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三
關燈
小
中
大
雨中看牡丹三首[1]
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時於花上見,的皪走明珠[2]。
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
黃昏更蕭瑟,頭重欲相扶。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
午景發濃豔[3],一笑當及時。
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幽姿不可惜,後日東風起。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4]。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蘂[5]。
[1]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作。
題一作《黃州天慶觀牡丹三首》。
[2]的皪句:紀批(卷二十):“‘走’字似落葉矣,作‘落’字、‘綴’字即得。
”按,“走”乃形容花上霧雨圓轉流動之貌,頗得神理,紀批非。
[3]午景句:楊慎《升庵詩話》卷一《月黃昏》條:“蓋晝午後,陰氣用事,花房斂藏。
”故下句雲“暮還斂”。
[4]金粉:花粉。
溫庭筠《牡丹二首》其二亦用“曉來金粉覆庭莎”字面。
[5]牛酥句:《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三引《復齋漫録》(即《能改齋漫録》,今本無此條)引蘇軾《雨中明慶賞牡丹》及本篇雲:“孟蜀時,兵部尚書李昊每將牡丹花數枝分遺朋友,以牛酥同贈,且曰:‘俟花彫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穠豔。
’其風流貴重如此。
”(又見宋邱濬《洛陽貴尚録》)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七亦雲:“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見其流風餘韻。
此事得之《蘇東坡集》中。
東坡《雨中明慶寺賞牡丹》詩雲‘故應未忍著酥煎’,又詩雲‘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蘂’是也。
”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三首一氣相生。
” 五禽言五首[1](選一)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邊布穀兒,勸我脫破袴。
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2]。
[1]原共五首,選第二首。
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作。
詩前有自序雲:“梅聖俞嘗作《四禽言》。
餘謫黃州,寓居定惠院。
遶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
春夏之交,鳴鳥百族,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聖俞體作《五禽言》。
”按,梅堯臣《禽言四首》詩,分詠子規、提壺、山鳥(婆餅焦)、竹鷄四鳥。
[2]蘇軾自注:“土人謂布穀爲脫卻破袴。
”但《甕牖閒評》卷五雲,蘇軾此詩“以布穀爲脫卻破袴也。
然脫卻破袴乃是不如歸去,子規之鳥耳,非布穀也”。
【評箋】 黃徹《溪詩話》卷八:(引張耒詩略)“餘謂此詩亦不可不令操權者知也。
東坡雲:‘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
’等閒戲語,亦有所補。
” 紀批(卷二十):“此種題目,初作猶是樂府變體歌謡遺意,再作則陳陳相因,轉入窠臼矣,何效之者至今不已也。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1]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2],盡放青青沒燒痕[3]。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4]。
[1]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作。
施注:“此詩墨迹,刻石成都府治。
題雲《正月二十一日出城至虎跑作》。
虎跑在黃州北二十餘裡。
”七集本《續集》重收此詩,則題作《代書寄桃山居士張聖可》。
潘、古、郭三人,皆蘇軾在黃州的新交。
《東坡八首》其一雲:“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古生亦好事,疑是押牙孫。
”指潘大臨(一説潘丙,潘大臨之叔)、郭遘、古耕道。
女王城,《東坡志林》卷四《黃州隋永安郡》條:“今黃州都(東)十五裡許有永安城,而俗謂之女王城。
”一説爲楚王城的訛稱。
[2]決決:水流聲。
[3]燒:讀去聲,作名詞用。
[4]去年二句:用前《梅花二首》所寫去年來黃途中情景,來渲染今日旅途所感。
此梅花常引起蘇軾回憶,如元豐八年所作《王伯敭所藏趙昌花四首》其一有“南行渡關山”,“殷勤小梅花”句,又另見本書所選《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坡詩不可以律詩縛,善用事者無不妙。
他語意天然者如此,儘十分好。
” 馮班雲:“於題不甚顧,力大才高也。
”(《瀛奎律髓》批)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東坡七律,往往一筆寫出,不甚繩削。
其高處在氣機生動,才力富健;其不及古人者在少鎔鍊之工與渾厚之緻。
”又批《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一雲:“一氣渾成。
”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1] 孟嘉嗜酒桓溫笑[2],徐邈狂言孟德疑[3],公獨未知其趣爾,臣今時復一中之。
風流自有高人識[4],通介寧隨薄俗移[5]。
二子有靈應撫掌,吾孫還有獨醒時[6]。
[1]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作。
徐大受,字君猷;孟震,字亨之,時分别爲黃州知州、通判。
[2]孟嘉句與下公獨句:兩句見《晉書·孟嘉傳》:“嘉好酣飲,愈多不亂。
溫(桓溫,孟嘉爲其參軍)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
’” [3]徐邈句與下臣今句:兩句見《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爲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沉醉。
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曹操),太祖甚怒。
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後曹丕稱帝時,問他:“頗復中聖人不?”他答曰:“時復中之!” [4]風流句:指孟嘉。
《晉書·孟嘉傳》:太尉庾亮正旦大會江州人士,孟嘉“坐次甚遠”,“(豫章太守褚裒)問亮:‘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
’裒歷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
又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嘉)傳》,高陽許詢“嘗乘船近行,適逢君(孟嘉)過,嘆曰:‘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
