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三台夢跡
關燈
小
中
大
都,于謙掌理北京兵部事。
北征遂命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先鋒,平鄉伯陳懷、都督井源為左右翼。
上與王振領兵五十萬,並扈從百官,禦駕親徵。
起身這一日,于謙又率眾官在午門外諫止。
王振乃一馬當先道:「聖駕已發,為何攔阻?」遂大喝軍士,擁駕前出居庸關。
一路非風即雨,人心慌亂,也先的聲息愈急。
王振矯旨,先差都督井源二萬人馬前去衝陣。
不兩日,早飛馬來報導:「井都督兵敗死矣。
」王振聞報,又矯旨差平鄉伯陳懷,領人馬二萬前去接戰。
奈敵眾如山擁來,陳懷急命放銃,而銃藥為雨所濕,那裡點得著?敵眾一到,二萬人都死於沙漠。
到得大同,王振還要進兵,各官慌急。
戶部尚書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諫止。
欽天監正彭德清叱王振道:「象緯甚惡,一旦陷乘輿於草莽,誰任其咎?」學士曹鼎道:「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繫天下安危,豈可輕進?」王振大怒道:「倘有此,亦天命也。
」 日暮,有黑雲如傘,罩於營上,忽雷雨大作,滿營人馬皆驚。
王振心亦惡之。
忽報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
又報成國公朱勇率兵五萬人,戰於鷂兒嶺,被埋伏兵夾攻,五萬人不曾留了一個。
八月十三日到了土木地方,太監郭敬密密對王振道:「其勢不可行。
」王振始有回意。
土木地方去懷來城止二十裡,那時急急進懷來城,尚可保無事。
王振因自己有輜重千餘輛在後,還要等待,遂屯於土木。
及到十四日欲行,而也先兵已如山一般,四面圍攏殺來,但見屍橫遍野,血染黃沙,五十餘萬兵盡作沙場之鬼。
無論百官,早已陷乘輿於沙漠。
不數日,報到京師,滿城震恐,百官無措,俱齊集廷中,放聲大哭,請孫太後臨朝奏事。
孫太後惶惶不知所為,因問近侍道:「朝中臣子,誰有安邦定國之才,可托大事?」太監興安忙奏道:「奴婢竊見兵部左侍郎于謙,赤心忠良。
娘娘若托以大事,斷能安邦定國。
」孫太後聽了,隨即垂簾登殿,召于謙簾前奏事。
于謙聞召,忙率多官進立簾下奏道:「聖駕失陷,臣等不共戴天,誓當迎請還朝,但社稷為重。
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乞太後降旨,立皇子為皇太子,宣郕王上殿輔國,庶社稷有人,天下不至搖動矣。
」太後隨即降詔,二十日立皇子為皇太子,時年二歲,宣郕王代總國政;一面即遣使齎黃金珠玉、袞龍段疋,到也先營中,迎請車駕。
到了二十二日,郕王初攝朝,群臣即上奏道:「王振傾危社稷,罪惡滔天,人人憤恨,若不滅其族屬,以正典刑,何以慰安人心?」奏罷,遂一齊痛哭,聲徹中外。
郕王猶沉吟不決,王振惡黨,錦衣衛馬順,早從旁喝叱百官起去。
給事中王竑見馬順不奉旨,擅自喝人,不勝大怒,因厲聲罵道:「馬順逆賊,助王振為惡,禍延社稷。
今日事已至此,尚兀自放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一邊罵,一邊即揪住馬順,劈面一拳。
眾官憤極,遂一齊動手,亂靴踢打,頃刻腦漿塗地,血流中庭而死。
馬順既死,眾官仍要王振心腹王、毛二人,宮中秘匿不敢發出。
眾官見二人不出,便喧嘩不止,無復朝儀。
郕王驚疑不定,即欲起身回宮,于謙忙上前拽住王袍袖,叩請道:「今殿下若不發出二人來,恐諸臣嘵嘵不已,非安國家之計。
