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十(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夫生飰秔粱,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
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糟糠飲清者,此其将死之候也。
尊賢任能,信忠納谏,所以為安也。
而闇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阘茸讒谀者,此其将亡之征也。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易》稱: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也。
上醫醫國,其次下醫醫疾。
夫人治國如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
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
治身有黃帝之術,治世有孔子之經。
然病不愈而亂不治者,非針石之法誤而五經之言誣也,乃用之者非其人。
苟非其人,則規不圓而矩不方,繩不直而準不平,鑽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金馬不可以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也。
凡此八者,天之張道,有形見物,苟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以撫民氓,乘六龍以禦天心者哉?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病不得良醫也。
治病當得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不自知為人所欺也。
乃反謂方不誠而藥皆無益于病,因棄後藥而弗敢飲,而惟求巫觋者,雖死可也。
人君求賢下應,以鄙與真,不以枉已,不引真受猥官之,國以侵亂,不自知為下所欺也。
乃反謂經不信而賢皆無益于救亂,因廢真言,不複求進,更任俗吏,雖滅亡可也。
三代以下,皆以支羅服蒸橫麥合藥,病日痁而遂死也。
述赦篇: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
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禍之所起,然後設之以禁,故奸可塞,國可安矣。
叙錄篇:買藥得鴈,難以為醫。
《法言》重黎篇: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
《說苑》:三折肱而成良醫。
《申鑒》:藥者療也,所以治疾也,無疾則勿藥可也。
肉不勝食氣,況于藥乎?寒斯熱,熱則緻滞陰。
藥之用也,惟适其宜則不為害。
若已氣平也,則必有傷。
惟針火亦如之。
故養性者不多服也,惟在乎節之而已矣。
《外史》:士不輔而求霸,猶病者不用醫而求愈也。
張裘之行也,問臨民之道于子。
子告之曰:汝盍醫乎?曰:何謂也?曰:世将無道,則天子有虛眩之疾,諸侯有怠荒之疾,百姓有饑餒之疾,大臣有貪蔽之疾,有司有夤緣侵漁之疾,受黜之臣有要君附權沽舉之疾。
夫國家如寄也,而有上下之險疾,擾而攻之,國焉不危?子欲臨民,醫是而已矣。
曰:何以醫也?曰:子能以仁義為藥,以政教為湯,先瘳乎主疾,而後瘳乎諸侯臣庶,不亦善乎?曰:此夫子之醫也,弟子何敢!逮曰:畏黨将醫諸侯,若諸侯瘳,國亦不危;諸侯不瘳,豈惟藩籬之禍,亦國之災也。
由此觀之,士之交乎諸侯,猶醫者之交乎疾,不能離也。
而夫子雲雲,無欲以晉人之故而自釋與?曰:子何以為士交于諸侯乎?昔鄭人有膏肓之疾,三年而不出戶。
或告之曰:子之疾危矣,求良醫以瘳之可乎?曰:市無良醫,何以求為?曰:有良醫者在于楚,子以百金緻之,彼必不遠千裡而赴。
鄭人果得楚之良醫以瘳其疾。
是醫者未嘗求疾而治也,醫在而疾者求之耳。
然則為士者,亦諸侯之求之也,豈求諸侯而交欤?吾受晉王之聘,猶楚醫受鄭人之金也。
鄭人得之而瘳疾,晉王得之而不瘳,吾豈不若楚人之醫乎?亦信與不信也。
今黨锢又告難于朝,王室之疾,殆甚于晉吾已矣哉! 蜀王得征君而喜,聞有疾,忽焉而蹙,乃以單車造其門。
征君知蜀王至,掩帷而卧,命李元候于階。
蜀王見李元而問曰:征君不能出欤?曰:不能。
曰:寡人入以見可乎?曰:既卧矣,俟寤,然後請入。
曰:征君得無癠乎?曰:癠不為疾也。
曰:然則何為?曰:元聞之,天以薄蝕為疾,地以崩溢為疾。
天子以幽厲為疾,王侯以驕泰為疾,士以貧蹇為疾,大夫以酷佞為疾,庶人以饑寒為疾。
今征君之疾蹇也。
國不舉賢,使士有蹇疾,羇于道路,軒冕者多豺狼之羣,膏粱者多犬豕之輩,由此觀之,士安得而無疾也?夫疾以薄蝕崩溢,故天地以聖人為醫;疾以幽厲驕泰,故天子王侯以賢士為醫;疾以貧蹇,故士以夢蔔為醫;疾以酷佞,故大夫以明主為醫;疾以饑寒,故庶人以循吏為醫。
然則征君之疾,藥石有所不制,鬼神有所不虐,寒暑有所不侵,征于色而不見其槁,動于聲而不見其戚,歌于鼓琴而不見其樂,歎于臨川而不見其憂,此征君之所以為疾也。
《中論》:懷疾者人不使為醫,行穢者人不使畫法,以無驗也。
《梁劉孝綽謝給藥啟》:一物之微,遂留停育。
名醫上藥,爰自城府。
雖巫鹹視診,岐伯下針,松子玉漿,衛卿雲液,比妙衆珍,寶雲多愧。
《顔氏家訓》:醫方之事,取妙極難,不勸汝曹以自命也。
