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十(下)

關燈
,無濫刑矣;田氏講武之預,無敗兵矣;十全十失之察,無庸醫矣。

    今大理刑部都察審錄重囚,用一己之見,都督都司揮戶戰敵,乏多算之謀,惠民藥局廢而不講,奈何能興親民之治也。

     外編 《芸窻私志》:神農時,白民進藥獸。

    人有疾病則拊其獸,授之語。

    語如白民所傳,不知何語。

    語已,獸辄如野外,(口銜)一草歸,搗汁服之即愈。

    後黃帝命風後紀其何草起何疾,久之,如方悉驗。

    古傳黃帝嘗百草,非也。

    故虞卿曰:黃帝師藥獸而知醫。

     《列子》湯問篇: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疾,同請扁鵲求治。

    扁鵲治既,同愈,謂公扈、齊嬰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幹腑髒者,因藥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與禮偕長,今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願先聞其驗。

    扁鵲謂公扈曰:汝志強而氣弱,故足于謀而寡于斷;齊嬰志弱而氣強,故少于慮而傷于專。

    若換汝之心,則均于善矣。

    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胷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

    既悟如初,二人辭歸。

    于是公扈反齊嬰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識;齊嬰亦反公扈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

    二室因相與訟,求辨于扁鵲。

    扁鵲辨其所由,訟乃已。

     《齊諧記》:錢塘徐秋夫善治病,宅在湖溝橋東,使聞空中呻吟聲甚苦。

    秋夫起,至呻吟處問曰:汝是鬼耶?何為如此?饑寒須衣食耶?抱病須治療耶?鬼曰:我是東陽人,姓斯名僧平,昔為樂遊吏,患腰痛死,今在湖北雖為鬼,苦亦如生,為君善醫,故來相告。

