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蓋烏斯 克勞狄烏斯 尼祿

關燈
81~421頁。

    M.P.查爾斯沃思:《卡裡古拉之傳統》,載于CHJ,第4期(1933年),105~119頁。

    J.P.V.巴爾斯登:《論蓋烏斯之治》,載于JRS,第24卷(1934年),13~24頁,以及《蓋烏斯皇帝》(牛津,1934年)。

     (2)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8節。

    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8節之1。

    吉葉:《米特拉達悌》(33),載于RECA,第十五卷(1932年),2214~2215頁。

    安德森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50~751頁。

     (3)約瑟福斯:《上古猶太史》,第二十章,第3節之1~3,54~68頁。

    考爾:《阿塔班努斯》(7),載于RECA,第二卷(1896年),1295~1296頁。

     (4)狄奧前揭書,第五十九章,第12節之2;第六十章,第8節之2。

    關于米特拉達悌的曆史,見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95~598頁,601~603頁,611頁。

    在RECA中,可見以下文章:布蘭迪斯:《博斯普魯斯》(3),載于第三卷(1899年),782~783頁;斯坦因:《吉佩皮瑞絲》,載于第七卷(1910年),1227~1228頁;吉葉:《米特拉達悌》(16),載于第十五卷(1932年),2206~2207頁。

     吉佩皮瑞絲的鑄币造于公元37(或公元38)年及公元38(或公元39)年,米特拉達悌的全名鑄币造于公元39(或公元40)年至公元41(或公元42)年。

    見闵斯書,604頁。

     (5)蘇埃托尼亞斯:《卡裡古拉》,第43~48節,第51節。

    狄奧前揭書,第五十九章,第21~22節,第25節之1~3。

     (6)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8~9節。

    約瑟福斯:《古代史》,第二十章,第3節之4,69頁。

     關于瓦當斯與戈塔塞斯之間的沖突,見阿爾弗萊德·馮·蓋茨米德:《伊朗史》(蒂賓根,1888年),123~128頁。

    沃維克·洛思:《帕西亞鑄币集錄》(倫敦,1903年),第四十五至四十八章。

    斯坦因:《戈塔塞斯》,載于RECA,第七卷(1912年),1674~1683頁。

    J.C.柯亞吉:《戈塔塞斯王朝(帕西亞史之一章)》,載于JASB,第28卷(1933年),207~224頁。

    J.G.安德森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54~755頁。

    R.H.麥多威爾:《底格裡斯河上的塞琉古國鑄币》,225~228頁。

     (7)伽赫斯:《克勞狄烏斯》,256頁,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2778~2839頁。

    費勒羅:《克勞狄烏斯》,載于DER,第二卷(1900年),290~303頁。

    A.P.波爾:《塞尼伽對克勞狄烏斯神靈化的諷刺》(紐約,1902年)。

    阿爾納爾多·摩米格裡亞諾:《克勞狄烏斯大帝及其功績》,W.D.霍伽思譯(牛津,1934年)。

     (8)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8~9節。

    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8節之1。

     (9)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9節。

     (10)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10節。

    約瑟福斯:《古代史》,第二十章,第3節之4,69~73頁。

     (11)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8節之2。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596頁。

    安德森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52頁。

    關于公元42年的情況,見于布蘭迪斯:《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82頁。

     (12)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8節之7。

    蘇埃托尼亞斯:《克勞狄烏斯》,第24節之3。

    塔西圖:《曆史》,第一章,第49節。

    普魯塔克前揭書之《伽爾巴》篇,第3節。

     (13)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19~23節,第30節之1~2。

    蘇埃托尼亞斯:《克勞狄烏斯》,第17節,第27節之3;《韋斯巴芗》,第4節之1~2。

    塔西圖:《阿格裡柯拉》,第13節;《曆史》,第三章,第44節。

    又參見R.G.柯林伍德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90~802頁,史料見988~989頁。

     (14)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10節。

     (15)R.H.麥多威爾:《底格裡斯河上的塞琉古國鑄币》(密執安,1935年),227頁。

     (16)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28節之7,第32節之4A(皮特魯斯·帕特裡西亞斯)。

    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5~21節。

     (17)公元44年或公元45年之說,見J.G.C.安德森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53頁。

    公元46年之說,見布蘭迪斯:《博斯普魯斯》(3),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783頁。

