及通過超越自我,甚至通過幸運的巧合,使自己還能看到扭轉敗局的時刻。
隻要勇氣和理智在他内心未出現矛盾,他就去推動這種扭轉敗局的努力。
對于這一點,我們還想多說幾句,但此前先要說明哪些是均勢變化的迹象。
整體戰鬥的結果是由所有部分戰鬥的結果總和構成的,而各部分戰鬥的結果體現在以下三個不同方面: 第一,指揮官的内心受到不利的精神上的影響。
如果一個師長看到他的各個營是如何失敗的,那麼這會對他的行為和呈送的報告内容産生影響,而他的報告内容又會影響統帥要采取的舉措。
因此,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可以補救的失利的部分戰鬥也會産生不良的印象,這種印象不費多少力量,甚至是不可抗拒地累積到統帥的内心。
第二,我們的部隊比對方削弱得快。
這種削弱在緩慢而有秩序的現代會戰過程中是很容易估計出來的。
第三,地區喪失。
所有這一切對統帥的眼睛來說應起到一個羅盤的作用,據此就能夠辨認出其會戰的趨勢,猶如辨認出一艘船的航向。
如果自己損失了全部炮兵,卻沒有奪得敵人的火炮;如果自己的步兵營被敵人的騎兵沖垮,而敵人的步兵營卻到處組成密不透風的陣營;如果自己戰鬥序列中的火力線不得不從一個地點退到另一個地點;如果為了攻占某些地點而白白地消耗了力量,進攻中的步兵營每次都被敵人組織很好的雨點般的霰彈打散;如果在炮戰中我方針對敵人的炮火開始減弱;如果大批未負傷的官兵随着傷員後撤,導緻火線上的步兵營不尋常地迅速減員;甚至如果由于會戰計劃受到幹擾,個别部隊被分割和被俘;如果退路開始受到威脅,那麼統帥就必須從上述這一切情況中看出他和這次會戰所面臨的趨勢。
會戰的這種趨勢持續得越久,這種趨勢變得越确定,挽回敗局就越困難,統帥不得不放棄會戰的時刻也就越近。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這個時刻。
我們不止一次說過,雙方餘下的新銳預備隊的兵力對比大多是最後決定勝負的主要根據;統帥如果看到對手在預備隊的兵力對比上占有明确的優勢,那麼他就應下決心退卻。
現代會戰的特點恰恰是,會戰過程中出現的所有不利情況和損失都可以通過新銳力量來彌補,因為現代戰鬥序列的組織方法和部隊投入戰鬥的方式使人們幾乎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況下都能使用預備隊。
一位看上去要戰敗的統帥隻要在預備隊上還有優勢,就不會放棄會戰。
然而自他的預備隊兵力開始少于敵人預備隊的那一刻起,就可視為勝負已經決出了。
至于他此時還能做什麼,這一方面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取決于他所具有的勇氣和毅力的程度,這種勇氣和毅力有時也可能變成不明智的固執。
統帥怎樣才能正确地估計雙方預備隊的兵力對比,這是實施中的技能問題,絕不是這裡要談的問題。
我們這裡依據的是他判斷後得出的結論。
但是即使他得出了這個結論,也還不是他決定退卻的真正時刻,因為一個隻是逐漸形成的動機并不适合讓統帥定下退卻的決心,而隻是統帥定下退卻決心的一個一般的根據,要定下退卻決心還需要一些特殊的動因。
這些動因主要有兩個,它們經常出現,即退路面臨危險和黑夜的到來。
如果随着會戰的每一步進程,退路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如果預備隊已經受到很大的削弱,以緻它們無法再重開局面,那麼就隻剩下聽天由命和通過有秩序的退卻自救了。
在這種情況下,較長時間的耽擱會使退卻成為潰逃和大敗,一切化為烏有。
一切戰鬥通常随着黑夜的到來而結束,因為夜戰隻有在特殊的條件下才會帶來好處。
由于黑夜較白天更适合退卻,因此凡是認為退卻不可避免或者極有可能的人,都傾向于利用黑夜退卻。
不言而喻,除上述這兩種常見的和最主要的動因以外,退卻可能還有很多其他更小、更具體但又不容忽視的動因,因為會戰越是臨近均勢完全改變的時刻,每一個部分戰鬥的結果對這一改變的影響就越敏感。
因此,損失一個炮兵陣地,敵人數個騎兵團成功地突入陣地等都能促使人們将已經成熟的退卻決心付諸實施。
在結束這個讨論内容的時候,我們還要談一下,統帥内心要經受得住勇氣和理智之間某種形式的鬥争。
一方面,統帥身上那種常勝征服者所擁有的驕傲情緒和天生倔強帶來的不屈不撓的意志,以及由高貴情感激發出的昂揚的抵抗精神不願讓他退出戰場,而是要求他把榮譽留在那裡;另一方面,理智又勸告他不要把所有力量用盡,不要孤注一擲,而是要保存有秩序退卻所必需的力量。
在戰争中,不管勇氣和頑強的價值應該推到多麼高,不管無法下決心以全力争取成為勝利者的獲勝希望是多麼少,但畢竟有一個點,超出這個點的固執堅持隻能被稱作一種絕望的愚蠢行為,從而不會得到任何評論者的原諒。
在所有會戰中最著名的&ldquo美好姻緣&rdquo會戰中,拿破侖動用其最後的力量,用于挽回一場無法再挽回的會戰,就如同花掉了身上最後一文錢,最後像乞丐一樣逃出了戰場,逃出了他的帝國。
