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嶽墳忠跡

關燈
張張,無計可施,都大叫:「情願投降。

    」嶽公遂傳令準降。

    那一夜,就降了七萬餘人,眾人方曉得日間杖楊欽,皆是嶽公與楊欽定下之計,欲以攻其所不備也。

    有詩為證: 鬼神不測是兵機,豈肯客人識是非? 直待戰功成以後,方知妙算古今稀。

     湖賊此時已降去八九,獨楊麼還自擁著五萬餘兵,認做秦關之險,萬萬無失;又倚著他的大船利害,往來衝突,無人敢當。

    他那大船,長有數十丈,兩旁俱可以走馬,上有城樓,強弓硬弩、刀槍銃石,都藏於城樓之內。

    不用船舵,前後做成大車輪數十。

    若要運動,著數百人一齊踏動,其去如飛。

    他若要追人船,頃刻便到。

    人若要追他,便一年也不能夠。

    兩旁又置了撞竿,我船若遇著他的,隻一撞便立成矗粉。

    以此官兵再奈何他不得。

    嶽公卻想出一計,叫三千人上君山去,聽取大木下來,穿成大筏,把那些港漢盡數填塞滿了。

    又把腐木亂草浮於上流而下,滿鋪水面。

    卻撿那水淺之處,叫善罵之人,一頭搖著船,一頭亂罵,村言惡語,無所不至。

     楊麼不知是計,見官兵將他醜態都罵盡了,激得楊麼怒氣填胸,兩太陽火星亂爆。

    隨著人踏動車輪,來追兵官,隻引他的船到那水淺之處,草木壅集車輪之內,將車輪礙住,踏他不轉。

    車輪不轉,船便一步也不能行。

    嶽公乃遣兵,急急與他廝殺。

    那賊兵慌了,忙要奔人港漢中去,不料港漢口盡數都是巨筏塞滿。

    官軍卻乘筏子,張著生牛皮,以蔽矢石,盡把巨木以撞其舟,官兵見了楊麼的船,便都攢攏來,用撓鉤搭住。

    楊麼計窮,忽走到船尾上,撲通的攛入水裡,思量赴水而逃。

    不期被牛臯看見,早一撓鉤搭將起來,一刀斲了首級。

    眾賊見了心膽俱碎,隻得投降。

     此時楊麼水陸兩路,還有八寨。

    嶽公親歷諸寨,用好言撫慰。

    老弱者放他歸田,少壯者籍以為軍,人人感激。

    諸寨中糧草,盡數都搬運將來,其餘寨柵,一把火燒個乾淨。

    果然隻得八日,斬了楊麼,湖湘盡平,張濬聞知,因贊歎道:「嶽侯真神算也!」楊麼初說:「除是飛來。

    」今果死於嶽飛之手,真先讖也。

    有詩為證: 楊麼負固在湖襄,隻倚船輪莫敢當。

     腐草滯流行不得,飛來真個遇飛亡。

     張濬見嶽飛用兵如神,遂命駐紮襄陽,以圖中原。

    且對嶽公道:「此君之素心也。

    」未幾,偽齊劉豫,遣子劉麟、劉猊,分兩路兵寇淮西,聲勢甚是洶湧。

    此時是紹興七年。

    嶽公聞信,即上手書,奏道: 金人所以立劉豫於江南,蓋欲茶毒中原,以中國攻中國,使粘罕得休兵觀釁。

    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則提兵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

