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三

關燈


    ” 和秦太虛梅花[1] 西湖處士骨應槁[2],隻有此詩君壓倒[3],東坡先生心已灰,爲愛君詩被花惱。

    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江頭千樹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4]。

    孤山山下醉眠處,點綴裙腰紛不掃[5],萬裡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老[6]。

    去年花開我已病,今年對花還草草,不知風雨捲春歸,收拾餘香還畀昊[7]。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作。

    秦觀,字太虛。

    有《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詩。

    蘇軾此篇即爲和作。

     [2]西湖句:謂林逋去世已久。

    林逋,字君復,錢塘人,隱居西湖孤山,酷愛梅花,其《山園小梅》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爲名句。

    事迹參看《宋史·林逋傳》。

     [3]隻有句:此語過分推許秦觀。

    《東坡題跋》卷三《評詩人寫物》條:“詩人有寫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

    ”對林詩亦甚傾倒。

     [4]江頭二句:紀批(卷二十二):“實是名句。

    謂在和靖‘暗香’、‘疏影’一聯上,固無愧色。

    ”《詩人玉屑》卷十七引範正敏《遯齋閑覽》雲:“東坡吟梅一句雲‘竹外一枝斜更好’,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閒靜之趣。

    凡詩人詠物,雖平淡巧麗不同,要能以隨意造語爲工。

    ” [5]裙腰:白居易《杭州春望》:“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緑裙腰一道斜。

    ”謂孤山寺前,路連白沙堤(即今白堤),草緑時望如裙腰。

    這裏即指孤山。

     [6]萬裡二句:紀批(卷二十二):“悲壯似高岑口吻。

    ” [7]畀昊:《詩·小雅·巷伯》:“投畀有昊。

    ”畀,與;有昊,指天。

     【評箋】 元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下:“梅格高韻勝,詩人見之吟詠多矣。

    自和靖‘香影’一聯爲古今絶唱,詩家多推尊之。

    其後東坡次少遊槁字韻,及謫羅浮時賦古詩三篇,運意琢句,造微入妙,極其形容之工,真可企媺孤山,以此見騷人詠物,愈出而愈奇也。

    ” 海棠[1] 東風嫋嫋泛崇光[2],香霧空濛月轉廊。

    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3]。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作。

     [2]東風句:嫋嫋,一作“渺渺”。

    按,《楚辭·九歌·湘夫人》有“嫋嫋兮秋風”句,形容微風吹拂。

    蘇詩作“嫋嫋”爲是,“渺渺”爲悠遠貌,似不恰切。

    泛崇光,《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汎崇蘭些。

    ”此用其字面。

    泛,同“汎”,搖動貌。

    崇光,指在高處的海棠光澤。

     [3]隻恐二句:《冷齋夜話》卷一指出此二句事見《太真外傳》,曰:“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

    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

    妃子醉顔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

    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十四《二花睡足》條亦引此,并曰:“李賀詩‘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墯髻半沉檀。

    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以芙蓉睡足事爲西施用,亦佳。

    ”皆以花喻美人,并言花能“睡”;蘇詩轉而以美人睡去喻指花兒萎縮。

    據舊説,花卉午後轉爲萎縮,夜半後又復舒展。

    楊慎《升庵詩話》卷一《月黃昏》條:“蓋晝午後,陰氣用事,花房斂藏;夜半後,陽氣用事,而花敷蕊散香。

    凡花皆然,不獨梅也。

    坡詩‘隻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粧’。

    ”故夜闌賞花之意境,詩中習見,如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卷一斷言蘇詩即從李商隱此句“脫出”,似太鑿。

    )又,此爲名句,常被稱贊,如《冷齋夜話》卷五即推爲“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之例證,并引黃庭堅語:“此皆謂之句中眼。

    學者不知此妙語,韻終不勝。

    ”但紀批(卷二十二)引查(慎行)雲:“此詩極爲俗口所賞,然非先生老境。

    ”(見《初白庵詩評》卷中) 壽星院寒碧軒[1] 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緑霧沾人衣。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

