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六橋才跡

關燈
慌無措。

    兄弟蘇轍,正在京做官,見兄遭禍,追恨道:「他臨行時,我再三勸戒他,不要做詩,他任性不聽,緻有今日之禍。

    」遂上書,願以自己見任官職贖兄罪。

    王安石道他黨護,因說道:「官職乃朝廷的恩榮,又不是你的世業,怎麼將來贖罪?」遂連蘇轍也貶到筠州監酒場去。

    正是: 譏刺休言是不忠,忠心實具是非中。

     倘然明主能深察,疾苦民情已上通。

     此時在位是神宗皇帝,因見了蘇軾譏刺詩句,在宮中甚是不樂。

    忽被慈聖曹太後見了,因問道:「官家何事不樂?」神宗道:「朝廷所行的政事,近被蘇軾謗訕,且謗訕之言,竟形之詩句。

    」太後聽了,吃驚問道:「這個蘇軾,莫非就是與兄弟蘇轍同榜的那才子,四川蘇軾麼?」神宗聽了,也吃驚道:「正是那個蘇軾。

    娘娘怎麼得知?」太後道:「當日仁宗皇帝親自臨軒策試,朝罷回官,大喜說道:『朕今日因策試得了蘇軾、蘇轍二人,實大才也,甚為國家生色,但恨朕老矣,恐不能展其才,隻好遺與後人大用罷了。

    』」因流下涕來問道:「今二人安在?」神宗不能隱,隻得實說道:「軾方繫獄,轍已謫外。

    」太後因不悅道:「先帝遺愛之人,官家如何不惜?」神宗受命,就有個釋放之意。

    恰又值東坡在獄中,自念眾奸人虎視眈眈,料不能兔。

    又想子由臨行苦勸之言,不曾聽得,以緻遭此慘禍。

    因將胸中苦痛,做成一詩,叫獄吏送與子由。

    誰知這獄吏是舒禦史吩咐下的,叫他留心伺察蘇軾的所為,都要報知與他。

    獄吏梁成既得了此詩,安敢不報。

    舒直得了詩,隨即獻上與神宗,道他獄中怨望。

    神宗展開一看,見上面寫的道: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來了因。

     神宗見了這詩,情詞哀切,並無怨望之念,不覺大動其心,即傳出詔旨來釋放,但貶他為黃州團練副使。

    東坡出獄,因欽限緊急,不敢久停,即時同家眷到於黃州。

    因那詔書上不許簽書公事,東坡便幅巾芒鞋,日日與田夫野老說趣打諢。

    且喜聽人說鬼,聽了一個,又要人說一個。

    那個回說道:「胸中沒有鬼了。

    」東坡道:「若是沒了,姑謊言之,亦可也,何必真鬼。

    」眾皆大笑,率以為常。

    正是: 珠璣筆墨錦心腸,誰說無妨卻有妨。

     口若懸河開不得,隻應說鬼當文章。

     神宗自聞了曹太後說先帝稱他大才之言,便叫侍臣各處去尋他的文章來看,見一篇,愛一篇,道:「果係大才。

    」胸中便有個大用之意,隻礙著王安石與他不合,故因循下了。

    忽一日,有人傳說蘇軾死在黃州,此時神宗正進禦膳,不禁再三歎息道:「才難!才難!豈不然乎?」遂連禦膳也不進了。

    後又聞知蘇軾原不曾死,龍顏大悅,遂親書禦劄,升他到汝州。

    蘇軾上表稱謝,神宗看他的表文甚是奇炒,因對左右稱贊道:「蘇軾真奇才,你道可比得古人那一個?」左右道:「除非唐之李白。

    」神宗道:「李白有蘇軾的才,卻沒有蘇拭的學,以朕觀之,還勝如李白。

    」東坡將到汝州,又上一本,說:「臣有田在常州,願移居常州。

    」神宗就準其奏。

     不料過不多時,神宗晏駕,哲宗登基。

    東坡正感神宗屢轉之恩,不勝悲痛,隻以為失了明主,不能進用,誰知過不多日,早有旨升蘇軾為龍圖閣翰林學士。

    東坡喜出望外,不日到京,召入便殿。

    朝見禮畢,宣仁太後即問道:「卿前為何官?」蘇軾俯伏答道:「臣前為黃州團練副使,後蒙恩諒移汝州,又諒移常州。

    」太後又問道:「今為何官?」蘇軾道:「臣今待罪翰林學士。

    」太後道:「怎麼得驟然至此?」蘇軾道:「此皆際遇太皇太後、皇帝陛下之恩也。

    」太後道:「不是。

    」蘇軾道:「或是大臣論薦。

    」太後道:「也不是。

    」蘇軾驚奏道:「臣雖不才,實不敢從他途以進。

    」太後道:「此乃先帝之意也。

    先帝每誦卿文章,嘗歎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

    今上奉先帝遺命,故特簡爾。

    」蘇軾俯伏於地,聞言不禁痛哭,至於失聲。

    太後與哲宗也一同哭泣,左右近侍都悲咽感傷。

    哭畢,太後又命以錦墩賜坐,賜茶。

    又撤禦前金蓮燭,送蘇軾歸院,正是: 被譴亦已久,新恩何處來? 先皇與新主,都道是奇才。

     東坡既感聖恩,便舊性又發。

    凡政事有礙於朝廷,不便於民情者,依舊又上疏爭論,觸怒當事。

    皇帝高拱九重,那裡管得許多,早又被奸人將他打發出來,做杭州知府。

    東坡聞報,絕不以內外介意,轉歡喜道:「吾昔日西湖未了之願,今者可以完矣。

    」遂又移家眷出京。

    那杭州百姓,前番受過他的恩惠。

    今又聽得他來,不勝歡喜,大家都打點焚香頂禮遠接。

     卻說東坡路過金山,聞知佛印禪師是個高僧,原是認得的,今日正在金山上放參,與那些問道的人接見。

    東坡也思量進去與他一見。

    無奈問道的人,上百上千,一時挨擠不開;欲要叫人趕散,卻又不雅;因思量道:「我有道理了。

    」遂穿起公服來,將皇上賜的那條玉帶也繫在腰間,叫人兩邊攙扶了,競昂然直走進來。

    眾人見他這般打扮,自然是個顯官,隻得略略放開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