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關于戰争的本性
關燈
小
中
大
劃,而隻是動搖了我們的計劃。
我們對情況的了解增加了,但是不确定性并未因此減少,而是增加了。
原因是:我們的這些認識不是一次得來的,而是逐漸得來的,同時我們的決心不斷受到其沖擊,精神不得不總是處于戒備狀态(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
一個人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就必須具備兩種特性:一是具備在這一加重了的黑暗中[2]仍能發出一些内在微光,引導他走向真相的思維能力;二是具備跟随這一微光前進的勇氣。
前者在法語中形象地被稱為眼力[3],後者則是果斷。
在戰争中,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戰鬥,而在戰鬥中,時間和空間是重要的因素,而在以速戰速決的騎兵為主的時代就更是這樣。
因此迅速和準确地定下決心,這個概念最初是在估計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時産生的,因此得到了&ldquo眼力&rdquo這個隻注重正确目測的稱謂。
很多軍事藝術的教官也是以這個受到局限的意義給它下定義的。
但是不能否認,一切在行動實施中瞬間做出的準确決定,不久也都被理解為眼力了,例如判明真正的進攻點等。
因此&ldquo眼力&rdquo指的不僅是視力,更多是指洞察力。
當然這個詞和它所表達的事物一樣,更多是用于戰術領域,但在戰略上也經常需要迅速決策,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人們給這個概念剝去其名稱帶來的過于形象和狹隘的外衣,那麼它無非是指一種迅速辨明真相的能力。
普通眼光根本看不到這一真相,或者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才能看到。
果斷是勇氣在具體情況下的一個行動,當它成為性格特征時,又是精神上的一個習性。
但是我們這裡講的不是針對肉體所面臨危險的勇氣,而是敢于負責任的勇氣,就是某種程度上針對精神上面臨危險的勇氣。
這種勇氣是從理智中産生出來的,因此通常稱之為智者之勇[4],但它并不因此就是理智的表現,而是性情的表現。
純粹的理智還不是勇氣,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極聰明的人往往并不果斷。
因此理智必須首先喚起勇氣的情感,以便得到其支持和承載,因為在緊急時刻,情感比想法更能支配人。
在這裡,我們認為果斷的作用是在動機不足時,消除疑慮帶來的苦惱和遲疑帶來的危險。
不是很嚴謹的用語當然也把純粹的冒險傾向、大膽、無畏、蠻幹等叫作果斷,但是隻要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動機(不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恰當的還是錯誤的),我們就沒有理由評論他是否果斷,否則就是越俎代庖,說他有疑慮,而實際上他根本沒有。
我們在這裡隻能談動機的強弱問題。
我們還不至于迂腐到為用語的這一點不妥就争論不休,我們的說明隻是為消除一些錯誤的觀點。
這種戰勝疑慮狀态的果斷,隻能通過判斷力産生,具體是通過判斷力的一種完全特殊的活動。
我們認為,較深的認識和必要的情感簡單相加還不能産生果斷。
有些人雖然有完成最困難任務所需的極敏銳的洞察力,也不缺乏擔當的勇氣,但是在困難的場合還是做不到當機立斷。
他們的勇氣和他們的認識各自分開,互不施以援手,因此從中沒有産生第三種東西&mdash&mdash果斷。
隻有通過判斷力的活動才能産生果斷,這種活動使冒險的必要性成為一種意識,并通過冒險的必要性确立意志。
判斷力的這種特殊活動以對動搖和遲疑的懼怕來戰勝人内心的任何其他懼怕,從而在人類強有力的情感中形成果斷。
因此,從我們的标準來看,判斷力較差的人不可能是果斷的。
他們在困難的場合可能毫不遲疑地行動,但這是未經深思熟慮的,既然未經深思熟慮就行動,當然也就不會對自己有疑慮。
這樣的行動偶爾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我們在此還要說:顯示出軍事天賦存在的,是平均的結果。
如果有人對我們這種論斷仍感奇怪,因為他認識的一些果斷的輕騎兵軍官并不是善于深思的人,那麼我們必須提醒他,這裡所說的是判斷力的一種特殊活動,而不是善于冥想的能力。
因此我們認為,果斷的存在應歸功于判斷力的特殊活動,而這種判斷力的特殊活動更多屬于堅強有力的人,而不是表面光鮮的人。
我們還可以舉出大量事例來證明果斷的這種由來。
例如有些人在職位較低時表現得非常果斷,在職位較高時卻失去了果斷。
盡管他們需要定下決心,但是他們又意識到一旦定下錯誤的決心,就會帶來諸多危險。
由于他們不熟悉自己面前的事物,于是其判斷力就失去了原有的力量。
他們越是認識到陷入猶豫不決帶來的危險,此前在低級别職位上越是習慣于不假思索地行動,現在就越會變得畏縮不決。
在提到眼力和果斷的時候,自然就得談談與其相關聯的應變能力。
在戰争這樣有意外出現的領域中,應變能力必然會起到大的作用,因為它不是别的,而正是一種能夠更有力地處置意外事件的能力。
人們欽佩應變能力能夠對意外的發問做出恰當的回答,也欽佩它在突然出現危險時能夠迅速找到應急的辦法。
這種回答和辦法無須超乎尋常,隻要恰當即可,因為經過成熟和冷靜思考的應變能力,即使不是什麼超乎尋常的(給我們的印象是平淡的),但作為判斷力的一個快速活動仍是令人欽佩的。
應變能力這個詞想必非常确切地表述了判斷力所給予幫助的及時和快速。
一個人具有這種可貴的素質,是應更多地歸功于其判斷力方面的特質,還是應更多地歸功于其性情的均衡發展,這要取決于具體情況,但是兩者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完全沒有。
對意外發問的恰當回答更多是聰明頭腦的傑作,而在突然遇到危險時拿出恰當的辦法則首先以性情的均衡發展為前提。
現在如果我們綜觀一下戰争所處環境的四個組成部分,即危險、勞頓、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人們要想在這種困難重重的環境中有把握地順利前進,就要在性情和判斷力方面擁有巨大的力量。
我們發現,戰事的講述者和報道者根據這些力量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形式把它們稱為幹勁、堅定、頑強、沉着和剛毅。
所有這些英雄本色的表現,都可以看作同一種意志力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
但是不管這些表現彼此是多麼近似,但它們畢竟不是一回事。
因此,在這裡把這些精神力量的不同表現至少較為仔細地區别一下,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