」郕王遂傳令旨,發出二人。
眾官亦一齊打死。
于謙遂大聲道:「附黨奸邪俱已打死,眾官各宜就班,勿得喧嘩。
」眾臣就班訖,于謙又奏請郕王降諭,俯慰群臣。
郕王因降諭道:「王振奸臣誤國,即著都禦史陳鎰,抄沒其家產。
」于謙又奏:「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為之備。
」郕王見于謙有才多能,遂聽其謀劃,一一傳旨。
著都督孫鏜、範廣、孫安、雷通等,守護京師,勿違節制。
又乞赦楊洪、石亨罪犯,著緊守宣府,勿與浪戰。
仍差楊洪之子楊俊,充遊擊將軍,率兵並口外歸順人等,前往涿州、保定、真定、滄州、河間等處,往來巡哨。
但見我朝遭傷軍兵,即令收撫,不可加責。
又著郭登等,緊守大同等處,遇敵可截、可邀、可守、可殺,相機而行。
又著九邊將帥許貴、劉安等,謹守城堡,切勿浪戰。
又著石亨姪石彪,領遊擊等兵,沿城防守,以備不測。
又著金瑛、興安等,忠良內相,防守內城。
郕王見于謙一一區畫,皆定國安邦之策,知人善任之謀,心中始安。
各官都先命退,獨留于謙在殿,直至一鼓方出,但見袍袖為之盡裂。
此時吏部尚書王直,與多官尚在午門未散。
見于公出朝,王直先說道:「今日之事,變起倉猝,賴公鎮定,雖百王直,何能為耶?」眾官都道:「朝廷洪福,今幸有公。
」于公遜謝,眾方同散。
正是: 社稷倒懸日,偏能一一持。
盤根若不遇,利器何由知? 此時太後深知于謙大有才能,且為人望,即傳旨升于謙為兵部尚書。
于謙入朝謝恩,即率眾官,請早定大計,以定國本。
至二十九日,皇太後即著金瑛傳旨:「皇太子沖幼,未能踐祚,遽理萬機;郕王年長,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
」於是群臣交章勸進。
至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遙尊正統為太上皇帝,尊孫太後為上聖皇太後,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於是天下始知有君,朝綱始肅,法令始行矣。
于謙因見帝痛言道:「胡人志滿,必然深入。
入則必須預備。
今精銳之兵盡為隨徵喪盡,軍資器械,十不存一。
今宜遣官分頭招募,官舍餘丁義勇,再起集附近民夫,更替沿河漕運官軍,令其悉隸各營,操練聽用。
再令工部齊集物料,造成攻戰器具。
戶部尚書周忱,謀慮深長,乞令兼理二部事務。
京城九門,最為緊要,向者,宣府、大同等處,尚為捍衛,今為也先殘毀,便可直犯京師。
前日雖著孫鏜等將帥守護,還宜急取石亨、柳博為總帥,列營操練。
再遣王竑,楊善等,分頭巡視,勿令疏虞。
郭外居民都遷進城,勿為敵所掠。
一切關隘,樓櫓城牆,墩台濠塹,倘有毀壞淤塞者,務要挑築高深堅固。
又著飛騎傳示九邊:『若也先擁上皇到城下,可應道:賴宗廟社稷之靈,我朝已有君矣。
』如違定以軍法從事。
」 奏畢,忽飛報也先擁上皇,從紫荊關而入,口稱送駕,實殺傷指揮韓清等,擄去男女數百。
將近京師,人心洶洶。
侍講徐珵,蘇州人,自以為識得天文,見熒惑不退舍,忙移家口還蘇,道:「若再不去,定要作韃子婦矣。
」太監金瑛召廷臣問計,徐珵倡言京師不可守,必須南還。
于謙因慟哭奏道:「京師,天下根本。
山陵社稷在此,百官萬姓在此,帑藏倉儲在此,六宮輜重在此,今不守此,將欲何為?若一遷都,大事去矣。
昔宋高宗南渡之事可鑒也。
一步不得離此!」金瑛、興安大以于謙之言為是,因倡言道:「死則君臣一處同死耳,再有言遷都者,上命必誅之。
」一面出榜曉諭,眾心始定。
此時承平日久,城外倉場堆積,動以數百萬。
于謙聞敵臨關,急令官軍預支一年糧草,任其自運。
