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現在,在最後,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再次提及那些實際上給了我一切的人:高斯和尼采。
高斯給了我方法,尼采給了我提問的才能,如果你讓我找出一個與後者關系的公式,那麼我就會說我把他的&lsquo世界觀&rsquo理解為一個&lsquo錯誤&rsquo,但是高斯的整個思想方式是追随萊布尼茨的,雖然他自己并不知道,因此,盡管在這些年來遭受了許多磨難、&rdquo歧視,我仍認為最終在我手中形成的東西能被驕傲地稱為&lsquo一種德國哲學&rsquo。
&ldquo 《西方的沒落》前言裡的這段話在我思想裡萦繞了許多年,我是在剛開始單獨熬夜時閱讀這本書的。
每天晚上用過晚餐後,我回到房間,使自己坐得舒适溫暖,一然後便開始沉浸在這本展示了人類命運全景的大冊子中。
我深深地意識到對這一巨作的學習是我一生的又一重大事件,對我來說,它不是一種曆史哲學,也不是一個&ldquo形态學&rdquo上的發明,而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詩歌。
當我慢慢地、專注地品味着每一段時,我越陷越深了,我埋頭于書中。
我經常上下求索以求突破重圍。
有時,我發現自己坐在床邊,雙眼瞪着牆。
我的眼光穿透了牆:我看着具有生命力而又深不可測的過去。
不時地,一句話或一個詞組帶着如此之大的沖擊力出現,以緻我被迫走出安逸的小窩,沖上街頭,像一個夢遊的人一樣到處亂逛。
時而,我發現自己在波若街喬的餐館裡點一頓豐盛的晚餐;每吃一口,我都像在吞下另一個過去偉大的紀元。
偶爾不自覺地,我敲擊着爐子,為了準備與另一位博覽群書者摔一個來回。
我是布魯克林鎮的一員,一個看上去愚蠢可笑的本地人。
一個純布魯克林男孩怎麼能吸收下這些東西?他去科學、哲學、曆史這些遙遠的領域的護照在哪兒?所有這位布魯克林男孩知道的都是通過滲透作用得到的。
我是痛恨學習的孩子,我是個聰明的家夥,不停地抵制所有的思想體系。
像一個漂浮在發怒的海洋上的軟木塞,我緊随着這個形态學上的怪人,我甚至迷惑地感到應該遠遠地跟蹤着他,我是在跟蹤還是我被卷入了漩渦?是什麼使我帶着理解和快樂在閱讀?這個怪人怎麼會需要訓練、紀律和感知呢?他的思想是我耳中的音樂;我意識到所有深藏着的旋律。
雖然我在用英文閱讀他的作品,可我好像是在閱讀他原著的語言,我想我是忘記了他傳達思想的工具是德文,但我又知道我什麼都沒忘,甚至沒有忘記我曾經想上卻從未上過的課程。
&ldquo尼采給了我提問的才能。
&rdquo這段話讓我手舞足蹈。
&hellip&hellip 沒有比為了遇到一位思想家兼詩人,尋找一位能賦予生命靈魂的思想家而寫作更令人興奮的事了。
我又看見自己作為一名年輕人,請圖書管理員(有時是牧師) 借給我一些深奧的作品&mdash&mdash我當時稱它們作&ldquo深刻&rdquo,當我提到這些難以讀懂的書的名字時,我看見他們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然後是不可避免的問題&mdash&mdash&ldquo你為什麼要那些書?&rdquo而我總回答說;&ldquo我為什麼不應該要那些書呢?&rdquo我還太年輕,我還沒有到能看懂這些書的程度。
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
當我想讀時,我就有權讀。
我難道不是一名與生俱來的美國人?一個自由公民?年齡有什麼關系呢?然而之後,我不得不私下承認我不懂那些&ldquo深刻&rdquo的作品在說些什麼,或者是,我明白自己不想要那些深藏在知識裡的&ldquo腫瘤&rdquo。
我多麼想抓住神秘的事物啊!我想要所有有靈魂、有意義的東西,但我還要求作家的風格與他創造的神秘感相符,有多少書具備了這一要求呢?我在我生命的開端就遇到了我的&ldquo滑鐵盧&rdquo。
我保留了我的無知,幻想着它是我的福份。
提問的才能!我從來沒有丢棄過。
衆所周知,對萬物置疑不是把人變為聖人,便是變為一個對萬物都抱懷疑态度的人,它還會導緻發瘋。
它真正的優點在于使人為自己思考,使人回到根本。
