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二

關燈
病中遊祖塔院[1] 紫李黃瓜村路香,烏紗白葛道衣涼。

    閉門野寺松陰轉,欹枕風軒客夢長。

    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2]。

    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樽自在嘗。

     [1]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祖塔院,即今虎跑寺。

     [2]安心句:《景德傳燈録》卷三《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摩)》記僧神光(慧可)向達摩求法,“光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

    ’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蘇軾《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二首》其一:“有病安心是藥方。

    ” 【評箋】 紀批(卷十):“此種已居然劍南派。

    然劍南别有安身立命之地,細看全集自知。

    楊芝田專選此種,世人以易于摹倣而盛傳之,而劍南之真遂隱。

    ” 《昭昧詹言》卷二十:“先寫遊時景與情事,風味别勝,不比凡境。

    三四寫院中景。

    五六還題‘病中’,兼切二祖。

    收將院僧自己綰合,亦自然本地風光,不是從外插入。

    ” 《宋詩精華録》卷二:“寫景中要有興味,所謂有人存也。

    ‘亂山環合’(按《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東門仍用前韻》詩)、‘十日春寒’(按《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餘于女王城東禪莊院》詩)各首皆是。

    ” 有美堂暴雨[1] 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2],浙東飛雨過江來[3]。

    十分瀲灧金樽凸[4],千杖敲鏗羯鼓催[5]。

    喚起謫仙泉灑面[6],倒傾鮫室瀉瓊瑰[7]。

     [1]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有美堂,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卷上:“嘉祐初,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摯公儀,出守杭州,上(仁宗)特制詩以寵賜之,其首章曰:‘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

    ’梅既到杭,欲侈上之賜,遂建堂山上,名曰‘有美’。

    歐陽修爲記以述之。

    ”歐陽修《有美堂記》,記梅摯守杭時在嘉祐二年(一〇五七)。

     [2]海立: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仇兆鰲注:“水立,謂潮水拱向。

    班固《終南山賦》‘立泉落落’,此言水立更奇。

    ”《容齋隨筆·四筆》卷二《有美堂詩》條,論“立”字“讀者疑海不能立,黃魯直曰:蓋是爲老杜所誤,因舉《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雲‘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以告之。

    二者皆句語雄峻,前無古人。

    坡《和陶停雲》詩有‘雲屯九河,雪立三江’之句,亦用此也。

    ”蔡絛《西清詩話》卷中:“杜少陵文自古奧。

    如‘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忽翳日而翻萬象,卻浮空雲而留六龍。

    萬舞陵亂,又似乎春風壯而江海波’,其語皆磊落驚人。

    或言無韻者不可讀,是大不然。

    東坡《有美堂》詩‘天外黑風吹海立,浙西飛雨過江來’,蓋出此。

    ”《能改齋漫録》卷七《海水立》條引蔡絛之説後雲:“予按,長水校尉關子陽謂:‘天去人尚遠,而黑風吹海。

    ’蓋東坡博極羣書,兼用乎此。

    ”《嬾真子》亦指出蘇詩來源于杜賦,并雲:“立字最爲有功,乃水踴起之貌”,“或者妄易‘立’爲‘至’,祇可一笑。

    ” [3]浙東:杭州在浙江(錢塘江)之西,故雲。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評此二句雲:“寫暴雨非此傑句不稱。

    但以用杜賦中字爲采藻鮮新,淺之乎論詩矣。

    且亦必有浙東句作對,情景乃合。

    有美堂在郡城吳山,其地正與海門相望,故非率爾操觚者。

    唐賢名句中惟駱賓王《靈隱寺詩》‘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一聯足相配敵。

    ”《宋詩精華録》卷二:“三句尚是用杜陵語,四句的是自家語。

    ”(按,實爲唐殷堯藩《喜雨》詩成句) [4]十分句:謂江水洶湧,似突過江岸,如同杯中斟滿之酒高出杯面。

     [5]千杖句:寫雨聲急驟。

    謂暴雨驟下,如同羯鼓被鼓杖趕着打擊。

    羯鼓,羯族(曾附屬匈奴)傳入的一種用兩杖打擊的樂器,盛行于唐開元、天寶年間。

    唐南卓《羯鼓録》謂打羯鼓以聲音碎急爲美:“尤宜促曲急破,作戰杖連碎之聲”;宋璟“尤善羯鼓”,曾“謂上(玄宗)曰:‘頭如青山峯,手如白雨點,此即羯鼓之能事也。

    ’”以兩手擊鼓急驟如雨爲有工力,蘇詩卻以打鼓喻暴雨。

    又《唐語林》卷五記李龜年“善打羯鼓。

    明皇問卿打多少杖?對曰:‘臣打五千杖訖。

    ’上曰:‘汝殊未,我打卻三豎櫃也。

    ’”是唐人又以打壞杖數衡量技藝水平,蘇詩“千杖”亦非泛言。

    敲鏗,韓愈《城南聯句》“樹啄頭敲鏗”,指啄木鳥啄木聲,這裏指擊鼓聲。

     [6]喚起句:《舊唐書·李白傳》:“玄宗度曲,欲造樂府新詞,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灑面,即令秉筆,頃之成十餘章,帝頗嘉之。

