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三
關燈
小
中
大
汝此星精也。
吾卻食吞氣已九千餘歲,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見幽隱之物。
三千歲一反骨洗髓,二千歲一刻骨(一本作剝皮)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 [10]廣陵句:蘇軾自注:“餘買田陽羨,來詩以爲不如廣陵。
” [11]無何:《莊子·應帝王》記“無名人”語:“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
”又《逍遙遊》:“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
” [12]樂全句:蘇軾自注:“謂張安道也。
定國其婿。
”張安道即張方平,號樂全居士。
[13]掣電句:機鋒,佛教禪宗指問答迅捷、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語句。
《人天眼目》卷三“汾陽禪師”:“霹靂機鋒着眼看,石火電光猶是鈍,思量擬議隔千山。
” [14]心通句:心通,禪宗教義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爲印,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問雲何,佛經中記述問答時的常用語。
[15]印可句:印可,承認,許可。
《維摩詰所説經》卷上《弟子品第三》:“若能如是坐者(指“宴坐”),佛所印可。
”答如是,佛經用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善現啓請分第二》記長老須菩提白佛言:“雲何降伏其心?”《大乘正宗分第三》接雲:“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 [16]相逢二句:意謂請代向張安道轉告我行路滞留之故,待明春水漲時,我當舟抵南都拜謁。
【評箋】 紀批(卷二十四):“筆筆精鋭。
”“盤空硬語,具體昌黎。
”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1]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2]。
黃金可成河可塞,隻有霜鬢無由玄[3]。
龍丘居士亦可憐[4],談空説有夜不眠[5]。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6]。
誰似濮陽公子賢[7],飲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8],在家學得忘家禪[9]。
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10]。
我遊蘭溪訪清泉[11],已辦布襪青行纏[12]。
稽山不是無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13]。
恨君不識顔平原[14],恨我不識元魯山[15]。
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16]。
[1]吳瑛,字德仁,蘄州蘄春人。
曾官知郴州、虞部員外郎。
年四十六即緻仕。
見《宋史·隱逸傳》中。
陳慥,字季常,見前《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注。
[2]東坡二句:凡鉛,即外丹,道家修煉方法之一。
用礦石藥物投入爐中燒煉成“金丹”,能長生不老(“内丹”指從人體内部修煉而成者),亦能用丹點鐵成金。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十三《金丹訣》原注:“凡鉛者,銅鐵草并有,鉛及有鑛鉛并凡鉛也。
”即謂凡鉛在銅鐵草中皆有,與身内之“鉛”不同。
此爲戲語,言作者貧困無錢,十年煉丹,并無所得。
下二句一轉,言即使黃金可以煉成,但亦不能返老還童。
[3]黃金二句:《史記·封禪書》:漢武帝時方士欒大雲:“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也。
’”此反用其意。
[4]龍丘居士:指陳慥。
[5]空、有:《後漢書·西域傳論》論佛教宗旨爲“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
唐李賢注:“不執着爲空,執着爲有。
兼遣謂不空不有,虛實兩忘也。
維摩詰雲:‘我及湼槃,此二皆空。
’” [6]忽聞二句:一説指陳慥懼内。
《容齋隨筆·三筆》卷三《陳季常》條:陳慥“好賓客,喜畜聲伎,然其妻柳氏絶兇妬”,此詩“河東獅子”即指柳氏。
又見王十朋注本卷十六引趙次公注、《西清詩話》卷下等。
今日成語“河東獅吼”即本此。
一説爲一般戲語,并無懼内之意。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五:“《志》(指張耒《吳大夫墓誌》)稱德仁不喜聞人過(按,原文爲“客有臧否人物,公不酬一語”),公素未識面,必不以柳妬告之也。
”又雲:“佛説獅吼,皆喻法也。
本集有柳簿者,行二,季常之客,即真齡也。
其遺《鐵拄杖》詩,有‘柳公手中黑蛇滑’句。
二人嘗訝公,而語多諧讔。
又雲‘季常示病,正如小子圓覺,可謂害腳法師鸚鵡禪,五通氣球黃門妾’,餘如《秀英君》則託諸醉,《脊記》則託諸戲,而季常雄冠之説亦雲非實語,詩當參看。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三亦贊同王説。
兩説似皆有一定道理。
盧文弨《鍾山劄記》卷四《師子吼》條:“相傳季常之妻柳氏頗妒,然與其良人皆篤好釋典,故蘇之意雖主于靳,而所謂師子吼者,實用禪門語,并未嘗斥言其隱也。
偶閲内典,《佛説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雲:舍衞國城西有一村,名曰長提,有一婆羅門,名婆私膩迦,有女名菴提遮。
佛告舍利弗,是女非凡,已值無量諸佛,常能説《如是師子吼了義經》。
蓋師子吼雖佛家常語,而此則女人事,用來尤切。
注家但引杜詩,證河東之爲柳,是已(按,見杜甫《可嘆》“河東女兒身姓柳”);而此尚失援引。
今人率以河東師子作見成語,不知四字本不相連也。
”指陳慥與妻相與説佛,亦可備一説;其辨“河東獅吼”原非成語,則頗有據。
(今日已爲成語乃另一回事)獅子吼,佛家喻威嚴。
《景德傳燈録》卷一:“佛(釋迦牟尼)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唯我獨尊)。
” [7]濮陽公子:指吳德仁。
《元和姓纂》謂吳姓者先世自濮陽過江。
[8]平生句:蘇軾《寶繪堂記》:“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爲樂,雖尤物不足以爲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爲病,雖尤物不足以爲樂。
” [9]忘家禪:《景德傳燈録》卷四,記杭州鳥窠禪師語:“汝(指會通禪師)若了浄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爲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
” [10]門前四句:張耒《吳大夫墓誌》:“(吳德仁)既謝仕,歸蘄春,有薄田僅給伏臘,臨溪築室,種花釀酒,家事付子弟,一不問。
