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三

關燈
公(王安石、蘇軾)相誚或如此。

    然勝處未嘗不相傾慕。

    元祐間,東坡奉祠西太乙,見公舊題:‘楊柳鳴蜩緑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

    ” [2]劍外:劍閣以南,指蜀地。

     [3]池南:池陽(今陝西涇陽西北)之南,指歸蜀之路。

     [4]若下:村名,在吳興,産酒聞名于世,代指酒。

    鄒陽《酒賦》:“其品類則沙洛渌酃,程鄉若下。

    ”參看《唐音癸籤》卷二十《酒名春》條:“東坡雲:唐人酒多以春名”,“烏程有若下春,劉禹錫詩:‘鸚鵡杯中若下春。

    ’” [5]何須句: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建安十五年):“後徵爲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爲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此反用,謂何須追求身後名聲。

     [6]聞道二句:暗指王安石去世以後,舊居荒蕪。

    王安石于是年四月卒。

    烏衣巷,在金陵秦淮河南。

    東晉王導蔔居于此,後爲王、謝兩大世族住宅區。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七):“六言難得如此流利。

    ” 武昌西山[1] 春江渌漲蒲萄醅[2],武昌官柳知誰栽[3]?憶從樊口載春酒[4],步上西山尋野梅。

    西山一上十五裡,風駕兩腋飛崔嵬。

    同遊困卧九曲嶺[5],褰衣獨到吳王臺[6]。

    中原北望在何許,但見落日低黃埃。

    歸來解劍亭前路[7],蒼崖半入雲濤堆。

    浪翁醉處今尚在[8],石臼抔飲無樽罍[9]。

    爾來古意誰復嗣,公有妙語留山隈。

    至今好事除草棘,常恐野火燒蒼苔。

    當時相望不可見[10],玉堂正對金鑾開[11]。

    豈知白首同夜直,卧看椽燭高花摧。

    江邊曉夢忽驚斷,銅環玉鎖鳴春雷。

    山人帳空猿鶴怨,江湖水生鴻雁來。

    請公作詩寄父老,往和萬壑松風哀。

     [1]詩前有自序雲:“嘉祐中,翰林學士承旨鄧公聖求爲武昌令,常遊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

    軾謫居黃岡,與武昌相望,亦常往來溪山間。

    元祐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考試館職,與聖求會宿玉堂,偶話舊事。

    聖求嘗作《元次山窪尊銘》刻之巖石,因爲此詩,請聖求同賦,當以遺邑人使刻之銘側。

    ”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西山,一名樊山。

    鄧潤甫,字溫伯,建昌人。

    後以字爲名,改字聖求。

    屬王安石變法派,哲宗親政時亦主張“紹述”熙寧變法。

    玉堂,翰林學士院的正廳。

    邑人,指王齊愈,字文甫。

    此詩有三十餘人唱和,蘇軾又作《西山詩和者三十餘人,再用前韻爲謝》。

     [2]春江句:《梁谿漫志》卷七《二州酒名》條:“東坡在齊安,有‘春江緑漲蒲萄醅’之句,靖康初元,韓子蒼舍人駒作守,有旨添賜郡釀,因名其庫曰‘蒲萄醅’。

    ”蘇詩以酒色形容江水,此又轉爲酒庫專名。

     [3]武昌官柳:《晉書·陶侃傳》,陶侃鎮武昌時,“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于己門。

    侃後見,駐車問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因盜來此種?’施惶怖謝罪”。

    蘇軾《遊武昌寒溪西山寺》詩:“無復陶公柳。

    ” [4]憶從句:蘇軾友人潘彥明在樊口開酒店,蘇軾常渡江往訪。

     [5]九曲嶺:在西山南嶺,山路九折,故名。

    其上有九曲亭,蘇轍有《武昌九曲亭記》。

     [6]吳王臺:又稱吳王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樊山》下雲:“在縣(武昌縣)西三裡。