奇怪嗎?當我閱讀施本格勒時,我又一次感到孩子時的我們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家啊!想想我們的年齡,我們有限的生活經曆,然而我們仍能相互提出最深刻、最具有生命力的問題,我們又勇敢地用全身心去解決它們。
幾年的學習毀了藝術。
像黑猩猩一樣,我們學會了隻問正确的合适的問題&mdash&mdash老師們能夠回答的問題,正是在這一詭計下,整個社會結構建立了。
&ldquo大學生活!&rdquo隻有絕望的人才會選擇這一課程,甚至藝術家都會誤入歧途,因為遲早他會去被迫觀察為面包塗上黃油的那一面。
《西方的沒落》!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時透過脊梁骨的那陣寒意。
正如伊萬。
卡拉馬佐夫所言&mdash&mdash&ldquo我想去歐洲。
也許我知道我隻不過去了一座墳墓,但那将是所有墳墓中最可愛的一座。
&rdquo 許多年來,我一直意識到我參與了這一全面的衰落。
我們都知道,也都感到了,隻有少數人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忘卻這一事實。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不明白的是,我們是這一&ldquo西方世界&rdquo,它不僅包括歐洲,還包括北美在内的&ldquo西方世界&rdquo的一部分。
對我們來說,美國永遠是一個不穩定的地方&mdash&mdash一天熱,一天冷;一天貧瘠,一天富饒。
總而言之,根據你是如何發現的,它或者是沒藥,或者是乳香,還可能隻是純馬糞,用曆史的命運這一角度來思考并不是我們的方法。
我們的曆史在幾年前剛剛開始&mdash&mdash我們有的還很單調、乏味。
我說&ldquo我們&rdquo,指的是正在努力使我們襯衫下的心産生悸動的所有我們的男孩,少年和青年。
我們大家都是媽媽的孩子。
如果我們有命運,那就是成為第一流的推銷員、煙草行職員或者連鎖店的經理,放任的人參加了陸軍和海軍。
頑固不化的人發現自己安全地偷渡到了丹尼莫拉或辛施,沒有人想象自己是一名埋頭苦幹的工程師、管子工、泥瓦匠、木匠、農場主、伐木工。
一個人可以一天是有軌電車司機,第二天又成了保險公司代理人。
明天或許後天。
一個人醒來,也許會發現自己成了市參議員。
秩序、紀律、目标、目的、命運? 均為未知名詞。
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沒有人能去摧毀它&mdash&mdash永遠不會。
這是我們的世界觀。
&ldquo你在看什麼,亨利?&rdquo如果我把書給提問者看,他一定會說:&ldquo看這種廢話你會變成傻瓜的,順便提一句。
&rdquo這種&ldquo廢話&rdquo,通常是世界經典文學,沒關系。
對&ldquo他們&rdquo或&ldquo我們&rdquo來說,這樣的書就像陳腐的紅葡萄酒。
不,沒有人在自覺地、審慎地按照一個世界的衰落來思考問題。
衰落不過是不真實的,它正在挖空我們,它以一種意外的方式展示自己。
比如說,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去興奮。
沒有,或者,這個工作與那個工作一樣好。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是平等的。
諸如此類,這些瞎話都是很自然的。
尼采,我第一次愛戴的人,&ldquo在我看來并不很像德國人,他甚至不像波蘭人,他像一枚剛出廠的硬币,但施本格勒馬上給我一個印象,他是完完全全的德國人。
他的語言越深奧,越晦澀,我越容易跟上他,他的語言是一種胎兒期的語言,一首催眠曲。
他被人們錯誤地認為的厭世主義,在我看來不過是冷靜的日爾曼現實主義。
日爾曼人在剛一進入曆史長河時,便開始高唱臨終前的美妙歌曲了。
他們總把真理與死亡混為一談,讓我們坦白地問一聲,在整個歐洲的玄學體系中,難道有一個令人悲痛的德國真理是謊言嗎?感謝這位曆史上的藝術大師,我們突然發現死亡的真理不需要令人悲痛。
尤其當整個&ldquo文明&rdquo世界已經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正如現在正在發生的這樣。
