趼廛筆記

關燈
多所怪也。

    爰節取自通商後所見之尤異者,記數則于此,以質諸久居是地之老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六月二十九日,居民夜聞鬼聲。

    二十六年丙午十月五日亥刻,地震,紅光隐見半空,有聲如雷。

    二十八年戊申三月一日,無雲而雷;六月二十三日,雪。

     鹹豐元年辛亥六月七日,北門外民家地出血,是月見雪。

    二年壬子五月,地生白毛。

    三年癸醜五月,北門外地出血;十一月七日,河水沸。

    四年甲寅十月十六日,河水湧,高五六尺;十一月五日,黃浦水沸,有沸高至二三尺者,南至嘉定,北至蘇州皆同。

    六年丙辰二月,天雨血;三月,有黑雨;六月,地生毛,有紅白黑色,長者五六寸,臭微腥;八月十一日,潮日三至(九月十日、二十五日皆同)。

    七年丁巳六月十六日,小南門外民家湧泉如血。

    八年戊午,地生毛;七月十一日,潮日三至。

    九年己未六月四日,雪;九月十七日,空中有聲。

    十年庚申閏三月,天雨血三日。

    十一年辛酉十二月二十六日,黃浦江冰,至明年正月十四日始解凍。

     同治元年壬戌二月,東鄉池水生五色蛇,有足,長約五六寸,觸之則縮成寸許;七月三日夜半,天忽開朗如晝,旋複冥。

    五年丙寅八月八日,海嘯二三時始息;冬,漕河泾趙姓伐古樹為薪,樹杈中生大菌,具人形者三,一破于斧,一為伐樹者竊去,僅存其一,高尺許,眉目耳鼻如寺中彌陀像。

    (光緒庚寅冬,上海大雪五六尺,蘇州河冰,西人之旅滬者亦載入日記。

    ) 趼人氏曰:歐人不信災祥之說,以科學發明,遇事能究其真理,窮其真相也。

    歐風東漸以來,中土人士偶得其矢橛,遂亦以一切怪異之事為妄,幾謂史冊所載之&ldquo五行志&rdquo,無一非附會者。

    試為平心論之,吉兇災祥,姑置勿問,然此等怪異之事,載之志乘,自非虛構;且為日未久,父老猶有存者,尤不可誣。

    其所以緻此之由,果安在也?此則不得不記之,以存吾疑矣。

     蔔地 某甲惑于堪輿家言,母死,久不葬,偕其兄跋涉求吉地。

    未幾,兄亦死,地猶未得。

    又逾數年,乃蔔得一大吉之地,謂葬之子孫富貴不可言,顧又不以葬其母。

    人問其故,曰:&ldquo以葬吾母,則将發及吾兄之後。

    故吾欲留為己用,則所發者惟吾子孫矣。

    &rdquo未幾,甲病殆,其友某來省視,問疾已,忽稱賀。

    甲曰:&ldquo吾病且死,何賀為?&rdquo友曰:&ldquo子不病不死,雖有吉地不得葬,子孫富貴,期于何日?今子将死,是子子孫孫之富貴且至矣,胡為不賀?&rdquo甲聞之,掩面自慚未幾,竟以愧悔死。

     趼人氏曰:右一則,為順德李渭川所言。

    甲即李友,賀之者即李也。

    嘗謂:&ldquo惑盡天下後世者,莫如形家之說。

    顧士大夫且津津而樂道之,江湖無賴之流,更從而蠱惑之,遂使沉痼至于不可收拾,任百喙之辯而不得白。

    &rdquo餘故欲以不辯辯之曰:&ldquo天下之最尊無二上者,莫如專制國之皇帝。

    &lsquo普天之下,莫非王土&rsquo,是土地彼皆得而擇之也。

    &lsquo率土之濱,莫非王臣&rsquo,是人民彼皆得而役之也。

    &lsquo富有四海&rsquo,是天下之财皆其财也。

    彼為皇帝者,胡為不遍征其國之堪輿家,遍曆各行省,使所過之境之官吏供給之,務得一萬年不敗之地而後已,使其子子孫孫得實踐乎萬萬年之說?胡為而數百年即一敗至于不可收拾也?豈曆代皇帝皆計不及此耶?借曰萬年不敗之地不可得也,則&lsquo發祥達于數世&rsquo,為彼輩之熟語矣。

