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三台夢跡
關燈
小
中
大
著要做到那裡去?」于公聽了,愈加歡喜,一時也想不到「天殺」二字上去,直到後來被戮,方才省悟夢兆之靈,一至於此。
故于公一生信夢,自成神後,亦以夢兆示人。
又一日,許多會友道:「聞知寶極觀星宿閣,屢有妖怪迷人,你自負有膽量,若敢獨自在閣中宿一夜,安然無懼,我輩備湖東相請,何如?」于公道:「這個何難?」眾友遂送他到閣中,鎖門而去。
于公坐到四更,毫無動靜,正欲睡時,忽見窗外,遠遠一簇人,從空中而來,若官府之狀。
將入閣中,于公大喝一聲道:「于謙在此!甚麼妖魔?敢來侵犯。
」妖怪聞喝,一時驚散。
隻聽得空中道:「少保在此,險些被他識破。
」少刻,寂然無聲。
于公推窗看時,見窗口失落一物,拾起一看,卻是一隻銀杯,因袖而藏之,安然睡去。
到了天明,眾友齊集閣下,喊叫:「于廷益兄,我們來開門了!」于公故意不應,眾友見無人答應,互相埋怨道:「甚麼要緊,賺他在此,倘被鬼迷死,幹係不小。
」遂一齊擁上閣來,開鎖入去,早見于公呵呵大笑道:「快備東道去遊湖,還有好處。
」眾友道:「東道是不必說的了,還有何好處?」于公袖中取出銀杯,將夜間之事一一說了。
眾人俱驚以為異,但不知是誰家之物,被妖怪攝來。
于公道:「須訪知人家,好去還他。
」眾友道:「我們且到眾安橋楊家飯店吃了飯,再做區處。
」 及走到楊家飯店,早聞得有人傳說:「昨夜何顏色家,因女兒患病,酌獻五聖,不見了一隻銀杯,其實怪異。
」又有的道:「往來人雜,自然要不見些物件,有何怪異?」于公知是何家之物,吃完飯,遂同眾友,也不往湖上去,一齊竟到何家來,問何老道:「昨夜府上曾失甚物否?」何老道:「在下因小女有恙,將及兩月;服藥無效,昨夜酌獻五聖,忽失銀杯一隻,不知何故。
」 于公聽了,便袖中取出銀杯,付與何老道:「這可是宅上的麼?」何老接了一看,大聲道:「正是!正是!先生從何得之?」眾友遂把昨夜這事說了一遍,何老大喜,遂備酒厚待眾人,深謝還杯之德。
于公道:「杯乃小事,令愛的病是大事,可要他好麼?」何老道:「百般醫治,隻是不好,也隻索聽命了。
」 于公笑道:「要好不難,速取紙筆來。
」遂寫「于謙在此」四字於紅紙上,付與何老道:「可將此四字貼於令愛房門之上,包管無恙。
」一笑而別。
何老即將此紙貼了,其女果聽得邪神說道:「于少保在此鎮守,作速快走,休得惹禍。
」說罷,倏然不見。
自此之後,其女無恙。
于公由是顯名。
到了永樂十八年,庚子、辛醜聯捷了,那時才得二十三歲,拜江西道監察禦史。
于公鳳骨秀峻。
聲如洪鍾,每奏對之時,上為之傾聽。
未幾,出巡江西,審出誣枉之人,拿獲寧府梟橫中官,及夾帶私鹽之強徒,絕不避權貴。
未幾,河南、山西兩省各奏災傷。
廷議欲命大臣經理。
宣宗親書于謙姓名、授吏部超拜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于公感上知遇,即單騎到任,延訪父老,問以風俗利弊,日夜拊循。
又立平準之法,又開倉賑濟,兼煮粥食饑民。
百般安撫,故兩省饑民,全活甚眾。
自公蒞任,家家樂業,戶戶安生。
滿九歲,遷左侍郎還朝。
人問他道:「公既無金銀以為惠,豈無一二土儀饋送諸人耶。
」于公把兩袖舉起來,笑說道:「吾惟有清風兩袖而已。
」因賦詩以見志道: 手帕蘑菰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議短長。