第十章 主力會戰(續一) 勝利的影響 根據不同的立足點,人們可能對一些大規模會戰所取得的特大戰果感到驚訝,同樣也可能對另一些大會戰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感到驚訝。
現在我們就來談一下一次大勝利的影響的本性。
在這裡,我們很容易區分以下三個事物:一是勝利對戰争工具本身,即對雙方統帥及其軍隊的影響;二是勝利對參戰國的影響;三是上述兩種影響在戰争接下來的進程中表現出來的真正的作用。
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在戰場本身的傷亡、被俘人數和火炮損失方面的差别往往不大。
誰要是隻考慮這種不大的差别,誰就往往會對它所産生的後果感到完全不可理解。
實際上,這一切通常發生得十分自然。
我們在第七章[1]中曾經講過,一方勝利的規模不僅随另一方被擊敗部隊規模的增加而加大,而且是以更大的程度加大。
一場大規模戰鬥的結局給失敗者和勝利者帶來的精神影響都比較大。
這些影響使物質力量受到更大的損失,而物質力量的損失又反過來影響精神力量,兩者就這樣相互作用,相互助長,因此人們應該特别重視這種精神影響。
這種精神影響對勝利者和失敗者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它銷蝕失敗者的各種力量,同時增強勝利者的力量和活動。
但是這種精神影響主要還是對失敗者産生作用,因為它成為失敗者遭受新的損失的直接原因。
此外,這種影響與危險、勞頓和艱難,總之與一切加大困難的因素(戰争就是在這些因素之間運動)有相同的本性,因此與它們一起出現,并由于它們的影響而加大,而對勝利者來說,所有這些因素隻是像重物一樣影響其勇氣的進一步高漲。
因此人們看到,失敗者從原來均勢時水平線下降的程度比勝利者高于該水平線的程度大得多,因此當我們談到勝利的影響時,主要是指勝利給失敗者帶來的影響。
如果說這種影響在一次大規模的戰鬥中比在一次小規模的戰鬥中強烈,那麼在主力會戰中肯定比在一次從屬性的戰鬥中要強烈得多。
主力會戰是為它自己,為它決出的勝利而存在的,因此人們在主力會戰中應竭盡全力去争取勝利。
整個戰争計劃及其全部頭緒,以及所有遙遠的希望和對未來的模糊想法所彙聚成的意圖就是,在進行主力會戰的這個地方、這個時刻戰勝對手。
能否奪取到主力會戰的勝利&mdash&mdash對這個大膽的問題做出回答,是命運攸關的問題。
這意味着精神必然會緊張起來,不僅是統帥,而且他的整個部隊直到最後的辎重兵都是如此。
當然職位越低,緊張的程度就越小,但其重要性也越小。
在任何時代,而且從事物的本性來看,主力會戰從來不是一次未經準備、意料之外和盲目執行的公務,而是一個偉大的行動。
這一行動部分是自動的,部分是根據指揮官的意圖從大量的一般活動中脫穎而出的,更能增強所有人的緊張情緒。
而人們越是緊張地注視着會戰的結局,會戰結局的影響想必也就越大。
現代會戰中勝利的精神影響比近代戰争史初期[2]的會戰中的要大得多。
既然現代會戰像我們以前講過的那樣是雙方力量的真正搏鬥,那麼起決定性作用的當然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總和,而不是具體的部署,更不是偶然性。
人們犯了錯誤,下次可以改正,可以期待在另一次得到幸運和巧合的更多眷顧,但是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總和通常不是很快就能改變的,因此一次勝利給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總和帶來的變化對整個未來都有更重大的意義。
在軍内外所有參加會戰的人中,雖然也許隻有極少數人思考過這一區别,但是會戰過程本身會使所有身處會戰的人都感覺到這種區别。
在公開報道中關于會戰過程的記述盡管可能被一些個别的牽強附會的情況掩飾了真相,但還是或多或少地告訴世界:取得勝利的原因在于總的情況,而不在于個别情況。
從未身處過一場大規模失敗會戰的人,很難對它有個活生生的、從而完全真實的想象。
對這一次或那一次小損失的抽象想象永遠不會構成對一次失敗會戰的真正概念。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失敗會戰的情景。
在一次失利的會戰中,首先侵襲人的想象力(也可以說人的理智)的是大量人員的損失,其次是地區的丢失(這往往是常見的現象,即使是進攻者,在失利時也會丢失地區),再次是最初的序列受到破壞,各部分陷入混亂,出現退卻的危險(除了少數例外的情況,這種危險會經常出現,隻是程度有所不同),最後是退卻(大多是在夜間開始,或者至少是在整個夜間持續進行)。
退卻一開始,部隊就不得不丢下大量疲憊不堪和失散的士兵,而他們往往正是那些敢于在戰場上沖得最遠和堅持得最久的勇士。
在戰場上隻是較高級軍官才有的被戰勝的感覺,此時則會波及各級軍官,直至普通士兵。
