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三

關燈
改遷汝州,共四年另兩個月。

    “五年”,舉成數而言。

     [7]春風四句:分寫黃州春、夏、秋、冬的景色。

    伴水宿,指人,不指鴉。

    翁方綱《蘇詩補注》卷五:“此句自指人言也。

    ” [8]桃花四句:典出陶潛《桃花源記》。

    武陵句,《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東坡雲:‘世傳桃源事,多過其實。

    考淵明所記,止言先世避秦亂來此,則漁人所見,似是其子孫,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雲“殺鷄作食”,豈有仙而殺者乎?舊説南陽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餘家,飲其水皆壽,或至百二三十歲。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孫者,道極嶮遠,生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故壽。

    近歲道稍通,漸能緻五味,而壽亦益衰。

    桃源蓋此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則已化爲争奪之場久矣。

    常意天壤之間,若此者甚衆,不獨桃源。

    ’苕溪漁隱曰:東坡此論,蓋辨證唐人以桃源爲神仙,如王摩詰、劉夢得、韓退之作《桃源行》是也。

    惟王介甫作《桃源行》,與東坡之論暗合。

    ”按,王維《桃源行》提出神仙之説:“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亦以仙境目之,惟韓愈《桃花圖》反對神仙之説:“神仙有無何眇芒,桃源之説誠荒唐。

    ”“世俗寧知僞與真,至今傳者武陵人。

    ”胡仔説韓愈與王維、劉禹錫之見相同,誤。

    去路尋無緣,見《桃花源記》:武陵人既出桃花源,“詣太守説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王文誥雲:“自‘使君’句起,至此爲一扇,道觀圖之人也。

    後僅以二句作結。

    ” [9]還君二句:上句承圖;下句承觀圖之人。

    歸來篇,《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陶潛亦有《歸去來兮辭》。

     【評箋】 許顗《彥周詩話》:“畫山水詩,少陵數首,後無人可繼者,荊公《觀燕公山水》詩前六句差近之,東坡《煙江疊嶂圖》一詩亦差近之。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竟是爲畫作記。

    然摹寫之神妙,恐作記反不能如韻語之曲盡而有情也。

    ‘君不見’以下,煙雲卷舒,與前相稱,無非以自然爲祖,以元氣爲根。

    ” 書王定國所藏王晉卿畫着色山二首[1] 白髮四老人[2],何曾在商顔?煩君紙上影,照我胸中山。

    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頑!正賴天日光,澗谷紛斕斑。

    我心空無物,斯文何足關!君看古井水,萬象自往還。

     君歸嶺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見春。

    寄語風流王武子[3],三人俱是識山人[4]。

     [1]元祐四年(一〇八九)作。

    此二詩均從“山”發慨,不着意再現畫中景色,與前首(前半寫畫中景、後半抒情)寫法不同。

    自《惠崇春江曉景》至本篇,皆作于汴京。

     [2]四老人:秦末漢初東園公、甪裡先生、綺裡季、夏黃公四人,隱居商山(今陝西商縣東南),年皆八十餘,稱“商山四皓”。

    見《史記·留侯世家》。

     [3]王武子:《晉書·王濟傳》:“濟字武子。

    少有逸才,風姿英爽,氣蓋一時。

    ”“尚常山公主。

    ”此指王詵(晉卿),詵亦駙馬。

     [4]三人:蘇軾謫黃州近五年,王鞏(定國)因“烏臺詩案”牽連謫監賓州鹽酒稅三年,王詵先亦因“烏臺詩案”被罰追兩官勒停,後復因黨争被謫均州三年。

     送子由使契丹[1]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2]。

    不辭驛騎淩風雪[3],要使天驕識鳳麟[4]。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5]。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6]! [1]元祐四年(一〇八九)七月,蘇軾抵杭州知州任。

    八月,蘇轍作爲賀遼國生辰國信使出使契丹。

     [2]雲海二句:暗用杜甫《南征》“偷生長避地,適遠更霑襟”句。

    意謂在杭原已相隔遙遠,自不必爲此次遠别格外傷心。

     [3]驛:一作“馹”。

    《左傳·文公十六年》杜預注:“馹,傳車也。

    ” [4]天驕:指契丹。

    漢時,匈奴自稱“天之驕子”,見《漢書·匈奴傳》。

    後泛指強盛的邊地民族。

    〔鳳麟〕喻傑出而罕見的人或事物,此指宋朝的人才和文明。

     [5]沙漠二句:謂蘇轍在遼地必然想念汴京朝廷和杭州作者。

    清禁,皇宮,蘇轍時任翰林學士,經常出入皇宮。

    武林,指杭州。

     [6]單于二句:單(chán)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原義“廣大”。

    此指遼國國主。

    第一人,見《新唐書·李揆傳》:“揆美風儀,善奏對,帝(肅宗)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故時稱三絶。