    ”這裏説天帝要喚醒李白,下了暴雨。

    謫仙,李白。

    《舊唐書·李白傳》:“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謫仙人也。

    ’”這裏蘇軾兼有自寓之意。

     [7]倒傾句:張華《博物志》卷九:“鮫人(傳説中的人魚)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

    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鮫室,鮫人所居之室,指海。

    瓊瑰,珍貴玉石,這裏喻傑出詩文。

    蘇軾《又送鄭戶曹》:“遲君爲座客,新詩出瓊瑰。

    ”《答任師中家漢公》:“醉中忽思我,清詩綴瓊琚。

    ”《酒子賦》:“顧無以酢二子之勤兮,出妙語爲瓊瑰。

    ”皆以美玉喻詩。

    蘇軾在《次韻江晦叔二首》中又雲:“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

    ”《遊張山人園》:“颯颯催詩白雨來。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急雨豈無意,催詩走羣龍。

    ”與此境界相類。

    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早有“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之句。

     【評箋】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下:“通首多是摹寫暴雨,章法亦奇。

    ” 紀批(卷十):“此首爲詩話所盛推,然獷氣太重。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絶[1](選二) 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2]。

     江神河伯兩醯鷄[3],海若東來氣吐霓[4]。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5]! [1]原共五首,選第四、五首。

    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2]東海二句:蘇軾自注:“是時新有旨禁弄潮。

    ”斥鹵,亦作“舃鹵”,鹽鹹地。

    《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説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爲桑田”。

    原喻世事變遷之大,這裏借用“滄海桑田”典故,謂東海龍王若領會神宗禁止弄潮之旨意,該使鹽鹹地變爲桑田,讓弄潮兒得以耕種自食,不再“冒利輕生”。

    但《烏臺詩案》雲:此首“蓋言弄潮之人,貪官中利物,緻其間有溺而死者,故朝旨禁斷。

    軾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而害多,言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言此事之必不可成,譏諷朝廷水利之難成也”。

    前半段所言是,後半段言此詩攻擊“興水利”,實係逼供之詞。

    (舒亶在彈劾蘇軾的奏章中首先指此詩爲攻擊“陛下(神宗)興水利”。

    ) [3]江神句:《莊子·田子方》:孔子見老聃雲:“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鷄與?微夫子之發吾覆(蒙蔽)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醯(xī)鷄,傳説由酒醋上面的白黴所生的一種小蟲,也叫蠛蠓。

    醯,即醋。

    這裏與下句海若對比,言江、河之渺小。

     [4]海若句:《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辨)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若,海神)而嘆。

    ”河伯仰視海若之大,才知自己之小,蘇詩首兩句即用其意。

    霓,虹的一種。

     [5]安得二句:蘇軾自注:“吳越王嘗以弓弩射潮頭,與海神戰,自爾水不近城。

    ”《國語·越語上》:“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

    ”這裏以春秋時吳王夫差,喻五代時吳越王。

    吳越王,指錢鏐。

    範坰、林禹《吳越備史》卷一:梁開平四年八月,武肅王錢鏐“始築捍海塘。

    王因江濤衝激,命強弩以射潮頭,遂定其基(原注:初定其基,而江濤晝夜衝激沙岸,闆築不能就。

    王命強弩五百以射潮頭。

    ……既而潮頭遂趨西陵。

    )”。

    《施注蘇詩》卷七注引《北夢瑣言》,亦記載射潮之事,爲今本《北夢瑣言》所無。

    這裏謂盼能戰勝海神,使潮不犯城。

    與前首意同。

     宿九仙山[1] 風流王謝古仙真[2],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餘漢士[3],桃花流水失秦人[4]。

