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選集一

關燈
會見張方平,作此詩。

    張方平,字安道,神宗朝曾任參知政事,與蘇軾父子兄弟皆交厚,於軾爲前輩。

    後蘇軾爲其作《張文定公墓誌銘》。

     [2]大雅四句:謂詩亡而演爲辭賦。

    李白《古風》:“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韓愈《薦士》:“周詩三百篇,雅麗理訓誥。

    ”“勃興得李杜,萬類困淩暴。

    ”張,鋪張。

    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

    ”詞客,指戰國荀況、漢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賦家。

    變,變體。

    朱熹《楚辭集注》卷一亦雲,“楚人之詞”“變《風》之流也,”“變《雅》之類也”。

    楚臣,指屈原及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3]紛綸句:紛綸,又多又亂貌。

    俊髦(máo),指有傑出才能的後輩。

     [4]地偏二句:喻詩歌走入偏地,奇奇怪怪;迷失正源,一片混亂。

     [5]粉黛二句:喻詩歌中以假亂真、以瑣細代崇高的現象。

     [6]掃地句:喻杜甫吸取諸家之長。

     [7]争標句:喻杜甫和李白并駕齊驅。

     [8]詩人句:參看蘇軾《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詩人例窮蹇,秀句出寒餓。

    ”《僧惠勤初罷僧職》:“非詩能窮人,窮者詩乃工。

    此語信不妄,吾聞諸醉翁。

    ”(按,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詩窮而後工。

    ”)《次韻徐仲車》:“惡衣惡食詩愈好,恰似霜松囀青鳥。

    ”《呈定國》:“信知詩是窮人物,近覺王郎不作詩。

    ”《次韻仲殊雪中西湖》:“秀語出寒餓,身窮詩乃亨。

    ”《和晁同年九日見寄》:“遣子窮愁天有意,吳中山水要清詩。

    ”《九日次定國韻》:“清詩出窮愁。

    ”等等。

     [9]塵暗句:《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亡鹿,喻失去政權,這裏指唐安史之亂。

     [10]溟翻句:《列子·湯問》:“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缺,斷鼇之足以立四極(四根柱子)。

    ”鼇,巨龜。

    這裏指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王朝。

     [11]艱危二句:謂時值兵亂之際,隻需李牧這樣的武將來拯救時危,用不着王褒這類文人來述作頌揚。

    意指杜甫文學才能不得重用。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引漢文帝語:“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爲吾將,吾豈憂匈奴哉!”李牧爲戰國時趙國的名將。

    《漢書·王褒傳》:王褒爲漢代文士,“既爲刺史作頌(即《上和》、《樂職》、《宣布詩》),又作其傳(注解),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軼材。

    上乃征褒。

    詔褒爲聖主得賢臣頌其意”。

    王褒奉詔作文後,“上令褒與張子僑等并待詔”。

     [12]哀鳴句:《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九臯,衆多的湖澤地。

    此指杜甫爲感念李白流放夜郎而寫的詩篇,如《夢李白》、《天末懷李白》、《不見》等。

     [13]騎鯨句:指李白。

    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將入海隨煙霧”,“若逢李白騎鯨魚(一作“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滄海,東海的别稱。

     [14]捋虎句:喻杜甫觸犯嚴武而又受到他的周濟。

    《新唐書·杜甫傳》:杜甫“流落劍南”時,依附劍南東西川節度使嚴武。

    他“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嚴武欲殺之,其母“奔救得止”。

    《雲溪友議》卷上:“杜甫拾遺乘醉而言曰:‘不謂嚴定(挺)之有此兒也。

    ’武恚目久之,曰:‘杜審言孫擬捋虎鬚?’”綈袍,粗布大褂,事出《史記·範睢蔡澤列傳》。

    範睢曾在魏國受過須賈的陷害,後逃亡至秦,改名張祿,任丞相。

    魏派須賈使秦,範睢故作貧寒之狀,“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

    ”後人常以贈綈袍事喻矜卹故人。

     [15]巨筆二句:謂杜甫文才高而官位低。

    《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于支離益,單(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指無龍可屠,學而無用)。

