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前言

關燈


    其中第二監察部下轄第1、第5和第6炮兵旅,分别位于東普魯士、西普魯士和西裡西亞。

    &mdash&mdash譯者注 [17]格奈澤瑙(AugustWilhelmAntonGrafGneisenau,1760&mdash1831),伯爵,普魯士元帥。

    1806年耶拿會戰大敗後,與沙恩霍斯特等一起緻力于軍事制度改革,是普魯士和德國總參謀部的創建者之一,1813&mdash1815年任布呂歇爾元帥的參謀長。

    &mdash&mdash譯者注 [18]波森(Posen),即今波蘭大波蘭省首府波茲南(Poznan),位于瓦特河畔。

    &mdash&mdash譯者注 [19]格奈澤瑙因患霍亂于1831年8月23日在波森逝世。

    &mdash&mdash譯者注 [20]厄策爾(FranzAugustO&primeEtzel,1784&mdash1850),普魯士少将。

    1825&mdash1835年任普魯士軍事學院地形學和地理學教官。

    1847年晉升少将。

    &mdash&mdash譯者注 [21]克勞塞維茨的軍事遺著共十卷,本書是其中的前三卷,即戰争理論部分,後七卷是曆史部分,對一些戰例進行了記述和評析。

    &mdash&mdash譯者注 [22]即弗裡德裡希·威廉·馮·布呂爾(FriedrichWilhelmvonBrühl,1791&mdash1859),伯爵,普魯士中将。

    1828年成為普魯士元帥格奈澤瑙的女婿。

    &mdash&mdash譯者注 [23]指當時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三世(1770&mdash1840)的次子威廉王子(WilhelmFriedrichLudwigvonPreussen,1797&mdash1888)及其夫人奧古斯塔。

    1861年1月2日,威廉王子在其長兄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逝世後成為普魯士國王,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首位皇帝(即威廉一世)。

    &mdash&mdash譯者注 [24]即後來的弗裡德裡希三世(FriedrichⅢ.,1831&mdash1888),1888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在位僅99天即因喉癌去世。

    &mdash&mdash譯者注 [25]波茨坦(Potsdam),今德國勃蘭登堡州首府,東北距柏林約30公裡。

    &mdash&mdash譯者注 [26]大理石宮(dasMarmorpalais),位于波茨坦附近,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二世命人于1787&mdash1792年興建。

    &mdash&mdash譯者注 [27]瑪麗·馮·克勞塞維茨(MarievonClausewitz,1779&mdash1836),伯爵,薩克森将軍阿道夫·馮·布呂爾伯爵之女,普魯士将軍和軍事理論家、本書作者卡爾·馮·克勞塞維茨之妻。

    &mdash&mdash譯者注 [28]布呂爾系曆史上薩克森和圖林根地區的著名貴族姓氏。

    本書編者瑪麗出生時即為布呂爾伯爵,其父阿道夫·馮·布呂爾曾任薩克森和普魯士騎兵司令,祖父海因裡希·馮·布呂爾曾任薩克森選帝侯國首相,在七年戰争中曾與普魯士為敵。

    &mdash&mdash譯者注 [29]威廉王妃(PrinzessinWilhelm),即普魯士威廉王子的夫人奧古斯塔(AugustavonSachsenWeimar-Eisenach,1811&mdash1890)。

    &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