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山村何處 (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山,這名稱未免太泛,往大裡說,它可以統指河北境内的太行山脈。
清初最傑出的地理家顧祖禹說:"太行山亦曰西山,在順天府西三十裡;志雲:太行首起河内,北至幽州;今由廣平、順德、真定、保定之西,回環至京都之北,引而東,直抵海岸,延袤二千餘裡:皆太行也。
"這把總形勢叙得最為簡切。
每逢風日晴淑,雲霧不生,站在北京的高曠地點,往西一望,翠巒如幛;往北一望,遠山連延迤■(上'裡'下'辶'),直引向東,極目無際。
稍稍分疏,則在京西者有小五台山,百花山,在京北者名軍都山,從薊縣往東者名燕山,其餘名稱,不計其數。
一般常說的西山,則多指範圍最小的一部分,即永定河以東的這一帶山巒。
其中真正是"西"的,有三山: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就是普通所謂"西山八大處"的名勝攢聚之處;稍偏北的,也有三山:甕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在乾隆時代,就是清漪園(頤和園是很晚的改稱)、靜明園、靜宜園"三園"之地(注:清代人對這些地方的觀感上的差别,可從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一文中獲得消息:"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裡,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
……出阜城門三十五裡,不敢遠京師也。
……與香山靜宜園相絡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怼也。
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
"是當時人對"三山""八刹""西山"的概念是有分際的。
)。
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村居,到底座落何處呢?據他的朋友們的描寫,他的村居情況是"于今環堵蓬蒿屯""碧水青山曲徑斜,薜蘿門巷足煙霞""廬結西郊别樣幽";到春夏之際是"謝草池邊曉露香",而到嚴冬之日則是"野浦凍雲深,柴扉晚煙薄;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
可見他的這所小小村屋,門臨野水、徑掩蓬蒿,是個十分幽僻甚至荒涼的所在。
我們上文曾就旗籍身份不合的困難點而讨論過傳說中曹雪芹居住健銳營内的問題;現在就地方情況氣氛而看,也是很難牽合的。
健銳營當時是個嶄新而熱鬧的大營盤地帶,原不在話下;即就"三園"一帶而言,這也都是皇帝的行宮禦園禁地,他不時還要來閱武巡遊(注:參看《雪橋詩話·三集》卷六:"香山距圓明園十馀裡,乾隆乙醜(十年,1745)就行宮修葺為園,曰靜宜,率憩含晖堂披閱章奏、引見庶官。
坤一靜宜園曉直句雲:'堯台舜館藹朝陽,邃谷修林擁大行。
'西山為太行東幹,香山其奇挺處也。
乾隆中香山閱兵,歲無定數,嘉慶中歲幸香山二次,一春避柳絮,一重陽登高。
香山寺建于金大定間,……園内外幢刹交望,鈴铎梵呗之聲相聞,近者卧佛、法海、宏教,遠者華嚴、慈恩……(按皆佛寺名)。
")。
在規定上,平時香山靜宜園宮門就歸健銳營兵守衛;皇帝來時,才改由他的親衛把守,而健銳營兵退守碧雲寺"孔道",這孔道就是現時當地人還能指為"禦道"的通路。
當時一出西直門往西北走,一路綠柳紅桃、蒼松翠柏,無數琳宮梵宇、丹碧輝煌,号稱"三百寺",掩映林巒之間,景緻固是極勝,卻正不是什麼幽僻荒涼之地,--更不是二百年後我們所能看到的這種屢經舊社會和帝國主義入侵聯軍破壞荒廢以後的情景。
所以傳說中以曹雪芹為住于前臨"禦道"不遠的(先是)正白旗和(後遷)鑲黃旗營房地方,是令人感到很難和詩中的那種寂寞山村相應的。
