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就撿起了他的投槍,把對手的便帽當作戰利品挂在腰帶上。
兩個角鬥士都重新操起了武器,虎視耽耽。
這一次可是持劍的角鬥士先發制人了。
他用盡胳膊的全部力量,第二次擲出了投槍。
投槍擊中了對方的盾牌,穿透了覆蓋在上面的青銅片和七層重疊的皮帶,刺傷了他的胸脯。
觀衆們以為他受了緻命傷,從四面八方叫道:&ldquo他完了!他完了!&rdquo 說是遲,那時快,持三叉戟的角鬥士從胸前移開懸吊着投槍的盾牌,表明他隻受了一點輕傷。
空中又回蕩着歡呼聲。
先前,觀衆都擔心競賽太短,現在一見角鬥沒有結束,又興奮起來。
不過,大家對打擊對方頭部的角鬥士頗有點瞧不起。
持劍的角鬥士撒腿開跑。
因為在這追趕解除了罩網武裝的對手時,他那可怕的武器狼牙棒扛在肩上就成了廢物。
他緊緊逼進對方的同時,也就給對方提供了用緻命的罩網裹住他的良機。
一個地地道道的逃跑表演開始了。
不過逃跑同樣是一種技巧。
這次奔跑跟上次一樣,持劍的角鬥士的頭盔妨礙了他。
使網的角鬥士立刻奔到他身旁,以緻觀衆們嚷叫起來給高盧人報警。
高盧人發現如果他不迅速扔掉已經成了廢物的頭盔,他就完了。
一邊跑,他一邊打開關閉頭盔的鐵扣,從頭上揭下頭盔,把它扔得離自己遠遠的。
當時,人們驚呀地認出這個戴頭盔的角鬥士竟是羅馬一個高貴世家的青年,叫腓斯塔斯。
他之所以戴這個護臉甲的頭盔,一方面為了防身,另一方面更是為了不暴露真面目;這個發現大大增加了觀衆們對競賽的興趣。
從那時起,這個年輕貴族便從守勢漸漸轉入攻勢。
另一個角鬥士也被那面投槍紮穿的盾牌弄得行動不便,可又不想拔下盾牌上的投槍,害怕把武器還給了敵人。
在對手繼續逃跑和觀衆們的叫喊聲的激勵下,他把盾牌和投槍扔得遠遠的;動作重新變得靈活自如。
當時,要麼是持劍的角鬥士發現這個動作失之謹鎮,使雙方勢均力敵,要麼是他對逃跑厭倦了,他突然停下了,在腦袋周圍掄轉狼牙棒;持三叉戟的角鬥士已經準備好了武器,可他還來不及進攻,對方的狼牙棒已經呼嘯而出,擊中了他的胸脯。
他踉跄了幾步,随後倒了下去,被他自己的罩網覆蓋住了。
腓斯塔斯朝盾牌奔過去,從上面拔下投槍,一步跳到敵人身旁,矛頭擱在他的咽喉上,詢問觀衆是殺了他還是饒他一條性命。
所有的手都高高舉了起來,一些手握在一塊兒,另一些手分開了,同時勾着大拇指;可是在人群裡根本區分不出大多數,隻聽有人叫道:&ldquo問貞女們!問貞女們!&rdquo這是在遲疑不決的情況下的呼籲。
因此,腓斯塔斯朝領獎台轉過身去。
十二個貞女站了起來。
八個人勾起了大拇指,大多數贊成處死。
見此情景,戰敗的角鬥士抓住鐵矛尖,抵在咽喉上,最後一次叫道:&ldquo凱撒就是上帝!&rdquo沒有呻吟一聲,便感到腓斯塔斯的投槍挑開了他的頸動脈,一直深深捅到他的胸腔裡。
觀衆為勝利者和戰敗者鼓起了掌,因為一個殺得巧妙,另一個視死如歸。
腓斯塔斯在圓形競技場轉了一圈,接受觀衆的熱烈掌聲,然後退出競技場。
他的對手的屍體被人從側門擡出去了。
一個奴隸馬上帶着耙子走進場地,把沙子翻了一轉,去掉血迹。
兩個新鬥士出現在競技場:這是兩個迪馬歇爾人。
迪馬歇爾人堪稱尼祿時代的競技高手。
他們不戴頭盔,不穿護胸甲,不拿盾牌,也不穿青銅高幫皮靴,每隻手裡握一把劍搏鬥,如同我們投石黨運動的騎士用短劍和匕首決鬥一樣;所以這種競技被看作是技巧的勝利,有時奪魁的不是别人,正是劍術大師他們自己。
這一次是教師和他的弟子較量;弟子早已将師傅傳授的劍術熟記于心,用得揮灑娴熟;可以用幹淨利落的假動作進攻師傅。
他受到師傅的虐待,很久以來就在他心靈深處滋生出一種難以消除的仇恨;可是他讓這種仇恨埋藏在心裡,瞞過了衆人的眼睛,目的在于有朝一日報仇雪恥。
他繼續苦練,終于騙取了所有的絕技。
觀衆們對劍道同樣頗為在行,這兩個人用真正的搏鬥代替虛假的競技,用利劍代替鈍器,這還是第一次,因此,大家都巴望着看看稀奇,一睹為快。