    困眠一榻香凝帳,夢遶千巖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峯缺處湧冰輪[5]。

     [1]題下蘇軾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

    ”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爲東晉葛洪、許邁煉丹處。

     [2]風流王謝:《南史·王儉傳》:王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蓋自況也。

    ”杜甫《壯遊》:“王謝風流遠。

    ”風流,指超逸的風度。

     [3]玉室句:《晉書·許邁傳》:“許邁字叔玄,一名映,丹陽句容人也。

    ”“謂餘杭懸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于是立精舍于懸霤,而往來茅嶺之洞室”。

    “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

    乃改名玄,字遠遊。

    ”又,“玄遺羲之書雲:‘自山陰南至臨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漢末諸得道者皆在焉。

    ’”即此句所本。

     [4]桃花句:陶淵明《桃花源記》記武陵人得桃花源,遇居民“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絶境”,故雲秦人。

    玉室兩句謂古人已逝,遺跡景物猶存。

     [5]雲峯句:無量院有冰輪閣,即因此句得名。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後四句磊砢妥帖,便入錢劉集中,亦稱警策。

    ” 《昭昧詹言》卷二十:“起二句叙題本事。

    三四就本事點化,自然高妙。

    後半所謂大家作詩,自吐胸臆,兀傲奇橫。

    不屑屑切貼裁製工巧,如西昆纖麗之體也。

    ” 陌上花三首[1]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2]。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争看翠軿來[3]。

    若爲留得堂堂去[4],且更從教緩緩回。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5],猶教緩緩妾還家。

     [1]題下蘇軾自序:“遊九仙山,聞裡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吳人用其語爲歌,含思宛轉,聽之凄然。

    而其詞鄙野,爲易之雲。

    ”詩爲民歌加工之作,時在熙寧六年(一〇七三)。

    吳越王妃,吳越王錢俶之妻。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宋興,吳越王錢俶“始傾其國以事貢獻。

    太祖皇帝時,俶嘗來朝,厚禮遣還國”。

    宋太祖時,錢俶經常朝宋,即爲此詩背景。

    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詔俶來朝,俶舉族歸于京師,國除”。

     [2]此首紀昀批雲:“真有含思宛轉之意。

    ”(卷十) [3]軿(píng):車幔,代指貴族婦女所乘有幃幔的車子。

     [4]堂堂:公然、決然。

    蘇軾《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會作堂堂去,何妨得得來。

    ”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懷二首》其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

    ” [5]已作句:《孟子·盡心下》:“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喻錢俶離杭朝宋。

    紀批(卷十):“指錢俶歸朝之事,用事殊不倫。

    ” 【評箋】 王士禛《漁洋詩話》:“五代時,吳越人物,不及南唐、西蜀之盛,而武肅王寄妃書雲:‘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二語豔稱千古。

    ”“東坡又演爲《陌上花》”,“晁無咎亦和八首”,“二公詩皆絶唱,入樂府,即《小秦王調》也”。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1] 我本江湖一釣舟[2],意嫌高屋冷颼颼。

    羨師此室纔方丈,一炷清香盡日留。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3]。

    白灰旋撥通紅火,卧聽蕭蕭雨打窗。

     [1]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雙竹,杭州廣嚴寺有竹林,竹皆成雙作對而生,故又名雙竹寺。

     [2]江湖:一作“西湖”。

     [3]釭:燈。

    紀批(卷十一):“查本改‘釭’爲‘缸’,嫌與朝鐘字礙耳。

    然暮鼓、朝鐘,自是一日工課;閉門孤枕,自是工課完後之事,原不相礙。

    ”又謂此詩“意自尋常,語頗清脫”。

    《冷齋夜話》卷三:“山谷雲:‘天下清景,初不擇賢愚而與之遇,然吾特疑端爲我輩設。

    ……東坡宿餘杭山寺贈僧曰:“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欹枕有殘缸。

    白灰旋撥通紅火,卧聽蕭蕭雪打窗。

    ”’人以山谷之言爲確。

    ”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1](選一) 一朵妖紅翠欲流[2],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隻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3]。

     [1]原共四首,選第一首。

    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述古,陳襄,字述古,時爲杭州知州。

     [2]一朵句: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八:“東坡《牡丹》詩雲:‘一朵妖紅翠欲流’,初不曉‘翠欲流’爲何語。

    及遊成都,過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鮮翠紅紫舖。

    ’問土人,乃知蜀語‘鮮翠’猶言鮮明也。

    東坡蓋用鄉語雲。

    ”高似孫《緯略》卷十《翠粲》條雲:“陸放翁問餘曰:‘比在成都市時,見綵帛舖,牓曰:“翠色真紅”,殊不曉所謂。

    紅而曰翠,何也?’餘曰:‘嵇康《琴賦》曰:“新衣翠粲,纓徽流芳。

    ”班婕妤《自悼賦》曰:“紛翠粲兮紈素聲。

    ”翠粲,取其鮮明也。

    東坡《牡丹》詩:“一朵妖紅翠欲流”,蓋取鄉語。

    ’放翁擊節大喜。

    ”參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八《評詩》條、楊慎《升庵全集》卷六十三《鮮明曰翠》條,王、楊兩書實全同《緯略》,惟楊慎又補一例證:“駱賓王文:‘縟翠萼于詞林,綷鮮花于筆苑’,以翠對鮮,可以證之。