首先,為了讓我們的觀點明确,我們必須指出,給指揮官上述精神力量帶來挑戰的壓力、負擔、阻力(不管叫法如何)中,隻有極少一部分直接是敵人的活動、敵人的抵抗和敵人的行動。
敵人的活動直接影響到指揮官的首先隻是他個人的安危,但并未影響到他作為一名指揮官的活動。
如果敵人抵抗的時間不是兩小時,而是四小時,那麼指揮官面臨危險的時間也就不是兩小時,而是四小時。
這個危險因素顯然是随着指揮官職位的提高而減小的,對居于統帥地位的人來說,這意味着什麼呢?&mdash&mdash他沒有任何危險! 其次,敵人的抵抗之所以直接對指揮官産生影響,是由于敵人在較長的抵抗中使該指揮官的手段出現損失,以及他要承擔相關的責任。
部隊受到損失在指揮官心中引起的焦慮,首先就考驗和挑戰他的意志力。
但是我們認為這遠不是他不得不承受的最沉重的負擔,因為此時他隻是要把握住自己,而敵人抵抗所産生的其他一切影響是針對其部下的,并且通過他們反過來影響指揮官本人。
隻要一支部隊勇氣十足,帶着樂趣輕松地戰鬥,那麼指揮官就很少有必要在追求其目的時展示自己強大的意志力。
但是當情況變得困難時(要完成非凡的任務,是不可能沒有困難的),戰事就不再像綁在一部上足了潤滑油的機器[5]上那樣自如前行了,而是機器本身開始産生阻力,而克服這種阻力,就需要指揮官有強大的意志力。
對這一阻力,人們不一定理解為抗命和抗辯(盡管個别人常常有這種表現),而是部隊的物質和精神力量逐漸消亡給人帶來的總的感受,是看到流血犧牲後引起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情緒。
指揮官必須首先克服自己内心的這種情緒,然後與所有其他人的這種情緒做鬥争,因為他們的印象、感受、憂慮和意願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他。
一旦個人的力量不斷衰減,靠自己的意志再也不能激發和承載這一力量,那麼大量人員的全部惰性就會逐漸壓在統帥的意志上。
統帥必須用自己的胸中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點燃全體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
他在這一點上能做到什麼程度,就能在什麼程度上控制他們,繼續做他們的主帥。
一旦他做不到這一點,一旦他自己的勇氣不再足以重新鼓舞起所有部下的勇氣,那麼他就會被部下拉入表現出動物本性的低級地帶,從而出現臨危退縮和榮辱不分的現象。
這些就是在鬥争中一位指揮官的勇氣和精神力量為取得卓越的成就而必須克服的壓力。
這些壓力随部下人數的增多而加大,因此要想承受住這些壓力,指揮官的精神力量就必須随職位的提高而增加。
行動的幹勁表達的是引發行動的動機的強度。
這種動機可能來自頭腦中的信念,或者來自性情中的激情。
而要展示大的幹勁,來自性情中的激情是難以或缺的。
我們必須承認,在激烈的戰鬥中,人們内心充滿的所有宏大情感中,最有力和最持久的就是對榮譽和尊嚴的渴求。
在德語中,人們試圖用貪圖名譽[6]和虛榮[7]這樣的貶義詞來貶低這種渴求,未免有失公允。
當然,如果人們濫用這種高尚的追求,那麼恰恰是在戰争中必然會引發最令人憤慨的違背人性的不公正。
但是就這些感受的源頭來說,它們的确是在人性最高尚的感受之列。
在戰争中,它們是真正的生命氣息,賦予巨大的軀體[8]以靈魂。
其他一切情感(例如愛國心、追求理想的狂熱、複仇心,以及各種激情情緒),不管它們有可能變得多麼普遍,或者其中有些看上去多麼崇高,都不會讓對榮譽和尊嚴的追求可以缺失。
這些情感能在總的方面鼓舞和提高整個部隊的士氣,但不能賦予指揮官比部下更大的雄心,而這種雄心是指揮官要想在其位置上取得卓越成就所必須要具備的。
這些情感都不能像榮譽心那樣,把具體的軍事行動變成指揮官的個人财産,讓他像對待自己的田地那樣,努力以最佳方式加以利用,辛勤耕耘,細心播種,以期獲得豐收。
使軍隊發揮作用和取得勝利的,主要就是從最高一直到最低的各級指揮官的這種努力、活力[9]、競争熱情和進取心。
至于現在說到最高統帥,那麼我們要問:自古以來,有哪位傑出的統帥沒有榮譽心呢?或者,難道這樣一位沒有榮譽心的統帥是可以想象的嗎? 堅定是指意志對一次具體打擊的抵抗力,頑強則是指意志對持續打擊的抵抗力。
雖然堅定和頑強這兩個詞的意義十分接近,而且常常相互替代,但是它們在本質上的一個顯著不同是不容忽視的。
針對一次猛烈沖擊所表現出來的堅定可以來自單純的情感的力量,而頑強則要更多地有判斷力的支持,因為随着行動時間的延長,按計劃行事的重要性就增加了,頑強的力量有一部分就是來自這種計劃性。
現在我們來談談沉着或鎮定。
首先我們要問,應該如何理解它們。
沉着或鎮定顯然不是指情感表達強烈,不是指激情澎湃(因為這樣的話将違背所有的用語習慣),而是指即使在最激動和激情爆發時也能夠服從理智的能力。
這種能力僅來自理智的力量嗎?我們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有些人雖然具有突出的理智,卻不能自制。
盡管這個現象還不能證明我們的懷疑是正确的(因為有人會說,這裡需要的是理智的一種特殊的、也許是更有力的本性,而不是泛泛的本性),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即使在情感最沖動的時刻仍服從理智的這種力量,即我們所說的自制力,在情感中是有其一席之地的。
這種說法是更接近真相的。
這是一種别樣的情感,它使激情四射的各種強烈的情感保持平衡而不會損傷它們。
通過這種平衡,理智的支配作用才得到保證。
這種平衡力量無非是對人的尊嚴的感受,是最寶貴的自豪感,是内心最深處的需求,即希望随時随地作為一個有認知和理智的人發揮作用。
因此我們說,沉着是即使在最激動時也不失去平衡的一種強烈的性情。
如果我們從性情方面觀察一下不同類型的人,就會發現一類不大活躍的人。
我們把這類人叫作情感遲鈍或情感平淡的人。
第二類是非常活躍的人,但他們的情感從不超過一定的強度。
我們看到,這是一種情感豐富但又平靜的人。
第三類是很容易激動的人。
他們的情感就像火藥燃燒一樣迅速和猛烈,但不會持久。
最後,第四類是不為小事所動的人。
他們通常不是很快,而是逐漸采取行動,但是其情感非常有力,而且持續時間長很多。
這是一種情感強烈、深藏而不外露的人。
這種情感構成上的差異,很可能與活動于人的有機體中的各種身體力量的限度有關,并且來源于我們稱之為神經系統的具有兩重性的組織。
這一組織看來一方面與物質有聯系,另一方面又與精神有聯系。
在這個晦暗不明的領域,憑我們這點哲學知識是探索不出什麼的。
但是對我們來說,略微研究一下這幾類人在軍事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可以期待他們能表現出多大程度的沉着,卻是重要的。
情感平淡的人不會輕易失去鎮定,但是我們當然不能把這叫作沉着,因為他缺少任何力量。
可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這類人正是因為能夠一直保持鎮定,所以在戰争中才在一定程度上有他有用的一面。
他們往往缺乏行動的積極動機,也就是缺乏驅動力,結果就缺乏行動,但是他們也不容易壞事。
第二類人的特點是遇到小事容易被其激發而行動,遇到大事卻容易受其壓制而消沉。
