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嶽少保領遊四殿 段參一面晤伍官
關燈
小
中
大
屋,悉被謀算。
甚至令人鬻妻妾子女,填償不足,則又以身充當傭工,歷數十年,僅償其息,而本猶欠,縱一身充當奴隸,終無了結之期。
因彼居心最忍,故以極刑報之。
」 〈【造彌天大罪,隻是為錢,良可慨也。
】〉 參一曰:「此等犯人,由何獄解來者?」監刑官曰:「乃由三殿之刮脂、鏟皮、吸血、二獄解來者,最居多數。
到了此獄之後,處治完畢。
又押往?肩、刷皮、鍴膚、二獄,至罪受滿時,復解往五殿之銅汁獄,其刑罰更慘苦也。
」參一曰:「?肩、刷皮、鍴膚、形狀若何?請試言之。
」答曰:「?肩者,以刀截斷其肩。
刷皮者,以鐵掃帚刷其皮。
鍴膚者,以利鑽刺其膚。
用刑之時,血水殷赤,犯人呼痛,受者固難捱,觀者亦覺不忍。
恐善君見之,更生懼也。
」參一曰:「既是如此,可不必觀也。
」 即告辭起身,又向蹲峰獄而來,當時三人出門,行未數步,果見前面有一支高峰,插入雲表。
判司曰:「此即蹲峰獄也。
」此至門,進了獄場,隻見場之正東,有山一座,甚為陡險,山頂上似有許多犯人,但看不清楚。
參一曰:「吾帶有明珠一顆,試照觀之。
」二判司不信,說道:「此山甚高,小小一珠,焉能望及巔頂。
」參一曰:「此我壇中之至寶,可以窺幽暗,可以覘高遠,君等不信,姑試驗之。
」 參一將珠向上一照,果見那些罪犯,均經枷鎖拘住,蹲踞山頂,口乾舌燥,面皮焦黑,又飢又渴,滴水難求,情殊可憫。
參一看得明白,即將珠遞與兩判司,彼此互看,果照看見山上的犯人,鬚眉畢現,瞭若指掌。
兩判司咂舌稱異道:「真好寶貝,勝過千裡鏡萬倍矣。
」隨將珠付還參一。
〈(二判司雖睹明珠之奇異,而猶不知明珠之來歷也。
可笑。
)〉參一曰:「這些犯人,教他在山上受苦,不能下來,係犯何罪?」 判官曰:「此等人在生,乃窮不安分守己,富不濟困卹貸,先已允借,至期空覆,緻令誤事。
見人有病,家藏藥食,吝不付給,良方秘不傳授。
或託代寄家書,代寄銀錢,延不交付,令人焦盼,貽誤事機。
或與人交際,明明心中許可,故意抑勒稽延,種種蹭蹬,使人難堪。
〈(慳吝之徒最多最多。
)〉如是等罪,故罰他在山上受盡寒熱,延緩歲月,望眼俱穿,不得下來,以報之也。
」 參一曰:「世俗罵人,居心不光明磊落,作事不果決爽快者,有三字訣,曰:「忍、冷、狠。
」,〈(最好批評)〉此等人,我終身不願見之。
〈(見之亦不易見)〉今受此罪,固應該也。
」說罷,三人出了獄門,判司引路前行,遙指前面曰:「此即鐵衣小地獄也。
」參一擡頭一望,果然相距不遠。
判司又道:「此去所遊之鐵衣獄外,接連有休石、土瓦、壓小獄,最後還有碎石埋身小獄,〈(三獄異刑,同治一罪。
)〉此三獄之內,犯人卻有數等,然經此一獄之苦,亦必歷受二獄之災,為因所犯之罪狀,比類相同故也。
」 參一曰:「既是如此,可先觀鐵衣獄,再觀木石、土瓦壓小獄,其碎石埋身獄,可以無須觀矣。
」二人言論間,已至獄門,相與到了獄場,隻見許多犯人,身著鐵衣,眾鬼卒手執鞭箠,在後驅策,如趕牛馬一般,要他們時時行走,稍一停步,則鬼卒即以鞭擊之,各犯行路蹣跚,舉步艱難,汗出如水,灑淚悲傷,察其形狀,其鐵衣似有數百斤之沈重,無怪犯人拖曳不起。
〈【鐵衣獄一段文字,將演作排場,倒也好看。
】〉 參一問曰:「此等鐵衣,斤兩若幹。