    ” [3]化工二句:《烏臺詩案》:“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時,知州係知制誥陳襄,字述古。

    是年冬十月内,一僧寺開牡丹數朵,陳襄作詩四絶,軾當(嘗)和雲。

    ”“此詩皆譏諷當時執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畫,令小民不得暫閒也。

    ”按,牡丹一般在初夏開花,今提前于十月開放,故言“化工”追求“新巧”,使“閒花”無暇休養生息。

    此詩第二首亦雲:“漏洩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 【評箋】 紀批(卷十一):“二首寓刺卻不甚露,好在比而不賦。

    ”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1] 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歲[2],鄉音無伴苦思歸。

    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髮稀。

    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3]。

     南來三見歲雲徂[4],直恐終身走道塗。

    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5]。

    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鬚。

    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6]。

     [1]熙寧六年(一〇七三)作。

    是年十一月,蘇軾奉命往常州、潤州等地賑濟,至次年五月事畢返杭。

     [2]病眼句:白居易《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蘇詩用成句,但改“少”爲“不”。

     [3]多謝二句:紀批(卷十一):“言人則見嫌矣。

    ”此首蘇軾有跋文雲:“僕時三十九歲,潤州道中值除夜而作。

    後二十年在惠州守歲,録付過(蘇軾幼子)。

    ”(《東坡題跋》卷三《書潤州道上詩》)按,是年蘇軾實爲三十八歲。

     [4]南來句:蘇軾于熙寧四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詩時,已過三個除夕。

     [5]老去二句:紀批(卷十一)“三四(句)是到地宋格,在東坡不妨,一學之便入惡趣。

    ”桃符,舊俗:元日用桃木寫神荼、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壓邪,稱桃符。

    《説郛》卷十引馬鑒《續事始》:“《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闆著戶,謂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

    其上或書神荼、鬱壘之字。

    ” [6]不辭句:古俗:元日,家人先幼後長飲屠蘇酒。

    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容齋隨筆·續筆》卷二《歲旦飲酒》條:“今人元日飲屠酥酒,自小者起,相傳已久,然固有來處。

    後漢李膺、杜密以黨人同繫獄,值元日,于獄中飲酒,曰:‘正旦從小起。

    ’《時鏡新書》晉董勳雲:‘正旦飲酒先從小者,何也?勳曰:“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

    ”’《初學記》載《四民月令》雲:‘正旦進酒次第,當從小起,以年小者起先。

    ’”并舉白居易等詩句多例,末雲:“東坡亦雲‘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酥。

    ’其義亦然。

    ”參見《韻語陽秋》卷十九。

    蘇軾其時不足四十,自嘆老衰如此。

     無錫道中賦水車[1] 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确确蛻骨蛇[2]。

    分疇翠浪走雲陣,刺水緑鍼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飛沙[3],鼍鳴窟中如打衙[4]。

    天工不見老翁泣,喚取阿香推雷車[5]。

     [1]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王安石《元豐行示德逢》“倒持龍骨挂屋敖”,《後元豐行》“龍骨長乾挂梁梠”,龍骨,即此詩所詠水車。

    據《三國志·杜夔傳》裴松之注引《馬鈞傳》,三國時馬鈞曾創翻車,即龍骨車。

    (參看《演繁露》卷三《桔橰水車》條) [2]翻翻二句:分寫水車動、靜時的不同情狀:用銜尾而飛的烏鴉,形容水車轉動不絶;以蛻皮剩骨的蛇,形容水車停止時的骨架。

    犖犖确确,體大堅硬貌。

     [3]洞庭:太湖的洞庭山。

    下“欲飛沙”指天旱。

     [4]鼉(tuó):俗稱豬婆龍,脊椎類爬蟲,相傳天旱時在窟中鳴叫,聲如擊鼓。

    陸佃《埤雅·釋魚》引晉安《海物記》:“鼉宵鳴如桴鼓,今江淮之間謂鼉鳴爲鼉鼓。

    ”打衙,擊鼓。

    蘇轍《次韻毛君山房即事十首》其五:“請看早朝霜入屨,何如卧聽打衙聲。

    ”晁補之《苕霅行和於潛令毛國華》:“山間古邑三百家,日出隔溪聞打衙。

    ”張耒《縣齋詩》:“暗樹五更鷄報曉,晚庭三疊鼓催衙。

    ” [5]天工二句:阿香,傳説中推雷車的女鬼。

    見託名陶潛《搜神後記》卷五《臨賀太守》條:晉永和時,周某夜宿一女子家,“向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聲,女應諾,尋雲:‘官喚汝推雷車。