    ”《世説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沖)車騎騎兵參軍。

    桓問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

    ’”馬曹,管馬官署的屬官,言其官微。

    杜甫曾任京兆府兵曹參軍等“微官”。

     [16]醉飽句:《新唐書·杜甫傳》:耒陽縣令“嘗饋(杜甫)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17]簡牘:著作。

    〔儀型〕典範。

     [18]兒童句:《揚子法言》卷二:“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

    童子雕蟲篆刻。

    ’俄而曰:‘壯夫不爲也。

    ’”許慎《説文解字》卷十五《叙目》:蟲書和刻符爲秦書八體中的兩體,皆學僮所習。

     [19]般斤句:《莊子·徐無鬼》:“郢人堊(白粉)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聽(不用眼)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般,通“搬”,運用。

    斤,斧子。

    質,同“躓”,砧闆;郢質,指郢人。

    此句連上二句,皆指張方平《讀杜詩》詩表明他是杜甫的真正“知音”。

     [20]鯤化句:《莊子·逍遙遊》:“北冥(溟)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鯈(tiáo),白鰷。

    這句落到“次韻”題意:以“鯤化(鵬)”比張方平原作,以“鯈魚”比自己和作之“陋”。

    因張原作有“達觀念莊濠”句,蘇軾即以“鯈濠”呼應。

     [21]殷勤二句:謂修葺居室期待張方平來訪。

    未遣,不使。

     【評箋】 紀批(卷六):“字字深穩,句句飛動,如此作和韻詩,固不嫌于和韻。

    ”“句句似杜”。

    “難韻巧押,騰挪處全在用比。

    ”“結意藴藉,此爲詩人之筆。

    ”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六:“主賓(指杜甫和李白)判然,疏密相間,于排比之中,寓流走之法。

    面目是杜,氣骨是蘇,非杜不能步步爲營,非蘇不能句句直下。

    其驅遣難韻,若無其事焉者,不知何以輳泊至是,而杜排無此難作詩也。

    ” 次韻柳子玉過陳絶糧二首[1](選一) 如我自觀猶可厭,非君誰復肯相尋?圖書跌宕悲年老,燈火青熒語夜深[2]。

    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3]?南行千裡知何事,一聽秋濤萬鼓音[4]! [1]原共二首,選第二首。

    熙寧四年(一〇七一)柳瑾(字子玉)謫官壽春,舟過陳州,以詩寄子由,見蘇轍《次韻柳子玉謫官壽春、舟過宛丘見寄》。

    蘇軾此詩,亦同時作。

     [2]圖書二句:紀批(卷六):此二句“淡語傳神”。

    圖書跌宕,贊揚柳瑾詩文跌宕多姿。

     [3]早歲二句:齊物志,認爲萬事是非難定的世界觀。

    《莊子》有《齊物論》,郭象注:“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惡人,物莫不皆然,然故是非雖異而彼我均也。

    ”按,“齊物志”與“濟物志”不同,如蘇軾《送張安道赴南都留臺》“偶懷濟物志”,則指經世濟時之志。

    但此二句表面消極,實作者内寓不平。

    紀批(卷六)雲:“憤懑而出以和平,”是。

     [4]南行二句:謂柳瑾南行千裡,唯有秋濤如鼓,助其行色。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1] 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2]。

    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3]。

    崖崩澗絶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濛[4]。

    含風偃蹇得真態[5],刻畫始信有天工[6]。

    我恐畢宏韋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爛心難窮。

    神機巧思無所發,化爲煙霏淪石中[7]。

    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像略與詩人同。

    願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憤泣幽宮[8]。

     [1]歐陽少師,歐陽修。

    他于熙寧四年(一〇七一)以太子少師緻仕,退居潁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陽)。

    此年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過潁,謁見歐陽修作此詩。

     [2]希微:隱約不明貌。

     [3]雪嶺:泛指四川西部的羣山。

     [4]溟濛:模糊不清貌。

     [5]偃蹇:夭矯屈曲貌。

     [6]刻畫句:蘇軾一貫主張藝術要天工、自然。

    如《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書黃子思詩集後》:“至于詩亦然。

    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

    ”《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均然。

     [7]我恐四句:畢宏、韋偃:唐玄宗、肅宗時畫家,擅長畫松。

    《歷代名畫記》卷十:“畢宏,大曆二年爲給事中,畫松石于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之。