」判司曰:「不過二百斤上下而已,罪輕者分兩稍輕,罪重者分兩稍重,因人而施,執法者並無成心也。
」參一曰:「其罪若何?願得聞之。
」 判司曰:「說到此等人,真可惡也。
他在生時,犯了不孝、不弟之罪,因他生性懶惰,事父母不竭力,好喫懶做,吹賭嫖遊,無所不至。
他父母逐日經營家務,勤勞辛苦,如牛馬然。
他反逍遙世外,自誇他福澤,命中生成,反說他父母辛苦,乃是自討的,可憐他父母,節衣縮食,積得些血汗之錢,不夠他數日之揮霍。
倘他父母稍為禁制,他還說他父母眼細,是窮餓見怕的,果然他父母亡故不久,他就把他家業敗完了,因此負了一身不孝之罪。
到了陰司,所以罰他受這種苦刑,也教他出點血汗。
〈(本然不錯)〉 〈【此等不孝之子,世上極多,觀此一段,未知可能同心否?】〉 又有一等,弟兄未分爨時,為弟者恃著父母之愛,不求生活,好懶偷閒。
凡遇出力之事,他卻會避難而就易,避重而就輕,總望兄長多出些氣力,自己多占些便宜。
及至分產之時,他又想獨享膏腴,令他兄長受些貧薄,似此欺心罔道,故死後亦令他受此苦刑。
此兩等人,在此獄罪受滿時,又解交木石土瓦壓、碎石,埋身二獄,彼二獄之刑,較此更難受也。
」 〈【窮形盡相,說透人情,此等人,我見之多矣!】〉 參一曰:「此三獄犯人,隻此兩等乎?」曰:「不止此也。
還有自壞心術,見人家發達,富貴科名,他心懷嫉妒,在人墓宅之來龍上,鑿開石竅,斷其來脈。
或自己墓宅之下,龍脈尚旺,便開塘斬關,不令脈去。
或在他人來龍天幹上,葬以童丁血婦,令人敗絕。
或設立瓦窯,望他破壞。
亦或引水自利,損壞人之田宅墳塋。
或偷伐人之墓前樹木。
又或咒詛魘魅,造言驚嚇,諸般行為,死後俱令備受此三獄之苦,天律註定,不稍寬也。
」 〈【攸幹天律,世人當知
甚至令人鬻妻妾子女,填償不足,則又以身充當傭工,歷數十年,僅償其息,而本猶欠,縱一身充當奴隸,終無了結之期。
因彼居心最忍,故以極刑報之。
」 〈【造彌天大罪,隻是為錢,良可慨也。
】〉 參一曰:「此等犯人,由何獄解來者?」監刑官曰:「乃由三殿之刮脂、鏟皮、吸血、二獄解來者,最居多數。
到了此獄之後,處治完畢。
又押往?肩、刷皮、鍴膚、二獄,至罪受滿時,復解往五殿之銅汁獄,其刑罰更慘苦也。
」參一曰:「?肩、刷皮、鍴膚、形狀若何?請試言之。
」答曰:「?肩者,以刀截斷其肩。
刷皮者,以鐵掃帚刷其皮。
鍴膚者,以利鑽刺其膚。
用刑之時,血水殷赤,犯人呼痛,受者固難捱,觀者亦覺不忍。
恐善君見之,更生懼也。
」參一曰:「既是如此,可不必觀也。
」 即告辭起身,又向蹲峰獄而來,當時三人出門,行未數步,果見前面有一支高峰,插入雲表。
判司曰:「此即蹲峰獄也。
」此至門,進了獄場,隻見場之正東,有山一座,甚為陡險,山頂上似有許多犯人,但看不清楚。
參一曰:「吾帶有明珠一顆,試照觀之。
」二判司不信,說道:「此山甚高,小小一珠,焉能望及巔頂。
」參一曰:「此我壇中之至寶,可以窺幽暗,可以覘高遠,君等不信,姑試驗之。
」 參一將珠向上一照,果見那些罪犯,均經枷鎖拘住,蹲踞山頂,口乾舌燥,面皮焦黑,又飢又渴,滴水難求,情殊可憫。
參一看得明白,即將珠遞與兩判司,彼此互看,果照看見山上的犯人,鬚眉畢現,瞭若指掌。
兩判司咂舌稱異道:「真好寶貝,勝過千裡鏡萬倍矣。
」隨將珠付還參一。
〈(二判司雖睹明珠之奇異,而猶不知明珠之來歷也。
可笑。
