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因循不覺韶光換(2)
關燈
小
中
大
不會讓自己如此的,當年,她可以平靜地與徐志摩别離,就不會熱烈地與金嶽霖相擁。
她讓自己優雅地活着,不會讓自己有任何的破碎,因為,她的生命裡沒有破碎。
金嶽霖懂得她,深深地懂得,于是默默地呵護一生,遙遙地望着,看似最遠,卻又是最近。
至少,我有一種隐隐的感覺,感覺他們似乎有着莫名的故事,又似乎什麼也沒有。
太淡了,就像一杯清茶,淡雅素淨,品的時候,淡淡的,恍若無味,過後,卻又口齒盈香。
對于林徽因這樣的女子,我也是無奈的,太輕了沒有重量,太重了又丢了她骨子裡的氣質。
奈何又不忍将她丢棄,畢竟她在許多人心中留下那麼深的痕迹,那份萦繞了多年的素雅芬芳至今都沒有散去。
若幹年前,也許我更喜歡像林這樣的女子,安靜素然。
可是,一路行來,雖不是風霜染盡,卻也覺得疲憊無語,仿佛更喜歡張愛玲的淩厲,喜歡陸小曼的決絕,喜歡陳三毛的放逐。
然,又不是這樣,她們太疼痛了,這樣的疼痛隻會傷到自己,又傷到别人。
我做不了那樣的女子,我一身素然,沒有林的追求,亦沒有她們鮮活的個性,我隻想這樣有意無意地看着花開又花謝,一年又一年。
性情決定命運,這是一句老話,可是老話說起來才這麼令人深思,林的性情就注定了她一生沒有太多的起伏。
縱然也有過落魄,那也是因為時代所緻,可她卻一直沒有放棄對建築事業的追求,一直樂觀執着地活着,活得那麼堅定,那麼清脆。
這樣的一生,是許多人不能企及的。
紅顔薄命的悲劇再次上演。
林徽因病了,一病就是好多年,直至生命終結。
若不是病,她會讓自己一直好好地活下去,一路追尋,直到真的老了,走不動了。
可是死了就是死了,她的死如活着一樣,不驚心,亦不招搖。
她不會給任何人帶去傷,她會讓你覺得,縱然死,也是安靜的,在安靜中美麗地死去,一如活着。
沉下心來,又想起了活着的她,而我對她,又似懂非懂,畢竟,她與我們隔世。
也許是這樣,也許又不是這樣。
事實上,誰又能看得清誰的一生呢?不過是在朦胧中再添一層朦胧罷了。
至于林,究竟是不是這樣一個女子呢?一個柔婉卻又堅忍的女子,一個詩意又真實的女子。
這樣的女子,活得清醒又坦然,活得明淨又清澈,不會有情感的沉溺,不會有思想的糾纏,不會讓自己走向極緻的邊緣,也不會讓自己攜帶粗砺的性情。
仿佛永遠都是那樣,如四月的春風,溫溫婉婉,徐徐緩緩。
沿着宿命的長巷一路走下去,盡管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竟然有些陷落。
縱是陷落也無妨,因為我早已可以平靜自如地呼吸。
就像我想起林的時候,沒有疼痛,隻是平和。
今晚,月明如水,用我平靜的心情,寫下平靜的文字。
我知道,無論我怎樣描摹,也改變不了她在世人心中所烙下的模樣。
一襲素色白衣的女子,在人間四月,等待一樹一樹的花開。
這個女子,就是林徽因。
我不穿旗袍好多年 我是個喜歡懷舊的女子,我時常會想起曾經邂逅的人與事。
今日我隻想訴說我的旗袍,我感覺它在冥冥中做出召喚的姿态,讓我再賞舊時的美。
其實,我已不穿旗袍好多年,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否在預示着什麼,可偏生叫人非落筆不可。
雖然我沒有生花的妙筆,沒有如流的思緒,亦沒有婉轉的情節,隻留有隽永綿長的回憶。
春暖花開時,我漫無目的地将旗袍翻撿起來,連同前塵舊事,那些遠去的日子、簡短的細節蘊涵着令人思量的味道。
我穿旗袍,不是因為我有柔美纖細的身段,不是因為我有輕盈曼妙的風姿。
我雖在江南,卻未必有江南婉女動人的才情和清麗絕俗的古典風韻。
我隻是喜歡在湖畔的楊柳下輕巧地穿行,喜歡在黛色的天幕間淺吟低唱。
倘若浪漫些,添幾許江南的煙雨,在若有若無之間萦繞難以言說的情懷。
平實些也好,一縷午後的陽光将身影拉長,看我穿旗袍時閑懶的心事。
舊日時光裡許多的細節,現在想來質樸平凡。
讀書的時候,我喜歡看秋夜的月光,穿一襲淡色的旗袍,披一件白色的開扣線衫,清風明月多好的詩情,照見我清瘦孤獨的身影。
涼風習習,沐浴着無邊的月光,懷揣一本宋詞,漫步在校園的青徑,來來往往的同學都與我擦肩而過,那時的心沉靜得可以聽見一枚葉子落地的聲音。
幽藍的路燈,流瀉在青翠的草地上,泛着柔軟而輕盈的亮光。
宿舍裡傳來低低的箫聲,學生時代,都是有夢的年齡,心總是那麼清澈與純粹,仿佛連惆怅都帶着陽光。
