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版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貴記憶和對未來的希望,擁有我親愛的丈夫留給我的朋友們的關切和友誼,并且令人振奮地感受到其罕見的價值已經得到如此普遍和光榮的認可,因此我依舊感到非常幸福。
一對高貴的貴族伉俪[23]出于對我的信任,召我到他們身邊任職。
這一信任對我又是一個新的安慰,為此我要感謝上帝,因為這一信任為我帶來了一份光榮的工作。
我愉快地投身于這份工作。
願上帝賜福于這一工作,希望目前由我侍奉的尊貴的小王子[24]将來能夠閱讀本書,并受到本書的鼓舞而付諸可與其榮耀祖先比肩的行動! 1832年6月30日書于波茨坦[25]附近的大理石宮[26] 瑪麗·馮·克勞塞維茨[27] 布呂爾世襲伯爵[28]、威廉王妃[29]殿下侍從長 *** [1]《戰争論》手稿中有些段落是作者夫人的筆迹,可能是為作者抄寫的内容。
&mdash&mdash譯者注 [2]沙恩霍斯特(GerhardJohannDavidvonScharnhorst,1755&mdash1813),普魯士将軍,普魯士總參謀部體制的奠基人。
曾創辦普魯士軍事學院,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等職。
著有《炮兵研究指南》《軍事回憶錄》《軍官手冊》等。
&mdash&mdash譯者注 [3]1801年,克勞塞維茨被派往普魯士步兵和炮兵青年軍官學校接受三年培訓,在此期間與時任校長的沙恩霍斯特中校相識,并深受其影響。
&mdash&mdash譯者注 [4]普通軍事學校(dieAllgemeineKriegsschule),即普魯士軍事學院,由沙恩霍斯特于1810年10月15日在柏林創辦。
&mdash&mdash譯者注 [5]即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1770&mdash1840)的長子,後來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FriedrichWilhelmⅣ.,1795&mdash1861),1840&mdash1861年期間為普魯士國王。
&mdash&mdash譯者注 [6]這篇文章收錄在本書第三卷的附錄中。
&mdash&mdash譯者注 [7]科布倫茨(Koblenz),今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北部一城市,位于摩澤爾河和萊茵河交彙處。
&mdash&mdash譯者注 [8]指1812&mdash1815年期間拿破侖對俄戰争,以及反法聯盟對法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9]孟德斯鸠(CharlesdeSecondatMontesquieu,1689&mdash1755),男爵,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著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劄》等。
&mdash&mdash譯者注 [10]指孟德斯鸠經過27年研究,于1748年11月出版《論法的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1]原文如此(einkleinerOktavband)。
&mdash&mdash譯者注 [12]柏林(Berlin),今德國首都。
曆史上曾是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和普魯士的首都。
&mdash&mdash譯者注 [13]近代戰争(neuereKriege),指法國革命以後的曆次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14]當時普魯士軍事學院院長主要負責學院日常行政管理和紀律懲戒。
&mdash&mdash譯者注 [15]布雷斯勞(Breslau),即今波蘭下西裡西亞省首府弗羅茨瓦夫(Wrocaw),18、19世紀西裡西亞的首府和軍事重鎮。
位于奧得河畔。
&mdash&mdash譯者注 [16]1820年4月,普軍炮兵部隊分為三個監察部,各轄3個炮兵旅
一對高貴的貴族伉俪[23]出于對我的信任,召我到他們身邊任職。
這一信任對我又是一個新的安慰,為此我要感謝上帝,因為這一信任為我帶來了一份光榮的工作。
我愉快地投身于這份工作。
願上帝賜福于這一工作,希望目前由我侍奉的尊貴的小王子[24]将來能夠閱讀本書,并受到本書的鼓舞而付諸可與其榮耀祖先比肩的行動! 1832年6月30日書于波茨坦[25]附近的大理石宮[26] 瑪麗·馮·克勞塞維茨[27] 布呂爾世襲伯爵[28]、威廉王妃[29]殿下侍從長 *** [1]《戰争論》手稿中有些段落是作者夫人的筆迹,可能是為作者抄寫的内容。
&mdash&mdash譯者注 [2]沙恩霍斯特(GerhardJohannDavidvonScharnhorst,1755&mdash1813),普魯士将軍,普魯士總參謀部體制的奠基人。
曾創辦普魯士軍事學院,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等職。
著有《炮兵研究指南》《軍事回憶錄》《軍官手冊》等。
&mdash&mdash譯者注 [3]1801年,克勞塞維茨被派往普魯士步兵和炮兵青年軍官學校接受三年培訓,在此期間與時任校長的沙恩霍斯特中校相識,并深受其影響。
&mdash&mdash譯者注 [4]普通軍事學校(dieAllgemeineKriegsschule),即普魯士軍事學院,由沙恩霍斯特于1810年10月15日在柏林創辦。
&mdash&mdash譯者注 [5]即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1770&mdash1840)的長子,後來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威廉四世(FriedrichWilhelmⅣ.,1795&mdash1861),1840&mdash1861年期間為普魯士國王。
&mdash&mdash譯者注 [6]這篇文章收錄在本書第三卷的附錄中。
&mdash&mdash譯者注 [7]科布倫茨(Koblenz),今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北部一城市,位于摩澤爾河和萊茵河交彙處。
&mdash&mdash譯者注 [8]指1812&mdash1815年期間拿破侖對俄戰争,以及反法聯盟對法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9]孟德斯鸠(CharlesdeSecondatMontesquieu,1689&mdash1755),男爵,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
著有《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劄》等。
&mdash&mdash譯者注 [10]指孟德斯鸠經過27年研究,于1748年11月出版《論法的精神》。
&mdash&mdash譯者注 [11]原文如此(einkleinerOktavband)。
&mdash&mdash譯者注 [12]柏林(Berlin),今德國首都。
曆史上曾是勃蘭登堡選帝侯國和普魯士的首都。
&mdash&mdash譯者注 [13]近代戰争(neuereKriege),指法國革命以後的曆次戰争。
&mdash&mdash譯者注 [14]當時普魯士軍事學院院長主要負責學院日常行政管理和紀律懲戒。
&mdash&mdash譯者注 [15]布雷斯勞(Breslau),即今波蘭下西裡西亞省首府弗羅茨瓦夫(Wrocaw),18、19世紀西裡西亞的首府和軍事重鎮。
位于奧得河畔。
&mdash&mdash譯者注 [16]1820年4月,普軍炮兵部隊分為三個監察部,各轄3個炮兵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