    S.E.斯陶特:《穆西亞諸總督》(普林斯頓,1911年),第9節。

     (18)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7節。

     (19)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21節。

    又見M.I.羅斯托夫譯夫:《蓬塔斯、比塞尼亞及博斯普魯斯》,載于ABSA,第22期(1916年~1918年),15~17頁。

    C.T.塞爾特曼:《克勞狄烏斯和尼祿治下的比塞尼亞行政狀況》,載于《古錢币年鑒》,第5集(1928年),101~103頁。

     (20)亞瑟·斯坦因:《羅馬對色雷斯省份的占領》(薩拉熱窩,1920年),1~3頁。

    冷克:《色雷克》,載于RECA,第六卷(1936年),452頁。

     (21)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62~63節。

     (22)普林尼前揭書,第四章,第80節。

    E.H.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124頁。

    書中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卡爾比人(由西向東)穿越帕西亞并在貝薩拉比亞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居住領地的侵略性結果。

     賈齊格人遷徙的時間未有定論,但一般認為在公元50年間,他們還是蒂薩河上遊地區的新居民。

    參見布蘭迪斯:《達西亞》,載于RECA,第四卷(1901年),1952~1953頁;伍立斯:《賈齊格人》,第九卷(1914年),1189~1191頁;特雷德勒:《賈齊格人》,增補本,第六卷(1935年),126~127頁。

     (23)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121頁。

    克雷奇默爾:《薩爾馬特人》,載于RECA,第二集,第一卷(1920年),2545頁。

     (24)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16~17節。

    約翰内斯·克洛澤:《萊茵河和多瑙河地區的羅馬人統治的國家》(波蘭,布雷斯勞,1934年),52頁。

     (25)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18~20節。

    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30節之4~6。

    克洛澤前揭書,43頁。

     (26)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31~38節;其《曆史》,第三章,第45節;其《阿格裡柯拉》,第14節。

    有關的年代,見唐納德·阿特金森:《自克勞狄烏斯至狄奧克萊西亞的諸不列颠總督》,載于JRS,第12期(1922年),60、62頁。

    關于奧斯托裡亞斯戰役,見R.G.柯靈伍德文:《弗斯人》,載于JRS,第14期(1924年),252~256頁。

     (27)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36節。

    亦見狄奧前揭書,第六十章,第33節之3c。

     (28)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一章,第10節。

    約瑟福斯:《古代史》,第二十章,第3節之4。

     (29)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0~14節。

    斯坦因文:《戈塔塞斯》,載于RECA,第七卷(1912年),1679頁。

     (30)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29~30節。

    塔西圖說:&ldquo這片富饒的國土,遭受瓦尼亞斯長達三十年的掠奪和搜刮,它使瓦尼亞斯變得更加富有。

    &rdquo富蘭克文:《馬可曼尼》,載于RECA,第14節(1930年),1617頁。

     (31)赫爾門杜裡人對羅馬帝國甚為&ldquo忠誠&rdquo,并享有與奧古斯都、溫德裡柯魯姆進行貿易的特權,見塔西圖:《日耳曼尼亞》,第41節。

    在維比留斯的統治下,赫爾門杜裡人達到了繁榮的頂點,見豪格文:《赫爾門杜裡》,載于RECA,第八卷(1912年),907頁。

     (32)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27~28節。

     (33)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38~40節;第十四章,第29節。

    其《阿格裡柯拉》,第14節。

     (34)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14節。

    約瑟夫斯:《古代史》,第二十章,第3節之4,74頁。

     (35)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二章,第44~51節。

    公元52年,在陶魯斯山區的西塔人發動起義,見《編年史》第十二章,第55節。

    公元36年也曾發生過西塔人的動亂,見《編年史》第十一章,第41節。

     (36)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6節。

     (37)關于尼祿時期帕西亞及亞美尼亞的事務,尤其是亞美尼亞戰争,參見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6~9節及第34~41節,第十四章第23~26節,第十五章第1~8節及第24~31節;又見狄奧前揭書,第六十二章第19~26節。

     其他參考文獻還有:亨利·佛諾文:《自奧古斯都時代至尼祿去世這一時期羅馬與帕西亞和亞美尼亞之關系》,載于其《論塔西圖的〈編年史〉》第二卷(牛津,1891年),96~126頁。