他們的出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競技賽的主持人根據皇帝的示意發出了信号,掌聲驟然中斷了,代之而起的是深沉的寂靜。
被競争喚起的刻骨仇恨所激怒的對手互相迎上前去。
他們眼裡迸射出敵視的火光,倆人的攻守都顯得小心翼翼,不露破綻,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玩命,也是為了争奪名譽。
一個久享盛譽,另一個力求獲得這種名譽。
終于,他們兩劍相碰,火星四濺。
他們右手握劍相互進攻,左手執着盾牌左遮右檔,曆經數個回合,仍難分勝負。
弟子首先把師傅逼退到皇帝的禦座前,爾後師傅将弟子逼退到領獎台跟前;随後,他們殺到競技場中間。
有二十個回合兩把劍直逼對方胸脯,隻差一毫米便劃破内衣,刺穿心髒,但倆人都安然無恙。
最後,年青弟子往後一跳,觀衆們馬上嚷道:&ldquo他中劍了!&rdquo轉瞬間,鮮血從他一隻胳膊上流了出來,順着大腿往下淌。
年青人怒不可遏,重新投入搏鬥,比剛才更加猛烈,勇不可擋。
戰了兩個回合,師傅也通過一個明眼人很容易覺察出的動作,向注視他的人表明,劍尖的冰涼感覺已經進入他的血管。
可這次聽不見一聲叫喊,全場極端好奇,寂靜無聲。
在連接幾下靈巧的進擊或躲閃中,隻聽見這種低沉的震動聲,表明如果觀衆不贊許的話,就不是判斷失誤,相反地定為了不中斷競技。
因此,兩個鬥士熱情昂揚,奮力拚搏。
他們的劍疾如閃電,快如流星,令人眼花缭亂,以緻這場别開生面的搏鬥大有兩敗俱傷才會收場的危險。
師傅在弟子跟前招架不住,連連後退,猝然滑倒在地;原來,他的腳踩在了沾着鮮血的地上。
弟子乘機向他撲了過去。
令觀衆們驚訝萬分的是,他們發現兩人一個也沒有再站起身來。
全體觀衆站起來合掌嚷道:&ldquo寬恕他們!給他們自由!&rdquo兩個鬥士沒一個回答。
競技賽的主持人這時走進場地,受皇帝的委派帶來了勝利的棕榈葉狀勳章和自由權杖;決鬥的人即使不算勝利者,至少已經自由了。
可是太遲了,原來他
兩個角鬥士都重新操起了武器,虎視耽耽。
這一次可是持劍的角鬥士先發制人了。
他用盡胳膊的全部力量,第二次擲出了投槍。
投槍擊中了對方的盾牌,穿透了覆蓋在上面的青銅片和七層重疊的皮帶,刺傷了他的胸脯。
觀衆們以為他受了緻命傷,從四面八方叫道:&ldquo他完了!他完了!&rdquo 說是遲,那時快,持三叉戟的角鬥士從胸前移開懸吊着投槍的盾牌,表明他隻受了一點輕傷。
空中又回蕩着歡呼聲。
先前,觀衆都擔心競賽太短,現在一見角鬥沒有結束,又興奮起來。
不過,大家對打擊對方頭部的角鬥士頗有點瞧不起。
持劍的角鬥士撒腿開跑。
因為在這追趕解除了罩網武裝的對手時,他那可怕的武器狼牙棒扛在肩上就成了廢物。
他緊緊逼進對方的同時,也就給對方提供了用緻命的罩網裹住他的良機。
一個地地道道的逃跑表演開始了。
不過逃跑同樣是一種技巧。
這次奔跑跟上次一樣,持劍的角鬥士的頭盔妨礙了他。
使網的角鬥士立刻奔到他身旁,以緻觀衆們嚷叫起來給高盧人報警。
高盧人發現如果他不迅速扔掉已經成了廢物的頭盔,他就完了。
一邊跑,他一邊打開關閉頭盔的鐵扣,從頭上揭下頭盔,把它扔得離自己遠遠的。
當時,人們驚呀地認出這個戴頭盔的角鬥士竟是羅馬一個高貴世家的青年,叫腓斯塔斯。
他之所以戴這個護臉甲的頭盔,一方面為了防身,另一方面更是為了不暴露真面目;這個發現大大增加了觀衆們對競賽的興趣。
從那時起,這個年輕貴族便從守勢漸漸轉入攻勢。
另一個角鬥士也被那面投槍紮穿的盾牌弄得行動不便,可又不想拔下盾牌上的投槍,害怕把武器還給了敵人。
在對手繼續逃跑和觀衆們的叫喊聲的激勵下,他把盾牌和投槍扔得遠遠的;動作重新變得靈活自如。
當時,要麼是持劍的角鬥士發現這個動作失之謹鎮,使雙方勢均力敵,要麼是他對逃跑厭倦了,他突然停下了,在腦袋周圍掄轉狼牙棒;持三叉戟的角鬥士已經準備好了武器,可他還來不及進攻,對方的狼牙棒已經呼嘯而出,擊中了他的胸脯。
