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山村何處 (二)
關燈
小
中
大
現存有不少遊西山的詩文,其中不但絕無把遊山和雪芹聯系在一起的痕迹(例如或便道訪他,或約他同遊,或他死後重遊故地而悼念他),而且敦敏在乾隆二十六年四月作詩有"平生不識西山路,望眼欣逢一霁顔"的句子,敦誠則在乾隆二十八年秋天說"西山三十裡,朝發午至,而二十年中,始三蠟其屐:是知軟紅面目,久為山靈笑客,則雖數日之眺遊、數客之暢詠,豈易言哉!"可見他們曾屢次來訪雪芹于其村居的那地方,也絕不是這一帶(注:傳說又有指雪芹故居遺址為在杏石口(舊作杏子口)的。
參看周維群《曹雪芹的故居和墳地在哪裡?》(《北京晚報》1962年4月18-21日)。
這杏子口正是由京城到西山八大處的入口。
如果雪芹當日住在這裡,則敦氏兄弟遊山時豈能不路過雪芹處?)。
傳說特别提到,曹雪芹當日的故居左近,曾有成片的竹林子。
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曹雪芹對竹子有特殊的感情,也許和這互有關系?但是北京地區,會有大片竹林的勝境嗎?北方絕不是生長竹子的地方,偶有幾竿,也很難談得上成林的。
我們能不能夠在京西一帶尋到這樣一個類似的勝境呢?如果能尋着,那就有些意思了。
據我所知,北京香山一帶,确實有過這樣一個地方。
明末人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卷六(西山、上)《水盡頭》條說:觀音石閣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馀(注:同書同卷前一條《卧佛寺》雲:"遊(寺)者匣(娑羅)樹則返矣,不知泉也。
右轉而西,泉呦呦來石渠……泉注于池,……池後一片石,……石上觀音閣,如屋複台層,閣後複壁,斧刃側削,高十仞,廣百堵;循壁西去三四裡,皆泉也皆石也。
"此處是接叙語氣。
)。
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
燕(y6n,北京地區)故難竹;至此,林林畝畝:竹,丈始枝;筍,丈猶箨;竹粉生于節,筍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籬,孫大于母(按竹根橫行,為鞭,鞭末端又派生小竹,名為孫竹)。
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
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聲也。
花竹未役,泉猶石泉矣:石隙亂流,衆聲澌澌,人踏石過,水珠漸衣,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于苴、于沙。
雜花水藻,山僧園叟不能名之。
……看他寫這一地方的風景,竹林和泉溪乃是兩大特色。
接着寫春花之盛、秋葉(柿葉)之美,明朝詩人的題詠,如黃耳鼎:"鱗鱗柿輝光,實葉丹相屬;……每泉分一枝,為竹萬竿綠。
"如張學曾:"柿林影靺鞨,竹圃聲琅玕。
"如李元弘:"得水竹光争日好,矜秋柿粉飽霜紅"。
皆可作為真實寫照。
而再往西走,愈登愈高,到達泉之源處,土人名為"水盡(jǐn)頭兒",那裡"鳥樹聲壯,泉■■不可驟聞,坐久始别(才能夠分辨得出),曰: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
"可見這處勝境,是多麼迷人了。
這便是櫻桃溝、退谷地方(注:按"櫻桃溝"乃後來俗稱;碧雲寺以西又另有櫻桃溝地名,與此易混。
)。
王漁洋在康熙十一年(1672)遊退谷,有"溪南萬竿竹,歲久漸蒙密"的詩句(注:《漁洋續詩》卷二《晚入退谷卻寄北海先生》詩。
),可證到康熙初年此處竹林依然很好。