    秋夫曰:但汝無形,何由治?鬼曰:但縛茅作人,按穴針之訖,棄流水中可也。

    秋夫作茅人,為針腰目二處,并複薄祭,遣人送後河中。

    及暝,夢鬼曰:已差。

    并承惠食,感君厚意。

    秋夫宋元嘉為奉朝請。

     《朝野佥載》:久視年中,襄川人楊元亮,年二十餘,于虔州汶山觀傭力,晝夢見天尊雲:我堂舍破壞,汝為我修造,遣汝能醫一切病。

    悟而說之,試療無不愈者。

    贛縣裡正背有腫,大如拳,亮以刀割之,數日平複。

    療病日獲十千。

    造天尊堂成,療病漸漸無效。

     如意年中,洛州人趙元景病,卒五日而蘇,雲:見一僧與一木,長尺餘,教曰:人有病者,汝以此木拄之即愈。

    元景得見機上尺,乃是僧所與者,試将療病,拄之立差。

    門庭每日數百人。

    禦史馬知己以其聚衆,追禁左台,病者滿于台門。

    則天聞之,追入内,官人病,拄之即愈。

    放出任救病百姓,數月以後,得錢七百餘貫。

    後漸無驗,遂絕。

     《稽神錄》:陳寨,泉州晉江巫也。

    善禁祝之術,為人治疾多愈者。

    有漳州逆旅蘇猛,其子病狂,人莫能療,乃往請陳。

    陳至,蘇氏子見之,戟手大罵,寨曰:此疾入心矣。

    乃立壇于堂中,戒人無得竊視。

    至夜,乃取蘇氏子劈為兩片,懸堂之東壁,其心懸北檐下。

    寨方在堂中作法,所懸之心,遂為犬食。

    寨求之不得,驚懼,乃持刀宛轉于地,出門而去。

    主人弗知,謂其作法耳。

    食頃,乃持心而入,内于病者之腹,被發連叱,其腹遂合。

    蘇氏子既悟,但連呼遞鋪遞鋪。

    家人莫之測。

    乃其日去家數裡,有驿吏手持官文書,死于道傍。

    初南中驿路二十裡置一遞鋪,驿吏持符牒以次傳授,欲近前鋪,辄連呼以警之。

    乃寨取驿吏心而活蘇氏子,遂愈如故。

     《東坡雜記》:王斿元龍言:錢子飛有治大風方極驗,常以施人。

    一日,夢人雲:天使已以此病人,君違天怒,若施不已,君當得此病,藥不能救。

    子飛懼,遂不施。

    仆以為天之所病不可療耶?則藥不應複有效。

    藥有效者,則是天不能病。

    當是病之祟畏是藥,假天以禁人耳。

    晉侯之病為二豎子,李子豫赤丸亦先見于夢,蓋有或使之者。

    子飛不察,為鬼所脅。

    若餘則不然,苟病者得愈,願代受其苦。

    家有一方,以敷皮膚,能下腹中穢惡,在黃州試之,病良已,今當常以施人。

     《聞見近錄》:張文定守蜀,重九藥市,拂晨驟雨,随行醫官張子陽避雨玉局觀,須臾晴霁,樹上白衣翁竚立,顧視子陽曰:我有一事,要爾通意主人。

    子陽唯唯。

    即出藥二粒如粟米大,使遺文定。

    子陽曰:嘗識尹否?翁姓何氏?翁曰:我姓葛,侍郎已兩守蜀,我嘗見之。

    子陽曰:止此一來耳。

    翁曰:說與主人,他日再來此相尋。

    子陽持藥,具白文定。

    以汞一兩,置藥一粒煅之,須臾有聲,如遠磬然,清越非常,谛聽間,忽有圓光出合内,煥耀滿室,驚而取之,汞成黃金。

    文定乃餌其餘藥一粒。

    使再訪之,不複見矣。

     《龍川别忘》:張安道知成都,日以醫官自随,重九請出觀藥市。

    五更,市方合而雨作,入玉局觀避之。

    至殿上,醫見一道人臨階而坐,往就之,相問勞已。

    道人曰:張端明入蜀,今已再矣。

    醫曰:始一至蜀耳。

    曰:子不知也。

    凡人元氣十六兩,漸老而耗,張公所耗過半矣。

    吾與之夙相好,今見子,非偶然也。

    解衣裙出藥兩圓,曰:一圓可補一兩氣。

    醫曰:張公雖好道,然性重慎,恐未信也。

    道人曰:所以二圓,正為爾也。

    取一圓并水銀一兩納铫中,以盞蓋之,燒之良久,劄劄有聲,揭盞以松脂木投之,覺有異,三投而藥成,當知此非凡藥也。

    醫徑歸,白公試之如其言,每投松脂,焰起照所坐小亭,至三投,焰如金色,傾出則紫金也。

    乃服其一圓,而使醫遍遊成都,冀複遇焉。

    後見之孔明廟前,複得一圓藥,然服之亦無他異。

     《稽神錄》:江南吉州刺史張耀卿,有傔力者陶俊,性謹直,嘗從軍征江西,為飛石所中,因有腰足之疾,恒扶杖而行。

    張命守舟于廣陵江口,至白沙市避雨酒肆,同立者甚衆,有二書生過于前,獨顧俊相與言曰:此人好心,宜為療其疾。

    即呼俊,與藥二丸曰:服此即愈。

    乃去。

    俊歸舟吞之,良久,覺腹中痛楚甚,頃之痛止,疾亦多差,操篙理纜,尤覺輕健。

    白沙去城八十裡,一日往複,不以為勞。

    後訪二書生,竟不複見,人疑為神。

     江南刑部郎申張易少居菑川,病熱困惙,且甚恍惚,見一神人長可數寸,立于枕前,持藥三丸,曰:吞此可愈。

    易受而亟吞之二丸,嗛之一丸,落席有聲,因自起求之不得。

    家人驚問何為?真述所見,病因即愈。

    即日出入裡巷,了無所苦。

     《曹州志》:嘉靖初,郡人吳侍禦楷,年方數歲,感痞疾,煩悶困殆,自拟莫救。

    一日夜半,忽夢黃冠者,就榻呼之起,以刀抉其脅,出腸胃,刮摩洗滌訖,複納之,外敷以膏。

    楷醒,頓覺胷膈冰伶,寬爽異常,因以夢語其父。

    其父引手摸其腹,積塊已消大半矣。

    驚喜,沉思曰:必神醫示靈活汝也。

    次早抱楷,詣三皇祠,遍認配享諸名醫,至孫真人象,遂躣然指之曰:此即夢中醫我疾者也。

    其父因設祭,并新其祠,楷自是脫然。

    登第後,每宦遊旋裡,必詣祠祭享,視棟楹瓴甋,加葺飾以終其身焉。

     《平陽府志》:楊棟,字世資,蒲州人。

    聰敏博覽,尤精醫。

    靈寶何禦史以童子緻帏帳中,以為女之有疾者,令診之,察脈曰:乃童男無病者。

    因大奇之。

    殁後,行醫于河東運司,識其面者,訝曰:此莫非蒲州之楊世資也邪?遂不複見。

    芮城水門村翟炳,一日詣蒲,同藥室詢姓名,子叙曰:乃故父也,何以問及?炳曰:我與爾父,今月九日,言别有約相訪。

    時有郭惟良輩诘其故,炳曰:某乃老醫,在我村治病。

    衆因驚,疑其為神矣。

     《虞初新志》:劉雲山,萬曆間醫也。

    然當時其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