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拈花笑佛自逍遙(1)
關燈
小
中
大
第7章拈花笑佛自逍遙(1)
千年風霜寒山寺
乘一葉烏篷小船順着運河的流水而下,或行走在楓橋古鎮石闆路的小巷,恍若一個雲遊的行者,帶着尋幽的心境,獨醒的禅意。
此時的你,不是悠悠過客,也不是匆匆歸人。
立于楓橋,隻見寶刹疊雲,煙霭重生,掩映在青松古柏中的黛瓦黃牆,就是名揚天下的寒山寺。
橋的此岸與彼岸隔着一段恍惚的光陰,穿橋而入,便抵達了雲煙缥缈的江南古刹。
走近煙霧缭繞的寒山寺,讓你在逸世超然的空靈韻緻中,感悟菩提的心境和蓮花的慈悲。
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而寒山寺的由來卻出自于唐代貞觀年間的一段傳說。
講述的是寒山與拾得二人相繼前往蘇州妙利普明塔院,皈依佛門。
相逢時,他們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篦盒,笑容可掬,便有了&ldquo和合二仙&rdquo的說法。
民間還有傳說,&ldquo和合二仙&rdquo是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在此處喜得相逢并成為寺中住持,寺名也由此改為&ldquo寒山寺&rdquo。
唐人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其&ldquo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dquo的千古名句使得寒山寺在寫意的江南水鄉,更加的古韻天然、禅味悠遠。
拾得詩 唐·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凡愚豈見知,豐幹卻相識。
見時不可見,覓時何處覓。
借問有何緣,卻道無為力。
尋靈意而忘紅塵,會物理而通玄妙。
這座被風雨時光沖洗了千年的江南古刹,也曾香火鼎盛,佛光璀璨;也曾僧客星散,門庭冷落。
它曆經歲月的興衰榮枯,曆經無數的硝煙戰火,又被無數的工匠修補重建,在許多高僧的苦心經營下得以煥然一新。
如今,它早已褪去斑駁的滄桑舊迹,顯露其金碧輝煌的真身。
這方江南的淨土,收存了無數得道高僧的明月清風,他們禅坐于幽靜的山林,過着清閑似仙的修行歲月;也承載了無數香客的匆匆步履,他們帶着天南地北的腳印與塵土,來過,又走了,留下不同的夙願與緣分。
淡黃的銀杏葉鋪滿石階,每一枚葉脈都向你傳遞着經卷裡的深深禅意。
循着空靈悠遠的梵音靜靜地朝聖殿走去,轉瞬回眸間,世事浮雲已散盡。
缭繞的香煙洗淨俗世的思想,讓你的心不染半點塵埃。
大雄寶殿内,漢白玉雕琢的須彌座上安奉着佛陀的金身,他慈眉善目,神态安詳。
那淡定平和的目光,早已洞穿一切塵緣世事,他知曉人間冷暖,普渡芸芸衆生。
此時的你,無論是清醒還是迷離,都不重要,佛祖不會計較你是否深刻,又是否膚淺。
他指引給衆生的都是一條通往靈山的勝地,那兒是西方淨土,水天佛國。
大殿中聚集了許多寬袖大袍的僧者,他們手持佛珠,敲着木魚,念誦着韻短味長的經文。
這些人中有許多還是年輕的僧人,眉目間俊宇非凡。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甘願遠離親人故土,抛卻繁華世态,來到這深牆大院之内,靜守清規戒律,常伴青燈古佛。
斷落的發絲,牽系多少的故人?飄然的背影,丢下多少的依戀?這些僧侶,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曾是苦海迷夢人,有的曾是世間功利客。
如今洗身佛門,放下愛恨情仇,忘卻前身後事,在泛黃的經卷裡覺悟佛法無邊,修煉虛無境界。
寒山詩 唐·寒山 層層山水秀,煙霞鎖翠微。
岚拂紗巾濕,露沾蓑草衣。
足蹑遊方履,手執古藤枝。
更觀塵世外,夢境複何為。
穿過般若門,又是一處菩提道場。
這樣的行走,不問起點也不問終點,亦不會在意一路上丢失了的是些什麼,而拾撿到的又是些什麼。
寒拾殿是寒山寺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它坐落于藏經樓内,浸潤了深厚的佛法。
寒山與拾得的塑像立于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嬉笑逗樂,是吉慶祥和的象征。
千百年來,他們飽讀萬卷經書,滋養了一身的道骨仙風,被世代的香客瞻仰與膜拜,也度化了萬千的世人。
他們或于廟堂,聚會研經,煮茶參禅,在閑淡的光陰裡栽種慈悲;或漂遊塵世,芒鞋竹杖,将精深的佛法傳遞到寬廣的紅塵陌上,為世人留下佛海慈航的想象。
他們不是為了宿命而存在,卻接受了時光往返的輪回。
寒山詩 唐·寒山 衆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挂在青天是我心。
怒放的佛光,粉碎世間所有華麗的色彩。
跪于蓮花的蒲團上,掀開一本發黃的經書,也難免不參禅悟道起來。
遙挂在梁柱上的一面古銅鏡,照見紅塵百味,也照見五蘊皆空。
佛說:&ldquo遠離颠倒夢想,消盡七情六欲,不問生,不問死,不問劫難,不問定數。
&rdquo隻是在淡泊如水的日子裡,飲一盞禅寂的清茶,閑數落花,坐看雲起。