唯聞中州有孟嘉者,將非是乎?’” [5]通介句:指徐邈。
《三國志·魏志·徐邈傳》,盧欽著書,推崇徐邈“志高行絜”,“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爲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爲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是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爲通;比來天下奢靡,轉相倣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
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此詩調侃孟、徐二人,故用同姓古人事,一、三、五句用孟嘉典,二、四、六句用徐邈典,中二聯分承首聯,章法獨創。
[6]二子二句:言外指徐、孟二人“不飲酒”,不同先人;而風流品德卻同乃祖。
獨醒,用《楚辭·漁父》“衆人皆醉我獨醒”語。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九:“《漫叟詩話》雲:‘杜詩有“自天題處濕,當暑着來清”,自天當暑,乃全語也。
東坡詩雲:“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
”可謂青出于藍。
’苕溪漁隱曰:東坡此詩‘不止天生此對,其全篇用事親切,尤爲可喜……皆徐、孟二人事也’。
” 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詩人喜用全語。
東坡戲徐君猷、孟亨之皆不飲酒詩雲:‘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
’近世王才臣詩雲:‘歸去來兮覺今是,不知我者謂何求。
’……下語皆渾然天成,然非詩之正體。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因姓援古以爲着題,古人所有也。
隻詠孟嘉、徐邈二人事,承説到底,章法獨創,後人亦未見有效之者。
”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中二聯兩兩分承起句,章法獨創。
”卷下又雲:“用兩人事實作兩聯,天成好對仗。
首尾一意反覆,章法新奇。
” 紀批(卷二十一):“小品自佳。
”“此種從姓起義,恰有孟、徐二酒事佐之,又不以切姓爲嫌。
” 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謁王文父於江南,坐上得陳季常書報,是月四日,種諤領兵深入,破殺西夏六萬餘人,獲馬五千匹。
衆喜忭唱樂,各飲一巨觥[1] 聞説官軍取乞誾[2],將軍旂鼓捷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3]。
[1]七集本此詩以《聞捷》爲題,以“元豐四年”雲雲爲引。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一六: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九月庚戌,“種諤(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攻圍米脂寨三日,城堅守未下。
……賊兵八萬餘人自無定川出,直抵我軍,將合米脂之衆以夾攻我”。
二十八日,種諤命“諸軍從高前後擊之,賊奔潰”,“獲首五千餘級,獲馬五千,孳畜鎧甲萬計”。
又同書卷三一八:“是日(十月十六日己巳),種諤入銀川。
” [2]乞誾(yín):亦作乞銀,即銀川,西夏語“驄馬”之意。
[3]故知二句:陳陶《隴西行四首》其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蘇詩由此翻出,一悲一喜,情調迥異。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1] 東風未肯入東門[2],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3],野老蒼顔一笑溫。
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4]。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參見前《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詩。
[2]東風句:指城中尚無春色。
[3]釅(yàn):濃,味厚。
[4]故人句:謂老友不必設法把我調離黃州貶所。
招魂,見前《題寶鷄縣斯飛閣》詩注。
【評箋】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詩無奇,開凡庸滑調。
” 紅梅三首[1](選一)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緑葉與青枝[2]。
[1]原共三首,選第一首。
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此詩蘇軾曾改寫成《定風波·詠紅梅》詞。
[2]詩老二句:蘇軾自注:“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蘇軾《付過》(一作《元祐三年十二月書付過》)亦雲:“若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此至陋,蓋村學中語。
”(又見《東坡題跋》卷三《評詩人寫物》條)《王直方詩話》贊同雲:“作詩貴雕琢,又畏有斧鑿痕,貴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爲難。
”石曼卿此兩句,“恨其黏皮骨也”(又見《韻語陽秋》卷三)。
《溪詩話》卷八亦雲:“曼卿《紅梅》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坡謂有村學中體,嘗嘲之:‘詩老不知梅格在,強拈緑葉與青枝。
’至于‘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成均(古代學校)瞽宗,無以加也。
”王士禛《花草蒙拾》亦雲:“疏影橫斜、月白風清等作,爲詩人詠物極緻。
若‘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及李筠翁之‘勝如茉莉賽得荼’,劉叔擬‘看來畢竟此花強,祇是欠些香’,豈非詩詞一劫。
程邨(即鄒祇謨)常雲:‘詠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語可謂簡盡。
”但劉克莊對蘇軾此論有異議:“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坡公以爲村學堂中語。
然卒章雲:‘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不害爲佳作也。
”又,蘇軾作詩亦有與石曼卿詩句構思、句式一緻者,如《戲作鮰魚一絶》“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言鮰魚比之石首魚、河豚,隻是無骨、無毒而已;《書林逋詩後》“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言林逋詩如孟郊但不作寒苦之語,書法如李建中但卻瘦勁;《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絶。
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亦言玉糝羹之香、味可比龍涎、牛乳,而釅白、澄清則過之。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不着意紅字則泛衍,然一落色相,則又如塗塗附矣。