微解藥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為勝事,皇甫谧、殷仲堪則其人也。
《中說》:内關之疾也,非有痛癢煩苛于身,情志慧然,不覺疾之已深也。
然而期日既至,則血氣暴竭,故内關之疾,疾之中夭,而扁鵲之所甚惡也。
以盧醫不能别,而遘之者不能攻也。
《朝野佥載》:各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啄荠苨而食。
物猶知解毒之藥,何況人乎?荠苨即沙參也,《爾雅》謂之菧苨。
《李氏刊誤》:夫醫切脈指下能知生死者,非天授其性,則因積學而緻。
然始或着能,末而寡效,論者以始能命通也,末缪數窮也。
餘曰:不然。
其初屢中,喜于積财,記憶未衰,診理方銳。
及其久也,筋力已疲,志怠心勞,獲效遂鮮。
則始能末缪,于斯見矣。
若以數之通塞,豈曰知理哉? 《韓愈雜說》: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
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
安危者,肥瘠也。
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
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
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乏焉耳。
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
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為之。
《松窻寤言》:人食五味以養五氣,疾則扡味而氣消,藥以去之,凡使味之得暢也。
人之道也,君臣父子以相生,桑麻谷粟以相養,有暴民生焉,侵弱犯尊,反厥民常,故刑以正之。
甚者合黨盛與,逆厥上罰,故兵以克之,暴者服而人道通矣。
無疾則藥不可試也,暴者泯則省刑戢兵可也。
夫甘味肥膏,過食之且傷氣,況于藥乎。
而況于舛施者乎。
《東谷所見》:方今藥材,鄙賤者且數十倍于前,貴細者又數十倍于前,至攜金遶市鋪,求之不獲者,人孰不知真藥之難得如此。
凡設鋪而招人贖僞藥者,愚也。
贖僞藥而願療病者,愚亦甚矣。
吾輩宜何策?且宜于飲食衣服而加謹。
古人首重食醫,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平居必節飲食,飯後行三十步,不用開藥鋪,飲食之加謹者此也。
急脫急着,勝如服藥。
衣服之加謹者此也。
或有疢疾,奉行不服藥得中醫之說,藥石雖貴未害也。
最是孝子慈孫,侍奉親庭,豈忍坐
夫生飰秔粱,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
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糟糠飲清者,此其将死之候也。
尊賢任能,信忠納谏,所以為安也。
而闇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阘茸讒谀者,此其将亡之征也。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易》稱: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也。
上醫醫國,其次下醫醫疾。
夫人治國如治身之象,疾者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
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
治身有黃帝之術,治世有孔子之經。
然病不愈而亂不治者,非針石之法誤而五經之言誣也,乃用之者非其人。
苟非其人,則規不圓而矩不方,繩不直而準不平,鑽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金馬不可以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也。
凡此八者,天之張道,有形見物,苟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以撫民氓,乘六龍以禦天心者哉?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病不得良醫也。
治病當得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門冬,反蒸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劇,不自知為人所欺也。
乃反謂方不誠而藥皆無益于病,因棄後藥而弗敢飲,而惟求巫觋者,雖死可也。
人君求賢下應,以鄙與真,不以枉已,不引真受猥官之,國以侵亂,不自知為下所欺也。
乃反謂經不信而賢皆無益于救亂,因廢真言,不複求進,更任俗吏,雖滅亡可也。
三代以下,皆以支羅服蒸橫麥合藥,病日痁而遂死也。
述赦篇: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
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禍之所起,然後設之以禁,故奸可塞,國可安矣。
叙錄篇:買藥得鴈,難以為醫。