賓客有至者,不問賢愚,與之飲酒,必盡醉;公或醉卧花間,客去亦不問也。
”罷亞,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二:“杜牧之詩:‘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紅。
’吳旦生(景旭)曰:《詞林海錯》:‘罷亞,稻多貌。
一作稏,又作稏。
’《字學集要》謂:‘皆稻名。
’蘇軾《寄吳德仁》詩:‘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蘇詩此處應解作稻多搖動貌。
溪堂,查慎行注本卷二十五引《名勝志》:“溪堂在蘄州(今蘄春縣)治南。
至和中吳瑛隱居也。
”紀批(卷二十五):“得此四語,意境乃活,如畫山水者,烘以雲氣。
”查雲:“筆有仙氣,自是太白後身。
”(見《初白庵詩評》卷中,“有”作“挾”,“自”作“故”。
) [11]蘭溪:在蘄水縣境,參看後《遊沙湖》文。
[12]行纏:猶今綁腿,以便遠行。
[13]稽山二句:李白《重憶(賀監)》:“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
”這裏反用其意。
下句“興盡”又兼用王子猷事。
《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以上四句大意謂作者曾去蘄州,未能訪晤吳德仁。
[14]恨君句:顔平原,唐顔真卿,曾爲平原太守。
安史亂時,河朔盡陷,唯平原仍城守完備,唐玄宗説:“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爲乃若此!”(《新唐書·顔真卿傳》)一説,顔爲“東坡自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八);一説,喻陳季常,如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謂此句“以顔比陳,蓋顔亦用心仙佛故也。
若胡仔謂‘東坡自謂’,則文義就吳瑛一直説下,於陳慥絶無照應,而前幅龍丘居士四句但值詼嘲,豈‘簡’之之意耶?”兩説皆可通。
[15]恨我句:元魯山,唐元德秀,字紫芝,曾爲魯山令。
“蘇源明常語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恥者識元紫芝也。
’”(《新唐書·元德秀傳》)這裏以元德秀喻吳德仁。
[16]銅駝二句:銅駝陌,陸機《洛陽記》:“銅駝街在洛陽宮南、金馬門外,人物繁盛。
俗語雲:‘金馬門外聚羣賢,銅駝街上集少年’。
”徐陵《洛陽道》:“東門向金馬,南陌接銅駝。
”握手,《後漢書·薊子訓傳》:薊子訓爲東漢時異人,“後人復于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翁摩挲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矣!(銅人爲秦始皇時所鑄)’”此二句謂作者與吳德仁日後終當相遇。
書林逋詩後[1] 吳儂生長湖山曲[2],呼吸湖光飲山緑,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奴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絶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3]。
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4]。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遶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5]。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録,自言不作封禪書[6],更肯悲吟白頭曲[7]!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8]。
[1]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作。
林逋,見前《和秦太虛梅花》詩注。
[2]儂:吳語,自稱或他稱。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評此詩開端雲:“將以稱美林逋,乃至謂吳儂之傭販皆如冰玉,深一層説入,而林之神清骨冷,其爲高節難繼處,不待羅縷矣。
”紀批(卷二十五):“起手如未覩佛相,先現圓光。
” [3]先生二句:謂林逋雖非與世隔絶之人,然其生稟氣質原自不俗。
可是,豈是。
蘇軾《送歐陽季默赴闕》:“郎君可是筦庫人!乃使騄驥隨蹇步。
” [4]瞳子句: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湜以童子見君楊(揚)州孝感寺,君披黃衫白絹頭,眸子瞭然,炯炯清立。
” [5]詩如二句: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
”西臺,李建中,字得中,蜀人。
宋書法家,善真行書。
掌西京(洛陽)留司禦史臺,因稱李留臺、李西臺。
見《宋史·李建中傳》。
一作“留臺”,不如西臺與東野對偶更工。
兩句謂林逋詩似孟郊,但無其寒苦之狀;書法似李建中,卻較瘦硬。
意即兼有二人之長而去其所短。
[6]自言句:蘇軾自注:“逋臨終詩雲:‘茂陵他日求遺草,猶喜初無封禪書。
’”《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
’使所忠(人名)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
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
長卿未死時,爲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
”’其遺劄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
” [7]白頭曲: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爲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絶,相如乃止。
” [8]不然二句:蘇軾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
”紀批(卷二十五):“結得夭矯”,“‘修竹’‘秋菊’,皆取高潔相配,不圖趁韻”。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1](選一)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2]。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3]。
[1]原共三首,選第三首。
元豐七年十二月,蘇軾赴汝州途中至泗州度歲,後再次上表請求回常州居住,不再前往汝州。
次年(一〇八五)二月轉至南都候旨,不久獲準。
四月離南都。
五月一日經揚州作此詩。
竹西寺,一名山光寺,在揚州。
[2]此生二句:王維《奉和聖製重陽節宰臣及羣臣上壽應制》:“四海方無事,三秋大有年。
”此用其語。
大有年,豐收之年。