    ……南有九曲嶺,九曲嶺下爲吳造峴,亦曰吳王峴。

    昔孫權于樊口,被風破船,鑿樊嶺而歸。

    ” [7]解劍亭:王十朋注本卷十七引子仁(林敏功)曰:“解劍亭在武昌。

    先生嘗雲:子胥渡江處也。

    ” [8]浪翁:指元結。

    其《自釋》雲:“天下兵興,逃亂入猗玗洞,始稱猗玗子;後家瀼濱,乃自稱浪士。

    ” [9]石臼句:元結退居武昌樊水邊之郎亭山下時,作《抔樽銘》,其序雲:“郎亭西乳有藂石,石臨樊水,漫叟(即元結)構石顛以爲亭,石有窊顛者,因修之以藏酒。

    士源(孟彥深)愛之,命爲抔樽。

    乃爲士源作《抔尊銘》。

    ”銘文雲:“時俗澆狡,日益僞薄。

    誰能抔飲,其守淳樸?” [10]當時句:以上回憶昔日之遊,此句以下叙寫今日會宿翰林院情景。

     [11]玉堂句:因翰林院與金鑾殿相對,故雲。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述舊遊,則中原迷于落日;叙會宿,則曉夢驚于江邊,互相鈎貫,情文相生,健筆圓機,開出劍南一派。

    ” 虢國夫人夜遊圖[1] 佳人自鞚玉花驄[2],翩如驚燕蹋飛龍,金鞭争道寶釵落[3],何人先入明光宮[4]?宮中羯鼓催花柳[5],玉奴絃索花奴手[6]。

    坐中八姨真貴人[7],走馬來看不動塵[8]。

    明眸皓齒誰復見[9],隻有丹青餘淚痕。

    人間俯仰成今古,吳公臺下雷塘路[10],當時亦笑張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11]! [1]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作。

    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五:“餘嘗見《虢國夫人夜遊圖》,乃晏元獻公(晏殊)家物,後歸于内府,徽宗親題其上雲:‘張萱所作。

    ’蘇東坡諸公有詩皆在其後。

    而黃太史(黃庭堅)跋東坡此詩乃雲‘周昉所作《虢國夫人夜遊圖》,疑太史未嘗見此圖,以意而言之耳。

    ”李之儀《姑溪居士後集》卷三有此詩和作,序雲:“内侍劉有方蓄名畫,乃内《虢國夫人夜遊圖》,最爲絶筆。

    東坡館北客都亭驛,有方敢(請)跋其後。

    ”蘇軾于是年十二月館伴北使,詩即作于其時。

     [2]佳人句:唐鄭處誨《明皇雜録》卷下:“虢國每入禁中,常乘驄馬,使小黃門禦。

    紫驄之俊健,黃門之端秀,皆冠絶一時。

    ”鞚,有嚼口的馬絡頭,此作駕禦講。

    玉花驄,唐玄宗名馬之一。

    《能改齋漫録》卷十四引《明皇雜録》(今本無此條):“上所乘馬有玉花驄、照夜白。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 [3]金鞭句:《舊唐書·楊貴妃傳》:“(天寶)十載正月望夜,楊家五宅夜遊,與廣平公主(《新唐書·楊貴妃傳》作“廣寧公主”)騎從争西市門。

    楊氏奴揮鞭及公主衣,公主墮馬。

    ” [4]明光宮:漢長安宮殿名,此借指唐宮。

     [5]宮中句:唐南卓《羯鼓録》:“(玄宗)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内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爲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

    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

    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

    ”羯鼓,見前《有美堂暴雨》詩注。

     [6]玉奴句:玉奴,楊貴妃小名;花奴,汝陽王李璡小名。

    楊妃善琵琶,李璡善羯鼓。

    見《楊貴妃外傳》。

     [7]坐中句:楊貴妃姐妹得寵,三姨封虢國夫人,八姨封秦國夫人。

    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二十七:“餘初疑先生詩詠虢國而作八姨似誤”,後據蘇轍詩及鄭刊施注,皆稱《秦虢圖》,因疑“題中脫去秦國字”;同時懷疑詩中脫去虢國二句,因此詩皆四句一轉韻,而“宮中”雲雲,“止二句一轉韻”。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七反駁説:言八姨隻是“作襯”,與“玉奴”句以楊貴妃等作襯一樣;又從李之儀和作來看,也共十四句,脫落二句之説亦無據。