石延年句豈不切貼,而詩謂其不知梅格,知此者可與言詩。
” 紀批(卷二十一):“細意鈎剔卻不入纖巧,中有寓託,不同刻畫形似故也。
” 寒食雨二首[1]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2],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3]。
卧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4],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5]。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6]。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7],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8]。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9]。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10]!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今存蘇軾手書此二詩墨蹟。
寒食,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隋松公瞻注: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禁火三日。
” [2]三寒食: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至作此詩時已過三個寒食節。
[3]兩月句:謂春雨連綿兩月,氣候一如秋季。
[4]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從杜甫《曲江對雨》“林花着雨燕脂濕”化出。
[5]暗中二句:《莊子·大宗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此處言海棠被造物主暗中背去,實謂花謝。
[6]何殊二句:喻海棠之被淫雨摧殘,猶如少年病後變成白髮老人。
何殊,無異。
[7]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係泛指。
[8]那知二句:因見烏鴉啣取墳前燒剩之紙錢,才悟已是寒食節。
寒食墓祭焚燒紙錢之俗,唐時已盛。
如王建《寒食行》:“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張籍《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啣上樹。
” [9]君門二句:君門有九重之深,欲歸無望;祖墳在萬裡之遙,欲弔不能。
[10]也擬二句:上句用阮籍典故。
《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輒慟哭而反。
”杜甫《陪章留後侍禦宴南樓得風字》:“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
”下句用韓安國典故。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縣名)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這句又上承“烏銜紙”,切合寒食節特殊風光。
兩句謂自己擬學阮籍途窮之哭,不作死灰復燃之望,以免再受迫害。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二詩後作尤精絶。
結四句固是長歌之悲,起四句乃先極荒涼之境,移村落小景以作官舍,情況大可想矣。
” 賀裳《載酒園詩話》:“黃州詩尤多不羈,‘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一篇,最爲沉痛。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與《鄆州新堂二首》(指《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二首》)皆次首勝。
” 魚蠻子[1] 江淮水爲田,舟楫爲室居。
魚蝦以爲糧,不耕自有餘。
異哉魚蠻子,本非左衽徒[2]。
連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廬[3],於焉長子孫,戚施且侏儒[4]。
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塗。
破釜不著鹽,雪鱗芼青蔬[5]。
一飽便甘寢,何異獺與狙。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
不如魚蠻子,駕浪浮空虛。
空虛未可知,會當算舟車[6]。
蠻子叩頭泣,勿語桑大夫[7]。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張芸叟(舜民)作《漁父詩》曰:‘家住耒江邊,門前碧水連。
小舟勝養馬,大罟(大網)當耕田。
保甲原無籍,青苗不着錢。
桃源在何處?此地有神仙。
’蓋元豐中謫官湖湘時所作。
東坡取其意爲《魚蠻子》雲。
”蘇軾此詩亦含有諷刺新法之意。
但張詩是寫桃花源式的漁民,突出其擺脫賦役壓迫的自由、幸福;蘇詩卻寫過着艱苦水上生活的漁民,比遭受賦役壓迫的一般農民強,則與《捕蛇者説》的思想相類。
[2]左衽:《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披)髮左衽矣。
’”左衽,前襟向左掩,喻少數民族或受其統治之人。
[3]竹瓦句:指水中木排上的小屋,剖竹爲瓦。
[4]戚施:駝背之人。
下“侏儒”,矮子。
[5]芼(máo):指芼羹,以菜雜肉爲羹。
[6]算:計數的籌碼,這裏指抽稅。
[7]桑大夫:桑弘羊,漢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昭帝時任禦史大夫。
推行鐵鹽官營等政策(包括收取軺車、船隻等運輸稅),爲舊時理財名臣。
這裏喻指推行新法的官吏。
按,蘇軾因不滿新法之擾民,故對桑弘羊特持偏見,論説中每加貶抑,例如熙寧二年十二月《上皇帝書》:“昔漢武之世,財力匱竭,用賈人桑羊之説,買賤賣貴,謂之均輸,於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於亂。
”其他類似議論尚多。
【評箋】 曾季貍《艇齋詩話》:“樂天《鹽商婦》詩雲:‘南北東西不失家,風水爲鄉舟作宅’,東坡《魚蠻子》詩,正取此意。
” 紀批(卷二十一):“香山一派,讀之宛然《秦中吟》也。
” 琴詩[1]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1]詩前有自序雲:“武昌主簿吳亮君采,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説,與高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頌以示予。
予不識沈君,而讀其書如見其人,如聞十二琴之聲。
予昔從高齋先生遊,嘗見其寶一琴,無銘無識,不知其何代物也。
請以告二子:使從先生求觀之。
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後和。
元豐五年閏六月。
”高齋先生,趙汴,字閲道,曾任參知政事。
卒謚清獻。
此序似與詩無涉。
蘇軾另有《與彥正判官書》:“古琴當與響泉韻磬,并爲當世之寶,而鏗金瑟瑟,遂蒙輟惠,報賜之間,汗不已。
又不敢遠逆來意,謹當傳示子孫,永以爲好也。
然某素不解彈,適紀老枉道見過,令其侍者快作數曲,拂歷鏗然,正如若人之語也。
試以一偈問之:‘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録以奉呈,以發千裡一笑也。