突然,我們被要求帶着首次迎接生命時的狂熱和快樂去窺視墳墓的深處。
盡我所能吧。
我在看某一章時總抵制不住去看前幾章的誘惑。
這幾章的小标題困擾着我,它們令人着迷,它
高斯給了我方法,尼采給了我提問的才能,如果你讓我找出一個與後者關系的公式,那麼我就會說我把他的&lsquo世界觀&rsquo理解為一個&lsquo錯誤&rsquo,但是高斯的整個思想方式是追随萊布尼茨的,雖然他自己并不知道,因此,盡管在這些年來遭受了許多磨難、&rdquo歧視,我仍認為最終在我手中形成的東西能被驕傲地稱為&lsquo一種德國哲學&rsquo。
&ldquo 《西方的沒落》前言裡的這段話在我思想裡萦繞了許多年,我是在剛開始單獨熬夜時閱讀這本書的。
每天晚上用過晚餐後,我回到房間,使自己坐得舒适溫暖,一然後便開始沉浸在這本展示了人類命運全景的大冊子中。
我深深地意識到對這一巨作的學習是我一生的又一重大事件,對我來說,它不是一種曆史哲學,也不是一個&ldquo形态學&rdquo上的發明,而是一部具有世界性的詩歌。
當我慢慢地、專注地品味着每一段時,我越陷越深了,我埋頭于書中。
我經常上下求索以求突破重圍。
有時,我發現自己坐在床邊,雙眼瞪着牆。
我的眼光穿透了牆:我看着具有生命力而又深不可測的過去。
不時地,一句話或一個詞組帶着如此之大的沖擊力出現,以緻我被迫走出安逸的小窩,沖上街頭,像一個夢遊的人一樣到處亂逛。
時而,我發現自己在波若街喬的餐館裡點一頓豐盛的晚餐;每吃一口,我都像在吞下另一個過去偉大的紀元。
偶爾不自覺地,我敲擊着爐子,為了準備與另一位博覽群書者摔一個來回。
我是布魯克林鎮的一員,一個看上去愚蠢可笑的本地人。
一個純布魯克林男孩怎麼能吸收下這些東西?他去科學、哲學、曆史這些遙遠的領域的護照在哪兒?所有這位布魯克林男孩知道的都是通過滲透作用得到的。
我是痛恨學習的孩子,我是個聰明的家夥,不停地抵制所有的思想體系。
像一個漂浮在發怒的海洋上的軟木塞,我緊随着這個形态學上的怪人,我甚至迷惑地感到應該遠遠地跟蹤着他,我是在跟蹤還是我被卷入了漩渦?是什麼使我帶着理解和快樂在閱讀?這個怪人怎麼會需要訓練、紀律和感知呢?他的思想是我耳中的音樂;我意識到所有深藏着的旋律。
雖然我在用英文閱讀他的作品,可我好像是在閱讀他原著的語言,我想我是忘記了他傳達思想的工具是德文,但我又知道我什麼都沒忘,甚至沒有忘記我曾經想上卻從未上過的課程。
&ldquo尼采給了我提問的才能。
&rdquo這段話讓我手舞足蹈。
&hellip&hellip 沒有比為了遇到一位思想家兼詩人,尋找一位能賦予生命靈魂的思想家而寫作更令人興奮的事了。
我又看見自己作為一名年輕人,請圖書管理員(有時是牧師) 借給我一些深奧的作品&mdash&mdash我當時稱它們作&ldquo深刻&rdquo,當我提到這些難以讀懂的書的名字時,我看見他們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然後是不可避免的問題&mdash&mdash&ldquo你為什麼要那些書?&rdquo而我總回答說;&ldquo我為什麼不應該要那些書呢?&rdquo我還太年輕,我還沒有到能看懂這些書的程度。
這些對我來說都不算什麼。
當我想讀時,我就有權讀。
我難道不是一名與生俱來的美國人?一個自由公民?年齡有什麼關系呢?然而之後,我不得不私下承認我不懂那些&ldquo深刻&rdquo的作品在說些什麼,或者是,我明白自己不想要那些深藏在知識裡的&ldquo腫瘤&rdquo。
我多麼想抓住神秘的事物啊!我想要所有有靈魂、有意義的東西,但我還要求作家的風格與他創造的神秘感相符,有多少書具備了這一要求呢?我在我生命的開端就遇到了我的&ldquo滑鐵盧&rdquo。
我保留了我的無知,幻想着它是我的福份。
提問的才能!我從來沒有丢棄過。
衆所周知,對萬物置疑不是把人變為聖人,便是變為一個對萬物都抱懷疑态度的人,它還會導緻發瘋。
它真正的優點在于使人為自己思考,使人回到根本。
奇怪嗎?當我閱讀施本格勒時,我又一次感到孩子時的我們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家啊!想想我們的年齡,我們有限的生活經曆,然而我們仍能相互提出最深刻、最具有生命力的問題,我們又勇敢地用全身心去解決它們。
幾年的學習毀了藝術。