    王説較勝。

     [8]走馬句:用杜甫《麗人行》“黃門飛鞚不動塵”句意。

     [9]明眸句:用杜甫《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句意。

     [10]吳公臺、雷塘:均在揚州。

    隋煬帝國亡身死後,先被葬于吳公臺,後改葬雷塘。

     [11]當時二句:意謂隋煬帝曾譏笑陳後主、張麗華一味遊樂,最後被隋將韓擒虎所俘亡國;但自己也不免逸遊誤國亡身。

    暗指唐玄宗和楊氏姐妹也同一行徑和結局。

    顔師古《大業拾遺記》:隋煬帝“嘗遊吳公宅鷄臺,恍惚間與陳後主相遇”。

    後主談及亡國情景,正與張麗華遊于臨春閣,韓擒虎擁兵破門而入。

    最後,“後主問帝龍舟之遊樂乎?始謂殿下緻治在堯舜之上,今日復此逸遊,大抵人生各圖快樂,曩時何見罪之深邪?”杜牧《臺城曲二首》其一:“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

    ”亦用此事。

    又,《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引《緗素雜記》,引蘇軾此詩寫作“當時亦笑潘麗華,不知門外韓擒虎”(齊東昏侯妃潘淑妃),並指責蘇軾誤用,其實,作“潘麗華”,乃少數蘇集版本的誤刊。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七):“收得淡宕,妙于不黏唐事,彌覺千古一轍之慨。

    ”“直以莊論作收,而唱嘆有神,此爲詩人之言,異乎道學之史論。

    ” 趙令晏崔白大圖幅徑三丈[1] 扶桑大繭如甕盎[2],天女織綃雲漢上[3]。

    往來不遣鳳銜梭,誰能鼓臂投三丈[4]。

    人間刀尺不敢裁[5],丹青付與濠梁崔。

    風蒲半折寒雁起,竹間的皪橫江梅。

    畫堂粉壁翻雲幕,十裡江天無處著。

    好卧元龍百尺樓[6],笑看江水拍天流。

     [1]元祐二年(一〇八七)作。

    趙令晏,宋宗室。

    崔白,北宋畫家,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東)人。

    擅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六引《藝苑雌黃》:“東坡《觀崔白驟雨圖》雲‘扶桑大繭如甕盎,……’此語豪而甚工。

    ”胡仔認爲,“《畫品》中止有李營丘《驟雨圖》,從無崔白者”,且本詩有蒲葦、寒雁、竹、梅等景物,應是《冬景圖》。

    《詩人玉屑》卷三、《詩林廣記》卷四引《藝苑雌黃》逕改爲《冬景圖》。

     [2]扶桑句: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園客者,濟陰人,貌美色,人多欲妻之,客終不娶”,“有一女自來助養蠶,以香草食之,得繭一百二十枚,繭大如甕,每一繭繅六七日,絲方盡”。

     [3]天女句:《史記·天官書》:“織女,天女孫也。

    ” [4]三丈:指此圖“幅徑三丈”。

    以上四句極寫幅徑之“大”,非人間所能織成。

     [5]人間句:這句以下始正面寫崔白作畫。

     [6]好卧句:《三國志·魏志·陳登傳》,漢末人許汜對劉備説,陳登(元龍)對他不禮,“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劉備卻説,“君有國士之名”,竟然“求田問舍,言無可采”,如碰上我,“欲卧百尺樓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有蔚然之光,有蒼然之色,有鏗然之韻,不徒爲是大言炎炎。

    ” 次韻子由書李伯時所藏韓幹馬[1] 潭潭古屋雲幕垂,省中文書如亂絲。

    忽見伯時畫天馬,朔風胡沙生落錐[2]。

    天馬西來從西極[3],勢與落日争分馳。

    龍膺豹股頭八尺,奮迅不受人間羈。

    元狩虎脊聊可友[4],開元玉花何足奇[5]?伯時有道真吏隱[6],飲啄不羨山梁雌[7]。

    丹青弄筆聊爾耳,意在萬裡誰知之?幹惟畫肉不畫骨[8],而況失實空留皮。

    煩君巧説腹中事[9],妙語欲遣黃泉知[10]。

    君不見韓生自言無所學,廄馬萬匹皆吾師[11]。

     [1]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人。

    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馬,論者以爲勝過韓幹,爲宋代最有成就的畫家。

    他又是鑒賞家和收藏家。

    蘇轍有《韓幹三馬》詩,此爲和作。

    按,蘇軾此詩其他人和作(如蘇頌、黃庭堅、劉攽、王欽臣)均寫到李公麟畫馬,有人因疑題中“藏”字有誤。

    但據蘇轍原唱及黃庭堅和作《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幹馬因論伯時畫天馬》,實在韓幹三馬外,李公麟另有摹作,“藏”字不誤。