此時宣宗皇帝已晏駕,傳位正統登基。
正統那時止得九歲,虧了上有女中堯舜的張太皇太後,下有楊士奇、楊溥、楊榮三相公,故治褐天下民安物阜。
隻可惜上統年幼,寵幸一個內臣、叫做王振,是山西大同人氏,官至司禮監,頗通六藝,擅作聰明、因上邀聖寵,故作威作福,要人奉承饋送,稍不如意,便或滴或拿,無所不至。
于公僅兩袖清風,冷氣直衝,豈他所喜? 一日于公朝回.恰遇著王振身乘四明車輦,隨從人多,就如駕到一般。
于公看見,心下已自忿怒,不期王振跟隨人役,又大聲叱道:「來的是甚麼官兒,怎敢不迴避俺家王爺?」于公聽了大怒道:「你王爺又是個甚麼官兒,敢要人迴避!」正說不了,王振車輦已到,于公因指著王振說道:「汝有何德能,妄肆尊大,擅乘此四明車輦!」兩下遂爭競起來。
路上過往官員看見,齊來勸解。
于公因對眾官說道:「此四明車輦,乃虞舜所制,取『明四目,達四聰』之意,令帝王乘之,招來四方賢對,採取四方言路,洞燭四方民情。
他係何人,怎敢妄自尊大,擅乘此車,僭越無禮?不過因汝是皇上寵幸之人,故不與汝討計較。
吾豈懼汝者?」言畢,即將王振車前橫軾亂擊。
眾官員知于公所論快暢,然不敢辨別是非,惟和哄著,勸開而已。
王振心下雖憤恨,卻因于公乃先帝特簡之臣,又懼著張太皇太後在上,故不敢輕易傷害于公。
不期于公到了次日,轉上一本道: 臣聞發號施令,國家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
今王振竊弄國柄,擅殺諫官,寵任王祐等匪人,蒙蔽聖聰。
前年南桃木麓川之徵,喪師千萬,將來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乞陛下速黜王振,以杜亂萌,以靖國家,天下幸甚! 那時正統見疏,欲要發錦衣衛杖責,又因于謙係先帝之臣,恐觸太後之怒;欲要降旨慰諭,又恐傷了王振體面,故但留中不下。
于公遂屢疏乞休,王振就要趁勢趕他回籍。
不期山西、河南,共有千餘人在京,俱上民本,乞于謙復任。
又周晉二王,亦各有保本。
王振見事體動眾,一時奈何他不得,隻得票旨,著吏部降于謙二級,為大理寺少卿仍差巡撫二省。
正是: 朝內有奸人,安能容正臣? 誰知中與外,總是禍斯民。
王振既遣于公遠去,又適值太皇太後賓天,再又三楊相公相繼而亡,朝中大權,皆歸於他,便肆無忌憚,日甚一日。
天災屢見,他略不警畏。
到了正統十四年,欽天監奏熒惑人南鬥。
從來說:「熒感人南鬥,天子下殿走。
」王振聞知,也不知警,但逞其奸貪。
一日,也先照例遣使進馬,實是二千匹,詐稱三千匹。
王振怒其詐,減去馬價。
來使回報,也先大怒,遂失和好,因而發兵寇邊,大肆殺掠。
大同、宣府諸城堡,俱一時失陷,殺掠人畜萬餘,各處烽煙競起,京中飛報,一日十數次。
王振聞報,竟不與百官計議,遂勸上親徵。
正統聽信其言,遂下詔親徵。
此時于公已回兵部,遂與尚書鄜野等,同進諫道:「也先,醜豎子耳,遣調兵將,便足制之。
陛下乃宗朝社稷之主,奈何不自重而輕與犬羊較乎?」王振在旁道:「自祖宗以來,每每親徵,不獨上也。
汝等何得故阻兵機?」于公忙奏道:「祖宗之時,將帥多智勇,士馬皆精練,所以親自巡邊,遇逸威服。
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聞兵戈鐵馬之聲,目不視煙火烽塵之警,況老成宿將,皆已物故,今之將帥,皆公候後裔,世冑子孫,一旦臨敵禦武,焉能取勝?」爭奈正統深信王振之言,所奏竟不作準。