    B.W.亨德森:《公元51~63年亞美尼亞戰争年表》,載于《古籍研究叢刊》第15期(1901年),159~165頁,204~213頁,266~274頁。

    亦可見《語言學報》,第28期(1903年),99~121頁,271~286頁及其《尼祿皇帝之生平及其統治》(倫敦,1903年)。

     (38)關于特拉布松,見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39節。

     關于切森内蘇斯,見布蘭迪斯文:《切森内蘇斯》(20),載于RECA,第三卷(1899年),2269頁。

    E.H.闵斯在《西徐亞人與希臘人》(劍橋,1913年)的522~523頁中指出,切森内蘇斯的鑄币,自公元46年至54年間都有發現,但在維斯巴芗執政期間卻是空白。

     關于提拉斯,見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第447頁。

     (39)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7節。

    此冒充者可能便是&ldquo瓦當斯的兒子&rdquo,故無其本人的稱号。

     (40)約瑟福斯:《上古猶太史》,第二十章第4節之2,91頁。

     (41)有關此新希爾卡尼亞國,見凱斯靈文:《希爾卡尼亞》,載于RECA,第九卷(1914年),508頁。

     (42)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34~41節。

     (43)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四章,第23~26節。

     (44)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五章,第1~18節。

     (45)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五章,第6節。

     (46)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五章,第24~31節。

     (47)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六章,第23節;蘇埃托尼亞斯:《尼祿》,第13節;狄奧前揭書,第四十三章,第1~7節。

    正式由尼祿冊封則是公元66年的事。

     (48)闵斯:《西徐亞人與希臘人》,第599、611頁。

     (49)由于這些事件發生的年代在碑刻中未予記載,這也便成了學術界長期争論的一個課題。

     (50)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57節。

     (51)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54節;艾姆文:《弗裡西》,載于RECA,第七卷(1910年),106頁。

     (52)塔西圖:《編年史》,第十三章,第55~56節。

     (53)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四章,第29節;《阿格裡柯拉》,第14節。

     (54)塔西圖:《編年史》,第十四章,第29~39節。

    《阿格裡柯拉》,第14~16節。

    狄奧前揭書,第六十二章,第1~12節。

    蘇埃托尼亞斯:《尼祿》,第18節,其中提到&ldquo尼祿甚至考慮要從不列颠撤兵&rdquo。

     (55)見RECA以下各文:亨茲:《布迪卡》,載于第三卷(1899年),797頁。

    胡布納:《不列颠》,載于第三卷(1899年),871頁。

    哈瓦費爾德:《艾塞尼》,載于第九卷(1914年),821頁。

    霍爾:《多米西亞斯》(29),載于增補本第三卷(1918年),373頁。

    麥克當納:《倫敦》,載于第十三卷(1927年),1397頁。

    米爾特納:《蘇埃托尼亞斯》(3),載于專輯第四卷(1931年),592頁。

    另又見R.E.M.維勒:《公元60年的倫敦》,皇家曆史文物委員會:《羅馬時期之倫敦》(倫敦,1928年),27~32頁。

     (56)波萊摩&ldquo放棄&rdquo了他的王國。

    蘇埃托尼亞斯之《尼祿》第18節有記載。

     (57)塔西圖:《曆史》,第一章,第6節。

    蘇埃托尼亞斯:《尼祿》,第19節。

    狄奧前揭書,第六十三章,第8節之1。

    普林尼:《博物志》,第六章,第40節。

     塔西圖指出這次征伐是針對阿爾巴尼人的。

    但蒙森在其《羅馬帝國各省份》(第二冊)(倫敦,1909年)62頁注1中指出:這次出征&ldquo不可能是針對阿爾巴尼人&rdquo。

    又見李特靈:《萊吉奧》,載于RECA,第十二卷(1924年),1259~1260頁。

    安德森文,載于CAH,第十卷(1934年),777、883~884頁。

    蒙森的設論得到羅斯托夫特譯夫的進一步肯定,羅氏在其《南俄羅斯的伊朗人與希臘人》(牛津,1922年)書中第117頁中指出:&ldquo尼祿的計劃是向阿蘭人的中心地帶北高加索山區發動進攻&rdquo,并指出&ldquo尼祿的意圖似乎是在博斯普魯斯王國将其力量集中,以使此地成為羅馬的省份,繼而進一步攻打薩爾馬特人的軍隊&rdquo。

     (58)塔西圖:《曆史》,第一章,第79節,第三章,第24節。

    塔西圖說,羅克索蘭尼人穿着由鐵闆或生牛皮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