”則蘇軾自認此詩爲“偈”。
舊注即有引佛經爲之闡釋者,如《蘇詩續補遺》卷下(附于《施注蘇詩》後)馮景注雲:“《楞嚴經》:‘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衆生亦復如是。
’又偈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此詩宗旨,大約本此。
”所説亦非無據。
但蘇軾《西山詩和者三十餘人,再用前韻爲謝》:“石中無聲水亦靜,雲何解轉空山雷?”自注雲:“韋應物詩雲:‘水性本雲靜,石中固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按,此韋《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詩)亦與此詩同類,説明蘇軾接受多方面的思想資料的啓發,不必泥定佛經一源。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一):“此隨手寫四句,本不是詩,蒐輯者強收入集,千古詩集有此體否?”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1] 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
五畝漸成終老計[2],九重新埽舊巢痕[3]。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4]。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5]。
[1]此詩仍用前《(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等兩詩之韻。
[2]五畝:《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此指蘇軾在黃州所墾殖之東坡和建造的住宅。
[3]九重句:陸遊《施司諫注東坡詩序》:“昔祖宗以三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罷三館。
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讁爲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矣,至是史館亦廢,故雲‘新掃舊巢痕’,其用事之嚴如此。
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
(按,李商隱《越燕二首》其二亦有“安巢復舊痕”句)”其説是。
蘇軾《王中甫哀辭》在追叙罷制科取士時也説“堪笑東坡癡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與此詩同意,且亦押“痕”字,可證。
[4]豈惟二句:《列子·黃帝》記古有好鷗者,日與鷗鳥遊。
其父説:“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
”次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
這裏謂與黃州鷗鳥相熟,合下句“釣石溫”,皆言居日已久,且暗寓放達忘機之意。
《宋詩精華録》卷二:“讀五六兩句,覺《旄丘》(按,《詩·邶風》篇名,舊謂乃黎臣怨衞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
” [5]長與二句:宋吳聿《觀林詩話》:“一僧問王茂公雲:凡花皆經歲復開,東坡何獨于梅花言返魂香耶?茂公雲:以梅花清絶能醒人,非餘花可比故耳,遂引蘇德哥及聚窟洲返魂香事爲證。
僧來從餘借二書驗之,皆與梅花了不相關,遂憾茂公之欺。
餘爲言其事見韓偓《金鑾密記》,出内廷詩,有‘玉爲通體尋常見,香號返魂容易回’之語。
其題雲:嶺南梅花,一歲再發,故作此詩題于花下。
東坡雲:‘返魂香入嶺頭梅。
’(按,見《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僧遂釋然。
”按,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于花援》詩三四句雲“玉爲通體依稀見,香號返魂容易迴”;結句雲“夭桃莫倚東風勢,調鼎何曾用不材”,言梅是“調鼎”之才以喻輔佐君主之宰執大臣。
(見《書·説命下》任命傅説爲相之辭:“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蘇詩亦含有希望朝廷復用之意。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亂山環合”四句,“謂元豐官制行,罷廢祖宗館職,立秘書省,以正字、校書郎等爲差除資序,而儲士之意淺矣。
觀此等語,豈惟可以考大賢之出處,抑亦可見時事之更張,仁廟之所以遺燕安於後世者何其盛,熙豐之政所以大有可恨者何其頓衰!坡下句雲‘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又可痛坡翁一謫數年甘心于漁樵而忘返也。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詞旨溫厚,意味深長,在集内近體詩中更進一格。
至於陸遊之解,方回之評,俱似索解過高,然不可謂非解音知己也。
” 南堂五首[1] 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臺館一時西。
南堂獨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淺溪。
暮年眼力嗟猶在,多病顛毛卻未華。
故作明牕書小字,更開幽室養丹砂[2]。
他時夜雨困移牀,坐厭愁聲點客腸。
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3]。
山家爲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畝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4]。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牕浪接天[5]。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南堂,在黃州南臨臯亭,俯臨長江。
(蘇軾有另一南堂在惠州)蘇轍《次韻子瞻新葺南堂五絶》其二:“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華。
”是其家居之所。
[2]更開句:蘇軾《與王定國書》:“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
然其人教以養火,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
” [3]一聽二句:因雨足而聯想到荷花盛開,香氣四溢,亦舉因引果法。
[4]不憂句:《漢書·陳平傳》: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爲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這裏化用此典。
[5]此第五首又見《淮海集·後集》卷二,題作《無題》。
洗兒戲作[1]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九月二十七日蘇軾第四子遯生(朝雲所生),小名幹兒,詩作于滿月時。
孟元老《東京夢華録·育子》:“至滿月大展洗兒會,親賓盛集。
浴兒畢,落胎髮,遍謝座客,緻宴享焉。
” 【評箋】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二十二:“詩中有玩世疾俗之意,當是生幹兒時所作。
” 紀批(卷二十二):“此種豈可入集。