他踉跄了幾步,随後倒了下去,被他自己的罩網覆蓋住了。
腓斯塔斯朝盾牌奔過去,從上面拔下投槍,一步跳到敵人身旁,矛頭擱在他的咽喉上,詢問觀衆是殺了他還是饒他一條性命。
所有的手都高高舉了起來,一些手握在一塊兒,另一些手分開了,同時勾着大拇指;可是在人群裡根本區分不出大多數,隻聽有人叫道:&ldquo問貞女們!問貞女們!&rdquo這是在遲疑不決的情況下的呼籲。
因此,腓斯塔斯朝領獎台轉過身去。
十二個貞女站了起來。
八個人勾起了大拇指,大多數贊成處死。
見此情景,戰敗的角鬥士抓住鐵矛尖,抵在咽喉上,最後一次叫道:&ldquo凱撒就是上帝!&rdquo沒有呻吟一聲,便感到腓斯塔斯的投槍挑開了他的頸動脈,一直深深捅到他的胸腔裡。
觀衆為勝利者和戰敗者鼓起了掌,因為一個殺得巧妙,另一個視死如歸。
腓斯塔斯在圓形競技場轉了一圈,接受觀衆的熱烈掌聲,然後退出競技場。
他的對手的屍體被人從側門擡出去了。
一個奴隸馬上帶着耙子走進場地,把沙子翻了一轉,去掉血迹。
兩個新鬥士出現在競技場:這是兩個迪馬歇爾人。
迪馬歇爾人堪稱尼祿時代的競技高手。
他們不戴頭盔,不穿護胸甲,不拿盾牌,也不穿青銅高幫皮靴,每隻手裡握一把劍搏鬥,如同我們投石黨運動的騎士用短劍和匕首決鬥一樣;所以這種競技被看作是技巧的勝利,有時奪魁的不是别人,正是劍術大師他們自己。
這一次是教師和他的弟子較量;弟子早已将師傅傳授的劍術熟記于心,用得揮灑娴熟;可以用幹淨利落的假動作進攻師傅。
他受到師傅的虐待,很久以來就在他心靈深處滋生出一種難以消除的仇恨;可是他讓這種仇恨埋藏在心裡,瞞過了衆人的眼睛,目的在于有朝一日報仇雪恥。
他繼續苦練,終于騙取了所有的絕技。
觀衆們對劍道同樣頗為在行,這兩個人用真正的搏鬥代替虛假的競技,用利劍代替鈍器,這還是第一次,因此,大家都巴望着看看稀奇,一睹為快。
他們的出場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競技賽的主持人根據皇帝的示意發出了信号,掌聲驟然中斷了,代之而起的是深沉的寂靜。
被競争喚起的刻骨仇恨所激怒的對手互相迎上前去。
他們眼裡迸射出敵視的火光,倆人的攻守都顯得小心翼翼,不露破綻,因為他們不僅僅是玩命,也是為了争奪名譽。
一個久享盛譽,另一個力求獲得這種名譽。
終于,他們兩劍相碰,火星四濺。
他們右手握劍相互進攻,左手執着盾牌左遮右檔,曆經數個回合,仍難分勝負。
弟子首先把師傅逼退到皇帝的禦座前,爾後師傅将弟子逼退到領獎台跟前;随後,他們殺到競技場中間。
有二十個回合兩把劍直逼對方胸脯,隻差一毫米便劃破内衣,刺穿心髒,但倆人都安然無恙。
最後,年青弟子往後一跳,觀衆們馬上嚷道:&ldquo他中劍了!&rdquo轉瞬間,鮮血從他一隻胳膊上流了出來,順着大腿往下淌。
年青人怒不可遏,重新投入搏鬥,比剛才更加猛烈,勇不可擋。
戰了兩個回合,師傅也通過一個明眼人很容易覺察出的動作,向注視他的人表明,劍尖的冰涼感覺已經進入他的血管。
可這次聽不見一聲叫喊,全場極端好奇,寂靜無聲。
在連接幾下靈巧的進擊或躲閃中,隻聽見這種低沉的震動聲,表明如果觀衆不贊許的話,就不是判斷失誤,相反地定為了不中斷競技。
因此,兩個鬥士熱情昂揚,奮力拚搏。
他們的劍疾如閃電,快如流星,令人眼花缭亂,以緻這場别開生面的搏鬥大有兩敗俱傷才會收場的危險。
師傅在弟子跟前招架不住,連連後退,猝然滑倒在地;原來,他的腳踩在了沾着鮮血的地上。
弟子乘機向他撲了過去。
令觀衆們驚訝萬分的是,他們發現兩人一個也沒有再站起身來。
全體觀衆站起來合掌嚷道:&ldquo寬恕他們!給他們自由!&rdquo兩個鬥士沒一個回答。
競技賽的主持人這時走進場地,受皇帝的委派帶來了勝利的棕榈葉狀勳章和自由權杖;決鬥的人即使不算勝利者,至少已經自由了。
可是太遲了,原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