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六橋才跡
關燈
小
中
大
惜塵,棄生拼死也由人。
楊花若不沾泥去,尚可隨花落繡茵。
一日,東坡宴客湖濱,召一妓叫做群芳來侑酒,酒半,因命他歌,群芳不敢推辭,因歌一道「惜分飛」的詞道: 淚濕欄杆花著露,秋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無言語空相覷。
細雨殘雲無意緒,寂莫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處,斷魂吩咐潮回去。
東坡聽了,歎驚道:「此詞筆墨風流,卻是何人所作?」群芳初還不肯說,當不得東坡再三盤問,方才說出道:「這就是昨日任滿回去的推官毛相公,臨別贈妾之作也。
他再三戒妾,莫歇與人聽,妾因他已去的官,無甚幹係,故偶爾歌出。
」東坡聽說,因而歎息道:「毛澤民與我同僚,在此多時,我竟不知他是個風雅詞人,怎還要去覓知己於天下,真我之罪也。
」即時寫書,差人去追回毛澤民來,深深謝罪道:「若論小弟,有眼無識,也不該邀寅兄去而復返,苦苦邀回者,蓋欲為群芳的雲雨添些意緒耳。
」說罷,二人大笑。
遂留毛澤民在西湖上,與他詩酒盤桓月餘,方放他回去。
自此,毛澤民大有聲名,又復升官別地。
正是: 聽歌雖好色,識曲是憐才。
一首新詞美,留之去復來。
東坡在杭州做官,不但詩酒流連,就政事也自風流。
一日,有營妓二人,一名鄭容,一名高瑩,兩個都拿了一紙牒文來求判。
鄭容牒文是要求落籍,高瑩牒文是要求從良。
東坡看過,俱點點頭允了,就提起筆來,做一支「減字木蘭花」詞兒,分判在兩紙牒文上。
鄭容的判道:鄭莊好客,容我樓前先墜幘,落筆生風,籍藉聲名不負公。
判高瑩的道:高山白早,瑩骨冰肌那解老?從此南徐,良夜清風月滿湖。
判畢,送與府僚諸公同看,諸公看了。
都隻羨詞義之美。
卻不知有何巧妙。
東坡笑一笑,因用硃筆在詞兒每句之首,圈了一字。
諸公再看,方知已暗暗將「鄭容落籍,高瑩從良」八字,己判在牒上。
沒一個不歎服其才之高,而調笑風流之有趣也。
又一日坐堂。
有一個小民,拿一張牒文告道:「原告人吳小一,告為張二欠錢不還事。
」東坡因差人拘了張二來。
那張二也呈上一張訴牒來道:「訴狀人張二訴為無力可還事。
」東坡就當堂審問這吳小一道:「張二少你甚麼錢?」吳小一道:「他發了小人綾絹錢二萬,約定三月就還,經今一年,分毫不付,求相公作主追還。
」東坡又問張二道:「你欠他綾絹錢,可是真麼。
」張二道:「實欠他二萬是真。
」東坡道:「既欠他的,為何不還?」張二道:「小人發他綾絹,原為制扇生理。
不料製成扇子,適值今存連雨天寒,一時發賣不去,故此拖欠至今。
」東坡道:「既是有扇可抵,可取些扇子來。
我與你發市。
」張二急急出去,取了一篋扇子來。
東坡叫人當堂打開、撿取白團夾絹扇二十柄,就將判筆或是草聖,或是楷書,或畫幾株桔樹,或畫一片竹石。
不多時即寫畫完了,付與張二道:「快領去賣錢,償還吳小一。
」張二抱扇叩頭而出,才走出府門,早有好事的,見是蘇東坡的字畫,都情願出千錢一柄,頃刻之間,都已買盡,還有來遲的買不著,俱懊惱而去。
張二得錢還了吳小一這主債,還剩下許多扇子,好不快活,不獨張二快活,連一府之人皆為之感激。
東坡又見杭人雖覺富盛,空乏者多,遂將公用不盡的餘錢積了許多,俱買良田,叫人耕種,以養杭城的窮民。
所以杭民無論受恩不受恩的,都感之如父母。