而敦誠在雪芹死後所作《臞仙(宗室永忠)以雪中往壽安寺(卧佛寺)訪蓮上人、用東坡臘日遊孤山韻見寄、即次韻奉酬》詩,其中有"退翁亭上風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的話,上句正就是寫這卧佛寺以西的"退谷"(明末孫承澤的山墅)、"煙霞窟"的景物,則不但證實乾隆年間竹林猶在,而且說明敦誠對這地方也很熟悉。
可注意的是,這地方距香山、碧雲寺不過往北五裡地的光景,而
參看周維群《曹雪芹的故居和墳地在哪裡?》(《北京晚報》1962年4月18-21日)。
這杏子口正是由京城到西山八大處的入口。
如果雪芹當日住在這裡,則敦氏兄弟遊山時豈能不路過雪芹處?)。
傳說特别提到,曹雪芹當日的故居左近,曾有成片的竹林子。
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曹雪芹對竹子有特殊的感情,也許和這互有關系?但是北京地區,會有大片竹林的勝境嗎?北方絕不是生長竹子的地方,偶有幾竿,也很難談得上成林的。
我們能不能夠在京西一帶尋到這樣一個類似的勝境呢?如果能尋着,那就有些意思了。
據我所知,北京香山一帶,确實有過這樣一個地方。
明末人劉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卷六(西山、上)《水盡頭》條說:觀音石閣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馀(注:同書同卷前一條《卧佛寺》雲:"遊(寺)者匣(娑羅)樹則返矣,不知泉也。
右轉而西,泉呦呦來石渠……泉注于池,……池後一片石,……石上觀音閣,如屋複台層,閣後複壁,斧刃側削,高十仞,廣百堵;循壁西去三四裡,皆泉也皆石也。
"此處是接叙語氣。
)。
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
燕(y6n,北京地區)故難竹;至此,林林畝畝:竹,丈始枝;筍,丈猶箨;竹粉生于節,筍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籬,孫大于母(按竹根橫行,為鞭,鞭末端又派生小竹,名為孫竹)。
過隆教寺而又西,聞泉聲;泉流長而聲短焉:下流平也。
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聲也。
花竹未役,泉猶石泉矣:石隙亂流,衆聲澌澌,人踏石過,水珠漸衣,小魚折折石縫間,聞跫音則伏于苴、于沙。
雜花水藻,山僧園叟不能名之。
……看他寫這一地方的風景,竹林和泉溪乃是兩大特色。
接着寫春花之盛、秋葉(柿葉)之美,明朝詩人的題詠,如黃耳鼎:"鱗鱗柿輝光,實葉丹相屬;……每泉分一枝,為竹萬竿綠。
"如張學曾:"柿林影靺鞨,竹圃聲琅玕。
"如李元弘:"得水竹光争日好,矜秋柿粉飽霜紅"。
皆可作為真實寫照。
而再往西走,愈登愈高,到達泉之源處,土人名為"水盡(jǐn)頭兒",那裡"鳥樹聲壯,泉■■不可驟聞,坐久始别(才能夠分辨得出),曰:彼鳥聲--彼樹聲--此泉聲也。
"可見這處勝境,是多麼迷人了。
這便是櫻桃溝、退谷地方(注:按"櫻桃溝"乃後來俗稱;碧雲寺以西又另有櫻桃溝地名,與此易混。
)。
王漁洋在康熙十一年(1672)遊退谷,有"溪南萬竿竹,歲久漸蒙密"的詩句(注:《漁洋續詩》卷二《晚入退谷卻寄北海先生》詩。
),可證到康熙初年此處竹林依然很好。
而敦誠在雪芹死後所作《臞仙(宗室永忠)以雪中往壽安寺(卧佛寺)訪蓮上人、用東坡臘日遊孤山韻見寄、即次韻奉酬》詩,其中有"退翁亭上風竹合,卧佛庵前石磴纡"的話,上句正就是寫這卧佛寺以西的"退谷"(明末孫承澤的山墅)、"煙霞窟"的景物,則不但證實乾隆年間竹林猶在,而且說明敦誠對這地方也很熟悉。
可注意的是,這地方距香山、碧雲寺不過往北五裡地的光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