” 東坡[1]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2],自愛鏗然曳杖聲。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蘇軾《東坡八首·序》:“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
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爲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爲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
”以其地在黃州東門外,又效白居易的忠州東坡之名,故雲東坡,并作爲自己的别號。
[2]犖确:指險峻不平的山石。
【評箋】 紀批(卷二十二):“風緻不凡。
” 《宋詩精華録》卷二:“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此類是也
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
黃昏更蕭瑟,頭重欲相扶。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
午景發濃豔[3],一笑當及時。
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幽姿不可惜,後日東風起。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4]。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蘂[5]。
[1]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作。
題一作《黃州天慶觀牡丹三首》。
[2]的皪句:紀批(卷二十):“‘走’字似落葉矣,作‘落’字、‘綴’字即得。
”按,“走”乃形容花上霧雨圓轉流動之貌,頗得神理,紀批非。
[3]午景句:楊慎《升庵詩話》卷一《月黃昏》條:“蓋晝午後,陰氣用事,花房斂藏。
”故下句雲“暮還斂”。
[4]金粉:花粉。
溫庭筠《牡丹二首》其二亦用“曉來金粉覆庭莎”字面。
[5]牛酥句:《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二十三引《復齋漫録》(即《能改齋漫録》,今本無此條)引蘇軾《雨中明慶賞牡丹》及本篇雲:“孟蜀時,兵部尚書李昊每將牡丹花數枝分遺朋友,以牛酥同贈,且曰:‘俟花彫謝,即以酥煎食之,無棄穠豔。
’其風流貴重如此。
”(又見宋邱濬《洛陽貴尚録》)宋袁文《甕牖閒評》卷七亦雲:“好事者多用牛酥煎牡丹花而食之,可見其流風餘韻。
此事得之《蘇東坡集》中。
東坡《雨中明慶寺賞牡丹》詩雲‘故應未忍著酥煎’,又詩雲‘未忍汙泥沙,牛酥煎落蘂’是也。
”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三首一氣相生。
” 五禽言五首[1](選一)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邊布穀兒,勸我脫破袴。
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2]。
[1]原共五首,選第二首。
元豐三年(一〇八〇)作。
詩前有自序雲:“梅聖俞嘗作《四禽言》。
餘謫黃州,寓居定惠院。
遶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葦。
春夏之交,鳴鳥百族,土人多以其聲之似者名之,遂用聖俞體作《五禽言》。
”按,梅堯臣《禽言四首》詩,分詠子規、提壺、山鳥(婆餅焦)、竹鷄四鳥。
[2]蘇軾自注:“土人謂布穀爲脫卻破袴。
”但《甕牖閒評》卷五雲,蘇軾此詩“以布穀爲脫卻破袴也。
然脫卻破袴乃是不如歸去,子規之鳥耳,非布穀也”。
【評箋】 黃徹《溪詩話》卷八:(引張耒詩略)“餘謂此詩亦不可不令操權者知也。
東坡雲:‘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
’等閒戲語,亦有所補。
” 紀批(卷二十):“此種題目,初作猶是樂府變體歌謡遺意,再作則陳陳相因,轉入窠臼矣,何效之者至今不已也。
”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1]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2],盡放青青沒燒痕[3]。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4]。
[1]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作。
施注:“此詩墨迹,刻石成都府治。
題雲《正月二十一日出城至虎跑作》。
虎跑在黃州北二十餘裡。
”七集本《續集》重收此詩,則題作《代書寄桃山居士張聖可》。
潘、古、郭三人,皆蘇軾在黃州的新交。
《東坡八首》其一雲:“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古生亦好事,疑是押牙孫。
”指潘大臨(一説潘丙,潘大臨之叔)、郭遘、古耕道。
女王城,《東坡志林》卷四《黃州隋永安郡》條:“今黃州都(東)十五裡許有永安城,而俗謂之女王城。
”一説爲楚王城的訛稱。
[2]決決:水流聲。
[3]燒:讀去聲,作名詞用。
[4]去年二句:用前《梅花二首》所寫去年來黃途中情景,來渲染今日旅途所感。
此梅花常引起蘇軾回憶,如元豐八年所作《王伯敭所藏趙昌花四首》其一有“南行渡關山”,“殷勤小梅花”句,又另見本書所選《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詩。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坡詩不可以律詩縛,善用事者無不妙。
他語意天然者如此,儘十分好。
” 馮班雲:“於題不甚顧,力大才高也。
”(《瀛奎律髓》批) 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十:“東坡七律,往往一筆寫出,不甚繩削。
其高處在氣機生動,才力富健;其不及古人者在少鎔鍊之工與渾厚之緻。
”又批《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一雲:“一氣渾成。
”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1] 孟嘉嗜酒桓溫笑[2],徐邈狂言孟德疑[3],公獨未知其趣爾,臣今時復一中之。
風流自有高人識[4],通介寧隨薄俗移[5]。
二子有靈應撫掌,吾孫還有獨醒時[6]。
[1]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作。
徐大受,字君猷;孟震,字亨之,時分别爲黃州知州、通判。
[2]孟嘉句與下公獨句:兩句見《晉書·孟嘉傳》:“嘉好酣飲,愈多不亂。
溫(桓溫,孟嘉爲其參軍)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
’” [3]徐邈句與下臣今句:兩句見《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爲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沉醉。
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曹操),太祖甚怒。
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濁者爲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坐得免刑。
”後曹丕稱帝時,問他:“頗復中聖人不?”他答曰:“時復中之!” [4]風流句:指孟嘉。
《晉書·孟嘉傳》:太尉庾亮正旦大會江州人士,孟嘉“坐次甚遠”,“(豫章太守褚裒)問亮:‘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