    ……樹石擅名于代。

    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也。

    ”同卷又雲:韋鶠(偃)善畫松,“咫尺千尋,駢柯攢影;煙霞翳薄,風雨颼颼;輪囷盡偃蓋之形,宛轉極盤龍之狀”。

    杜甫《戲爲雙松圖歌(韋偃畫)》亦雲:“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

    ”虢(guó)山,在虢州(今河南盧氏縣),石屏産地。

    按,畢宏是河南偃師人,韋偃是長安人,并非葬于虢山。

    這裏是想象他倆葬于虢山,但畫興未已,纔在本地所産的石屏上作出奇畫。

    紀批(卷六)評雲:“借事生波,忽成奇弄。

    妙在純以意運,不是纖巧字句關合,故不失大方。

    ” [8]古來四句:紀批雲:“有上四句之將無作有,須有此(四)句,方結束得住。

    ”不遇,指畢宏、韋偃生前遭遇冷落。

    幽宮,墳墓,承上“死葬虢山下”。

    言外謂石屏上之孤松(實爲自然紋理)是畢、韋抒憤之作。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長句磊砢,筆力具有虬松屈盤之勢。

    ”“詩自一言至九言,皆原于《三百篇》。

    此詩‘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松’一句十六言,從古詩人所無也。

    ” 潁州初别子由二首[1](選一) 近别不改容,遠别涕霑胸。

    咫尺不相見,實與千裡同。

    人生無離别,誰知恩愛重[2]。

    始我來宛丘[3],牽衣舞兒童[4]。

    便知有此恨,留我過秋風。

    秋風亦已過,别恨終無窮[5]。

    問我何年歸?我言歲在東[6]。

    離合既循環,憂喜疊相攻。

    語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多憂髮早白,不見六一翁[7]。

     [1]原共二首,選第二首。

    熙寧四年(一〇七一),蘇轍因反對新法貶爲河南推官。

    陳州知州張方平辟爲州學教授。

    蘇軾赴杭州通判任,會于陳州。

    蘇轍送至潁州,同謁歐陽修,同年十月相别,蘇軾作此詩。

     [2]人生二句:託名蘇武《别詩》:“惟念當乖離,恩情日以新。

    ”曹植《贈白馬王彪》:“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情分)日親。

    ”此句即引申其意。

     [3]宛丘:陳州的别稱。

     [4]牽衣句:指蘇轍子女。

    “舞兒童”即“兒童舞。

    ” [5]便知四句:紀批(卷六):“曲折之至,而爽朗如話。

    蓋情真而筆又足以達之,遂成絶調。

    ” [6]歲在東:歲星在東方,指甲寅年。

    蘇軾于熙寧四年冬到杭州任,宋制,文官一般三年一升遷,故約以熙寧七年甲寅爲歸期。

     [7]多憂二句:謂憂多髮便早白,豈不見歐陽修即如此。

    這裏是寬慰之辭。

    歐陽修自號六一居士。

    他鬚髮早白,蘇軾同時所作《陪歐陽公燕西湖》雲:“謂公(歐陽修)方壯鬚似雪。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本是直抒胸臆,讀之乃覺中心菀結之至者,此漢魏人絶調也。

    ”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1]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2]。