     [2]錐:筆鋒。

     [3]天馬:《史記·樂書》:“(漢武帝時)嘗得神馬渥窪水中,作《太一之歌》:‘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後伐大宛,得千裡馬,又作歌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

    ” [4]元狩句:《漢書·禮樂志》載《郊祀歌》十九章,其第十章《天馬》,一爲“元狩三年馬生渥窪水中作”:“太一況,天馬下,霑赤汗,沫流赭。

    ”一爲“太初四年誅宛王獲宛馬作”:“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元狩虎脊”實應爲“太初虎脊”。

    參看注[3]所引《史記·樂書》。

     [5]玉花:玉花驄,唐玄宗名馬之一,見前《虢國夫人夜遊圖》詩注。

     [6]吏隱:隱于吏中,謂雖居官而仍行雅逸之志,如隱士然。

     [7]飲啄句:《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

    ”以形容“安時處順”之狀。

    山梁雌,《論語·鄉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何晏解:“言山梁雌雉得其時。

    ”句意言李公麟淡於趨競。

     [8]幹惟句:此爲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成句,參看前《書韓幹牧馬圖》詩注。

    紀批(卷二十八):“至此才入韓幹。

    用筆之妙,前無古人。

    ” [9]煩君句:君,指蘇轍。

    蘇轍原唱《韓幹三馬》有“畫師韓幹豈知道,畫馬不獨畫馬皮。

    畫出三馬腹中事,似欲譏世人莫知。

    伯時不見笑不語,告我韓幹非畫師”。

    腹中事,見《後漢書·禰衡傳》:禰衡爲江夏太守黃祖作書記,“輕重疎密,各得體宜”。

    黃祖持其手曰:“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 [10]黃泉:指死去的韓幹。

     [11]君不見二句: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唐玄宗令韓幹“師陳閎畫馬,帝怪其不同,因詰之”。

    韓幹奏雲:“臣自有師,陛下内廄之馬,皆臣之師也。

    ” 【評箋】 紀批(卷二十八):“隻就伯時生情,韓幹隻于筆端縈繞,運意運筆,俱極奇變。

    ”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1](選二) 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

    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2]。

    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3]。

     若人今已無[4],此竹寧復有。

    那將春蚓筆,畫作風中柳[5]?君看斷崖上,瘦節蛟蛇走。

    何時此霜竿,復入江湖手! [1]原共三首,選第一、二首。

    元祐二年(一〇八七)秋作。

    晁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

    “蘇門四學士”之一。

     [2]嗒然:《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耦。

    ”嗒然,物我兩忘的境界。

     [3]疑神:簡直與神一般,疑,不作“懷疑”解。

    《莊子·達生》:“用志不分,乃疑(一作凝)于神。

    ”蘇軾《答晁君成》(《蘇軾文集》卷五十九):“《莊子》‘用志不分,乃疑於神’,古語以‘疑’爲似耳。

    如《易》‘陰疑於陽’,世俗不知,乃改作‘凝’,不敢不告。

    ”宋張淏《雲谷雜記》卷三《疑凝二字》條:“東坡雲:近世人輕以意改書……遂使古書日就訛舛。

    ”“蜀本大字書皆善本,蜀本《莊子》雲:‘用志不分,乃疑於神。

    ’此與《易》‘陰疑於陽’、《禮》‘使人疑汝於夫子’同。

    今四方本皆作‘凝’。

    ”張淏案雲:“‘用志不分,乃疑于神’之語,本出于《列子》。

    今《列子》皆作‘疑’,則《莊子》之誤,于此是可證矣,何待引《易》、《禮》然後知其爲誤也。

    ”但今公認《列子》乃魏晉時僞書,後于《莊子》,其説不當。

    後不少注家均贊同蘇軾之説,如翁方綱《蘇詩補注》卷五:“乃疑于神者,謂直與神一般耳,非謂見疑之疑也。

    坡公所引《易》、《禮》二語,其釋疑字最精。

    ”但亦有反對“疑神”説者,如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八:“冶曰:四注所援東坡之説,吾恐非蘇子之言也。

