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墓誌銘
關燈
小
中
大
議類皆如此。
英宗即位,拜給事中。
治平三年,累上表乞緻仕,未允。
久之,拜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
為政不略細故,或謂大臣不宜自勞,公曰:「此民事也,吾不敢忽。
」以是民尤愛之。
明年,今上即位,遷左丞。
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師緻仕。
命未至,而公以六月十一日薨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三。
即以其年十一月某日,葬於常州晉陵縣萬安鄉之隆亭。
公之曾祖諱持,累贈太傅。
曾祖妣歐陽氏,追封晉陵郡太夫人。
祖諱徽,累贈太師。
祖妣楊氏,追封華陰郡太夫人;餘氏,嘉興郡太夫人;餘氏,丹陽郡太夫人;龔氏,武陵郡太夫人。
父諱霖,累贈太師兼中書令。
妣沈氏,追封東陽郡太夫人;貝氏,南陽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
公累階光祿大夫,勳上柱國,開國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推誠保德翊戴功臣。
初娶吳氏,追封蘭陵郡夫人;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
子男五人:長曰宗堯,今為都官員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質,國子博士;次曰宗炎,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秘書省正字,早卒。
女四人,皆適士族。
孫:誌修,太常寺太祝;行修,守秘書省校書郎;簡修,試秘書省校書郎;世修、德修、安修、奕修、慎修、益修。
公自為進士,知名於時。
楊文公億得其詩,題於秘閣,歎曰:「吾恨未識此人!」其舉進士也,謝陽夏公絳薦公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謝公亦以此自負。
少嘗善一浮圖,其人將死,謂公曰:「我有秘術,能化瓦石為黃金,子其葬我,我以此報子。
」公曰:「爾之後事,吾敢不勉?秘術,非吾欲也。
」浮圖歎曰:「子之志,未可量也。
」其篤行自勵,至於貴顯,常如布衣時。
有文集四十卷。
銘曰: 允矣胡公,順外剛中。
惟初暨終,一德之恭。
公之燕居,其氣溫溫。
舉必可法,思而後言。
公在朝廷,正色侃侃。
蔚有嘉謀,憂深慮遠。
不迎利趨,不畏勢反。
有或不從,後必如之。
久而愈信,孰不公思?侍從之親,樞機之密。
名望三朝,清職峻秩。
愷悌之仁,宜國黃耇。
七十而止,孰雲多壽。
惟善在人,刻銘不朽。
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 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人也。
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為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館閣校勘。
慶曆三年,以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注。
是時天下無事,士大夫弛於久安,一日元昊叛,師久無功。
天子慨然厭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議,進退二三大臣,又詔增置諫官四員,使拾遺補闕,所以遇之甚寵。
公以材名在選中,遇事感激,無所回避,權幸畏斂,不敢撓法幹政,而上得益與大臣圖議。
明年,屢下詔書,勸農桑,興學校,革弊修廢,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
於此之時,言事之臣無日不進見,而公之補益為尤多。
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
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運使。
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利,為公立生祠於塘側。
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
丁父憂,服除,判三司鹽鐵勾院,復修起居注。
今參知政事唐公介,時為禦史,以直言忤旨,貶春州別駕。
廷臣無敢言者,公獨論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復召用。
皇祐四年,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內銓。
禦史呂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適罷台職,除他官,公封還辭頭,不草制。
其後屢有除授非當者,必皆封還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
」命特賜冠帔以寵之。
至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
未幾,復知泉州。
公為政精明,而於閩人,尤知其風俗。
至則禮其士之賢者,以勸學興善,而變民之故,除其甚害。
往時閩人多好學,而專用賦以應科舉,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至數百人,公為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率。
延見處士陳烈,尊以師禮,而陳襄、鄭穆方以德行著稱鄉裡,公皆折節下之。
閩俗重兇事,其奉浮圖,會賓客,以盡力豐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裡羞。
而奸民、遊手、無賴子,幸而貪飲食,利錢財,來者無限極,往往至數百千人。
至有親亡,秘不舉哭,必破產辦具而後敢發喪者。
有力者乘其急時,賤買其田宅,而貧者立券舉責,終身困不能償。
公曰:「弊有大於此邪!」即下令禁止。
至於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類,皆痛斷絕之,然後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使治疾病。
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條其事,作五戒以教諭之。
久之,閩人大便。
