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1)
關燈
小
中
大
清風就會将你疏離,守望菩提,沒有人會比歲月還滄桑。
當你走在精巧的回廊上,怎能不被如霜的文字驚醒。
雕刻在石碑上那一行行透着禅意的詩文,雖然曆經滄桑變遷,卻依舊可以聞到翰墨的清香。
這些溫潤如水的古墨,至今都是潮濕的,觸摸上去,還留存着曆史的餘溫。
從那些或渾圓或清瘦,或古拙或清新,或濃厚或淡然的字迹中,可以品味出他們不同的人生曆程,不同的佛法心性。
無論是清晰與模糊,無論是真實與虛妄,如今隻剩下光與影的痕迹,隻剩下婉轉千回的韻腳。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被歲月拂掠過的瓦檐下,感受被思想風物碰撞的心情。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穿行在苔迹斑駁的青磚路上,隻聞得悠揚缥缈的鐘聲在風中回蕩。
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映入眼簾,這便是聞名遐迩的寒山寺鐘樓。
登上木梯,走向精神的聖地,一種熟悉的景象在腦中浮現。
那是在千年前,一個霜露滿天的月夜,點點漁火明滅于遠山近水間,寒山寺夜半的鐘聲驚醒停泊的客船。
眼前這口懸挂的古鐘已不再是當年詩人張繼筆下的那口唐鐘了。
在經曆了硝煙彌漫的戰火,經曆了千年荏苒的歲月,一些真實的事物,被掩藏在曆史的迷霧中,永遠見不到天日。
我們隻有在亘古流傳的淺淡意象中,去尋覓那段失落的唐朝遺夢,去觸摸文字後面所蘊藏的風骨。
是彌陀的召喚,釋放出囚禁在世俗的靈魂,讓迷惘的路人,在暮鼓晨鐘的禅韻中,得以大徹大悟。
那一座輪廓深遠的普明寶塔,它亦是經曆無數朝代的興廢,卻依然以巍峨的姿态拔地而起。
眺望遠方,多少樓台隐沒在蒼茫的煙雨中。
那粉牆黛瓦的姑蘇繁華圖景,如同一幅精緻玲珑的江南刺繡,落在碧水秋雲間。
運河千裡瓊花路,流盡黃金望孤舟。
仿佛看到當年的隋炀帝,尋夢下江南,卻再也回不去古都長安。
夕陽無言地沉沒,隋朝的萬頃江山在酒杯中瘦去,隻借得一彎冷月,臨着瑟瑟的江風,獨釣千古情愁。
一生光景倏然而過,往事有如發生在昨天,卻又那麼遙遠。
楓橋下那條晝夜不息的大運河,它曾經驚濤駭浪,如今已平靜無波,隻餘下風霜舊事、曆史煙塵給後人追尋回味。
且折一枝放生池中的蓮花,将慈悲收藏于心間。
在清越回轉的鐘聲裡遠去,不作離情的開始,也不作禅深的結局。
隻是記得,曾經有一個你,曾經這樣地來過,又這樣地走了。
禅韻悠然靈隐寺 在夢與醒之間,隔着一道風煙袅袅的岸,走過蓮花盛開的幾座石橋,才能抵達彼岸。
古刹坐落在逶迤的青山之中,透過西湖薄薄的霧霭與煙水,撥開飛來峰與冷泉低垂的簾幕,向樓台的深處走去。
靈隐寺,我來尋找些什麼?你要點醒我什麼? 靈隐寺香火最為鼎盛的日子其實不隻是在今天,還有那些遙遠的過去。
那些日子,漫長了一千六百餘年,流淌過千年的春秋歲月,記得的人真的太多太多。
魏晉的煙火依稀在昨天萦繞,五代那三千餘衆的僧侶還端坐在祥雲籠罩的蒲團上聽禅,唐宋悠悠回蕩的鐘鼓聲還喚醒迷失在古道的今人。
更有站在高峰俯覽山寺的帝王康熙,他禦賜的匾額至今仍高高地挂在天王殿的門前,隐隐地還能感覺到那個鼎盛王朝的尊貴和霸氣。