再有,當然也可以認為曹雪芹可能居住上述另一組"三山""八刹"的那處西山地帶,這裡性質和"三園"确有不同,較為幽僻,也非禁地。
但是實際也有不易解釋的疑難之點。
敦敏、敦誠二人的集子裡
清初最傑出的地理家顧祖禹說:"太行山亦曰西山,在順天府西三十裡;志雲:太行首起河内,北至幽州;今由廣平、順德、真定、保定之西,回環至京都之北,引而東,直抵海岸,延袤二千餘裡:皆太行也。
"這把總形勢叙得最為簡切。
每逢風日晴淑,雲霧不生,站在北京的高曠地點,往西一望,翠巒如幛;往北一望,遠山連延迤■(上'裡'下'辶'),直引向東,極目無際。
稍稍分疏,則在京西者有小五台山,百花山,在京北者名軍都山,從薊縣往東者名燕山,其餘名稱,不計其數。
一般常說的西山,則多指範圍最小的一部分,即永定河以東的這一帶山巒。
其中真正是"西"的,有三山: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就是普通所謂"西山八大處"的名勝攢聚之處;稍偏北的,也有三山:甕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在乾隆時代,就是清漪園(頤和園是很晚的改稱)、靜明園、靜宜園"三園"之地(注:清代人對這些地方的觀感上的差别,可從龔自珍《說京師翠微山》一文中獲得消息:"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聞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裡,不絕高,不敢絕高以俯臨京師也。
……出阜城門三十五裡,不敢遠京師也。
……與香山靜宜園相絡相互,不觸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為怼也。
與西山亦離亦合,不欲為主峰,又恥附西山也。
"是當時人對"三山""八刹""西山"的概念是有分際的。
)。
曹雪芹在西山一帶的村居,到底座落何處呢?據他的朋友們的描寫,他的村居情況是"于今環堵蓬蒿屯""碧水青山曲徑斜,薜蘿門巷足煙霞""廬結西郊别樣幽";到春夏之際是"謝草池邊曉露香",而到嚴冬之日則是"野浦凍雲深,柴扉晚煙薄;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
可見他的這所小小村屋,門臨野水、徑掩蓬蒿,是個十分幽僻甚至荒涼的所在。
我們上文曾就旗籍身份不合的困難點而讨論過傳說中曹雪芹居住健銳營内的問題;現在就地方情況氣氛而看,也是很難牽合的。
健銳營當時是個嶄新而熱鬧的大營盤地帶,原不在話下;即就"三園"一帶而言,這也都是皇帝的行宮禦園禁地,他不時還要來閱武巡遊(注:參看《雪橋詩話·三集》卷六:"香山距圓明園十馀裡,乾隆乙醜(十年,1745)就行宮修葺為園,曰靜宜,率憩含晖堂披閱章奏、引見庶官。
坤一靜宜園曉直句雲:'堯台舜館藹朝陽,邃谷修林擁大行。
'西山為太行東幹,香山其奇挺處也。
乾隆中香山閱兵,歲無定數,嘉慶中歲幸香山二次,一春避柳絮,一重陽登高。
香山寺建于金大定間,……園内外幢刹交望,鈴铎梵呗之聲相聞,近者卧佛、法海、宏教,遠者華嚴、慈恩……(按皆佛寺名)。
")。
在規定上,平時香山靜宜園宮門就歸健銳營兵守衛;皇帝來時,才改由他的親衛把守,而健銳營兵退守碧雲寺"孔道",這孔道就是現時當地人還能指為"禦道"的通路。
當時一出西直門往西北走,一路綠柳紅桃、蒼松翠柏,無數琳宮梵宇、丹碧輝煌,号稱"三百寺",掩映林巒之間,景緻固是極勝,卻正不是什麼幽僻荒涼之地,--更不是二百年後我們所能看到的這種屢經舊社會和帝國主義入侵聯軍破壞荒廢以後的情景。
所以傳說中以曹雪芹為住于前臨"禦道"不遠的(先是)正白旗和(後遷)鑲黃旗營房地方,是令人感到很難和詩中的那種寂寞山村相應的。
再有,當然也可以認為曹雪芹可能居住上述另一組"三山""八刹"的那處西山地帶,這裡性質和"三園"确有不同,較為幽僻,也非禁地。
但是實際也有不易解釋的疑難之點。
敦敏、敦誠二人的集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