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十(下)

關燈
視其病而不救?家有餘蓄,尚可得良劑,貧窭所迫,将若之何?貧者固難得良劑,富者縱得良劑,又未必有良醫。

    餘用念及此,仰天而祝曰:願天下人安樂! 《省心錄》:欲去病則正本,本固則病可攻,藥石可以效。

    欲齊家則正身,身端别家可理,号令可以行。

    固其本,端其身,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艾子雜說》:艾子事齊王,一日朝而有憂色,宣王怪而問之。

    對曰:臣不幸,稚子屬疾,欲谒告,念王無與圖事者,雖朝然心實系焉。

    王曰:盍早言乎?寡人有良藥,稚子頓服,其愈矣。

    遂索以賜。

    艾子拜受而歸,飲其子,辰服而巳卒。

    他日,艾子甚憂戚,王問之故,蹙然曰:卿喪子可傷!賜黃金以助葬。

    艾子曰:殇子不足以受君賜,然臣将有所求。

    王曰:何求?曰:隻求前日小兒得效方。

     《演繁露》:醫有按摩法,按者以手撚捺病處也,摩者挼搓之也。

    字當從手,則其書當為按矣。

    《玉篇》手部無按字。

    《廣韻》有按字,卻從才别出,案字從木,注曰:幾屬也。

     《栾城遺言箴》:眼醫王彥若,在張文定公門下,坡公于文定坐上贈之詩,引喻證據,博辨詳切高探,後學讀之茫然。

    坡公敏于著述如此。

     《老學庵筆記》:陳亞詩雲:陳亞今年新及第,滿城人賀李衙推。

    李乃亞之舅,為醫者也。

    今北人謂蔔相之士為巡官。

    巡官,唐五代郡僚之名,或謂以其巡遊賣術,故有此稱。

    然北方人市醫,皆稱衙推,又不知何謂。

     石藏用,名用之,高醫也。

    嘗言今人禀賦怯薄,故按古方用藥,多不能愈病。

    非獨人也,金石草木之藥,亦皆比古力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故藏用以喜用熱藥得謗。

    羣醫至為謠言曰:藏用檐頭三鬥火。

    人或畏之,惟鼌以道大喜其說,每見親友蓄丹,無多寡盡取食之,或不待告主人。

    主人驚駭,急告以不宜多服,以道大笑不顧,然亦不為害。

    此蓋禀賦之偏,他人不可效也。

    晚乃以盛冬伏石上書丹,為石冷所逼,得陰毒傷寒而死。

     《泊宅編》:蜀人石藏用,以醫術遊都城,其名甚着。

    餘杭人陳承亦以醫顯。

    然石好用暖藥,陳好用涼藥。

    古之良醫,必量人之虛實,察病之陰陽,而後投之湯劑,或補或瀉,各随其證。

    二子乃執偏見,一概于冷暖,而皆有稱于一時,何也?俗語雲:藏用檐頭三鬥火,陳承箧裡一盤冰。

    服金石藥者,潛假藥力以濟其欲,然多諱而不肯言,一日疾作,雖欲諱不可得也。

    吳興吳景淵刑部服硫黃,人罕有知者,其後二十年,子橐為華亭市易官,發背而卒,乃知流毒傳氣,尚及其子,可不戒哉! 《墐戶錄》:許引寄醫,常雲:病與藥值,惟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

    今之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之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一藥偶得他味相制,勿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