[3]山寺二句:王維《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聖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王維作詩背景和心情,與蘇軾十分相類。
此二句曾爲蘇軾政敵作羅織中傷之資,《續資治通鑑》卷八十二,記元祐六年八月,侍禦史賈易指控蘇軾此詩“以奉先帝遺詔爲‘聞好語’”,“誹怨先帝,無人臣禮”。
歷盡波折,蘇軾請求外任(原任翰林學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出知潁州。
蘇軾《辯謗劄子》:“是歲(元豐八年)三月六日,在南京聞先帝遺詔,舉哀掛服了當,迤邐往常州。
……至五月間,因往揚州竹西寺,見百姓父老十數人,相與道傍語笑,其間一人以兩手加額雲:‘見説好箇少年官家(指剛即位的哲宗)。
’其言雖鄙俗不典,然臣實喜聞百姓謳歌吾君之子,出于至誠。
又是時臣得請歸耕常州,蓋將老焉。
而淮浙間所在豐熟,因作詩雲。
”但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軾“南至揚州,常人爲公買田書至,公喜,作詩有‘聞好語’之句。
”兩者解釋不同。
葉夢得《避暑録話》卷上評述二蘇異説時説:“子瞻山光寺詩‘野花啼鳥亦欣然’之句,其辨説甚明,蓋爲哲宗初即位,聞父老頌美之言;而雲神宗奉諱在南京,而詩作于揚州。
餘嘗至其寺,親見當時詩刻,後書作詩日月,今猶有其本,蓋自南京回陽羨時也。
始過揚州則未聞諱,既歸自揚州,則奉諱在南京,事不相及,尚何疑乎?近見子由作子瞻墓誌載此事,乃雲:公至揚州,常州人爲公買田書至,公喜而作詩,有‘聞好語’之句,乃與辨辭異。
且聞買田而喜可矣,‘野花啼鳥’何與而亦‘欣然’?尤與本意不類,豈爲《誌》時未嘗深考而誤耶?然此言出于子由,不可有二,以啓後世之疑。
餘在許昌時,《誌》猶未出,不及見,不然,當以告迨與過也(蘇軾二子)。
” 送楊傑[1] 天門夜上賓出日,萬裡紅波半天赤。
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橘[2]。
太華峯頭作重九[3],天風吹灔黃花酒。
浩歌馳下腰帶鞓[4],醉舞崩崖一揮手。
神遊八極萬緣虛,下視蚊雷隱汙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厲東海騎鯨魚[5]。
三韓王子西求法[6],鑿齒彌天兩勍敵[7]。
過江風急浪如山,寄語舟人好看客[8]。
[1]詩前有自序雲:“無爲子嘗奉使,登太山絶頂,鷄一鳴見日出;又嘗以事過華山,重九日飲酒蓮華峯上。
今乃奉詔與高麗僧統遊錢塘,皆以王事而從方外之樂,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詩以送之。
”楊傑,字次公,無爲人。
自號無爲子。
元祐中爲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
參看《宋史·楊傑傳》。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記宋神宗元豐八年,“二月帝崩。
春三月,哲宗即帝位。
”“義天僧統,高麗國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義天。
是冬航海至明州,上表乙(乞)遊中國詢禮,詔以朝奉郎楊傑館伴,所至二浙、淮南、京東諸郡迎餞如行人禮。
”八年冬始至明州,則詔遊錢塘當在此以後。
(查慎行注本卷二十六引《教苑遺事》亦同)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五八,元豐八年秋七月“癸醜,高麗國佑世僧統求法沙門釋義天等見于垂拱殿,進佛像經文,賜物有差。
”所記時間不同。
從本篇末句看,此詩作于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九月蘇軾由常州赴知登州途中、在楚州(今江蘇淮安)遇楊傑之時。
(按,《釋氏稽古略》卷四又雲:後“義天朝京師,禮部郎中蘇軾接伴”。
) [2]天門四句:天門,在泰山頂,見《送頓起》詩注。
賓,引導,《書·堯典》:“寅賓出日。
”跳丸、秋橘,葛洪《抱樸子》卷六《微旨》謂:“真人守身鍊形之術”時雲:“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昇合或(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
”首四句言紅日欲出前,隻見紅滿半天;及至觀初升之旭日,猶如彈丸、秋橘。
《五燈會元》卷十六:楊傑“奉祠泰山,一日,鷄一鳴,睹日如盤湧,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説無生活?’” [3]太華: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南。
[4]腰帶鞓:華山地名。
[5]神遊四句:寫楊傑之曠達、豪邁。
蚊雷,衆蚊飛聲如雷。
大千,見前《端午徧遊諸寺,得“禪”字》詩注。
厲,涉深水而過。
[6]三韓:指高麗國,漢時朝鮮南部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國。
[7]鑿齒句:《晉書·習鑿齒傳》:“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
道安曰:‘彌天釋道安。
’鑿齒曰:‘四海習鑿齒。
’時人以爲佳對。
”此以喻義天、楊傑。
[8]過江二句:《唐摭言》卷十三《矛盾》條:“令狐趙公(令狐楚)鎮維揚,處士張祜嘗與狎讌。
公因視祜改令曰:‘上水船,風又急,帆下人,須好立。
’祜應聲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倚拖(柁)。
”此爲“好看客”用語所出。
結句因蘇軾與楊傑在淮上相遇,送其南行,遙囑舟人在風急浪高之中,小心謹慎,平安行駛。
紀批(卷二十六):“筆墨橫恣”,“結亦波峭”。
登州海市[1] 東方雲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2]?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爲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爲雄?率然有請不我拒[3],信我人厄非天窮。
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4],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鍾[5]。
伸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
斜陽萬裡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6]。
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7]。
[1]詩前有自序雲:“予聞登州海市舊矣。
父老雲:‘嘗出於春夏,今歲晚,不復見矣。
’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爲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
乃作此詩。
”蘇軾于元豐八年(一〇八五)十月到登州知州任,五日後改任禮部郎中赴京。
詩作于其時。
此詩石刻末題“元豐八年十月晦書呈全叔承議”。
廣德王,即俗稱東海龍王。
[2]貝闕、珠宮:水神所居宮室。
《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珠)宮。