    信如蘇子之言,則蘇子之見厥亦偏矣。

    所謂先輩不敢改書,是固有理,若斷凝神以爲疑神,則吾不知其説也。

    《莊子》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正如《系辭》所謂‘精義入神以緻用也’。

    今東坡以爲與‘陰疑于陽’,‘使人疑汝于夫子’同,殆非也。

    何者?‘陰疑于陽’,乃見疑于陽,‘使人疑汝于夫子’,乃見疑于人,此‘用志不分’亦見疑于神乎?凡人之心,以先入者爲主。

    東坡蜀人,先見蜀本,因目生心,承文立義,皦如星日,牢如膠漆,久之又久,心與理化,忽覽别本,如覩怪物,矛前盾後,能無改乎?東坡以蜀本爲善本,而四方本皆後人所改,又安知四方本不爲善本而蜀本獨非前人之誤乎?” [4]若人:那人,指文同。

    文同已于元豐二年去世。

     [5]那將二句:那,誰,豈。

    春蚓筆,喻書畫筆法拙劣。

    《晉書·王羲之傳》言蕭子雲擅大名而筆法低劣,“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蘇軾《和孔密州五絶·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春蚓秋蛇病子雲。

    ”二句謂劣手將竹畫成風中之柳,蓋反襯文同筆力之勁拔。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讀‘其身與竹化’一語,覺《墨君堂記》爲繁;次作見畫而思其人,卻言人亡而畫不復得,珍惜之至。

    ”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1] 野水參差落漲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櫂歸何處[2]?家在江南黃葉村。

     人間斤斧日創夷[3],誰見龍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獨往,何人解作掛猿枝[4]? [1]元祐二年(一〇八七)作。

    時李世南在汴京參加《元祐敕令式》的編寫工作。

    宋鄧椿《畫繼》卷四:“李世南,字唐臣,安肅人。

    明經及第,終大理寺丞”,“長于山水”。

    “予嘗見其孫皓(李皓,字雲叟)雲:此圖(即此詩所題之畫)本寒林障,分作兩軸。

    前三幅盡寒林,坡所以有‘龍蛇姿’之句,後三幅盡平遠,所以有‘黃葉村’之句。

    其實一景而坡作兩意。

    ” [2]扁舟:《畫繼》卷四作“浩歌”,且雲:“‘浩歌’字,雕本皆以爲‘扁舟’,其實畫一舟子張頤鼓枻作浩歌之態,今作‘扁舟’,甚無謂也。

    ”但紀昀校查注本雲:“如不出‘扁舟’字,則‘浩歌’一曲茫然無着,不見定是鼓枻。

    此必後來改定,不得執墨跡駁之。

    ” [3]創夷:砍伐,作動詞用。

     [4]不是二句:謂若非畫家獨入溪山觀察實景,焉能作如此百尺長枝之畫?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1]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隣。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2]。

    詩畫本一律[3],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4],趙昌花傳神[5]。

    何如此兩幅,疎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

    雙翎決將起[6],衆葉紛自舉。

    可憐採花蜂,清蜜寄兩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7]。

    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1]《畫繼》卷四:“鄢陵王主簿,未審其名,長于花鳥。

    ” [2]論畫四句:前人闡述甚多:(一)指出蘇軾意在反對詩畫片面追求“着題”、“形似”。

    宋人多強調此點,并加以推崇。

    如《詩人玉屑》卷五引《禁臠》:“東坡曰: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

    故其詩曰:‘論畫以形似……’”又引《漫叟詩話》:“世有《青衿集》一編,以授學徒,可以諭蒙。

    若《天》詩雲:‘戴盆徒仰止,測管詎知之?’《席》詩雲:‘孔堂曾子避,漢殿戴馮重’,可謂着題,乃東坡所謂‘賦詩必此詩’也。

    ”《童蒙詩訓》:“東坡詩雲:‘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或一道也。

    魯直作詠物詩,曲當其理。

    如《猩猩筆》詩:‘平生幾兩屐,身後五車書’,其必此詩哉!”《梁谿漫志》卷七:“此言可爲論畫作詩之法也。

    世之淺近者不知此理,做月詩便説‘明’,做雪詩便説‘白’,間有不用此等語,便笑其不着題。

    此風晚唐人尤甚。

    ”《王直方詩話》論“論畫以形似”六句雲:“餘以爲若論詩畫,于此盡矣。

    每誦數過,殆欲常以爲法也。

    ”(二)認爲蘇軾并非片面輕形重神,而是要求形神結合。

    如《韻語陽秋》卷十四記有人懷疑“不以形似,當畫何物?”“曰:非謂畫牛作馬也,但以氣韻爲主爾。

    謝赫雲:衞協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淩跨雄傑,其此之謂乎!”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二:“夫所貴于畫者,爲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命題而賦詩,不必此詩,果爲何語?然則坡之論非歟?曰:論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窘于題,而要不失其題,如是而已耳。