在大佛的腳下,個人的悲喜是那麼的渺小,功名利祿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浮生隻是一夢,滄海不過桑田。
這不是消極的遁世,而是一種洗去鉛華的超脫,是千佛覺悟的悠然。
如果你追尋了明月,
此時的你,不是悠悠過客,也不是匆匆歸人。
立于楓橋,隻見寶刹疊雲,煙霭重生,掩映在青松古柏中的黛瓦黃牆,就是名揚天下的寒山寺。
橋的此岸與彼岸隔着一段恍惚的光陰,穿橋而入,便抵達了雲煙缥缈的江南古刹。
走近煙霧缭繞的寒山寺,讓你在逸世超然的空靈韻緻中,感悟菩提的心境和蓮花的慈悲。
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而寒山寺的由來卻出自于唐代貞觀年間的一段傳說。
講述的是寒山與拾得二人相繼前往蘇州妙利普明塔院,皈依佛門。
相逢時,他們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捧篦盒,笑容可掬,便有了&ldquo和合二仙&rdquo的說法。
民間還有傳說,&ldquo和合二仙&rdquo是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在此處喜得相逢并成為寺中住持,寺名也由此改為&ldquo寒山寺&rdquo。
唐人張繼筆下的《楓橋夜泊》,其&ldquo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dquo的千古名句使得寒山寺在寫意的江南水鄉,更加的古韻天然、禅味悠遠。
拾得詩 唐·拾得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
凡愚豈見知,豐幹卻相識。
見時不可見,覓時何處覓。
借問有何緣,卻道無為力。
尋靈意而忘紅塵,會物理而通玄妙。
這座被風雨時光沖洗了千年的江南古刹,也曾香火鼎盛,佛光璀璨;也曾僧客星散,門庭冷落。
它曆經歲月的興衰榮枯,曆經無數的硝煙戰火,又被無數的工匠修補重建,在許多高僧的苦
如今,它早已褪去斑駁的滄桑舊迹,顯露其金碧輝煌的真身。
這方江南的淨土,收存了無數得道高僧的明月清風,他們禅坐于幽靜的山林,過着清閑似仙的修行歲月;也承載了無數香客的匆匆步履,他們帶着天南地北的腳印與塵土,來過,又走了,留下不同的夙願與緣分。
淡黃的銀杏葉鋪滿石階,每一枚葉脈都向你傳遞着經卷裡的深深禅意。
循着空靈悠遠的梵音靜靜地朝聖殿走去,轉瞬回眸間,世事浮雲已散盡。
缭繞的香煙洗淨俗世的思想,讓你的心不染半點塵埃。
大雄寶殿内,漢白玉雕琢的須彌座上安奉着佛陀的金身,他慈眉善目,神态安詳。
那淡定平和的目光,早已洞穿一切塵緣世事,他知曉人間冷暖,普渡芸芸衆生。
此時的你,無論是清醒還是迷離,都不重要,佛祖不會計較你是否深刻,又是否膚淺。
他指引給衆生的都是一條通往靈山的勝地,那兒是西方淨土,水天佛國。
大殿中聚集了許多寬袖大袍的僧者,他們手持佛珠,敲着木魚,念誦着韻短味長的經文。
這些人中有許多還是年輕的僧人,眉目間俊宇非凡。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甘願遠離親人故土,抛卻繁華世态,來到這深牆大院之内,靜守清規戒律,常伴青燈古佛。
斷落的發絲,牽系多少的故人?飄然的背影,丢下多少的依戀?這些僧侶,來自五湖四海,有的曾是苦海迷夢人,有的曾是世間功利客。
如今洗身佛門,放下愛恨情仇,忘卻前身後事,在泛黃的經卷裡覺悟佛法無邊,修煉虛無境界。
寒山詩 唐·寒山 層層山水秀,煙霞鎖翠微。
岚拂紗巾濕,露沾蓑草衣。
足蹑遊方履,手執古藤枝。
更觀塵世外,夢境複何為。
穿過般若門,又是一處菩提道場。
這樣的行走,不問起點也不問終點,亦不會在意一路上丢失了的是些什麼,而拾撿到的又是些什麼。
寒拾殿是寒山寺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它坐落于藏經樓内,浸潤了深厚的佛法。
寒山與拾得的塑像立于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淨瓶,披衣袒胸,嬉笑逗樂,是吉慶祥和的象征。
千百年來,他們飽讀萬卷經書,滋養了一身的道骨仙風,被世代的香客瞻仰與膜拜,也度化了萬千的世人。
他們或于廟堂,聚會研經,煮茶參禅,在閑淡的光陰裡栽種慈悲;或漂遊塵世,芒鞋竹杖,将精深的佛法傳遞到寬廣的紅塵陌上,為世人留下佛海慈航的想象。
他們不是為了宿命而存在,卻接受了時光往返的輪回。
寒山詩 唐·寒山 衆星羅列夜明深,岩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挂在青天是我心。
怒放的佛光,粉碎世間所有華麗的色彩。
跪于蓮花的蒲團上,掀開一本發黃的經書,也難免不參禅悟道起來。
遙挂在梁柱上的一面古銅鏡,照見紅塵百味,也照見五蘊皆空。
佛說:&ldquo遠離颠倒夢想,消盡七情六欲,不問生,不問死,不問劫難,不問定數。
&rdquo隻是在淡泊如水的日子裡,飲一盞禅寂的清茶,閑數落花,坐看雲起。
在大佛的腳下,個人的悲喜是那麼的渺小,功名利祿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浮生隻是一夢,滄海不過桑田。
這不是消極的遁世,而是一種洗去鉛華的超脫,是千佛覺悟的悠然。
如果你追尋了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