    每一皇帝死,必擇一發祥數世之地以葬之,斯亦可臻于萬年不敗之境矣。

    &rdquo持此說也以往,吾知彼輩之詞,必為吾所窮。

     鼋食鴨 臨桂倪雲劬大令,詩才俊逸,風雅自喜。

    宦遊于粵,粵中士大夫多喜與之遊。

    任順德馬甯司時,以署中有園,園有池,頗雅潔,購綠頭鴨數百翼,畜之池中,與芙蕖相掩映,頗似鴛鴦,日吟嘯其中以為樂。

    顧所畜鴨,日有喪失,察之,殊無行竊之迹,疑或失群伏園陬取。

    臨池有榭,嵌玻璃為窗,窗外為池。

    夏夜面窗讀書,偶舉首,見窗外立一人,狀貌黧黑,而須發皤然,面窗内,吃吃作鹭鹚笑。

    俄伸一掌,穿玻璃而入,作乞物狀。

    大令頓悟窗外即水,更無置足地,彼何以能立?玻璃何以能貫以掌?此殆妖也。

    撫幾叱之,頓沒。

    視玻璃,無恙也。

    明日,使人涸其池,索之,得一穴,穴有鼋,如車輪,重幾百斤。

    乃殺而烹之,亦無少異,然自是怪絕而鴨亦不複失矣。

    或諷其忍,大令曰:&ldquo物非善類,已能幻人形,及其未能為患而烹之,正以絕其他日之患。

    吾之忍,正吾之不忍也。

    &rdquo 趼人氏曰:僅能幻形耳,猶未足以自衛,即以自炫于人,其取死也宜矣。

    吾觀夫今之少年末學之流,偶得一知半解,即大言不慚者,正無以異于此鼋。

    觀于此,或足以借鑒也夫。

     貓妖 東莞陳印波軍門官甯波時,其妾忽為妖所祟,日就憊困,醫藥既窮,延及方士,術亦無濟。

    軍門忿甚,商諸部下諸健兒,置妾于别室,伏火器于室外,而以斧钺伏室中佐焉。

    及夜伺之,星光下,見一獸竄至,火铳齊發。

    獸奔窗下,倉皇竄入。

    室中人刀斧并舉,斃之。

    舉火驗視,貓也,而其巨已幾等于狗矣。

    諸健兒乃烹而脔食之。

    剖其腹,中有草一穗,自喉際以達于尻,其直如矢,其蔥可愛。

    甯人聞之,鹹來乞取少許,頃刻已盡。

    雲以佩小兒,足以鎮驚也,抑亦妄矣。

    然自是怪雖絕,而妾竟不起,未幾以瘵死。

    意者其受痼已深,妖雖誅而病仍難去乎? 星命 光緒初年,吳少瀾挾星命之術遊上海,名動士大夫間。

    曾推先叔母造,至二十七歲,批雲:&ldquo壽元已盡,積德延之。

    &rdquo以後更不贅一語。

    至光緒九年癸未,叔母年二十七歲。

    既除夕,辭歲喧笑,殊無病狀,迩時且較往歲豐腴。

    舉家竊喜,謂術士之言妄矣。

    至新歲初六夕,陡得暴病,初七辰刻卒。

    檢曆書,則初八日立春也,可不謂神驗乎?顧馮竹儒觀察以其妻妾子婦之造使推,而内雜以傭婦之八字一紙,則仍推許為命婦。

    何有驗有不驗如是其霄淵也?彼道中人雲:凡推一造,必有一造之用神。

    用神一誤,則全局皆誤雲。

    豈推此傭婦之造,獨誤用神耶?是又不可知矣。

     行屍 諸翟鎮有童行五者,其妻養媳而未婚者也。

    以病死,已逾日,将殓矣,忽起立,操作如平日,取米赴河幹淘瀝。

    呼之不應。

    操作既竟,複至停屍所仰卧。

    撫之,僵矣。

    一時遠近相傳為怪。

    或曰:&ldquo是屍蹶也。

    &rdquo然理終不可解。

     秦中令 吳某選授秦中令,會邑有富民犯法者,吳故重入其罪。

    其人百計營求,不得脫,卒殺而籍其家。

    遺一子,甫十餘歲,并沒為奴。

    後吳以贓罷官歸,年已老矣。

    其戚某開府山東,吳辇金詣戚,為複官計。

    親友鹹谏止之曰:&ldquo子出仕數年,宦囊充牣,今年将古稀,其可以已矣。

    &rdquo不聽。

    時富民之子已偉然丈夫,性馴謹,執役恭順,吳極愛之。

    至是,使為前驅,中道忽亡去。

    衆以為逋耳。