《法言》重黎篇: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
《說苑》:三折肱而成良醫。
《申鑒》:藥者療也,所以治疾也,無疾則勿藥可也。
肉不勝食氣,況于藥乎?寒斯熱,熱則緻滞陰。
藥之用也,惟适其宜則不為害。
若已氣平也,則必有傷。
惟針火亦如之。
故養性者不多服也,惟在乎節之而已矣。
《外史》:士不輔而求霸,猶病者不用醫而求愈也。
張裘之行也,問臨民之道于子。
子告之曰:汝盍醫乎?曰:何謂也?曰:世将無道,則天子有虛眩之疾,諸侯有怠荒之疾,百姓有饑餒之疾,大臣有貪蔽之疾,有司有夤緣侵漁之疾,受黜之臣有要君附權沽舉之疾。
夫國家如寄也,而有上下之險疾,擾而攻之,國焉不危?子欲臨民,醫是而已矣。
曰:何以醫也?曰:子能以仁義為藥,以政教為湯,先瘳乎主疾,而後瘳乎諸侯臣庶,不亦善乎?曰:此夫子之醫也,弟子何敢!逮曰:畏黨将醫諸侯,若諸侯瘳,國亦不危;諸侯不瘳,豈惟藩籬之禍,亦國之災也。
由此觀之,士之交乎諸侯,猶醫者之交乎疾,不能離也。
而夫子雲雲,無欲以晉人之故而自釋與?曰:子何以為士交于諸侯乎?昔鄭人有膏肓之疾,三年而不出戶。
或告之曰:子之疾危矣,求良醫以瘳之可乎?曰:市無良醫,何以求為?曰:有良醫者在于楚,子以百金緻之,彼必不遠千裡而赴。
鄭人果得楚之良醫以瘳其疾。
是醫者未嘗求疾而治也,醫在而疾者求之耳。
然則為士者,亦諸侯之求之也,豈求諸侯而交欤?吾受晉王之聘,猶楚醫受鄭人之金也。
鄭人得之而瘳疾,晉王得之而不瘳,吾豈不若楚人之醫乎?亦信與不信也。
今黨锢又告難于朝,王室之疾,殆甚于晉吾已矣哉! 蜀王得征君而喜,聞有疾,忽焉而蹙,乃以單車造其門。
征君知蜀王至,掩帷而卧,命李元候于階。
蜀王見李元而問曰:征君不能出欤?曰:不能。
曰:寡人入以見可乎?曰:既卧矣,俟寤,然後請入。
曰:征君得無癠乎?曰:癠不為疾也。
曰:然則何為?曰:元聞之,天以薄蝕為疾,地以崩溢為疾。
天子以幽厲為疾,王侯以驕泰為疾,士以貧蹇為疾,大夫以酷佞為疾,庶人以饑寒為疾。
今征君之疾蹇也。
國不舉賢,使士有蹇疾,羇于道路,軒冕者多豺狼之羣,膏粱者多犬豕之輩,由此觀之,士安得而無疾也?夫疾以薄蝕崩溢,故天地以聖人為醫;疾以幽厲驕泰,故天子王侯以賢士為醫;疾以貧蹇,故士以夢蔔為醫;疾以酷佞,故大夫以明主為醫;疾以饑寒,故庶人以循吏為醫。
然則征君之疾,藥石有所不制,鬼神有所不虐,寒暑有所不侵,征于色而不見其槁,動于聲而不見其戚,歌于鼓琴而不見其樂,歎于臨川而不見其憂,此征君之所以為疾也。
《中論》:懷疾者人不使為醫,行穢者人不使畫法,以無驗也。
《梁劉孝綽謝給藥啟》:一物之微,遂留停育。
名醫上藥,爰自城府。
雖巫鹹視診,岐伯下針,松子玉漿,衛卿雲液,比妙衆珍,寶雲多愧。
《顔氏家訓》:醫方之事,取妙極難,不勸汝曹以自命也。
微解藥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為勝事,皇甫谧、殷仲堪則其人也。
《中說》:内關之疾也,非有痛癢煩苛于身,情志慧然,不覺疾之已深也。
然而期日既至,則血氣暴竭,故内關之疾,疾之中夭,而扁鵲之所甚惡也。
以盧醫不能别,而遘之者不能攻也。
《朝野佥載》:各醫言虎中藥箭,食清泥而解;野豬中藥箭,啄荠苨而食。
物猶知解毒之藥,何況人乎?荠苨即沙參也,《爾雅》謂之菧苨。
《李氏刊誤》:夫醫切脈指下能知生死者,非天授其性,則因積學而緻。
然始或着能,末而寡效,論者以始能命通也,末缪數窮也。
餘曰:不然。
其初屢中,喜于積财,記憶未衰,診理方銳。
及其久也,筋力已疲,志怠心勞,獲效遂鮮。
則始能末缪,于斯見矣。
若以數之通塞,豈曰知理哉? 《韓愈雜說》: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
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
安危者,肥瘠也。
紀綱者,脈也。
脈不病,雖瘠不害。
脈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伐日行矣。
傳數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
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乏焉耳。
是故四肢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
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
《易》曰:視履考祥。
善醫善計者為之。
《松窻寤言》:人食五味以養五氣,疾則扡味而氣消,藥以去之,凡使味之得暢也。
人之道也,君臣父子以相生,桑麻谷粟以相養,有暴民生焉,侵弱犯尊,反厥民常,故刑以正之。
甚者合黨盛與,逆厥上罰,故兵以克之,暴者服而人道通矣。
無疾則藥不可試也,暴者泯則省刑戢兵可也。
夫甘味肥膏,過食之且傷氣,況于藥乎。
而況于舛施者乎。
《東谷所見》:方今藥材,鄙賤者且數十倍于前,貴細者又數十倍于前,至攜金遶市鋪,求之不獲者,人孰不知真藥之難得如此。
凡設鋪而招人贖僞藥者,愚也。
贖僞藥而願療病者,愚亦甚矣。
吾輩宜何策?且宜于飲食衣服而加謹。
古人首重食醫,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平居必節飲食,飯後行三十步,不用開藥鋪,飲食之加謹者此也。
急脫急着,勝如服藥。
衣服之加謹者此也。
或有疢疾,奉行不服藥得中醫之說,藥石雖貴未害也。
最是孝子慈孫,侍奉親庭,豈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