’裒歷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
又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嘉)傳》,高陽許詢“嘗乘船近行,適逢君(孟嘉)過,嘆曰:‘都邑美士,吾盡識之,獨不識此人。
唯聞中州有孟嘉者,將非是乎?’” [5]通介句:指徐邈。
《三國志·魏志·徐邈傳》,盧欽著書,推崇徐邈“志高行絜”,“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爲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爲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是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爲通;比來天下奢靡,轉相倣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
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此詩調侃孟、徐二人,故用同姓古人事,一、三、五句用孟嘉典,二、四、六句用徐邈典,中二聯分承首聯,章法獨創。
[6]二子二句:言外指徐、孟二人“不飲酒”,不同先人;而風流品德卻同乃祖。
獨醒,用《楚辭·漁父》“衆人皆醉我獨醒”語。
【評箋】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九:“《漫叟詩話》雲:‘杜詩有“自天題處濕,當暑着來清”,自天當暑,乃全語也。
東坡詩雲:“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
”可謂青出于藍。
’苕溪漁隱曰:東坡此詩‘不止天生此對,其全篇用事親切,尤爲可喜……皆徐、孟二人事也’。
” 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詩人喜用全語。
東坡戲徐君猷、孟亨之皆不飲酒詩雲:‘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
’近世王才臣詩雲:‘歸去來兮覺今是,不知我者謂何求。
’……下語皆渾然天成,然非詩之正體。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因姓援古以爲着題,古人所有也。
隻詠孟嘉、徐邈二人事,承説到底,章法獨創,後人亦未見有效之者。
”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中二聯兩兩分承起句,章法獨創。
”卷下又雲:“用兩人事實作兩聯,天成好對仗。
首尾一意反覆,章法新奇。
” 紀批(卷二十一):“小品自佳。
”“此種從姓起義,恰有孟、徐二酒事佐之,又不以切姓爲嫌。
” 元豐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謁王文父於江南,坐上得陳季常書報,是月四日,種諤領兵深入,破殺西夏六萬餘人,獲馬五千匹。
衆喜忭唱樂,各飲一巨觥[1] 聞説官軍取乞誾[2],將軍旂鼓捷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雪絮春[3]。
[1]七集本此詩以《聞捷》爲題,以“元豐四年”雲雲爲引。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一六:元豐四年(一〇八一)九月庚戌,“種諤(鄜延路經略安撫副使)攻圍米脂寨三日,城堅守未下。
……賊兵八萬餘人自無定川出,直抵我軍,將合米脂之衆以夾攻我”。
二十八日,種諤命“諸軍從高前後擊之,賊奔潰”,“獲首五千餘級,獲馬五千,孳畜鎧甲萬計”。
又同書卷三一八:“是日(十月十六日己巳),種諤入銀川。
” [2]乞誾(yín):亦作乞銀,即銀川,西夏語“驄馬”之意。
[3]故知二句:陳陶《隴西行四首》其二:“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蘇詩由此翻出,一悲一喜,情調迥異。
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1] 東風未肯入東門[2],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3],野老蒼顔一笑溫。
已約年年爲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4]。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參見前《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於女王城東禪莊院》詩。
[2]東風句:指城中尚無春色。
[3]釅(yàn):濃,味厚。
[4]故人句:謂老友不必設法把我調離黃州貶所。
招魂,見前《題寶鷄縣斯飛閣》詩注。
【評箋】 《昭昧詹言》卷二十:“此詩無奇,開凡庸滑調。
” 紅梅三首[1](選一)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緑葉與青枝[2]。
[1]原共三首,選第一首。
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此詩蘇軾曾改寫成《定風波·詠紅梅》詞。
[2]詩老二句:蘇軾自注:“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蘇軾《付過》(一作《元祐三年十二月書付過》)亦雲:“若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此至陋,蓋村學中語。
”(又見《東坡題跋》卷三《評詩人寫物》條)《王直方詩話》贊同雲:“作詩貴雕琢,又畏有斧鑿痕,貴破的又畏黏皮骨,此所以爲難。
”石曼卿此兩句,“恨其黏皮骨也”(又見《韻語陽秋》卷三)。
《溪詩話》卷八亦雲:“曼卿《紅梅》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
’坡謂有村學中體,嘗嘲之:‘詩老不知梅格在,強拈緑葉與青枝。
’至于‘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成均(古代學校)瞽宗,無以加也。
”王士禛《花草蒙拾》亦雲:“疏影橫斜、月白風清等作,爲詩人詠物極緻。
若‘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及李筠翁之‘勝如茉莉賽得荼’,劉叔擬‘看來畢竟此花強,祇是欠些香’,豈非詩詞一劫。
程邨(即鄒祇謨)常雲:‘詠物不取形而取神,不用事而用意’,二語可謂簡盡。
”但劉克莊對蘇軾此論有異議:“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緑葉,辨杏有青枝’,坡公以爲村學堂中語。
然卒章雲:‘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不害爲佳作也。
”又,蘇軾作詩亦有與石曼卿詩句構思、句式一緻者,如《戲作鮰魚一絶》“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言鮰魚比之石首魚、河豚,隻是無骨、無毒而已;《書林逋詩後》“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言林逋詩如孟郊但不作寒苦之語,書法如李建中但卻瘦勁;《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絶。
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亦言玉糝羹之香、味可比龍涎、牛乳,而釅白、澄清則過之。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不着意紅字則泛衍,然一落色相,則又如塗塗附矣。
