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嶽墳忠跡

關燈
在此,欲戰則出,不戰則降。

    張用見書,歎息道:「真吾父也,若再不見機,死無日矣。

    」遂盡率十萬之眾,親自降於轅門。

    嶽公大喜,出帳迎接,握手論舊,張用遂死心塌地為嶽公所用。

    由此江淮之地悉平,張濬表奏高宗,以嶽飛之功第一。

    高宗詔下,進嶽飛右軍都統刷,屯洪州,彈壓盜賊。

     到了紹興二年,又出了一個大盜曹成,擁眾十餘萬,從江西曆湖廣,據道州、賀州、邵州、彬州,連州,到處騷擾,軍民大受其害。

    高宗詔嶽飛,權荊湖東路都總管。

    嶽公受命,隨即著一個將官,持金字牌、黃旗,招曹成來降。

    若不降,則大兵即來誅戮。

    曹成見了金字牌旗,正在軍中吃飯,慌慌張張,連飯碗都打碎了,大驚道:「嶽家軍來矣,怎敵得他過?」隨即拔寨而起,分道而遁。

    嶽公聞報,即選精騎隨後追趕,直趕過桂嶺。

    曹成遂欲以十萬之眾,守住蓬頭嶺。

    那蓬頭嶺是個極險隘之處,真個是一夫當關,萬人難過。

    嶽公因吩咐前軍道:「此地極為險峻,兵貴神速,趁他立腳未穩,一鼓破之。

    若容他把守停當,便天神也難攻破。

    」那時嶽家兵止八千人,卻人人奮勇,果然一鼓登嶺。

    曹成見了心慌,竟逃往連州而去。

     嶽公因對張憲等一班將士道:「曹成敗去,若盡數追殺,則脅從可憫;若縱放了他,又仍聚為盜。

    今汝輩但誅其首惡,餘眾須以恩義招其投降。

    切不可妄殺,以累上天保民之仁。

    」張憲等領命。

    於是自賀州直到慶、彬、桂,共招降一萬餘人,與嶽兵會於連州。

    曹成正被嶽兵追趕得上天沒路,恰值韓世忠遣將招曹成投降,曹成隻得乘機就領了八萬人馬,詣韓世忠帳下投降。

    嶽公探知,遂整得勝之軍而回。

    嶺表之地忽平,捷報朝廷,高宗大喜,遂授嶽飛武安軍承宣使。

     到了紹半三年、又出了一個雲都大盜彭支,連兵寇掠循州、梅州等十一郡,其勢甚是猖獗。

    高宗詔嶽飛人朝,面諭以剿賊之事。

    又以隆祐太後被虔州震驚,密密諭嶽飛道:「殄平盜賊之後,可即將虔州百性盡行屠滅,然後報朕。

    」嶽飛聞言,忙叩首階下,道:「願陛下但誅首惡而赦脅從,庶不負上天好生之德。

    」高宗沉吟半晌,方點首道:「卿言是也。

    」 嶽公受了君命。

    遂領兵徑到虔州。

    那大盜彭支,恃人多將廣,在強盜中也要算一個英勇的,誰知見了嶽將軍,就不濟起來。

    到得對陣時,戰不上十數合,早已被嶽公縱馬而上,直律律的捉了過去。

    賊黨一時驚怖,誰敢上前來?遂盡數退保於一個固石洞。

    嶽公恐怕前面攻,他後面走,因訪了幾個老成居民做嚮導,領了三百名死士,各帶鼓一面從山中小路銜枚而渡,反在他洞背後,將戰鼓亂鳴,起來。

    賊眾大驚,嶽軍然後一擁而上,破了洞口。

    正如甕中捉鱉,賊人方出投降。

    嶽公隻誅了首惡,餘人一概赦免。

    虔州百姓個個感其再生,家家香燈跪接,圖像供養,嶽公既平了雲都之難,回朝復命,龍顏大悅,親灑庚翰,書「精忠嶽飛」四字,制大旗以賜之。

    嶽飛謝恩而出。

    有詩為證: 制旗既已識精忠,隻合存留作股肱。

     何事風波亭子上,聽讒全不念其功? 那時,許多山賊俱被嶽將軍平了,誰知又有一個水中的大盜,比山賊更是兇惡。

    他一名楊太,又名楊麼。

    這楊麼乘著宋朝之亂,無人料理著他,遂東勾西引聚集了十餘萬人,屯據湖中,僭號為大聖大王,時時上岸來騷擾地方,擄掠居民,官兵不敢正眼覷他。

    他常自誇說道:「我水中有穴,岸上有巢,縱有官兵,也無奈我何?他若從陸路殺來,我卻躲到水裡;他若從水路殺來,我卻又走到岸上,焉能犯我分毫。

