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因循不覺韶光換(2)
關燈
小
中
大
不曾更改,将來亦不會。
是的,看過她的《人間四月天》都會有一種感覺。
她太清純了,純得就像是江南一枝初綠的新芽;她太嬌嫩了,嫩得就像是四月一朵淡粉的桃花。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潔淨的,被露水浸透過的潔淨,不願攜帶半點粉塵,隻怕沾染了她的聖潔。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澄澈的,被月光漂洗過的澄澈,不忍含有一絲俗念,隻怕驚擾了她的純粹。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安甯的,被微風吹拂過的安甯,不敢增添一縷相思,隻怕輕薄了她的溫柔。
這個女子,因為一首詩,占盡了芳華,那個年代,那麼多的才女,除了她,再也沒有誰可以帶給人們這樣潔淨無塵的感覺了。
世間有許多的唯一,張愛玲是唯一,陸小曼也是唯一,而林徽因亦有她的唯一。
相信在每個有夢的從前,都會收藏這些如詩的記憶,美得晶瑩,像青春歲月那樣冰清玉潔。
而這份感覺也隻是停留在多夢的年齡,過後就再也沒有那麼純一的味道了。
然而,林做到了,她将她的純一凝固在每個人的心中,至于後來的她,發生了些什麼,記得的人卻不是那麼多了。
她純美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到了最曼妙的年華,遇上了生命裡第一個男子,儒雅俊美的大詩人徐志摩。
這個男子觸動了她内心最柔軟的情愫,滿足了她對異性男子所有美好的向往。
于是,他們相戀了,相戀在那個有康橋的異國他鄉,給了許多青年男女對愛情如詩如夢的想象。
這樣清澈的感覺一生也就僅有這麼一次,隻一次就足夠用一生來細細地品嘗。
這是一段短暫的愛,之後就如同徐志摩所說,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曾經交集時刹那的光芒已然消散,可是卻在彼此的心間留下永遠的溫暖。
有人說,林徽因其實并沒有真正愛過徐志摩,那隻是一個少女在情窦初開時一種美好的相遇,待歲月沉澱,就不再有了。
我不想去猜測什麼,因為我能明白,林遇上徐的感覺,也許不隻是我明白,許多人在最青澀的年華裡,都會明白。
那是一種十指相叩的溫暖,過了那個年齡,便會結束所有的青春與幻想。
于是,林與徐選擇别離,往不同的方向,無論前面是陽光還是風雨,都不再回頭,可我相信,他們一定還會相見。
也許離别是疼痛的,可是林徽因卻可以讓疼痛隐沒得很輕很淡。
她是一個詩意的女子,卻沒有在詩意中暗自感傷。
她嫁與梁思成,一起攻讀建築學,走了許多的城市,寫下許多建築的論文,更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原以為,這樣的柔弱詩情的女子,應該小家碧玉地坐在閨房讀書寫字,嫁一個喜歡的男子,從此濃情蜜意。
卻不知,她竟如此的執着于事業,一生鑽研建築,哪怕病痛纏身亦不曾有過放棄,用她的靈性與智慧寫下生命的絕響。
我不知,她是否愛梁思成,也許隻是一種相濡以沫,可是卻一直相伴,走過風雨人生。
她其實是個高曠的女子,愛情與事業,她選擇後者,事業的成就遠比小兒女的情感來得豁達。
比起那個時代,許多人沉溺于狹窄的文字,仿佛在粉飾太平,做着頹廢的思想,過着糜爛的生活,而林徽因的人格要高尚得多了。
也許真的很難想象,這個将一生的歲月都交付給事業的女子就是那個寫&ldquo人間四月&rdquo的女子。
其實也沒什麼,她的詩句中隐隐透出的都是希望與溫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她與其他女子是那麼的不同。
盡管她也同她們一樣将自己推向高高的雲端,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态看着世間萬象,而沒有劍走偏鋒,讓自己傷痕累累。
這樣的女子是真的聰明,她讓自己洋溢着迷人的魅力,讓欣賞者的目光聚集于一身,享受着她的典雅純美,愉悅了别人,又溫暖着自己。
正是這樣溫和的性情,讓學界泰鬥金嶽霖溫和地愛了她一生。
他欽佩林徽因,愛慕她的容顔與才情,更欣賞她這種潔淨優雅的氣質。
他用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情感,默默地愛了林徽因一生,終身未娶。
一生,這兩個字說來輕巧,可是度過去,卻又是多麼漫長。
我亦欽佩這樣的男子,可以為一個女子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緘默一生。
而這些,是徐志摩所不能做到的,梁思成亦不能,可是金嶽霖做到了。
許多的人一生都在愛着,卻是愛着不同的人,結束了一段感情又開始另外一段故事,縱然沒有愛,也要不停地尋找情感來裝飾自己的人生。
也許,林徽因也同樣愛着金嶽霖,隻是矜持緘默地愛着,甚至不能像年輕時與徐志摩那樣毫無顧忌地相愛。