當他們想到很多在這次會戰中剛剛為大家所尊敬的勇敢的戰友落入敵人之手的可怕景象,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就更加強烈。
同時,每個下屬多少都會認為自己的努力之所以徒勞無益,是上級指揮官的過錯,因此開始懷疑上級指揮官的能力,于是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就更加強烈。
這種被戰勝的感覺并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單純的想象,而是對手比我們占優勢的明證。
對手占優勢這一事實可能被某些原因掩蓋,以至在會戰前不易被發現,但到會戰結束時,總會清晰和明确地顯露出來。
也許人們在會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這一事實,但在缺乏更可靠根據的情況下想必會寄希望于巧合、幸運、天意和大膽的冒險。
最後當這一切都被證明無濟于事時,冷酷的事實卻已經無情和緊迫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上述情況還遠遠不能說是驚慌失措。
一支有尚武精神的部隊在會戰失敗後決不會驚慌失措,而其他部隊也隻有在個别情況下才會在會戰失敗後驚慌失措。
上述情況在最優秀的軍隊中也會出現。
如果說長期的戰争曆練和勝利的傳統以及對統帥的極大信任有時可以稍許弱化這些情況,但在失敗的最初時刻不可能完全沒有這些情況。
這些情況也不僅僅是由于丢失火炮和人員被俘而引起的,因為火炮的丢失和人員的被俘通常是稍後才出現的,而且也不會很快就為大家所知,因此即使是最緩慢和最均勻的均勢變化也會産生這些情況,而且正是這些情況構成了勝利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産生的影響。
我們已經說過,戰利品的數量會提高這種影響。
被視作戰争工具的一支部隊在上述狀态中會受到多麼大的削弱啊!我們說過,一支在這種削弱狀态下的部隊對作戰中遇到的很普通的困難都會感到難以應付,因此很難指望它有能力通過新的努力奪回已經失去的東西!在會戰之前,交戰雙方之間有一種真正的或者想象出來的均勢。
當這個均勢失去後,要想重新赢得它,就必須有外因的幫助。
如果缺乏這樣的外部支撐點,那麼任何新的努力都隻會導緻出現新的損失。
因此,即使對手的主力取得的是最微小的勝利,也會使均勢像天平的秤盤一樣不斷向對手一邊下沉,直到新的外在因素使它發生轉折為止。
如果附近沒有這種新的外在因素,如果獲勝的對手是一個不知疲倦、渴望榮譽和追求遠大目标的人,那麼另一方就必須有一位傑出的統帥和一支久經戰争曆練和具備高度尚武精神的軍隊,以便使對手高漲的優勢不至于像洶湧的江河一樣沖破堤壩,而是通過小規模和多種多樣的抵抗使這條江河流得緩慢下來,直到其勝利的力量在河道的終點消失。
現在我們來談談對手的勝利對我軍以外的民衆和政府的影響。
這種影響表現為他們最緊張的希望突然化為泡影,全部自尊心受到打擊。
這些力量消失後,取而代之的畏懼則以其可怕的張力沖入人們内心出現的真空,最後使他們完全癱瘓。
這是主力會戰對交戰一方的神經進行的閃電般的真正打擊。
這種影響盡管在這裡和在那裡會有所不同,但從來不會完全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去積極地去發揮自己的作用以扭轉敗局,而是擔心自己的努力會徒勞無益,于是在應該迅速行動的時候躊躇不前,或者幹脆束手待斃,聽任命運擺布一切。
勝利的這種影響在戰争過程中能産生什麼結果,部分取決于勝利一方統帥的性格和才能,但更多取決于促成勝利的各種情況和勝利帶來的各種條件。
如果沒有統帥的勇氣和進取精神,即使是最輝煌的勝利也不會帶來大的戰果;即使統帥有勇氣和進取精神,但如果各種條件嚴重地制約着這些精神力量,那麼它們隻會更快地枯竭。
假如利用科林會戰勝利的不是道恩而是弗裡德裡希大帝[3],假如進行洛伊滕會戰[4]的不是普魯士而是法國,那麼其結果将會是多麼不同啊! 至于能讓大勝利帶來大戰果的條件,我們在讨論與之相關的問題時可以了解到。
之後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勝利的規模與其戰果之間,初看上去會不一緻。
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勝利者缺乏幹勁。
在這裡我們隻研究主力會戰本身,不想離開這個題目,我們隻想指出:一次勝利從來就是有上述影響的,而且這些影響随着勝利強度的增加而加大。
一次會戰越是成為主力會戰,也就是說,越是把全部作戰力量集中在一次會戰中,越是把全部軍事力量變成作戰力量,越是把全國的力量變成軍事力量,勝利的影響也就越大。
然而,難道理論就可以認為勝利的這種影響是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