” [3]率然:率爾,貿然不加深思貌。
[4]潮陽二句:韓愈于永貞元年秋,由陽山令移掾江陵,曾遊衡山,默禱神靈,天宇轉清,看到峯巒。
蘇軾誤爲韓愈從潮州刺史召還北歸途中,則時在元和十五年。
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衆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紫蓋、天柱、石廩、祝融,皆衡山峯名。
[5]龍鍾:衰憊萎縮之態。
[6]但見句:謂海市幻景已滅,海面明晰如鏡。
[7]新詩二句:紀批(卷二十六):“是海市結語,不是觀海結語。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六:“此詩出之他人,則‘斜陽’二句已可結矣。
公必我(找)截乾浄而唱嘆無窮,此猶海市靈奇不可以端倪也。
”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隻‘重樓翠阜出霜曉’一句着題,此外全用議論,亦避實擊虛法也。
若將幻影寫作真境,縱摹擬盡情,終屬拙手。
” 紀批(卷二十六):“海市隻是‘重樓翠阜’,此正不盡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
從未見之前、既見之後、與歲晚得見之實,結撰成篇,煒煒精光,欲奪人目。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1]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蔞蒿滿地蘆芽短[3],正是河豚欲上時[4]。
兩兩歸鴻欲破羣,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詩題諸本多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此據《東坡七集》本《前集》卷十五。
宋刊《東坡集》亦作“曉景”。
從詩意看,似作“曉景”爲勝。
七集本《續集》卷二重收此二首,題作《書袞儀所藏惠崇畫二首》。
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作于汴京。
惠崇,淮南人(一作建陽人),宋初“九僧”之一,能詩善畫。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四《花鳥門》條:“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鶿,尤工小景,善爲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王安石《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亦推崇他:“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
”此詩第一首詠鴨戲圖,第二首詠歸雁圖。
[2]鴨先知:清毛奇齡《西河合集》中《西河詩話》卷五説:“與汪蛟門(汪懋麟)舍人論宋詩。
舍人舉東坡詩‘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不遠勝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間覓路鳥先知’,唐人句也。
覓路在人,先知在鳥,以鳥習花間故也。
此‘先’,先人也;若鴨,則先誰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鴨,妄矣。
”汪懋麟之師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下中故意把毛奇齡的看法説成“鵝也先知,怎隻説鴨?”(其《居易録》卷二亦記此事,且有“衆爲捧腹”一句作結)毛奇齡的門人張文檒又表示不滿,指責王士禛“直借先生此言作笑柄”,“先生評坡詩幾百餘言,而王止摘八字。
”(《螺江日記》卷六《又東坡條》)嗣後兩説争論不休:反毛奇齡者有袁枚《隨園詩話》卷三:“若持此論詩,則《三百篇》句句不是:‘在河之洲’者,斑鳩、鳲鳩皆可在也,何必‘雎鳩’耶?(指《國風·關雎》)‘止邱隅’者,黑鳥、白鳥皆可止也,何必‘黃鳥’耶?(指《小雅·綿蠻》)”徐卓《荒鹿偶談》卷二指責毛奇齡“惟喜駁辯以求勝”。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説毛“豈真傖父至是哉?想亦口強耳!”支持毛説的王鶴汀説:“毛先生以水暖先知僅屬于鴨,爲坡詩病;予之病坡詩志(者)不然。
鴨之在水,無間冬夏,又何知有冷暖,而謾以‘先知’予之?雖一時諧笑之言,然自是至理,爲格物家所不廢。
若然,則坡詩誠不無可議矣。
蓋緣情體物,貴得其真,竊恐‘先知’之句,于物情有未真也。
”(見《螺江日記》卷六引)毛奇齡對藝術形象以個别表現一般的特性未能理解,王鶴汀則對生活真實和藝術實真的區别有所混淆。
[3]蔞蒿句:王士禛《居易録》卷十三:“《爾雅》:購,蔏蔞。
郭璞注: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
故坡詩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七字非泛詠景物,可見坡詩無一字無來歷也。
”其《漁洋詩話》卷中,又稱蘇軾此詩“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張耒《明道雜志》:“餘時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河豚),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蔞蒿、荻筍、菘菜三物,雲最相宜,用菘以滲其膏耳,而未嘗見死者。
”則蔞蒿可使河豚肥,又是魚羹佐料,且能解毒。
[4]正是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一引孔毅夫《雜記》雲:“永叔稱聖俞《河豚詩》雲:‘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以謂河豚食柳絮而肥,聖俞破題兩句,便説盡河豚好處。
乃永叔褒譽之詞,其實不爾。
此魚盛于二月,至柳絮時,魚已過矣。
”胡仔據以批評蘇詩所寫“正是二月景緻,是時河豚已盛矣,但‘欲上’之語,似乎未穩”,即與時令不合。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八引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雲:“餘嘗寓居江陰及毘陵,見江陰每臘盡春初已食之,毘陵則二月初方食。
其後官于秣陵,則三月間方食之。
蓋此由海而上,近海處先得之,魚至江左則春已暮矣。
……然則聖俞所詠乃江左河豚魚也。
”(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下亦有類似記載)高步瀛推斷雲:“據此,則河豚上時各地不同,子瞻所詠殆與聖俞同耳。
”即南京附近暮春柳絮飛揚之日,正是當地河豚“欲上”之時。
此説似有理而實非:蘇詩明明寫早春景象,并非暮春三月間事。
按,河豚是作者從原畫畫面引起的聯想,與畫中鴨、桃花等物共同表現自然景物在季節轉換時的特徵,以表達他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胡、高兩説于藝事均嫌未諦。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吹畦風馨,適然相值。
