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狀
關燈
小
中
大
。
聞其自敗衄以來,君臣恐懼,日夜謀議,通招丁口,扌柬募甲兵,處處開教閱之場,家家括糧馬之數。
以其天姿驍勁之俗,加以日夜訓練之勤,則其強難敵矣。
今虜國雖未有人,然大抵為國者久無事則人難見,因用兵則將自出。
使其交戰既頻,而謀臣猛將爭能並出,則是夾山一敗,警其四十年因循之弊,變驕心而為憤誌,化惰卒而為勁兵,因屢戰而得驍將。
此乃北虜之福,非中國之福也。
此臣所謂將來之患者也。
然二虜勢非久相攻者也,一二年間不能相並,則必復合。
使北虜驅新勵之強兵,無西人之後害,而南向以窺河北,則又將來之患大者也。
臣雖不知朝廷顧河北為如何,但於本路之事,以今年較去年,則亦可見。
去年以前,河北官吏無大小,皆得舉材而擇能,急於用人如不及者,惟恐一事之失計故也。
自今春已來,差除漸循舊弊,凡幹敏之吏熟於北方事者,舉留奏乞,百不一從。
不惟使材臣能吏不勸而殆,亦足見朝廷不憂河北之事辦否也。
至如廢緣邊久任之制而徙劉貽孫,以王世文當冀州,李中吉當廣信,王中庸當保州,劉忠順當邢州,如此數人,於閑慢州軍尚憂敗政,況於邊要之任乎?臣愚以朝廷不以北事為憂,則又怯懼如此;既曰懼矣,則於用人之際又若忽而不憂,此臣之所未諭也。
臣聞敵人侵我冶谷,雖立寨屋三十餘間,然尚遲延,未敢便貯兵甲,更伺我意緊慢。
若不及早毀拆而少緩縱之,使其以兵守之,則尤難爭矣,此旦夕之間不可失也。
至於湯則,亦聞囚而未敢殺,此亦不可不爭。
臣願陛下但以將來之患為憂,不忘此事,用人之際,革去舊例而惟材是擇,勿聽小人之繆謀,勿於忠良而疑貳,使得上下畢力,庶幾漸成禦備。
至於目今小事,未銷過自怯懼。
夫事之利害,激切而言,則議者以為太過;言不激切,則聽者或未動心。
此自古以為難也。
況未形之事,雖曰必然,而敢冀盡信乎?伏望陛下留意聽納,不以人廢言,則庶竭愚瞽,少裨萬一。
謹具狀奏聞。
論劉三嘏事狀 臣伏見契丹宣徽使劉三嘏挈其愛妾兒女等七口,向化南歸,見在廣信軍聽候朝旨。
竊慮朝廷隻依常式,投來人等,依例約回不納。
國家大患,無如契丹,自四五十年來,智士謀臣晝思夜算,未能為朝廷出一奇策,坐而製之。
今天與吾時,使其上下乖離,而親貴臣忽來歸我,此乃陛下威德所加,祖宗社稷之福。
竊慮憂國之臣,過有思慮,以為納之別恐引惹。
臣請略陳納之、卻之二端利害,伏望聖慈裁擇其可。
往年山遇舍元昊而歸朝,邊臣為國家存信,拒而遣之。
元昊甘心山遇,盡誅其族。
由是河西之人皆怒朝廷不納,而痛山遇以忠而赤族。
吾既自絕西人歸化之路,堅其事賊之心,然本欲存信以懷元昊,而終至叛逆,幾困天下。
是拒而不納,未足存信,而反與賊堅人心,此已驗之效也。
其後朝廷悟其失計,歸罪郭勸,悔已難追矣。
此事不遠,可為鑒戒,伏望陛下思之。
此不可拒而可納一也。
三嘏是契丹貴臣,秉節鉞,兼宣徽,可謂至親且貴矣。
一旦君臣離心,走而歸我,是彼國中大醜之事,必須掩諱,不欲人聞,必不敢明言求之於我。
此其可納二也。
況彼來投,又無追者相繼,既絕蹤跡,別無明驗,雖欲索之於我,難以為辭。
此其可納三也。
三嘏既彼之貴臣,彼國之事無不與知,今既南來,而彼之動靜虛實我盡知之,可使契丹日夕懼我攻取之不暇,安敢求索於我,自起兵端?若使契丹疑三嘏果在中國,則三四十年之間,卒無南向之患。
此又納之大利,其可納四也。
彼既窮來歸我,若拒而遣之,使其受山遇之禍,則幽燕之間,四五十年來,心欲南向之人盡絕其歸路,而堅其事狄之心,思為三嘏報仇於中國,又終不能固契丹之信。
此為誤計,其失尤多。
且三嘏在中國,則契丹必盡疑幽燕之人,是其半國離心,常恐向背。
凡契丹南寇,常借藉幽燕,使其盡疑幽燕之人,則可無南寇之患。
此又可納大利五也。
古語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此不可失之幾也。
其劉三嘏,伏望速降密旨與富弼,令就近安存,津遣赴闕。
惟乞決於睿斷,不惑群言。