    道人絶粒對寒碧,爲問鶴骨何緣肥[2]? [1]壽星院,在杭州葛嶺下,院中有寒碧軒、此君軒、觀台、盃泉,蘇軾皆有詩吟詠。

    宋潛説友《鹹淳臨安志》卷七十九,記壽星院有石刻,蘇軾自書此詩,後雲:“僕在黃州,偶思壽星竹軒作此詩。

    今録以遺通悟師。

    元祐五年十一月,東坡居士書。

    ”(一説,石刻作“五年五月十二日”)此詩舊注均繫在元祐五年蘇軾第二次在杭州任知州時,實係作者手書之年;其作年應在黃州,故移于此。

     [2]道人二句:戲謔之語。

    意謂道士絶食修煉,何故肥胖?絶粒,猶辟穀,道士以摒除火食、不進米穀爲一種修煉方法。

     【評箋】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蘇文忠公詩,初若豪邁天成,其實關鍵甚密。

    再來杭州《壽星院寒碧軒》詩,句句切題而未嘗拘。

    其雲:‘清風肅肅……’,‘寒’‘碧’各在其中;第五句‘日高山蟬抱葉響’,頗似無意,而杜詩雲:‘抱葉寒蟬靜’,并葉言之,‘寒’亦在中矣;‘人靜翠羽穿林飛’固不待言;末句卻説破,‘道人絶粒對寒碧,爲問鶴骨何緣肥’,其妙如此。

    ” 紀批(卷三十二):“渾成脫灑。

    前六句有杜意,後二句是本色。

    ” 别黃州[1] 病瘡老馬不任鞿,猶向君王得敝幃[2]。

    桑下豈無三宿戀[3],尊前聊與一身歸[4]。

    長腰尚載撐腸米[5],闊領先裁蓋癭衣[6]。

    投老江湖終不失,來時莫遣故人非[7]。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三月,蘇軾改遷汝州(今河南臨汝)圑練副使、本州安置。

    四月離黃州作此詩。

    自《初到黃州》至本篇,皆作于黃州。

     [2]病瘡二句:以病馬自比,言雖老病不能任事,皇上還給我一官半職,領取俸祿。

    鞿,馬絡頭。

    敝幃,典出《禮記·檀弓下》:“敝帷不棄,爲埋馬也。

    ”帷、幃同,指帷幔。

    一本即作“帷”。

    晚年所作《和陶〈詠三良〉》卻反用此典:“我豈犬馬哉,從君求蓋帷。

    ”“仕宦豈不榮,有時纏憂悲。

    所以靖節翁,服此黔婁衣!”對君主、仕途的認識有變化。

     [3]桑下句:謂久居黃州,不免有情。

    《後漢書·襄楷傳》記襄楷上書中有雲:“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 [4]尊前句: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見(現)在身。

    ”此用其字面,謂獨與尊前現在之身前赴汝州。

     [5]長腰米:楚語,一種上等粳米。

    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灙泉亭》亦有“勸君多揀長腰米”句。

     [6]闊領句:汝州飲用水缺碘,多大脖子病。

    歐陽修《汝癭答仲儀》詩雲:“傴婦懸甕盎,嬌嬰包鳧鷇,無由辨肩頸,有類龜縮殼。

    噫人稟最靈,反不如鳧鶴。

    ”可見患病者苦狀。

     [7]投老二句: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上(神宗)手劄徙汝州,略曰:‘蘇軾黜居思咎,閲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

    ’……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

    ”則上句謂老滯江湖,終有起用之日;下句,紀批(卷二十三):“‘來時’作將來解,‘非’字作非議解。

    ”并雲結二句:“既邀量移,似乎漸可自遂,故有此句。

    ”所言與上句意思相貫。

    兩句或解爲今日離别黃州,日後不免“投老江湖”,再來黃州時必不使故友非議。

    亦可通。

    時所作《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滿庭芳》(“歸去來兮”)的結句,皆抒他日重回黃州之意。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三):“婉轉清切,薄而不弱。

    ” 廬山二勝[1] 開先漱玉亭[2] 高巖下赤日,深谷來悲風[3],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4]。

    亂沫散霜雪,古潭搖清空[5],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谼[6]。

    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沈沈水精宮[7]。

    願隨琴高生,腳踏赤鯶公[8],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9]。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蘇軾赴汝州,途經廬山作此詩。

    兩詩前有自序雲:“餘遊廬山,南北得十五六(所遊之處達十分之五六),奇勝殆不可勝紀,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佳者作二首。

