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苑 召
關燈
小
中
大
寫作《紅樓夢》,是曹雪芹在西山時期的主要的志願和事業。
但是他是個大藝術家,他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
他能演,能唱,能彈(琴),能寫,能畫,還能舞劍(注:曹家的家世,使他家的人都有具備能文能武的特長,這是因為康熙皇帝特别注重文武兼材的緣故,曹寅也是明白表示"讀書射獵,自無兩妨"的。
--如果再往上推,那麼他家本是魏武曹操之後,可以說從早就是主張"春夏讀書,秋冬射獵"文武兼長的"世家"。
)。
這還隻是我們确切知道的,其他的才能技藝定不止此。
因此,他絕不是一個隻在"案頭"和"書堆"裡生活的那種樣式的文人學士,而是一位非常活潑富有生氣、生趣的藝術家。
來到西郊山村之後,在這些方面,都增加了新的生活感受和便利條件,使他得以更愉快地發揮和發展了他的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見解。
朋友中間,則特别推重他的兩方面的成就:詩,畫。
這一點,友人們簡直是異口同聲,不謀而合的,完全說明了他這兩方面給人的印象的特殊強烈。
張宜泉說: 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讴。
敦敏則說: 題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
都是詩、畫并舉;其餘的例子就不必一一開列。
隻就這兩個例子來說,張氏和敦氏各舉事情的一面,着眼點不同,故此風趣各異。
孤立地看,好像張宜泉的詩比較簡單膚淺,而敦敏的就更為豐富深刻。
其實也未必盡然。
因為詩句還各有上下文在關聯着,要說的"話眼"不是一回事,不能斷章取義地來簡單"評比"。
這點留待下文略加分疏。
但是為了我們這裡叙述的方便,倒不妨先就敦敏的詩來分析一下看。
曹雪芹到達西郊山居以後,心情是舒暢痛快得很,可是生活也就越發窘困了,這是意中之事、必然之情。
他到西山,也許多少總是有點像陶淵明的歸隐的意味,盡管他們并不是同一類型的詩人或隐士。
可是作為高士,雖然風流傲世,氣節過人,還是必須有起碼的物質生活才行。
陶淵明躬耕以為計,那也得有土可耕;曹雪芹卻并無可耕之土。
朋友敦誠說他窮得以至于"日望西山餐暮霞"。
這是詩人的慨歎和傲語而已,現實裡的曹雪芹卻不能真以"西山爽氣"來維持生命,他是要吃飯的。
敦誠又說他:"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
"這才是比較切近實際的一種生活寫照(當然也不能按字死摳(注:按"舉家食粥"系用顔真卿《乞米帖》的典故,故不能死看。
《顔魯公文集》卷十一《與李太保帖》:"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隻益憂煎,……""食粥"本指南方人米食習俗,貧人米不足則不能蒸"幹飯",隻能以"稀飯"充饑;清人文集中此等食粥事例亦常見記叙,每言清寒之況一日兩粥一飯過活。
乾隆時代北方人,特别是滿洲旗人,因嗜食面,則不一定以米為主食,窮人尤難得米食。
(記滿人米食面食之事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二有一則。
)(張次溪先生見示冒效魯先生題齊白石《紅樓夢斷圖》詩有"啜汁"之語,其自注雲:"喝豆汁以當茗飲兼果腹,北方窭人有此習慣。
見京戲《鴻鸾禧》。
"即不拘看"食粥"之例;其所解亦頗見心思。
附記于此。
)))。
雪芹的酒,這時喝得更厲害了(筆者親見過富家子弟、老來落魄、靠賒酒以"充饑"的人);他又是吃過"好東西"、嘴頭兒饞的人(注:可看裕瑞《棗窗閑筆》:"又聞其(指雪芹)嘗作戲語雲:若有人欲快睹我書不難,唯日以南酒燒鴨享我,我即為之作書雲。
"此雖雪芹戲語,正見其落拓可哀。
有人認為,這說明雪芹隻吃不起鴨子,還吃得起别的。
恐怕不能這樣解釋雪芹語意。
),吃不對口,就更要以酒代食。
況且當時文士生涯,公子習性,究竟不能和真正的村民野老相比,要求總是要高得多。
那麼,他這家計費用,到底從何而來呢?敦誠的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賣畫(注:按原句"賣畫錢來付酒家"系用陸遊"賣花得錢付酒家"舊句,易一"畫"字。
但此究當本諸實事。
陸遊詩句事,可看篇末附記。
)。
當然,我們還不能認定曹雪芹就是完全靠賣畫為活(當時他的畫有多大銷路?他的畫能值多少錢?這都是重要問題),但是至少我們得以知道這是他的生活費用的來源之一。
他的畫,和他的詩一樣,是有家學的。
他的祖父曹寅,自己工書能畫,但常常稱贊其胞弟曹宣(字子猷,号筠石、芷園;後因避康熙"玄"名嫌諱而改名"荃")的畫法,自謙不如;而侄子曹颀