    若要犯我,除是飛來。

    」因此驕矜,遂無惡不作,湖襄一帶大受其害。

    高宗聞之,因命統制王燮,會兵進討楊麼。

    不期兵到鼎江,早被楊麼率亡命之徒,隻一陣,就將官兵幾乎殺盡。

    報到高宗,高宗大怒。

    此時已升嶽飛兼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高宗遂降詔,命嶽飛移屯於鄂,剿捕楊麼。

     有人對嶽公說道:「楊麼屯據水中,水中出沒,是他的熟路。

    今將軍所部皆關西漢子,水戰恐非所長。

    」嶽公笑道:「兵亦何常之有?全在主將,陸則陸用之,水則水用之,顧用之何如耳!豈有不習水戰之說哉?」遂先遣人招諭他來降。

     楊麼雖狂橫,置之不理,早有一個得力賊黨,叫做黃佐,最有識見。

    因嶽家來招諭,他就轉了一個念頭,遂聚所部商量道:「我見嶽節使用兵與眾不同,真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連金兵數十萬都被他殺敗,我與他相抗,萬無生理,不如投降他,乃為上著。

    」眾亦以為然、遂親到轅門納款。

    嶽公大喜,遂表奏黃佐武義大夫。

    隨即率騎到黃佐營中按其部壘,有人諫止,俱不聽。

     到了黃佐營中,出於意外,盡大驚,俯伏在地道:「將軍推誠若此,情願執鞭墜橙。

    」嶽公都以溫言撫慰,那些人歡聲若雷。

    嶽公接了營壘,以手拍黃佐肩道:「子知順逆者,必能成功,封候豈足道哉!我欲汝至湖中,視其可勸者招之,可乘者撫之。

    」黃佐感嶽公赤心待人,誓以死報。

     那時張濬都督諸軍士至潭洲。

    他的參政席益見嶽兵不戰,說他玩寇,將欲奏聞。

    張濬道:「嶽公,忠孝人也。

    兵有深機,胡可易言?」席盎見張濬說了這一句,羞慚而止。

    過不多幾日,黃佐欲邀一個賊將周倫,同來投降。

    那個周倫不肯聽,黃佐因大怒,遂率領自部下的人馬,夜襲其寨,把周倫一刀殺了,獻於嶽公。

    嶽公大喜,隨遷黃佐為武功大夫統制。

     此時,嶽公胸中已有了成算,正欲剪滅楊麼。

    適值高宗有旨,要召張濬回去防秋。

    嶽公忙去見張濬,袖中取出一個小小圖兒,送與張濬看。

    上面細細開載:楊麼屯兵某處,楊欽屯兵某處,俞端、劉銑屯兵某處,某處最險,某處可以進兵。

    嶽公一一指示道:「已有定畫。

    都督若少留,不八日可破賊也。

    」張濬道:「王燮已有前轍,君侯何言之易也?」嶽公道:「前日王燮以王師攻水寇則難,非今以水寇攻水寇則易。

    若因敵將用敵兵,奪其手足之助,離其腹心之托,八日之內當俘諸賊。

    」張濬壯其言。

     卻說楊麼有個心腹之賊,叫做楊欽,曾膂力絕人。

    黃佐又甜言苦口,說他來降。

    嶽公大喜道:「楊欽驍勇,今既來降,賊腹心失矣。

    」遂表授楊欽為武勇大夫,禮待甚厚。

    因復遣楊欽到湖中去招降。

    楊欽感激不勝,因暗暗對嶽公道:「將軍招降固妙,然招降者有限,還須如此如此,方可完事。

    」嶽公聽了,愈加歡喜。

    楊欽辭去,果又到湖中,招了俞端、劉銑等來降。

    進到轅門,嶽公見了,就喝罵楊欽道:「我叫你去湖中把眾賊盡招了來降,今卻隻叫這幾個兒來降,原來是個不了漢,見我何為?」喝令左右拖翻在地,杖了二十,道:「我今且恕你,可速速到湖中,盡數招降,方算你的大功。

    」楊欽喏喏而去,嶽公卻暗暗調下三萬人馬,等到黃昏夜靜,遂令眾兵馬銜枚去攻他的陸寨。

    眾兵馬到了,一齊擁人。

    那些賊人不曾防備,慌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