這種類型的人平時活躍,會幫助個别遭遇不幸的人,但在整個民族遭遇災難時,卻隻是在一旁唉聲歎氣,不能奮起行動。
這類人在戰争中既能行動,也能保持鎮定,卻成不了什麼大事。
要成大事,就要一個強有力的、有頭腦的人有幹成大事的動機。
不過有這樣的性情的人很少是強有力和有獨立頭腦的人。
激動和暴躁的情感本身在現實生活中(也包括在戰争中)不是特别有利。
這種情感雖然有動力強的優點,但是維持不了多久。
如果這種容易激動的情感有發展成為勇氣和榮譽心的趨勢,那麼這種情感在戰争中的較低職位上往往非常有用。
原因很簡單,因為下級軍官指揮的軍事行動持續的時間很短,往往隻要下一個大膽的決心,振奮一下精神就夠了。
一次勇猛的沖鋒、一陣激情的喊殺聲是幾分鐘的事情,而一場激烈的會戰可能需要一整天,一個戰局則可能需要一年。
這種人在其情感快速沖動時,就倍加難以保持性情的平衡,因此常常失去理智。
對指揮作戰來說,這是他們最糟糕的一面。
但是如果人們斷言好激動的人從不可能是強大的,也就是說他們在最激動時從不可能保持平衡,那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既然他們通常是較為高尚的人,那麼在他們的内心中怎麼會沒有自尊的感受呢!在他們身上極少缺乏這種自尊心,但是沒有時間發揮出來,因此他們大多事後深感自愧。
如果他們通過教育、自己觀察和體驗,或早或晚地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方法,能在情緒激動時及時意識到自己内心與之抗衡的力量,那麼他們也能成為很沉着的人。
最後,是那一類很少激動而情感深沉的人。
這類人的行為方式與前一類人相比,就像炭火與火苗。
如果我們把軍事行動中的困難形象地比喻為龐然大物,那麼這類人最适合用其巨人般的力量把它推開。
其情感的作用如同巨大的物體在運動,雖然比較緩慢,卻更加勢不可擋。
盡管這類人不像前一類人那樣容易被其情感左右,不會被其情感拖入事後的自愧,但是如果認為他們不會失去平衡,不會受到盲目沖動的支配,那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一旦他們缺少自制這一寶貴的特點,或者當自制力不夠強大時,他們也會失去平衡,為盲目的沖動所支配。
在野蠻民族的偉大人物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因為在野蠻民族中對理智的培養較少,總容易讓沖動占上風。
但是即使是在文明民族及其最有教養的階層中,也充滿着這樣的現象:有些人為使用暴力的沖動所左右和拖曳着,就如同在中世紀,盜獵者被拴在鹿的身上拖過叢林一樣[10]。
因此,我們再重複一遍:性情強大的人不是隻會激動的人,而是即使在最激動的時刻也能保持平衡的人,盡管内心如暴風驟雨般激動,但他們的見解和信念卻像在暴風雨中颠簸的船上的羅盤指針,仍能進行最精确的活動。
所謂性格強,或者幹脆說有性格,指的是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這種信念可能是根據别人或者自己的見解得出的,也可能是某些原則、觀點、瞬間靈感或者任何理智思維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見解本身經常改變,那麼這一堅定性當然也就無從表現出來了。
見解經常改變,不一定是外界影響的結果,也可能是自己思維不斷活動的結果。
當然,這表明這一思維活動還有其特殊的不穩定性。
很明顯,如果一個人時刻都在改變其觀點,即使改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自己的思考,人們也不能說他有性格。
我們隻把那些信念非常穩定的人稱為有性格的人。
他們的信念之所以穩定,或是因為信念根深蒂固(很明确,這本身就不容易改變),或是因為像情感淡漠的人那樣缺乏思維活動,于是也就缺少改變信念的基礎,或是因為源自思維的一個指導原則,該原則認為要想讓意志活動明确無誤的話,就應在一定程度上拒絕改變看法。
在戰争中,人們在情感方面會有很多強烈的感受,他們了解的情況和得出的見解都不牢靠,因此在戰争中比在人類其他的任何活動中,都有更多的原因能使他們離開原來的道路,對自己和别人産生懷疑。
在戰争中,人們看到危險和痛苦帶來的慘烈景象。
這使情感很容易壓倒理智的信念,而且在一切現象都模糊不清的情況下,要得出深刻而明确的見解是如此困難,導緻人們對見解的改變變得更理解和更容易原諒了。
在戰争中,人們往往隻能揣測和感覺出行動所必須依據的真實情況,因此意見分歧在這裡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大,而且大量的感受像洪水一樣不斷沖擊着個人的信念。
即使是頭腦極為遲鈍的人也幾乎不會感受不到它們的沖擊,因為這些感受過于強烈和生動,而且總是同時針對性情産生作用。
隻有那些從一個較高處指導着行動的一般原則和觀點才可能是明确而深刻的認識的果實,而對當前具體情況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是以這些一般原則和觀點為依據的。
但是要堅持這些早先深思熟慮所得出的結論,不受當前不斷産生的看法和現象的影響,正是困難所在。
在具體情況和基本原則之間常常有廣闊的空間,這一空間并不總是可以用一系列明确的推論連接起來。
在這一空間裡,一定的自信心是必要的,一定的懷疑也是有好處的。
此時能幫到我們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一個指導原則。
這個原則是現成的,不是我們的思維提出來的,卻可以支配我們的思維。
這個原則就是:在一切猶豫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第一個看法,并且不放棄,直到有清晰的、令人确信的情況迫使我們放棄它。
人們必須堅信,經過驗證的原則具有較大的真實性,而在當下的現象很活躍時,不要忘記,這些當下現象的真實性是比較小的。
如果我們在猶豫的情況下仍能相信并堅持我們早先的信念,那麼我們的行動就具備了人們稱之為性格的那種堅定性和一貫性。
人們很容易看清,性情的平衡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性格的形成,因此性情豐富的人大多是很有性格的人。
在談到性格強時,我們會想到它的一個變種&mdash&mdash固執。
在具體情況下,往往很難劃清性格強與固執之間的界限。
相反,确定它們在概念上的區别看來并不難。
固執不是思維上的毛病。
我們所說的固執是指拒絕更好的見解。
如果把這種拒絕歸為思維上的毛病,那就會自相矛盾,因為思維能力就是提出見解的能力。
固執是性情上的毛病。
這種意志的執拗性,這種對他人意見的敏感性,隻能産生于一種特殊的私心。
有這種私心的人,其最大樂趣就在于隻是用自己的精神活動支配自己和别人。
假如固執不是比虛榮心稍好些,那麼我們就會把它叫作一種虛榮心了。
虛榮心滿足于表面,固執則滿足于事實。
因此我們說,一旦拒絕他人的見解不是由于有更好的信念,不是由于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原則,而是出于一種抵觸情緒,那麼性格強就變成固執了。