    ”(三)指斥蘇軾此論有“輕形重神”之“偏”。

    如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三《論詩畫》條引此四句曰:“言畫貴神、詩貴韻也。

    然其言有偏,非至論也。

    晁以道和公詩雲:‘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

    ’其論始爲定,蓋欲以補坡公之未備也。

    ”按,蘇軾論藝,因時因事而異,有時強調重意,如“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似失分寸,實來源于歐陽修《盤車圖》詩:“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寡”,則楊慎之説亦非無據;但此詩下文又強調邊鸞“寫生”和趙昌“傳神”,則王若虛等之解更爲允當。

     [3]詩畫句:蘇軾一再強調詩、畫異體而同貌:《韓幹馬》:“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

    ”《韓幹馬十四匹》:“蘇子作詩如見畫。

    ”《與可畫墨竹屏風贊》説文同“詩不能盡,溢而爲書,變而爲畫”。

    《題趙山幾屏風與可竹》贊美文同“詩在口,竹在手”。

    張舜民《畫墁集》卷一《跋百之詩畫》詩亦雲:“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孔武仲《宗伯集》卷一《東坡居士畫怪石賦》:“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 [4]邊鸞:《唐朝名畫録》:“邊鸞,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長于花鳥折枝。

    草木之妙,未之有也。

    ”“近代折枝,居其第一。

    ” [5]趙昌:北宋畫家,字昌之。

    範鎮《東齋記事》卷四:“趙昌者,漢州人,善畫花。

    每晨朝露下時,遶欄檻諦玩,手中調采色寫之,自號寫生趙昌。

    人謂:‘趙昌畫染成,不布采色,驗之者以手捫摸,不爲采色所隱,乃真趙昌畫也。

    ’其爲生菜、折枝、果實尤妙。

    ”李廌《畫品·菡萏圖》:“趙昌作。

    昌善畫花,設色明潤,筆跡柔美。

    國朝以來有名于蜀。

    上(士)大夫舊雲:‘徐熙畫花傳花神,趙昌畫花寫花形’,然比之徐熙,則差劣。

    其後譚宏、王友之輩,皆弗逮也。

    ”蘇軾推崇趙昌花“傳神”,此兩則卻謂“寫生趙昌”,重在“花形”,所論不同。

     [6]決:急起貌。

     [7]毫楮:筆紙。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前首“直以詩畫三昧舉示來哲”。

    “次首言竹、言花、言雀、言蜂,又言花之枝,花之葉,花間之雨,雀之翎,蜂之蜜,合之廣大,析之精微,濃淡淺深,得意必兼得格。

    ”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1] 江上愁心千疊山[2],浮空積翠如雲煙,山耶雲耶遠莫知,煙空雲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絶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爲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小橋野店依山前,行人稍度喬木外,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3]?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4]。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絶處[5],東坡先生留五年[6]。

    春風搖江天漠漠,暮雲卷雨山娟娟,丹楓翻鴉伴水宿,長松落雪驚醉眠[7]。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江山清空我塵土,雖有去路尋無緣[8]。

    還君此畫三嘆息,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9]。

     [1]題下蘇軾自注:“王晉卿畫。

    ”王詵,字晉卿,英宗女蜀國長公主之夫。

    曾任利州防禦使。

    能詩善畫,所畫山水學五代宋初李成皴法,着金緑之色。

    王定國,即王鞏,見前《百步洪》詩注。

    此詩王詵有和詩雲:“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幾年漂泊漢江上”,“四時爲我供畫本”,是所畫爲漢江景色。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三十:“墨蹟後有‘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子瞻書’十三字”,當爲作年。

     [2]江上句:“江上”以下十二句爲第一段,寫畫中景色。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起段以寫爲叙,寫得入妙,而筆勢又高,氣又遒,神又王。

    ”紀批(卷三十):“奇情幻景,筆足達之。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十:“《孟子》長篇多兩扇法。

    ……如此詩,即用兩扇法。

    以上自首句憑空突起,至此爲一扇,道圖中之景也。

    ” [3]使君句:“使君”以下十句爲第二段,寫觀畫人(作者)的情況和感慨。

     [4]二頃田:語出《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曰:‘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5]樊口:見前《次韻前篇》詩注。

     [6]五年: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