    及夕投逆旅,甫解鞍,富民子猝至,率壯士二三十輩,斬關入,摔吳使跪,數其殺父之罪。

    吳大懼,叩頭乞命,諸仆鹹羅拜求免,願盡出所辇金為壽。

    不應,揮刃斷其首,支解之,懸首馬項下。

    複其腹,提其心出,大哭曰:&ldquo今而後,吾始得告慰亡父也!&rdquo上馬,率其徒徑去,毫末無所取。

    衆仆首于官,來驗,懸賞大索兇手,卒不可得。

    仆乃殓其零斷肢體,将以持歸,忽有黠者倡議瓜分其金,各散去。

    土人乃舁其棺至叢葬處掩之。

    久之,其家始得耗,尋至其地,則已不知棺之所在矣。

     趼人氏曰:論者均舉吳死後之慘,而歸之于果報,持是說以勵薄俗,吾固未敢非之。

    然而富民之子,何其智勇足備,堅忍不磨也!忍辱負重,屈身韬晦者,經若幹年,而獲雪此大仇,不可謂非堅忍也。

    得其機而始乘之,謂非智乎?斬關而入,殺仇而去,從容不迫,謂非勇乎?嗚呼!富民子其神乎!吾亟欲得而崇拜之,惜乎其姓氏之湮沒不彰也。

    吾中國含恥忍诟者久矣,近年來吾國民亦稍知以國恥為恥,而思自雪其恥。

    然有所舉動,無非徒為取快一時之計,不顧重贻國家之憂者,胡不知取此富民子為之師也? 绛桃 绛桃者,濟南妓也。

    居鵲華橋,有殊色,聲華藉甚。

    鸨居為奇貨,非十金不容問鼎,求見者贽一金。

    某老翁時至其妝閣,至則盤桓竟日,不言去,及夕乃行。

    殊樸願,語不及亵。

    绛桃雅重之。

    一日,薄暮至,時值溽暑,解外衣挂壁間。

    俄延至掌燈時,忽有醉客洶洶至,喧嚷于外室。

    翁曰:&ldquo此酒鬼,吾當避之。

    &rdquo窬窗而遁,遺壁間衣。

    醉客入,擾攘良久,始各散去。

    绛桃顧見翁遺衣,将為拾襲之,舉之而重。

    察之,泥質也,大駭而呼。

    婢媪坌集,相顧詫怪,阖院均謂妖魅。

    舁置院中,紛擾不甯者竟月。

    而翁自是亦不再至,迄不知為何怪也。

     閑章 書畫家例多作閑圖章,以為起首押腳之用。

    其圖章之文,或取古詩,或取成語,無一定也。

    畫士李某,倩人作一閑章,文曰&ldquo自成一家&rdquo,見者嘩然。

    細思之,實足發人狂噱也。

     顧繡 江南稱女紅刺繡之件曰&ldquo顧繡&rdquo,初不知其何所取義也。

    後閱姜紹書《無聲詩史》雲:&ldquo上海顧會海之妾,刺繡人物,氣運生動,字亦有法。

    &rdquo又閱《世編》雲:&ldquo露香園顧氏,繡價最貴,蓋所謂畫繡也。

    今顧氏已不傳其制。

    此外作者,雖間有之,著名者亦罕雲。

    &rdquo然則&ldquo顧繡&rdquo之稱,有由來矣。

     說虎 徽人某甲,今忘其姓字矣。

    昔襄《字林滬報》時,恒以筆來求售,遂相稔。

    自言某歲返裡,以一犬自随,日将暮,誤入深山中,腥風猝起。

    方股栗間,一虎狂竄至,迎面作欲攫狀,一驚而絕,自是昏不知人矣。

    不知曆若幹時,覺有人以冷水噴面,寒澈百竅,豁然頓醒。

    張目四顧,則身卧叢莽中,十餘輩舉火荷槍環之。

    默念:&ldquo既厄于虎,複厄于盜,吾其死矣!&rdquo而憊極不能起,因伏地哀曰:&ldquo乞生我,囊中物惟君等有之。

    &rdquo衆笑曰:&ldquo吾等獵戶,憐子而救之,胡乃目為盜也?&rdquo問:&ldquo虎去耶?&rdquo曰:&ldquo斃之矣。

    &rdquo強起環視,失其犬,呼之,無應者。

    衆曰:&ldquo子失犬耶?得毋在是?&rdquo指一處,使驗之,則死虎在焉,胯間累然懸一犬首。

    細察之,蓋緊噬其莖,猶未放也。

    頓悟犬舍生以救己,不覺哭曰:&ldquo吾固無恙,苦汝矣!&rdquo語竟,犬首若有知焉。