     《雲麓漫抄》:醫書論人脈有寸關尺三部,手掌後高骨下為寸,寸下為關,關下為尺。

    自高骨下至切寸脈指盡處,得寸為寸,則自切尺脈指盡處上至中指尖,豈非尺乎?古人以身為度,故寓于脈以言之。

    今醫家但屈中指,以兩紋盡處為寸,或側手論夫長短,雖不相遠,至問寸尺何以名脈,則不能答。

     《病榻寤言》:楊朱之友季梁有疾,其子三緻醫:其一矯氏之醫曰:病在有生之後,欲攻其漸。

    季梁曰:衆醫也。

    其一俞氏之醫曰:病在未生之前,其甚弗可已也。

    季梁曰:良醫也。

    其一為盧氏之醫曰:病出于禀生未形之先,齊生死而一之也。

    季梁曰:神醫也。

    遣之而疾瘳。

    夫季梁之疾,三緻醫而疾瘳。

    餘也齊居三月,内達于生死而疾自愈。

    若季梁則猶有外之心也。

     《羣碎錄》:孔子主癰疽,趙岐以為癰疽之醫。

    按《說苑》:雍睢,人姓名,趙岐傳之誤。

     《寒檠膚見》:昔者秦緩死,其長子得其術,而醫之名齊于秦緩,其二三子者,不勝其忌,于是各為新奇而托之于父,以求勝其兄。

    非不愛其兄也,以為不有以異于兄,則不得以同于父。

    天下未有以決也,他日,其東鄰之父,得緩枕中之書而出以證焉,然後長子之術,始窮于天下。

    少史子曰:有所訟者,必有所質也。

    苟不稽實,訟可聽虖?是以争雞之訟,有菽粟之證;争牛之訟,有放歸之證;辨賊之訟,有摸鐘之證。

    否則鼠牙雀角,穿屋穿墉者,誰能勝其辨耶?豈惟辨醫緩三子之術而已哉?故曰:簡不聽。

    又曰:閱實其罪。

     《比事摘錄》:物有效吾所用而不能無弊者。

    病齒之人,服苦參,齒愈矣,而腰重不舉。

    世不有類是者耶?藍蛇有毒,尾卻解毒;當歸生血,須卻破血;麻黃發汗,根節複止汗;酸棗醒睡,仁複令人貪睡;蝼蛄腰以前治大小便之過滑者,腰以後治閉結者,一物也,為用不同如此。

    又鹽以浸魚肉,則能經久不敗,以沾布帛,則易朽爛,一物也,所施處各有所宜。

    惟醫亦然。

    阿魏性極臭,用以入食餌,乃能去臭;葫氣極葷,然置臭肉中能掩臭氣,葷臭非所常宜也。

    君子醫國,有興廢除害之責,人才用舍,可不審其所處者哉? 《兼明書》:世上醫人,見人病不能飲食,即雲脾不磨者。

    明曰:按凫鹜鵝雞之類,口無牙齒,不能噍嚼,須脾磨然後能消,故其脾皮悉皆堅厚。

    若人則異畜獸,既有牙齒能嚼食物,故脾皆虛軟,惟氣用化耳。

    病人脾胃氣弱,即不能化食,非不磨也。

    家語雲:龁吞者八竅而卵生,龃龉者九竅而胎生。

    胎卵既殊,脾胃亦别。

    而醫人不喻斯理,一概而言,曆代雖多,曾無悟者。

     《玉笑零音》:昔文公二豎入于膏肓,扁鵲識之;秦孝崔妃入靈府,許智藏識之。

    非察其疾也,乃診其心也。

     《三餘贅筆》:世言老醫少蔔,則醫者以年老為貴,蔔者以年少為貴。

    老醫人皆知之,問之少蔔,不知何謂?按王彥輔《塵史》雲:老取其閱,少取其決。

    乃知俗語,其來久矣。

     《長安客話》:太醫院署有古銅人,虛中注水,關竅畢通,古色蒼碧,瑩然射目,相傳海潮中出者。

     《清異錄》:凡病膏肓之際,匕藥難效,此針灸之所以用也。

    針長于宣壅滞,灸長于達氣血。

    古人謂之延年火,又曰火輪三昧。

     《雪濤小說》:蓋聞裡中有病腳瘡者,痛不可忍,謂家人曰:爾為我鑿壁為穴。

    穴成,伸腳穴中,入鄰家尺許。

    家人曰:此何意?答曰:憑他去鄰家痛,無與我事。

    又有醫者,稱善外科。

    一裨将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調。

    裨将曰:镞在膜内者,須急治。

    醫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責我。

    噫!腳入鄰家,然猶我之腳也;镞在膜内,然亦醫者之事也。

    乃隔一壁辄思委腳,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則痛安能已?責安能诿乎?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駝。

    乃索闆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躧焉。

    駝者随直亦複随死。

    其子欲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世之為令,但管錢糧完,不管百姓死,何以異于此醫也哉。

    雖然,非仗明君躬節損之政,下寬恤之诏,即欲有司不為駝醫可得耶? 《遒徇篇》:用藥治病,病好後便須抛藥,猶複服藥不已,必且積藥成病。

     《求志編》:為政莫大于兵刑,民生莫重于醫。

    是以周官有詢聽宥赦之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