公既去,閩人相率詣州,請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許謝,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於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 嘉祐五年,召拜翰
英宗即位,拜給事中。
治平三年,累上表乞緻仕,未允。
久之,拜尚書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杭州。
為政不略細故,或謂大臣不宜自勞,公曰:「此民事也,吾不敢忽。
」以是民尤愛之。
明年,今上即位,遷左丞。
五月,公以疾告,遂除太子少師緻仕。
命未至,而公以六月十一日薨於正寢,享年七十有三。
即以其年十一月某日,葬於常州晉陵縣萬安鄉之隆亭。
公之曾祖諱持,累贈太傅。
曾祖妣歐陽氏,追封晉陵郡太夫人。
祖諱徽,累贈太師。
祖妣楊氏,追封華陰郡太夫人;餘氏,嘉興郡太夫人;餘氏,丹陽郡太夫人;龔氏,武陵郡太夫人。
父諱霖,累贈太師兼中書令。
妣沈氏,追封東陽郡太夫人;貝氏,南陽郡太夫人;李氏,金城郡太夫人。
公累階光祿大夫,勳上柱國,開國安定爵公,食邑二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推誠保德翊戴功臣。
初娶吳氏,追封蘭陵郡夫人;再娶何氏,封南康郡夫人。
子男五人:長曰宗堯,今為都官員外郎;次曰遵路,早卒;次曰宗質,國子博士;次曰宗炎,著作佐郎;次曰宗厚,秘書省正字,早卒。
女四人,皆適士族。
孫:誌修,太常寺太祝;行修,守秘書省校書郎;簡修,試秘書省校書郎;世修、德修、安修、奕修、慎修、益修。
公自為進士,知名於時。
楊文公億得其詩,題於秘閣,歎曰:「吾恨未識此人!」其舉進士也,謝陽夏公絳薦公為第一,公名以此益彰,而謝公亦以此自負。
少嘗善一浮圖,其人將死,謂公曰:「我有秘術,能化瓦石為黃金,子其葬我,我以此報子。
」公曰:「爾之後事,吾敢不勉?秘術,非吾欲也。
」浮圖歎曰:「子之志,未可量也。
」其篤行自勵,至於貴顯,常如布衣時。
有文集四十卷。
銘曰: 允矣胡公,順外剛中。
惟初暨終,一德之恭。
公之燕居,其氣溫溫。
舉必可法,思而後言。
公在朝廷,正色侃侃。
蔚有嘉謀,憂深慮遠。
不迎利趨,不畏勢反。
有或不從,後必如之。
久而愈信,孰不公思?侍從之親,樞機之密。
名望三朝,清職峻秩。
愷悌之仁,宜國黃耇。
七十而止,孰雲多壽。
惟善在人,刻銘不朽。
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 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人也。
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為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館閣校勘。
慶曆三年,以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注。
是時天下無事,士大夫弛於久安,一日元昊叛,師久無功。
天子慨然厭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議,進退二三大臣,又詔增置諫官四員,使拾遺補闕,所以遇之甚寵。
公以材名在選中,遇事感激,無所回避,權幸畏斂,不敢撓法幹政,而上得益與大臣圖議。
明年,屢下詔書,勸農桑,興學校,革弊修廢,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
於此之時,言事之臣無日不進見,而公之補益為尤多。
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
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運使。
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利,為公立生祠於塘側。
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
丁父憂,服除,判三司鹽鐵勾院,復修起居注。
今參知政事唐公介,時為禦史,以直言忤旨,貶春州別駕。
廷臣無敢言者,公獨論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復召用。
皇祐四年,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內銓。
禦史呂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適罷台職,除他官,公封還辭頭,不草制。
其後屢有除授非當者,必皆封還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
」命特賜冠帔以寵之。
至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
未幾,復知泉州。
公為政精明,而於閩人,尤知其風俗。
至則禮其士之賢者,以勸學興善,而變民之故,除其甚害。
往時閩人多好學,而專用賦以應科舉,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至數百人,公為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率。
延見處士陳烈,尊以師禮,而陳襄、鄭穆方以德行著稱鄉裡,公皆折節下之。
閩俗重兇事,其奉浮圖,會賓客,以盡力豐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裡羞。
而奸民、遊手、無賴子,幸而貪飲食,利錢財,來者無限極,往往至數百千人。
至有親亡,秘不舉哭,必破產辦具而後敢發喪者。
有力者乘其急時,賤買其田宅,而貧者立券舉責,終身困不能償。
公曰:「弊有大於此邪!」即下令禁止。
至於巫覡主病蠱毒殺人之類,皆痛斷絕之,然後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使治疾病。
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條其事,作五戒以教諭之。
久之,閩人大便。
公既去,閩人相率詣州,請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許謝,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於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
」 嘉祐五年,召拜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