這就是靈隐寺,以仙靈的秀逸深隐在西湖的群峰林泉中,雖經受時間滄桑的變遷,一懷風骨卻不改當年。
靈隐寺 唐·宋之問 鹫嶺郁迢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扪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嚣。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當你沉浸在細雨柔軟的清新中,往往會忽略陽光的重量。
在這個衆生紛纭的塵世,有許多的人選擇追逐繁華,亦有許多的人隻為尋覓安靜。
他們朝着各自渴慕的人生方向行走,一路上留下喧嚣與清幽的風景,充實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舊時行人帶着怎樣的心情來靈隐寺已無迹可尋,也許是為了一睹江南古刹的風采,也許隻是一個尋常的過客,也許是為了找尋心靈停泊的驿站。
我是帶着半夢半醒的心來的,踩着帝王深淺的腳印,穿過山林迂回的古道,臨着風中飄搖的經幡,來尋覓被煙雨潮濕的背影,來啜飲被時光浸泡的清茶,來翻閱被佛祖指點的經卷。
微風吹響檐角的銅鈴,驚擾着獨自飄忽的思緒。
站在古老的銀杏樹下低眉沉思,一粒銀杏果落在我的腳下,彎腰拾起的刹那,我似乎明白,佛是通靈性的,他會在有意與無意間悄然地暗合你的心境、你的念想。
一種命定的暗示在不知不覺間植入你的内心,在時間經過的地方,也許你會邂逅一段際遇,也許一段際遇會邂逅你。
彌漫在廟宇的心經,以清澈無塵、甯靜淡遠的禅韻,像清風一樣的穿越迷茫的歲月,又像流水一樣的浸入你的思想,繼而占據你的靈魂,滲透你的骨血。
那一刻,我選擇安頓好漂泊多年的夢想,告訴自己,這雲林漠漠的千年古刹,就是靈魂的歸處。
題杭州靈隐寺 唐
當你走在精巧的回廊上,怎能不被如霜的文字驚醒。
雕刻在石碑上那一行行透着禅意的詩文,雖然曆經滄桑變遷,卻依舊可以聞到翰墨的清香。
這些溫潤如水的古墨,至今都是潮濕的,觸摸上去,還留存着曆史的餘溫。
從那些或渾圓或清瘦,或古拙或清新,或濃厚或淡然的字迹中,可以品味出他們不同的人生曆程,不同的佛法心性。
無論是清晰與模糊,無論是真實與虛妄,如今隻剩下光與影的痕迹,隻剩下婉轉千回的韻腳。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被歲月拂掠過的瓦檐下,感受被思想風物碰撞的心情。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穿行在苔迹斑駁的青磚路上,隻聞得悠揚缥缈的鐘聲在風中回蕩。
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映入眼簾,這便是聞名遐迩的寒山寺鐘樓。
登上木梯,走向精神的聖地,一種熟悉的景象在腦中浮現。
那是在千年前,一個霜露滿天的月夜,點點漁火明滅于遠山近水間,寒山寺夜半的鐘聲驚醒停泊的客船。
眼前這口懸挂的古鐘已不再是當年詩人張繼筆下的那口唐鐘了。
在經曆了硝煙彌漫的戰火,經曆了千年荏苒的歲月,一些真實的事物,被掩藏在曆史的迷霧中,永遠見不到天日。
我們隻有在亘古流傳的淺淡意象中,去尋覓那段失落的唐朝遺夢,去觸摸文字後面所蘊藏的風骨。
是彌陀的召喚,釋放出囚禁在世俗的靈魂,讓迷惘的路人,在暮鼓晨鐘的禅韻中,得以大徹大悟。