因為,隻有青春可以放縱,過了那個年齡,就不再有放縱的資格。
倘若你要放縱,就意味着一種背叛,就得忍受世俗的指責,忍受訝異的目光。
林徽因是
是的,看過她的《人間四月天》都會有一種感覺。
她太清純了,純得就像是江南一枝初綠的新芽;她太嬌嫩了,嫩得就像是四月一朵淡粉的桃花。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潔淨的,被露水浸透過的潔淨,不願攜帶半點粉塵,隻怕沾染了她的聖潔。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澄澈的,被月光漂洗過的澄澈,不忍含有一絲俗念,隻怕驚擾了她的純粹。
想她的時候,心裡是安甯的,被微風吹拂過的安甯,不敢增添一縷相思,隻怕輕薄了她的溫柔。
這個女子,因為一首詩,占盡了芳華,那個年代,那麼多的才女,除了她,再也沒有誰可以帶給人們這樣潔淨無塵的感覺了。
世間有許多的唯一,張愛玲是唯一,陸小曼也是唯一,而林徽因亦有她的唯一。
相信在每個有夢的從前,都會收藏這些如詩的記憶,美得晶瑩,像青春歲月那樣冰清玉潔。
而這份感覺也隻是停留在多夢的年齡,過後就再也沒有那麼純一的味道了。
然而,林做到了,她将她的純一凝固在每個人的心中,至于後來的她,發生了些什麼,記得的人卻不是那麼多了。
她純美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到了最曼妙的年華,遇上了生命裡第一個男子,儒雅俊美的大詩人徐志摩。
這個男子觸動了她内心最柔軟的情愫,滿足了她對異性男子所有美好的向往。
于是,他們相戀了,相戀在那個有康橋的異國他鄉,給了許多青年男女對愛情如詩如夢的想象。
這樣清澈的感覺一生也就僅有這麼一次,隻一次就足夠用一生來細細地品嘗。
這是一段短暫的愛,之後就如同徐志摩所說,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曾經交集時刹那的光芒已然消散,可是卻在彼此的心間留下永遠的溫暖。
有人說,林徽因其實并沒有真正愛過徐志摩,那隻是一個少女在情窦初開時一種美好的相遇,待歲月沉澱,就不再有了。
我不想去猜測什麼,因為我能明白,林遇上徐的感覺,也許不隻是我明白,許多人在最青澀的年華裡,都會明白。
那是一種十指相叩的溫暖,過了那個年齡,便會結束所有的青春與幻想。
于是,林與徐選擇别離,往不同的方向,無論前面是陽光還是風雨,都不再回頭,可我相信,他們一定還會相見。
也許離别是疼痛的,可是林徽因卻可以讓疼痛隐沒得很輕很淡。
她是一個詩意的女子,卻沒有在詩意中暗自感傷。
她嫁與梁思成,一起攻讀建築學,走了許多的城市,寫下許多建築的論文,更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原以為,這樣的柔弱詩情的女子,應該小家碧玉地坐在閨房讀書寫字,嫁一個喜歡的男子,從此濃情蜜意。
卻不知,她竟如此的執着于事業,一生鑽研建築,哪怕病痛纏身亦不曾有過放棄,用她的靈性與智慧寫下生命的絕響。
我不知,她是否愛梁思成,也許隻是一種相濡以沫,可是卻一直相伴,走過風雨人生。
她其實是個高曠的女子,愛情與事業,她選擇後者,事業的成就遠比小兒女的情感來得豁達。
比起那個時代,許多人沉溺于狹窄的文字,仿佛在粉飾太平,做着頹廢的思想,過着糜爛的生活,而林徽因的人格要高尚得多了。
也許真的很難想象,這個将一生的歲月都交付給事業的女子就是那個寫&ldquo人間四月&rdquo的女子。
其實也沒什麼,她的詩句中隐隐透出的都是希望與溫暖,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她與其他女子是那麼的不同。
盡管她也同她們一樣将自己推向高高的雲端,卻是以一種平和的姿态看着世間萬象,而沒有劍走偏鋒,讓自己傷痕累累。
這樣的女子是真的聰明,她讓自己洋溢着迷人的魅力,讓欣賞者的目光聚集于一身,享受着她的典雅純美,愉悅了别人,又溫暖着自己。
正是這樣溫和的性情,讓學界泰鬥金嶽霖溫和地愛了她一生。
他欽佩林徽因,愛慕她的容顔與才情,更欣賞她這種潔淨優雅的氣質。
他用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情感,默默地愛了林徽因一生,終身未娶。
一生,這兩個字說來輕巧,可是度過去,卻又是多麼漫長。
我亦欽佩這樣的男子,可以為一個女子守候一生,寂寞一生,緘默一生。
而這些,是徐志摩所不能做到的,梁思成亦不能,可是金嶽霖做到了。
許多的人一生都在愛着,卻是愛着不同的人,結束了一段感情又開始另外一段故事,縱然沒有愛,也要不停地尋找情感來裝飾自己的人生。
也許,林徽因也同樣愛着金嶽霖,隻是矜持緘默地愛着,甚至不能像年輕時與徐志摩那樣毫無顧忌地相愛。
因為,隻有青春可以放縱,過了那個年齡,就不再有放縱的資格。
倘若你要放縱,就意味着一種背叛,就得忍受世俗的指責,忍受訝異的目光。
林徽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