    ” [2]開先,南唐中主李璟所建佛寺,見黃庭堅《南康軍開先禪院修造記》:“廬山開先華藏禪院,江南李氏中主所作也。

    ”一本作開元寺,誤。

    漱玉亭,因亭前有瀑布噴濺如玉石,故名。

     [3]高巖二句:點出時爲傍晚:紅日降落,風生深谷。

     [4]兩白龍:喻兩道瀑布。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九:“大率東坡每題詠景物,于長篇中隻篇首四句,便能寫盡,語仍快健。

    如《廬山開元漱玉亭》首句雲。

    ” [5]古潭句:古潭因瀑布洶湧流入,恍然如搖,益顯清空。

     [6]谼(hóng):大山溝。

    一作“硔”。

     [7]蕩蕩二句:指天上月宮和水中水晶宮。

     [8]願隨二句:劉向《列仙傳》卷上:“琴高者,趙人”,後成仙,“入涿水中取龍子”,後“乘赤鯉”來享用弟子們的奉祠。

    赤鯶(huàn))公,鯉魚的尊稱。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七:“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爲李也(與皇帝李姓同音)。

    ” [9]手持二句:芙蕖(qú),芙蓉,即荷花。

    李白《廬山謡寄盧侍禦虛舟》:“遙見仙人彩雲裏,手把芙蓉朝玉京”,亦寫遊仙事。

    清泠(líng),《莊子·讓王》:“舜以天下讓其友人北人無擇”,無擇以爲羞,“因自投清泠之淵。

    ”此用其字面,謂意欲隨仙入水遨遊,極寫瀑布溪流之美。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三):“不必定有深意,直是氣象不同。

    ”“寫瀑布奇勢疊出,曲盡其妙。

    此巨靈開山手,徐凝惡詩誠不足道。

    ”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三:“此詩前亦易辦。

    後四句陡然便住,有非神工鬼斧所及,他人縱來得,亦了不得也。

    ” 棲賢三峽橋[10]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綫溜[11],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鬭。

    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12],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飛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13],空濛煙靄間,澒洞金石奏[14]。

    彎彎飛橋出,半月彀[15],玉淵神龍近[16],雨雹亂晴晝。

    垂缾得清甘,可嚥不可漱[17]。

     [10]蘇轍《廬山棲賢寺新修僧堂記》記元豐三年蘇轍過廬山:“入棲賢谷。

    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間,其聲如雷霆,如千乘車行者,震掉不能自持,雖三峽之嶮不過也,故其橋曰三峽。

    ”三峽橋,一名棲賢橋。

     [11]吾聞二句: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斷幹,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

    ”霤,即溜,流水。

    兩句謂泰山之石,年久亦爲水流所穿。

     [12]長輸二句:寫水勢之盛,似欲灌滿無盡之溪和無底之淵。

    紀批(卷二十三):“此種皆韓句。

    ” [13]清寒二句:紀批:“十字絶唱。

    ”王文誥評下句:“五字瘦勁,確是三峽橋草木。

    ” [14]澒洞(hòngtóng):形容水勢洶湧無際,其聲洪亮。

     [15]彀(gòu):張滿弓弩。

    這裏以弓形比喻橋影。

     [16]玉淵:潭名,棲賢谷水即注入此潭。

     [17]可嚥句:谷水清甜,若僅用以漱口,殊爲可惜。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三):“《開先漱玉亭》詩,與《三峽橋》詩俱奇警。

    此(《漱玉亭》)近太白,彼(《三峽橋》)近昌黎。

    初白謂《三峽橋》詩似杜,未然。

    ”又評《三峽橋》詩:“奇景以精理通之,發爲高談,結爲香艷,絡繹間起,使人應接不暇。

    ” 題西林壁[1]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2]。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3]。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作。

    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

    此詩舊注本編在《廬山二勝》前,但據《東坡志林》卷一《記遊廬山》條,自記遊廬山作諸詩,“最後與總老同遊西林”,作此絶句,“僕廬山詩盡于此矣”,則應編在《廬山二勝》之後。

     [2]遠近句:一作“遠近看山總不同”。

     [3]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卷二十三引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南山宣律師《感通録》雲:‘廬山七嶺,共會于東,合而成峯。