取進止。
聞其自敗衄以來,君臣恐懼,日夜謀議,通招丁口,扌柬募甲兵,處處開教閱之場,家家括糧馬之數。
以其天姿驍勁之俗,加以日夜訓練之勤,則其強難敵矣。
今虜國雖未有人,然大抵為國者久無事則人難見,因用兵則將自出。
使其交戰既頻,而謀臣猛將爭能並出,則是夾山一敗,警其四十年因循之弊,變驕心而為憤誌,化惰卒而為勁兵,因屢戰而得驍將。
此乃北虜之福,非中國之福也。
此臣所謂將來之患者也。
然二虜勢非久相攻者也,一二年間不能相並,則必復合。
使北虜驅新勵之強兵,無西人之後害,而南向以窺河北,則又將來之患大者也。
臣雖不知朝廷顧河北為如何,但於本路之事,以今年較去年,則亦可見。
去年以前,河北官吏無大小,皆得舉材而擇能,急於用人如不及者,惟恐一事之失計故也。
自今春已來,差除漸循舊弊,凡幹敏之吏熟於北方事者,舉留奏乞,百不一從。
不惟使材臣能吏不勸而殆,亦足見朝廷不憂河北之事辦否也。
至如廢緣邊久任之制而徙劉貽孫,以王世文當冀州,李中吉當廣信,王中庸當保州,劉忠順當邢州,如此數人,於閑慢州軍尚憂敗政,況於邊要之任乎?臣愚以朝廷不以北事為憂,則又怯懼如此;既曰懼矣,則於用人之際又若忽而不憂,此臣之所未諭也。
臣聞敵人侵我冶谷,雖立寨屋三十餘間,然尚遲延,未敢便貯兵甲,更伺我意緊慢。
若不及早毀拆而少緩縱之,使其以兵守之,則尤難爭矣,此旦夕之間不可失也。
至於湯則,亦聞囚而未敢殺,此亦不可不爭。
臣願陛下但以將來之患為憂,不忘此事,用人之際,革去舊例而惟材是擇,勿聽小人之繆謀,勿於忠良而疑貳,使得上下畢力,庶幾漸成禦備。
至於目今小事,未銷過自怯懼。
夫事之利害,激切而言,則議者以為太過;言不激切,則聽者或未動心。
此自古以為難也。
況未形之事,雖曰必然,而敢冀盡信乎?伏望陛下留意聽納,不以人廢言,則庶竭愚瞽,少裨萬一。
謹具狀奏聞。
論劉三嘏事狀 臣伏見契丹宣徽使劉三嘏挈其愛妾兒女等七口,向化南歸,見在廣信軍聽候朝旨。
竊慮朝廷隻依常式,投來人等,依例約回不納。
國家大患,無如契丹,自四五十年來,智士謀臣晝思夜算,未能為朝廷出一奇策,坐而製之。
今天與吾時,使其上下乖離,而親貴臣忽來歸我,此乃陛下威德所加,祖宗社稷之福。
竊慮憂國之臣,過有思慮,以為納之別恐引惹。
臣請略陳納之、卻之二端利害,伏望聖慈裁擇其可。
往年山遇舍元昊而歸朝,邊臣為國家存信,拒而遣之。
元昊甘心山遇,盡誅其族。
由是河西之人皆怒朝廷不納,而痛山遇以忠而赤族。
吾既自絕西人歸化之路,堅其事賊之心,然本欲存信以懷元昊,而終至叛逆,幾困天下。
是拒而不納,未足存信,而反與賊堅人心,此已驗之效也。
其後朝廷悟其失計,歸罪郭勸,悔已難追矣。
此事不遠,可為鑒戒,伏望陛下思之。
此不可拒而可納一也。
三嘏是契丹貴臣,秉節鉞,兼宣徽,可謂至親且貴矣。
一旦君臣離心,走而歸我,是彼國中大醜之事,必須掩諱,不欲人聞,必不敢明言求之於我。
此其可納二也。
況彼來投,又無追者相繼,既絕蹤跡,別無明驗,雖欲索之於我,難以為辭。
此其可納三也。
三嘏既彼之貴臣,彼國之事無不與知,今既南來,而彼之動靜虛實我盡知之,可使契丹日夕懼我攻取之不暇,安敢求索於我,自起兵端?若使契丹疑三嘏果在中國,則三四十年之間,卒無南向之患。
此又納之大利,其可納四也。
彼既窮來歸我,若拒而遣之,使其受山遇之禍,則幽燕之間,四五十年來,心欲南向之人盡絕其歸路,而堅其事狄之心,思為三嘏報仇於中國,又終不能固契丹之信。
此為誤計,其失尤多。
且三嘏在中國,則契丹必盡疑幽燕之人,是其半國離心,常恐向背。
凡契丹南寇,常借藉幽燕,使其盡疑幽燕之人,則可無南寇之患。
此又可納大利五也。
古語曰:「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此不可失之幾也。
其劉三嘏,伏望速降密旨與富弼,令就近安存,津遣赴闕。
惟乞決於睿斷,不惑群言。
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