” 紀批(卷二十六):“此是名篇,興象實爲深妙。
”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1] 秋早川原浄麗,雨餘風日清酣。
從此歸耕劍外[2],何人送我池南[3]。
但有尊中若下[4],何須墓上征西[5]。
聞道烏衣巷口,而今煙草萋迷[6]。
[1]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七月立秋日,蘇軾以中書舍人奉勅祭西太一壇,作此詩。
範鎮《東齋記事》卷一:“太平興國六年,司天言:‘五福太一,自甲申年入黃室巽宮,在吳分。
’仍于京城東南蘇村作東太一宮。
至天聖六年,又言:‘戊辰自黃室趣蜀分。
’乃于八角鎮築西太一宮。
春夏秋冬四立日,更遣知制誥、舍人率祠官往祠之。
”蔡絛《西清詩話》卷中:“……二
吾卻食吞氣已九千餘歲,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見幽隱之物。
三千歲一反骨洗髓,二千歲一刻骨(一本作剝皮)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
” [10]廣陵句:蘇軾自注:“餘買田陽羨,來詩以爲不如廣陵。
” [11]無何:《莊子·應帝王》記“無名人”語:“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
”又《逍遙遊》:“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
” [12]樂全句:蘇軾自注:“謂張安道也。
定國其婿。
”張安道即張方平,號樂全居士。
[13]掣電句:機鋒,佛教禪宗指問答迅捷、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語句。
《人天眼目》卷三“汾陽禪師”:“霹靂機鋒着眼看,石火電光猶是鈍,思量擬議隔千山。
” [14]心通句:心通,禪宗教義不立文字,不依言語,直以心爲印,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問雲何,佛經中記述問答時的常用語。
[15]印可句:印可,承認,許可。
《維摩詰所説經》卷上《弟子品第三》:“若能如是坐者(指“宴坐”),佛所印可。
”答如是,佛經用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善現啓請分第二》記長老須菩提白佛言:“雲何降伏其心?”《大乘正宗分第三》接雲:“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 [16]相逢二句:意謂請代向張安道轉告我行路滞留之故,待明春水漲時,我當舟抵南都拜謁。
【評箋】 紀批(卷二十四):“筆筆精鋭。
”“盤空硬語,具體昌黎。
”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1] 東坡先生無一錢,十年家火燒凡鉛[2]。
黃金可成河可塞,隻有霜鬢無由玄[3]。
龍丘居士亦可憐[4],談空説有夜不眠[5]。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6]。
誰似濮陽公子賢[7],飲酒食肉自得仙?平生寓物不留物[8],在家學得忘家禪[9]。
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10]。
我遊蘭溪訪清泉[11],已辦布襪青行纏[12]。
稽山不是無賀老,我自興盡回酒船[13]。
恨君不識顔平原[14],恨我不識元魯山[15]。
銅駝陌上會相見,握手一笑三千年[16]。
[1]吳瑛,字德仁,蘄州蘄春人。
曾官知郴州、虞部員外郎。
年四十六即緻仕。
見《宋史·隱逸傳》中。
陳慥,字季常,見前《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注。
[2]東坡二句:凡鉛,即外丹,道家修煉方法之一。
用礦石藥物投入爐中燒煉成“金丹”,能長生不老(“内丹”指從人體内部修煉而成者),亦能用丹點鐵成金。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十三《金丹訣》原注:“凡鉛者,銅鐵草并有,鉛及有鑛鉛并凡鉛也。
”即謂凡鉛在銅鐵草中皆有,與身内之“鉛”不同。
此爲戲語,言作者貧困無錢,十年煉丹,并無所得。
下二句一轉,言即使黃金可以煉成,但亦不能返老還童。
[3]黃金二句:《史記·封禪書》:漢武帝時方士欒大雲:“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緻也。
’”此反用其意。
[4]龍丘居士:指陳慥。
[5]空、有:《後漢書·西域傳論》論佛教宗旨爲“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
唐李賢注:“不執着爲空,執着爲有。
兼遣謂不空不有,虛實兩忘也。
維摩詰雲:‘我及湼槃,此二皆空。
’” [6]忽聞二句:一説指陳慥懼内。
《容齋隨筆·三筆》卷三《陳季常》條:陳慥“好賓客,喜畜聲伎,然其妻柳氏絶兇妬”,此詩“河東獅子”即指柳氏。
又見王十朋注本卷十六引趙次公注、《西清詩話》卷下等。
今日成語“河東獅吼”即本此。
一説爲一般戲語,并無懼内之意。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五:“《志》(指張耒《吳大夫墓誌》)稱德仁不喜聞人過(按,原文爲“客有臧否人物,公不酬一語”),公素未識面,必不以柳妬告之也。
”又雲:“佛説獅吼,皆喻法也。
本集有柳簿者,行二,季常之客,即真齡也。
其遺《鐵拄杖》詩,有‘柳公手中黑蛇滑’句。
二人嘗訝公,而語多諧讔。
又雲‘季常示病,正如小子圓覺,可謂害腳法師鸚鵡禪,五通氣球黃門妾’,餘如《秀英君》則託諸醉,《脊記》則託諸戲,而季常雄冠之説亦雲非實語,詩當參看。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三亦贊同王説。
兩説似皆有一定道理。
盧文弨《鍾山劄記》卷四《師子吼》條:“相傳季常之妻柳氏頗妒,然與其良人皆篤好釋典,故蘇之意雖主于靳,而所謂師子吼者,實用禪門語,并未嘗斥言其隱也。
偶閲内典,《佛説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雲:舍衞國城西有一村,名曰長提,有一婆羅門,名婆私膩迦,有女名菴提遮。
佛告舍利弗,是女非凡,已值無量諸佛,常能説《如是師子吼了義經》。
蓋師子吼雖佛家常語,而此則女人事,用來尤切。
注家但引杜詩,證河東之爲柳,是已(按,見杜甫《可嘆》“河東女兒身姓柳”);而此尚失援引。
今人率以河東師子作見成語,不知四字本不相連也。
”指陳慥與妻相與説佛,亦可備一説;其辨“河東獅吼”原非成語,則頗有據。
(今日已爲成語乃另一回事)獅子吼,佛家喻威嚴。
《景德傳燈録》卷一:“佛(釋迦牟尼)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唯我獨尊)。
” [7]濮陽公子:指吳德仁。
《元和姓纂》謂吳姓者先世自濮陽過江。
[8]平生句:蘇軾《寶繪堂記》:“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爲樂,雖尤物不足以爲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爲病,雖尤物不足以爲樂。
