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多少樓台煙雨中(2)

關燈
第12章多少樓台煙雨中(2) 黃鶴樓有過明媚的相聚,也有過淡然的别離,生命的旅程在風景中流淌,你無須知道這一路風塵得到些什麼,隻要記得你曾經來過。

    不知道這是李白第幾次來到這裡,在煙花的三月,他目送故人辭别黃鶴樓,乘一葉小舟,順着長天江水,直下揚州。

    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種情義,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情義,是一種文人相惜的情義,是被山水風物浸染的情義。

    遙想在盛唐三月,他們背着詩囊行遊天下,在這個叫做黃鶴樓的地方邂逅,把酒言歡,結伴登樓,看盡長江萬裡,感歎曆史風華。

    拾幾片風景裝進行囊,裁一段情義寫入詩箋,不為千古留名,隻想記住這個感動的瞬間。

    在這裡,他們也許怅歎過仕途的坎坷,抱怨過現實的磨砺,可是面對這壯麗河山、風物人情,更多的是滋生心中那份詩意的夢想。

    隻是短暫的停留,之後,循着各自的人生方向,繼續遠行。

     再上重樓,看長河落日,整座武漢城沉浸在黃昏的煙霞裡。

    是誰将情感放逐在遼闊無邊的天空下,讓今人在浩瀚煙波中生出懷古的怅惘,又給後人留下了大江東去的想象。

    那壁畫上的寫意長卷,散發着淋漓的墨香,這是用千年世事醞釀的芬芳,縱然是膚淺的思想也會浸染深厚的底蘊。

    時光是美麗的,它記得昨日潇湘水雲的故事,哪怕落滿歲月的塵埃,卻依舊帶着透明的記憶,收藏了來往路人的靈魂,讓他們在清醒中迷離,又在迷離中感動。

    你可以看見曾經失落的剪影,也可以看見過往得到的片段,面對那些消逝卻依舊流淌的風景,無須去尋覓什麼,就已經懂得它前世今生的命運。

    每一個背影的轉身離去,都會有不同的錯過,隻是,既然來過,隻要記住你曾經擁有,又何必再去計較那流失的許多。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離去,在落梅軒的門前作了片刻的停留。

    來的時候,門是關閉的,走的時候,它又為誰開啟?重檐翹角,镂花門窗,這麼多的古典裝飾,都是為了承接唐時遺風。

    &ldquo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rdquo詩中美麗的意象,給來往的路人留下落梅的芳香。

    當年李白接受現實的流放,途經黃鶴樓,聽聞玉笛,西望長安,帶着一種貶谪與落拓的惆怅。

    五月的江城本沒有梅花,隻是玉笛聲聲,吹徹漫天花影,因為心境,讓這本是寒冬時節開放的梅花,有了冷落的理由。

    落梅軒,你為何關住了那麼多美麗的風景?你看,這麼多天南地北尋覓而來的過客,在你門前徘徊,都不是你想要的嗎?為了一份心靈的交集,你固執地等待一生嗎?為了一段刻骨的相知,你甯願錯過無數平淡的相逢嗎? 黃鶴遠去,白雲依舊千載悠悠,孤帆遠去,江水依舊流淌不息。

    在這裡,曆史是樓台的過去,而樓台又成了曆史的追憶。

    那麼多光陰随着江水悄然流去,那麼多風物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

    黃鶴樓,這麼多年,你總是漫步在雲端,平和地看着兩岸的風月江天,看着世間的離合悲喜,你的心境已被歲月打磨得溫潤似水。

    來過的人,都不能将你忘記,而你,卻無須記住誰曾來過這裡。

     嶽陽樓追憶 當生命散淡閑置,或者庸碌無為之時,也許你會渴望一種放逐。

    載着思想與人生去遠行,你會發覺,許多的風景都會為你敞開心懷。

    你的起程,或者沒有方向,可是每一次的停留,都會有一處景緻與你度過一段時光。

    今日的光陰,就交付給名揚千古的嶽陽樓,交付給煙波浩淼的洞庭湖。

    來此之前,你無須懂得它昨日的風雲和曆史,來此之後,你自會知曉它有過的故事和永遠。

    也許,你來時,嶽陽樓不會将你等待,你走後,嶽陽樓也不會為你牽懷。

    隻是,生命中有過這樣一段與風景相依的際遇,就足以填滿人生那空白的一筆。

     登嶽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每一處古迹都有一段或幾段相關的曆史,無論是名勝之地,還是荒遠之境,都留存過先人的印痕。

    隻是有些地方因為一個人、一句詩,或者一段故事,而得以千秋留名,有些地方不曾留有深刻的記憶,所以被世人遺忘,而顯得平淡無奇。

    來嶽陽樓的人,追尋的不僅是洞庭秋波、樓台景象,還有當地的風物人情,以及古人遺留的文墨與思想。

    當年的杜甫也是慕名來到洞庭湖,登上嶽陽樓,看着浩瀚無邊的洞庭景觀,将吳楚劃分在東南兩域,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湖面上。

    那時的杜甫,年老多病,滄桑入骨,沒有親友相伴,隻是獨自乘孤舟四海漂流,不知何處是歸宿。

    伫立樓台,看煙色蒼茫,碧波無垠,小舟在如鏡的湖面上往返,他心系邊關戰事,倚窗遠望,禁不住淚流。

    這就是杜甫,縱然落魄他鄉,一身病骨,也許他已無當年壯志豪情,可是憂國憂民之心不改。

    此時的你踩着曆史散落的足迹,登上嶽陽樓,遙望一湖碧水,又會滋生怎樣的情結與感歎? 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唐·李白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