    ”他在德宗時以“入蕃會盟使”至蕃地,“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邪!’”李揆怕覊留而不敢承認真實身分;蘇詩卻用以表明中原人才衆多,維護宋朝聲威。

    按,蘇氏一家,特别是蘇軾在契丹聲名甚盛。

    蘇軾《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其三有“時時鴃舌問三蘇”句,并自注雲:“餘與子由入京時,北使已問所在;後餘館伴,北使屢誦三蘇文。

    ”蘇轍《神水館寄子瞻兄》:“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王闢之《澠水燕談録》卷七《歌詠》載張舜民(芸叟)使遼,有範陽書肆刊刻《大蘇小集》等。

    《溪詩話》卷五:“老杜‘卿到朝廷説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又‘朝覲從容問幽仄,忽雲江漢有垂綸’。

    其後(劉)夢得送陳郎中雲:‘若問舊人劉子政,而今頭白在商於’……坡‘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皆有所因也。

    ” 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爲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灑歲久,皆圓熟可愛,土人謂此彈子渦也。

    取數百枚以養石菖蒲,且作詩遺垂慈堂老人[1] 蓬萊海上峯,玉立色不改。

    孤根捍滔天,雲骨有破碎。

    陽侯殺廉角[2],陰火發光彩[3]。

    纍纍彈丸間,瑣細或珠琲[4]。

    閻浮一漚耳[5],真妄果安在?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6]。

    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塊[7]。

    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

    明年菖蒲根,連絡不可解。

    倘有蟠桃生,旦暮猶可待[8]。

     [1]元祐四年(一〇八九)作。

    文登,即登州。

    蓬萊閣,在山東蓬萊縣北丹崖山上。

    舊爲海神廟,宋治平時移廟于西,于廟址建閣。

    垂慈堂老人,僧了性,杭州千頃廣化院住持。

     [2]陽侯句:陽侯,古陽國之侯,溺死而成水神。

    廉角,棱角。

    此句指海浪磨平石之棱角。

     [3]陰火句:用劉禹錫《望賦》:“送飛鴻之滅沒,附陰火之光彩。

    ”參看前《遊金山寺》詩注。

     [4]或:一作“成”。

     琲(bèi):成串的珠。

     [5]閻浮句:佛教認爲自然和人生皆空虛短促,猶如水泡旋生旋滅,虛無空寂。

    《施注蘇詩》卷二十八引《楞嚴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蘇詩常用此意,如《龜山辯才師》“羨師遊戲浮漚間”,《次韻林子中、王彥祖唱酬》“蚤知身寄一漚中。

    ”閻浮,閻浮提的略稱,佛教指須彌山之南的大洲,即人類所居之地。

     [6]我持二句:《冷齋夜話》卷五引此二句推爲“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之例證,并引黃庭堅語:“此皆謂之句中眼。

    學者不知此妙語,韻終不勝。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袖中東海’,語至奇而理至平,進于《易》則天在山中,通于禪則一毫端現寶王刹也。

    ” [7]大塊:大地,大自然。

     [8]倘有二句:或釋爲海中若有蟠桃,亦待之有日(王十朋注本卷八引呂祖謙注);或釋爲因服菖蒲而長壽,故可待蟠桃之長成(同上引趙次公注),似皆不確。

    《博物志》卷九:西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漢武帝),母食二枚。

    帝食桃輒以核着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爲?’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

    ’”蘇詩反用此典,謂若有蟠桃,早晚即能生成。

    此乃與僧人借石談佛理之詩,前言大小相等(小石而謂“袖中有東海”,盆盎而謂“日與山海對”)此則言時間久暫無别,三千年不過旦暮而已。

    蓬萊本因漢武帝于此北望海中蓬萊山而得名,與《博物志》所載同爲漢武帝事;另“彈丸”字面亦相切。

     【評箋】 紀批(卷三十一):“筆筆奇警,不覺題之瑣碎。

    ” 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1] 緑暗初迎夏,紅殘不及春。

    魏花非老伴[2],盧橘是鄉人[3]。

    井落依山盡,巖崖發興新。

    歲寒君記取,松雪看蒼鱗[4]。

     [1]元祐五年(一〇九〇)作。

    真覺院,在杭州西湖龍山北。

    洛花,牡丹。

    洛陽牡丹聞名于世,故名。

    劉季孫,字景文,開封祥符人。

    時任兩浙兵馬都監,在杭州。

    蘇軾以國士目之,曾予以舉薦。

     [2]魏花:牡丹品種之一。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第二》:“魏家花者,千葉肉紅花,出于魏相仁溥家。