到了十七日降旨,著禦弟郕王,與太監金瑛、興安等留過京
故于公一生信夢,自成神後,亦以夢兆示人。
又一日,許多會友道:「聞知寶極觀星宿閣,屢有妖怪迷人,你自負有膽量,若敢獨自在閣中宿一夜,安然無懼,我輩備湖東相請,何如?」于公道:「這個何難?」眾友遂送他到閣中,鎖門而去。
于公坐到四更,毫無動靜,正欲睡時,忽見窗外,遠遠一簇人,從空中而來,若官府之狀。
將入閣中,于公大喝一聲道:「于謙在此!甚麼妖魔?敢來侵犯。
」妖怪聞喝,一時驚散。
隻聽得空中道:「少保在此,險些被他識破。
」少刻,寂然無聲。
于公推窗看時,見窗口失落一物,拾起一看,卻是一隻銀杯,因袖而藏之,安然睡去。
到了天明,眾友齊集閣下,喊叫:「于廷益兄,我們來開門了!」于公故意不應,眾友見無人答應,互相埋怨道:「甚麼要緊,賺他在此,倘被鬼迷死,幹係不小。
」遂一齊擁上閣來,開鎖入去,早見于公呵呵大笑道:「快備東道去遊湖,還有好處。
」眾友道:「東道是不必說的了,還有何好處?」于公袖中取出銀杯,將夜間之事一一說了。
眾人俱驚以為異,但不知是誰家之物,被妖怪攝來。
于公道:「須訪知人家,好去還他。
」眾友道:「我們且到眾安橋楊家飯店吃了飯,再做區處。
」 及走到楊家飯店,早聞得有人傳說:「昨夜何顏色家,因女兒患病,酌獻五聖,不見了一隻銀杯,其實怪異。
」又有的道:「往來人雜,自然要不見些物件,有何怪異?」于公知是何家之物,吃完飯,遂同眾友,也不往湖上去,一齊竟到何家來,問何老道:「昨夜府上曾失甚物否?」何老道:「在下因小女有恙,將及兩月;服藥無效,昨夜酌獻五聖,忽失銀杯一隻,不知何故。
」 于公聽了,便袖中取出銀杯,付與何老道:「這可是宅上的麼?」何老接了一看,大聲道:「正是!正是!先生從何得之?」眾友遂把昨夜這事說了一遍,何老大喜,遂備酒厚待眾人,深謝還杯之德。
于公道:「杯乃小事,令愛的病是大事,可要他好麼?」何老道:「百般醫治,隻是不好,也隻索聽命了。
」 于公笑道:「要好不難,速取紙筆來。
」遂寫「于謙在此」四字於紅紙上,付與何老道:「可將此四字貼於令愛房門之上,包管無恙。
」一笑而別。
何老即將此紙貼了,其女果聽得邪神說道:「于少保在此鎮守,作速快走,休得惹禍。
」說罷,倏然不見。
自此之後,其女無恙。
于公由是顯名。
到了永樂十八年,庚子、辛醜聯捷了,那時才得二十三歲,拜江西道監察禦史。
于公鳳骨秀峻。
聲如洪鍾,每奏對之時,上為之傾聽。
未幾,出巡江西,審出誣枉之人,拿獲寧府梟橫中官,及夾帶私鹽之強徒,絕不避權貴。
未幾,河南、山西兩省各奏災傷。
廷議欲命大臣經理。
宣宗親書于謙姓名、授吏部超拜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于公感上知遇,即單騎到任,延訪父老,問以風俗利弊,日夜拊循。
又立平準之法,又開倉賑濟,兼煮粥食饑民。
百般安撫,故兩省饑民,全活甚眾。
自公蒞任,家家樂業,戶戶安生。
滿九歲,遷左侍郎還朝。
人問他道:「公既無金銀以為惠,豈無一二土儀饋送諸人耶。
」于公把兩袖舉起來,笑說道:「吾惟有清風兩袖而已。
」因賦詩以見志道: 手帕蘑菰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議短長。
此時宣宗皇帝已晏駕,傳位正統登基。
