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六橋才跡
關燈
小
中
大
讓他走人。
將走到香案前,那佛印禪師坐在一層高講台上,早已遠遠望見,忙高聲問道:「蘇學士何來?此間卻無你的坐處。
」東坡聽了,知是禪機,即隨口戲答道:「既無處坐,何不暫借和尚的四大身體,用作禪床。
」佛印道:「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繫的玉帶,留鎮山門。
」東坡就叫左右解下玉帶,放在香案之上。
佛印道:「山借四大本無,五蘊俱空,學士要在何處坐?」東坡一時答應不出,早不覺面皮一紅。
佛印即喝侍者,收此玉帶,永鎮山門。
東坡見佛印果深於禪理,有些機鋒,遂棄了玉帶,欣然而去。
正是: 既然四大皆空去,玉帶將懸何處腰? 佛法大都空裡事,山門留鎮亦徒勞。
東坡到了杭州,見父老遠迎。
甚是歡喜。
及上表謝恩,就將其情篇入道: 江山故國,所至如歸。
父老遺民,相迎似舊。
東波到任,公事一完,即打點往西湖上來,完他未了的心願。
不料一時大旱起來,饑荒疫病,一齊發作,百姓苦不可言。
東坡見了不忍,因特奏一本,求減本路上供糧米三分之一。
那時和尚的度牒甚貴,又乞多賜本路度牒,換米以救饑民。
又乞將常平倉米,減價以祟。
朝廷一一準奏。
百姓所以不緻荒亂,皆東坡之力也。
窮民病疫,隨地隨造病坊,置藥於中,延良醫分治,百姓救活者不計其數。
不意大旱之後,值秋天大雨,太湖之水泛漲起來,禾稼盡壞。
東坡料定明歲必然大饑,因又奏請朝廷,免上貢米一半,又多乞度牒,預先糴米,以備明年出糶。
朝廷又一一依他所奏。
果到明春饑時,百姓賴此,得免流散死亡之苦,感德不可勝言。
正是: 水旱饑荒安得無?全虧仁政早先圖。
若教危急方思救,多分斯民已矣乎。
自後水旱不侵,民情稍定,東坡便日日到湖上,與江幹並六井處,細細審察地形,方知六井所以常常湮塞,下塘往往遭旱者,皆因湖水淺之故耳。
湖水所以淺,皆藥草叢生,滿湖壅塞耳。
湖水若不塞塞,則蓄水有餘,自能放入運河,則運河自足矣。
今惟湖水淺,運河失湖水之利,隻得要取給於江潮,一取給於江潮,則江潮入市,而渾濁多淤泥,三年一淘,為市民大患。
此六井所以漸廢也。
為今之計,須先開掘茅山、鹽橋二河,使其挖深,令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
又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洩之限,然後潮水不入市,而六井可濬,民受其利矣。
但欲湖水深,須盡去葑田,若去葑田,卻將這些葑草堆積何處?因想湖南到湖北,約三十裡,若沿湖往來,終日也走不到,何不將此葑草淤泥取將起來,填築一條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又去,行人又便,此一舉而兩得之利也。
葑田既去,再召募人種菱,收其利以償修湖之費,豈非妙事?遂先與各官計較得端端正正,然後上疏奏聞朝廷。
朝廷覽奏,見是利民之事,焉得不準?不日旨下,東坡不勝歡喜,即擇吉鳩工。
此時乃饑荒之後,百姓無聊,聞太守鳩工,現有錢米日給,俱蜂擁而來,掘的掘,挖的挖,挑的挑,築的築,不數月。
蔚草去盡,築成長堤,將一湖界而為兩,西曰「裡湖」,東日「外湖」。
堤上造六橋通水利,以便遊舫之往還。
那六橋俱命一名: 第一橋曰映波,第二橋曰鎖瀾。
第三橋曰望山,第四橋曰壓堤。