    驟張其口,堕地,目睒睒若有所視。

    捧之而哭曰:&ldquo生我之恩,沒齒不敢忘也。

    &rdquo諸獵戶睹之,亦以為異。

    相與席地環坐,語以獲虎之故。

    曰:&ldquo吾等于前山以槍擊之,未之中也。

    虎懼而逸,吾等逐之,經此,見子僵卧,以逐虎急,不暇顧。

    逾此再經兩山,則虎已死澗下,猶以為墜澗死也。

    見犬首,始知其斃于犬,猶不知犬為子物也。

    如子言,則犬以救主故,自忘其生,擇其要害而噬之。

    其軀殆虎狂竄時,以後足抓去之矣。

    &rdquo甲聞言,益恸。

    即乞于獵戶,暫主其家,備棺殓犬首,葬于道側,題曰&ldquo義犬之墓&rdquo。

    自是往返,必纡道奠之。

    甲談此事時,栗栗然,猶有餘懼也。

     趼人氏曰:當犬噬虎之時,甲已昏,而獵戶未至,固不知其作何狀也。

    而其賈勇直前之情,可懸拟而見之矣。

    雖然,使噬之而不得其要害,則犬非虎敵,徒殒其身,未必即脫主人于難。

    此犬甯獨義勇,抑亦智矣。

    世傳義犬報主之事,或見諸記載,或得諸傳聞者,不可以偻指計。

    叔季之世,趨避之術日工。

    世有良史,為諸義犬撰為列傳,别為一冊,使與豪俠傳并傳,吾恐豪俠傳不能及其什一也。

     紀痛 鹹豐十年,英法聯軍之入京也,顯皇帝以八月初八日起跸幸熱河。

    一時京師百姓,倉皇不知所措。

    時先祖以工部員外郎被議,居京邸。

    先君于事前囑家母奉先祖父母,至宣化外祖家作避地計,而自留于京師。

    時兩叔父亦随侍先祖去。

    及聞六飛出狩,知事不可收拾。

    将行,念生祖母靈柩猶寄某廟中。

    而一日間,火發者數處,海澱居民已無完土。

    故冒鋒镝,扶柩出城,慮火及也。

    于途次遇西兵一隊,要之,不使行。

    以手撫棺,鈎辀作語,似叩此為何物者。

    苦于言語不通,雖告之,彼亦不解。

    相持良久,有漢産數人來,均衣彼族之服,荷槍行。

    蓋即甘役于異族,而自戕其同類者也。

    西兵呼之來,使傳語。

    而彼輩皆潮州人,語亦不通;且彼于西語,亦未必精。

    故反複良久,仍不得達。

    西兵忽大怒,舉槍頭刀,亂斫其棺。

    先君伏棺号,彼衆愈疑,強拽去而毀之。

    棺剖而屍見,彼輩乃撫掌笑,聲格格然也。

    先君痛絕,号哭且罵。

    忽一兵持刀來殺,先君懼而逃。

    兵追之,誤蹴一石,蹶而複起,鳴槍四五響,幸不中。

    然猶不舍也,縱步狂追。

    先君走急,誤堕溝中,污泥遍體,不複能動,自分死矣。

    而追者見之,遙立以望,吃吃笑不休。

    笑已,拽槍去,乃得狼狽以出。

    時城内鋪戶已關閉一空,無購棺處,雇人以繩捆合破棺。

    踉跄出城,走五十裡,寄厝于沙河。

    九月,和議成。

    冬十一月,乃克備棺再殓。

    是役也,先君既驚且痛,馳抵宣化,即得癡病,惘惘如有所失者幾一年。

     童時即聞家母言是事,然甚略。

    及檢先君手書日記,乃得其詳,泚筆記之,于餘心猶有餘痛也。

     趼人氏曰:聞諸西人,每自負其國為被教化之國,指吾國為半教化之國;被教化者謂之文明,反是則野蠻矣。

    右紀一則,吾家之私事耳,吾記之,當記之以心,不必記之以筆;其所以必記之者,正所以頌其文明也。

    願與尊外族為神聖而崇拜之者共商之。

     區仙 東莞石龍村之隔河,有黃家山焉。

    山有區仙院,面山而建,中供區仙,不知其何神。

    謂能治病,以疾來禱者,踵趾相接也。

     先是自道光間,居民每于除夕,見有紅光自山半起,屢歲不爽,異之,而以為災祥之屬耳。