    ……錢思公嘗曰:人謂牡丹花王,今姚黃真可爲王,而魏花乃後也。

    ” [3]盧橘:與橘近似,其皮經久變黑,故名(盧,黑色)。

    但蘇軾指爲枇杷。

    《冷齋夜話》卷一:東坡詩:“客來茶罷空(空字原缺)無有,盧橘微黃尚帶酸。

    ”張嘉甫問蘇軾:“盧橘何種果類?”答雲:“枇杷是矣。

    ”且謂出于司馬相如《上林賦》。

    張嘉甫指出,《上林賦》言“盧橘夏熟,黃甘橙榛,枇杷橪柿,亭柰厚樸”,四果并列,則盧橘不應爲枇杷。

    蘇軾竟笑曰:“意不欲耳。

    ”後人辨者甚多,見《藝苑雌黃》中《盧橘》條、《韻語陽秋》卷十六。

    又參看後《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詩注。

     [4]歲寒二句:據此詩續篇《又和景文韻》詩“牡丹松檜一時栽”,則結二句指松檜不凋,兼指批杷晚翠。

    紀批(卷三十二):“宕開作收,不結本題,而恰結本題。

    ” 贈劉景文[1]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緑時[2]。

     [1]元祐五年(一〇九〇)作。

    劉景文,見前首詩注。

     [2]正是:一作“最是”。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十:“‘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絶勝煙柳滿皇都。

    ’此退之早春詩也(按,《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荷盡已無擎雨蓋……’此子瞻初冬詩也。

    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

    ” 《蘇詩選評箋釋》卷五:“淺語遙情。

    ” 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1](選四) 緑髮尋春湖畔回,萬松嶺上一枝開[2]。

    而今縱老霜根在,得見劉郎又獨來[3]。

     月地雲階漫一樽,玉奴終不負東昏[4]。

    臨春結綺荒荊棘,誰信幽香是返魂[5]。

     君知早落坐先開[6],莫着新詩句句催。

    嶺北霜枝最多思[7],忍寒留待使君來。

     寒雀喧喧凍不飛,遶林空啅未開枝[8]。

    多情好與風流伴,不到雙雙燕子時[9]。

     [1]原共十首,選第三、四、六、八首。

    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作。

    楊蟠,字公濟,章安人。

    時任杭州通判。

     [2]緑髮二句:緑髮,喻少年。

    萬松嶺,潛説友《鹹淳臨安志》卷二十八:“(萬松嶺)在和寧門外西嶺上。

    舊夾道栽松。

    樂天夜歸詩雲:‘萬株松樹青山上,十裡河隄明月中。

    ’東坡蠟梅詩亦有‘萬松嶺下黃千葉’之句。

    ”兩句回憶熙寧時任杭州通判時事。

     [3]劉郎:指劉禹錫。

    見前《留别釋迦院牡丹呈趙倅》詩注。

    紀批(卷三十三):“劉郎自是桃花事,而用來不覺其借。

    ” [4]玉奴句:《南史·王茂傳》:王茂助梁武帝攻占建康,“時東昏(齊明帝,被梁廢爲東昏侯)妃潘玉兒有國色,武帝將留之以問茂。

    茂曰:‘亡齊者此物,留之恐貽外議。

    ’帝乃出之。

    軍主田安啓求爲婦,玉兒泣曰:‘昔者見遇時主,今豈下匹非類。

    死而後已,義不受辱。

    ’及見縊,潔美如生”。

    這裏以玉兒比梅花,言其潔白、“堅貞”。

    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十五《注書難》條,記政和初有一士人注蘇詩,錢伸仲告他,此詩乃出于牛僧孺《周秦行紀》。