第五橋曰東浦,第六橋曰跨虹。
堤之兩傍,都種了桃柳芙蓉,到花開的時節,望之就如一片雲錦相似,好不華麗。
葑草既無,湖水既深,又將茅山、鹽橋二河挖深,一受江潮,一受湖水,則潮水不入市,而六並不受淤泥之害,可一濬而常通矣,東坡見大功既成。
素志已遂,不勝欣欣然,因題詩一首以志喜道: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怨卷蒼煙空。
自此之後,西湖竟成仙境,比白樂天的時節,風景更覺繁華。
凡遊西湖者,都樂而忘返。
所以有人贊道: 若往西湖遊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
東坡政事之暇,便約一班兒的同僚官長、文人墨客,都到湖上來嬉遊。
每船中分幾個妓女,任憑他撐到各處去,飲酒徵歌,直飲到日落西山,煙霧迷濛,東坡方教自家船上鳴金為號,聚集諸船。
那些船聞得鳴金聲響,便一齊撐將攏來,聚作一處,又歌的歌,舞的舞,歡呼酣飲,或會於湖心寺,或會於望湖亭,直到一二鼓,夜市未散。
眾妓華服騎馬,點著燈燭,乘著月光,異香馥鬱,光彩奪人,恍如仙子臨凡,紛紛逐隊而歸。
城中士女夾道觀者,無一個不道他是「風流太守」。
有人題詩贊他道: 嬉遊雖說誰民樂,細想風流實近淫。
何事斯民翻羨慕?蓋緣恩澤及人深。
侍妾朝雲,當時有一個相好的妓女,叫做琴操,前番東坡見他時,才隻得十三歲,便性情聰慧,喜看佛書。
東坡這番來,琴操已是二十九歲了。
東坡憐他有些佛性,恐怕他墜落風塵,迷而下悟,思量要點化他,因招他到湖中飲酒。
飲到半酣,因對琴操說道:「你既喜看佛書,定明佛理,我今權當作一個老和尚,你試來參禪,何如?」琴操道:「甚好。
」 東坡因問他道:「怎麼是湖中景?」琴操答道:落霞與孤
將走到香案前,那佛印禪師坐在一層高講台上,早已遠遠望見,忙高聲問道:「蘇學士何來?此間卻無你的坐處。
」東坡聽了,知是禪機,即隨口戲答道:「既無處坐,何不暫借和尚的四大身體,用作禪床。
」佛印道:「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繫的玉帶,留鎮山門。
」東坡就叫左右解下玉帶,放在香案之上。
佛印道:「山借四大本無,五蘊俱空,學士要在何處坐?」東坡一時答應不出,早不覺面皮一紅。
佛印即喝侍者,收此玉帶,永鎮山門。
東坡見佛印果深於禪理,有些機鋒,遂棄了玉帶,欣然而去。
正是: 既然四大皆空去,玉帶將懸何處腰? 佛法大都空裡事,山門留鎮亦徒勞。
東坡到了杭州,見父老遠迎。
甚是歡喜。
及上表謝恩,就將其情篇入道: 江山故國,所至如歸。
父老遺民,相迎似舊。
東波到任,公事一完,即打點往西湖上來,完他未了的心願。
不料一時大旱起來,饑荒疫病,一齊發作,百姓苦不可言。
東坡見了不忍,因特奏一本,求減本路上供糧米三分之一。
那時和尚的度牒甚貴,又乞多賜本路度牒,換米以救饑民。
又乞將常平倉米,減價以祟。
朝廷一一準奏。
百姓所以不緻荒亂,皆東坡之力也。
窮民病疫,隨地隨造病坊,置藥於中,延良醫分治,百姓救活者不計其數。
不意大旱之後,值秋天大雨,太湖之水泛漲起來,禾稼盡壞。
東坡料定明歲必然大饑,因又奏請朝廷,免上貢米一半,又多乞度牒,預先糴米,以備明年出糶。
朝廷又一一依他所奏。
果到明春饑時,百姓賴此,得免流散死亡之苦,感德不可勝言。
正是: 水旱饑荒安得無?全虧仁政早先圖。
若教危急方思救,多分斯民已矣乎。