    ’因知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峯’之句,有自來矣。

    ”施元之等《施注蘇詩》卷二十一引《華嚴經》雲:“於一塵中,大小刹種種差别如塵數,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各轉法輪。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二十三駁雲:“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若必胸有釋典而後鑪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

    《合注》《施注》以《感通録》、《華嚴經》坐實之,詩皆化爲糟粕,是謂顧注不顧詩。

    ”所駁頗有理。

    詩人感興之間,哲理即在其中,未必演繹理念。

    蘇軾于此詩指明身在其中、有時反而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而在同時所作《初入廬山三首》其一中,卻雲:“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指以前)是故人。

    ”則強調要認識事物必須熟悉事物,親近事物。

    所論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人的認識具有不可避免的種種局限性。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九引《冷齋夜話》記黃庭堅評此詩雲:“此老於般若橫説豎説,了無剩語,非其筆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傳之妙。

    ”(此條見《冷齋夜話》卷七,文字較差。

    ) 紀批(卷二十三):“亦是禪偈而不甚露禪偈氣,尚不取厭,以爲高唱則未然。

    ” 《宋詩精華録》卷二:“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

    ”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

    郭作詩爲謝,且遺二古銅劍[1] 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2]。

    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駡;不瞋不駡喜有餘,世間誰復如君者!一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争劍鋩[3];劍在牀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4]? [1]郭祥正,字功父,當塗人。

    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三月,他以汀州通判、奉議郎勒停家居;七月,蘇軾過當塗爲他作畫,并寫此詩。

    翁方綱《蘇詩補注》卷四雲:“初白(查慎行)補注雲:‘黃山谷有和詩,殘脫不全,故不録。

    ’按,山谷詩,崇寧元年在荊南作。

    其詩曰:‘郭家髹屏見生竹,惜哉不見人如玉。

    淩厲中原草木春,歲晚一碁終玉局。

    巨鼇首戴蓬萊山,今在瓊房第幾間。

    ’黃注雲:‘家藏此詩真迹,題雲《次詠東坡先生屏間墨竹》,止此六句。

    功甫跋雲:東坡作于予家漆屏之上,觀魯直之詩,可以見其髣髴矣。

    次詠,一作次韻。

    ’愚謂次詠者,次他人所詠,非和坡韻也。

    查注以爲殘脫,誤矣。

    ”據此,蘇軾曾爲郭祥正漆屏作墨竹,但蘇軾此詩及詩題均爲在壁上作竹石,兩事并不相關,查注固誤,翁注亦未明確指明。

    李之儀有此詩和作,句、韻全同,且題爲《次韻東坡所畫郭功甫家壁竹木怪石詩》(見《姑溪居士後集》卷四),可作佐證。

     [2]空腸四句:芒角,原指植物初生的尖葉,引申爲鋒芒。

    槎牙,同“杈枒”。

    黃庭堅《題子瞻畫竹石》:“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

    ”又《題子瞻枯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宋鄧椿《畫繼》卷三:蘇軾“所作枯木,枝幹虬屈無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盤鬱也。

    ”均可幫助理解蘇軾創作個性的發揮。

    又查慎行評此四句雲:“稜角四射。

    ”紀昀評雲:“奇氣縱橫,不可控制。

    ”(卷二十三)亦可從中看出蘇詩和蘇畫風格的一緻。

     [3]兩首新詩:今郭祥正《青山集》已佚此二詩。

     [4]蛟龍吼:杜甫《相從歌》:“把臂開樽飲我酒,酒酣擊劍蛟龍吼。

    ”此用其語。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畫從醉出,詩特爲醉筆洗剔精神。

    讀起四句,森然動魄也。

    句句巉絶,在集中另闢一格。

    ” 次荊公韻四絶[1] 青李扶疎禽自來[2],清真逸少手親栽[3]。

    深紅淺紫從争發,雪白鵝黃也鬭開。

     斫竹穿花破緑苔,小詩端爲覓榿栽[4]。

    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5]。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6],從公已覺十年遲[7]。

     甲第非真有,閒花亦偶栽。

    聊爲清浄供,卻對道人開[8]。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八月蘇軾赴汝州、途經金陵作此詩。