即使這個定義對我們的實際幫助不大(如同我們已經承認的那樣),但是它畢竟可以阻止我們認為固執隻是性格強的一個簡單的提升。
固執雖然與性格強很接近,并與之相鄰,但是與它有本質上的區别。
固執對性格強的提升很少,以至于甚至十分固執的人由于缺少頭腦,其性格并不強。
以上我們了解了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在戰争中應具備哪些由性情和理智共同發揮作用的素質,現在我們來談談軍事活動的一個特點。
這個特點即使不是最重要的,恐怕也可被視為是最強有力的。
它隻要求有思考能力,而與性情力量無關。
這就是戰争與地形地貌的關系。
首先,這種關系是始終存在的,以至于人們根本不可能設想我們訓練有素的部隊的一個軍事行動不是在一定的空間裡進行的。
其次,這種關系具有最具決定性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影響,有時甚至完全改變所有力量的效果。
最後,這種關系往往一方面涉及具體地點的最細微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包括最廣闊的空間。
這樣,戰争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就使其活動具有顯著的特點。
我們看到,人類與地形地貌有關的其他活動(例如園藝、農業、房屋建築、水利工程、采礦、狩獵和林業等),其空間都是很有限的,不久就可以相當準确地探索清楚。
而在戰争中的指揮官則不得不在一個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空間中行動,指揮官的眼睛無法一覽無餘地看到這個空間,即使盡最大努力也不是總能夠探索清楚,而且空間在不斷變換,指揮官也極少能真正了解它。
一般來說,雖然對手也面臨同樣情況,但是,首先,當雙方面臨共同的困難時,誰能憑借才能和訓練有素克服它,誰就會擁有很大的好處;其次,我們這裡所說的雙方困難相同,隻是總的來說是存在的,絕不是針對具體情況而言,因為在具體情況下,交戰雙方中的一方(防禦者)通常對當地地形比另一方熟悉得多。
對這種極為特殊的困難,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思維禀賦來克服。
這種禀賦用一個過于狹義的表述來說就是方位感。
方位感就是對任何地點迅速形成正确的幾何概念,從而每次在該地點都可輕易判明方位的能力。
顯然這是想象力的一種活動。
了解地形時,雖然一方面要靠肉眼,另一方面要靠頭腦(頭腦用它從科學和經驗汲取得到的認識補充肉眼所沒有看到的,并把肉眼看到的片段合成整體),但是要使這個整體鮮活地呈現在腦海裡,成為一幅畫,成為一張在内心繪制的地圖,并得以長久地保留,使具體的筆畫不會時常模糊不清,則隻有我們稱之為想象力的這種思維力量能做到。
如果一位有天賦的詩人或者畫家感覺受到了傷害,因為我們認為他奉若女神的想象力起到了判斷方位的作用;如果他聳聳肩說,這樣說來豈不是一位機敏的青年獵手也要有出色的想象力,那麼我們願意承認,我們這裡所說的隻是想象力在很窄範圍内的運用,隻是它十分低微的職能。
但是無論這種職能多麼小,它畢竟來自這種自然力量,因為如果完全沒有想象力,那就很難把物體依其形式上的聯系而清晰地想象出來。
我們願意承認,良好的記憶力對這方面幫助很大,但是是否就可以據此認為記憶力是一種獨立的思維力量,或者能更好地固定對這些事物的記憶,恰恰是由于想象力呢?我們對此不得不更多的是給不出确切的答案,因為就某些關系來看,對這兩種思維力量本來就是難以分開考慮的。
不可否認,日常訓練和頭腦的認知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著名統帥弗朗索瓦·盧森堡[11]的著名副參謀長[12]皮塞居爾[13]說,當初他在這方面不大相信自己,因為他注意到,每當他要去遠處取口令時總是走錯路。
職位越高,這種才能的運用範圍自然就越廣。
如果說,輕騎兵和步兵在偵察時必須善于認路,通常為此隻需具備有限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那麼統帥就必須了解一個省份和一個國家的地理概況,并且不能因此就可以缺少具體的方位感,而是必須在眼前總是鮮活地呈現出道路、河流和山脈的特征。
雖然對他而言,各類情報、地圖、書籍和回憶錄能在總的情況掌握方面提供很多幫助,周圍的參謀人員能在細節掌握方面提供很多幫助,但是毫無疑問,如果一位統帥擁有迅速而清晰地判斷地形的出色才能,那麼這可以使他的整個行動進行得更為輕松和更有把握,使他内心避免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無助感,從而較少依賴别人。
如果把這種能力歸功于想象力,那麼這也幾乎是軍事活動要求想象力這位歡鬧女神要做的唯一貢獻了。
除此以外,想象力對軍事活動更多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
我們認為,到此為止已經論述了軍事行動要求人們具備的才智和情感力量的各種表現。
思維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共同起作用的力量處處都需要,因此人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盡管軍事行動的各種現象是簡單的和不怎麼複雜的,但是不具備卓越思維能力的人卻不會取得卓越的戰果。
有了上述的觀點,人們就不會再盲從地認為&ldquo對敵人一處陣地進行迂回&rdquo這一出現過千百次、本身很自然的行動,以及很多類似的行動是高度運用智慧的傑作了。
當然,人們習慣于把樸實能幹的軍人與習慣沉思、想象力豐富或富有見解的人,以及有各種學曆光環的人對立起來,這種對立也決非沒有現實性,但是這并不證明軍人的能幹隻表現在勇氣方面,也不證明軍人要成為出色的勇士就不需要某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和才能。
我們不得不反複指出,有些人一旦到達其認知無法再适應的較高職位,他們就失去了這種特殊的思維活動能力,這樣的事例是再常見不過了。
我們還不得不經常提醒讀者,我們所說的卓越的成就指的是那些能給人們在其從事的事務中帶來聲譽的成就。
因此在戰争中,每一級指揮官都應具備相應的思維能力、聲望和榮譽。
統帥(居于整個戰争或一個戰區之首的将帥)與他下一個指揮層級之間的差别是很大的。
理由很簡單,因為後者要受到具體得多的領導和監督,因此他們的思維活動範圍就要小得多。
這就讓人通常隻看到在最高職位上的人有傑出的思維活動,而認為其下各級人員隻要具備一般的思維能力就足夠了。
是的,人們的确看到,有些長期在軍中服務而頭發斑白了的、職位僅次于統帥的指揮官,由于多年隻從事某一方面的活動而思想貧乏了,人們甚至認為他們已經有些愚鈍了,因此在敬佩其勇氣的同時又譏笑其頭腦簡單。
我們并不打算為這些勇敢者争取更好的聲譽,這樣做不會提升其任何作用,也不會給他們帶來多少快樂,我們隻是想指明事實,提醒人們不要誤以為一個有勇無謀之徒在戰争中也能取得卓越的戰果。