    長淮忽迷天遠近[3],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茆岡[4]。

    波平風軟望不到[5],故人久立煙蒼茫[6]。

     [1]熙寧四年(一〇七一)赴杭州途中作。

    潁口,潁水入淮河之處,在今正陽關,安徽壽縣西。

    壽州,治所在今壽縣。

    《施注蘇詩》卷三雲:“東坡嘗縱筆書此詩,且題雲:予年三十六,赴杭倅(通判),過壽作此詩。

    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淒然,頗有當年氣象也。

    墨蹟在吳興泰(秦)氏。

    ” [2]楓葉句:白居易《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

    ” [3]長淮:施注本雲:“集作‘平淮’,墨蹟作‘長淮’,今從墨蹟。

    ”按,《安徽通志稿·古物考稿》卷十四收有蘇軾此詩石刻,亦作“長淮”,蓋據施注所説之墨蹟所刻。

     [4]黃茆岡:白居易《山鷓鴣》“黃茅岡頭秋日晚,苦竹嶺下寒月低”,寫在江州所見。

    江西萬載縣西北有黃茅嶺,但與江州或壽州均無涉,或皆係泛稱,并非專名。

     [5]波平句: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絶島圖》有“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兩句,分别用此詩第七、第四句,但各改一字(“波”改“沙”,“青”改“孤”。

     [6]故人句:杜甫《樂遊園歌》結句亦雲:“獨立蒼茫自詠詩。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宛是拗體律詩,有古趣兼有逸趣。

    ” 紀批(卷六):“吳體之佳者。

    吳體無粗獷之氣即佳。

    ”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奇氣一片。

    ” 吳汝綸雲:“公有古風一首,與此略同,蓋自喜之甚,復約之以爲近體。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卷六引) 泗州僧伽塔[1] 我昔南行舟繫汴[2],逆風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3],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4]。

    至人無心何厚薄[5],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6],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今我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舊雲三百尺,澄觀所營今已換[7]。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雲山繞淮甸[8]。

     [1]熙寧四年(一〇七一)作。

    查慎行注本作元豐二年,誤,詳下《龜山》詩注。

    僧伽,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釋僧伽者,蔥嶺北何國人也。

    自言俗姓何氏。

    ”“何國在碎葉國東北。

    ”唐龍朔初年,入中原在臨淮傳教。

    《東坡志林》卷二《僧伽何國人》條:“泗洲(州)大聖僧伽傳雲:‘和尚,何國人也。

    ’又雲:‘世莫知其所從來,雲不知何國人也。

    ’近讀《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

    ”《古今詩話》雲:“泗州僧伽塔,人多雲其下真身也。

    塔後有閣,記興國中初塑事甚詳。

    退之詩雲‘火燒水轉掃地空’,則真身之焚久矣。

    塔本般匠所建(《中山詩話》作“喻都料建”)。

    ” [2]我昔句:治平三年(一〇六六)蘇軾護送蘇洵靈柩舟行返蜀,自汴入泗入淮,曾過泗州僧伽塔。

    以下六句即追述當年情景。

     [3]舟人二句:梅堯臣《龍女祠祈順風》:“龍母龍相依,風雲隨所變,舟人請予往,出廟旗腳轉。

    ”蘇詩取意于此。

     [4]回頭二句:梅堯臣上詩又雲:“長蘆江口發平明,白鷺洲前已朝膳。

    ”亦蘇詩所本。

    長橋,橋名。

    龜山,在泗州(州城舊址在今江蘇盱眙東北,已陷入洪澤湖)城東。

     [5]至人:指思想、道德、修養等某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

    ”《荀子·天論》:“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這裏指僧伽。

    參看前《王維吳道子畫》“中有至人談寂滅”句。

     [6]耕田二句:宋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二《坡文之妙》條:“東坡《泗州僧伽塔》詩‘耕田欲雨蓺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此乃櫽括劉禹錫《何蔔賦》中語,曰:‘同涉于川,其時在風,沿者之吉,泝者之兇;同蓺于野,其時在澤,伊穜(先種後熟的穀類)之利,乃穋(後種先熟的穀類)之厄。

    ’坡以一聯十四字而包盡劉禹錫四對三十二字之義,蓋奪胎換骨之妙也。

    ”又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二十《劉夢得何蔔賦》條、龔頤正《芥隱筆記》中《東坡泗州塔詩》條。

    但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雲:“中數句從樵風涇翻出,遂成名言。

    ”樵風涇,地名,在浙江紹興東南。

    據孔靈符《會稽記》,“射的山南有白鶴山,鶴爲仙人取箭”。

    漢鄭弘采薪得一遺箭,“頃之有人覓箭,弘還之。

    問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曰:‘常患若耶溪載薪爲難,願旦南風,暮北風。

    ’後果然。

    故若耶溪風至今猶然,呼爲鄭公風也,亦名樵風。

    ”另範溫《潛溪詩眼》論此二句“句法”雲:“句法之學,自是一家工夫。

    昔嘗問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山谷雲:‘不如“千巖無人萬壑靜,十步回頭五步坐”。