    《周秦行紀》記作者夢入薄太後廟,“見古後妃輩,所謂月地雲階拜洞仙,東昏以玉兒故,身死國除,不擬負他,乃是此篇所用。

    ”那士人焚稿,不敢再爲蘇詩作注。

    但洪邁又指出,“玉奴乃楊貴妃自稱,潘妃則名玉兒也”。

    吳幵《優古堂詩話》中《以玉兒爲玉奴》條亦指出,“玉兒,妃(潘妃)小字。

    東坡蓋兩用此,而以‘兒’爲‘奴’者誤也。

    然不害爲佳句”。

    《韻語陽秋》卷六亦認爲是“筆誤”。

    王文誥卻認爲言奴言兒皆可,并非真名,“蓋從其少與小也”。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十三) [5]臨春二句:《南史·張貴妃傳》,陳後主張貴妃名麗華。

    至德二年,後主“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并數十間”,“皆以沉檀香爲之”,“每微風暫至,香聞數裡”,“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

    返魂,謂梅花香氣乃是舊時貴妃靈魂所返。

    紀批(卷三十三):“全不是梅花典故,而非梅花不足以當之。

    ” [6]坐:因爲。

     [7]嶺北:大庾嶺北。

    大庾嶺以産梅著名,又稱梅嶺。

     [8]啅(zhuó):通“啄”。

    一本即作“啄”。

     [9]多情二句:指燕子來時,梅花早謝。

    紀批(卷三十三):“情思深婉。

    ” 次韻仲殊雪中遊西湖二首[1](選一) 夜半幽夢覺,稍聞竹葦聲[2]。

    起續凍折絃[3],爲鼓一再行[4]。

    曲終天自明,玉樓已峥嶸。

    有懷二三子,落筆先飛霙[5]。

    共爲竹林會,身與孤鴻輕。

    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6]。

    禪老復何爲,笑指孤煙生[7]。

    我獨念粲者,誰與予目成[8]。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作。

    此第一首,另一首爲七律。

    仲殊,俗姓張,名揮,安州人。

    出家爲僧,居錢塘,能詩,嗜蜜,蘇軾有《安州老人食蜜歌》贈之。

     [2]夜半二句:暗用白居易《夜雪》:“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 [3]凍折絃:賈島《朝飢》:“坐聞西牀琴,凍折兩三絃。

    ”此用其字面。

     [4]爲鼓句:語出《漢書·司馬相如傳》:臨邛卓氏宴客,“酒酣,臨邛令前奏琴,曰:‘竊聞長卿(司馬相如)好之,願以自娛。

    ’相如辭謝,爲鼓一再行(行,指曲引)”。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評“夜半”四句雲:“忽作東野語。

    ” [5]霙(yīng):雪花。

     [6]秀語二句:蘇軾《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詩人例窮蹇,秀句出寒餓。

    ”參見前《次韻張安道讀杜詩》詩注。

     [7]孤煙:此指早晨炊煙。

     [8]我獨二句:粲者,美女。

    《詩·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粲者!”目成,兩心相悅,以目傳情。

    《楚辭·九歌·少司命》:“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兩句戲譽仲殊所作奇絶秀美,與作者心心相通。

    第二首結句雲:“乞得湯休(南朝釋惠休)奇絶句,始知鹽絮是陳言。

    ”同一構思。

     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三月六日,來别南北山諸道人,而下天竺惠浄師以醜石贈行,作三絶句[1] 當年衫鬢兩青青[2],強説重臨慰别情。

    衰髮祇今無可白,故應相對話來生[3]。

     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

    便從洛社休官去,猶有閒居二十年[4]。

     在郡依前六百日[5],山中不記幾回來。

    還將天竺一峯去,欲把雲根到處栽[6]。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三月赴京任翰林承旨離杭時作。

    蘇軾第一次來杭任通判在熙寧四年(一〇七一),七年(一〇七四)離任,第二次來杭任知州在元祐四年(一〇八九),相隔十六年;至此又離去,近二年。

    蘇軾常以白居易相比,如《軾以去歲春夏侍立邇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繼入侍,次韻絶句四首,各述所懷》其四:“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