” [9]忘家禪:《景德傳燈録》卷四,記杭州鳥窠禪師語:“汝(指會通禪師)若了浄智妙圓,體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爲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
” [10]門前四句:張耒《吳大夫墓誌》:“(吳德仁)既謝仕,歸蘄春,有薄田僅給伏臘,臨溪築室,種花釀酒,家事付子弟,一不問。
賓客有至者,不問賢愚,與之飲酒,必盡醉;公或醉卧花間,客去亦不問也。
”罷亞,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二:“杜牧之詩:‘罷亞百頃稻,西風吹半紅。
’吳旦生(景旭)曰:《詞林海錯》:‘罷亞,稻多貌。
一作稏,又作稏。
’《字學集要》謂:‘皆稻名。
’蘇軾《寄吳德仁》詩:‘門前罷亞十頃田,清溪繞屋花連天。
’”蘇詩此處應解作稻多搖動貌。
溪堂,查慎行注本卷二十五引《名勝志》:“溪堂在蘄州(今蘄春縣)治南。
至和中吳瑛隱居也。
”紀批(卷二十五):“得此四語,意境乃活,如畫山水者,烘以雲氣。
”查雲:“筆有仙氣,自是太白後身。
”(見《初白庵詩評》卷中,“有”作“挾”,“自”作“故”。
) [11]蘭溪:在蘄水縣境,參看後《遊沙湖》文。
[12]行纏:猶今綁腿,以便遠行。
[13]稽山二句:李白《重憶(賀監)》:“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
”這裏反用其意。
下句“興盡”又兼用王子猷事。
《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以上四句大意謂作者曾去蘄州,未能訪晤吳德仁。
[14]恨君句:顔平原,唐顔真卿,曾爲平原太守。
安史亂時,河朔盡陷,唯平原仍城守完備,唐玄宗説:“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爲乃若此!”(《新唐書·顔真卿傳》)一説,顔爲“東坡自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八);一説,喻陳季常,如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謂此句“以顔比陳,蓋顔亦用心仙佛故也。
若胡仔謂‘東坡自謂’,則文義就吳瑛一直説下,於陳慥絶無照應,而前幅龍丘居士四句但值詼嘲,豈‘簡’之之意耶?”兩説皆可通。
[15]恨我句:元魯山,唐元德秀,字紫芝,曾爲魯山令。
“蘇源明常語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恥者識元紫芝也。
’”(《新唐書·元德秀傳》)這裏以元德秀喻吳德仁。
[16]銅駝二句:銅駝陌,陸機《洛陽記》:“銅駝街在洛陽宮南、金馬門外,人物繁盛。
俗語雲:‘金馬門外聚羣賢,銅駝街上集少年’。
”徐陵《洛陽道》:“東門向金馬,南陌接銅駝。
”握手,《後漢書·薊子訓傳》:薊子訓爲東漢時異人,“後人復于長安東霸城見之,與一老翁摩挲銅人,相謂曰:‘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矣!(銅人爲秦始皇時所鑄)’”此二句謂作者與吳德仁日後終當相遇。
書林逋詩後[1] 吳儂生長湖山曲[2],呼吸湖光飲山緑,不論世外隱君子,傭奴販婦皆冰玉。
先生可是絶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3]。
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4]。
遺篇妙字處處有,步遶西湖看不足。
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5]。
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録,自言不作封禪書[6],更肯悲吟白頭曲[7]!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盞寒泉薦秋菊[8]。
[1]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作。
林逋,見前《和秦太虛梅花》詩注。
[2]儂:吳語,自稱或他稱。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評此詩開端雲:“將以稱美林逋,乃至謂吳儂之傭販皆如冰玉,深一層説入,而林之神清骨冷,其爲高節難繼處,不待羅縷矣。
”紀批(卷二十五):“起手如未覩佛相,先現圓光。
” [3]先生二句:謂林逋雖非與世隔絶之人,然其生稟氣質原自不俗。
可是,豈是。
蘇軾《送歐陽季默赴闕》:“郎君可是筦庫人!乃使騄驥隨蹇步。
” [4]瞳子句: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湜以童子見君楊(揚)州孝感寺,君披黃衫白絹頭,眸子瞭然,炯炯清立。
” [5]詩如二句:蘇軾《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
”西臺,李建中,字得中,蜀人。
宋書法家,善真行書。
掌西京(洛陽)留司禦史臺,因稱李留臺、李西臺。
見《宋史·李建中傳》。
一作“留臺”,不如西臺與東野對偶更工。
兩句謂林逋詩似孟郊,但無其寒苦之狀;書法似李建中,卻較瘦硬。
意即兼有二人之長而去其所短。
[6]自言句:蘇軾自注:“逋臨終詩雲:‘茂陵他日求遺草,猶喜初無封禪書。
’”《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
’使所忠(人名)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
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
時時著書,人又取去。
長卿未死時,爲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
”’其遺劄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
” [7]白頭曲: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三:“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爲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絶,相如乃止。
” [8]不然二句:蘇軾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廟。
”紀批(卷二十五):“結得夭矯”,“‘修竹’‘秋菊’,皆取高潔相配,不圖趁韻”。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1](選一)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2]。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3]。
[1]原共三首,選第三首。
元豐七年十二月,蘇軾赴汝州途中至泗州度歲,後再次上表請求回常州居住,不再前往汝州。
次年(一〇八五)二月轉至南都候旨,不久獲準。
四月離南都。
五月一日經揚州作此詩。
竹西寺,一名山光寺,在揚州。
[2]此生二句:王維《奉和聖製重陽節宰臣及羣臣上壽應制》:“四海方無事,三秋大有年。
”此用其語。
大有年,豐收之年。