石延年句豈不切貼,而詩謂其不知梅格,知此者可與言詩。
” 紀批(卷二十一):“細意鈎剔卻不入纖巧,中有寓託,不同刻畫形似故也。
” 寒食雨二首[1]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2],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3]。
卧聞海棠花,泥汙燕脂雪[4],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5]。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6]。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7],破竈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8]。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9]。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10]!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今存蘇軾手書此二詩墨蹟。
寒食,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隋松公瞻注: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禁火三日。
” [2]三寒食: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到黃州,至作此詩時已過三個寒食節。
[3]兩月句:謂春雨連綿兩月,氣候一如秋季。
[4]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從杜甫《曲江對雨》“林花着雨燕脂濕”化出。
[5]暗中二句:《莊子·大宗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此處言海棠被造物主暗中背去,實謂花謝。
[6]何殊二句:喻海棠之被淫雨摧殘,猶如少年病後變成白髮老人。
何殊,無異。
[7]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係泛指。
[8]那知二句:因見烏鴉啣取墳前燒剩之紙錢,才悟已是寒食節。
寒食墓祭焚燒紙錢之俗,唐時已盛。
如王建《寒食行》:“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張籍《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啣上樹。
” [9]君門二句:君門有九重之深,欲歸無望;祖墳在萬裡之遙,欲弔不能。
[10]也擬二句:上句用阮籍典故。
《晉書·阮籍傳》: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輒慟哭而反。
”杜甫《陪章留後侍禦宴南樓得風字》:“此身醒復醉,不擬哭途窮。
”下句用韓安國典故。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坐法抵罪,蒙(縣名)獄吏田甲辱安國。
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這句又上承“烏銜紙”,切合寒食節特殊風光。
兩句謂自己擬學阮籍途窮之哭,不作死灰復燃之望,以免再受迫害。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二詩後作尤精絶。
結四句固是長歌之悲,起四句乃先極荒涼之境,移村落小景以作官舍,情況大可想矣。
” 賀裳《載酒園詩話》:“黃州詩尤多不羈,‘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一篇,最爲沉痛。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與《鄆州新堂二首》(指《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二首》)皆次首勝。
” 魚蠻子[1] 江淮水爲田,舟楫爲室居。
魚蝦以爲糧,不耕自有餘。
異哉魚蠻子,本非左衽徒[2]。
連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廬[3],於焉長子孫,戚施且侏儒[4]。
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塗。
破釜不著鹽,雪鱗芼青蔬[5]。
一飽便甘寢,何異獺與狙。
人間行路難,踏地出賦租。
不如魚蠻子,駕浪浮空虛。
空虛未可知,會當算舟車[6]。
蠻子叩頭泣,勿語桑大夫[7]。
[1]元豐五年(一〇八二)作。
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張芸叟(舜民)作《漁父詩》曰:‘家住耒江邊,門前碧水連。
小舟勝養馬,大罟(大網)當耕田。
保甲原無籍,青苗不着錢。
桃源在何處?此地有神仙。
’蓋元豐中謫官湖湘時所作。
東坡取其意爲《魚蠻子》雲。
”蘇軾此詩亦含有諷刺新法之意。
但張詩是寫桃花源式的漁民,突出其擺脫賦役壓迫的自由、幸福;蘇詩卻寫過着艱苦水上生活的漁民,比遭受賦役壓迫的一般農民強,則與《捕蛇者説》的思想相類。
[2]左衽:《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披)髮左衽矣。
’”左衽,前襟向左掩,喻少數民族或受其統治之人。
[3]竹瓦句:指水中木排上的小屋,剖竹爲瓦。
[4]戚施:駝背之人。
下“侏儒”,矮子。
[5]芼(máo):指芼羹,以菜雜肉爲羹。
[6]算:計數的籌碼,這裏指抽稅。
[7]桑大夫:桑弘羊,漢武帝時任治粟都尉,領大司農;昭帝時任禦史大夫。
推行鐵鹽官營等政策(包括收取軺車、船隻等運輸稅),爲舊時理財名臣。
這裏喻指推行新法的官吏。
按,蘇軾因不滿新法之擾民,故對桑弘羊特持偏見,論説中每加貶抑,例如熙寧二年十二月《上皇帝書》:“昔漢武之世,財力匱竭,用賈人桑羊之説,買賤賣貴,謂之均輸,於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於亂。
”其他類似議論尚多。
【評箋】 曾季貍《艇齋詩話》:“樂天《鹽商婦》詩雲:‘南北東西不失家,風水爲鄉舟作宅’,東坡《魚蠻子》詩,正取此意。
” 紀批(卷二十一):“香山一派,讀之宛然《秦中吟》也。
” 琴詩[1]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1]詩前有自序雲:“武昌主簿吳亮君采,攜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説,與高齋先生空同子之文、太平之頌以示予。
予不識沈君,而讀其書如見其人,如聞十二琴之聲。
予昔從高齋先生遊,嘗見其寶一琴,無銘無識,不知其何代物也。
請以告二子:使從先生求觀之。
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後和。
元豐五年閏六月。
”高齋先生,趙汴,字閲道,曾任參知政事。
卒謚清獻。
此序似與詩無涉。
蘇軾另有《與彥正判官書》:“古琴當與響泉韻磬,并爲當世之寶,而鏗金瑟瑟,遂蒙輟惠,報賜之間,汗不已。
又不敢遠逆來意,謹當傳示子孫,永以爲好也。
然某素不解彈,適紀老枉道見過,令其侍者快作數曲,拂歷鏗然,正如若人之語也。
試以一偈問之:‘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録以奉呈,以發千裡一笑也。
”則蘇軾自認此詩爲“偈”。
舊注即有引佛經爲之闡釋者,如《蘇詩續補遺》卷下(附于《施注蘇詩》後)馮景注雲:“《楞嚴經》:‘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衆生亦復如是。
’又偈雲:‘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緣離,是則常真實。