    ”自注雲:“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誥,遂拜中書舍人。

    軾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黃州,起知文登,召爲儀曹,遂忝侍從。

    出處老少,大略相似,庶幾復享此翁晚節閒適之樂焉。

    ”參看《容齋隨筆·三筆》卷五《東坡慕樂天》條。

    “平生”,一作“平日”。

    自《送子由使契丹》至本篇,皆作于杭州。

     [2]衫鬢:查注作“雙鬢”。

    馮應榴《合注》駁雲:“首句用‘衫’字,方合‘兩’字。

    若用‘雙’字,則複‘兩’字矣。

    查注意以下句止言髮白,故從‘雙’字,未免太拘。

    至他本作‘霜’,尤非也。

    ” [3]紀批(卷三十三):“沉着語,又恰是對僧語。

    ” [4]便從二句:白居易于會昌二年緻仕,在洛陽閒居,會昌六年卒,實僅五年。

    這裏説二十年,乃用白居易洛下所作《閒居自題,戲招宿客》“水畔竹林邊,閒居二十年”字面,係期望約略之辭。

     [5]在郡句:白居易《留題天竺、靈隱兩寺》:“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迴。

    ”蘇軾元祐四年七月至杭,六年三月離去,也是六百日。

    既是用白詩之意,又是記實。

     [6]還將二句:白居易《三年爲刺史二首》其二:“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蘖。

    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雲根,即指醜石(形狀奇異的石),亦即“天竺一峯”。

    到處栽,喻行蹤多變。

     聚星堂雪[1] 窗前暗響鳴枯葉,龍公試手初行雪:暎空先集疑有無,作態斜飛正愁絶。

    衆賓起舞風竹亂,老守先醉霜松折[2];恨無翠袖點橫斜[3],祇有微燈照明滅。

    歸來尚喜更皷永,晨起不待鈴索掣[4];未嫌長夜作衣稜,卻怕初陽生眼纈[5]。

    欲浮大白追餘賞,幸有回飆驚落屑[6],模糊檜頂獨多時,歷亂瓦溝裁一瞥。

    汝南先賢有故事[7],醉翁詩話誰續説[8]?當時號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9]!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八月,蘇軾罷去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出知潁州,此詩作于十一月。

    詩前有自序雲:“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禱雨張龍公,得小雪。

    與客會飲聚星堂,忽憶歐陽文忠公作守時,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于艱難中特出奇麗。

    爾來四十餘年,莫有繼者。

    僕以老門生繼公後,雖不足追配先生,而賓客之美,殆不減當時,公之二子又適在郡。

    故輒舉前令,各賦一篇。

    ”聚星堂,歐陽修爲潁州知州時所建。

    張龍公,張路斯,潁上人。

    歐陽修《集古跋尾》卷十《張龍公碑》:“(唐)趙耕撰。

    雲:君諱路斯,潁上百社人也。

    ”“景龍中爲宣城令”,“公罷令歸,每夕出,自戌至醜歸,常體冷且澀。

    石氏(其妻)異而詢之,公曰:吾龍也。

    ”“餘(歐陽修)嘗以事至百社村,過其祠下……歲時禱雨,屢獲其應,汝陰人尤以爲神也。

    ”禁體物語,指歐陽修《雪》詩自注雲:“時在潁州作。

    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銀等字,皆請勿用。

    ”蘇軾早年所作亦有此格,如《江上值雪,效歐陽體,限不以鹽、玉、鶴、鷺、絮、蝶、飛、舞之類爲比,仍不使皓、白、潔、素等字,次子由韻》。

    公之二子,指歐陽棐,字叔弼;歐陽辯,字季默。

     [2]衆賓二句:賓客起舞,猶如風吹竹亂;作者醉倒,猶如老松卧折。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向非禁體物語,此等妙句,亦未必出。

    ” [3]恨無句:謂無歌妓在左右侑酒。

    “翠袖”指佳人,與上“衆賓”、“老守”并列,語出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橫斜”指梅,與上“竹”、“松”并列,分别用作比喻,語出林逋《山園小梅》:“疎影橫斜水清淺。

    ” [4]鈴索掣:宋制:州府衙門有鈴閣,擊鈴以報時。

     [5]未嫌二句:承上晚歸早起,謂長夜未睡,還保持着衣稜,不皺不髒;卻怕初陽雪光眩人眼目。

    眼纈(xié),眼花時所見星星點點。

     [6]欲浮二句:李冶《敬齋古今黈》卷八:“東坡雪詩‘欲浮大白追餘賞,幸有回風驚落屑。

    ’或以爲落屑亦體物語。

    或者之言非也,此蓋用陶侃竹頭木屑事耳。

    ” [7]汝南先賢:指歐陽修。

    潁州,舊汝南之地。

    故事,即指歐陽修“雪中約客賦詩,禁體物語”事。

     [8]醉翁詩話:即《六一詩話》。

     [9]白戰:徒手戰,喻白描手法。

    結四句意謂“禁體物語”之説可作爲《六一詩話》的補充。

    日本近藤元粹《螢雪軒叢書》本《漫叟詩話》案語雲:“據《六一詩話》,自宋初進士許洞始,非歐陽氏創之。

    特以潁川賓主一時之盛,遂成佳話耳。

    《唐宋詩醇》論之。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五:“賦雪者多以悠揚飄蕩取其韻緻,此獨用生劖之筆,作硬盤之語,誓脫常態,匪徒以禁體物語標其潔清。