    同治季年,黃家駒孝廉之封翁某疑之,謂是寶光,當俟其光起時,蹤迹而掘之,思之而未發也。

    夜夢一老者告之曰:&ldquo吾區老人也,生于宋真宗元禧間,以醫為業,至南宋時已百餘歲矣。

    避亂居此,以木筏濟人。

    時石龍僅成村落,黃家山及石灣均無人迹也。

    居石龍,尚可望羅浮,今已為漲灘所阻矣。

    餘濟人于此,又百餘年,此間漸成邑聚。

    餘始入羅浮朱雲洞,遺一物于此。

    子欲掘取之亦大佳,第掘得時,當取以為人治病,不得自私也。

    &rdquo醒而異之。

     及除夕,迹紅光所起處發之,約七八尺,得一石,嵚巇可喜,高約五寸餘。

    将濯去其污泥,入水,水若沸。

    審之,有泡自石中出,累累然不絕也。

    攜至家,置水甕中,亦如之。

    有病者,取其水煮飲之,辄愈。

    會有盲者,取其水洗之,頓能視。

    自是遠近神之,求水者踵至。

    浸石于甕,注水其中。

    求水者以罂來,取罂水,投百錢。

    甕水竭,則再注。

    不數年,積成巨款,乃為之建廟,題曰&ldquo區仙院&rdquo。

    然僅知其姓,而不知其名,迄不知為何神也。

     一文錢 川人某甲,販白蠟至漢口求售,值蠟價大貶,不得脫。

    陰雨兼旬,益無聊賴,枯坐逆旅一小樓中,無可消遣。

    倚闌閑眺,見階下一文錢,下樓拟拾取之,無所見,疑為人撿去矣。

    後登樓,及下視,則錢仍在階下如故,竊以為異。

    下取之,又無所睹;登樓望之,錢固俨然在也。

    不覺大疑。

    憑闌注視,則&ldquo乾隆通寶&rdquo文,且曆曆在目。

    欲窮其變,伫立不去。

    俄,一挑水者來,拾以去。

    甲呼止,索而觀之,固俨然錢也。

    默自計念:&ldquo我于此間,一文錢之福且無有;蠟價日賤,苟守而不去,正不知作何虧折。

    不如其行。

    &rdquo乃即日買舟,盡載所有,将赴沙市。

    上溯不及百裡,漢口大火,延燒數千戶。

    鎮内白蠟,均付一炬,價頓昂。

    甲乃返,獲利倍蓰于曩昔也。

     趼人氏曰:自競争之說起,黃老之學,久矣夫被斥無遺矣。

    然有時競争之術既窮,雖有智力者,亦惟有束手待盡,此真無可如何之時也。

    苟無以調停之,則必淪于傾軋,一傾軋,則兩敗俱傷矣。

    右說為川中老賈所言,在今日聞之,鮮不嗤為妄者。

    餘謂此或前人之寓言,亦未可知。

    要其為此寓言之用心,不過戒勿傾軋耳,初非借以灰競争者之心也。

    讀者倘不以辭害意乎? 伍紹榮 粵自林文忠公去後,海防洋務,一時糜爛,至于不可收拾。

    外兵之進省河也,奸商伍紹榮實導之,粵民知之怒之,而無如之何也。

    一日,風雨大作,雷震紹榮,死于市。

    粵民奔走相告,一時誦雷神普化天尊之聲上達霄漢。

    凡供有雷神之廟,香火陡盛,往來膜拜頌神功德者,三月不絕。

     趼人氏曰:雷擊之為觸電,此說久已昌明矣,然事之不可解有如右說者。

    今日洞辟門戶之說興,即不導之,外人且至;即導之,人且漠然不知怪矣。

    在當日之人,心中目中之思想見識,固猶未至如今人也,則其怒伍也固宜。

    而伍之觸電,何以适當導外人入省河之後?觸電又何以不于其家,不于僻處,而獨于衆目昭彰、肩摩毂擊之市?市人亦多矣,何以電獨觸伍?借曰皆偶然也,天下何以有如許之偶然,而适集于一人一事者?不謂之有天,不可得也。

     金龍四大王 辛卯入都,道出天津,訪友于水師營。

    見營兵肅隊奏軍樂,樂止,寂然無嘩。

    問何故,曰:&ldquo供金龍四大王也。

    大王昨日來,今供于演武廳。

    &rdquo問可