    叛將既還,王師前進,彼必棄汴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

     高宗見書,大喜道:「有臣如此,顧復何尤?進止之機,聯不中制。

    」 因又召到寢閣,對嶽飛道:「中興之事,一以委卿。

    」嶽飛出朝,欲圖大舉。

    不期秦檜力主和議,惡嶽公如仇,忙進見高宗道:「不可主戰,以失兩家和好。

    」高宗聽了,因又詔止嶽軍。

    嶽公又因論人不合張濬之意,便解兵柄,以終母喪,步歸廬山。

    後因高宗屢詔,眾將跪請,隻得趨朝待罪。

    高宗再三慰諭,始就原職。

    過了數月,嶽公又上一本道: 臣願提兵進討,順天道,因人心,以曲直為老壯,以逆順為強弱,則萬全之效可必。

    錢塘僻在海隅,非用武之地。

    願都上遊,用光武故事,親率六軍,往來督戰,庶將士知聖意所向,人人用命。

     高宗不報。

    既而嶽飛又上奏,願進屯淮甸,伺便進擊,高宗又不許。

    但詔嶽飛駐師江州,以援淮浙地方。

    嶽公久知劉豫一心結交粘罕,獨與兀朮不合。

    一夜,兵士巡哨,偶然捉得兀朮手下一個頭目,解人帳中。

    嶽公此時正要離間畿豫與兀朮,因心生一計。

    遂攜燈下來仔細一照,假意喝道:「你是張斌呀!」那頭目被捉,已是一死,忽見嶽將軍錯認了他,就假意應道:「正是張斌。

    」嶽公便拍案大怒道:「我前遣你到齊邦,約會劉豫,引誘四太子來,你竟不來,我又遣人到齊,已許我冬天會合,寇江為名,騙四太子到清和地方,你竟無書來回我。

    這是怎麼說?」因又拍案大罵。

    那頭目在下叩頭求免,情願立功贖罪。

     嶽公聽了道:「既是這等,恕你前次之罪,今番與我持書,書去須要約得停當,做得謹密。

    若漏洩了一毫機括,二罪俱發。

    」那頭目聞言已得了性命,便喏喏連聲。

    嶽公遂寫書一封。

    約會劉豫,引四太子來寇,乘機擒取之意。

    寫完以黃蠟封了,對那假張斌道:「你拿此書到齊,有機密事在內,不可差誤。

    討了回書來,重重有賞。

    」遂將假張斌腿上割開一片肉,納蠟丸在內。

    那頭目隻得忍痛而歸,見了四太子,備說前事。

    將刀割開股肉,取出蠟書。

    兀朮看了大驚,遂與金主計議,登時領了勁兵,襲破汴京,執了劉豫,廢為蜀王,中了嶽公之計。

    有詩為證: 一封書去廢奸臣,盡羨玄機已入神。

     何事朝廷雙耳內,絕無一計去讒人? 嶽公見金人廢了劉豫,滿心歡喜,遂表奏高宗,宜乘廢劉之際,因其不備,長驅中原,以圖恢復。

    高宗又不報。

    到了八年,金遣使張通古來說,要歸我河南,陝西之地以講和。

    嶽公因又上表,言:「金人之言不可信,和好之意不可恃。

    相臣謀國不臧,恐遺後世之憂。

    」秦檜見了恨如切骨。

    九年正月,金人因別有圖,偶歸了河南之地,高宗大喜,以為和議講成,天下無恙,遂降赦大赦天下道:感上穹開悔過之期,而大金報許和之約。

    割河南之境土,歸我輿圖;戢宇內之幹戈,用全民命。

    大赦天下,鹹使聞之。

     嶽公見了赦詔,不勝歎息道:「此燕雀處堂之勢也。

    」因又上疏道: 昔婁敬上言於漢帝,魏絳發策於晉公,皆以為盟墨未乾,口血猶在,俄驅南牧之馬,旋興北伐之師;蓋夷狄不情,犬羊無信,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

    圖暫安而解倒懸,猶雲可也;顧長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臣謂無事而請和者謀,恐卑詞而益弊者進。

    今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

    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誓心天地,當令稽顙以稱藩。

     此時和議已成,這樣本章,誰來睬你?誰知僅僅和得一年,到了次年、金人舊性發作。

    兀朮四太子早又率領了一萬五千拐子馬,來攻拱毫二州,好不利害。

    這拐子馬,軍士都坐在馬上,披著重鎧隨你刀槍箭鏃,一毫不能傷損。

    那馬身上也都披著鐵甲,用革索穿連,三人為一聯放鳥,一放,一聯三正,齊跑將起來,勢如潮湧,官軍怎能抵敵?接著便輸,遇著便走,好生利害。

    拱毫守將劉椅紛紛告急。

    嶽公先遣將去救劉椅,然後自領了雄兵,浩潔蕩蕩,殺奔郾城。

    既到郾城,早打探得兀朮率領龍虎大王、蓋天大王與韓當諸頭目,放開拐子馬,衝殺將來。

    嶽公見拐子馬,果然洶湧,恐挫了銳氣,因吩咐兒子嶽雲道:「金人所恃者,拐子馬也。

    以為人馬俱著鐵甲,萬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