[3]山寺二句:王維《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聖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花迎喜氣皆知笑,鳥識歡心亦解歌。
”王維作詩背景和心情,與蘇軾十分相類。
此二句曾爲蘇軾政敵作羅織中傷之資,《續資治通鑑》卷八十二,記元祐六年八月,侍禦史賈易指控蘇軾此詩“以奉先帝遺詔爲‘聞好語’”,“誹怨先帝,無人臣禮”。
歷盡波折,蘇軾請求外任(原任翰林學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出知潁州。
蘇軾《辯謗劄子》:“是歲(元豐八年)三月六日,在南京聞先帝遺詔,舉哀掛服了當,迤邐往常州。
……至五月間,因往揚州竹西寺,見百姓父老十數人,相與道傍語笑,其間一人以兩手加額雲:‘見説好箇少年官家(指剛即位的哲宗)。
’其言雖鄙俗不典,然臣實喜聞百姓謳歌吾君之子,出于至誠。
又是時臣得請歸耕常州,蓋將老焉。
而淮浙間所在豐熟,因作詩雲。
”但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軾“南至揚州,常人爲公買田書至,公喜,作詩有‘聞好語’之句。
”兩者解釋不同。
葉夢得《避暑録話》卷上評述二蘇異説時説:“子瞻山光寺詩‘野花啼鳥亦欣然’之句,其辨説甚明,蓋爲哲宗初即位,聞父老頌美之言;而雲神宗奉諱在南京,而詩作于揚州。
餘嘗至其寺,親見當時詩刻,後書作詩日月,今猶有其本,蓋自南京回陽羨時也。
始過揚州則未聞諱,既歸自揚州,則奉諱在南京,事不相及,尚何疑乎?近見子由作子瞻墓誌載此事,乃雲:公至揚州,常州人爲公買田書至,公喜而作詩,有‘聞好語’之句,乃與辨辭異。
且聞買田而喜可矣,‘野花啼鳥’何與而亦‘欣然’?尤與本意不類,豈爲《誌》時未嘗深考而誤耶?然此言出于子由,不可有二,以啓後世之疑。
餘在許昌時,《誌》猶未出,不及見,不然,當以告迨與過也(蘇軾二子)。
” 送楊傑[1] 天門夜上賓出日,萬裡紅波半天赤。
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橘[2]。
太華峯頭作重九[3],天風吹灔黃花酒。
浩歌馳下腰帶鞓[4],醉舞崩崖一揮手。
神遊八極萬緣虛,下視蚊雷隱汙渠。
大千一息八十返,笑厲東海騎鯨魚[5]。
三韓王子西求法[6],鑿齒彌天兩勍敵[7]。
過江風急浪如山,寄語舟人好看客[8]。
[1]詩前有自序雲:“無爲子嘗奉使,登太山絶頂,鷄一鳴見日出;又嘗以事過華山,重九日飲酒蓮華峯上。
今乃奉詔與高麗僧統遊錢塘,皆以王事而從方外之樂,善哉未曾有也!作是詩以送之。
”楊傑,字次公,無爲人。
自號無爲子。
元祐中爲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
參看《宋史·楊傑傳》。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四記宋神宗元豐八年,“二月帝崩。
春三月,哲宗即帝位。
”“義天僧統,高麗國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義天。
是冬航海至明州,上表乙(乞)遊中國詢禮,詔以朝奉郎楊傑館伴,所至二浙、淮南、京東諸郡迎餞如行人禮。
”八年冬始至明州,則詔遊錢塘當在此以後。
(查慎行注本卷二十六引《教苑遺事》亦同)但《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五八,元豐八年秋七月“癸醜,高麗國佑世僧統求法沙門釋義天等見于垂拱殿,進佛像經文,賜物有差。
”所記時間不同。
從本篇末句看,此詩作于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九月蘇軾由常州赴知登州途中、在楚州(今江蘇淮安)遇楊傑之時。
(按,《釋氏稽古略》卷四又雲:後“義天朝京師,禮部郎中蘇軾接伴”。
) [2]天門四句:天門,在泰山頂,見《送頓起》詩注。
賓,引導,《書·堯典》:“寅賓出日。
”跳丸、秋橘,葛洪《抱樸子》卷六《微旨》謂:“真人守身鍊形之術”時雲:“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昇合或(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
”首四句言紅日欲出前,隻見紅滿半天;及至觀初升之旭日,猶如彈丸、秋橘。
《五燈會元》卷十六:楊傑“奉祠泰山,一日,鷄一鳴,睹日如盤湧,忽大悟,乃别‘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之偈曰:‘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閑工夫,更説無生活?’” [3]太華:華山,在陝西華陰縣南。
[4]腰帶鞓:華山地名。
[5]神遊四句:寫楊傑之曠達、豪邁。
蚊雷,衆蚊飛聲如雷。
大千,見前《端午徧遊諸寺,得“禪”字》詩注。
厲,涉深水而過。
[6]三韓:指高麗國,漢時朝鮮南部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國。
[7]鑿齒句:《晉書·習鑿齒傳》:“時有桑門釋道安,俊辯有高才,自北至荊州,與鑿齒初相見。
道安曰:‘彌天釋道安。
’鑿齒曰:‘四海習鑿齒。
’時人以爲佳對。
”此以喻義天、楊傑。
[8]過江二句:《唐摭言》卷十三《矛盾》條:“令狐趙公(令狐楚)鎮維揚,處士張祜嘗與狎讌。
公因視祜改令曰:‘上水船,風又急,帆下人,須好立。
’祜應聲答曰:‘上水船,船底破,好看客,莫倚拖(柁)。
”此爲“好看客”用語所出。
結句因蘇軾與楊傑在淮上相遇,送其南行,遙囑舟人在風急浪高之中,小心謹慎,平安行駛。
紀批(卷二十六):“筆墨橫恣”,“結亦波峭”。
登州海市[1] 東方雲海空復空,羣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2]?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歲寒水冷天地閉,爲我起蟄鞭魚龍: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爲雄?率然有請不我拒[3],信我人厄非天窮。
潮陽太守南遷歸,喜見石廩堆祝融[4],自言正直動山鬼,豈知造物哀龍鍾[5]。
伸眉一笑豈易得,神之報汝亦已豐。
斜陽萬裡孤鳥沒,但見碧海磨青銅[6]。
新詩綺語亦安用?相與變滅隨東風[7]。
[1]詩前有自序雲:“予聞登州海市舊矣。
父老雲:‘嘗出於春夏,今歲晚,不復見矣。
’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見爲恨,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
乃作此詩。
”蘇軾于元豐八年(一〇八五)十月到登州知州任,五日後改任禮部郎中赴京。
詩作于其時。
此詩石刻末題“元豐八年十月晦書呈全叔承議”。
廣德王,即俗稱東海龍王。
[2]貝闕、珠宮:水神所居宮室。
《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珠)宮。
” [3]率然:率爾,貿然不加深思貌。
[4]潮陽二句:韓愈于永貞元年秋,由陽山令移掾江陵,曾遊衡山,默禱神靈,天宇轉清,看到峯巒。
蘇軾誤爲韓愈從潮州刺史召還北歸途中,則時在元和十五年。
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衆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紫蓋、天柱、石廩、祝融,皆衡山峯名。
[5]龍鍾:衰憊萎縮之態。
[6]但見句:謂海市幻景已滅,海面明晰如鏡。