那一座輪廓深遠的普明寶塔,它亦是經曆無數朝代的興廢,卻依然以巍峨的姿态拔地而起。
眺望遠方,多少樓台隐沒在蒼茫的煙雨中。
那粉牆黛瓦的姑蘇繁華圖景,如同一幅精緻玲珑的江南刺繡,落在碧水秋雲間。
運河千裡瓊花路,流盡黃金望孤舟。
仿佛看到當年的隋炀帝,尋夢下江南,卻再也回不去古都長安。
夕陽無言地沉沒,隋朝的萬頃江山在酒杯中瘦去,隻借得一彎冷月,臨着瑟瑟的江風,獨釣千古情愁。
一生光景倏然而過,往事有如發生在昨天,卻又那麼遙遠。
楓橋下那條晝夜不息的大運河,它曾經驚濤駭浪,如今已平靜無波,隻餘下風霜舊事、曆史煙塵給後人追尋回味。
且折一枝放生池中的蓮花,将慈悲收藏于心間。
在清越回轉的鐘聲裡遠去,不作離情的開始,也不作禅深的結局。
隻是記得,曾經有一個你,曾經這樣地來過,又這樣地走了。
禅韻悠然靈隐寺 在夢與醒之間,隔着一道風煙袅袅的岸,走過蓮花盛開的幾座石橋,才能抵達彼岸。
古刹坐落在逶迤的青山之中,透過西湖薄薄的霧霭與煙水,撥開飛來峰與冷泉低垂的簾幕,向樓台的深處走去。
靈隐寺,我來尋找些什麼?你要點醒我什麼? 靈隐寺香火最為鼎盛的日子其實不隻是在今天,還有那些遙遠的過去。
那些日子,漫長了一千六百餘年,流淌過千年的春秋歲月,記得的人真的太多太多。
魏晉的煙火依稀在昨天萦繞,五代那三千餘衆的僧侶還端坐在祥雲籠罩的蒲團上聽禅,唐宋悠悠回蕩的鐘鼓聲還喚醒迷失在古道的今人。
更有站在高峰俯覽山寺的帝王康熙,他禦賜的匾額至今仍高高地挂在天王殿的門前,隐隐地還能感覺到那個鼎盛王朝的尊貴和霸氣。
這就是靈隐寺,以仙靈的秀逸深隐在西湖的群峰林泉中,雖經受時間滄桑的變遷,一懷風骨卻不改當年。
靈隐寺 唐·宋之問 鹫嶺郁迢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扪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嚣。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當你沉浸在細雨柔軟的清新中,往往會忽略陽光的重量。
在這個衆生紛纭的塵世,有許多的人選擇追逐繁華,亦有許多的人隻為尋覓安靜。
他們朝着各自渴慕的人生方向行走,一路上留下喧嚣與清幽的風景,充實了自己,也感染了别人。
舊時行人帶着怎樣的心情來靈隐寺已無迹可尋,也許是為了一睹江南古刹的風采,也許隻是一個尋常的過客,也許是為了找尋心靈停泊的驿站。
我是帶着半夢半醒的心來的,踩着帝王深淺的腳印,穿過山林迂回的古道,臨着風中飄搖的經幡,來尋覓被煙雨潮濕的背影,來啜飲被時光浸泡的清茶,來翻閱被佛祖指點的經卷。
微風吹響檐角的銅鈴,驚擾着獨自飄忽的思緒。
站在古老的銀杏樹下低眉沉思,一粒銀杏果落在我的腳下,彎腰拾起的刹那,我似乎明白,佛是通靈性的,他會在有意與無意間悄然地暗合你的心境、你的念想。
一種命定的暗示在不知不覺間植入你的内心,在時間經過的地方,也許你會邂逅一段際遇,也許一段際遇會邂逅你。
彌漫在廟宇的心經,以清澈無塵、甯靜淡遠的禅韻,像清風一樣的穿越迷茫的歲月,又像流水一樣的浸入你的思想,繼而占據你的靈魂,滲透你的骨血。
那一刻,我選擇安頓好漂泊多年的夢想,告訴自己,這雲林漠漠的千年古刹,就是靈魂的歸處。
題杭州靈隐寺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