    ’此專論句法,不論義理,蓋七言詩四字三字作兩節也。

    此句法出《黃庭經》,自‘上有黃庭下關元’已下多此體。

    張平子《四愁詩》句句如此,雄健穩愜。

    ” [7]退之二句:謂唐洛陽名僧澄觀所重建之僧伽塔,高達三百尺,現已非舊觀。

    韓愈《送僧澄觀》:“僧伽後出淮泗上,勢到衆佛尤恢奇。

    ”“清淮無波平如席,欄柱傾扶半天赤。

    火燒水轉掃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借問經營本何人?道人澄觀名籍籍!” [8]不嫌二句:謂登塔眺望淮河一帶土地。

    甸,郊外之地。

     【評箋】 《能改齋漫録》卷七:此詩“張文潛用其意,别爲一詩雲:‘南風霏霏麥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邊半夜一犂雨,田父高歌待收穫。

    雨多瀟瀟蠶簇寒,蠶婦低眉憂繭單。

    人生多求復多怨,天公供爾良獨難。

    ’”(又見吳幵《優古堂詩話》) 紀批(卷十八):“極力作擺脫語,純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話。

    ”“層層波瀾一齊捲盡,隻就塔作結,簡便之至。

    ” 龜山[1] 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2]。

    身行萬裡半天下,僧卧一菴初白頭[3]。

    地隔中原勞北望,潮連滄海欲東遊[4]。

    元嘉舊事無人記,故壘摧頽今在不[5]? [1]此亦熙寧四年(一〇七一)作。

    查注本作元豐二年,亦誤。

     [2]歲五周:自治平三年(一〇六六)秋蘇軾護送蘇洵靈柩過此,至熙寧四年九月再過,正好五周年。

    而從熙寧四年至元豐二年(一〇七九)蘇軾自徐州改知湖州途中過此,則相距達八年,故知系在元豐二年不確。

     [3]身行二句:張耒《明道雜志》:“蘇長公有詩雲:‘身行萬裡半天下,僧卧一菴初白頭。

    ’黃九(黃庭堅)雲:‘初日頭。

    ’問其義,但雲:‘若此僧負暄于初日耳。

    ’餘不然,黃甚不平曰:‘豈有用“白”對“天”乎?’餘異日問蘇公,公曰:‘若是黃九要改作日頭,也不奈他何。

    ’”兩句謂五年中自己飄蕩萬裡,以前所遇僧人今髮已初白。

    作“初白頭”是。

     [4]地隔二句:上句暗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詩意;下句暗用《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句意。

     [5]元嘉二句:蘇軾自注:“宋文帝遣將拒魏太武,築城此山。

    ”按,《宋書·臧質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率大衆數十萬遂向彭城”,臧質奉宋文帝命“率萬人北救。

    始至盱眙,燾已過淮”,“盱眙城東有高山,質慮虜據之,使(胡)崇之、(臧)澄之二軍營于山上”,即築城于龜山事。

    結兩句解釋有分歧。

    紀批(卷十八):“霸業雄圖,尚有今昔之感,而況一人之身乎?前四句與後四句映發有情,便不是弔古套語。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六駁雲:“地隔”二句,“皆有意運用空靈,故人不覺也。

    其下借本地一事輕輕一問作收,全篇并無弔古之意,并亦不暇弔古也。

    曉嵐解直是倭語。

    ”按,“地隔”二句暗用兩典,意謂無望歸朝實現政治抱負,結兩句借詠宋文帝拒敵事,當有弔古懷今之意,紀説較勝。

     遊金山寺[1]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2],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絶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3],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鞾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4],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栖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5]。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6]。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7]! [1]熙寧四年(一〇七一)十一月,蘇軾赴杭州途中,經金山寺訪寶覺、圓通二僧,夜宿作此詩。