像黑猩猩一樣,我們學會了隻問正确的合适的問題&mdash&mdash老師們能夠回答的問題,正是在這一詭計下,整個社會結構建立了。
&ldquo大學生活!&rdquo隻有絕望的人才會選擇這一課程,甚至藝術家都會誤入歧途,因為遲早他會去被迫觀察為面包塗上黃油的那一面。
《西方的沒落》!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時透過脊梁骨的那陣寒意。
正如伊萬。
卡拉馬佐夫所言&mdash&mdash&ldquo我想去歐洲。
也許我知道我隻不過去了一座墳墓,但那将是所有墳墓中最可愛的一座。
&rdquo 許多年來,我一直意識到我參與了這一全面的衰落。
我們都知道,也都感到了,隻有少數人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忘卻這一事實。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不明白的是,我們是這一&ldquo西方世界&rdquo,它不僅包括歐洲,還包括北美在内的&ldquo西方世界&rdquo的一部分。
對我們來說,美國永遠是一個不穩定的地方&mdash&mdash一天熱,一天冷;一天貧瘠,一天富饒。
總而言之,根據你是如何發現的,它或者是沒藥,或者是乳香,還可能隻是純馬糞,用曆史的命運這一角度來思考并不是我們的方法。
我們的曆史在幾年前剛剛開始&mdash&mdash我們有的還很單調、乏味。
我說&ldquo我們&rdquo,指的是正在努力使我們襯衫下的心産生悸動的所有我們的男孩,少年和青年。
我們大家都是媽媽的孩子。
如果我們有命運,那就是成為第一流的推銷員、煙草行職員或者連鎖店的經理,放任的人參加了陸軍和海軍。
頑固不化的人發現自己安全地偷渡到了丹尼莫拉或辛施,沒有人想象自己是一名埋頭苦幹的工程師、管子工、泥瓦匠、木匠、農場主、伐木工。
一個人可以一天是有軌電車司機,第二天又成了保險公司代理人。
明天或許後天。
一個人醒來,也許會發現自己成了市參議員。
秩序、紀律、目标、目的、命運? 均為未知名詞。
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沒有人能去摧毀它&mdash&mdash永遠不會。
這是我們的世界觀。
&ldquo你在看什麼,亨利?&rdquo如果我把書給提問者看,他一定會說:&ldquo看這種廢話你會變成傻瓜的,順便提一句。
&rdquo這種&ldquo廢話&rdquo,通常是世界經典文學,沒關系。
對&ldquo他們&rdquo或&ldquo我們&rdquo來說,這樣的書就像陳腐的紅葡萄酒。
不,沒有人在自覺地、審慎地按照一個世界的衰落來思考問題。
衰落不過是不真實的,它正在挖空我們,它以一種意外的方式展示自己。
比如說,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去興奮。
沒有,或者,這個工作與那個工作一樣好。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是平等的。
諸如此類,這些瞎話都是很自然的。
尼采,我第一次愛戴的人,&ldquo在我看來并不很像德國人,他甚至不像波蘭人,他像一枚剛出廠的硬币,但施本格勒馬上給我一個印象,他是完完全全的德國人。
他的語言越深奧,越晦澀,我越容易跟上他,他的語言是一種胎兒期的語言,一首催眠曲。
他被人們錯誤地認為的厭世主義,在我看來不過是冷靜的日爾曼現實主義。
日爾曼人在剛一進入曆史長河時,便開始高唱臨終前的美妙歌曲了。
他們總把真理與死亡混為一談,讓我們坦白地問一聲,在整個歐洲的玄學體系中,難道有一個令人悲痛的德國真理是謊言嗎?感謝這位曆史上的藝術大師,我們突然發現死亡的真理不需要令人悲痛。
尤其當整個&ldquo文明&rdquo世界已經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正如現在正在發生的這樣。
突然,我們被要求帶着首次迎接生命時的狂熱和快樂去窺視墳墓的深處。
盡我所能吧。
我在看某一章時總抵制不住去看前幾章的誘惑。
這幾章的小标題困擾着我,它們令人着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