既然我們在最低的職位上就已經要求那些應成為優秀指揮官的人具有卓越的思維能力,而且要求這一能力随職位的提升而提高,那麼自然就會從中得出結論:我們對那些在軍隊中享有聲望的、處于二把手位置的指揮官,完全不應認為他們愚鈍。
與博學的學者、精明的商人、善辯的政客相比,他們看似頭腦簡單,但是這不應誤導我們忽
我們對情況的了解增加了,但是不确定性并未因此減少,而是增加了。
原因是:我們的這些認識不是一次得來的,而是逐漸得來的,同時我們的決心不斷受到其沖擊,精神不得不總是處于戒備狀态(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
一個人要想不斷地戰勝意外事件,就必須具備兩種特性:一是具備在這一加重了的黑暗中[2]仍能發出一些内在微光,引導他走向真相的思維能力;二是具備跟随這一微光前進的勇氣。
前者在法語中形象地被稱為眼力[3],後者則是果斷。
在戰争中,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戰鬥,而在戰鬥中,時間和空間是重要的因素,而在以速戰速決的騎兵為主的時代就更是這樣。
因此迅速和準确地定下決心,這個概念最初是在估計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因素時産生的,因此得到了&ldquo眼力&rdquo這個隻注重正确目測的稱謂。
很多軍事藝術的教官也是以這個受到局限的意義給它下定義的。
但是不能否認,一切在行動實施中瞬間做出的準确決定,不久也都被理解為眼力了,例如判明真正的進攻點等。
因此&ldquo眼力&rdquo指的不僅是視力,更多是指洞察力。
當然這個詞和它所表達的事物一樣,更多是用于戰術領域,但在戰略上也經常需要迅速決策,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人們給這個概念剝去其名稱帶來的過于形象和狹隘的外衣,那麼它無非是指一種迅速辨明真相的能力。
普通眼光根本看不到這一真相,或者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才能看到。
果斷是勇氣在具體情況下的一個行動,當它成為性格特征時,又是精神上的一個習性。
但是我們這裡講的不是針對肉體所面臨危險的勇氣,而是敢于負責任的勇氣,就是某種程度上針對精神上面臨危險的勇氣。
這種勇氣是從理智中産生出來的,因此通常稱之為智者之勇[4],但它并不因此就是理智的表現,而是性情的表現。
純粹的理智還不是勇氣,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極聰明的人往往并不果斷。
因此理智必須首先喚起勇氣的情感,以便得到其支持和承載,因為在緊急時刻,情感比想法更能支配人。
在這裡,我們認為果斷的作用是在動機不足時,消除疑慮帶來的苦惱和遲疑帶來的危險。
不是很嚴謹的用語當然也把純粹的冒險傾向、大膽、無畏、蠻幹等叫作果斷,但是隻要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動機(不管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是恰當的還是錯誤的),我們就沒有理由評論他是否果斷,否則就是越俎代庖,說他有疑慮,而實際上他根本沒有。
我們在這裡隻能談動機的強弱問題。
我們還不至于迂腐到為用語的這一點不妥就争論不休,我們的說明隻是為消除一些錯誤的觀點。
這種戰勝疑慮狀态的果斷,隻能通過判斷力産生,具體是通過判斷力的一種完全特殊的活動。
我們認為,較深的認識和必要的情感簡單相加還不能産生果斷。
有些人雖然有完成最困難任務所需的極敏銳的洞察力,也不缺乏擔當的勇氣,但是在困難的場合還是做不到當機立斷。
他們的勇氣和他們的認識各自分開,互不施以援手,因此從中沒有産生第三種東西&mdash&mdash果斷。
隻有通過判斷力的活動才能産生果斷,這種活動使冒險的必要性成為一種意識,并通過冒險的必要性确立意志。
判斷力的這種特殊活動以對動搖和遲疑的懼怕來戰勝人内心的任何其他懼怕,從而在人類強有力的情感中形成果斷。
因此,從我們的标準來看,判斷力較差的人不可能是果斷的。
他們在困難的場合可能毫不遲疑地行動,但這是未經深思熟慮的,既然未經深思熟慮就行動,當然也就不會對自己有疑慮。
這樣的行動偶爾也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我們在此還要說:顯示出軍事天賦存在的,是平均的結果。
如果有人對我們這種論斷仍感奇怪,因為他認識的一些果斷的輕騎兵軍官并不是善于深思的人,那麼我們必須提醒他,這裡所說的是判斷力的一種特殊活動,而不是善于冥想的能力。
因此我們認為,果斷的存在應歸功于判斷力的特殊活動,而這種判斷力的特殊活動更多屬于堅強有力的人,而不是表面光鮮的人。
我們還可以舉出大量事例來證明果斷的這種由來。
例如有些人在職位較低時表現得非常果斷,在職位較高時卻失去了果斷。
盡管他們需要定下決心,但是他們又意識到一旦定下錯誤的決心,就會帶來諸多危險。
由于他們不熟悉自己面前的事物,于是其判斷力就失去了原有的力量。
他們越是認識到陷入猶豫不決帶來的危險,此前在低級别職位上越是習慣于不假思索地行動,現在就越會變得畏縮不決。
在提到眼力和果斷的時候,自然就得談談與其相關聯的應變能力。
在戰争這樣有意外出現的領域中,應變能力必然會起到大的作用,因為它不是别的,而正是一種能夠更有力地處置意外事件的能力。
人們欽佩應變能力能夠對意外的發問做出恰當的回答,也欽佩它在突然出現危險時能夠迅速找到應急的辦法。
這種回答和辦法無須超乎尋常,隻要恰當即可,因為經過成熟和冷靜思考的應變能力,即使不是什麼超乎尋常的(給我們的印象是平淡的),但作為判斷力的一個快速活動仍是令人欽佩的。
應變能力這個詞想必非常确切地表述了判斷力所給予幫助的及時和快速。
一個人具有這種可貴的素質,是應更多地歸功于其判斷力方面的特質,還是應更多地歸功于其性情的均衡發展,這要取決于具體情況,但是兩者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完全沒有。
對意外發問的恰當回答更多是聰明頭腦的傑作,而在突然遇到危險時拿出恰當的辦法則首先以性情的均衡發展為前提。
現在如果我們綜觀一下戰争所處環境的四個組成部分,即危險、勞頓、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人們要想在這種困難重重的環境中有把握地順利前進,就要在性情和判斷力方面擁有巨大的力量。
我們發現,戰事的講述者和報道者根據這些力量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形式把它們稱為幹勁、堅定、頑強、沉着和剛毅。
所有這些英雄本色的表現,都可以看作同一種意志力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
但是不管這些表現彼此是多麼近似,但它們畢竟不是一回事。
因此,在這裡把這些精神力量的不同表現至少較為仔細地區别一下,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