’此詩宗旨,大約本此。
”所説亦非無據。
但蘇軾《西山詩和者三十餘人,再用前韻爲謝》:“石中無聲水亦靜,雲何解轉空山雷?”自注雲:“韋應物詩雲:‘水性本雲靜,石中固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按,此韋《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詩)亦與此詩同類,説明蘇軾接受多方面的思想資料的啓發,不必泥定佛經一源。
【評箋】 紀批(卷二十一):“此隨手寫四句,本不是詩,蒐輯者強收入集,千古詩集有此體否?” 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1] 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淮南盡處村。
五畝漸成終老計[2],九重新埽舊巢痕[3]。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4]。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5]。
[1]此詩仍用前《(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等兩詩之韻。
[2]五畝:《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此指蘇軾在黃州所墾殖之東坡和建造的住宅。
[3]九重句:陸遊《施司諫注東坡詩序》:“昔祖宗以三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罷三館。
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讁爲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矣,至是史館亦廢,故雲‘新掃舊巢痕’,其用事之嚴如此。
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
(按,李商隱《越燕二首》其二亦有“安巢復舊痕”句)”其説是。
蘇軾《王中甫哀辭》在追叙罷制科取士時也説“堪笑東坡癡鈍老,區區猶記刻舟痕”,與此詩同意,且亦押“痕”字,可證。
[4]豈惟二句:《列子·黃帝》記古有好鷗者,日與鷗鳥遊。
其父説:“吾聞鷗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
”次日至海上,鷗鳥舞而不下。
這裏謂與黃州鷗鳥相熟,合下句“釣石溫”,皆言居日已久,且暗寓放達忘機之意。
《宋詩精華録》卷二:“讀五六兩句,覺《旄丘》(按,《詩·邶風》篇名,舊謂乃黎臣怨衞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
” [5]長與二句:宋吳聿《觀林詩話》:“一僧問王茂公雲:凡花皆經歲復開,東坡何獨于梅花言返魂香耶?茂公雲:以梅花清絶能醒人,非餘花可比故耳,遂引蘇德哥及聚窟洲返魂香事爲證。
僧來從餘借二書驗之,皆與梅花了不相關,遂憾茂公之欺。
餘爲言其事見韓偓《金鑾密記》,出内廷詩,有‘玉爲通體尋常見,香號返魂容易回’之語。
其題雲:嶺南梅花,一歲再發,故作此詩題于花下。
東坡雲:‘返魂香入嶺頭梅。
’(按,見《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詩)僧遂釋然。
”按,韓偓《湖南梅花一冬再發,偶題于花援》詩三四句雲“玉爲通體依稀見,香號返魂容易迴”;結句雲“夭桃莫倚東風勢,調鼎何曾用不材”,言梅是“調鼎”之才以喻輔佐君主之宰執大臣。
(見《書·説命下》任命傅説爲相之辭:“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蘇詩亦含有希望朝廷復用之意。
【評箋】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亂山環合”四句,“謂元豐官制行,罷廢祖宗館職,立秘書省,以正字、校書郎等爲差除資序,而儲士之意淺矣。
觀此等語,豈惟可以考大賢之出處,抑亦可見時事之更張,仁廟之所以遺燕安於後世者何其盛,熙豐之政所以大有可恨者何其頓衰!坡下句雲‘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溫’,又可痛坡翁一謫數年甘心于漁樵而忘返也。
”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三:“詞旨溫厚,意味深長,在集内近體詩中更進一格。
至於陸遊之解,方回之評,俱似索解過高,然不可謂非解音知己也。
” 南堂五首[1] 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臺館一時西。
南堂獨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淺溪。
暮年眼力嗟猶在,多病顛毛卻未華。
故作明牕書小字,更開幽室養丹砂[2]。
他時夜雨困移牀,坐厭愁聲點客腸。
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3]。
山家爲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畝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4]。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牕浪接天[5]。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南堂,在黃州南臨臯亭,俯臨長江。
(蘇軾有另一南堂在惠州)蘇轍《次韻子瞻新葺南堂五絶》其二:“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華。
”是其家居之所。
[2]更開句:蘇軾《與王定國書》:“近有人惠大丹砂少許,光彩甚奇,固不敢服。
然其人教以養火,觀其變化,聊以悅神度日。
” [3]一聽二句:因雨足而聯想到荷花盛開,香氣四溢,亦舉因引果法。
[4]不憂句:《漢書·陳平傳》:陳平“家乃負郭窮巷,以席爲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這裏化用此典。
[5]此第五首又見《淮海集·後集》卷二,題作《無題》。
洗兒戲作[1]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九月二十七日蘇軾第四子遯生(朝雲所生),小名幹兒,詩作于滿月時。
孟元老《東京夢華録·育子》:“至滿月大展洗兒會,親賓盛集。
浴兒畢,落胎髮,遍謝座客,緻宴享焉。
” 【評箋】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卷二十二:“詩中有玩世疾俗之意,當是生幹兒時所作。
” 紀批(卷二十二):“此種豈可入集。
” 東坡[1]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2],自愛鏗然曳杖聲。
[1]元豐六年(一〇八三)作。
蘇軾《東坡八首·序》:“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
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爲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爲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
”以其地在黃州東門外,又效白居易的忠州東坡之名,故雲東坡,并作爲自己的别號。
[2]犖确:指險峻不平的山石。
【評箋】 紀批(卷二十二):“風緻不凡。
” 《宋詩精華録》卷二:“東坡興趣佳,不論何題,必有一二佳句,此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