自後水旱不侵,民情稍定,東坡便日日到湖上,與江幹並六井處,細細審察地形,方知六井所以常常湮塞,下塘往往遭旱者,皆因湖水淺之故耳。
湖水所以淺,皆藥草叢生,滿湖壅塞耳。
湖水若不塞塞,則蓄水有餘,自能放入運河,則運河自足矣。
今惟湖水淺,運河失湖水之利,隻得要取給於江潮,一取給於江潮,則江潮入市,而渾濁多淤泥,三年一淘,為市民大患。
此六井所以漸廢也。
為今之計,須先開掘茅山、鹽橋二河,使其挖深,令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
又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洩之限,然後潮水不入市,而六井可濬,民受其利矣。
但欲湖水深,須盡去葑田,若去葑田,卻將這些葑草堆積何處?因想湖南到湖北,約三十裡,若沿湖往來,終日也走不到,何不將此葑草淤泥取將起來,填築一條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又去,行人又便,此一舉而兩得之利也。
葑田既去,再召募人種菱,收其利以償修湖之費,豈非妙事?遂先與各官計較得端端正正,然後上疏奏聞朝廷。
朝廷覽奏,見是利民之事,焉得不準?不日旨下,東坡不勝歡喜,即擇吉鳩工。
此時乃饑荒之後,百姓無聊,聞太守鳩工,現有錢米日給,俱蜂擁而來,掘的掘,挖的挖,挑的挑,築的築,不數月。
蔚草去盡,築成長堤,將一湖界而為兩,西曰「裡湖」,東日「外湖」。
堤上造六橋通水利,以便遊舫之往還。
那六橋俱命一名: 第一橋曰映波,第二橋曰鎖瀾。
第三橋曰望山,第四橋曰壓堤。
第五橋曰東浦,第六橋曰跨虹。
堤之兩傍,都種了桃柳芙蓉,到花開的時節,望之就如一片雲錦相似,好不華麗。
葑草既無,湖水既深,又將茅山、鹽橋二河挖深,一受江潮,一受湖水,則潮水不入市,而六並不受淤泥之害,可一濬而常通矣,東坡見大功既成。
素志已遂,不勝欣欣然,因題詩一首以志喜道: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怨卷蒼煙空。
自此之後,西湖竟成仙境,比白樂天的時節,風景更覺繁華。
凡遊西湖者,都樂而忘返。
所以有人贊道: 若往西湖遊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
東坡政事之暇,便約一班兒的同僚官長、文人墨客,都到湖上來嬉遊。
每船中分幾個妓女,任憑他撐到各處去,飲酒徵歌,直飲到日落西山,煙霧迷濛,東坡方教自家船上鳴金為號,聚集諸船。
那些船聞得鳴金聲響,便一齊撐將攏來,聚作一處,又歌的歌,舞的舞,歡呼酣飲,或會於湖心寺,或會於望湖亭,直到一二鼓,夜市未散。
眾妓華服騎馬,點著燈燭,乘著月光,異香馥鬱,光彩奪人,恍如仙子臨凡,紛紛逐隊而歸。
城中士女夾道觀者,無一個不道他是「風流太守」。
有人題詩贊他道: 嬉遊雖說誰民樂,細想風流實近淫。
何事斯民翻羨慕?蓋緣恩澤及人深。
侍妾朝雲,當時有一個相好的妓女,叫做琴操,前番東坡見他時,才隻得十三歲,便性情聰慧,喜看佛書。
東坡這番來,琴操已是二十九歲了。
東坡憐他有些佛性,恐怕他墜落風塵,迷而下悟,思量要點化他,因招他到湖中飲酒。
飲到半酣,因對琴操說道:「你既喜看佛書,定明佛理,我今權當作一個老和尚,你試來參禪,何如?」琴操道:「甚好。
」 東坡因問他道:「怎麼是湖中景?」琴操答道:落霞與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