首先,為了讓我們的觀點明确,我們必須指出,給指揮官上述精神力量帶來挑戰的壓力、負擔、阻力(不管叫法如何)中,隻有極少一部分直接是敵人的活動、敵人的抵抗和敵人的行動。
敵人的活動直接影響到指揮官的首先隻是他個人的安危,但并未影響到他作為一名指揮官的活動。
如果敵人抵抗的時間不是兩小時,而是四小時,那麼指揮官面臨危險的時間也就不是兩小時,而是四小時。
這個危險因素顯然是随着指揮官職位的提高而減小的,對居于統帥地位的人來說,這意味着什麼呢?&mdash&mdash他沒有任何危險! 其次,敵人的抵抗之所以直接對指揮官産生影響,是由于敵人在較長的抵抗中使該指揮官的手段出現損失,以及他要承擔相關的責任。
部隊受到損失在指揮官心中引起的焦慮,首先就考驗和挑戰他的意志力。
但是我們認為這遠不是他不得不承受的最沉重的負擔,因為此時他隻是要把握住自己,而敵人抵抗所産生的其他一切影響是針對其部下的,并且通過他們反過來影響指揮官本人。
隻要一支部隊勇氣十足,帶着樂趣輕松地戰鬥,那麼指揮官就很少有必要在追求其目的時展示自己強大的意志力。
但是當情況變得困難時(要完成非凡的任務,是不可能沒有困難的),戰事就不再像綁在一部上足了潤滑油的機器[5]上那樣自如前行了,而是機器本身開始産生阻力,而克服這種阻力,就需要指揮官有強大的意志力。
對這一阻力,人們不一定理解為抗命和抗辯(盡管個别人常常有這種表現),而是部隊的物質和精神力量逐漸消亡給人帶來的總的感受,是看到流血犧牲後引起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情緒。
指揮官必須首先克服自己内心的這種情緒,然後與所有其他人的這種情緒做鬥争,因為他們的印象、感受、憂慮和意願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他。
一旦個人的力量不斷衰減,靠自己的意志再也不能激發和承載這一力量,那麼大量人員的全部惰性就會逐漸壓在統帥的意志上。
統帥必須用自己的胸中之火和精神之光重新點燃全體部下的信念之火和希望之光。
他在這一點上能做到什麼程度,就能在什麼程度上控制他們,繼續做他們的主帥。
一旦他做不到這一點,一旦他自己的勇氣不再足以重新鼓舞起所有部下的勇氣,那麼他就會被部下拉入表現出動物本性的低級地帶,從而出現臨危退縮和榮辱不分的現象。
這些就是在鬥争中一位指揮官的勇氣和精神力量為取得卓越的成就而必須克服的壓力。
這些壓力随部下人數的增多而加大,因此要想承受住這些壓力,指揮官的精神力量就必須随職位的提高而增加。
行動的幹勁表達的是引發行動的動機的強度。
這種動機可能來自頭腦中的信念,或者來自性情中的激情。
而要展示大的幹勁,來自性情中的激情是難以或缺的。
我們必須承認,在激烈的戰鬥中,人們内心充滿的所有宏大情感中,最有力和最持久的就是對榮譽和尊嚴的渴求。
在德語中,人們試圖用貪圖名譽[6]和虛榮[7]這樣的貶義詞來貶低這種渴求,未免有失公允。
當然,如果人們濫用這種高尚的追求,那麼恰恰是在戰争中必然會引發最令人憤慨的違背人性的不公正。
但是就這些感受的源頭來說,它們的确是在人性最高尚的感受之列。
在戰争中,它們是真正的生命氣息,賦予巨大的軀體[8]以靈魂。
其他一切情感(例如愛國心、追求理想的狂熱、複仇心,以及各種激情情緒),不管它們有可能變得多麼普遍,或者其中有些看上去多麼崇高,都不會讓對榮譽和尊嚴的追求可以缺失。
這些情感能在總的方面鼓舞和提高整個部隊的士氣,但不能賦予指揮官比部下更大的雄心,而這種雄心是指揮官要想在其位置上取得卓越成就所必須要具備的。
這些情感都不能像榮譽心那樣,把具體的軍事行動變成指揮官的個人财産,讓他像對待自己的田地那樣,努力以最佳方式加以利用,辛勤耕耘,細心播種,以期獲得豐收。
使軍隊發揮作用和取得勝利的,主要就是從最高一直到最低的各級指揮官的這種努力、活力[9]、競争熱情和進取心。
至于現在說到最高統帥,那麼我們要問:自古以來,有哪位傑出的統帥沒有榮譽心呢?或者,難道這樣一位沒有榮譽心的統帥是可以想象的嗎? 堅定是指意志對一次具體打擊的抵抗力,頑強則是指意志對持續打擊的抵抗力。
雖然堅定和頑強這兩個詞的意義十分接近,而且常常相互替代,但是它們在本質上的一個顯著不同是不容忽視的。
針對一次猛烈沖擊所表現出來的堅定可以來自單純的情感的力量,而頑強則要更多地有判斷力的支持,因為随着行動時間的延長,按計劃行事的重要性就增加了,頑強的力量有一部分就是來自這種計劃性。
現在我們來談談沉着或鎮定。
首先我們要問,應該如何理解它們。
沉着或鎮定顯然不是指情感表達強烈,不是指激情澎湃(因為這樣的話将違背所有的用語習慣),而是指即使在最激動和激情爆發時也能夠服從理智的能力。
這種能力僅來自理智的力量嗎?我們對此表示懷疑,因為有些人雖然具有突出的理智,卻不能自制。
盡管這個現象還不能證明我們的懷疑是正确的(因為有人會說,這裡需要的是理智的一種特殊的、也許是更有力的本性,而不是泛泛的本性),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即使在情感最沖動的時刻仍服從理智的這種力量,即我們所說的自制力,在情感中是有其一席之地的。
這種說法是更接近真相的。
這是一種别樣的情感,它使激情四射的各種強烈的情感保持平衡而不會損傷它們。
通過這種平衡,理智的支配作用才得到保證。
這種平衡力量無非是對人的尊嚴的感受,是最寶貴的自豪感,是内心最深處的需求,即希望随時随地作為一個有認知和理智的人發揮作用。
因此我們說,沉着是即使在最激動時也不失去平衡的一種強烈的性情。
如果我們從性情方面觀察一下不同類型的人,就會發現一類不大活躍的人。
我們把這類人叫作情感遲鈍或情感平淡的人。
第二類是非常活躍的人,但他們的情感從不超過一定的強度。
我們看到,這是一種情感豐富但又平靜的人。
第三類是很容易激動的人。
他們的情感就像火藥燃燒一樣迅速和猛烈,但不會持久。
最後,第四類是不為小事所動的人。
他們通常不是很快,而是逐漸采取行動,但是其情感非常有力,而且持續時間長很多。
這是一種情感強烈、深藏而不外露的人。
這種情感構成上的差異,很可能與活動于人的有機體中的各種身體力量的限度有關,并且來源于我們稱之為神經系統的具有兩重性的組織。
這一組織看來一方面與物質有聯系,另一方面又與精神有聯系。
在這個晦暗不明的領域,憑我們這點哲學知識是探索不出什麼的。
但是對我們來說,略微研究一下這幾類人在軍事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可以期待他們能表現出多大程度的沉着,卻是重要的。
情感平淡的人不會輕易失去鎮定,但是我們當然不能把這叫作沉着,因為他缺少任何力量。
可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這類人正是因為能夠一直保持鎮定,所以在戰争中才在一定程度上有他有用的一面。
他們往往缺乏行動的積極動機,也就是缺乏驅動力,結果就缺乏行動,但是他們也不容易壞事。
第二類人的特點是遇到小事容易被其激發而行動,遇到大事卻容易受其壓制而消沉。
這種類型的人平時活躍,會幫助個别遭遇不幸的人,但在整個民族遭遇災難時,卻隻是在一旁唉聲歎氣,不能奮起行動。
這類人在戰争中既能行動,也能保持鎮定,卻成不了什麼大事。
要成大事,就要一個強有力的、有頭腦的人有幹成大事的動機。