其搬運不盡者,就放一把火,焚燒殆盡。
有人說:「事體重大,何不報?」于謙道:「事有經權。
今敵在目前,若必待報而行,適已資敵。
敵食吾糧草,必久困吾,非計也。
今行堅壁清野之計,彼無糧草,不能久留,將自
北征遂命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先鋒,平鄉伯陳懷、都督井源為左右翼。
上與王振領兵五十萬,並扈從百官,禦駕親徵。
起身這一日,于謙又率眾官在午門外諫止。
王振乃一馬當先道:「聖駕已發,為何攔阻?」遂大喝軍士,擁駕前出居庸關。
一路非風即雨,人心慌亂,也先的聲息愈急。
王振矯旨,先差都督井源二萬人馬前去衝陣。
不兩日,早飛馬來報導:「井都督兵敗死矣。
」王振聞報,又矯旨差平鄉伯陳懷,領人馬二萬前去接戰。
奈敵眾如山擁來,陳懷急命放銃,而銃藥為雨所濕,那裡點得著?敵眾一到,二萬人都死於沙漠。
到得大同,王振還要進兵,各官慌急。
戶部尚書王佐竟日跪伏草中諫止。
欽天監正彭德清叱王振道:「象緯甚惡,一旦陷乘輿於草莽,誰任其咎?」學士曹鼎道:「臣子固不足惜,主上繫天下安危,豈可輕進?」王振大怒道:「倘有此,亦天命也。
」 日暮,有黑雲如傘,罩於營上,忽雷雨大作,滿營人馬皆驚。
王振心亦惡之。
忽報西寧侯朱瑛、武進伯朱冕,全軍覆沒。
又報成國公朱勇率兵五萬人,戰於鷂兒嶺,被埋伏兵夾攻,五萬人不曾留了一個。
八月十三日到了土木地方,太監郭敬密密對王振道:「其勢不可行。
」王振始有回意。
土木地方去懷來城止二十裡,那時急急進懷來城,尚可保無事。
王振因自己有輜重千餘輛在後,還要等待,遂屯於土木。
及到十四日欲行,而也先兵已如山一般,四面圍攏殺來,但見屍橫遍野,血染黃沙,五十餘萬兵盡作沙場之鬼。
無論百官,早已陷乘輿於沙漠。
不數日,報到京師,滿城震恐,百官無措,俱齊集廷中,放聲大哭,請孫太後臨朝奏事。
孫太後惶惶不知所為,因問近侍道:「朝中臣子,誰有安邦定國之才,可托大事?」太監興安忙奏道:「奴婢竊見兵部左侍郎于謙,赤心忠良。
娘娘若托以大事,斷能安邦定國。
」孫太後聽了,隨即垂簾登殿,召于謙簾前奏事。
于謙聞召,忙率多官進立簾下奏道:「聖駕失陷,臣等不共戴天,誓當迎請還朝,但社稷為重。
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乞太後降旨,立皇子為皇太子,宣郕王上殿輔國,庶社稷有人,天下不至搖動矣。
」太後隨即降詔,二十日立皇子為皇太子,時年二歲,宣郕王代總國政;一面即遣使齎黃金珠玉、袞龍段疋,到也先營中,迎請車駕。
到了二十二日,郕王初攝朝,群臣即上奏道:「王振傾危社稷,罪惡滔天,人人憤恨,若不滅其族屬,以正典刑,何以慰安人心?」奏罷,遂一齊痛哭,聲徹中外。
郕王猶沉吟不決,王振惡黨,錦衣衛馬順,早從旁喝叱百官起去。
給事中王竑見馬順不奉旨,擅自喝人,不勝大怒,因厲聲罵道:「馬順逆賊,助王振為惡,禍延社稷。
今日事已至此,尚兀自放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一邊罵,一邊即揪住馬順,劈面一拳。
眾官憤極,遂一齊動手,亂靴踢打,頃刻腦漿塗地,血流中庭而死。
馬順既死,眾官仍要王振心腹王、毛二人,宮中秘匿不敢發出。
眾官見二人不出,便喧嘩不止,無復朝儀。
郕王驚疑不定,即欲起身回宮,于謙忙上前拽住王袍袖,叩請道:「今殿下若不發出二人來,恐諸臣嘵嘵不已,非安國家之計。
」郕王遂傳令旨,發出二人。
眾官亦一齊打死。
于謙遂大聲道:「附黨奸邪俱已打死,眾官各宜就班,勿得喧嘩。
」眾臣就班訖,于謙又奏請郕王降諭,俯慰群臣。
郕王因降諭道:「王振奸臣誤國,即著都禦史陳鎰,抄沒其家產。
