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六橋才跡

關燈
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東坡又問道:「怎麼是景中人?」琴操答道:裙拖六幅湘江水,髻綰巫山一段雲。

     東坡又問:「怎麼是人中景?」琴操答道:隨他揚學士,鱉殺鮑參軍。

     東坡聽罷,因把桌子一拍道: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大悟,到次日即削去頭髮,做了尼姑,參訪佛印禪師,後來也成了正果。

    這叫做「東坡三化琴操」。

     東坡在杭州,公則政事,私則遊湖,不覺又是三年。

    朝廷知他開築有功,因又召入為翰林承旨,東坡聞命,又忙忙入京。

    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淚,甚至人家俱畫像供奉。

    正是: 念功天子召,感德盡人悲。

     終是忠良好,誰言不可為? 東坡到了汴京,朝見過,適值遼國來了一個使臣,傳他國王之命,道他遼國有一對,要宋國對來,對得來便為上邦,對不來便為下邦。

    其對隻有五字,道:三光日月星。

     天子便傳旨各官,誰能對此一對者,加官進爵。

    文武百官奉旨,俱細細思量道:「此對指出三件事,一個三字占了去,卻將什麼數目字去對他?」所以皆則聲不得。

    天子見百官默然,正自著急,忽見班部中轉出那個有才有學的蘇軾來,俯伏金階道:「臣有一對獻上。

    」隨即高聲朗誦道:四詩風雅頌。

     天子聽了,龍顏大悅,忙命侍臣寫了,賜與遼使道:「此對可為上邦麼?」遼使見了,啞口無言,甘心為下邦而去。

    朝廷果然加官,直做到禮部尚書。

    那時王安石雖死,而王安石一班奸人舒直等,尚佈滿朝中,未曾除去。

     他們見東坡為天子所知,官漸漸做大了,十分妒忌,因又誣他謗訕朝政,群相附和,仍謫貶他到惠州。

    東坡因路途遙遠,姬妾都不帶去,惟朝雲苦欲隨侍,方才帶他同行。

    到得惠州,未及一年,朝雲因不服水土,遂患病而死,東坡甚是憐惜他,因作一首《西江月》詞兒道: 玉骨那愁霧障,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過探芳業,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翻嫌粉泥,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東坡就把他葬在棲禪寺大聖塔後,葬處因他誦「如夢如泡」之句而死,復造一六如亭覆其上,遂成了個名墓。

    後人到清明時節,都來滴酒澆奠,至於地下常濕。

     東坡在惠州,見地方人修東西二橋,一時修不完,即解犀帶以助其功,人皆感激。

    隻可恨奸人聞知他在惠州安然無恙,遂又加讒譖,直貶他到海外儋耳地方。

    兄弟蘇轍在京,未免有言,遂連蘇轍也貶雷州。

    二人聚在一處,人看著好不淒涼。

    東坡全不在念,竟帶了兒子蘇邁,渡過海去,同到儋耳。

    以為可以暫息,不料舒亶又行文府縣,不許與他官房居住,要他野居,侵瘴疫而死。

    東坡無奈,隻得自買一間房子。

    卻喜得東坡的文章,天下聞名,那些士人都說道:「蘇學士乃天上人,今忽到此,是我三生有幸的造化。

    」遂都來拜從,因著人替他挑土填泥,修理房屋。

     東坡原是個慷慨人,見人情甚好,便毫無抑鬱,日日與這班門生學者,飲酒賦詩為樂,一些瘴疫也不沾染。

    後來朝廷感悟,知他是個忠臣,遂赦免其罪,起為提舉成都玉局觀,聽其還鄉,把舒亶一班好人,盡置之死地。

    人人稱快。

    正是: 害人常自誇,計策妙無涯。

     不料惡將滿,輪流到自家。

     東坡感蒙聖恩,便渡過海來,隨路到於常州。

    因四川遙遠,歸去不便,若住常州,到與西湖甚近,還可往來其間,以作娛老之計,因此買了一間房子在常州。

    尚未進屋。

    偶月夜閒行,走到一個僻巷,忽見一個老婦,倚著門,哭泣甚哀。

    東坡因問他道:「你為何哭得這般哀苦?」那老婦人道:「我有祖屋一間,先人創造,費盡心力,已是百年。

    今兒子不肖賣與另以,叫我出屋,怎不痛心?」說罷又哭。

    東坡問他房子賣與何人,原來恰就是東坡所買。

    東坡一時惻然,隨著人取了文卷來,當老婦人前燈上燒了,竟還了他的祖房,一分銀子也不要他還。

    老婦人感恩不消說了,便是旁人聞知,也稱羨不已。

    正是: 焚券雖微事,仁心卻甚深。

     推行成德政,傳說到而今。

     東坡住在常州之意,原因與杭州不遠,還可去時時遊賞。

    不期世上好事難得再逢,在毗陵不多時,忽一朝無病安然而逝。

    死後有人傳說,朝廷正要降旨拜他為相,因聞死信方才止了,直到徽宗皇帝時,因好道,親臨寶籙宮齋醉,見一個有法術的道士,在醮壇之上拜表,伏地不起,久之,方起,徽宗問道:「往日就起,今日為何起得恁遲?」道士答道:「適至玉皇殿前,要進表章,恰值魁星奏事,直待他奏完,方才上得表章。

    」徽宗道:「魁星是何神?所奏是何事?」道士答道:「所奏事不可知,然這魁星就是本朝蘇軾。

    」徽宗聽了,大為驚喜,便傳旨要他的文章墨跡觀看,看了,甚是贊美敬重,因又傳旨,凡有人藏得蘇軾詩文墨跡,盡數獻出,官給賞銀。

    自此之後,士大夫以及田夫野老,沒一個不去搜求他的遺蹟。

     徽宗因喜他的才名,就復了蘇軾的官爵,追贈蘇軾為太師,諡文忠。

    杭州百姓因見朝廷如此隆禮,也便聞風感念舊德,遂於孤山建起白、蘇二公祠來,至今不廢,遊湖者無不景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