    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舊名澤心寺,又名龍遊寺、江天寺,俗名金山寺。

    金山在宋時爲屹立長江中之島,後與陸地相連。

     [2]中泠(líng):泉名,在金山西北。

    〔石盤陀〕指金山。

    盤陀,亦作“盤陁”,巨石不平貌。

     [3]歸楫:指返回鎮江的船。

     [4]魄:通“霸”,月缺時的有圓形輪廓而光綫暗淡的部分。

    舊説每月初三以後,此部分逐漸明亮,謂之成魄。

    《禮記·鄉飲酒義》:“月之三日而成魄”,“月者三日則成魄”。

    《説文解字》卷七(上)作“霸”,雲:“月始生霸然也。

    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

    ”也可泛指月光或月,高適《塞下曲》“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即是。

    作者遊金山寺,在十一月初三日,正“三日則成魄”之義。

    他的《夜泛西湖五絶》之一“新月生魄迹未安”,亦同。

    參看俞樾《第一樓叢書》九《湖樓筆談》卷六、《曲園雜纂》卷九《生霸死霸考》等。

     [5]江心四句:蘇軾自注:“是夜所見如此。

    ”王十朋注本卷五引汪革曰:“先生集《物類相感志》:山林藪澤,晦冥之夜,則野火生焉。

    散布如人秉燭,其色青,異乎人火。

    ”此種特異現象古人稱“陰火”,如曹唐《南遊》:“漲海潮生陰火滅,蒼梧風暖瘴雲開。

    ”即指陰晦時浮現水面之火。

     [6]警我頑:對我的頑固戀俗表示譴誡。

    一作“驚我頑”,則謂江神感到震驚,從上下文義看,似作“警”爲勝。

     [7]有田句:對江水自誓:俟置田後必歸故鄉。

    古人常指水爲誓,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謂子犯曰:“所不與舅氏(子犯)同心者,有如白水。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引魏文帝報孫權書曰:“此言之誠,有如大江。

    ”《晉書·祖逖傳》記祖逖渡江北伐時,“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東坡志林》卷二《買田求歸》:“浮玉老師元公欲爲吾買田京口,要與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

    吾昔有詩雲:‘江山如此不歸山,山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今有田矣不歸,無乃食言于神也耶!”(又見《東坡題跋》卷六《書浮玉買田》)宋黃徹《溪詩話》卷八評此句,“蓋與江神指水爲盟耳。

    句中不言盟誓者,乃用子犯事,指水則誓在其中,不必詛神血口,然後謂之盟也。

    《送程六表弟》雲‘浮江泝蜀有成言,江水在此吾不食’,(“江水在此,吾不食言”,光武語也。

    東坡去一“言”字,殆歇後也。

    )亦此意也。

    ”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一往作縹緲之音,覺自來賦金山者,極意着題,正無從得此遠韻。

    起二句將萬裡程、半生事一筆道盡,恰好由岷山導江至此處海門歸宿爲入題之語。

    中間‘望鄉國’句,故作覊望語以環應首尾。

    ‘微風萬頃’二句寫出空曠幽靜之緻。

    忽接入‘是時江月’一段,此不過記一時陰火潛燃景象耳,思及江神見怪,而終之以歸田。

    矜奇之語,見道之言,想見登眺徘徊,俯視一切。

    ” 紀批(卷七):“首尾謹嚴,筆筆矯健,節短而波瀾甚闊。

    ”“結處將無作有,兩層搭爲一片。

    歸結完密之極,亦巧便之極,設非如此挽合,中一段如何消納。

    ” 施補華《峴傭説詩》:“‘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確是遊金山寺發端,確是東坡遊金山寺發端,他人鈔襲不得。

    蓋東坡家眉州近岷江,故曰‘江初發源’;金山在鎮江,下此即海,故曰‘送江入海’。

    中間‘微風萬頃’二句,的是江心晚景。

    收處‘江山如此’四句兩轉,尤見跌宕。

    ”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一起高屋建瓴,爲蜀人獨足誇口處。

    通篇遂全就望鄉歸山落想,可作《莊子·秋水篇》讀。

    ” 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1]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