)〉參一曰:「這些犯人,教他在山上受苦,不能下來,係犯何罪?」 判官曰:「此等人在生,乃窮不安分守己,富不濟困卹貸,先已允借,至期空覆,緻令誤事。
見人有病,家藏藥食,吝不付給,良方秘不傳授。
或託代寄家書,代寄銀錢,延不交付,令人焦盼,貽誤事機。
或與人交際,明明心中許可,故意抑勒稽延,種種蹭蹬,使人難堪。
〈(慳吝之徒最多最多。
)〉如是等罪,故罰他在山上受盡寒熱,延緩歲月,望眼俱穿,不得下來,以報之也。
」 參一曰:「世俗罵人,居心不光明磊落,作事不果決爽快者,有三字訣,曰:「忍、冷、狠。
」,〈(最好批評)〉此等人,我終身不願見之。
〈(見之亦不易見)〉今受此罪,固應該也。
」說罷,三人出了獄門,判司引路前行,遙指前面曰:「此即鐵衣小地獄也。
」參一擡頭一望,果然相距不遠。
判司又道:「此去所遊之鐵衣獄外,接連有休石、土瓦、壓小獄,最後還有碎石埋身小獄,〈(三獄異刑,同治一罪。
)〉此三獄之內,犯人卻有數等,然經此一獄之苦,亦必歷受二獄之災,為因所犯之罪狀,比類相同故也。
」 參一曰:「既是如此,可先觀鐵衣獄,再觀木石、土瓦壓小獄,其碎石埋身獄,可以無須觀矣。
」二人言論間,已至獄門,相與到了獄場,隻見許多犯人,身著鐵衣,眾鬼卒手執鞭箠,在後驅策,如趕牛馬一般,要他們時時行走,稍一停步,則鬼卒即以鞭擊之,各犯行路蹣跚,舉步艱難,汗出如水,灑淚悲傷,察其形狀,其鐵衣似有數百斤之沈重,無怪犯人拖曳不起。
〈【鐵衣獄一段文字,將演作排場,倒也好看。
】〉 參一問曰:「此等鐵衣,斤兩若幹。
」判司曰:「不過二百斤上下而已,罪輕者分兩稍輕,罪重者分兩稍重,因人而施,執法者並無成心也。
」參一曰:「其罪若何?願得聞之。
」 判司曰:「說到此等人,真可惡也。
他在生時,犯了不孝、不弟之罪,因他生性懶惰,事父母不竭力,好喫懶做,吹賭嫖遊,無所不至。
他父母逐日經營家務,勤勞辛苦,如牛馬然。
他反逍遙世外,自誇他福澤,命中生成,反說他父母辛苦,乃是自討的,可憐他父母,節衣縮食,積得些血汗之錢,不夠他數日之揮霍。
倘他父母稍為禁制,他還說他父母眼細,是窮餓見怕的,果然他父母亡故不久,他就把他家業敗完了,因此負了一身不孝之罪。
到了陰司,所以罰他受這種苦刑,也教他出點血汗。
〈(本然不錯)〉 〈【此等不孝之子,世上極多,觀此一段,未知可能同心否?】〉 又有一等,弟兄未分爨時,為弟者恃著父母之愛,不求生活,好懶偷閒。
凡遇出力之事,他卻會避難而就易,避重而就輕,總望兄長多出些氣力,自己多占些便宜。
及至分產之時,他又想獨享膏腴,令他兄長受些貧薄,似此欺心罔道,故死後亦令他受此苦刑。
此兩等人,在此獄罪受滿時,又解交木石土瓦壓、碎石,埋身二獄,彼二獄之刑,較此更難受也。
」 〈【窮形盡相,說透人情,此等人,我見之多矣!】〉 參一曰:「此三獄犯人,隻此兩等乎?」曰:「不止此也。
還有自壞心術,見人家發達,富貴科名,他心懷嫉妒,在人墓宅之來龍上,鑿開石竅,斷其來脈。
或自己墓宅之下,龍脈尚旺,便開塘斬關,不令脈去。
或在他人來龍天幹上,葬以童丁血婦,令人敗絕。
或設立瓦窯,望他破壞。
亦或引水自利,損壞人之田宅墳塋。
或偷伐人之墓前樹木。
又或咒詛魘魅,造言驚嚇,諸般行為,死後俱令備受此三獄之苦,天律註定,不稍寬也。
」 〈【攸幹天律,世人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