正統那時止得九歲,虧了上有女中堯舜的張太皇太後,下有楊士奇、楊溥、楊榮三相公,故治褐天下民安物阜。
隻可惜上統年幼,寵幸一個內臣、叫做王振,是山西大同人氏,官至司禮監,頗通六藝,擅作聰明、因上邀聖寵,故作威作福,要人奉承饋送,稍不如意,便或滴或拿,無所不至。
于公僅兩袖清風,冷氣直衝,豈他所喜? 一日于公朝回.恰遇著王振身乘四明車輦,隨從人多,就如駕到一般。
于公看見,心下已自忿怒,不期王振跟隨人役,又大聲叱道:「來的是甚麼官兒,怎敢不迴避俺家王爺?」于公聽了大怒道:「你王爺又是個甚麼官兒,敢要人迴避!」正說不了,王振車輦已到,于公因指著王振說道:「汝有何德能,妄肆尊大,擅乘此四明車輦!」兩下遂爭競起來。
路上過往官員看見,齊來勸解。
于公因對眾官說道:「此四明車輦,乃虞舜所制,取『明四目,達四聰』之意,令帝王乘之,招來四方賢對,採取四方言路,洞燭四方民情。
他係何人,怎敢妄自尊大,擅乘此車,僭越無禮?不過因汝是皇上寵幸之人,故不與汝討計較。
吾豈懼汝者?」言畢,即將王振車前橫軾亂擊。
眾官員知于公所論快暢,然不敢辨別是非,惟和哄著,勸開而已。
王振心下雖憤恨,卻因于公乃先帝特簡之臣,又懼著張太皇太後在上,故不敢輕易傷害于公。
不期于公到了次日,轉上一本道: 臣聞發號施令,國家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
今王振竊弄國柄,擅殺諫官,寵任王祐等匪人,蒙蔽聖聰。
前年南桃木麓川之徵,喪師千萬,將來之禍,有不可勝言者。
乞陛下速黜王振,以杜亂萌,以靖國家,天下幸甚! 那時正統見疏,欲要發錦衣衛杖責,又因于謙係先帝之臣,恐觸太後之怒;欲要降旨慰諭,又恐傷了王振體面,故但留中不下。
于公遂屢疏乞休,王振就要趁勢趕他回籍。
不期山西、河南,共有千餘人在京,俱上民本,乞于謙復任。
又周晉二王,亦各有保本。
王振見事體動眾,一時奈何他不得,隻得票旨,著吏部降于謙二級,為大理寺少卿仍差巡撫二省。
正是: 朝內有奸人,安能容正臣? 誰知中與外,總是禍斯民。
王振既遣于公遠去,又適值太皇太後賓天,再又三楊相公相繼而亡,朝中大權,皆歸於他,便肆無忌憚,日甚一日。
天災屢見,他略不警畏。
到了正統十四年,欽天監奏熒惑人南鬥。
從來說:「熒感人南鬥,天子下殿走。
」王振聞知,也不知警,但逞其奸貪。
一日,也先照例遣使進馬,實是二千匹,詐稱三千匹。
王振怒其詐,減去馬價。
來使回報,也先大怒,遂失和好,因而發兵寇邊,大肆殺掠。
大同、宣府諸城堡,俱一時失陷,殺掠人畜萬餘,各處烽煙競起,京中飛報,一日十數次。
王振聞報,竟不與百官計議,遂勸上親徵。
正統聽信其言,遂下詔親徵。
此時于公已回兵部,遂與尚書鄜野等,同進諫道:「也先,醜豎子耳,遣調兵將,便足制之。
陛下乃宗朝社稷之主,奈何不自重而輕與犬羊較乎?」王振在旁道:「自祖宗以來,每每親徵,不獨上也。
汝等何得故阻兵機?」于公忙奏道:「祖宗之時,將帥多智勇,士馬皆精練,所以親自巡邊,遇逸威服。
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聞兵戈鐵馬之聲,目不視煙火烽塵之警,況老成宿將,皆已物故,今之將帥,皆公候後裔,世冑子孫,一旦臨敵禦武,焉能取勝?」爭奈正統深信王振之言,所奏竟不作準。
到了十七日降旨,著禦弟郕王,與太監金瑛、興安等留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