他又見湖中葑草填塞,因想道:「李、白二公遺蹟,今又將漸漸湮沒,我既在此為官,若不開濬一番,仰視二公,豈不有愧!」正欲舉行,不意朝廷因他四年任滿,又將他轉遷密州。
因歎息道:「不能遂吾志矣,倘與西湖有緣,除非再來。
」忙將未完的事體,盡行歸結。
正在忙時,忽有一個營妓來投牒,要求從良。
東坡是遊戲慣了的,那裡管甚閒忙。
一見那妓生得醜陋,便大笑指牒道:五日京兆,判狀不難。
九尾野狐,從良任便。
又有一個周妓,色藝俱精,要算做一郡之魁。
聞東坡肯判脫籍,便也來援例求脫。
東坡道:「汝若脫籍,則西湖無色矣。
」不準脫籍,因批道:慕周南之化,此意可嘉。
空冀北之群,所請不允。
人見他同是一事,一允一不允,都有妙趣,遂相傳以為佳話。
東坡既到密州任,不多時又遷他到徐州,既到徐州,任不多時,又遷到湖州。
你道此是為何?隻因他在京時曾論過王安石的青苗法不便,今青草法行,果然不好,又緻百姓受害生怨,王安石卻歸罪到東坡身上,說是他起的禍根。
因叫門下人尋他的過失,參論他。
早有一個心腹禦史舒亶,打聽得他在杭州,專好做詩譏消朝廷,遂特特劾奏一本道:蘇軾出判杭州,專好惜詩譏誚時事。
陛下發錢以濟貧民,蘇軾則曰:「贏得兒童好音語,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試群吏,蘇軾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陛下興水利,蘇軾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陛下謹鹽禁,蘇軾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蘇軾不臣,乞下獄究治。
這疏上了,當事遂坐他譏諷之罪,差人就湖州直拿到京師,下在禦史獄中,舉家驚
楊花若不沾泥去,尚可隨花落繡茵。
一日,東坡宴客湖濱,召一妓叫做群芳來侑酒,酒半,因命他歌,群芳不敢推辭,因歌一道「惜分飛」的詞道: 淚濕欄杆花著露,秋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無言語空相覷。
細雨殘雲無意緒,寂莫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處,斷魂吩咐潮回去。
東坡聽了,歎驚道:「此詞筆墨風流,卻是何人所作?」群芳初還不肯說,當不得東坡再三盤問,方才說出道:「這就是昨日任滿回去的推官毛相公,臨別贈妾之作也。
他再三戒妾,莫歇與人聽,妾因他已去的官,無甚幹係,故偶爾歌出。
」東坡聽說,因而歎息道:「毛澤民與我同僚,在此多時,我竟不知他是個風雅詞人,怎還要去覓知己於天下,真我之罪也。
」即時寫書,差人去追回毛澤民來,深深謝罪道:「若論小弟,有眼無識,也不該邀寅兄去而復返,苦苦邀回者,蓋欲為群芳的雲雨添些意緒耳。
」說罷,二人大笑。
遂留毛澤民在西湖上,與他詩酒盤桓月餘,方放他回去。
自此,毛澤民大有聲名,又復升官別地。
正是: 聽歌雖好色,識曲是憐才。
一首新詞美,留之去復來。
東坡在杭州做官,不但詩酒流連,就政事也自風流。
一日,有營妓二人,一名鄭容,一名高瑩,兩個都拿了一紙牒文來求判。
鄭容牒文是要求落籍,高瑩牒文是要求從良。
東坡看過,俱點點頭允了,就提起筆來,做一支「減字木蘭花」詞兒,分判在兩紙牒文上。
鄭容的判道:鄭莊好客,容我樓前先墜幘,落筆生風,籍藉聲名不負公。
判高瑩的道:高山白早,瑩骨冰肌那解老?從此南徐,良夜清風月滿湖。
判畢,送與府僚諸公同看,諸公看了。
都隻羨詞義之美。