」于謙又奏:「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為之備。
」郕王見于謙有才多能,遂聽其謀劃,一一傳旨。
著都督孫鏜、範廣、孫安、雷通等,守護京師,勿違節制。
又乞赦楊洪、石亨罪犯,著緊守宣府,勿與浪戰。
仍差楊洪之子楊俊,充遊擊將軍,率兵並口外歸順人等,前往涿州、保定、真定、滄州、河間等處,往來巡哨。
但見我朝遭傷軍兵,即令收撫,不可加責。
又著郭登等,緊守大同等處,遇敵可截、可邀、可守、可殺,相機而行。
又著九邊將帥許貴、劉安等,謹守城堡,切勿浪戰。
又著石亨姪石彪,領遊擊等兵,沿城防守,以備不測。
又著金瑛、興安等,忠良內相,防守內城。
郕王見于謙一一區畫,皆定國安邦之策,知人善任之謀,心中始安。
各官都先命退,獨留于謙在殿,直至一鼓方出,但見袍袖為之盡裂。
此時吏部尚書王直,與多官尚在午門未散。
見于公出朝,王直先說道:「今日之事,變起倉猝,賴公鎮定,雖百王直,何能為耶?」眾官都道:「朝廷洪福,今幸有公。
」于公遜謝,眾方同散。
正是: 社稷倒懸日,偏能一一持。
盤根若不遇,利器何由知? 此時太後深知于謙大有才能,且為人望,即傳旨升于謙為兵部尚書。
于謙入朝謝恩,即率眾官,請早定大計,以定國本。
至二十九日,皇太後即著金瑛傳旨:「皇太子沖幼,未能踐祚,遽理萬機;郕王年長,宜早正大位,以安國家。
」於是群臣交章勸進。
至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遙尊正統為太上皇帝,尊孫太後為上聖皇太後,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於是天下始知有君,朝綱始肅,法令始行矣。
于謙因見帝痛言道:「胡人志滿,必然深入。
入則必須預備。
今精銳之兵盡為隨徵喪盡,軍資器械,十不存一。
今宜遣官分頭招募,官舍餘丁義勇,再起集附近民夫,更替沿河漕運官軍,令其悉隸各營,操練聽用。
再令工部齊集物料,造成攻戰器具。
戶部尚書周忱,謀慮深長,乞令兼理二部事務。
京城九門,最為緊要,向者,宣府、大同等處,尚為捍衛,今為也先殘毀,便可直犯京師。
前日雖著孫鏜等將帥守護,還宜急取石亨、柳博為總帥,列營操練。
再遣王竑,楊善等,分頭巡視,勿令疏虞。
郭外居民都遷進城,勿為敵所掠。
一切關隘,樓櫓城牆,墩台濠塹,倘有毀壞淤塞者,務要挑築高深堅固。
又著飛騎傳示九邊:『若也先擁上皇到城下,可應道:賴宗廟社稷之靈,我朝已有君矣。
』如違定以軍法從事。
」 奏畢,忽飛報也先擁上皇,從紫荊關而入,口稱送駕,實殺傷指揮韓清等,擄去男女數百。
將近京師,人心洶洶。
侍講徐珵,蘇州人,自以為識得天文,見熒惑不退舍,忙移家口還蘇,道:「若再不去,定要作韃子婦矣。
」太監金瑛召廷臣問計,徐珵倡言京師不可守,必須南還。
于謙因慟哭奏道:「京師,天下根本。
山陵社稷在此,百官萬姓在此,帑藏倉儲在此,六宮輜重在此,今不守此,將欲何為?若一遷都,大事去矣。
昔宋高宗南渡之事可鑒也。
一步不得離此!」金瑛、興安大以于謙之言為是,因倡言道:「死則君臣一處同死耳,再有言遷都者,上命必誅之。
」一面出榜曉諭,眾心始定。
此時承平日久,城外倉場堆積,動以數百萬。
于謙聞敵臨關,急令官軍預支一年糧草,任其自運。
其搬運不盡者,就放一把火,焚燒殆盡。
有人說:「事體重大,何不報?」于謙道:「事有經權。
今敵在目前,若必待報而行,適已資敵。
敵食吾糧草,必久困吾,非計也。
今行堅壁清野之計,彼無糧草,不能久留,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