不過有這樣的性情的人很少是強有力和有獨立頭腦的人。
激動和暴躁的情感本身在現實生活中(也包括在戰争中)不是特别有利。
這種情感雖然有動力強的優點,但是維持不了多久。
如果這種容易激動的情感有發展成為勇氣和榮譽心的趨勢,那麼這種情感在戰争中的較低職位上往往非常有用。
原因很簡單,因為下級軍官指揮的軍事行動持續的時間很短,往往隻要下一個大膽的決心,振奮一下精神就夠了。
一次勇猛的沖鋒、一陣激情的喊殺聲是幾分鐘的事情,而一場激烈的會戰可能需要一整天,一個戰局則可能需要一年。
這種人在其情感快速沖動時,就倍加難以保持性情的平衡,因此常常失去理智。
對指揮作戰來說,這是他們最糟糕的一面。
但是如果人們斷言好激動的人從不可能是強大的,也就是說他們在最激動時從不可能保持平衡,那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既然他們通常是較為高尚的人,那麼在他們的内心中怎麼會沒有自尊的感受呢!在他們身上極少缺乏這種自尊心,但是沒有時間發揮出來,因此他們大多事後深感自愧。
如果他們通過教育、自己觀察和體驗,或早或晚地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方法,能在情緒激動時及時意識到自己内心與之抗衡的力量,那麼他們也能成為很沉着的人。
最後,是那一類很少激動而情感深沉的人。
這類人的行為方式與前一類人相比,就像炭火與火苗。
如果我們把軍事行動中的困難形象地比喻為龐然大物,那麼這類人最适合用其巨人般的力量把它推開。
其情感的作用如同巨大的物體在運動,雖然比較緩慢,卻更加勢不可擋。
盡管這類人不像前一類人那樣容易被其情感左右,不會被其情感拖入事後的自愧,但是如果認為他們不會失去平衡,不會受到盲目沖動的支配,那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一旦他們缺少自制這一寶貴的特點,或者當自制力不夠強大時,他們也會失去平衡,為盲目的沖動所支配。
在野蠻民族的偉大人物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種情況,因為在野蠻民族中對理智的培養較少,總容易讓沖動占上風。
但是即使是在文明民族及其最有教養的階層中,也充滿着這樣的現象:有些人為使用暴力的沖動所左右和拖曳着,就如同在中世紀,盜獵者被拴在鹿的身上拖過叢林一樣[10]。
因此,我們再重複一遍:性情強大的人不是隻會激動的人,而是即使在最激動的時刻也能保持平衡的人,盡管内心如暴風驟雨般激動,但他們的見解和信念卻像在暴風雨中颠簸的船上的羅盤指針,仍能進行最精确的活動。
所謂性格強,或者幹脆說有性格,指的是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這種信念可能是根據别人或者自己的見解得出的,也可能是某些原則、觀點、瞬間靈感或者任何理智思維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見解本身經常改變,那麼這一堅定性當然也就無從表現出來了。
見解經常改變,不一定是外界影響的結果,也可能是自己思維不斷活動的結果。
當然,這表明這一思維活動還有其特殊的不穩定性。
很明顯,如果一個人時刻都在改變其觀點,即使改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自己的思考,人們也不能說他有性格。
我們隻把那些信念非常穩定的人稱為有性格的人。
他們的信念之所以穩定,或是因為信念根深蒂固(很明确,這本身就不容易改變),或是因為像情感淡漠的人那樣缺乏思維活動,于是也就缺少改變信念的基礎,或是因為源自思維的一個指導原則,該原則認為要想讓意志活動明确無誤的話,就應在一定程度上拒絕改變看法。
在戰争中,人們在情感方面會有很多強烈的感受,他們了解的情況和得出的見解都不牢靠,因此在戰争中比在人類其他的任何活動中,都有更多的原因能使他們離開原來的道路,對自己和别人産生懷疑。
在戰争中,人們看到危險和痛苦帶來的慘烈景象。
這使情感很容易壓倒理智的信念,而且在一切現象都模糊不清的情況下,要得出深刻而明确的見解是如此困難,導緻人們對見解的改變變得更理解和更容易原諒了。
在戰争中,人們往往隻能揣測和感覺出行動所必須依據的真實情況,因此意見分歧在這裡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大,而且大量的感受像洪水一樣不斷沖擊着個人的信念。
即使是頭腦極為遲鈍的人也幾乎不會感受不到它們的沖擊,因為這些感受過于強烈和生動,而且總是同時針對性情産生作用。
隻有那些從一個較高處指導着行動的一般原則和觀點才可能是明确而深刻的認識的果實,而對當前具體情況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是以這些一般原則和觀點為依據的。
但是要堅持這些早先深思熟慮所得出的結論,不受當前不斷産生的看法和現象的影響,正是困難所在。
在具體情況和基本原則之間常常有廣闊的空間,這一空間并不總是可以用一系列明确的推論連接起來。
在這一空間裡,一定的自信心是必要的,一定的懷疑也是有好處的。
此時能幫到我們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一個指導原則。
這個原則是現成的,不是我們的思維提出來的,卻可以支配我們的思維。
這個原則就是:在一切猶豫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第一個看法,并且不放棄,直到有清晰的、令人确信的情況迫使我們放棄它。
人們必須堅信,經過驗證的原則具有較大的真實性,而在當下的現象很活躍時,不要忘記,這些當下現象的真實性是比較小的。
如果我們在猶豫的情況下仍能相信并堅持我們早先的信念,那麼我們的行動就具備了人們稱之為性格的那種堅定性和一貫性。
人們很容易看清,性情的平衡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性格的形成,因此性情豐富的人大多是很有性格的人。
在談到性格強時,我們會想到它的一個變種&mdash&mdash固執。
在具體情況下,往往很難劃清性格強與固執之間的界限。
相反,确定它們在概念上的區别看來并不難。
固執不是思維上的毛病。
我們所說的固執是指拒絕更好的見解。
如果把這種拒絕歸為思維上的毛病,那就會自相矛盾,因為思維能力就是提出見解的能力。
固執是性情上的毛病。
這種意志的執拗性,這種對他人意見的敏感性,隻能産生于一種特殊的私心。
有這種私心的人,其最大樂趣就在于隻是用自己的精神活動支配自己和别人。
假如固執不是比虛榮心稍好些,那麼我們就會把它叫作一種虛榮心了。
虛榮心滿足于表面,固執則滿足于事實。
因此我們說,一旦拒絕他人的見解不是由于有更好的信念,不是由于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原則,而是出于一種抵觸情緒,那麼性格強就變成固執了。
即使這個定義對我們的實際幫助不大(如同我們已經承認的那樣),但是它畢竟可以阻止我們認為固執隻是性格強的一個簡單的提升。
固執雖然與性格強很接近,并與之相鄰,但是與它有本質上的區别。