    ’女乃辭行雲:‘今有事當去。

    ’夜遂大雷雨。

    向曉女還。

    周既上馬,看昨所宿處,止見一新冢。

    ”《韻語陽秋》卷二十謂結二句“言水車之利,不及雷車所霑者廣也。

    ”紀批(卷十一)雲:“結句四平未諧調,然義山《韓碑》已有此句法。

    ” 【評箋】 《禦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隻是體物着題,觸處靈通,别成奇光異彩。

    ‘想當施手時,巨刃摩天揚’,此之謂也。

    賦物得此神力罕匹。

    ” 紀批(卷十一):“節短勢險,句句奇矯。

    ” 蘇州閭邱、江君二家雨中飲酒二首[1](選一) 小圃陰陰徧灑塵,方塘欲生紋[2]。

    已煩仙袂來行雨[3],莫遣歌聲便駐雲[4]。

    肯對綺羅辭白酒,試將文字惱紅裙[5]。

    今宵記取醒時節,點滴空階獨自聞[6]。

     [1]原共二首,選第一首。

    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閭邱孝終,字公顯,曾任黃州知州。

    緻仕後歸蘇州故裡。

    江君,不詳。

     [2]小圃二句:此詩寫久旱得雨,首二句先寫由陰轉微雨。

     [3]仙袂行雨:典出宋玉《高唐賦》,言巫山女神“旦爲朝雲,暮爲行雨”,“揚袂鄣日而望所思”。

     [4]歌聲駐雲:典出《列子·湯問》:“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此二句謂幸而下雨,勿遣歌女高歌使雲停雨歇。

     [5]肯對二句:承上二句作一轉折,謂禁不住詩酒相娛,叫歌女演唱助樂。

    肯,豈肯。

     [6]今宵二句:紀批(卷十一):“推過一步作結,便脫窠臼。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十一:“時方閔雨,故結句重申之。

    曉嵐以爲結脫窠臼者,非也。

    ”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1]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雲歸無處尋[2]。

    三過門間老病死[3],一彈指頃去來今[4]。

    存亡慣見渾無淚[5],鄉井難忘尚有心[6]。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7]。

     [1]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作。

    永樂,鄉名,在秀州(今浙江嘉興)。

    文長老,秀州報本禪院的住持。

    自《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至本篇,皆作于任杭州通判時。

     [2]初驚二句:上句以鶴瘦喻文長老之病態,下句以雲歸喻其死亡。

     [3]三過句:熙寧五年,蘇軾曾到報本禪院拜訪文長老,有《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詩。

    六年再訪,有《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卧病退院》詩。

    連這次共三次。

    初過時已老,再過時又病,三過時卻死。

    佛教又以生、老、病、死爲四苦,見《大乘義章》三本。

     [4]一彈指句:彈指,佛教名詞,喻時間短暫。

    《翻譯名義集》卷五《時分》:“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壯士一彈指頃六十五刹那”。

    又雲:“二十念爲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

    ”去來今,指三世。

    佛教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即前生、今生、來生)爲三世。

    見《大寶積經》卷九十四。

    此二句皆用佛典,謂文長老病變之速,人生無常。

    《詩人玉屑》卷三引《藜藿野人詩話》雲:此一聯“句法清健,天生對也”。

    查慎行《初白菴詩評》卷中:“天然絶對。

    ”紀批(卷十一):“查(慎行)謂三四巧對,然作對太巧是一病。

    特此尚未太礙格。

    後半曲折頓挫。

    ” [5]渾:全。

     [6]鄉井:文長老爲作者同鄉。

    蘇軾《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萬裡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嵋翠掃空。

    ”亦寫鄉誼。

     [7]欲向二句:唐袁郊《甘澤謡·圓觀》記唐大曆末僧圓觀,與李源交遊,臨終時囑李源十二年後中秋月夜于杭州天竺寺外相見。

    李源如期赴約,于“無處尋訪”時,“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乃圓觀也”。

    其詞雲:“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蘇軾亦有《僧圓澤傳》記其事。

    結句希望和文長老來世重見。

     雪後書北臺壁二首[1]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

    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2]。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簷[3]。

    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4]。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5]。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6]。

    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7]。

     [1]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