[7]新詩二句:紀批(卷二十六):“是海市結語,不是觀海結語。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六:“此詩出之他人,則‘斜陽’二句已可結矣。
公必我(找)截乾浄而唱嘆無窮,此猶海市靈奇不可以端倪也。
”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隻‘重樓翠阜出霜曉’一句着題,此外全用議論,亦避實擊虛法也。
若將幻影寫作真境,縱摹擬盡情,終屬拙手。
” 紀批(卷二十六):“海市隻是‘重樓翠阜’,此正不盡形容,亦正不能形容也。
從未見之前、既見之後、與歲晚得見之實,結撰成篇,煒煒精光,欲奪人目。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1]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2]。
蔞蒿滿地蘆芽短[3],正是河豚欲上時[4]。
兩兩歸鴻欲破羣,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詩題諸本多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此據《東坡七集》本《前集》卷十五。
宋刊《東坡集》亦作“曉景”。
從詩意看,似作“曉景”爲勝。
七集本《續集》卷二重收此二首,題作《書袞儀所藏惠崇畫二首》。
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作于汴京。
惠崇,淮南人(一作建陽人),宋初“九僧”之一,能詩善畫。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卷四《花鳥門》條:“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鶿,尤工小景,善爲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王安石《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亦推崇他:“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
”此詩第一首詠鴨戲圖,第二首詠歸雁圖。
[2]鴨先知:清毛奇齡《西河合集》中《西河詩話》卷五説:“與汪蛟門(汪懋麟)舍人論宋詩。
舍人舉東坡詩‘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不遠勝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
‘花間覓路鳥先知’,唐人句也。
覓路在人,先知在鳥,以鳥習花間故也。
此‘先’,先人也;若鴨,則先誰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鴨,妄矣。
”汪懋麟之師王士禛在《漁洋詩話》卷下中故意把毛奇齡的看法説成“鵝也先知,怎隻説鴨?”(其《居易録》卷二亦記此事,且有“衆爲捧腹”一句作結)毛奇齡的門人張文檒又表示不滿,指責王士禛“直借先生此言作笑柄”,“先生評坡詩幾百餘言,而王止摘八字。
”(《螺江日記》卷六《又東坡條》)嗣後兩説争論不休:反毛奇齡者有袁枚《隨園詩話》卷三:“若持此論詩,則《三百篇》句句不是:‘在河之洲’者,斑鳩、鳲鳩皆可在也,何必‘雎鳩’耶?(指《國風·關雎》)‘止邱隅’者,黑鳥、白鳥皆可止也,何必‘黃鳥’耶?(指《小雅·綿蠻》)”徐卓《荒鹿偶談》卷二指責毛奇齡“惟喜駁辯以求勝”。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説毛“豈真傖父至是哉?想亦口強耳!”支持毛説的王鶴汀説:“毛先生以水暖先知僅屬于鴨,爲坡詩病;予之病坡詩志(者)不然。
鴨之在水,無間冬夏,又何知有冷暖,而謾以‘先知’予之?雖一時諧笑之言,然自是至理,爲格物家所不廢。
若然,則坡詩誠不無可議矣。
蓋緣情體物,貴得其真,竊恐‘先知’之句,于物情有未真也。
”(見《螺江日記》卷六引)毛奇齡對藝術形象以個别表現一般的特性未能理解,王鶴汀則對生活真實和藝術實真的區别有所混淆。
[3]蔞蒿句:王士禛《居易録》卷十三:“《爾雅》:購,蔏蔞。
郭璞注:蔏蔞,蔞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東用羹魚。
故坡詩雲:‘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七字非泛詠景物,可見坡詩無一字無來歷也。
”其《漁洋詩話》卷中,又稱蘇軾此詩“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張耒《明道雜志》:“餘時守丹陽及宣城,見土人戶食之(河豚),其烹煮亦無法,但用蔞蒿、荻筍、菘菜三物,雲最相宜,用菘以滲其膏耳,而未嘗見死者。
”則蔞蒿可使河豚肥,又是魚羹佐料,且能解毒。
[4]正是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一引孔毅夫《雜記》雲:“永叔稱聖俞《河豚詩》雲:‘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于此時,貴不數魚蝦。
’以謂河豚食柳絮而肥,聖俞破題兩句,便説盡河豚好處。
乃永叔褒譽之詞,其實不爾。
此魚盛于二月,至柳絮時,魚已過矣。
”胡仔據以批評蘇詩所寫“正是二月景緻,是時河豚已盛矣,但‘欲上’之語,似乎未穩”,即與時令不合。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八引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下雲:“餘嘗寓居江陰及毘陵,見江陰每臘盡春初已食之,毘陵則二月初方食。
其後官于秣陵,則三月間方食之。
蓋此由海而上,近海處先得之,魚至江左則春已暮矣。
……然則聖俞所詠乃江左河豚魚也。
”(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下亦有類似記載)高步瀛推斷雲:“據此,則河豚上時各地不同,子瞻所詠殆與聖俞同耳。
”即南京附近暮春柳絮飛揚之日,正是當地河豚“欲上”之時。
此説似有理而實非:蘇詩明明寫早春景象,并非暮春三月間事。
按,河豚是作者從原畫畫面引起的聯想,與畫中鴨、桃花等物共同表現自然景物在季節轉換時的特徵,以表達他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贊,胡、高兩説于藝事均嫌未諦。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四:“吹畦風馨,適然相值。
” 紀批(卷二十六):“此是名篇,興象實爲深妙。
” 西太一見王荊公舊詩偶次其韻二首[1] 秋早川原浄麗,雨餘風日清酣。
從此歸耕劍外[2],何人送我池南[3]。
但有尊中若下[4],何須墓上征西[5]。
聞道烏衣巷口,而今煙草萋迷[6]。
[1]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七月立秋日,蘇軾以中書舍人奉勅祭西太一壇,作此詩。
範鎮《東齋記事》卷一:“太平興國六年,司天言:‘五福太一,自甲申年入黃室巽宮,在吳分。
’仍于京城東南蘇村作東太一宮。
至天聖六年,又言:‘戊辰自黃室趣蜀分。
’乃于八角鎮築西太一宮。
春夏秋冬四立日,更遣知制誥、舍人率祠官往祠之。
”蔡絛《西清詩話》卷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