    王安石于元豐三年被封爲荊國公,時罷相退居金陵。

    王安石原作題爲《池上看金沙花數枝過酴醿架盛開》(七絶二首、五絶一首,押“開”韻)、《北山》(七絶一首,押“遲”韻),一本此四首合題爲《薔薇四首》。

     [2]青李句: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二首》其一:“三館曝書防蠹毀,得見來禽與青李。

    ”《和王晉卿送梅花次韻》:“東坡先生未歸時,自種來禽與青李。

    ”來禽,即林檎(禽),俗稱花紅、沙果,果味似蘋果,以其食美,引禽來食,故名。

    這裏用“禽自來”,實指來禽。

     [3]清真句:王羲之,字逸少,有求青李來禽帖:“青李、來禽、櫻桃、日給藤,子皆囊盛爲佳,函封多不生。

    足下所疏雲:此果佳,可爲緻子當種之。

    ……吾篤喜種果,今在田裡,惟以此爲事,故遠及足下,緻此子者大惠也。

    ”(張彥遠《法書要録》卷十《右軍書記》)李白《王逸少》詩:“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

    ”這裏以王羲之比王安石。

     [4]覓榿栽:杜甫有《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詩,此用其語,謂因植樹而作小詩。

     [5]細看二句:郭象《南華真經序》稱莊子“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兩句謂,造物主并無其物,春天一到,花自開放,不靠造物主主宰。

     [6]勸我句:指王安石約蘇軾在金陵買田蔔鄰,相從林下。

    蘇軾《上荊公書》雲:“某始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屨,老于鍾山之下。

    ” [7]十年:一説指十年前,即熙寧七年前王安石執政時代早該和睦相從了。

    王十朋注本卷二十四引師尹曰:“介甫得詩曰:‘十年前後,我便不廝争。

    ’”一説指王安石退隱的十年,從熙寧七年到元豐七年,意謂在王安石退隱的十年中,早該杖屨追陪。

    亦可備一説。

     [8]此首蘇軾自注:“公病後捨宅作寺。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四六:元豐七年六月戊子,“集禧觀使王安石請以所居江寧府上元縣園屋爲僧寺,乞賜名額,從之,以‘報寧禪院’爲額”。

     【評箋】 紀批(卷二十四):“東坡、半山,旗鼓對壘,似應别有佳處,方愜人意。

    ” 同王勝之遊蔣山[1] 到郡席不暖[2],居民空惘然,好山無十裡,遺恨恐他年[3]。

    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門收畫戟,紺宇出青蓮[4]。

    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5]。

    龍腰蟠故國[6],鳥爪寄層顛[7]。

    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

    峯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8]。

    略彴橫秋水[9],浮圖插暮煙[10]。

    歸來踏人影,雲細月娟娟。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作。

    王益柔,字勝之,宰相王曙之子,河南人。

    時知江寧府,到任一日,改移南都(宋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蔣山,鍾山,即今紫金山,在南京市東。

     [2]席不暖:班固《答賓戲》:“是以聖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墨突不黔(煙囪未黑)。

    ”謂忙于奔波,不得安居。

     [3]好山二句:謂對蔣山勝景,而遊無十裡之遙,他年憶及,恐必抱恨。

     [4]朱門二句:蘇軾自注:“荊公宅已爲寺。

    ”參見前首詩注。

    舊制:三品以上官,門皆列戟。

    紺(gàn),黑中帶紅的顔色。

    青蓮,寺院。

     [5]夾路二句:蒼髯,指松檜。

    蘇軾《佛日山榮長老五絶》其一:“山中隻有蒼髯叟,數裡蕭蕭管送迎。

    ”《戲作種松》亦雲:“朅來齊安野,夾路鬚髯蒼。

    ”皆指松。

    典出《高僧傳》:東晉法潛稱松爲“蒼髯叟”,引爲“山中勝友”。

     [6]龍腰句:晉張勃《吳録》記諸葛亮論金陵地形雲:“鍾山龍盤,石頭(石頭城)虎踞。

    ”(《太平禦覽》卷一五六引,又見《六朝事迹編類·形勢門》) [7]鳥爪句:舊謂六朝時僧寶誌,生于鷹窠,手類鳥爪,卒“葬于鍾山獨龍阜”(《景德傳燈録》卷二十七)。

     [8]峯多二句:蔡絛《西清詩話》卷上:“元豐中,王文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北遷,日與公遊,盡論古昔文字。