    ” 紀批(卷三十四):“句句恰是小雪,體物神妙,不愧名篇。

    ” 賀裳《載酒園詩話》:“殊不足觀。

    固知釣奇立異、設苛法以困人,究亦自困耳。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本色正鋒。

    起八句撫寫細景如畫。

    ‘歸來’四句,虛字語病。

    奇麗,公自雲。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畫龍最後點睛,結不落套。

    ” 喜劉景文至[1] 天明小兒更傳呼[2]:髯劉已到城南隅。

    尺書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無[3]。

    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4]!我聞其來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

    江淮旱久塵土惡,朝來清雨濯鬢鬚[5]。

    相看握手了無事,千裡一笑毋乃迂?平生所樂在吳會[6],老死欲葬杭與蘇。

    過江西來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吳姝。

    新堤舊井各無恙[7],參寥六一豈念吾[8]?别後新詩巧摹寫,袖中知有錢塘湖。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冬作。

    時劉景文因蘇軾舉薦,由杭州赴知隰州(今山西隰縣),過潁州來會作者。

    劉景文,即劉季孫,見前《真覺院有洛花,花時不暇往。

    四月十八日與劉景文同往賞枇杷》詩注。

     [2]更:更疊。

     [3]尺書二句:王文誥雲:“此聯乃既聞其至,復見其書,而反疑是夢,皆喜極之詞也。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三十四) [4]今人二句:意謂劉季孫遠道來訪,古道熱心,今人罕見。

    蘇軾此時所作《和劉景文見贈》“西來爲我風黧面”。

     [5]江淮二句:以久旱得雨,烘托故友久别驟至的歡樂氣氛。

     [6]平生句:此句以上寫相見之喜;以下轉寫對杭州的懷念,因劉季孫從杭州來此。

    吳會,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八:“吳會,謂吳、會稽二郡也。

    ”是,不單指蘇州,以與下文“杭與蘇”相應。

     [7]新堤句:新堤,蘇堤。

    舊井,唐代六井。

     [8]參寥、六一:二泉名。

     【評箋】 紀批(卷三十四):“起數語旁面寫出,愈加飛動,多少交情,都在無字句處。

    ” 次前韻送劉景文[1] 白雲在天不可呼,明月豈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裡,清坐十日一事無[2]。

    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3]。

    豈知入骨愛詩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鬚[4]。

    歐陽趙陳皆我有[5],豈謂夫子駕復迂。

    爾來又見三黜柳[6],共此煖熱餐氈蘇[7]。

    酒肴酸薄紅粉暗,祇有潁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風雨散,對影誰念月與吾[8]。

    何時歸帆泝江水,春酒一變甘棠湖[9]。

     [1]元祐六年(一〇九一)作。

     [2]十日:《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記秦昭王緻趙平原君信雲“寡人願與君爲十日之飲”,表示友好的豪舉。

    劉季孫留潁十日。

    蘇軾另有《和劉景文見贈》:“留子非爲十日飲。

    ” [3]路人二句:蘇軾自注:“君一馬兩僕,率然相訪,逆旅多呼‘尚書’,意謂君都頭也。

    ” [4]一篇二句:自注:“君前有詩見寄雲:‘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 [5]歐陽趙陳:歐陽棐(叔弼)、趙令畤(景貺)、陳師道(履常)等人,時皆在潁州。

     [6]三黜柳:《論語·微子》:“柳下惠爲士師,三黜。

    ”此指柳戒之,僅爲切姓而與柳下惠事無涉。

     [7]餐氈蘇:用蘇武被拘匈奴囓雪食氈事,見《漢書·蘇武傳》。

    此蘇軾自指,亦僅切姓而已。

     [8]一朝二句:自注:“郡中日與歐陽叔弼、趙景貺、陳履常相從,而景文復至,不數日柳戒之亦見過,賓客之盛,頃所未有。

    然不數日叔弼、景文、戒之皆去矣。

    ” [9]何時二句:自注:“景文近蔔居九江,近甘棠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