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五百二十(下)

關燈
雜錄 古諺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戰國策》:張醜謂韓相國曰:人之所以善扁鵲者,為有擁腫也。

    使善扁鵲而無擁腫也,則人莫之為之也。

    今君以所事善平原君者,為惡于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惡于秦也。

    願公之熟計之也! 《屍子》:有醫竘者,秦之良醫也。

    為宣王割痤,為惠王療痔,皆愈。

    張子之背腫,命竘治之,謂醫竘曰:背非吾背也,任之制焉。

    治之遂愈。

    竘誠善治疾也,張子委制焉。

    夫身為國亦猶此,必有所委制然後治。

     《韓子》:醫善吮人瘍,含人血,非有肌骨之親也,利之所在也。

     《莊子》天地篇:有虞氏之藥瘍也,秃而施髢,病而求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

     庚桑楚篇:南榮趎曰:裡人有病,裡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

    若趎之聞大道,譬猶飲藥以加病也,趎願聞衛生之經而已矣。

    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

    是乃所謂冰解凍釋。

    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藥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

     《墨子》貴義篇:子墨子曰:惟其可行,譬若藥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夫入其稅于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為而不享哉?故雖賤人也,上比之農,下比之藥,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昔者,湯将往見伊尹,令彭氏之子禦。

    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将何之?湯曰:将往見伊尹。

    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

    君若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

    湯曰:非女所知也。

    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

    今夫伊尹之于吾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吾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禦。

     《列子》周穆王篇: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飨香以為朽,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

    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者焉。

    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将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

    且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鄉;一鄉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

    天下盡迷,孰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

    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榮汝之糧,不若遄歸也。

     《韓詩外傳》:傳曰:太平之時,無瘖(疒龍)跛眇尩蹇侏儒折短,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無襁負之遺育,然各以其序終者,賢醫之用也,故安止平正。

    除疾之道無他焉,用賢而已矣。

    詩曰: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纣之餘民也。

    人主之疾,十有二發,非有賢醫,莫能治也。

    何謂十二發?痿蹶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此之曰十二發。

    賢醫治之何?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無使小民饑寒則蹶不作,無令财貨上流則逆不作,無令倉廪積腐則脹不作,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無使羣臣縱恣則支不作,無使下情不上通則膈不作,上材恤下則盲不作,法令奉行則煩不作,無使下怨則喘不作,無使賢伏匿則痹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诽謗則風不作。

    夫重臣羣下者,人主之心腹肢體也。

    心腹肢體無疾,則人主無疾矣。

    故非有賢醫,莫能治也。

    人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則國非其國矣。

    詩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藥。

    終亦必亡而已矣。

    故賢醫用則衆庶無疾,況人主乎! 《李氏春秋》:魯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治偏枯。

    今吾俗為偏枯,藥之則可以起死人矣。

     《孔叢子》:宰我使齊,反見夫子曰:梁丘據遇虺毒,三旬而後瘳。

    朝于君,君大夫衆賓而慶焉。

    弟子與在賓列,大夫衆賓,并複獻攻療之方。

    弟子謂之曰:夫所以獻方,将為病也。

    今梁丘子已瘳,而諸夫子乃複獻方,意欲梁丘大夫複有虺害,當用之乎?衆坐默然無辭。

    弟子此言何如?孔子曰:女說非也。

    夫三折股而後為良醫。

    梁丘子遇虺毒而獲瘳,慮有與同疾者,必問所以已之方焉。

    衆人為此之故,各言其方,欲售之以已人疾也。

    凡言其方者,稱其良也,且以參據所以已之之方之優劣也。

     《新語》:昔扁鵲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衛,衛人有病将死者,扁鵲至其家,欲為治之。

    病者之父,謂扁鵲曰:吾子病甚笃,将為迎良醫治,非子所能治也。

    退而不用。

    乃使靈巫求福請命,對扁鵲而呪。

    病者卒死。

    靈巫不能治也。

    夫扁鵲,天下之良醫,而不能與靈巫争,用者知與不知也。

    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 《淮南子》主術訓:天下之物,莫兇于雞毒。

    然而良醫橐而藏之,有所用也。

    【注:雞毒,烏頭也】 缪稱訓:物莫無所不用。

    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

     良工漸乎矩鑿之中,矩鑿之中,固無物而不周。

    聖王以治民,造父以治馬,醫駱以治病,同材而各自取焉。

    【注:醫駱,越醫】 說山訓:病者寝疾,醫之用針石,巫之用糈借,所救均也。

     為醫之不能自治其病,病而不就藥則悖。

     說林訓: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

     憂父之疾者子,治之者醫。

     人間訓:患至而後憂之,是猶病者已倦而索良醫也。

    雖有扁鵲俞跗之巧,猶不能生也。

     泰族訓: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随病而調藥,貴其擪息脈血,知病之所從生也。

     《史記》日者傳:賈誼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醫蔔之中。

     《釋名》釋姿容:脈摘,猶谲摘也。

    如醫别人脈,知疾之意,見事者之稱也。

     釋疾病:疹,診也。

    有結氣,可得診見也。

     《越絕書》:身死不為醫,邦亡不為謀,還自遺災。

     《鹽鐵論》: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

     扁鵲不能治不受針藥之疾,賢聖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

     所貴良醫者,貴其審消息而退邪氣也,非貴其下針石而鑽肌膚也。

     吏不以多斷為良,醫不以多刺為工。

     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乏而調陰,寒氣盛則損乏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

    夫拙醫不知脈理之腠,血氣之分,妄刺而無益于疾,傷肌膚而已矣。

    今欲損有餘,補不足,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矣。

    嚴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猶不止,意者非扁鵲之用針石,故衆人未得其職也。

     《潛夫論》思賢篇: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将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是故病家之廚,非無嘉肴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

    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