    公嘆息,謂人曰:‘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東坡渡江至儀真,和遊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亟取讀,至‘峯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

    ’”并作和詩。

     [9]略彴:小木橋。

    《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二十五《略彴音灼》條:“橫木渡水。

    陸龜蒙詩:‘頭經略彴冠微亞,腰插笭箵帶矗頻。

    ’” [10]浮圖:塔。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次第寫景,不必作崚鬱屈之勢,而斲削精潔,神彩飛揚,自無一孱筆剩語,不獨‘峯多’、‘江遠’一聯差肩杜老。

    ” 金山夢中作[1] 江東賈客木棉裘[2],會散金山月滿樓。

    夜半潮來風又熟[3],卧吹簫管到揚州。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作。

     [2]江東句:《溪詩話》卷六:“(此詩)集中題雲《夢中作》。

    蓋坡嘗衣此,坐客誤雲:‘木棉襖俗。

    ’飲散乃出此詩,且雲:‘雖欲俗不可得也。

    ’坐客大慚。

    ”當時士大夫以皮裘爲常服,故以木棉裘爲俗。

    此句自指,謂自己的衣着像商人一般。

     [3]風熟:紀批(卷二十四):“今海舶有‘風熟’之語。

    蓋風之初作,轉移不定,過一日不轉,則方向定,謂之‘風熟’。

    ” 【評箋】 紀批(卷二十四):“此有感而託之夢作耳。

    一氣渾成,自然神到。

    ” 《宋詩精華録》卷二:“公與蔡忠惠(蔡襄)、歐陽文忠(歐陽修)皆有夢中作,詩境皆奇。

    ” 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1] 土暈銅花蝕秋水[2],要須悍石相礱砥。

    十年冰檗戰膏粱,萬裡煙波濯紈綺[3]。

    歸來詩思轉清激,百丈空潭數魴鯉。

    逝將桂浦擷蘭蓀,不記槐堂收劍履[4]。

    卻思庾嶺今何在?更説彭城真夢耳[5]!君知先竭是甘井[6],我願得全如苦李[7]。

    妄心不復九迴腸[8],至道終當三洗髓[9]。

    廣陵陽羨何足較[10]?隻有無何真我裡[11]!樂全老子今禪伯[12],掣電機鋒不容擬[13]。

    心通豈復問雲何[14],印可聊須答如是[15]。

    相逢爲我話留滯,桃花春漲孤舟起[16]。

     [1]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冬作。

    王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先生。

    長于詩,與蘇軾友善。

    元豐二年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貶爲監賓州(今廣西賓陽)鹽酒稅,七年放歸。

     [2]土暈句:言鏡面色澤模糊。

    秋水,喻銅鏡之面,唐鮑溶《古鑑》詩:“曾向春窗分綽約,誤迴秋水照蹉跎。

    ” [3]十年二句:多年清苦生活戰勝膏粱趨尚,長途飄泊奔波洗清紈袴習氣。

    冰檗,白居易《三年爲刺史二首》其二:“三年爲刺史,飲冰復食檗。

    ”檗,黃檗,味苦。

     [4]逝將二句:上句謂貶往賓州;下句謂剝奪朝廷賜予的特權。

    槐堂,王鞏家有三槐堂,這裏指王家。

    劍履,《漢書·蕭何傳》:漢高祖劉邦論功行賞,“乃令何(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後世有功大臣亦有享此殊寵者。

    王鞏係王旦(真宗時知樞密院、進太保)之孫、王素(仁宗時工部尚書)之子,世代顯宦之家,故雲。

     [5]更説句:蘇軾自注:“來詩述彭城舊遊。

    ”參看前《百步洪》詩。

     [6]君知句:《莊子·山木》記“大公任”語:“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 [7]我願句:《晉書·王戎傳》:“(王戎)嘗與羣兒嬉于道側,見李樹多實,等輩競趣之,戎獨不往。

    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 [8]妄心句: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腸一日而九迴。

    ” [9]至道句:舊題漢郭憲《洞冥記》卷一:“(東方朔)以元封中,遊鴻濛之澤,忽見王母(一本無王字)采桑于白海之濱。

    俄有黃翁(一本作黃眉翁)指阿母以告朔曰:‘昔爲吾妻,託形爲太白之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