固執對性格強的提升很少,以至于甚至十分固執的人由于缺少頭腦,其性格并不強。
以上我們了解了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在戰争中應具備哪些由性情和理智共同發揮作用的素質,現在我們來談談軍事活動的一個特點。
這個特點即使不是最重要的,恐怕也可被視為是最強有力的。
它隻要求有思考能力,而與性情力量無關。
這就是戰争與地形地貌的關系。
首先,這種關系是始終存在的,以至于人們根本不可能設想我們訓練有素的部隊的一個軍事行動不是在一定的空間裡進行的。
其次,這種關系具有最具決定性的重要性,因為它能影響,有時甚至完全改變所有力量的效果。
最後,這種關系往往一方面涉及具體地點的最細微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包括最廣闊的空間。
這樣,戰争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就使其活動具有顯著的特點。
我們看到,人類與地形地貌有關的其他活動(例如園藝、農業、房屋建築、水利工程、采礦、狩獵和林業等),其空間都是很有限的,不久就可以相當準确地探索清楚。
而在戰争中的指揮官則不得不在一個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空間中行動,指揮官的眼睛無法一覽無餘地看到這個空間,即使盡最大努力也不是總能夠探索清楚,而且空間在不斷變換,指揮官也極少能真正了解它。
一般來說,雖然對手也面臨同樣情況,但是,首先,當雙方面臨共同的困難時,誰能憑借才能和訓練有素克服它,誰就會擁有很大的好處;其次,我們這裡所說的雙方困難相同,隻是總的來說是存在的,絕不是針對具體情況而言,因為在具體情況下,交戰雙方中的一方(防禦者)通常對當地地形比另一方熟悉得多。
對這種極為特殊的困難,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思維禀賦來克服。
這種禀賦用一個過于狹義的表述來說就是方位感。
方位感就是對任何地點迅速形成正确的幾何概念,從而每次在該地點都可輕易判明方位的能力。
顯然這是想象力的一種活動。
了解地形時,雖然一方面要靠肉眼,另一方面要靠頭腦(頭腦用它從科學和經驗汲取得到的認識補充肉眼所沒有看到的,并把肉眼看到的片段合成整體),但是要使這個整體鮮活地呈現在腦海裡,成為一幅畫,成為一張在内心繪制的地圖,并得以長久地保留,使具體的筆畫不會時常模糊不清,則隻有我們稱之為想象力的這種思維力量能做到。
如果一位有天賦的詩人或者畫家感覺受到了傷害,因為我們認為他奉若女神的想象力起到了判斷方位的作用;如果他聳聳肩說,這樣說來豈不是一位機敏的青年獵手也要有出色的想象力,那麼我們願意承認,我們這裡所說的隻是想象力在很窄範圍内的運用,隻是它十分低微的職能。
但是無論這種職能多麼小,它畢竟來自這種自然力量,因為如果完全沒有想象力,那就很難把物體依其形式上的聯系而清晰地想象出來。
我們願意承認,良好的記憶力對這方面幫助很大,但是是否就可以據此認為記憶力是一種獨立的思維力量,或者能更好地固定對這些事物的記憶,恰恰是由于想象力呢?我們對此不得不更多的是給不出确切的答案,因為就某些關系來看,對這兩種思維力量本來就是難以分開考慮的。
不可否認,日常訓練和頭腦的認知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著名統帥弗朗索瓦·盧森堡[11]的著名副參謀長[12]皮塞居爾[13]說,當初他在這方面不大相信自己,因為他注意到,每當他要去遠處取口令時總是走錯路。
職位越高,這種才能的運用範圍自然就越廣。
如果說,輕騎兵和步兵在偵察時必須善于認路,通常為此隻需具備有限的判斷力和想象力,那麼統帥就必須了解一個省份和一個國家的地理概況,并且不能因此就可以缺少具體的方位感,而是必須在眼前總是鮮活地呈現出道路、河流和山脈的特征。
雖然對他而言,各類情報、地圖、書籍和回憶錄能在總的情況掌握方面提供很多幫助,周圍的參謀人員能在細節掌握方面提供很多幫助,但是毫無疑問,如果一位統帥擁有迅速而清晰地判斷地形的出色才能,那麼這可以使他的整個行動進行得更為輕松和更有把握,使他内心避免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無助感,從而較少依賴别人。
如果把這種能力歸功于想象力,那麼這也幾乎是軍事活動要求想象力這位歡鬧女神要做的唯一貢獻了。
除此以外,想象力對軍事活動更多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
我們認為,到此為止已經論述了軍事行動要求人們具備的才智和情感力量的各種表現。
思維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共同起作用的力量處處都需要,因此人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盡管軍事行動的各種現象是簡單的和不怎麼複雜的,但是不具備卓越思維能力的人卻不會取得卓越的戰果。
有了上述的觀點,人們就不會再盲從地認為&ldquo對敵人一處陣地進行迂回&rdquo這一出現過千百次、本身很自然的行動,以及很多類似的行動是高度運用智慧的傑作了。
當然,人們習慣于把樸實能幹的軍人與習慣沉思、想象力豐富或富有見解的人,以及有各種學曆光環的人對立起來,這種對立也決非沒有現實性,但是這并不證明軍人的能幹隻表現在勇氣方面,也不證明軍人要成為出色的勇士就不需要某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和才能。
我們不得不反複指出,有些人一旦到達其認知無法再适應的較高職位,他們就失去了這種特殊的思維活動能力,這樣的事例是再常見不過了。
我們還不得不經常提醒讀者,我們所說的卓越的成就指的是那些能給人們在其從事的事務中帶來聲譽的成就。
因此在戰争中,每一級指揮官都應具備相應的思維能力、聲望和榮譽。
統帥(居于整個戰争或一個戰區之首的将帥)與他下一個指揮層級之間的差别是很大的。
理由很簡單,因為後者要受到具體得多的領導和監督,因此他們的思維活動範圍就要小得多。
這就讓人通常隻看到在最高職位上的人有傑出的思維活動,而認為其下各級人員隻要具備一般的思維能力就足夠了。
是的,人們的确看到,有些長期在軍中服務而頭發斑白了的、職位僅次于統帥的指揮官,由于多年隻從事某一方面的活動而思想貧乏了,人們甚至認為他們已經有些愚鈍了,因此在敬佩其勇氣的同時又譏笑其頭腦簡單。
我們并不打算為這些勇敢者争取更好的聲譽,這樣做不會提升其任何作用,也不會給他們帶來多少快樂,我們隻是想指明事實,提醒人們不要誤以為一個有勇無謀之徒在戰争中也能取得卓越的戰果。
既然我們在最低的職位上就已經要求那些應成為優秀指揮官的人具有卓越的思維能力,而且要求這一能力随職位的提升而提高,那麼自然就會從中得出結論:我們對那些在軍隊中享有聲望的、處于二把手位置的指揮官,完全不應認為他們愚鈍。
與博學的學者、精明的商人、善辯的政客相比,他們看似頭腦簡單,但是這不應誤導我們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