卻不知有何巧妙。
東坡笑一笑,因用硃筆在詞兒每句之首,圈了一字。
諸公再看,方知已暗暗將「鄭容落籍,高瑩從良」八字,己判在牒上。
沒一個不歎服其才之高,而調笑風流之有趣也。
又一日坐堂。
有一個小民,拿一張牒文告道:「原告人吳小一,告為張二欠錢不還事。
」東坡因差人拘了張二來。
那張二也呈上一張訴牒來道:「訴狀人張二訴為無力可還事。
」東坡就當堂審問這吳小一道:「張二少你甚麼錢?」吳小一道:「他發了小人綾絹錢二萬,約定三月就還,經今一年,分毫不付,求相公作主追還。
」東坡又問張二道:「你欠他綾絹錢,可是真麼。
」張二道:「實欠他二萬是真。
」東坡道:「既欠他的,為何不還?」張二道:「小人發他綾絹,原為制扇生理。
不料製成扇子,適值今存連雨天寒,一時發賣不去,故此拖欠至今。
」東坡道:「既是有扇可抵,可取些扇子來。
我與你發市。
」張二急急出去,取了一篋扇子來。
東坡叫人當堂打開、撿取白團夾絹扇二十柄,就將判筆或是草聖,或是楷書,或畫幾株桔樹,或畫一片竹石。
不多時即寫畫完了,付與張二道:「快領去賣錢,償還吳小一。
」張二抱扇叩頭而出,才走出府門,早有好事的,見是蘇東坡的字畫,都情願出千錢一柄,頃刻之間,都已買盡,還有來遲的買不著,俱懊惱而去。
張二得錢還了吳小一這主債,還剩下許多扇子,好不快活,不獨張二快活,連一府之人皆為之感激。
東坡又見杭人雖覺富盛,空乏者多,遂將公用不盡的餘錢積了許多,俱買良田,叫人耕種,以養杭城的窮民。
所以杭民無論受恩不受恩的,都感之如父母。
他又見湖中葑草填塞,因想道:「李、白二公遺蹟,今又將漸漸湮沒,我既在此為官,若不開濬一番,仰視二公,豈不有愧!」正欲舉行,不意朝廷因他四年任滿,又將他轉遷密州。
因歎息道:「不能遂吾志矣,倘與西湖有緣,除非再來。
」忙將未完的事體,盡行歸結。
正在忙時,忽有一個營妓來投牒,要求從良。
東坡是遊戲慣了的,那裡管甚閒忙。
一見那妓生得醜陋,便大笑指牒道:五日京兆,判狀不難。
九尾野狐,從良任便。
又有一個周妓,色藝俱精,要算做一郡之魁。
聞東坡肯判脫籍,便也來援例求脫。
東坡道:「汝若脫籍,則西湖無色矣。
」不準脫籍,因批道:慕周南之化,此意可嘉。
空冀北之群,所請不允。
人見他同是一事,一允一不允,都有妙趣,遂相傳以為佳話。
東坡既到密州任,不多時又遷他到徐州,既到徐州,任不多時,又遷到湖州。
你道此是為何?隻因他在京時曾論過王安石的青苗法不便,今青草法行,果然不好,又緻百姓受害生怨,王安石卻歸罪到東坡身上,說是他起的禍根。
因叫門下人尋他的過失,參論他。
早有一個心腹禦史舒亶,打聽得他在杭州,專好做詩譏消朝廷,遂特特劾奏一本道:蘇軾出判杭州,專好惜詩譏誚時事。
陛下發錢以濟貧民,蘇軾則曰:「贏得兒童好音語,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明法以課試群吏,蘇軾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陛下興水利,蘇軾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陛下謹鹽禁,蘇軾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蘇軾不臣,乞下獄究治。
這疏上了,當事遂坐他譏諷之罪,差人就湖州直拿到京師,下在禦史獄中,舉家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