但是他是個大藝術家,他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
他能演,能唱,能彈(琴),能寫,能畫,還能舞劍(注:曹家的家世,使他家的人都有具備能文能武的特長,這是因為康熙皇帝特别注重文武兼材的緣故,曹寅也是明白表示"讀書射獵,自無兩妨"的。
--如果再往上推,那麼他家本是魏武曹操之後,可以說從早就是主張"春夏讀書,秋冬射獵"文武兼長的"世家"。
)。
這還隻是我們确切知道的,其他的才能技藝定不止此。
因此,他絕不是一個隻在"案頭"和"書堆"裡生活的那種樣式的文人學士,而是一位非常活潑富有生氣、生趣的藝術家。
來到西郊山村之後,在這些方面,都增加了新的生活感受和便利條件,使他得以更愉快地發揮和發展了他的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見解。
朋友中間,則特别推重他的兩方面的成就:詩,畫。
這一點,友人們簡直是異口同聲,不謀而合的,完全說明了他這兩方面給人的印象的特殊強烈。
張宜泉說: 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讴。
敦敏則說: 題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
都是詩、畫并舉;其餘的例子就不必一一開列。
隻就這兩個例子來說,張氏和敦氏各舉事情的一面,着眼點不同,故此風趣各異。
孤立地看,好像張宜泉的詩比較簡單膚淺,而敦敏的就更為豐富深刻。
其實也未必盡然。
因為詩句還各有上下文在關聯着,要說的"話眼"不是一回事,不能斷章取義地來簡單"評比"。
這點留待下文略加分疏。
但是為了我們這裡叙述的方便,倒不妨先就敦敏的詩來分析一下看。
曹雪芹到達西郊山居以後,心情是舒暢痛快得很,可是生活也就越發窘困了,這是意中之事、必然之情。
他到西山,也許多少總是有點像陶淵明的歸隐的意味,盡管他們并不是同一類型的詩人或隐士。
可是作為高士,雖然風流傲世,氣節過人,還是必須有起碼的物質生活才行。
陶淵明躬耕以為計,那也得有土可耕;曹雪芹卻并無可耕之土。
朋友敦誠說他窮得以至于"日望西山餐暮霞"。
這是詩人的慨歎和傲語而已,現實裡的曹雪芹卻不能真以"西山爽氣"來維持生命,他是要吃飯的。
敦誠又說他:"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
"這才是比較切近實際的一種生活寫照(當然也不能按字死摳(注:按"舉家食粥"系用顔真卿《乞米帖》的典故,故不能死看。
《顔魯公文集》卷十一《與李太保帖》:"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隻益憂煎,……""食粥"本指南方人米食習俗,貧人米不足則不能蒸"幹飯",隻能以"稀飯"充饑;清人文集中此等食粥事例亦常見記叙,每言清寒之況一日兩粥一飯過活。
乾隆時代北方人,特别是滿洲旗人,因嗜食面,則不一定以米為主食,窮人尤難得米食。
(記滿人米食面食之事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二有一則。
)(張次溪先生見示冒效魯先生題齊白石《紅樓夢斷圖》詩有"啜汁"之語,其自注雲:"喝豆汁以當茗飲兼果腹,北方窭人有此習慣。
見京戲《鴻鸾禧》。
"即不拘看"食粥"之例;其所解亦頗見心思。
附記于此。
)))。
雪芹的酒,這時喝得更厲害了(筆者親見過富家子弟、老來落魄、靠賒酒以"充饑"的人);他又是吃過"好東西"、嘴頭兒饞的人(注:可看裕瑞《棗窗閑筆》:"又聞其(指雪芹)嘗作戲語雲:若有人欲快睹我書不難,唯日以南酒燒鴨享我,我即為之作書雲。
"此雖雪芹戲語,正見其落拓可哀。
有人認為,這說明雪芹隻吃不起鴨子,還吃得起别的。
恐怕不能這樣解釋雪芹語意。
),吃不對口,就更要以酒代食。
況且當時文士生涯,公子習性,究竟不能和真正的村民野老相比,要求總是要高得多。
那麼,他這家計費用,到底從何而來呢?敦誠的詩,就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賣畫(注:按原句"賣畫錢來付酒家"系用陸遊"賣花得錢付酒家"舊句,易一"畫"字。
但此究當本諸實事。
陸遊詩句事,可看篇末附記。
)。
當然,我們還不能認定曹雪芹就是完全靠賣畫為活(當時他的畫有多大銷路?他的畫能值多少錢?這都是重要問題),但是至少我們得以知道這是他的生活費用的來源之一。
他的畫,和他的詩一樣,是有家學的。
他的祖父曹寅,自己工書能畫,但常常稱贊其胞弟曹宣(字子猷,号筠石、芷園;後因避康熙"玄"名嫌諱而改名"荃")的畫法,自謙不如;而侄子曹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