每個人都擁有一段翠綠年華,又有誰會忘記那青蔥的時光?懷想從前,錯過的總是比珍惜的多。
她讓自己優雅地活着,不會讓自己有任何的破碎,因為,她的生命裡沒有破碎。
金嶽霖懂得她,深深地懂得,于是默默地呵護一生,遙遙地望着,看似最遠,卻又是最近。
至少,我有一種隐隐的感覺,感覺他們似乎有着莫名的故事,又似乎什麼也沒有。
太淡了,就像一杯清茶,淡雅素淨,品的時候,淡淡的,恍若無味,過後,卻又口齒盈香。
對于林徽因這樣的女子,我也是無奈的,太輕了沒有重量,太重了又丢了她骨子裡的氣質。
奈何又不忍将她丢棄,畢竟她在許多人心中留下那麼深的痕迹,那份萦繞了多年的素雅芬芳至今都沒有散去。
若幹年前,也許我更喜歡像林這樣的女子,安靜素然。
可是,一路行來,雖不是風霜染盡,卻也覺得疲憊無語,仿佛更喜歡張愛玲的淩厲,喜歡陸小曼的決絕,喜歡陳三毛的放逐。
然,又不是這樣,她們太疼痛了,這樣的疼痛隻會傷到自己,又傷到别人。
我做不了那樣的女子,我一身素然,沒有林的追求,亦沒有她們鮮活的個性,我隻想這樣有意無意地看着花開又花謝,一年又一年。
性情決定命運,這是一句老話,可是老話說起來才這麼令人深思,林的性情就注定了她一生沒有太多的起伏。
縱然也有過落魄,那也是因為時代所緻,可她卻一直沒有放棄對建築事業的追求,一直樂觀執着地活着,活得那麼堅定,那麼清脆。
這樣的一生,是許多人不能企及的。
紅顔薄命的悲劇再次上演。
林徽因病了,一病就是好多年,直至生命終結。
若不是病,她會讓自己一直好好地活下去,一路追尋,直到真的老了,走不動了。
可是死了就是死了,她的死如活着一樣,不驚心,亦不招搖。
她不會給任何人帶去傷,她會讓你覺得,縱然死,也是安靜的,在安靜中美麗地死去,一如活着。
沉下心來,又想起了活着的她,而我對她,又似懂非懂,畢竟,她與我們隔世。
也許是這樣,也許又不是這樣。
事實上,誰又能看得清誰的一生呢?不過是在朦胧中再添一層朦胧罷了。
至于林,究竟是不是這樣一個女子呢?一個柔婉卻又堅忍的女子,一個詩意又真實的女子。
這樣的女子,活得清醒又坦然,活得明淨又清澈,不會有情感的沉溺,不會有思想的糾纏,不會讓自己走向極緻的邊緣,也不會讓自己攜帶粗砺的性情。
仿佛永遠都是那樣,如四月的春風,溫溫婉婉,徐徐緩緩。
沿着宿命的長巷一路走下去,盡管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竟然有些陷落。
縱是陷落也無妨,因為我早已可以平靜自如地呼吸。
就像我想起林的時候,沒有疼痛,隻是平和。
今晚,月明如水,用我平靜的心情,寫下平靜的文字。
我知道,無論我怎樣描摹,也改變不了她在世人心中所烙下的模樣。
一襲素色白衣的女子,在人間四月,等待一樹一樹的花開。
這個女子,就是林徽因。
我不穿旗袍好多年 我是個喜歡懷舊的女子,我時常會想起曾經邂逅的人與事。
今日我隻想訴說我的旗袍,我感覺它在冥冥中做出召喚的姿态,讓我再賞舊時的美。
其實,我已不穿旗袍好多年,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是否在預示着什麼,可偏生叫人非落筆不可。
雖然我沒有生花的妙筆,沒有如流的思緒,亦沒有婉轉的情節,隻留有隽永綿長的回憶。
春暖花開時,我漫無目的地将旗袍翻撿起來,連同前塵舊事,那些遠去的日子、簡短的細節蘊涵着令人思量的味道。
我穿旗袍,不是因為我有柔美纖細的身段,不是因為我有輕盈曼妙的風姿。
我雖在江南,卻未必有江南婉女動人的才情和清麗絕俗的古典風韻。
我隻是喜歡在湖畔的楊柳下輕巧地穿行,喜歡在黛色的天幕間淺吟低唱。
倘若浪漫些,添幾許江南的煙雨,在若有若無之間萦繞難以言說的情懷。
平實些也好,一縷午後的陽光将身影拉長,看我穿旗袍時閑懶的心事。
舊日時光裡許多的細節,現在想來質樸平凡。
讀書的時候,我喜歡看秋夜的月光,穿一襲淡色的旗袍,披一件白色的開扣線衫,清風明月多好的詩情,照見我清瘦孤獨的身影。
涼風習習,沐浴着無邊的月光,懷揣一本宋詞,漫步在校園的青徑,來來往往的同學都與我擦肩而過,那時的心沉靜得可以聽見一枚葉子落地的聲音。
幽藍的路燈,流瀉在青翠的草地上,泛着柔軟而輕盈的亮光。
宿舍裡傳來低低的箫聲,學生時代,都是有夢的年齡,心總是那麼清澈與純粹,仿佛連惆怅都帶着陽光。
每個人都擁有一段翠綠年華,又有誰會忘記那青蔥的時光?懷想從前,錯過的總是比珍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